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课程与教学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6:48:57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课程与教学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教学研究历史发展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第二节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第四节 教学组织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第四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第五节 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与取向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与类别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观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推荐第2篇:港西小学课程与教学工作汇报(修订)

港西小学课程与教学工作汇报

一、学校概况

崇明县港西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29年,原名北双小学,是一所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老校。学校环境优美,设备设施一流,拥有电脑房、多媒体教室、音乐室、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等6个专用教室,还有一个200平方米的乒乓训练房。占地面积平方米19(亩)建筑面积3218平方米,绿化面积3400平方米。150米的塑胶环形跑道;有可供250多人用餐的师生餐厅。

学校创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孩子的明天在这里奠基”的办学理念。三年来,在托管团队和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获得了“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阳光体育活动一等奖(乒乓球),三等奖(广播操)、崇明县文明单位,崇明县绿色学校、崇明县乒乓传统学校等十几项市县级荣誉。

学校现有10个教学班,在籍学生人数245人,其中外省市借读生106人。48名教职员工,其中,在岗专任教师37人,平均年龄44岁。学历结构为:大学本科11人,大专23人,中师(含高中)3人;职称结构为:中学高级3人,中级25人,初级9人;县级骨干教师有3名。

二、认识和做法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定“孩子的明天在这里奠基”的办学理念,以“三风”建设为抓手(校风:扬善,进去、创新;教风:严谨、求实、开拓;学风:勤奋、自主、探索),坚持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坚持学校管理改革实现学校整体改革,坚持以学校个性发展为前提的整体发展的办学策略,坚持形成学校教育整体融合,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的办学效能。

(一)增强学校课程领导力,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1、端正认识,两个层面上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

学校首先匡正了课程领导力的主体与客体,纠正了一提到学校课程领导力就认为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错误观点。本校要求校长、中层管理干部、教师等以及有关课程的学校组织,例如教导处、教研组都要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以促进学校全体教师与组织人人关心课程建设,构成一个有机的课程实施系统。

其次,本校关注两个层面的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一是组织层面具有的课程领导力,我们加强了校长室、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对课程工作的领导。各学校管理机构在课程管理上明确职责,分工合作,确保学校课程计划的落实,保证三类课程开足、开齐,确保音体美等课程时间不被挤占。学校加强校本活动课程的建设,乒乓球、科技等活动课程加强了领导,调动了教师积极性,二是个体层面的领导力,就是学校领导者、各级管理者,特别是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本校在课程改革中结合学校实际提高各级人员对三类课程的正确理解,提高课程管理上的决策、引领、组织实践的能力、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挖掘、组织和整合能力。本校建立领导人员课程实施的第一线实施课程领导的制度,每年学校教师接受领导、专家听课至少两节。同时,我们强调了教师也应该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不断纠正教师在课程上仅是被动的接受领导的错误观点,不断确立师生是课程的主体的理念。

2、管理创新,提升教研组长课程领导力

在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中,我们突出了提高教研组长的课程领导力,形成了亮点。教研组长是学校课程教学与管理的中坚力量,但是教育系统就是缺少教研组长的培训。我们开启了“教研组长校本活动”,提高他们对课程领导力,推进教研组建设。

我们根据教研组的工作需要,组织专题学习交流,做到主题明确,凸显实效。我们先后组织了多次培训交流活动,分别由校长、教导主任、专家作“教研组长在教研组中的作用”、“教研组长肩负的三大任务”、“教研组长管理策略、方法”、“教研组长可以做什么”、“争当学习型、反思型教师”、“怎样当好教研组长”、“教研组长的职责”的培训。学校通过多元培训,一方面提升教研组长岗位职责意识,同时在使其在岗位锻炼中,提升意识,明确职责,提升他们领导教研组的能力,特别是教研组长的课程领导力。教研组长在培训所撰写的教研组计划,教研计划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内容清晰、便于操作,初步达到了教研组长校本培训的目标。

我们抓住县组织的“教学精细化管理”中主题研讨活动展示的契机,组织了一次校本教研组长培训展示活动,以语文学科主题研修活动为实例开展教研组长的案例培训。会前,我们对教研组长作了“教研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施”的专题讲座;会中,我们要求组长带着问题观摩,思考“组长如何在教研活动中发挥引领作用”,并参与互动发言;会后,我们要求组长就观摩后获得的启示,调整教研计划,有序开展教研活动。 这次展示活动生动地反映校本教研组长的培训,获得了与会者的充分肯定。

3、规范管理,提升全体教师课程执行力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增强学校领导层和全体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

一是认真参加培训学习,提高管理层课程理解力。组织学校中层干部认真学习《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提高对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认识。暑期,校级领导认真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有关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专题培训,并根据学校实际认真指定学校课程计划。

二是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高教师对学科课程的理解力。学校将《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及上海市各学科课程标准上传学校内网,分学科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 2)制定计划,规范管理,提高学校课程规划力和教师课程执行力

一是制定课程计划,提高学校课程规划力。学校根据上海市课程方案和上海市教委课程计划及学校实际认真制定好学校课程计划,全面实施好三类课程;开足开好基础型课程,根据学校实际开设好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在全面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同时,根据学校乒乓传统项目,在专家的指导下,稳步有序地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课程。如目前学校体育组开发的《灵动的国球》校本拓展型教材已经编印成册,并在各年级每周一节的体锻课上实施。

二是细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教学常规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实教学常规是学校全面实施课程计划的根本保证。在托管团队的指导下,我们在“系统听课——规范备课——组织比武——实施监控”这一历程中,形成了“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我们重点实施了“六步法”系统听课,在坚持听课的基础上,借筹备“发扬小班教学优势,打造主动有效课堂”县级研讨活动,重新规范了备课要求,组织了“练武、比武”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还尝试了常态化的质量监控。学校充分发挥教研组和校本研修作用,认真开展教材解读、听课、评课、主题论坛等活动。我校充分利用接受托管的契机,在专家指导下,认真开展课题研究,营造科研氛围。学校根据实际确立了《基于小班组织形式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作为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有力抓手。全校教师根据课题方案,在专家的引领下,全员参与,努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增强了教师课程执行力。

(二)强化机制,提高教学管理精细化水平

1、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学校根据《崇明县教育局教学精细化常规管理50条》文件精神,借鉴广灵路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在广泛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港西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汇编》。内容包括学籍管理制度、课程管理制度、教学流程管理制度、教研组管理制度、减负增效实施制度和家校联系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规范了教师日常教学的行为,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2、建构系统听课机制,优化教师教学行为

学校以“建构系统听课机制,优化教师教学行为”为目的,以“三维目标落实”与“小班化教学”为主体,开展了两轮系统听课活动。推进教学管理精细化。通过系统听课,实现教学管理的“三改变”:一改变听课缺乏系统思量,想听就听,无连贯性,缺少主题或者缺少听课的整体思考,二改变忽视指导或者指导不到位,缺乏与教师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三改变缺乏长远安排,听课走过场,完成行政性规定的课时数。我们通过两轮运用“系统听课机制”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听课评课“六步法”:听课主确的立题、听课之前的培训、实施服务性听课、开展多样式评课、及时的听课反馈、组织总结与示范。 现在学校的教师认真参与听课活动,备好课、上好课,逐渐克服了被听课的心理恐慌,感到听课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被动向主动转变。这个系统听课机制与“六步法”听课评课在县精细化教学管理评比中作了交流,获得了充分肯定。

3、教学常规管理“五强化”与“四及时”

学校进一步贯彻市教委关于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文件,强化计划制定、日常检查、总结梳理、资料积累,并主要抓了“五强化”;一是强化备课研讨与检查,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二是强化课堂教学研讨与监控,做到每学期人人上一节教研课,如2010年校级听课、评课65人次;片级教研课5节;县级评优课4节。三是强化作业批改质量,做到分层布置作业、运用作业单、批改及时、仔细、严格,并推行行政普查、教研组长检查、教师互阅的作业检查制度;四是强化补差辅优工作,学校的补差工作做到时间保证、补差学科保证、补差学生动态保证、补差计划记录保证。五是强化考试管理与质量监控,抓好“四及时”:及时反馈考核信息、及时分析教学情况,及时找准簿弱学科与环节,及时调整教学措施。

我们以严格教学常规制度,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实行教学过程监控,实施按学科质量监控管理,通过精细化教学管理,激发了教师教学的进取性,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10年6月,我校在教学精细化管理评比中获优良奖。

(三)深化小班化教学实践,积极打造主动有效课堂

1、开展统领性课题,推进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是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的素质教育实验项目。但是本校小班化教学仍然处在“形似”阶段。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的优质化,本校确定了《基于小班组织形式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编辑《小班化教学学习资料》,挂在校园网上组织大家阅读。在推进小班化教学课题研究中,我们突出了组织全校教师参与本课题,组织全体教师培训,突出了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带来的教育方式的改变问题。并且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开展具体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提高教师小班化教学的能力。我们首先广泛开展教学实践课,探索与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通过评课开展研讨,提出课中所蕴含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案例研究进行提炼,梳理小班化教学方法,形成教师们自己的小班化教学方法,例如,角色扮演法、欣赏评议法、任务分合法、伙伴操练法、语段听说法等,并进行了如何撰写教学方法案例的培训以及面对面地指导,总结分析教师自己提出的教学方法,归纳操作要点,写出案例。

小班化教学实践的推进,教师开始重视研究自己的教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10年6月,我们召开了港西小学第一届教学科研会暨小班化教学专题研讨。会上七位老师作了发言交流,起到了激励、共享的作用。他们扎扎实实的研究态度,丰满的案例呈现,高质量的案例报告。前来参加会议的教育局施科长、县教学研究中心洪校长对此次研讨会予以了高度评价。

2、认真实施“主动有效课堂”新一轮达标与提升工程 1)认真学习理论,推进“主动•有效”课堂教学

在推进“主动•有效”课堂教学中,我们突出了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理论知识,组织全体教师培训,广泛宣传,端正态度,明确目的,提高教师对打造“主动•有效”课堂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具体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提高教师实施“主动•有效”课堂教学的能力。

2)构建“主动•有效”课堂,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开展“主动•有效”课堂教学达标工程是崇明县教育局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二年来,“主动•有效”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已经融入到了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求教师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案,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我们要求教师认真设计有层次的作业,并及时进行反馈,以巩固教学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每课的教学及时进行反思,写教后记。

2010学年第一学期开展“主动•有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广灵路小学托管团队担任评委,在“人人上一课”的基础上,评出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学科

一、

二、三等奖,并进行表彰奖励。

第二学期开展“主动•有效”课堂教学练武活动,学校行政领、学科负责人为评委,在人人练武的基础上,通过听课、评课,评出课堂教学好、教案有创意的“主题教学设计”13篇,参加县级评比。

通过课堂比武、练武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在提高。2010学年度中校级听课、评课66人次;县级展示课10节,县教研员听课24节。从反馈的情况看,我校教师在“主动•有效”课堂教学及小班化教学中,优课率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在提升。

3、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确保“主动•有效”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在开展“主动•有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围绕《基于小班组织形式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这一龙头课题,引导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案例,并由托管团队的专家开展了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帮助教师多次提炼、修改,让教师沿着研究方向开始初步的尝试体验,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2011年3月编印了《基于小班组织形式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的专著,得到了上级领导、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肯定,为打造“主动•有效”课堂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教师队伍迅速成长

学校抓住两年托管的机遇,充分利用城区优质资源,在托管团队及专家的指导下,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两年中,通过本校教师到广灵路小学跟岗培训,与广灵路小学优秀教师结对等举措,教师的群体素养有了显著提升。两年中,本校两名教师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一位班主任老师获市农村班主任“君远奖”;一名班主任获县班主任比武三等奖;有11名教师分别在县课堂教学、“温馨教室”建设征文、演讲和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获

一、

二、三等奖。

2、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稳中有升

近年来,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增强,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稳中有升。2010年学校五年级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考试中列全县第七名,学校也被评为教学工作显著进步奖。学生的整体素养也得到发展。三年中学校及学生获市级奖项有: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校园、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小学组乒乓一等奖、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小学组广播操三等奖、上海市第三届头脑奥林匹克创新亲自擂台赛金、银、铜奖、上海市《救救野兔》保护知识竞赛二等奖、市爱乐奇杯小学生快乐英语邀请赛二等奖、上海市小学生独唱比赛银奖、上海市小学生乒乓赛单打亚军。学生获县级奖项更是不胜枚举。

3、学校特色项目得于提升和发展

学校的乒乓特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探索,学校的乒乓球运动已成为学生喜爱的运动之一,乒乓特色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已经完成乒乓校本课程《灵动的国球》的编写,并在快乐活动日的体锻课上全面实施。近年来学校乒乓队在县级比赛中始终保持团体前三名的位置。在2010年5月县阳光体育小学乒乓球目比赛中,我校一至五年级男女组全部获等一等奖,四年级组获市一等奖。目前学校是县乒乓传统学校和“体教结合(乒乓项目)”布点学校(全县共四所小学,本校是唯一一所农村小学)。

(二)反思

1、由于超编,多年没有新教师引进,教师年龄偏大,身体大都处于亚健康,加上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各类检查、评比、活动的增加,加上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的不完善,个别老师不能调整自己的心态,经常因小事抱怨、指责,斤斤计较,主人翁意识不强,消极应付学校布置的工作。这容易产生不健康的集体氛围,制约了个人的进步,也影响着组室成员以致学校的发展。这是一个急需解决而一时又很难解决的问题。

2、课堂教学中,少数教师3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个别教师存在自己只管自己教,不关注学生学的现象,教学质量不高,只怪学生,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何以新一轮“主动•有效”课堂达标与提升工程为契机,扎扎实实,不搞花架子,向“家常”课、常态课要质量,进一步提高35分钟课堂效率,提升优良课的比例,消灭差课,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3、学校对三类课程意识不强,对基础性课程比较重视,对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实施与开发能力缺少研究与思考,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推荐第3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的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在本书中泰罗系统地确立了其管理理论,这就是所谓的泰罗主义。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简答)

1、教学的本质 第一,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博比特在《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这样写道:“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育及生产。

2、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所谓“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三,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简答)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与人类生活、儿童发展、学科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课程目标的选择与教育计划的制定是一个科学化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分析与实验验证的基本规范;有组织的、系统的知识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之关系问题是课程开发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局限性:

1、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者不可避免的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

2、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把教育的科学化视为“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泰罗主义”管理模式运用于教育的过程,这一个基于“活动分析”或“工作分析”的课程开发程序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机械的“课程工程”,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是很低的。

五,泰勒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们公认“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发展的新的历史。

六,“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

基于主要是“八年研究”,八年研究的四大成就:

1、学校能够开发出使大多数学生感兴趣、有助于满足一些学生的需要、同时又为学生在学院里获得成功提供必要准备的教育计划。

2、许多学生在学院学业中获得成功。

3、在职研讨班得到发展。

4、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 泰勒原理的内容: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技术兴趣亦称技术理性,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其核心是“控制”。

