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庐陵

发布时间:2020-03-01 16:35: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庐陵的教育和科举文化

隋唐以后,赣中地区的经济逐步发展,已达到了和中原地带相似的水平。北方的战乱,驱使各阶层人士南迁落脚在相对平安、自然条件优越的赣江中游,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文化也相应得到了发展。而教育,是文化之源,不仅对文化起着积累、传递、净化、提升的作用,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陵文化的形成和盛衰与教育紧密关联。庐陵文化在宋、明两代奇峰突起,这期间也正是庐陵教育发达的时期。人才是教育的产物。以正统儒学为主的教育思想,陶冶了庐陵人忠义坚贞的品质和刚正不屈的性格,奠定了“文章节义”之邦的思想基础。在以科举取仕的官僚选拔制度中,重教崇文的庐陵人大出风头,显名于官场文坛,影响和带动了乡梓重教良俗的形成。

一、鲁公播火

庐陵教化之功首推唐代著名忠烈大臣、大书法家、称作颜鲁公的颜真卿。我国书法史上的“柳体”和“颜体”是两面旗帜,称之为“颜筋柳骨”,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是习书法的范本。于是,人们往往认为颜真卿只是个大书法家。其实他是以忠贞刚烈的品格载于史册的。字如其人,端庄雄伟,遒劲郁勃,才传之久远。他是唐开元时进士,今陕西人,任殿中侍御史,因反对奸人杨国忠的丑恶行径,被排挤出朝廷任平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朝廷一片混乱,京城危急。他联络从兄常山大守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17郡响应,被推为盟主,合兵20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牵制了叛军的力量。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使叛军胆寒。叛乱平息后,他入朝历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唐德宗时,李希烈叛乱,年逾八十的他前往劝谕,不幸被李希烈缢死。

这位功显名扬、忠贞不渝的名臣,因不愿依附权贵,从刑部尚书贬为峡州别驾,于永泰元年(765年)改任吉州司马。庐陵人十分尊敬这位忠臣名儒,学士文人皆以一睹其风采为荣。颜真卿也热爱这块山青水秀的土地,青原山、白鹭洲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最令人称道的业迹,就是在庐陵广置学舍,传播文化。颜真卿离开庐陵后往抚州,庐陵人修建颜鲁公祠纪念这位文化伟人。周巽在《鲁公祠序》中赞他道:“以兴起斯文为己任,益广学舍,聘贤士以淑我吉人,自此庐陵声名文物卓为江表冠”。庐陵大儒欧阳守道在为该祠写的记文中感慨地说:“鲁公事君有犯无隐,愠于群小,之死不回,此州之君子立朝不如此乎?鲁公远谪,所至安之,流落复归,终不惩艾;此州之君子去国不如此乎?鲁公八十元老,殒于贼手,高风劲节,谁其俪之„„以鲁公为此,此州俗化,受鲁公赐多矣”。颜真卿不依附权贵,正直无私,遭挫折而不屈服的节操和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精神,为庐陵人所仰慕,在赣中大地传播深远。他所倡导兴建的学舍,一直把他的精神与业绩当作楷模,代代流传。庐陵学子们见贤思齐,像颜鲁公那样重德崇文,逐渐酿成了一种良风美俗,正如光绪《吉安府志》所云:到了宋代,“欧阳修一代大儒开宋文章之盛,士相继起,必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敢谏为忠,家诵诗书,人怀慷慨”。自颜真卿播下兴学的种子始,庐陵教育走上兴旺之路;而鲁公守全大节的忠烈壮举,影响和催发了庐陵一批又一批忠臣烈士的诞生。

二、序塾相望

唐代以后,在科举制度的刺激下,地方政府和民间对教育较为重视,兴办了一些书院和州县官办学校。在广泛传播着封建文化知识、教化人民的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唐代庐陵的教育已起步,初见成效,到了两宋,则进入了快车道,不仅处于江西一流的处置,在全国也居上游,到了明代,又掀起了新的高潮。道光《吉安府志》中云:庐陵地区“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并非溢美之辞。

