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程与教学课课练

发布时间:2020-03-03 03:49: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课程

一、单项选

1.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是( ) A.1918年出版的《课程》

B.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1918年出版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D.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3.课程论的经典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的计划,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具有( ) A.强制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全民性 5.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 A.泰勒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 ) A.以学生为本 B.以学校为本 C.以知识为本 D.以成绩为本

7.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是( )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学科课程 D.实验课程 8.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必须是( ) A.校长 B.教师 C.专家 D.学生

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10.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是( ) A.综合课程 B.选修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11.根据课程实施的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分为(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12.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赞科夫 13.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的依据是( )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D.课程管理层次

14.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是( )的表现。 A.课程即知识 B.课程即经验 C.课程即活动 D.课程即项目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是( ) A.加德纳 B.斯滕伯格 C.卡特尔 D.加涅 17.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8.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 A.教学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19.“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是哪种课程定义的口号( ) A.课程即学校经验 B.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C.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D.课程即社会改造

20.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体现了( )的理念。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显性课程 2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22.“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23.( )亦称公开课程,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A.选修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显性课程 D.活动课程 24.教师教学和学习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指导书

25.( )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A.课程实施 B.课程结构 C.课程管理 D.课程计划

26.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的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27.我国古代的“六艺”可看作是最早的( )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28.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29.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根据( )的不同而划分的。 A.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B.学生的学习要求 C.课程的任务

D.课程的呈现方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

30.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论是( ) A.要素主义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永恒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31.校本课程常以( )的形式出现。 A.公共课 B.选修课 C.必修课 D.课外活动 32.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 A.课程目标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3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它是于( )年颁布的。

A.2000 B.2004 C.2001 D.2002

34、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 ) A.以学生为本 B.个性化 C.全员参与 D.决策分享 3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学科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6.对于教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B.教材时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 C.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D.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时不需要教材 37.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38.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泰勒 39.课程的表现形式是( )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40.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价值趋向出现的变化是(

A.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B.由统

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C.由关注个体走向关注整体

D.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二、多项选

1.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课程的是(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经验课程 D.核心课程 E.广域课程 2.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包括( ) A.学习者的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C.教师的教学风格 D.学科体系 E.社会传统

3.下列选项中属于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来划分课程种类的是( ) A.学科中心课程 B.教师中心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E.后现代主义课程

4.泰勒的“课程原理”可概括为( ) A.确定课程目标 B.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C.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D.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E.根据学生兴趣选择课程

5.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它主要包括( ) A.教科书 B.活动指导书 C.参考书 D.讲义 E.讲授提纲 6.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

A.杜威认为课程的组织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顺序,没有必要考虑教材的逻辑顺序 B.“课程”一词是由英语派生而来的

C.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理逻辑 D.编写教科书时要考虑这门科学本身的内在逻辑

E.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7.课程计划主要由( )组成。

A.学科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E.学周安排 8.在中学课程学科中,语言和文学这一学习领域的科目是( ) A.语文 B.外语 C.思想政治 D.历史 E.地理

9.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内容的丰富性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的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10.“三维课程目标”的内容包括( )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智力 E.品德 11.课程目标具有( )特点。

A.时限性 B.具体性 C.预测性 D.可操作性 E.创新性 12.下列选项中属于行为取向性课程目标的功能的是( ) A.导向 B.控制 C.激励 D.评价 E.示范 13.下列选项中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 ) A.学校风气 B.社会风气 C.家庭氛围 D.师生关系 E.教师或学生经验、感受、困惑等 14.课程资源的特点有( )

A.多样性 B.潜在性 C.多质性 D.动态性 E.永恒性 15.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 ) A.兴趣 B.动机 C.经验 D.情感 E.智力 16.教科书的作用主要有( )

A.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B.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C.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D.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教学

1.教学的根本目的是(A ) 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传授知识 C.发展智力 D.陶冶情操

2.(A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A.欣赏教学法 B.情境教学法 C.榜样教学法 D.实践教学法

3.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体现了( B )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量力性 4.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句话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6.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B )

A.教育者“教”的客体不是双客体,而是一种复合客体

B.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如何教”和“教什么”的过程 C.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因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教”的主体

D.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7.正确反映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 A ) 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B.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C.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 D.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

8.(C )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A.演示法 B.实验法 C.参观法 D.实践活动法

9.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C )特点。 A.教育性 B.指导性C.间接性 D.交往性 10.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A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1.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是( D) A.学生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

B.学生直接经验必须以间接经验为基础 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D.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

12.教育要传授知识,至于智力的发展则无需进行培训。这是(B)的观点。 A.形式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传统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13.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A ) A.孔子 B.昆体良 C.杜威 D.赫尔巴特

14.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要目的,侧重于过程的评价为(B )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15.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 ) A.赫尔巴特 B.凯洛夫