七,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学术中心课程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学科机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

八,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

九,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审议

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做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十,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与泰勒原理在价值取向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它在本质上追求的是“实践兴趣”。

推荐第4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课本重点: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这博比特出版《课程》,标志着课程成为一个独立

研究领域。(P12)

2、“泰勒原理”即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的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 计划

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P13)

3、教学理论地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①赫尔巴特与教学理论的独立体系

②独立体系的教学理论发展

③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分水岭(P17) 问题与思考:

1、简述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答: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P4) 教学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共同活动。

2、简要回答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P7) 答: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①前科学时期②系统理论时期③专门学科时期(P11-12)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①教学研究的早起发展②教学理论形成的基本阶段③当代教学论 的发展轨迹。(P15-P19)

3、了解“泰勒原理”的主要 内容 答:“泰勒原理”即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的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

计划

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P13)

3、解读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主要观点

答:①分离说: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位于一端,教学位于另一端,两者无交集,互相独立。

②关联说:关联说是指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互相独立,但彼此关系密切,不可分离。

又包含:连接说,过程交叉说,包容说

③整体说:所谓整体说,是指课程与教学实属一件事,高度连接、关联与融合,具有不 可分割性。又有两个层次:循环整体说,结构整体说 ( P21-25)

4、分析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①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统一于课程与教学实践

②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并行于教育学体系内的两门下位学科

③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互为存在与研究的理论基础(P28-30)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政策

课本重点:

1、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①中央集权型②地方集权型③学校自主型(P39-42) 问题与思考:

1、简述课程与教学政策的涵义与特点:

涵义:课程与教学政策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调整课程与教学权利的不同需要,并调

控课程与教学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P34)

特点:①行为的准则性②目标的针对性③实施的程序性④载体的规定性⑤内容的法定性

(P34-36)

2、课程与教学政策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中央集权型:课程与教学权利集中统一在最高国家权利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地方教 育行政部门的几乎所有的重要事务均受中央支配。

②地方集权型:课程与教学权利集中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与教学事务,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只是一个虚设的机构,对课程与教学问题采取不干预的政策。

③学校自主型:课程与教学权力主要在学校,中央和地方往往只是提供指导或参考性的课程与教学标准或建议。英国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P39-43)

3、谈谈学校自主型课程与教学政策的价值取向。

学校自主型的课程与教学政策往往立足于本校学生实际,以追求特色与个性为价值取向,它的目标在于创建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特色,用颇具个性色彩的课程来培养学生。它追求的主要不是社会的功利目的,而是为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所谓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它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有助于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与改进,有助于课程与教学决策的民主化,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调动各个社区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会使本来就不平衡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更为突出,也会加剧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能进一步恶化】(P43-44,从目标等,大括号是有点,中括号是缺点)

4、简要叙述我国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①1949-20世纪80年代中期,完全中央集权型阶段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以中央集权型为主、中央集权与地方集权并行的阶段

③20世纪90年代,中央集权、地方集权与学校自主型相结合的“新阶段”(P50-52)

5、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的认识。

可以根据P52-53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特点进行评析。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课本重点:

1、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①明确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

②评估需要,确定基点

③确定价值取向,明确目标表征形式

④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形成目标体系(P65-66) 问题与思考: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时间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体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知道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P56-57)|

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①定向功能②选择功能③计划与操作功能④评价功能(P58)

3、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功能是什么?

①对学生的研究②对社会的研究③对学科的研究(P63-64详)

4、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①明确社会的要求②分析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③明确教育学的要求(P73-75详)

5、简述选择与编排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原则与标准

标准:①系统知识准则②历久尚存原则③生活效用原则④兴趣需要原则⑤社会发展原则

原则:①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②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③直线式和螺旋式(P76-78详)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

课本重点:

1、课程开发的概念:是指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地

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p83)

2、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①分析情况②制定目标③确立方案④理解并实施⑤评价及修订(91-92)

3、行为目标的优缺点:

优点:①它们成为课程领域内理性规划中唯一妥善而周详的方法

②鼓励课程工作者把以往隐藏的价值明确地表达出来

③鼓励课程工作者以详细而具体的目标词汇去思考和规划课程教学

④为教学手段的选择提供指引

⑤为课程系统的自我改善奠定基础

⑥把在理论上确立的目的,在课程系统内最终通过课程教学而得以实现

⑦沟通的媒介

⑧为个别化教学提供可能

缺点:①目标都以行为方式来叙写,课程就会趋于强调那些可以识别的要素,而那些很难评测、很难被转化为行为的内容就会遭到忽视。

②只强调行为结果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违背了学习的真义

③事先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所依据的原理,本身就可能存在疑问。(P106-107详)

4、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①教学目标设计②教学起点设计③教学内容设计④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⑤教学评价设计⑥教学结构设计(P113-116详) PS:本章节没有问题与思考。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最重要)

课本重点:

1、课程组织的概念: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各种课程要素合理地进行排列组合,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之在动态运行中产生合力,增进学习效果的累积学习功能,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2、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它一般包括:

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

3、教科书的采用或认可制度有:国定制、审定制和自由制三种

4、显性课程的涵义: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预先编订的课程表实施。

隐性课程的涵义:

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P142-143)

5、教学组织的涵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一定目标从事教与学活动,掌握课程教材的形式和结构。(P155)

6、教学组织根据学生组织方式划分为三种类型:班级授课组织、分组教学组织和个别化教学组织。(P155)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课本重点:

1、课程采用:课程采用是指作出使用某项新课程方案的决定的过程。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包括四类15个因素。

四类:①变革的特征② 学区的特征③学校的特征④外部环境的特征

15因素P171详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课本重点: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概念

形成性评价是指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活动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它是一种过程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或进行以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

PS:首先别问我第七章的重点在哪里,老师没有说。其次有些东西太多没有打字,是直接写的页数,大家可以去看看,再次祝福大家期末有个好成绩~~~

推荐第5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一、填空:

1.在西方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学著作。 3.席勒以及他的弟子莱茵把赫尔巴特教学四阶段改造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与运用。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5.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6.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2.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3.“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 4.“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

5.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最初是作为蒙学诗歌读本,流传很广,和《三字经》等合称为“

三、百、千、千”。

6.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作为文选教材成为“四书”、“五经”的补充读物。 1.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务纲要》,决定实行分科教学。

2.1923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是我国具有体现各学科教育思想的指导性文件的开始。

3.193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4.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确定语文学科的名称为语文。

5.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和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是我国建国后第一套较为规范、完备的分科式语文教学大纲。

6.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辩证关系的文件是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1.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3.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分为引导、指点和指向三种形式。

5.新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强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6.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我国古代的识字课本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集中识字与韵文化。

2.古汉语的书面体系与口头语言相脱离的特点,决定了汉字必须集中识字。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识字教学韵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朗读和记忆。

4.《千字文》讲了些生活常识,《三字经》讲了些伦理道德,《百家姓》只是押韵并无文理,但它们符儿童识字规律,所以广为流传。

5.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斯霞创立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最大特点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6.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斯霞创立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最大特点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1.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研读过程。

2.从阅读的途径上看,阅读可分为:书面阅读、屏幕阅读和网上阅读。 3.阅读方法包括默读、精读、略读、朗读。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5.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核心,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为终极目标。

6. 根据阅读目的,阅读形式可分为:消遣性阅读、学习性阅读、参考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7学习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阅读形式。

1.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的重要表现。 2.作文教学,学生写作积累材料的基本途径是: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3.学生作文的命题要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教育性。 4.作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说到底就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5.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联想的方式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 6.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求简明,即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不刻意雕琢。

7.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得体,即遣词造句要适应语境。要考虑具体的时间、地点、场合,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考虑文章体裁的特点等因素。

8.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立意是审题的最高成果,是在审题过程中实现的。

9.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亲身经历的生活、周围环境的见闻以及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

10.学生作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11.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记叙文的特点是过程性和真实性,所以首先要“看清楚”和“想清楚”,最后要“写清楚”

12.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计划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可以保证写作训练的系统性和有效性,避免写作训练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13.作文过程中的指导的形式之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在行文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以个别为主,采用班级答疑的方法。

14.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批改是指导的继续和深入,是对学生作文的全面调查和研究,是评讲的提前和准备,也是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示范和举例。

15.在作文批改中,属于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写作态度等有关局部或全局性的问题,以批为主。

16.在作文批改中,属于字、词、句、标点符号等具体问题,以改为主,有增删换调四法。17.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批改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用幽默的方法批评。

18.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批改的方式包括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师生共同批改。19.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交流讲评的要求是要有重点、发挥多功能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0.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讲评方式包括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和对比讲评。 21.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讲评的基本原则就是激励,而其基本方法就是“发表”,发表欲是写作的内驱力。

22.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写话训练的基本形式是写语段,有记叙型、说明型、描写型、议论型、抒情型等。

23.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话题作文训练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

不同立场联想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进行写作。

24.在作文教学中,网络写作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主题型作文、研讨型作文、自由写作活动。25.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评改,互相沟通。

1.口语交际过程是学生情感态度、人格品质个性化体现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和健 2.1949年课程名称定名为“语文”后,语文课程中必须包括听话说话教学,具有了系统的理论。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教学要言文一致。

3.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第一次提出了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思想。

4.《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则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强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的交际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与人沟通。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第一条提出:“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是贯穿课程标准口语交际教学始终的基本理念,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价值追求。

6.我国古代提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话者必须对自己的表达负责,对听者负责。 【1教案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2现代语文教学情境,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3代表性优秀教师有:于漪、钱梦龙、宁鸿彬(创造性思维)、魏书生(民主化和科学化)。 4语文必修课目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5近代语文代表作——《国文八百课》。 6教师和学生的关系:(1)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师生关系是互相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2)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4)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分为引导、指点和指向三种形式。】

二、名词解释:

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样教”,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2.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则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3.教学与教学论:(教学+教学论,观后)

4.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5.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1.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和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语文课程现象: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指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4.语文课程规律:语文课程的规律是指在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5.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

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课程设计有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课程设计,中观层次的课程设计和微观的课程设计。

2.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或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顺序。 3.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订的。 4“三百千千”:有人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为“三百千千”。 (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最初是作为蒙学诗歌读本,流传甚广。)

5.《古文观止》: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之一。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写,时间跨度2000余年,选文200余篇,编选体系基本上整体按时代分,同一时代按作家分。影响大,流传久。

6.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结构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

2.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4.语文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教学价值判断。对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的评价,称为语文教学评价。

1.阅读感受力: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感受能力。包括认识字形,读准字音,弄懂字义,了解文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

2.阅读理解力: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 3.阅读欣赏力: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审美观,要求驱遣想象,反复涵咏,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4.阅读评价力: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形式的是非、优劣、得失进行理性的鉴别和评判,实现价值判断。

5.阅读迁移力: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辨和批判,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文本向实践的迁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

6.阅读创造力:这是高层次的阅读,指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提出或解答作品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

7.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8 .默读:是与朗读相对的一种阅读方法。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射给大脑,立即进行译码、理解,不需要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口语,用扣、耳作媒介,再进行理解。

9.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活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活动,

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

10.情境教学法:又称观察法、欣赏法、电化教学法等。其特点是利用生活场景、图片、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实验室、录音、录像、计算机、演课本剧、CAI课件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训练任务。

1.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想象:是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想象程度的不同,可大体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

3.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往往是在审题的过程中实现的。立意的高下决定文章质量的优劣。

4.选材:是指对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安排,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筛选的过程。

5.谋篇布局:是指按照主题的需要,对所选的材料进行恰当的组织安排,使之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6.快速作文能力:是在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感情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熟练的写作技巧。 7. 单项作文训练:也叫片段训练,又称小作文,是为培养写作的某种能力而进行的各种局部的片段的专项练习。

8.写话训练:又称语段训练,是向写段落、写篇章过渡的重要环节,是小学低年级作文训练的主要形式。

9.命题作文:是由教师出题目,学生据题作文的一种方式。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 10.供材料作文:是一种半命题作文,它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

三、简答:

1.简要介绍《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的。《大教学论》不仅谈到狭义的教学问题,还谈到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相互关系和各自的任务,涉及教育制度。因此,确切的说,《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教学法等。 2.简述中国封建社会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题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3.你对语文的“工具性”是怎样理解的。

语文是工具,但不是物质性的工具,而是负载文化的工具,是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工具。语文是听说读写、信息输入输出的工具,语文还是思想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 4.你对语文的“人文性”是怎样理解的。

语文的“人文性”是指,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和行为的意识表现,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5.简要介绍《学记》。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它以精炼的语言,较全面的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简明扼要的概括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方式方法等。 1.简介“四书”、“五经”。

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之后“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自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学术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成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五经”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2.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体表现为:(1)导向作用(2)推进作用(3)控制作用(4)评价作用(5)管理作用 3.简介《三字经》。

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押韵成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特色。该书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4.简介《百家姓》。

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全诗集姓氏500余个,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隔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 5.简介《千字文》。

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全书对仗工整,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字均拓取王羲之手书。 1.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性质:我国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是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哪些?

国家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1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的特点2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规律3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等。 3.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语文教材具有(1)德智启迪(2)语文历练(3)语文积累(4)知识扩展等功能。 4.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形成了哪几个系统? 现代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

(1)范文系统(2)知识系统(3)实践活动系统(4)助读系统。 5. 古代语文教材有哪些?

我国古代语文没有单独设科,就教育功能来看,识字课本和文选属于语文教材的范畴。 我国古代的识字课本最具代表性的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基本特点就是集中识字和韵文化。后来发展到用诗歌选读兼作识字课本,如南宋刘克庄、明末清初王相选注的《千家诗》,清·孙洙编的《唐诗三百诗》等。 汉以后,文选之风盛行。如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宋·真德秀的《文章正宗》,谢枋德的《文章轨范》,吕祖谦的《古文关键》,楼肪的《古文标注》,清·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等。 6.教师灵活运用,适当调整教材的方法有哪些?

(1)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在教材研究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2)自组单元,

显示新意。(3)适当抽换教材,抽掉一些失去生命力的内容,补充一些时代色彩强烈的内容,保持教材的时代感和鲜活性。 1.简述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价等。 2.简述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3.简述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

(1)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4.简述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1)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3)依据教学内容 (4)依据教师素质(5)依据学生特点(6)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5.简述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4)创造性原则(5)优化组合原则 6.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

(1)简洁美(2)含蓄美(3)缜密美(4)映衬美(5)流动美(6)奇异美(7)形象美 7.简述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

(1)测定学习成绩(2)鉴定学习效果(3)检验管理水平(4)获取反馈信息(5)预测发展方向 1.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

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境教学法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需注意什么?

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教材、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3.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哪些?

(1)勤于读书的习惯(2)健康读书的习惯(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 精读训练要注意哪些问题?