书院、私塾多是民间开办的教育设施,在发展过程中,有的书院演化成官办,成为州、县官学的一类,有的私塾变成了学校。书院和私塾组织开始比较简单,并无固定的模式,教学灵活,逐步走上了规范。唐代中期,江西有一批书院兴起,据史载,具有一定规模和积德性质的书院13所,而吉州就有4所:庐陵吉水的皇寮书院,唐贞观年间兴建,是我国私人最早创办的书院之一,刘庆霖创办;庐陵吉水的登东书院,唐乾符年间解世隆创办;泰和的匡山书院,后唐时的罗韬创办;庐陵县的光禄书院,开宝二年刘玉创办。这些创办者,或为地方官绅,或当地名儒。皇寮书院的创办人刘庆霖,原籍渝州(今重庆),在吉州为官,后在永丰居住,便建书院讲学授徒。匡山书院的创办人罗韬,在乡居住,朝廷曾征召他为端明殿学士,他托病不就,在乡间建书院聚徒讲学。朝廷还特地降敕书赞扬:“尔还乡后学者云从,馆起匡山之下,民风日善,俗成东鲁之区。朕既喜闻,无可嘉励,兹敕翰林学士赵风大书(匡山书院)四字为匾额”。明代的曾皋在《匡山书院记》中写道:“匡山之有书院也,肇自后唐长兴间。是时天下未有兴学之议,士大夫无讲于学者,洞晦罗先生崛起匡山,慨然以圣人之学为己任。朋来自远,书院筑焉”。当时,官学遭到了严重破坏,书院的创办开辟了新路,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地域和时间范围,为庐陵重教之风的形成和宋明两代文化的崛起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从唐至清全省建有古书院1071所,而属庐陵区域有276所以上,占26%左右。从后来科举的情况看来,凡及第人数多、优秀人才多的地方,书院也办得早和办得好。乡间农村的私塾,是普通农家子弟读书习字之处,教的是一些生产生活实用知识,后来也扩展为学些与科举相关的所谓圣贤之书。任教的多是乡间儒者,其中不乏确有才学之人,是传授封建文化的启蒙者。庐陵有多少这样的私塾,史无记载。

到了宋代,江西的书院发展很快,一些大族纷纷创办书院,主要供本族子弟读书,也吸收外地学子,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有的名气很大,成为文化学术交流的场所。据光绪《江西通志》等记载,宋代江西共有书院149所,分布于各州县的50余县之中。宋时,江西的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华林书院、鹅湖书院和吉州的白鹭洲书院,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学者李渔曾在《兴鲁书院记》中说:“江西名书院甲于天下”。江西书院之多,规模之大,教育质量之高,在宋代都居全国之首。这一时期的书院,实际上成了地方教育中心。北宋中期的庆历四年,朝廷倡导州县办官学,江西积极响应,州县立的学校纷纷出现。庐陵县学、泰和县学当年就设立了。

明代,江西的书院或恢复或新办,又呈兴旺,全省共有164所,属吉安府的有33所,除宋代有一定基础的外,当时新创办的书院,在全国也有一定名气。如著名理学家程文德于嘉靖十五年在安福创办的复古书院,著名学者王圻于隆庆二年在万安县北门外创建的云兴书院,还有永丰三都的云邱书院,是名流聂豹讲学之所。这些学院,不仅是培养科举人才之处,还引来四方学者,成为理学传播、研讨的场所。

重视教育,普遍设立书院、学馆是庐陵文化兴盛、人才辈出的重要因素。据明人所撰的《吉安人文记略》载:“自唐宋以至明末,吉水有书院五十有三,居天下第二”,“吉水人无贵贱,无不读书”,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吉水文风盛于江右”。此说虽然有些夸张,但吉水的确是文风鼎盛之乡,培育出了一批出类拔萃之士。于是衍化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江南才子解缙在皇帝面前夸海口说家乡吉水村夫野老都会吟诗作对。与他不和的大臣不服,密报皇帝派员去查实,如是假的,就是欺君之罪。解缙幸好打探到了消息,立即派人潜回吉水,要私塾教师、落榜童生装扮成村夫,在要道旁捡粪耕地。待朝廷官员去乡间查访,所问之人果然出口成章。解缙凭机巧避免了一次责难。

书院的办学方式比较灵活,不仅是传授灌输圣贤之书,有时还请名儒大师前来讲学,传播学说。学生也可以参加讨论,发表意见,还可以游学求师,增长见识。文天祥在家乡私塾里受父亲督学,十多岁后到庐陵县的固江侯城书院求学,距他的家乡富田140多里路。在那里,留下了他倒植五株柏树立志成才的故事,至今还存活一棵。《吉安府志》中还有“万安鳌溪书院在渡头古社,宋文天祥游学于此”的记载。见多识广,才使文天祥在科举考试中大魁天下