C.杜威 D.洛克

16.我国学校普遍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时间是(B )年。 A.1862 B.1903 C.1935 D.1949 17.(A )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A.谈话法 B.讨论法 C.讲授法 D.演示法 18.古代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的是( B) A.班级授课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混合教学 19.教学是学校教育( B )工作。 A.唯一 B.中心 C.必要 D.辅助 20.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 )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21.教学原则是依据(C )制定的。

A.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B.教育部颁发的文件 C.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 D.教学目的

22.中学阶段为培养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获取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教学中应多选用(A

A.研究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谈话法 23.下列关于分组教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

A.外部分组,即取消按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 B.内部分组,即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

C.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D.分组教学不利于学生间的良性竞争

24.我国倡导启发性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B ) A.墨翟 B、孔子 C、董仲舒 D.朱熹

25.(A )又称自我评价,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A.内部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绝对性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

26.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教学中要贯彻(D )原则.A.理论联系实际 B.循序渐进 C.启发性 D.巩固性 27.常用的计分法有等级制计分和(A )计分。 A.百分制 B.考查制 C.启发性 D.标准分制

28.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 A.管理 B.交往 C.引导 D.控制 29.备课的要求不包括( D )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设计教法 D.批改作业 30.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错误的做法是(D )

A.钻研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 B.通过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弄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 C.掌握学科的重点、难点所在 D.照搬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

31.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学,这体现了教学的( D )原则。 A.启发性 B.循序渐进 C.直观性 D.因材施教

32.(A )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A.上课 B.智育 C.教学 D.教育

33.在如何认识间接经验的问题上,现代教育理论比较强调( C ) A.用直接认识的方式认识间接经验 B.用直接认识的方式认识直接经验 C.用间接认识的方式认识间接经验 D.用间接认识的方式认识直接经验

34.以下关于智力与知识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A ) A.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B.智力水平决定掌握知识的数量 C.智力完全随着知识的掌握而发展 D.知识的多少等于才能的高低

35.运用时,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D ) A.贝尔—兰喀斯特制 B.特朗普制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3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这就是说教学是学校的唯一工作

B.《学记》中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C.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D.课外活动就是活动课程,二者没有区别

37.《学记》中“不陵节而施”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是( B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38.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B )原则。 A.理论联系实际 B.直观性 C.巩固性 D.启发性

39.(B )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A.分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个别教学 D.现场教学

40.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践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是(A ) 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模型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41.启发式教学是一种( C ) A.具体的教学方法 B.教学形式 C.教学指导思想 D.教学组织形式

42.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反映出对( C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43.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B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44.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句话体现了( A ) A.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B.教学永远具有科学性 C.教学永远具有思想性 D.教学永远具有引导性

45.捷克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哪种教学组织形式( A ) 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特朗普制

46.把课程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的依据是(A )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47.在我国,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A ) A.清末 B.明朝 C.秦朝 D.辛亥革命以后

48.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D )教材。 A.熟悉 B.分析 C.概括 D.理解

49.裴斯泰洛齐是( A )的代表人物。 A.形势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教师中心论 D.学生中心论

50.( B )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A.课的类型 B.课的结构 C.课的安排 D.课的计划 51.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D ) A.了解学生 B.和谐的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好课

52.教师上课的必要补充主要是通过( C )实现的。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53.上好课最根本的要求( B )

A.板书有序 B.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C.教学方法适当 D.教学结构合理

54.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教师(B )的目的。

A.讲授新教材 B.上课 C.批改作业 D.巩固新教材

55.“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靠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这句话说的是(A )的规律。 A.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B.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56.程序教学法是由(D )倡导的。 A.布鲁纳 B.华生 C.布卢姆 D.斯金纳

57.抛锚式教学也称(A),这是因为它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A.情境性教学 B.探究性教学 C.范例教学 D.非指导性教学

58.( B )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A.练习法 B.实习作业法 C.实验法 D.实践活动法

5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 B )

A.主张教学建立在个体身上 B.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C.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从做中学” D.说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60.讲授法的优点不包括(C ) A.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C.有利于因材施教

D.有限的教师可以教更多的学生

61.一个班级人数不超过25个,可以采用(B )的座位排列形式。 A.矩形 B.马蹄型 C.同心圆型 D.模块型

62.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首创的,后来由其学生( A )加以改进并大力推广。

A.克伯屈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陶行知

63.读书指导法是一种( D )的方法。 A.以直觉感知为主 B.以引导探究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语言传授为主

64.在学习某课题前,使学生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积累必要的感性经验,从而顺利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参观是( B ) A.总结性参观 B.准备行参观 C.并行性参观 D.现实性参观

65.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 C )的运用。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66.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 D ) A.讲授法 B.实验法

C.参观法 D.演示法

67.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B ) A.练习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发现法