(1)全面理解,逐次研读(2)咬文嚼字,融会贯通(3)读思结合,边读边记 (4)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法

5.网络阅读的优势表现在什么地方?

(1)阅读资源的丰富性(2)阅读方式的便捷性(3)阅读活动的主体性 (4)阅读过程的互动性(5)阅读环境的开放性 6.网络阅读的弊端有哪些?

对象的芜杂性、内容的随意性、技术的依赖性、费用的制约性、注意力的散乱性。 7.网络阅读的形式有哪些?

(1)主题性网络阅读(2)延伸性网络阅读(3)创造性网络阅读 (4)交互性网络阅读(5)随意性网络阅读

8.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知识(2)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9. 朗读训练的常用方式有哪些?

(1)教师范读(2)学生单读(3)学生齐读(4)学生分角色读 10.略读训练应注意哪些问题?

(1)把握大意,抓住重点(2)提高阅读速度 1.简述作文的审题能力

审题就是分析研究文题,理解、把握文题的含义,明确文题要求的过程。

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准确理解文题含义:包括文题中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2)弄清写作的要求:作文时要弄清对写作方法、角度、题材等要求。 2.简述作文的立意能力。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往往是在审题的过程中实现的。立意的高下决定文章质量的优劣。教师在指导立意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要选择典型的材料,挖掘这些材料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并在文章中充分的表现出来。

立意要做到以下要求:正确、深刻、新颖。 3.想象作文训练的方法有那些?

(1)关联式想象作文。(2)扩展式想象作文(3)延伸式想象作文 (4)假想式想象作文(5)寓意式想象作文(6)科幻式想象作文 4.记叙文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 写清楚(2)写具体(3)恰当运用议论、抒情 5.说明文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抓住事物的特征(2)掌握说明的顺序(3)语言准确平实 6.议论文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指导学生立意(2)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3)表达准确严密 7.作文批改的几点要求是什么?

(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2)多批少改(3)内容兼顾形式 8.作文讲评方式有哪些?

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 9.写作技能训练包括哪几个部分? (1)审题能力训练(2)立意能力训练(3)选材能力训练(4)谋篇布局能力训练 (5)运用表达方式能力训练(6)遣词造句能力训练 (7)修改文章能力训练 10.作文和作文教学的性质是什么? 作文是写作练习,作文教学是写作训练。 叶圣陶说:“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 即学生的作文是写作练习,而作文教学就是写作训练。

四、论述:

1.论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理论。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1949年前后,学习苏联的教育学,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课程论学科才逐步恢复起来,有些人就把课程论纳入教学论之中。这种理论又称“大教学论”。

(2)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改革开放以来,吸收西方的课程论思想,又产生了课程论包含教学论的理论。认为教学的根本问题是课程问题,教学问题只是课程论的延伸,应该附属于课程论。这种理论又称作“大课程论”。

(3)相互独立论:另一些学者提出,课程研究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课程论是独立于教学论的一门教育学的下位分支学科。在教育学这门应用知识领域中,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同属其下位的平行理论。

(4)课程与教学整合论: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相互独立的主张,在促进课程与教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在教学研究实践中加剧了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互相割裂的倾向。于是,人们冷静分析和探讨后,提出了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新主张。

二:现代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正通过整合,达到统一。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统一为“课程与教学论”,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标志,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原理来源于语文教育实践,反过来也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行政对语文课程和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监督的组织行为。(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是指教育行政官员、课程与教学专家和语文教师,有组织的编制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组织语文课程和教学实施,开展语文课程和教学评价活动等。(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语文课程和教学计划,使用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这三种实践是密切相关和紧密联系的。

三: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组织教育管理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和语文教师联合开展研究和实践,是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师生将逐步成为语文课程的研制者、应用者和评价者,实现管理、研制和应用的一体化。

1.论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和管理作用。

(1)导向作用: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可以使期望明晰,使教育任务明朗化,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有效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推进作用:对教师来说,认识和明确教育目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使教师在总体上和教学基本思路保持一致,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对学生来说,认识和明确课程目标,可以激发其强烈的参与感。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还会增强学习的成功感,对学生的前进有激励作用。

(3)控制作用:语文课程目标控制着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教学过程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调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进行。

(4)评价作用:语文教学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尺度,是衡量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尺度之一,也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评价课程目标自身合理性的重要反馈信息。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来自于课程目标。

(5)管理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给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可检查、可评定的标准。在教

学管理过程中,明确目标即明确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向和指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可以实施较为符合教学实际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管理和指导。 2.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听说读写、信息输入输出的工具,是人类思想交流的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和行为的意识表现。 (2)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它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他区别于其它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一切学科的基本属性。其它学科都是把语言作为教学的工具,语文则是把掌握和运用这种工具作为自己的教学目的。另外,语文是工具,但不是纯物质的工具,而是负载文化的工具,是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工具,还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3)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

二.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概念,从语文素养的高度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语文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论述为什么“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1)课程功能从主要关注怎么教转向主要关注教什么。

传统教育中,教什么和怎么教是两个范畴。现在我们主张教什么和怎么教结合起来,以教什么为主导因素。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教学,而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教学被课程所控制,课程也逐渐孤立、封闭。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者。 (2)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狭窄切艰深,对学科内容和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基本标准,而不是最高要求,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教学大纲关注的是优秀学生,而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全体学生。

(3)课程目的从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大纲关注的主要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我国课程改革中各学科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都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指导性文件。

2.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使用语文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开发、创造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

(1)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了解编者意图,包括整套教材及其各个局部的编辑意图。编辑意图体现在编写体系和整体结构中,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要放到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中来确定它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掌握教材的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是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的关键,是决定教学成败的第一要素。

(2)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只有熟悉整本书,明确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各单元的内容,设计教学才能成竹在胸。主要表现在单元处理艺术和篇章处理艺术上。要特别注意:

1根据教学单元指定学期教学计划。2处理好讲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自读课文三者之间的关系。3精心设计篇章处理艺术。

(3)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语文教材除课文阅读外,还有语文知识、练习题、参考资料等内容,以及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材料,语文教师要全面掌握,统一安排。常用的方法有:1目标导向式2比较式3化繁为简,化难为易4突出特点,加深理解5利用插图增强教学效果。

(4)灵活运用,适当调整:教材是相对稳定的,语文教师要灵活对待教材,适应不同的、变化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主要方法有:1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2自足单元,显示新意。3适当抽换教材。 1.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定语文教学规划。其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是共同的习得、体验和创作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双方真正的平等,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 (2)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程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应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成为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语文教学过程的灵魂。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我们同时要注重开发血色很难过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论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将会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取代。

二:(1)自主学习,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自主学习有以下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的投入,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2)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要素:1积极的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助。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3进行有效沟通,小 11

组成员之间互相信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4对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3)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要素是相信学生。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是因为关注和尊重学生以及学生的需要。其次是因为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师职责的变化。 3.论述教学过程的根本特点。

教学过程是在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教学手段所进行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其基本特点是简洁性。教学能够实现这种简洁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美国科学家西蒙曾说过“科学总是把复杂的现象转化为基本的过程”。其中特别是避免了实践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误,而且对正确的过程从本质上抽象化,概括化。

(2)教师的指导性:由认识过的“先闻道者”来指导要认识的“后闻道者”,由实践过的“有专攻者”来训练要实践的“术业者”,就能选择最本质的内容和最科学的方法,高度浓缩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

(3)教学手段的艺术化: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训练过程,都不是社会实践过程,而是青少年一代对社会发展结果的习得过程。要把这些过程艺术化的再现出来,使学生能够通过练习而获得。

社会愈发展,人类文明积累愈丰富,新生一代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愈突出,对教育和教育的科学与艺术要求也愈高。教学过程如果不具备这种简捷性,社会就不可能加速度发展。

4.论述教学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教学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1)所谓科学性,包括知识的科学性和教学规律的科学性,主要是教学规律的科学性,它既要反映知识内部的规律,更要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规律

(2)所谓创造性,是指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以及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步骤、选择教学方法。教案不是知识的汇集,也不是参考资料的摘抄,而是适应具体情况的具体设计,任何有价值的教案,都具有创造性。

(3)所谓实用性,就是能够运用于教学实践。可以把具有实用性的教案称作“方法型”教案,把不具有实用性的教案称作“知识型”教案。实用型教案是操作程序,而不是知识序列,也不是文章分析,也不是教学论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这种实践性和操作性,是教案区别于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文章分析和教学论文的主要特征

教案是否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根本标志,是对学生的研究。备课是否研究学生,以及对学生的研究水平,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 1.论述良好的阅读习惯问题。 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 (1)勤于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把阅读生活化,习惯化,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天天阅读,每天必读。像孙中山先生那样:“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存。”有了这种感觉,说明阅读已经生活化了。

(2)健康读书的习惯:现代读物很多,选择健康的读物是一件大事。语文教学就是要选择文质兼美的读物来读。在阅读活动中还要注意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身心的关系,注意光线明暗,采用正确姿势,选择阅读环境,保持精神集中,获得最佳心理状态。

(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边读边思,能够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阅读中引发的深刻思考,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往往转瞬即逝,这就需要及时动笔,记录自己的思考所得。

(4)质疑问难的习惯: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和起点,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就有发现。能否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应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其它工具书,并传授查阅的知识和方法。 2.举例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指的是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它是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被称为阅读的“凝聚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需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当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和主动要求时,阅读兴趣也就产生了。所以,要以明确的目标激发阅读兴趣,再用阅读成果强化阅读兴趣。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喜悦。语文教师应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慎重选择教科书,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范围要大一些,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化。把一种事物当做美来追求,才会产生兴趣、热情和意志,才会为之奋斗。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以审美的目光去发现美,欣赏美,品位美,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3.举例论述阅读教学的重点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重点分析。包括特点,要点,难点和疑点。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都需要突出重点。特别是精讲部分一定要抓住重点。

特点,即一篇文章中使用其具有存在价值的区别于其他文章的本质特征。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特殊的视角、特写镜头推出父亲帮我买橘子的背影,使其因鲜明的特点,在一堆写父亲的文章中脱颖而出。

要点,即能够显示文章主旨的精华所在。例如《师说》的要点有二:一是教师的作用。二是教师的标准。教学中必须抓住对学生有用的要点。

难点,即有关文章主旨而学生的能力难以达到,需要教师着重加以指导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就是需要精讲的地方。例如《为学》中的难点有两个:一是词语。二是由记叙向议论过渡的范例。难点的确定,要依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对教材体系的把握。

疑点,即文章中有关主旨而又需要加以辨析的地方。例如《马说》中,韩愈强调发现人才的重要是可取的,但其方法带有主观主义色彩。只要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疑点是随处可见的。解析疑点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佳途径。

4、论述阅读能力构成的要素有哪些?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阅读感受力: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感受能力。包括认识字形,读准字音,弄懂字义,了解文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

(2)阅读理解力: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 (3)阅读欣赏力: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审美观,要求驱遣想象,反复涵咏,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4)阅读评价力: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形式的是非、优劣、得失进行理性的鉴别和评判,实现价值判断。

(5)阅读迁移力: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辨和批判,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文本向实践的迁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

(6)阅读创造力:这是高层次的阅读,指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提出或解答作品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

1.论述作文教学的育人训练。

一:育人训练师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裴炎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培养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等内容。 二:育人方面现状来看,存在问题有:(1)言之无物(2)虚假连篇(3)思想庸俗 三:应把育人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从命题、指导到批改、讲评。

四: 1命题要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教育性。2作文指导要全面,既指导作文,亦指导做人。发现学生作文中出现了思想问题,要善于通过批改和讲评,对症下药,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论述作文教学的思维训练。

写作训练,说到底就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生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越具体,越全面,越深刻,写出来的文章就越生动,越丰富,越有价值。

(一)善于想象与联想。想象是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大体可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通过想象,可以提高学生选材构思能力,使内容丰富,思路开阔,形象生动。训练想象的方法很多,例如,改写、扩写、续写等;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或几个事物的心智活动,是由事物表象到本质的认识活动。联想的方式主要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

(二)深入地思考生活。深入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写作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由表及里的思考,揭示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全面、辨证地看问题。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训练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周密性。 3.写作教学过程划分为哪些阶段?

写作教学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评改,互相沟通。

(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拟定写作训练目标和设计写作教学计划,是提高写作教学速度和效益的重要措施。在每次写作训练前,教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训练目标,引发学生感受和表达的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写作训练的目标明确了,就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在这一阶段,教师根据作文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

取材、构思、行文、修改等方面的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顺利进入作文状态,动笔写作,并自觉地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一阶段包括两个步骤:一写前指导。二作文过程中的指导。指导方式以个别为主。

(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作文批改的最高境界是,每批改一次作文,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情感的交流。1作文批改的方法。批者,评也。改者,正也。2作文批改的要求是: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3要写好作文批语。4作文批改的方式有: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师生共同批改。

(4)交流讲评,互相沟通:学生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就是他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能够得到老师、同学的承认。1交流讲评有以下几点要求:要有重点、发挥多种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作文讲评的方式主要有: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和对比讲评。作文讲评的基本原则就是激励,激励的基本方法就是“发表”。 4.结合实际论述作文命题的原则。

一命题要注意整体设计。语文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命题作文要密切配合阅读教学,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借语文教材命题,总体上设计把握作文命题。 二命题要有实用价值。在命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加深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现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写好命题提示语。命题中的提示语要有审判性,能够明确揭示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要让学生能从题目的词语中判断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材范围,适应体裁,基本方法等。 四命题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命题的最高艺术,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激起写作欲望,开掘写作源泉,把想说的话引出来。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有话写,并知道该怎么写。

1.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知识可以传授,但能力必须训练,而且要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随时运用。具体方法有:

(1)提高自觉性。养成习惯的过程,是意志活动向非意志活动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意志的努力,即自控能力。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在思想和行动方面都具有自控能力,才具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内在动力。

(2)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实际上包括发展良好习惯和消除不良习惯这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甚至可以说,不消除不良习惯,就发展不了良好习惯。在这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教育学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3)反复训练。习惯所表现出来各种熟练技巧,其实就是自动化过程。这种自动化能力,是在长期的、严格的反复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4)典型激发。历史和现实中某些优秀人物的良好习惯,特别是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样品,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5)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起着特殊的作用。学生的许多习惯,都是由模仿教师的习惯形成的。 2.论述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业务上精益求精。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一切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也是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教师的根本素质,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和教

学研究中去,用有限的生命去从事无限的事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内容。教学中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能力,都是从全心全意的热情中产生出来的。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热爱职业的本源。教师热爱职业是因为这种职业能为社会做奉献,而教师对社会的奉献就是给社会输送的学生。教师的社会价值,也是通过学生的社会价值来体现的。热爱学生,也是教学工作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

(3)业务上精益求精。纯熟的业务能力,是热爱职业和热爱学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唯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掌握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做到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爱的奉献。 五分析:(10)