三、白鹭洲书院

位于庐陵城东的白鹭洲,坐落在千里赣江之中,像白练中镶嵌的一片翡翠,碧水缭绕,洲上茂林修竹,沙白鸟飞,青翠雅静,景色怡人。因洲上多栖鸟类,人们便取李白“二水中分白鹭洲”诗句的意境命名该地。原为禅林胜地。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新任吉州知府的江万里(后任丞相),见白鹭洲幽静雅致,认为是个读书讲学的好地方,便决定筑学舍,设讲院,创建书院。开始没有山长(院主持),便自立其事,自掌其教,他的言论、道德、风采深得士民拥戴。《白鹭洲书院志》称他“先生亲为诸生讲授,载色载笑与从容山水间,忘其为今太守”。第二年,他选中了名儒欧阳守道任山长。江万里离开吉州后,“先生闲居,其意念在国家,其精神在庐陵”。他入朝拜相后,与奸臣贾似道不合,辞相位,“常叹,平生士气之乐,惟鹭洲一事”。可见,创立此书院,倾注了他的心血,并为之感到欣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也就是创立书院15年后的科举考试,吉州考中进士43名,文天祥中状元,宋理宗皇帝亲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以示褒奖。于是,书院名声大振,享誉遐迩,被称作与白鹿洞、鹅湖齐名的江西三大书院之一。白鹭洲书院的崛起,推动了庐陵教育的蓬勃发展和重教崇文的民风蔓延,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据光绪《吉安府志》载,从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南宋最后一届科举的咸淳十年(1274年),37年来共科考13届,有12届是白鹭洲书院创立后进行的,吉州共考取进士378名,居江西之首。以后600余年,白鹭洲书院历经沧桑,屡遭兵祸水患,毁而复修,几经周折,但这里一直是庐陵人民心中的教育圣殿,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几百年来,许多的名儒大师曾前来讲学传道,主持院务的也多是庐陵名士,云章阁、风月楼等建筑,成为珍贵的文物。

白鹭洲书院创建之初所取得的成就,得力于山长欧阳守道治学有方。他是庐陵永和人,进士出身。文天祥在《巽斋先生像赞》中称他为“横经论道,一世宗师”,“先生之风,可使懦夫立也”,说他对自己立身处世的影响:“后生从政,未知向风,惟先生终教之耳”。这位名师的可敬之处,在于他十分注重培育学生的品格和务实的学风。庐陵有爱国主义的传统,欧阳修、杨邦

、胡铨、周必大被誉为“庐陵四忠”,欧阳守道坚持用家乡先贤事迹来教育学生爱乡爱民,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在品德修养上,强调要像孟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解释道:“浩然也者,盖人人所共有。惟其有之,故可养也。如其本无,则复何养?”而养气必先立志,“志立,则气从之”。那么,立什么志呢?他认为:“士贵立志,非富贵志也。信圣贤之言,而期于有立。不以贫厄更所守,斯之谓志。”“集义从养吾气,是气塞乎天地。”“君子之乐,以期胸中浩然与天俱春”(以上见《巽斋文集》卷十

二、十

四、十六)。欧阳守道关于立志养气的论述,对文天祥等庐陵英杰民族气节和坚持正气观念的形成,起到了教育熏陶作用。在治学方法上,欧阳守道反对空谈阔论,他认为如仅是熟悉一些四六句专门应付科举考试,那么“于身心则无得,于天下国家则无用”,有志者应羞于这样做。他主张所学知识要对社会、对国家有利,要关心民众的疾苦,匡时救世,才是有用之材。他要求学生“求为有益于世用,而不为高谈虚语,以自标榜于一时”(见《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一)。他把这些观点灌输给学生们,使他们受益匪浅。在积贫积弱的南宋后期,朝廷希望选拔更多的务实志坚之士来维持局面。白鹭洲书院的考生往往能在科举考试中切中时弊,为富国强兵提出好的见解,受到朝中正直考官的赏识,考取进士的也就多了。欧阳守道十余年来倡导的良好学风延续下来,不仅使白鹭洲书院享誉天下,为庐陵的各类书院学馆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还影响和促进了庐陵人忠直不屈的品格的形成。

六、状元逸闻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目标便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大魁天下摘桂冠”,夺取“皇冠上的明珠”则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状元”,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特产之一,影响深远而广泛,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出类拔萃人物最高赞誉的代名词,人们一直对状元怀着崇敬的心理。

科举考试的状元产生是极不容易的,要经过大小十几场甚至几十场考试,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奋斗,战胜一批批的对手,真正的过五关斩六将后才能脱颖而出,是百万读书人中最典型的代表。在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据李天白先生统计,经查实的有名有姓的仅613个状元(包括五代十国和辽、金等),江西出了42个文状元,5个武状元,2个恩赐状元。

