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发布时间:2020-03-02 10:47: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调研内容:大学生就业状况

报告题目: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以某某大学为例

一、调查背景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自2003年起,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每两年都要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2013年6月他们进行了第六次大规模问卷调查,其调查报告也于近日出炉。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以下的表格正展示出2013年的就业情况以及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的状况。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为43.5%,“升学”与“出国/出境”的比例合计为16.8%。如果将表1中第1~6项均视为“确定去向”的话,则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到了71.9%。

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就业状况落实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为67.4%。

从性别之间的比较来看:男性落实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落实率为77.3%,女性为65.9%,两者相差11.4个百分点。性别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和“自主创业”两项上,男性分别高出9.8和1.3个百分点。

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落实率最低,仅为44.3%。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让我们意识到就业竞争的激烈。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从现在起就应该做好自己人生的规划。

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1.调查时间:2014年12月 2.调查地点:曲阜师范大学

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一)大学生整体的就业状况: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位与大学生的需求不成正比;大学生整体素质低,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让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令人难堪。

1.就业状况一:自我价值的期望与社会实际不符。约50%的学生希望月薪在3000-5000之间,但实际上很多企业都需要成熟的人才,因为培养人才需要很大的成本,但是由于很多大学生在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导致在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求职意愿之间产生了一条深深的鸿沟。

2.就业状况二:大学生“供过于求”。首先,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个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企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其次,现代社会大学进行扩招,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高中升入大学的比率提高。但这也导致了大学生数量激增,社会上趋于饱和。

3.就业状况三:就业中存在性别或户口歧视现象。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低6.4%。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市场对以下几类人才的需求。一是劳动技能型人才。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近年来的人才市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本不可能学会这些技术技能,也不愿毕业后从事这些技术型工作。二是农业人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中科技人员数量及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水平,农业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三是落后地区的人才需求。在国的西部、在农村、在基层、在工作 业急需引进大量知识型人才,帮助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然而却乏见大学生的身影,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非常小。 2.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衡: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虽然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并不能缓解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压力。

 .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现。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

 专业设置调整逐渐滞后以致错位。此外,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能力不足,

 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高校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原因。

 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因此,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然而,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情况却与这一指标要求却相距甚远。一方面,大学生自认为很难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到岗位后实际能力弱。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上述提及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及学生质量不够硬等问题,可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3.毕业生自身的因素:大学生由于缺少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职业生涯模糊,自信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些都是就业的绊脚石。

 错误的就业观念:一些同学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这些不合适宜的价值观取向和就业观念,导致大学生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

 对于就业认识和准备不足:其实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应该为自己以后的四年进行规划,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中,一般都是在大四时才开始对就业之类的了解,时间短且准备不充分,使得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就业形势。

4.就业市场环境的因素: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很多障碍,如专业学历条件克刻、户籍档案壁垒、就业歧视等,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年代,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 就业中的歧视现象: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也遭受过不少企业的歧视,调查显示,户籍限制已经超过性别歧视成为大学生就业最普遍的制约因素,38%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过户籍歧视,企业往往都会询问大学生的户籍,并以此作为考虑的因素之一,看来,企业也需要端正用人观念,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户籍与大学生才能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此外,分别有19.4%、15.9%、11.1%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外貌、年龄、健康状况因素的制约,用人单位不能以及\"以貌取人\"的特点在求职场中被放大

 社会壁垒加大就业难度:尽管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另一方面,不少中小型私营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档案等问题,降低了企业引进人才的竞争力。

四、改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用人单位的改变: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二)大学生本身的转变: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通过调查毕业生在毕业时最关心的信息分别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分别达到了36%和2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希望与招聘单位能有一个沟通的机会。另外求职技巧也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热点,这说明在学校里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讲座的确是很有必要性。他们表示,通过专门的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网站和校园招聘大会的形式能比较容易获得当时的就业信息。但他们同时表示校园招聘大会实际效用不大(与招聘单位反映的情况一样),渐渐兴起的网络求职和传统的人才招聘市场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高校更应为毕业学生提供较多路径。

(四)社会层面

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五、调查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实践,我收获很多。不仅更深的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对于日后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更近距离的接触神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论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情况调查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在校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