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谈谈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答: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深层次的,隐性的爱国行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进一步学习语文的要求。

2针对现代语文教育现状,由于语文教学没与规律对接,导致学生不喜欢学语文,对语文失去兴趣,缺乏学习自信心,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3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需要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产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促进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强的意志,让学生有信心且有兴趣学好语文。其次,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自觉性,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训练,树立典型激发学习,教师正面的示范作用。只有这样,让学生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习惯,才能使语文学习顺利进行,并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标准。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认识。

答:1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语文教材的内容,要与时代相结合,体现现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即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例如: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是什么,自然需要怎样的呵护,采取什么策略与智慧才利于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等等,从而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这一标准体现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是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反映。语文教材内容的时代气息应洋溢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育要用人类最先进的文化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之,语文教育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科教育资源,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尊重多样文化,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发展需求。

1.《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谈谈中国古代治学的过程与规律。

答:1《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就整个学习过程而言。要始于学,终于行,中间经过问,思,辨。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中光辉的教育思想之一。 2这段话说的是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也不可能了。“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

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此为“慎思”。 “明辩”为第四阶段。,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实践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所以,这段话就是要求我们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去实行。

2.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这样论述:“读书使人充实,谈话使人敏捷,动笔使人精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请你谈谈对培根这段论述的感悟与启迪。

答:一.这段话首先分别从阅读,口语交际,写作三个方面强调了语文学习的直观价值。然后从更深层次上说出了读书可以怡养人的性情,可以为口语表达增加材料,可以增长人的才能。

二.培根的这段话,目的是鼓励人们多读书,多动笔。启示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要勤于读书,要把阅读生活化,习惯化。2要养成健康的读书习惯。选择健康的读物,在阅读中注意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身心的关系。3要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要有质疑问难的习惯。创新源于质疑。5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三.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够在独处幽居时,怡养性情;在高谈阔论时,博采众长;在处世判事时,增长才能。

1.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谈谈你对这一论述的想法。

答:1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的一种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动力定型,是能力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教育从简单方面来说,就是能力训练的自动化过程,也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2良好的习惯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等等。

3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够有作息规律的生活,才能有强健的体魄。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天天阅读,勤于思考,不断学习,才能扎实掌握所学的知识,探求自己未知的领域,进而不断的完善自己。所以,良好的习惯对人意义重大,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结合上述论述阐述阅读教学中几个主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1“教科书编者”为什么要我们读这些文本,是课程设计的任务。

2“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读这些文本,是教学设计的任务。

3“文本”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中介,文本作者告诉我们文本中讲了些什么,是怎样讲的。 4“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要活动是学生的阅读,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对话”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其实质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 3.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结合这一论述谈谈阅读兴趣的含义和意义。

答:一:阅读兴趣,指的是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它是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被称为阅读的“凝聚力”。

二:孔子的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发展的三个阶段。“知之者”可视为兴趣产生的初始阶段,是由需要所产生的兴趣,可以成为“理趣”。“好之者”可视为兴趣产生的中期阶段,是对事物和活动本身的兴趣,可成为“情趣”。“乐知者”可视为兴趣形成的高级阶段,是由审美所产生的兴趣,可称为“乐趣”。

三:教师通过明确阅读目标和意义、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可以用审美的目光去发现、欣赏、品位美。使学生的阅读兴趣由“理趣”发展为“情趣”,最后升华为“乐趣”。阅读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并乐在其中。

1.叶圣陶先生《文章例话》中说:“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谈谈学生作文与一般创作的区别。

答: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学校里的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即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作文是写作练习。这是学生作文与应用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根本区别,是作文的基本性质。

首先,学生的作文区别于应用写作。学生练习各种体裁的文章,并不是要求这些文章具有社会使用价值,而是练习写各种题材文章的规范和能力。因此,教学序列应按照作文能力发展规律来安排,评价学生作文的标准,要视其能力水平而非使用价值。练习这些能力最终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应用的需要,是应用的准备,但还不是应用。

其次,作文区别于文学创作。学生作文是练习一般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规范和能力,而不是练习文学创作能力。如果学生有兴趣或有天赋可以进行积极引导,但这不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和基本任务。所以,也不能用文学创作论来代替作文教学论。

2.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结合孔子的论述谈谈你对作文语言特点的理解。 答:孔子的这句话着重强调语言的文采性。

1语言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准确,准确是语言简明的基础。而生动形象,富于文采是对语言较高的要求,正如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一篇文章若仅仅是准确,还不能引人入胜,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与感染力,语言还要适当运用排比、比喻、设问、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可以巧妙引用诗词、名言、警句等,加强文采。

3文章不是无情物,要使语言准确生动,还要注意抒写真感情、真体验,假话,大话,空话是大忌。如果作文感情真挚,语言形象生动,有个性,有创新,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3.有人说:“写作教学的唯一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答:一 .“认为写作教学的唯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写作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写作还有智力思维等其它方面的目标。写作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二.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实践性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写作训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深化阅读,规范口语表达,并能在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写作训练的任务有以下各项:

育人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写作速度训练。

推荐第6篇: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作业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斯坦豪斯不否认行为目标的价值,但却认为生成性目标更为根本。

答:错。斯坦豪斯认为课程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一手段人们将教育计划付诸实施,它既包括内容也包括方法。过程模式课程是根据过程原则详细说明教师将做什么,学生将做什么,但不预先规定教学目标,因为许多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预先能够详细规定的。课程的影响力和可能性并不包括在目标中,而是建立在必须探究的知识基础上,教师不是扮演专家的角色,扮演的是一种高级学习者的角色,他要向共同学习的低级学习者提供有用的东西。在过程模式中,评价不是以目标的实现为依据的,而是以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知识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过程原则为依据的。因此不仅要重视课程教学的累积性结果,而且更应重视课程教学过程的形成性结果。过程模式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理解力,这一目的有两层含义:其一,发展学生和教师的理解力,其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扮演学习者的角色;其二,把理解力作为目的是因为它是不能获得的,只能不断深入下去。

2、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大纲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

答:错。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情意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凸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三者同时构成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教育如果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成为失去“家园”的弃儿,“走出城墙但不应放弃城里的家”,教师教育全面拓展必须是建立在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师范教育”的“城墙”曾经割断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但也起到了遮风蔽雨的“保护伞”作用,今天可以走出城墙的代价是失去保护伞,“师范”的城墙不应成为今天教师教育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羁绊。教师教育院校的核心战略应当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生存空间,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答: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具备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定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4)聚合功能。

2、课程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1)以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在不同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区别的。据此,通常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进入课程计划,使课程增加了一个新的种类,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是课程史上的一大进步。

(2)以知识的性质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知识的存在有分化与综合两种形态,由此形成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强调各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综合课程将相关学科和内容加以整合,从而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以管理方式为标准的分类。按照课程的管理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选修课的设置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兴趣和需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时,如何考虑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答: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等。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内容的重要性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相当大的说服力。但何谓“重要”呢?可以由下面几项判断:(1)他是知识和文化中最基本的成分(2)他是应用性和迁移力最大的成分(3)他属于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的成分。

内容的实用性,是指课程内容杂实际生活中有用。在考虑这一依据时,需要注意:(1)日常生活出现多的,不一定是重要的,出现少的,不见得没有用。(2)日常生活不见得是最理想的生活,内容的选择如果以实用性为唯一标准,可能这世上维护这一不太理想的生活,对社会进步没有什么帮助(3)实用的有立即与长期之分,不能仅仅考虑立即的实用性,不顾及长远发展的需要。

内容的正确性可以由三个层面来判断。第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避免错误的事实、概念、原则、方法,这是最基本的。第二,课程内容必须反映尖端知识的发展,陈旧的内容应排除在课程之外。第三,人类的知识,文化、价值、理想,有许多不是截然属于对或者是错的,课程选择就必须采取多元标准判断内容的正确性,将不同的现象呈现出来。

4、简述研究教学过程的意义。

答:研究教学组织形式有如下意义:

(1)教学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保证。 (2)教学组织形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3)教学组织形式影响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规模的大小。 (4)教学组织形式影响着学生不同技能技巧的形成。

(5)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情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5、简述根舍因的教学思想。

答: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三个特性,即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在教学要求上达到了四个统一,即教学与训育的统一,问题解决的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在教学程序上遵循四个阶段:一是范例地阐明“个”的阶段,也就是要以典型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二是范例的说明“类”的阶段,主要是进行归类、推断、认识这一事物的普遍特征;三是范例地掌握规律的阶段,要求对事物提高到规律性的认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四是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的切身体验阶段。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哪些?结合实践谈谈您对其的深层理解。

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1)信息技术教育;(2)研究性学习;(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4)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课程的根本依据在于科学的综合和客观世界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出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国家化的趋势对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带来一系列的冲击,这是综合课程得以复兴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要求课程的整合。其次,人类社会实际问题的整体性要求课程的综合。最后,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求课程提供整体、综合的内容。 综合课程的种类有: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一体化课程、核心课程。

2、怎样理解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体现了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 答: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新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新课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新课程确定并重视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新课程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推荐第7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七章学习报告

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一) 几种有代表性观点的辨析

1972年,西方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教学模式这一课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和认识理解不同,人们对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大概有以下观点: 第一, 教学模式即教学程序。 第二, 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第三, 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的混合体。

第四, 教学模式是与教学的“结构一功能”这一范畴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

应该说,把教学模式等同于教学程序或教学方法是不恰当的。固然,教学程序和方法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要素或重要特征,但教学模式不是单纯的教学程序或教学方法,它是有多种教学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二) 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上述界定涉及几个要点:第一,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即教学模式已经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范型。第二,教学模式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教学理论的演绎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第三,教学模式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 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1、教学模式结构

基本构成要素:第一,理论基础。教学模式总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教学目标。每种的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指向。

第三,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是指具体的教学模式在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和步骤。

第四,运用策略。即在教学模式的运用过程中,为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而规定的教师和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措施的总和。它包括对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

第五,评价体系,即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的方法体系。

2、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 整体性。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大都强调对教学进行分解式的探讨,如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环境等进行孤立的个别研究。

第二, 中介性。教学模式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都有密切的联系,它处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

第三, 相对性。所谓相对性是指每种 具体教学模式的效能都是相对的。

第四, 可操作性。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由特定的比较稳固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的策略体系所构成的。

第五, 效益性。每一种教学模式相对于特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讲,是有效果的,甚至是最优化的。

二、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方面,教育模式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三、教学模式的生成

教学模式的生成即教学模式的建构或形成。

第一, 教学模式的来源。第二,教学模式的生成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

(一)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科学性质、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学生学习的特点及风格、教师自身的优势、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

(二)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

第二节教学模式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一、近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一) 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

(二) 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

(三) 杜威的教学模式

二、国内外教学模式发展的现状

(一)国外教学模式发展的现状

(二) 国内教学模式发展的现状

1、学导类教学模式

2、目标类教学模式

3、技能类教学模式

4、情景类教学模式

5、创造类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由单一到多样

以教学模式类型的多少为依据,可以把教学模式划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 单一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第二, 两大主要教学模式互相对峙和冲突的时期。 第三, 教学模式类型朝多样化方向发展的时期。

(二) 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三) 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四) 由刻板到灵活

(五) 由被动性到主动性

(六)由传统性到现代技术手段

第三节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一、自主教学模式

四个基本要义: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二是以学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为基本特点,三是强调学生自主构建,四是强调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

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主题地位;第二,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探究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在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上,有的研究者划分了探究教学的三种水平,即有结构的探究、指导型探究和自由探究。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主题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第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第四,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包括以下阶段和步骤:

第一, 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 第二, 选题立题阶段 第三, 组织课题小组 第四, 实施阶段

第五, 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阶段。 第六, 展示成果阶段 第七, 总结反思阶段

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研究性的原则。第二,自主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动态性和生成性原则。

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一班来讲,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阶段有: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而一般性解决问题的阶段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检验假设。

推荐第8篇:《课程与教学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 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为主,教师的____贯穿予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2.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____、学校以外

的现实生活和学科内容。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____、

手势、-----------、眼神、体态等来表达。

4.综合一---------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它注重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____,体现对 ---------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5.在设计板书时,应该以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围绕-------一目的,结合---------的

态度,考虑各种因素,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板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促进学

生的发展服务。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6.现代教学手段的网络化是指( )。

A.教学媒体可以随时记录和存储信息,以供在需要时再现 B.教学媒体所固定的信息符号是可以随时随地再现出来 C.若干种教学媒体能够任意组合使用

D.国际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网络的快速发展

7.( )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 A.非指导性教学 B.自学 C.个别教学 D.程序教学 8.根据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可以把评价分为( ) 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B.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C.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 D.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 9.下面不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的是:( ) A.科学性 B.教育性C.启发性D.正规性

10.在西方历史上重视教学手段研究的代表性人物,首推:( ) A.裴斯泰洛齐B.福禄贝尔 C.夸美纽斯 D.布鲁纳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2.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13.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 14.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5.试分析新中国课程管理演变及改革实验现状。16.请谈一谈自己对隐性课程方面的认识。

五、实例分析题(共30分)

7. 题目:下面是一则关于上海某中学的报道,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校的课程。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活动课34门,初中活动课35门。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和“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至5个讲座,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参加学习。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生”、“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

试卷代号:115 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学生自学 指导 2.学习者

3.副语言 面部表情

4.实践 日常生活 知识 5.教学 学生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6.D 7.A 8.B 9.D 10.C

三、筒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12.教学艺术的特征,体现在:

①教学艺术的创造性。 ②教学艺术的形象性。③教学艺术的情感性。 ④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13.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下述趋势:

(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 (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

(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14.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体现为: (1)双边性(2)认知性(3)实践性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5.[题1评分参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课程管理经历了一个中央统一集中管理到中央地方二级管理,再到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过程。(3分)从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统一管理的模式(1分)。80年代中后期,中央、地方二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萌芽(1分)。90年代中后期至今,逐渐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1分)。该体系的特点是;力图在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灵活化和弹性化,通过统一性保证国家的教育基本质量水平,而通过灵活性和弹性化满足地方和学校的实际需要。(6分)

目前,我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开始实验,取得一些初步成果,如新课程实验区可根据本地区特点制订地区课程开发指南,学校可根据本校特点选择、调整教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等。但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具体问题。(3分)

16.[题2评分参考] 在课程类型的讨论中,将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视为隐性课程,又称为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等。(10分)

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实施过程具有潜在性,而影响持久,且结果不易量化。在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隐性课程体现在三个方面:物质方面,制度方面和文化心理方面。(5分)

五、实例分析题(30分) 17.[评分参考] 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3分)

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 (1)综合性原则(3分) (2)均衡性原则(3分) (3)选择性原则(3分)

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3分) (1)完善课程体系(2分)

(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2分)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分) (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2分)

(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2分)

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普通课与职业课结合起来,国家课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满足不同资质、特长、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要。(5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 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____ 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为—— 层面上的课程设计,一为具体——层面上的课程设计。 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一和一——原则。

4.CIPP模式中的____评价,即要——、解释和——课程方案的成绩,并协助决策者决定课程方案是否应该终止、修正或继续。

5.新课程改革要注重学生发展,贴近---------实际,让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方式。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 )、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 C.作业分组、年级分组 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 2.“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 ) A.人本主义取向

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C.认知发展取向 D.社会重建取向

3.将课程的实施看作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认识和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调适,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这是:( ) A.课程实施的忠实观 B.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C.课程实施的参与观 D.课程实施的生成观 4.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____——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 A.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C.给出概念、建立假设 D.给出概念、理解概念 5.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是:( ) A.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B.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过程 c.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过程D.上述三者的统一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2.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4.简述测验编制与实施中“试测”的含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

2.请谈一谈对于推动新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的认识。

五、实例分析题(30分)

题目: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体会。试运用生成性目标理论对此进行分析。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教学行为,减少无效教学行为,为此我作了些尝试:如教45-30时,生1用摆小棒算,生2拨计算器算,生3想30 +15 - 45,生4想40-30-10,生6上车数一数,生7用妈教的竖式算„„我及时抓住生3的想法,讲清“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抓住生4的算法

来教例题,用板书写清楚,并训练学生说算理,再重点加以训练。我们要学有价值的数学,能促进思维的数学。试想,那些原始的、低价值的、千奇百怪的算法,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吗?