属现吉安市范围通过科举考出去的状元有16名:新干宋代的何昌言,吉安县的南唐王克贞、宋代文天祥、明代肖时中,吉水县的明代胡广、刘俨、彭教、罗洪先、刘同升、永丰县的明代曾、罗伦、清代刘绎,泰和县的明代陈循、曾鹤岭、曾彦,安福县的明代彭时,另有祖籍属庐陵县的明代杨慎、清代刘福姚,在外省参考。他们真可谓是千百年来庐陵读书人中的天之骄子,赢得了多少倾慕的目光和颂辞。他们有的获得高官厚禄,位高权重;有的一生平泊甚至落寞,但无一不是学富五车之士,无一不是堂堂正正的正人君子,没有一个是祸国殃民之徒。他们是庐陵优秀文化孕育的精华,体现了庐陵人的正派、刚直和文雅。他们的趣闻逸事,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天祥者,宋之瑞也”。文天祥是吉州最有名的状元。在殿试时的对策中,他直指时弊,慷慨激昂,显示了一个21岁青年的才华和豪气,一万多言,一气呵成。阅卷官们无不惊叹其文采,第一名是当之无愧。但有人认为言词过激,锋芒毕露,怕皇帝看了不高兴,就排在第七名。再经详定官员评定,提为第五名,上交理宗皇帝审定。理宗按安排的顺序从前往后看文章,发现前几篇没什么新意。看到第五篇时,见开篇便气势不凡,他精神一振,仔细读去,只觉情理通达,见解深刻,便把主考王应麟叫来拆开密封的卷头看名字,一看叫文天祥。当时朝廷内忧外患,理宗见“天祥”之名,便不由自主地说:“天祥者,宋之瑞也”,便高兴地提笔点为“第一甲第一名”。王应麟在阅卷时就赞成把此卷列为第一,因其他人反对才列第五,现在皇帝钦定了,很是高兴,立即将皇帝的赞语告诉了文天祥。于是,文天祥就把“宋瑞”当作自己的字。还有一种传闻,说是文天祥在京城候考时,陪同而来的父亲生了病,天祥要照顾父亲,很是疲惫,染上了感冒。殿试前皇帝要接见考生,人多门小,文天祥挤出了一身汗,考试时觉得浊气全无,一身轻松,文思泉涌。

误考得善报。吉水籍的彭教是明代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科的状元。据张岱《快园道古》中介绍,说彭教于天顺七年赴京参加会试,在一旅店投宿。楼上一人倒洗脸水,一枝金钏随水落地,被彭教的随行仆人捡到藏在怀中。离店后走了十多日,盘缠不多了,仆人拿出金钏说是前不久捡到的,要拿去卖了以充支费。彭教听了原委,命仆人立即返回交给失主。仆人说去送还金钏,要耽误多日,怕你赶不上考试日期。彭教说,金钏是女子受赠之物,失去了,父母肯定疑心她私下给了男人,这可不是小事,弄得不好要出人命。仆人无奈返回。果然,失主正是一待嫁闺女,失去了金钏,受家人猜疑,便寻死觅活,不可终日。金钏送到,还了她清白,救了她一命。可是,彭教却因此事延误,没有赶上考试。谁知这年会试时贡院发生大火,烧死90余人,彭教侥幸避开一劫。八月时重新开考,彭教考中,第二年廷试竟考中状元,真可谓善有善报。

偶然不偶然。泰和曾鹤龄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的状元。他20多岁时便中了举人,准备下一次科考时,兄去世,他只得在家尽孝道,赡养父母,还要供养嫂侄和妻儿。父母去世后,全凭他一人操持家务,无法再去应试,只得教几个学生维生,难得有闲暇攻读。后来又开了家店铺增加点收入。待到侄子和儿子长大了些可以理事,他才重拾书本,参加会试,此时他已年近不惑,距中举人已16年了。

生活的艰辛使他老成持重。去京城赴试的途中,他与几个浙江的举人同乘一条船而行。这些人年轻而傲慢,一路上谈笑风生,很有点瞧不起年纪大的曾鹤龄。浙江举子们串通一气,故意找书中的疑难问题来问他。曾鹤龄知道他们有意刁难,并无诚意,只是应付一下,有时干脆回答不知道。浙江举子们讥嘲道:“老先生你不过是偶然中了举,才有资格去会试”。一路上,就干脆称他“曾偶然”。曾鹤龄也不计较,一笑了之。到了京城考毕发榜,同船的浙江举子全部落榜,曾鹤龄却荣登榜首。曾鹤龄便赋诗一首寄给同船的举子曰:“捧领乡荐谒九天,偶然乘得浙江船;世间固有偶然事,岂意偶然又偶然。”

超长试卷。永丰籍的罗伦是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状元。殿试的题目是问治道之纲目。罗伦答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为治之大纲,礼乐、刑政、制度、文为之具为治之万目,而心又为正大纲举万目之根本,学又为正其心为正大纲举万目之根本。他的这一套立论,不折不扣来自宋代程朱理学。论证严密,论据充足,还敢于直指时弊,直抒胸臆。殿试时越写越起劲,发的纸不够用,请求礼部监试官增加答卷纸,得到同意,便尽情倾谈心声。按规定,试卷还得由专职人员重新抄一遍再评阅,以防阅卷官识得字体或作暗记。这下可苦了卷子的誊正者,竟抄了30幅。宪宗皇帝要亲听读卷,读卷的是华盖殿大学士李贤。读罗伦的答卷时,李贤因年老,文章太长,跪在那里太久,读完了一时站不起来,宪宗赶紧命人把他扶起来赐坐。罗伦这洋洋洒洒数万言的对策,使得他高中状元,名震京师。