68.教学过程的结构即教学过程的( B ) A.基本内容 B.基本阶段 C.基本环节 D.基本原则

69.“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B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70.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或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是(D ) A.愉快教学法 B.情境教学法 C.成功教学法 D.尝试教学法

71.1951年,( C )提出了“范例教学”的主张。 A.布鲁纳 B.赞科夫 C.瓦根舍因 D.怀特海

7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不包括(D ) 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学生年龄特征 C.课程性质和特点 D.学校的要求

73.( B )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A.教学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74.“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A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75.教育评价按功能及用途划分,可分为( B )

A.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B.诊断性评价、形式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C.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D.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76.( B )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一个整体的表象,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必经阶段。

A.激发学习动机 B.感知教材 C.理解教材 D.运用知识

77.( B )指出:“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体现了对“知识与知识的应用”的重视。 A.洛克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乌申斯基

78.我国古代墨子提出:“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它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B )

A.巩固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79.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的是() A.发展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自我评价 80.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B )

A.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获取直接经验,二是实践 B.学习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C.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 D.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 81.在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中心是( B ) A.家长 B.学生 C.教师 D.校长 82.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是( D ) A.诊断功能 B.鉴定功能

C.导向功能 D.改进功能

83.不属于平时考查的方式有( C ) A.口头提问 B.单元测验 C.考试 D.检查书面作业

84.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的教学评价是(C

A.诊断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绝对性评价

85.以下属于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的是(A ) A.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 B.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 C.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复习旧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 D.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复习旧课——检查评价 86.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属于(B )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 D.自学—指导式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业的功能有( ABCD ) A.巩固 B.反馈 C.发展 D.沟通 E.复述

2.一般认为,( ABCD )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手段 E.教学方法

3.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E )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D.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E.在教学中应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主要有(ABCDE ) A.激发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E.检查知识

5.下列哪些选项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BCE ) A.教学相长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D.学不躐等E E.产婆术

6.根据赫尔巴特的分阶段教学理论,教学过程可分为( ABDE ) A.明了 B.联合 C.情趣 D.思维力 E.方法

7.下列哪些属于非智力因素( ACE ) A.兴趣 B.记忆力 C.情趣 D.思维力 E.意志 8.八字教学法指( ABDE) A.读读 B.议议 C.写写 D.练练 E.讲讲

9.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ABCDE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E.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为了使上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ABCDE A.重点突出 B.方法得当 C.目标明确 D.表达清晰 E.内容正确

11.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环节有(ABCDE ) A.创设情境 B.确定问题 C.目标明确 D.表达清晰 E.内容正确

12.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BCD )

A.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B.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C.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D.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 E.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

13.当前我国主要教学模式有( ABCE ) A.自学—指导式 B.目标—导控式 C.传递—接受式 D.探究式教学 E.问题—探究式

14.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 AB ) A.个别教学 B.现场教学 C.分组教学 D.复式教学 E.个别化教学

15.根据所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的类型分为(ABCDE ) A.练习课 B.实验课 C.讲授课 D.复习课 E.演示课

16.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这句话的依据是( ABCD ) A.教学所占时间最多AB B.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进行的 D.教学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E.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17.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各种知识的教学过程。下列属于讲授法的有(ABCD ) A.讲读 B.讲述 C.讲解 D.讲演 EA 1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BDE )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19.下列对于教学原则的认识正确的有(ABCE ) A.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B.“杂施而不孙”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C.“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原则 20.进行教学评价要遵循(ABDE )原则。 A.客观性 B.发展性 C.严格性 D.整体性 E.指导性

21.由瓦·根舍因提出的“范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有( ABC ) A.基础性 B.基本性 C.示范性 D.启发性 E.发展性

三、判断题

1.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因此教学包括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 3.设计教学法主要缺陷是忽视系统知识,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易落实。 4.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

5.现代教育评价的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

6.缺乏知识是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

7.自学—指导式主要用于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 8.总结性评价不利于制定新的教学目标。

9.“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由简入繁”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10.“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由赞科夫提出来的。

11.现场教学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12.道尔顿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13.目标教学法是依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和“掌握学习策略”,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形成性测试手段,落实大纲、教材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14.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属于内部分组。

15.照顾到个别学生也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标准。

16.范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范例性地阐明“类”案—范例性阐明“个”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 17.教学评价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所以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进步和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这段话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

18.“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说明教不如不教。 19.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也可以作为课外作业的形式。

20.平时考查中的口头提问是在课中进行的,而检查书面作业则是在课外进行的。

21.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22.“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3.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方法。 2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方法。

25.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巴普洛夫创立的教学方法。

课课练

课课练

口技课课练

孔乙己课课练

体育课课练内容

运用课课练心得体会

文化生活课课练第一课

课课练答案长城

第十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

凡卡课课练专题

课程与教学课课练
《课程与教学课课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