试卷代号:1 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年级 2.价值 技术

3.连续性 顺序性 整合性4.成果 测量 评判 5.生活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A 2.B 3.B 4.A 5.D

三、筒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统筹规划,集中管理;转变观念,注重体验;师一师合作,有效指导。2.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包括: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3.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有:(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4.为保证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测验的编制与实施中需要进行试测,即:将初步

设计出的题目,在与将来受测对象近似的群体中预先使用,取得有关参数,以此了解测验品质。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题1评分参考] 课堂气氛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5分)

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有:多用陈述性语言,少用评价性语言;与学生平等相处;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加强师生互动。(五项各计2分) [题2评分参考] 在简述自己体会到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现实问题基础上(3分),分析下述策略:调动多方力量参与课程实施;开发与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指导,及时评估,稳步推进实验研究。(四项各计3分)

五、实例分析题(30分)[评分参考] 生成性目标,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运用这个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论,我们可以体验到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师生双方由内在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10分)

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较好地体现了以生成性目标指导安排教学活动的好处。从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角度,该老师反思了只是简单教会学会各种算法,其实并不是有价值的教学。在他的实践中,有意将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训练”、“教学”与“引导”相结合,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来相互借鉴并给予指导,学生在这种教学中能够实现得到教师切实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随时发现新的教学问题和实施教学的机遇,对我们教学改革是有启发的。

(15分)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内含于各科教学中的根本问题。在生成性教学目标的观点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发掘教学价值,应该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追求。这方面的探索永无止境。(5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 试题 2010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 作品和-----------与评价。

2.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 ,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 息的 ---------- 或设备。

3.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评 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 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 ----------- 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

5.欧洲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有了综合课程的萌芽,到20世纪初,几乎在--------- 课程出现的同时,综合课程得到了发展,并具有明确的指向:克服由于-------------- 所导致的知识零散。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大力倡导课程的综合化。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 B.艾斯纳C.杜威 D.斯坦豪斯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板书特点的是:( ) A.趣味性B.启发性C.直观性D.丰富性

3.教学过程的功能包括探索知识、形成技能、____和 ------- 。( ) A.培养智能、发展思维B.培养智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C.培养技能、发展思维 D.发展技能、培养感情

4.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D.哲学

5.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 ) A.分组教学制 B.道尔顿制C.文纳特卡制D.开放课堂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2.简述CIPP评价模式。

3.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4.简述教学模式要素与特点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2.请谈一谈自己对于生成性目标的认识。

五、实例分析题(30分)

题目:西方学者威廉斯在其《教师供求规划》一文中指出:“尽管有各种新奇的小装置用来改进教学效率,但我们却认为,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依然是教育过程的支柱,新的技术工具并没有导致教师职责的废除,反而在帮助教师从专制的教的角色变为教学过程的支持者、引导者。因为,在教学手段的组织协调以争取教育的最佳效益方面,教师扮演着一个主角。”

试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并说明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的一般原则。

试卷代号:1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0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课程目标 反省

2.教学目的 工具媒体3.学校 实施

4.基础知识 思维能力5.活动 学科细分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D 2.D 3.B 4.D 5.B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根据众多研究可以归纳出隐性课程的如下特点:(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 (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影响的持久性。 (4)结果的难量化性。

2.CIPP是由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是由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他认为,评价不应局限于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课程决策分四类:设计决定——涉及终止、改变或维持某一教学过程;终结性决定——涉及改变课程的活动;实施决策;循环决策——得知变革的效果后,决策者必须决定变革是否纳入课程,抑或再次试验。这四种课程决策分别与CIPP模式的部分,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及成果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 3.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是:(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

(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4.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五个要素: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评价。其特点是要具有:操作性、整体性、简约性、开放性和针对性。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题1参考答案] (1)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纵观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理论,考察课程与教学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任何时期、何种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7分)

(2)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首先,课堂上教师实施的课程不会完全地、一致地表现社会规定的课程文化,其中必然掺杂教师个人对课程的理解,而或多或少地对课程进行改编。其次,不同的学生对同样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8分)[题2参考答案] 教学中的生成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学习过程而非结果,源于过去又指向未来,体现了师生由内在价值观引导下的经验成长的方向。生成性目标的意义在于教师可以随时利用课堂上意外出现的教育机会,发挥教育智慧的无限创造潜力。(10分)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遇到运用生成性目标指导改进教学工作的情形。[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分析](5分)

五、实例分析题(30分)[评分参考答案]1.这段话说明了教师、教学媒体等教学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关系。(10分) 2.对于现代教师而言,我们要求的不仅是会“使用”教育工具,而是会“运用”,现代教育工具不是新鲜的摆设,不是教师资力的标榜,而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带来全新感受的教学要素,它同样要体现教师的教育观,并受到教师的教学监控。(8分)3.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1)依据教学目标(3分)(2)依据教学内容(3分)(3)根据学生变量(3分)(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3分)

推荐第9篇:课程与教学论

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定义的层: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

大百科全书: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课程的定义:课程是按照一定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同时,应将实施的过程看做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标志着课堂实际达到的水平。

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研究对象:现象,问题,规律;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博比特:1918年《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泰勒:八年研究结果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是现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 泰勒 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实施步骤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确定目标是最关键的,其他步骤都围绕目标展开,又称“目标模式” 课程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布鲁纳;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弗莱雷;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杜威、罗杰斯。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1.大教学论;2.大课程论;3.相对独立 课程论是教育内容,教学论是教育形式 最早课程,原始社会: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最古老、最持久的教育内容,是学校课程的源泉。 学校课程的诞生 :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要素。 我国古代学校课程: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西方古代学校课程:七艺、三科、圣经

现代课程的特征:17~18世纪。1内容上,自然科学进入,并合法2进程安排上,增强了各个连贯性和协调性,教育价值和目标明确3性质上,民族化民主化,科学化4实施上形式多样化。

现代课程的发展:18世纪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19世纪《什么知识最有价值》;20世纪20~30年代,儿童中心与教材中心;20世纪50年代,课程的现代化,学术性。 当代课程形态:知识本位、儿童本位、社会本位。

隐形课程定义:隐形课程又叫潜(在)课程,主要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隐形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

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社会的要求和条件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社会的性质决定着课程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项领域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决定着课程发的方方面面。

知识对课程的影响:科学文化实施的急剧增长是当代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课程目标定义: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的反映,每一门课程既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又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学生本位、社会本位。

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对4种课程目标取向的反思:首先,要不要与吸纳确定课程目标;其次,要什么形式的课程目标。采用什么形式的课程目标,取决于课程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若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和基本技能上,行为目标的形式比较有效;若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性目标的形式比较有效;若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表现性目标的形式比较为合适。

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

1、关于某一特定科目所能起到的广泛功能方面的一系列建议

2、是关于一门科目的独特教育功能)。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4.运用“需要评价模式”。

课程内容的含义: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语言、行为、习惯的总和。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放映,每一门课程既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又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

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课程内容组织原则: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2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4处理好直线与螺旋式的关系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

2、贴近社会生活

3、尊重学生经验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中观:范围、连续、序列、整合

一般将课程内容分为:系统组织出来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没有系统组织和处理的实际知识 教育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2.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课程实施的含义:是把设计和编制好的课程计划纳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执行、操作、开发,使新的课程计划得以落实的课程。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2.课程实施的适应取向;3.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得过且过取向。 课程评价的含义:是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即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资料,对课程编制过程,课程计划和课程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课程评价的功能:1.导视规范功能;2.诊断鉴定功能;3.激励改进功能。

校本课程:指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

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实际情况为了学习哦啊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思想。

课程开发成功有效地基本标志: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地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3.尽力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4.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 三个来源:对学习者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两个筛子: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1.确立校本教育宗旨;2.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3.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4.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

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1.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2.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3.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4.它打破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 教学定义:教学是教师教学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要素(三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教学本质,特殊认识说:这一观点把教学看作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获得发展的特殊认识形式。特殊性表现在教育性,间接性和有领导上。

教学本质:一种特殊以认识活动有教师教,具有间接性、发展性。

教学模式的含义: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相关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即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

教学方法的含义: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的根本性特征在于它指向特定的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的分类:根据信息传递的方式分,有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习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参观法、实验法、演示法)。 当代教学方法的革新有这样的趋势:以启发式为方向;探究化和研究化;主体化和个性化;新技术作支撑。

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一个学年或学期初,一门课程开始教学之前,或者一种实验性的教学方法使用之前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基础学力,诊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倾向,从而为后继的教与学提供信息。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该项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侧重于信息反馈,以便更正。

总结性评价:首要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并为学生做证明或提供关于某个教学方案是否有效地证据。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功能;2.评价主体单一,忽视了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3.评价内同片面,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4.评价方法单调,忽视多样评价方法的使用。

我国小学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1.实现评价功能转化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2.增加评价主体,实现评价主体的多远与互动;3.调整评价能容,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4.开发新的评价方法,倡导使用多样的评价方法。

推荐第10篇:课程与教学总结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课程的三种涵义P67 1 课程即学科

把课程等同于学科知识,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片面强调内容,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

2 课程即目标或计划

课程视为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或预先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重视不够。(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3 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经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有忽略系统知识学习的倾向。

二、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课程开发的方法 P5 即运用泰罗原理,对人们所从事的活动进行调查分析,从中识别出完成这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习惯、态度和知识,由此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排列可作为基础的目标,然后组织一套“经验”来达到上述目标。(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分为语言、健康、公民、社交、心智活动、休闲、宗教、职业、劳动、家庭等10个领域

•五个步骤(P.S)

1.人类经验的分析 2.具体工作或活动的分析 3.课程目标的获得 4.课程目标的选择 5.教育计划的制定

•局限性:

(1)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不可避免的导致忽视儿童阶段的存在价值; (2)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把学生等同于工厂生产的原料,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3)通过对人类生活的不断精细分析来获取课程目标,然后围绕目标选取教育内容、制定教育计划,这种课程开发中的“泰罗主义”导致“见物不见人”。

三、“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P12(内涵在“泰勒模式”)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选择教育经验)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评价教育计划)

四、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 P36 1.自然教育论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因而主张自然教育: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

在卢梭所处的时代,教育中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是“原罪说----人性本恶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儿童的种种约束、限制和惩罚而改变儿童的本性,根除儿童的恶源。(在卢梭看来,儿童的全部教育不是从外部灌输的道德与知识,而是使其本性、禀赋、能力免受外界影响,得以自由发展。)

(卢梭倡导顺应儿童自然的教育、保持儿童自然状态的教育,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 2.发现教学论(补充)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儿童中心论在教学观上具体表现为发现教学论——倡导尊重儿童的发现天性的教学论。

•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好奇心) •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和方法

•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发现教学指向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五、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

教学阶段理论

赫尔巴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在扩充与发展知识兴趣的过程中,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和审思

(1)明了:某事物出现在个体的感官面前,个体产生注意,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获得对该事物的清晰表象。(静态的专心) (2)联合(或联想):新的表象进入意识,激起个体大脑中已有相关观念,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趋势。教师的任务是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动态的专心) (3)系统: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体系化。(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以形成结构严谨的知识系统。)(静态的审思)

(4)方法:新旧观念联合后的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练习。(将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应用于各种情景,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动态的审思)

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 目标模式: 泰勒模式 P95 •目标: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内容: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组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评价: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1.对学习者的研究

•泰勒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这里的行为是从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的, 包括思维、情感和外显的行动。

•对学习者的研究,是经由两个步骤而实现的:一是了解学生现状;二是把学生的现状与可

接受的常模(acceptable norms)作比较从而找出差距。这种差距即意味着教育目标。

•这里,泰勒显然忽视了目标确定过程中学生的作用和要求,而只单方面地强凋了教育者的要求。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首先是由现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

•其次,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觉察到学习情境与生活情境之间的相似性时,才较有

可能将学过的内容迁移到生活情境之中。 3 学科专家建议

“我们应对将要在该学科领域从事极高深研究的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基础教学?”而问题恰恰应该是:“你这门学科对那些不打算成为该学科领域专家的学生的教育能作出什么贡献?你这门学科对外行和一般公民能有何贡献? (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1.学习经验必须能提供学习者机会去实践目标所含的内容; 2.使学生由于实践该目标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中所期望的反应,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一种学习经验也可能产生数种结果。 (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1.纵向组织:是指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如五年级地理课与六年级地理课所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2.横向组织:是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如五年级地理课与五年级历史课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评价的目的在于检查课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的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

•评价不等于笔试,除笔试外,还要通过观察、谈话、收集学生作品等方式来进行。

二 过程模式(针对目标模式,优缺点) 英国课程理论家斯坦豪斯 (一) 对目标模式的批判

1逻辑上的一致性,与实施中的适用性.2忽视或低估那些不能被严谨地加以表达和检测却十分重要的教育结果

3 目标的操作行为化与创造性思维不确定性.(二)过程模式

1 过程模式: 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不宜从详细描述目标开始,而是要先详述程序原则与过程,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此即所谓“过程模式”.2 主要观点: 人文学科课程计划

•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在处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教师应持中立原则; •探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的主要方式是讨论,而不是灌输式讲授; •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无须达成一致意见; •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对学习质量和标准负有责任。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一 普遍性目标(我国体现明显) P153 (一)普遍性目标(global purposes) 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1 中国古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斯宾塞为“完美生活”作准备的五个普遍性目标:自我保全;获得生活必需品;抚养和教育子女;维持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满足爱好和情感。 3美国1918《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健康; 掌握基本的方法;良好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资格;闲暇时间的良好利用;道德品格。 4 我国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普遍性目标” 取向的优缺点:

 优点:由于这种目标取向所给出的课程目标是一般性的宗旨或原则而不是具体的目标菜单 ,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对这些目标创造性地作出解释 ,以适应各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

 缺点:第一 ,这类目标往往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 ,受日常经验所局限。第二 ,这类目标在逻辑上往往不够彻底、不够完整 ,往往以教条的形式出现 ,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第三 ,这类目标往往在含义上不够清晰、确定 ,而且常常出现歧义 ,容易成为一种 “政治游戏” 。

1915年,袁世凯政府“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二、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法:

1. A 即Audience,行为主体,它是目标陈述句中的主语。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该是“学生”

2. B 即behavior,行为动词,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这是目标陈述句中的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缺少。这种具体的行为动词来陈述课程目标,比如用“说出”、“绘制”等能直接反应学生活动的动词。

3. C 即condition, 行为条件, 要说明学生的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比如“在借助工具书的条件下”等。

4. D 即degree, 表示程度,即明确上述行为的熟练程度。如“能流畅地背诵全诗”,“每分钟能阅读多少字”等。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取向 P191

(一)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文化传递说与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取向 2.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3.概念原理知识与过程方法知识(统一性)

(二)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1.被动适应论:教育的本质是为成人的生活做准备

2.主动适应论: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3.超越论: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并不断批判与超越社会生活经验,甚至建构新的生活经验。

(三) 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1.学习者经验为什么能成为课程内容?