年过半百时来运转。泰和籍的曾彦是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的状元。曾彦早年入县学发奋苦读,却屡试不第,成了老童生。但他并未灰心,仍刻苦求学,在43岁中了个举人。又过了12年,终于会试过关参加殿试。主考是四川眉山人、内阁首辅万安。他在阅读曾彦的对策时,被其文采所折服,禁不住击节赞叹,其他评卷官也有同感。万安回忆起前一天考试前点名时有个叫曾彦的,颀长伟岸,一表人才。拆封一看,此文正是吉安府的曾彦,便排在第一,交皇帝定夺。到了传所中进士进殿见面时,万安仔细审视这定为榜首者,却发觉曾彦身材矮小,又老又瘦,惘然若失,怀疑以前可能是看错了人。退朝后,万安再取曾彦的殿试策阅读,觉得很是平淡。可已成定局,只好作罢。这种以貌取人的心态险些使吉安少了一个状元。此时,曾彦已54岁了,的确老了些,也难以在仕途上有什么大的作为了。

抢先面圣,随机应变。吉水籍的胡广是明建文二年(1400年)的状元。他参加会试,名居前列。殿试过后,他的答卷与同乡王艮的不相上下,但王艮其貌不扬,做堂堂状元不太妥当,便定为第二名榜眼。状元定谁呢?礼部官员主张胡广,而翰林院赞成湖北石首人杨溥,争议不下,只好请建文帝定夺。建文帝看了胡、杨两人的试卷后,倾向于胡广,但不知两人的长相和应变能力如何,就命左右赶快宣“胡广秀才上殿”。胡广、杨溥二人早探得风声,在住所等候结果。杨溥是石首人,当时属湖广辖之,听到喊声,不知是指“湖广秀才”还是指江西的“胡广秀才”,犹豫了好一阵后才找衣服穿,打算先去看看再说。胡广也弄不清到底叫谁?可他认为应占先机,赶在杨溥之前到了殿中。建文帝见胡广相貌堂堂,有几分中意,又想到他的对策中有“亲藩陆梁,人心摇动”之语,暗指要预防燕王兴兵篡位,正合建文帝征讨燕王的心意,就定胡广为状元。两年后,燕王朱棣自北京起兵南下,以“清君侧”为名打进都城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解缙、胡广、王艮和吴溥都是吉安同乡,都受建文帝器重。解缙陈说了一番忠于建文帝的“君臣大义”,几人都表示要殉忠报国。过了几日,见朝廷的许多高官重臣也没为建文帝殉死,加上朱棣的确有雄才大略,胡广就改变了主意,认为朱棣是建文帝的叔父,当当皇帝也是可以的,反正都是朱家的天下,就和解缙都依附了朱棣,只有王艮饮鸩自尽。朱棣即位后,重用胡广,提升为翰林学士,后成为内阁要员。

文状元,酒状元。永丰籍的曾綮是明永乐二年(1404年)的状元。殿试的题目出得很怪,以礼乐制度方面的经文为题,熟读圣贤之书的学士们许多不知如何下手,有的挖空心思仍难成文。可曾綮却知识面广,对策写得格外详明,近两万字的长文连草稿也没打,一气呵成。成祖朱棣读后,赞不绝口,说是“通贯经史,识达天人”,亲定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朝廷准备编修《永乐大典》,由解缙负责组织,大臣们推荐了不少地方人才。其中,一个叫陈济的江苏常州人,久有才名,学识渊博,被推荐任都总裁。陈济奉命入朝,按常例要考试。明成祖听说有一个如此博学的人才,禁不住感慨道:“朝廷的堂堂翰林院,竟找不到一个像陈济这样的地方学者。”大臣们说,曾綮并不比陈济差。于是,叫两人一起考试,题目是成祖定的,面试《天马海青歌》。曾綮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文气畅达,音韵铿锵,理词皆到,成文最先。陈济写得也快,但还是比曾慢了点,而且文辞也差些。明成祖大喜,赐给曾一条玛瑙带,此后名声更噪。成祖任他为副总裁,又升侍读学士,常伴君王左右。后来,他两次伴君北巡,三次主持会试,朝廷众多文告、条例,多出其手笔。