(1)学习者的经验是有价值的:从柏拉图知识观说起,建构主义知识观。 (2)学习者的生活是有价值的.2.学习者经验如何才能成为课程内容?

【材料】

(可以作为什么课程?如何使该课程达到你的目标?能否达到?)

“国学热”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宗立成等人在会上提议,将国学教育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他认为,中国国民整体素质较高,与“尊师爱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关。但国学正被年轻一代遗忘,他们热衷于西方文化,强调自我主义,在校学生则只看“数、理、化、外”,不读“四书五经”,只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人文修养,致使校园内外被“应试教育”笼罩,丧失了绵延千年“以德为核心”的经典教育传统。如果将国学融入义务教育,将“四书五经”等翻成白话文,让学生从中熟悉传统经典,定会受益无穷。

————中国教育报, 2011年3月22日

二、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P215 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来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基本特点是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的积极性,包括“课堂对话”和“课堂讨论”两种基本形式。) P.S教育价值

1.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

2.调动老师、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3.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态度

(条件: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提示性教学方法和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1.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真正吸引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与课题。

2.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3.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一、经验课程P244 (补充:“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儿童的兴趣、动机、经验是其基本内容。以动机为课程与教学组织的中心。) 1 浪漫自然主义课程

经验是建立在感官知觉基础上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

2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

经验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主动行动与对行动结果的反思的结合。 3 人本主义经验课程

•受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 把情意教育和认知领域加以整合 •受现象学、存在主义影响:经验是存在的体验.

二、综合课程的分类 P266 综合课程 是指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取向: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1.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定义:是以学科或文化知识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课程整合的核心主要源于学科。这种综合课程试图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 (1)相关课程(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

(2)融合课程(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融合之后,学科之间原来的界限不复存在) (3)广域课程(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

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1) STS课程(科学-技术-社会课程,是指向科学、技术与社会交互作用的课程体系)

(2) 环境教育(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增强对环境与人类相互关系的理解,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为目标。) (3) 国际理解教育(体现了“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他以尊重并不断提升不同国家、民族、文化间的差异为特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相互理解,展开交往与合作)

作业: 请设计一套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大纲.3.儿童本位综合课程(即经验课程。以儿童当下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儿童的兴趣和心理发展为课程整合的核心,促进儿童的经验生长和人格发展。)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 P335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1.忠实取向: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

2.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3.创生取向: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的选择的工具而已。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P358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师中心论、儿童中心论:这两种观点都根本否认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往关系,教学变成了一种控制过程。 (1) 交互主体关系

•教师与学生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彼此间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交往

(2) 课堂主渠道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1)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2)儿童认识的内在价值:两种极端做法 以成人认识代替儿童的认识;放纵儿童的认识 (3)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人的认识遵循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 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教养:体现于各门学科中的学科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和价值观念。)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20 世纪世纪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P422 1 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国际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培养具有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公民,增强其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

•“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本质上是在教育领域实现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2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大众主义时代(“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民主或教育公平意味着: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的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3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

知识与儿童的异化(人是主体,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认知主体与生活主体(教育要回归生活,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 4 人与自然的张力——生态伦理观

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

5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个性发展观

第11篇:课程与教学论

泰勒的课程论教育

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泰勒被美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他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泰勒模式属于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因此它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传统模式、经典模式。目标模式(the objective model)就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问题所在,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1.目标的三个来源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教育目标表征着教育机构试图在学生身上所引起变化,因此,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自然是确认这种变化的前提。泰勒认为,对学习者的研究是经由两个步骤实现的:一是了解学生的现状;二是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模作比较,从中找出差距。这种差距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也即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对当代生活的研究之所以成为教育目标的来源,这是由现代社会的特点决定的。工业革命之后适应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教育目标已不能再局限于原来的文化遗产。为使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为成人生活作准备,学校必须把精力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

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确定教育目标?总结泰勒的论述,可以得到如下建议:一是通过“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等方法,分析出复杂的当代生活的决定性及其中的重要方面;二是通过分析当代生活,揭示出使学生有机会在其中运用的知识领域;三是致力于使学生理智地理解当代生活问题中的基本原理;四是研究当代生活以确定教育目标的方向时,要考虑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需要与兴趣;五是通过研究当代生活所制定的教育目标,要经过可接受的教育哲学的选择。

(3)学科专家的建议。把学科专家作为教育目标的来源,是一般学校和学院通用的做法,也是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但是许多人批评由学科专家建议的教育目标太过专门化、专业化,在许多方面对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合适的。因此泰勒指出,学科专家在建议目标时必须考虑:你这门学科对哪些不打算成为该学科领域专家的学生的教育能作出什么贡献?你这门学科对外行和一般公民有何价值? 2.两个筛选器

从上述三个所得到的教育目标,其数量必然是极为可观的,而学校教育所指向的目标只能是少数的。为此,泰勒提出“我们必须对已经获得的大量庞杂的目标进行筛选,以便剔除那些不重要的和互相矛盾的目标。”根据什么进行筛选呢?泰勒提出了两个筛选器:一是教育和社会哲学;二是学习心理学。 (1)教育和社会哲学

泰勒认为,每一个社区、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哲学价值观。即关于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什么是良好的社会的界定。这种哲学可以用来检验所建议的每一项教育目标,把那些与所持哲学观相一致的目标确认为重要的目标,而剔除那些相反的或无关的目标。

(2)学习心理学

教育目标即学习的结果,泰勒认为,除非这些目标与学习的内部条件是一致的,否则它们作为教育目标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学习心理学的筛选,在最低层次上,就是区别那些可能达到的目标与不能达到的目标;在较高层次上,就是把那些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些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或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另外,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对年级安排、获得特定类型目标所需要的条件都是有意义的。 3.目标的陈述

仅仅有合理的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目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1)对已有陈述方式的批判

①“把教育目标当作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如介绍进化论,介绍杜威的教育思想;讲解一元一次议程的概念;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过程,演示推铅球的动作等。而“教育的真正目标不在于要教师从事某些活动,而是要使学生行为方式发生有重大意义的变化”。因此,学校的教育目标,“都应该是陈述要学生发生的变化”。

②“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程所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它内容要素”。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应用;或以概括以形式来陈述,“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泰勒指出,这种陈述的问题在于,“它们没有具体指明,面对这些要素,希望学生做些什么”,也无法“确定学生是否发生了所希望的变化”。因此,“陈述教育的目的,是要指明期望学生产生的各种变化”。 ③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或概括。例如:“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种目标固然指出了希望通过教育在学生身上引起的变化,但由于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和概括,要有效地达到地不大可能的。“因而,我们必须明确具体地指出这种行为运用的内容或将要应用这类行为的生活领域”。 (2)二维图表陈述法

在分析批评常用的目标表述方式之后,泰勒提出了自己关于目标表述的主张:“最为有效地陈述目标的形式,是以这样的措辞来表达: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的内容。” 二维图表:一元一次方程课程目标

(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1.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1)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具有实践可能)

(2)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使学生获得满足) (3)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力所能及)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多种经验→同一目标) 这意味着教师在规划具体工作时有广泛的创造的可能性,同时也意味着每一个学校都有可能开发指向同样的教育目标的广泛的教育经验。因此,“不必为了保证达到所期望的目标而在课程中提供有限的、指令性的学习经验”。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同一经验→多个目标) 这既是选择学习经验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同时也是泰勒所揭示的一条重要的课程规律。这条规律所产生的效果包括两方面。从积极方面看,能过同样的学习经验达到几种所期望的目标,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良好的学习经验应当同时达到几种理想的目标。从消极方面看,则意味着为某种目标而设计的学习经验可能会引起其它不良结果,这是课程工作者需要警惕的。

2.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四个特征: (1)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 (2)有助于获得信息;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 (4)有助于培养兴趣。

(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1.学习经验组织的两种方式

(1)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2)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2.学习经验组织的主要准则

(1)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

(2)顺序性:或称序列性。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

(3)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联系。这些经验的组织应该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

除了上述三条主要标准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组织原则,而确立组织原则的基础是正确认识“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之间的关系。“逻辑组织”反映学科专家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心理组织”体现学习者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者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

3.学习经验组织的三个层次

(1)最高层次:①具体的科目(specific subjects)。②广域课程(broad fields)。即将一个广泛的知识领域视为一个整体,并以此来设计课程。如社会学科、语言艺术、普通理科、保健体育。③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即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课程设计。④未加分化的课程。类似我们现在所讲的经验课程,把整个教学计划视为一个整体,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设计课程。 (2)中间层次:①按序列组织的学程,如社会科学Ⅰ、社会科学Ⅱ、社会科学Ⅲ;②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的学程。如四年级的中国历史,五年级的世界历史。它们之间具有互补性,但较少考虑其联系和关系,合起来并不构成一个整体的历史学科。 (3)最低层次:①课;②课题;③单元。 4.学习经验组织的一般步骤

(1)确定课程组织的一般框架。即采用分科课程、广域课程还是核心课程等。 (2)确定每一课程领域的组织原则。即考虑学习经验组织的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 (3)确定低层次组织的方式。即采用课、课题还是单元的方式。 (4)制定灵活的 “资源单元”。供每位教师在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用。 (5)师生共同设计活动。这是课程的最终实现状态。

(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评价的含义

评价过程实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泰勒认为,评价有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它寓意评价必须评估学生的行为。第二,它寓意评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包括一次以上的评估。否则,我们无法了解变化是否发生。 ※泰勒的贡献:用评价代替了测验。 2.评价的一般程序

①界说教育目标;②确认评价情境;③设计评价手段;④利用评价结果。一是了解课程的实际结果,二是提出改进课程的各种假设。 小结: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环节,构成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与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

(五)泰勒原理的意义

泰勒原理问世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泰勒本人也因此获得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美誉。

其次,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这具有极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评价不断搜集有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地改进和完善课程。

第三,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泰勒将学生、社会生活、学科专家三个方面共同作为目标来源,使得目标模式获得了合理地基础。将目标贯彻于课程编制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得目标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有人将泰勒称为课程编制模式的行为目标之父。

另外,也有许多人对目标模式提出了置疑和批评,认为现实中的课程操作远远复杂于泰勒的直线式课程编制等问题。但无论如何,泰勒对课程的贡献都是无庸置疑的。正如有人所言:“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

第12篇:课程与教学论

浅析泰勒的教育目标及其对我国制定

教育目标的启示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姓名:赵珍 学号:S100030343

摘要:泰勒原理即“目标模式”,具体包括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经验的选择、教育经验的组织和教育计划的评价。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教育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点。泰勒关于课程目标的论述主要从目标确定的背景、来源、目标的筛选原则以及陈述四方面来展开,本文立足这四个角度,联系当代课程改革的实际,讨论泰勒课程目标对我国制定教育目标的启示。

关键词:泰勒原理;课程目标;启示

The Brief Analysis of Taylor’s Educational Goal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s Educational Goal Major: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Name: zhaozhen

Number:S100030343 Abstract:Taylor’s principle is “target modle”, includ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 ,the choice of educational experience, the 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al experience and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programs.In the series of proceion, education goals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instruction design ,and also is the ending point..About the discu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ne, Tayor mainly expreion from background, sources, selection and statement.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se four angle, contact with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reform, discu it inspiration for our education.Key words: Taylor principle; curriculum goals; inspiration 拉尔夫.泰勒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其主要功绩在于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泰勒指出课程和教学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问题可以进一步简化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其中,泰勒对于第一个问题“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进行的详尽的论述,几乎占据全书的一半篇幅,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目标的关键地位,以及泰勒对教育目标的重视程度。本文试从泰勒教育目标提出的背景出发,从目标的来源、筛选及其陈述几方面对泰勒的课程目标做一个具体的了解,分析其具有的当代价值,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一、目标提出的背景

泰勒对教育目标论述归属于泰勒原理,是界定在他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具体的实践

基础上的。

从理论渊源上来看,泰勒的课程目标观受到其导师贾德和桑代克的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就是说泰勒原理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另外他也是对博比特、查特斯等人课程目标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泰勒的课程目标是在“八年计划”的研究结果上提出来的。八年研究亦称“三十校实验”,是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33-1940年在中等教育方面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活动。该活动是针对当时“经济大萧条”面临的严重的教育问题,大批青年回到高中读书,发现高中课程内容毫无意义,进步教育协会组织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长达8年的实验研究。

我们知道泰勒的教育目标是在八年研究的实际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有人认为他的目标是外在于过程本身的,但我们发现泰勒原理是以目标为中心的,而且目标贯穿于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在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中,也是先确立教育教学目标,然后一系列措施围绕目标展开,包括最后的评估也是看与目标的差距,目标是具有预设性,显得脱离了具体的教学过程,但正因为有了目标,所有的教学过程才会有章可循。

二、确定目标的来源

泰勒认为,课程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三个来源: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对学习者的研究,泰勒主张教育目标的确立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1()(p75)具体实施起来包括两个步骤:一是了解学生的现状;二是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模作比较,从中找出差距。(2)(p97)这种差距就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从而使我们要确立的教育目标。在对学习者的自身兴趣研究问题上,泰勒是把学生当做一个主体来看的。他认为教育只有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才可能积极地参与其中,进而富有高效率的学习。在对这方面目标的选择上,泰勒认为可以从健康、直接的社会关系、娱乐生活等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用观察、交谈等方法。