曾綮还有个嗜好,就是喜欢喝酒,酒量惊人。他考上状元不久,来了一个外国使臣,非常善饮,号称海量。陪使臣吃饭的大臣们叫苦不迭,说此人实在难以对付,酒量太大了。明成祖只得命各部门推荐能喝酒的人作陪。大伙知其厉害,怕了去,只有一个低品的武官敢应战。明成祖很不高兴,说我大明天朝,难道就没有一个善饮的大臣,让一个下级武士去陪酒,成何体统这太失朝廷的脸面了。有人推荐曾綮。明成祖问,你能喝多少能对付得了吗曾答道,决不辱圣命。明成祖大喜,命他去陪使臣,那个武官帮忙跑堂。一连几天,餐餐酒宴,曾把那使臣灌得醉薰薰的,使臣说下餐不喝了,可曾却还只是有点醉意,使臣只得甘拜下风。明成祖闻之大喜,对大臣们说,曾卿不管是文才还是酒量,都能称作我大明王朝的状元。

白鹭洲景观

古木葱茏的白鹭洲地近市区。洲上四面环水,波光粼粼。隔岸的青原山,连绵起伏,苍茫叠翠。这如画的景色,美丽的风光,古往今来,凡亲临吉安的人们,无不在白鹭洲上留下寻幽览胜的足迹。由于白鹭洲离岸较远,所以尽管洲心地势比江岸高,但因视差关系,站在岸上望之,总觉得白鹭洲远比江岸低,然而每遇洪水,江岸水淹,而洲心不殁,故有“水涨白鹭浮”之说。

1965年夏,郭沫若同志路经吉安时,也曾立于赣江西岸,纵览这个美丽的绿洲,并欣然命笔,写下了“面对白鹭洲,葱茏林木稠。无心寻古迹,有意浴中流”的诗句。 编辑本段“白鹭书院”得名由来

白鹭洲既以白鹭为名,所以宋代在洲上创建书院时,也就依洲名而称之为“白鹭洲书院”。

相传古时有一白鹭仙子,因羡慕人间男女情爱,飞到这里,变作一位美貌的村姑,与江边一位年青渔人结成情侣。后遭天神迫害,水淹洲渚,为救生灵,夫妻化作白鹭;白鹭仙子潜入水中洲底,奋力以身托陆洲,使洲永浮水面;渔夫则化作白鹭,日夕在洲上哀鸣,情缠意绵。后来,人们就把这座美丽的绿洲称作白鹭洲。

但是,据文献记载,白鹭洲的得名,渊源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名句。由于白鹭洲屹立于浩阔的赣江之中,双水夹流,情景正与李白之诗句相合,所以被用作洲名。在北宋宣和年间,吉州通判徐俯的诗中已有“空看白鹭洲”之句。至南宋初年,尹直卿送周必大诗中又有“我公不向庐陵住,羞杀青原白鸳洲”。元代买思永为重修自鹭洲书院作记时也写道:“谓洲在二水间,取唐人诗句以白鹭名其洲,因以名书院。”清代吉安知府林逄春写了如下诗句:“庐陵文物照江天,院寺钦崇自昔年。水占芳名分白鹭,诗题古壁效青莲。”因此,白鹭洲名来源于青莲居士李白的诗句,而书院则依洲而定名,这就是白鹭洲书院得名的由来。 编辑本段书院历史

云章阁

白鹭洲书院自宋代创建以来,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其间累经修建。据《庐陵县志》记载:“白鹭洲书院,在郡城东白鹭洲上。宋淳祐元年辛丑,知吉州军江万里建。奏于朝,置山长;理宗御书白鹭洲书院,以赐。院内立文宣王庙、棂星门、云章阁、道心堂、万竹堂、风月楼、浴沂亭、斋舍。”后增建“六君子祠”,祀程颐、程颢、周敦颐、张载、邵雍、朱熹等六人。

元代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书院被洪水冲毁,吉安路总管李珏修复。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红巾起义军与元兵战于吉安,书院大部被烧毁;时过二年,又遭大水,书院毁坏殆尽。至正十五年重建,恢复旧观。明代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吉安知府黄宗明又重修。到嘉靖二一年,曾将书院从白鹭洲迁离,在城南仁寿寺址另建新院舍。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城南仁寿寺新建的白鹭洲书院改为庐陵县学,又将书院迁建于城北郊。至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吉安知府王可受将书院重新迁回白鹭洲上,并增筑吉台,开鹭池,立桥池上,扩建斋舍百问,其余堂、阁、楼、亭均重修。

至清代,书院又多次毁于水灾和战争,曾先后于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十二年(公元1655年),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八年(公元1828年)、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等九次重修或重建。至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太平军与清兵激战于吉安,书院又被焚毁,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经知府曾省三倡修恢复。洲头现存的风月楼、云章阁以及一排排的斋舍,就是同治二年最后一次修建时所遗留下来的建筑。而洲中心现存的鹭池,则是明代万历二十年重修书院所开辟。而洲中心现存的鹭池,则是明代万历二十年重修书院所开辟。白鹭书院自宋代创建,迄于清代,数百年来,造就了大批人才,尤其是培养了像文天祥这样出类拔萃的世代楷模,的确是这所书院的骄傲。清代曾在白鹭洲书院主持讲席的著名学者施闰章有诗赞道:“鹅湖鹿洞寻常事,不信风流限古今。”760多年来,这块对庐陵文化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教育圣地一直文风鼎盛,桃李满天下。

吉安古为庐陵郡地,自宋代以来,这里名人辈出,成为人文荟萃之区,素来享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盛誉。白鹭洲书院名列江西四大书院之一,是古代吉安的著名学府。白鹭洲书院的创始人江万里,为江西都昌县人,官至宰相。元兵南下进占江西,他在鄱阳家居,坚贞不屈,投水自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贞节烈之士。书院的第一任山长(即校长)欧阳守道,是江西宋代知名的学者。《白鹭洲书院志》上有“刘辰翁、文天祥、邓光荐皆出其门”的记载。文天祥《祭欧阳撰斋(守道)先生》一文中也写道:“某弱冠登先生之门„„盖有年于兹。”即是说,文天祥于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在白鹭洲书院读了一年书;至宝祐四年丙辰,登进士第一名,被理宗皇帝亲自提为状元。从此白鹭洲书院扬名天下。理宗皇帝亲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作为对白鹭洲书院的嘉奖。总之,白鹭洲书院自宋代创建,迄于清代,数百年来,造就了大批人才,尤其是培养了像文天祥这样出类拔萃的世代楷模,的确是这所书院的骄傲。清代曾在白鹭洲书院主持讲席的著名学者施闰章有诗赞道:“鹅湖鹿洞寻常事,不信风流限古今。”

近年来,原白鹭洲书院的两座主体建筑风月搂和云章阁已整修一新。洲上设有白鹭洲中学,正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造就人才。 编辑本段江万里与白鹭书院

江西书院跨越千年,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坐落在吉安由江万里创办的白鹭洲书院是江西古代三大书院之一,历经600年的历史兴衰,也曾影响一时,在江西书院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编辑本段江万里

江万里(1198-1275年),字子远,号古心,今江西都昌县林塘江村人。祖父江辚,一生隐居,教授乡里。父江烨,一生专治程朱理学。万里家学渊源,幼年在祖父所建的书馆内读书,神隽锋颖,连举于乡,后从父教,学《易经》。18岁离家,赴白鹿洞书院深造,旋游学隆兴(南昌)东湖书院,朱熹弟子林夔孙为师问学。

宝庆六年(1226年),江万里以舍选出身,任池州教授。后召馆试,历住著作佐,权尚左郎官兼枢密院检详文字。嘉熙四年(1240年)出任吉州知州,从政之余,特别热心教育。淳祐元年(1241年)创白鹭洲书院,使“缙绅德之,吏民怜之,悍卒化之。” 编辑本段白鹭洲书院 白鹭洲书院的创建

江万里为使吉州士风雍醇,乡俗质厚,淳祐元年(1241年)即着手创建吉州最高学府白鹭洲书院。他说:“某自入境以来,允为教化,为政先务„„惟学校之化滋、春华秋实。”认为只有培育人才,才能推移风情。他把办教育列为自己施政的一项措施。

江万里是位造诣很深的学者,自幼生长在理学兴盛的社会环境里。他来守吉州时,正遇上宋理宗大倡理学,诏以周敦颐、张载、程颢、邵雍、朱熹六人从祀孔庙。因此,他也决意创立书院,将书院辟为阐扬理学的基地。

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新任吉州知府江万里见赣江中心一绿洲上花木扶疏,青翠雅静,令筑精舍,设讲堂,兴教育,创立“白鹭洲书院”,自任山长,讲学其中,“载色载笑,从容于水竹间,忘其为守,”本郡九邑俊秀在这里求学,如沐春雨,如坐春风。

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江万里离任后仍对白鹭洲书院很关心,还聘请了他的门生,吉安县永和名儒欧阳守道出任书院山长,欧阳守道不负先生厚望,执掌讲席十年,从严治院。虽然当时条件很差,但在名师欧阳守道的指导和管理下,仍旧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推动了吉安文化教育的发展,如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邓光荐、爱国诗人刘辰翁皆出其门。在他主持下,白鹭洲书院声名大震。 白鹭洲书院的规模

白鹭洲书院在当时的规模也相当可观,该书院记中说:“在宋则前有泮池,中秋石为桥,升阶为书院,大门悬理宗卸匾,进前则有棂星门,有文宣王殿,有道心堂,堂上有楼日风月,后有山长厅,厅上有阁日云章,日峻极,阁之上书籍备藏,环纵栏杆„„阁旁道舍森立,皆诸生肆上所,最后有浴沂亭。”又在《建置》条中说,书院立有“文宣王庙,棂星门,云章阁,道心堂,石竹堂,风月楼,浴沂亭,斋舍,庖福具备。置田租八百石有奇,绕十成濠池岁入租银五十两赡学。又建祠祀二程夫子,益以周、张、邵、朱为六君子祠”,“此洲之书院,可容诸生数百。”又征集了许多图书资料,还抄录《白鹿洞书院揭示》于道心堂侧。 白鹭洲书院的特点