对当代生活的研究,该方面之所以成为教育目标的来源,泰勒认为是由当代社会的特点决定的。在当时随着科学的发展,引发了“知识爆炸”,但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显然是不可能的,人们就把对社会生活起决定作用的重要方面集中在教育上。从另一方面来说,心理学关于迁移的研究进展也为当代生活构成教育目标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只有生活情境与学习情境明显相似的时候,学生才有可能运用所学的东西。在这一研究中,泰勒认为可以从健康、家庭、娱乐、宗教等七个方面来研究,主要采用工作分析法、活动分析法和行为观察法等。

对学科专家的建议,这是传统上教育目标的唯一来源,在学校最为通用。泰勒认为学科专家的建议应该与学习者和当代生活的研究联系起来,共同构成教育目标。泰勒在这一内容上强调的是,学科专家的建议不能太专门化、专业化,应该向大众化普及。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该领域的高深人才,而是让一般公民都能够有所学、有所

用。泰勒对学科专家的建议的看法,是要求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的立场上,从更广阔的教育视野出发提出教育目标。(2)(p100)

在这三个教育目标的来源问题上,如果联系泰勒当时所处的时代,我们会觉得他应该把对当代生活的研究是放在首位,是为解决当时的客观实际问题而提出的。在我们现在的课改过程中,其实是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也就是把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放在首位,我们最终的目的其实想要达到一种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均衡发展的状态。泰勒对这三个问题孰轻孰重没有进行论述,不同的人也持有不同的观点。其实,从教育目标的制定来看,这主要取决于课程编制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

三、教育目标的筛选

从上面三个来源制定出的教育目标,将是繁杂的、一般的目标,接下来就需要对这些目标进行筛选、修正,也就是对可能的一般的目标进行过滤。泰勒建议以社会哲学和心理学作为筛选的指标,从而去掉一些不重要的和矛盾的目标,形成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哲学层面的筛选。也就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要与此一致。(3)这里所说的哲学,不能理解为狭义的学科上的哲学而应该理解成广义的哲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泰勒的话来说就是,“哲学的陈述实质上旨在界说一种良好生活和良好社会的性质,教育哲学的一部分是要规划一种令人满意的和有效地生活所必须的价值。”每一个社区、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哲学价值观。即关于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什么是良好的社会的界定。这种哲学可以用来检验所建议的每一项教育目标,把那些与所持哲学观相一致的目标确认为重要的目标,而剔除那些相反的或无关的目标。

心理学层面的筛选。学习心理学对目标的筛选,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说明。从最低层次上来说,心理学能够把通过学习使人发生的变化和不能通过学习发生的变化区别开来;在较高的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把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需要花费长时间才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在泰勒看来,教育目标是经过学习而得到的结果,除非这些教育目标是与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否则它们作为目标是没有价值的。

四、教育目标的陈述

制定了合理的目标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把目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泰勒提出了自己关于目标表述的主张:“最为有效地陈述目标的形式,是以这样的措辞来表达: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的内容”。他依据此观点,创立了能够有效陈述目标的工具-----二维图表。 在这个图表中,纵列代表行为,横列代表内容,这样每一项内容都有对应的行为。每一个行为也都有其所立足的内容。于是就出现了每一项内容与每一个行为的交叉点,那就是教学目标,教师只要在这些教学目标中选择适当的教学目标即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图表的功能只是提供一种陈述目标的形式,而绝非选择目标的方式,教育目(4)

标的删选有其他的程序,要考虑的因素也与目标的陈述不尽相同,在图表中列出的这些目标是已经筛选过的目标。比起其他目标陈述的形式,这种陈述形式使目标的意义更加清晰,同时也使利用目标来安排学习内容的方式更为明了。

在现实的教学中,出现很多目标陈述不清楚、不明确的情况。例如:把教育目标当作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或概括;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程所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它内容要素,这些都是对教学目标不恰当的陈述,泰勒的二维图标形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知道,只有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能更有效地展开,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应该用泰勒陈述目标的方式为我们今天的教学做一个参照。

五、泰勒的教育目标对我国制定教育目标的启示

泰勒对教育目标的详细论述,对我们现在教育目标的确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目标的来源、甄选到陈述,我们可以得出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在制定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多维度确定目标;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意到教育目标的生成性。

泰勒认为目标的制定来源是对学生、社会和专家学者的研究。在国家对教育的中长期改革规划中,其规划纲要就是从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学生、老师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中制定出来的,改变了以往专家一方定目标的局面,教育目标更加的合理化、人文化。另外泰勒对课程目标的一系列筛选和陈述的观点,让我们在现在的教育活动中对教育目标的实施程序设计的更完善,保证了课程目标的全面性。科学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其较强的可实施性。

泰勒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学生主体观念相一致。泰勒原理强调课程编制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者。

(6)

(5)

在确保教育目标

现在的课改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合作探究式、小组学习、自主学习这些教学活动,都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责任意识,提供一切条件为了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教材都是围绕学生在转,在于对孩子能力的挖掘,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泰勒的教育目标具有预设性,所有的教学程序都按照所预设的路线走,是直线式的,没有考虑到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可能产生的问题。也就是泰勒原理整个过程是机械的、线性的封闭体系,其教育目标也是“预设性的教育目标”。

(7)

新课程改革在制定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它在设置宏观的目标时,也注重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达到的目标,也就是注重“预设性教育目标”和“生成性教育目标”的结合。具体来说就是,教育目标的预设性使得我们的课程实施有章可循、稳定有序,而教育目标的生成性是说明在多变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不能死守教育目标,而不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计划,在一堂课中,教师如果运用实践智慧灵活处理教学中的非预期事件,可能是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上述主要是从教育目标需考虑的层面来说,在目标的筛选、组织和陈述也要遵循泰勒原理。在新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中,就要求教育目标陈述需清楚、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另外,教育目标也是要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学生心理发展需求来制定,这要既从宏观上促进社会的发展进程,又从微观上教育好每一位学生。

六、总结

泰勒作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极大成者,由于其对课程理论、教育评价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教育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该书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足见它在课程领域的重要地位。在此书中,泰勒关于教育目标的论述占据了很大篇幅,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教育目标的重视,这也是他目标模式教学设计的来源。泰勒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论述了教育目标的来源、筛选及论述,对我们现在制定教育目标仍有很大借鉴意义。当然,泰勒的目标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目标模式并不以对课堂教学的经验研究为依据;把课程内容分解成行为目标,是与知识的性质和结构有矛盾的等等。

(8)

在我国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目标的制定中,我们就需要吸收泰勒原理中关于教育目标制定的合理成分,对他存在的缺陷予以改进、超越,比如我们现在在设定预设性目标的基础上,同时也强调生成性目标,既保证教学朝着大方向走,也重视具体教学情境下可能产生的教学效果。泰勒的目标模式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结构的框架,我们的现代教育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地丰富、创新其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课程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5.(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97-100.(3)张荷.泰勒原理与确定教育目标[J].学术纵横,2009 ,07,137-138.(4)张昭.以“二维”目标关照教学目标的陈述[J].教师,2009,(2),30-31.(5)林德全.泰勒的课程目标观及其启示[J].天中学刊,2010,25(1),19-21.(6)司庆栋.泰勒原理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目标,2008,25,36-37.(7)曾华.新课程教育目标对泰勒原理的借鉴、吸收与超越[J].基础教育究,2008 ,07,20-21.(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74.

第13篇:课程与教学论

一、泰勒原理提出的理论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

泰勒原理是对其“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的统称。不过,“课程基本原理”涵盖并发展了原先的“评价原理”,所以人们有时也把“泰勒原理”等同于“课程基本原理”。

(一)它的提出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教育心理学家贾德是泰勒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同期,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卓越研究不仅确立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宣告了教育心理学的独立,而且强烈地冲击了教育的每个领域。泰勒把桑代克的工作对课程的重要性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五大课程事件之一”。他们对人的学习和动机展开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并确立了“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提高学习效率,他们积极主张对人的学习进行心理测量,这极大地影响了教育领域,美国由此兴起了“教育测验运动”。贾德和桑代克的研究观点和方法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泰勒原理”是对博比特,查特斯,杜威,波特,拉格和哈罗普等前人研究的升华。 2.“泰勒原理”实践基础:“泰勒原理”是“八年研究”形成的特定产物。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八年研究”的直接起因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由于经济的萧条给教育和课程工作者提出了许多严峻挑战。因此,当时的“进步教育协会”组织了“学校和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长达八年的实验研究。

(二)“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第14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考研复习

一、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

1、硬笔书法能力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3、版面设计的能力

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 ㈠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㈡具体的方法:

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

2、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14)、解行识字法的要点 :

1、解行为本

2、偏旁带字

3、形音义结合 (15)、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 :

1、翻译法

2、古文字介入法

3、画图法

4、体态语教学法

5、偏旁部首带子法

6、语音摹拟法

7、部件分合法

8、笔顺展示法

9、韵语教学法

10、信息化教学法 (16)、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7)、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全面的发展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18)、现代语文教学情境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19)、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

(20)、创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的人是:钱梦龙。

(21)、良好的阅读习惯有:

1、勤于读书的习惯。

2、健康读书的习惯。

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2)、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23)、阅读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

(24)、阅读能力有: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

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朗读法、默读法、摘记法、摘要法。 (25)、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教学重点:

记叙文,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说明文中的事理; 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诗歌中的意境;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等。 (26)、写作教学训练的任务:

1、育人训练,

2、积累训练,

3、思维训练,

4、语言训练,

5、技能训练,

6、文体训练,

7、写作速度训练。

(27)、写作教学过程包括的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

4、交流批评,互相沟通。

作文教学的原则有两条:

1、写和阅读联结

2、写和生活联结

(28)、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让习作者针对一个谈话中心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和体验,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学生开放的作文形式。

(29)、口语交际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第1条提出:“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30)、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1、口语交际的态度;

2、语音辨识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能力;

7、口语应对能力。口语交际教学的三个特征是:突出交际性、强调互动性、注重语境性。

(3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方法:

1、提高自觉性;

2、严格要求自己;

3、反复训练;

4、典型激发;

5、教师的示范作用。

(32)、教育史上曾有过的课程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

2、人本主义课程论;

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33)、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34)、语文教学中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智力因素包括:语感、记忆、思维、想象、左右脑协调活动能力等。

(35)、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好坏,首先取决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36)、语文课堂教学要围绕作者的思路展开,思路包括: (37)、两个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8)、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生成性 (39)、“四步教学段”是作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1925年提出的阅读教学程序。 (40)、“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 (41)、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语文素养。

(42)、新中国第一套较为规范、完备的分科式语文教学大纲是《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初中、高中《文学教学大纲》。

(43)、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发展美育的原则;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44)、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突出的新的教育思想是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45)、精度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把握重点深入研究-咬文嚼字融会贯通-读思结合边读边记-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法。

(46)、良好的口语交际态度主要表现有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的表达。 (47)、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性学习(48)、立意要达到的要求是正确、深刻、新颖 (49)、教案的特点有可操作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二、问答题

(一)作文教学中写作训练的任务有哪些?

答:

1、育人训练。育人训练是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培养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等内容。

2、积累训练。学生写作,首先要有所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积累材料主要有如下途径:观察与感受生活、广泛涉猎读物。

3、思维训练。写作训练,说到底就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思维畅达,言语活动才能有序的进行。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生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越具体,越全面,越深刻,写出来的文章就越生动,越丰富,越有价值。善于想象和联想、深入的思考生活。

4、语言训练。语言是文章的血肉,只有血肉鲜活、丰满,文章才能光彩照人。只有语言文质兼美,做出来的图画才能味笃情浓,栩栩如生。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明得体。

5、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审题立意,选取素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运用表达方式、修改文章等的训练,这是写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能力训练。在审题方面,要准确理解问题含义,弄清写作的要求;在立意方面,要做到正确、深刻、新颖;在选材方面,要做到真实、典型、新颖;在谋篇布局方面,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基本结构的归纳;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6、文体训练。记叙文要写清楚,写具体,恰当运用议论、抒情;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的顺序,语言准确、平实;议论文要指导学生立意,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表达准确、严密;应用文语言要简明、得体,强化常见应用文的格式训练。

7、写作速度训练。快速作文的能力是在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感情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快速作文也需要有熟练的写作技巧,需要加强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

(二)如何科学和艺术地使用语文教材?

答:教师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是无限的,教师不是用“教材教”,而是用“用教材教”。一个知识渊博、热爱自己工作、生气勃勃、精力充沛的教师,一定会使任何教学大纲变活,并补正最差的教科书。具体注意事项有:

1、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掌握教材的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是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的关键,是决定教学成败的第一要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

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论?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的是什么?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以追求人的和谐 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 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什么?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哪几种?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 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

教学即教授 1912年 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教学即教学生学 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认知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的教学理论体系。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教学理论体系。

在人们的思维和研究中,“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的不同侧重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为什么?

突出“怎样教学”,孕育出了以教学方法为核心和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发展。但内容决定形式,仅有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无法使教学出现质的变化,会影响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教学什么”,孕育了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维”方式,使人们自觉地站在“教什么”的课程立场来认识和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但开发出的课程必须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忽视教学方法,课程改革会最终搁浅。 语文教学法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什么是“

三、百、千、千”?什么是“五经”、“四书”?

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 “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部著作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 什么是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如《昭明文选》(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古文观止》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 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有哪些?

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儿童的兴趣

古代阅读教学的经验有哪些?什么是评点法?

熟读、精思、博览 以诵读为基础熟读,记忆理解,形成语感;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有所感悟;在熟读精

思的同时,广泛涉猎,博览群书。评点法 评点法是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 古代作文教学有哪些经验?

注重基本功训练,读多写多改,作文从模仿入手,先放后收 中国传统教育有哪三大问题? 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目的问题-语文教育成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是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就是诵记和模仿。 中国传统教育有哪“四大弊端”?

脱离语文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巨大变革有哪些?

语文单独设课。国文名称出现(1912年)。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曾用过的名称有哪些?语文学科独立后的第一个名称是什么?

曾用过读经、词章、字课、习字、作文、读经讲经、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国文、国语、语文、汉语、文学等名称。 “国文”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正式名称。 现代语文产生的背景是什么?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现代语文学科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产物。

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 简述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 等教学方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简述“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为了避免语言、文学混合教学所产生的弊端,我国语文教育在1956年秋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汉语系统地讲授汉语知识,文学强调纯文学和文学史系统。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探索。时间虽短,却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二十世纪60年代初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贡献? 确定了语文是基础工具的学科性质;编写出了以现代文为主的相对稳定的全国通用教材;提出了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学的原则。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对语文名称的不同认识。

对语文名称有多种认识,语言文字(吕),语言文学、语言文章(叶),语言文化,汉语文学,等等,不同的名称说明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不同,也说明人们在不断探索语文课程及其性质,并在不断深化对语文课程的认识。 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为什么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任何语言的形式都是同其思想情感的内容一起存在的。学习语文不能离开它所负载的文化,离开了就要成为空洞无物的东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工具。若不能正确理解二者的统一,就会出现各种偏差。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21世纪的中国课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 新课程目标体现哪些新的价值观?