据史料记载,白鹭洲书院的办学宗旨是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办学特色突出,教学质量、学术水平都很高。宋代白鹭洲书院有何特点呢?首先是传习理学的阵地。江万里是朱熹的再传弟子,所办的白鹭书院,自然以传习朱理学为主。刘辰翁在江文忠公祠堂记中说:“自鹭洲兴,而后斯人宿于义理;白鹭洲兴,而后言义理者畅。”第二是崇祀先贤。白鹭洲书院一建立,就上祀至至,次及君子,文庙额书“正谊明道”,又摹唐代画圣吴道子手绘圣像于堂中,塑望率诸生习仪祭,春、秋郡县有祭,后改为年祭。通过祭祀以树仪型,鼓励生徒见贤思齐,奋发图强。这种教育形式,有一定的感染力,文天祥就是其中一例。第三择师选生。白鹭洲书院创办后,作为一郡的高等文化教育学府,能否使之成为吉州的教育中心和学术研究重地,关键是对教师的选择。江万里对择师这点十分重视。书院初建时没有选到合适的人任山长,就宁缺不派,亲自为诸生讲学。后离任时又延聘名儒欧阳守道为白鹭洲书院诸生师。此后。接任书院山长的,也都是品德高尚的名硕醇儒,不只山长,邀请到书院讲学的也都是各界大儒名家。由于有名儒讲学,白鹭洲书院在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吉州文风盛极一时。选生即“集郡中九邑俊秀,受业其中”。第四是培育人才多。自白鹭洲书院兴,庐陵“制科飙举,名硕云蒸,几当宇内之半”。(《白鹭洲书院志》)春秋闱,科甲捷报震四乡。宝祐四年(1256年),金榜601名进士,其中吉州占44名,且大多数为白鹭洲书院学生,几乎占全国录取人数的群体十分之一,为全国之最。21岁的书院学生文天祥独占鳌头,理宗高兴地说:“此天之祥,及宋之瑞也”,亲笔题写了“白鹭洲书院”匾额,悬挂在书院大门上。从此,白鹭洲书院名扬全国,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并称江西三大书院。 白鹭洲书院的影响

自江万里创办白鹭洲书院后,白鹭洲书院起了榜样领头作用,使郡州内外书院仿效之,遍及吉州县城乡的千百书院相继建立繁荣起来。在千百书院培育下,庐陵士子科举成名,学者成林,作家成派,仕宦成群,著述成山,志士成仁,使庐陵文化千年昌盛,成为江西文化的重心所在。因而世人称吉安为“文章节义之邦”。 白鹭洲书院的现貌

白鹭洲书院自创建以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曾被洪水战祸圯毁数次,有过兴衰变化,所幸的是历代吉州有识之士,乡宦名贤倡学业,崇诗书,屡毁屡复,学术活动久盛不衰。今天的白鹭洲书院被定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各级政府多次拨款维修。至今,白鹭洲书院现存古建筑除风月楼、云章阁外,尚有中山院、文山院、红楼,均系民国三年重建。此外,还有泮月池、复古亭等。云章阁高8.7米,占地274平方米,是原书院藏书、山长讲学和就寝之处,现仍完好如初。风月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博得众人赞叹,它雄踞洲的北端,三层方形建筑,楼高14.7米,占地面积115平方米。底层称为“浴沂亭”,二层名“风月楼”,三层曰“魁星阁”。楼顶雕龙画凤,层楼飞檐,雄伟壮观。登上风月楼顶,极目四望,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北面远眺井冈山大桥横卧江上,西面与钟鼓楼遥遥相望,南面可见崭新的吉安大桥飞架赣江东西,真是水阔天高,令人心旷神怡。

历史悠悠,白鹭洲书院几度沉浮,造就了江万里、文天祥、刘辰翁等历史众星。后人访谒白鹭洲书院,诗文多感慨系之:“自昔庐陵地,名贤史册香,文章宗永叙,节义重天祥,滟滟清波漾,振振白鹭翔,江公风范在,千古仰遗芳”。

庐陵文化

庐陵文化艺术调研

知庐陵爱家乡

庐陵文化诗歌朗诵稿

吉安,古时又称庐陵。

庐陵文化书院白鹭洲书院

庐陵文化调研报告

庐陵作家访谈稿

《庐陵文化读本》知识竞赛

文献之邦庐陵文化村落

庐陵
《庐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关于庐陵文化 庐陵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