确立起新的知识观 。 通过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新课程具有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性质。确立起新的学生观 。 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视为课程的基本目标。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特色,它使新课程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 谈谈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作为另一重要维度。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三维目标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在教学中统一,在过程中统一。 语文课程目标有哪些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理作用等。 语文课程目标有哪些特征?

明确性和模糊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突出了哪些思想?

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其基本精神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

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体说来,其中突出了以下思想。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语文新课程在识字与写字目标中突出了哪些方面?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重视识字写字的姿势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强调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例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还强调通过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阅读活动中,教师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习阅读。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了解语文新课程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

鼓励自由表达,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倡导写作的个性化,例如“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语文新课程关于口语交际的技能要求必须在哪些前提下才有意义?

口语交际的核心意思是“交际”二字,所以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 语文课程目标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参与,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性。

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要求学生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 1.乐于探究2.自主学习3.主动参与4.勤于动手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简析

由总目标、必修课程目标、选修课程目标构成,较好地实现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衔接,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总目标要求学生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必修课程目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用纲要形式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哪些?

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的特点,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等。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知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 什么?精要 好懂 有用 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有什么特点? 明确地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强调语文学科的个性特色。提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辩证关系。指出“以道为主”“以文为主”“道和文并重”都不符合教学实际,强调文道统一。重视基本训练和能力培养。选材重视思想教育的任务。 本次课程改革为什么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1.从功能目标上看,从重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人的单向度发展转向重视“全人”发展,由重视选拔取向的精 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2.从课程内容上看,改变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繁难偏旧现状,密切课程与社会生活和时代的联系。3.从课程结构上看,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4.从教学方式上看,由关注怎么教的具体方法问题转向关注为什么教的目标问题和教什么的内容问题,关注教

第15篇:课程与教学论

1.第1题

把教育的根本目的看作是培养社会精英的课程与教学论是

A.发展主义理论 B.结构主义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社会改造主义理论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者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 每个评价对象的评价类型是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他评价 D.元评价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 其中,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4.第14题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5.第15题

20世纪,独立于教学论的课程论知识体系形成,课程理论成了一门独立的教 育学分支学科。在这个时期,一批专门的课程研究著作出现,其中美国教育 家波比特发表的著作是 A.《儿童与课程》 B.《课程论》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发展》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6.第16题

我国特级教师魏书生的中学语文“六步教学法”属于以下哪种教学模式 A.活动教学 B.范例教学 C.程序教学 D.自学指导教学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7.第17题 课程与教学评价本身也是评价的对象。判断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价值与效果,即对课程与 教学的评价进行评价叫 A.自评价 B.相对评价 C.他评价 D.元评价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8.第18题

学校教育中的那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和结果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蔽课程 D.显在课程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9.第30题

拉斯卡提出的“四种基本教学方法”是

A.呈现、实践、发现、强化 B.注意、期待、探究、行动 C.情境、疑问、推断、验证 D.动机、假设、验证、总结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0.第31题 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携带并传递着教学信息,影响师生信息相互交流与传递的工具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1.第32题

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2.第33题

冲突理论所反映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是属于其 A.哲学基础 B.社会学基础 C.心理学基础 D.自然科学基础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3.第34题 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 A.课程决策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4.第35题

为了使课程与教学适合于学习者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生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估是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5.第36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 其中,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6.第37题

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 A.波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司滕浩斯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7.第4题

同学关系是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同学关系是中学生人际关系的主体。 按构成中学生相互关系的核心成分的不同来分析,同学关系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情感型、兴趣型和利益型

标准答案:情感型、兴趣型和利益型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18.第5题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系统化、具体化和层次化

标准答案:系统化、具体化和层次化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19.第6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几个。

答案:赫尔巴特主义、儿童社会活动中心、发展主义、结构主义、范例教学论、社会改造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其中任选三个

标准答案:赫尔巴特主义、儿童社会活动中心、发展主义、结构主义、范例教学论、社会改造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其中任选三个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0.第7题

影响课程的三个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标准答案: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1.第8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互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研究领域有三 种不同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相互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或者大课程论)

标准答案: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相互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或者大课程论)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2.第9题

现代教学媒体类型比较多,选择使用还受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该 综合考虑,遵循_________、综合性、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等基本原则。

答案:发展性、经济性和教学最优化

标准答案:发展性、经济性和教学最优化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3.第10题

课外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一般以___________为主,辅之以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分组活动、班级活动和个人活动

标准答案:分组活动、班级活动和个人活动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4.第11题

在课程与教学系统研究中,人们对其中最基础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等各自在系 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分歧,因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主张,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教师中心说、儿童中心说、学科中心说

标准答案:教师中心说、儿童中心说、学科中心说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5.第19题

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杜威。

标准答案: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杜威。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6.第20题

课程与教学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层面。 答案:环境性或物质性、活动性、关系性

标准答案:环境性或物质性、活动性、关系性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7.第21题

一般而言,教学媒体是随着教学发展的特殊要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学发展主要有扩 大规模、提升质量和增进效率三方面的客观需要,因此,教学媒体就主要具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三大作用。

答案: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升教学质量和增加教学率 标准答案: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升教学质量和增加教学率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8.第22题

课程与教学美学的客观基础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课程与教学的“真”、课程与教学的“善”和课程与教学的“美”

标准答案:课程与教学的“真”、课程与教学的“善”和课程与教学的“美”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9.第23题

现代教学内容构成观的内涵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客观基础、价值观念、功能观念

标准答案:客观基础、价值观念、功能观念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30.第24题

布卢姆等人把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划分为___________、反应、___________、价值观的组织、_____________五级。

答案:接受或注意、价值评价、品格形成

标准答案:接受或注意、价值评价、品格形成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31.第25题

后现代课程与教学论有四个基本特点,也称为“4R”,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严密性。

答案: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

标准答案: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32.第26题

布卢姆等人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___________、领会、___________、分析、_____________和评价六个层次。 答案:识记、运用、综合

标准答案:识记、运用、综合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33.第12题

教学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为什么?

答案:(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学材料;(3)理解教学材料;(4)巩固知识经验;(5)运用知识经验;(6)教学效果测评。

标准答案:(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学材料;(3)理解教学材料;(4)巩固知识经验;(5)运用知识经验;(6)教学效果测评。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34.第13题

你认为一堂真正的好课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 答案:从教学目标实现、教师方法变化得当且影响力强、学生专心学习并且集体学习成效好、课堂生态环境良好、学生主动参与过程和气氛活跃、信息传递清晰无误且生动有趣、等几方面谈都可以,能涉及到其中五个方面得5分。„„(P516-517)

标准答案:从教学目标实现、教师方法变化得当且影响力强、学生专心学习并且集体学习成效好、课堂生态环境良好、学生主动参与过程和气氛活跃、信息传递清晰无误且生动有趣、等几方面谈都可以,能涉及到其中五个方面得5分。„„(P516-517)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35.第27题

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答案:(1)确定教育宗旨;(2)组建开发行动队伍;(3)确立主题;(4)营造民主开放的环境;(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

标准答案:(1)确定教育宗旨;(2)组建开发行动队伍;(3)确立主题;(4)营造民主开放的环境;(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36.第28题

简述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发展说

答案:(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机制是:人的发展与人类知识经验是集于“人”的一体,人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着知识经验;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有同时进行的两个层面;通过课程规划,从文化总选取部分文化,组成教育教学内容,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通过教学过程,儿童一方面把内容中的知识经验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实现着认识过程,一方面把凝结着知识经验中的人类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内化为自身的发展成果,同时实现了发展的过程。

标准答案:(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机制是:人的发展与人类知识经验是集于“人”的一体,人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着知识经验;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有同时进行的两个层面;通过课程规划,从文化总选取部分文化,组成教育教学内容,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通过教学过程,儿童一方面把内容中的知识经验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实现着认识过程,一方面把凝结着知识经验中的人类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内化为自身的发展成果,同时实现了发展的过程。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37.第29题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审美性? 答案:(1)信息技术与课程审美性的实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从改善教学和学习环境、丰富教学和学习资源方面促进了个性化、多样化、交互式、探索式的课程与教学的形成,使课程与教学的审美化具有了技术美学的特征;(2)信息技术与课程形式的审美性:多媒体电子读物、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材料成为课程体系的新成员,因此,以信息基础为支持的知识呈现方式的多媒体化构成了课程形式审美化的技术特性。

标准答案:(1)信息技术与课程审美性的实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从改善教学和学习环境、丰富教学和学习资源方面促进了个性化、多样化、交互式、探索式的课程与教学的形成,使课程与教学的审美化具有了技术美学的特征;(2)信息技术与课程形式的审美性:多媒体电子读物、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材料成为课程体系的新成员,因此,以信息基础为支持的知识呈现方式的多媒体化构成了课程形式审美化的技术特性。

1.第1题

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者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 每个评价对象的评价类型是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他评价 D.元评价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意义学习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施瓦布 D.奥苏贝尔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在某一教学思想和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 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就是 A.教学内容 B.教学模式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4.第4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 其中,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5.第15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历史最古老,并被广泛使用的课程设计模式是 A.学科设计 B.问题中心设计 C.科目设计

D.学习者中心设计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6.第16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问题中心课程设计模式的是

A.学科设计 B.生活领域设计 C.科目设计

D.学习者中心设计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7.第17题

课程与教学评价本身也是评价的对象。判断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价值与效果,即对课程与 教学的评价进行评价叫 A.自评价 B.相对评价 C.他评价 D.元评价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8.第18题

在课程研制、课程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行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调节和强化的评价方式是 A.终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9.第30题

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携带并传递着教学信息,影响师生信息相互交流与传递的工具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0.第31题

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夸美纽斯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1.第32题

冲突理论所反映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是属于其 A.哲学基础 B.社会学基础 C.心理学基础 D.自然科学基础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2.第33题

课程的各个组成成份或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是 A.课程类型 B.课程结构 C.课程平衡 D.课程组织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3.第34题

在课程研制模式中大力倡导目标模式的美国学者是 A.泰勒 B.司腾浩斯 C.沃克 D.施瓦布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4.第35题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5.第36题

为了使课程与教学适合于学习者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生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估是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6.第37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 其中,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7.第5题

同学关系是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同学关系是中学生人际关系的主体。 按构成中学生相互关系的核心成分的不同来分析,同学关系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情感型、兴趣型和利益型

标准答案:情感型、兴趣型和利益型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18.第6题

构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课程与教学论流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发展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范例教学论 标准答案:发展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范例教学论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19.第7题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特殊结构对社会和儿童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 影响,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总的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标准功能

标准答案: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标准功能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0.第8题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审美法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完整性、有序而波动、多样统一

标准答案:完整性、有序而波动、多样统一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1.第9题

影响课程的三个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标准答案: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2.第10题

现代教学媒体类型比较多,选择使用还受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该 综合考虑,遵循_________、综合性、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等基本原则。 答案:发展性、经济性和教学最优化

标准答案:发展性、经济性和教学最优化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3.第12题

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是指当前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种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设备,它们 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因而,具有___________、多媒体功能、___________、虚拟化和 _____________等主要特点。 答案:信息容量大、智能化程度高、网络化

标准答案:信息容量大、智能化程度高、网络化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4.第13题

在课程与教学系统研究中,人们对其中最基础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等各自在系 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分歧,因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主张,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教师中心说、儿童中心说、学科中心说

标准答案:教师中心说、儿童中心说、学科中心说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5.第19题

课程与教学系统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教师、学生和内容(或课程)。

标准答案:教师、学生和内容(或课程)。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6.第20题

课程与教学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层面。 答案:环境性或物质性、活动性、关系性

标准答案:环境性或物质性、活动性、关系性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7.第21题

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 答案:个别、小组、班级

标准答案:个别、小组、班级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8.第22题

依据评价所起的主要作用的不同,课程与教学评价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标准答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9.第23题

关于课程整合的理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等三种。

答案:科目中心整合论、儿童中心整合论、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整合论

标准答案:科目中心整合论、儿童中心整合论、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整合论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30.第27题

现代有影响的课程研制模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目标模式、自然模式、过程模式、情景模式、研究模式、实践折衷模式、批判模式等七 种模式中任选三种。

标准答案:目标模式、自然模式、过程模式、情景模式、研究模式、实践折衷模式、批判模式等七 种模式中任选三种。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31.第28题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系统化、具体化和层次化

标准答案:系统化、具体化和层次化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32.第29题

课程研制由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阶段构成。

答案:规划、实施、评价

标准答案:规划、实施、评价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33.第11题

在范例教学论中,克拉夫基认为教师对教学内容要作的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1)基本原理分析;(2)智力作用分析;(3)未来意义分析;(4)内容结构分析;(5)内容特点分析。

标准答案:(1)基本原理分析;(2)智力作用分析;(3)未来意义分析;(4)内容结构分析;(5)内容特点分析。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34.第14题

你认为有效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透过不同理性(技术、实践和解放)有不同的看法:教学目标的清晰性、内容安排的系统性、活动设计的巧妙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方略运用的恰当性、学生学习的专注性、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激励性、教师正面影响的深远性等;生动有趣、生命意识、熟练掌握、教育影响等;充满积极情感的、有效率、立足于发展、伦理、科学和艺术交融的教学„„

标准答案:透过不同理性(技术、实践和解放)有不同的看法:教学目标的清晰性、内容安排的系统性、活动设计的巧妙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方略运用的恰当性、学生学习的专注性、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激励性、教师正面影响的深远性等;生动有趣、生命意识、熟练掌握、教育影响等;充满积极情感的、有效率、立足于发展、伦理、科学和艺术交融的教学„„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35.第24题

简述选修课程的实质、依据和类型。

答案:(1)选修课程的定义;(2)选修课程根源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发展;(3)现代选修课程发展的四个基本依据;(4)选修课程的类型。

标准答案:(1)选修课程的定义;(2)选修课程根源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发展;(3)现代选修课程发展的四个基本依据;(4)选修课程的类型。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36.第25题

简述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发展说

答案:(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机制是:人的发展与人类知识经验是集于“人”的一体,人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着知识经验;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有同时进行的两个层面;通过课程规划,从文化总选取部分文化,组成教育教学内容,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通过教学过程,儿童一方面把内容中的知识经验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实现着认识过程,一方面把凝结着知识经验中的人类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内化为自身的发展成果,同时实现了发展的过程。

标准答案:(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机制是:人的发展与人类知识经验是集于“人”的一体,人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着知识经验;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有同时进行的两个层面;通过课程规划,从文化总选取部分文化,组成教育教学内容,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通过教学过程,儿童一方面把内容中的知识经验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实现着认识过程,一方面把凝结着知识经验中的人类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内化为自身的发展成果,同时实现了发展的过程。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37.第26题

你认为一堂真正的好课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 答案:从教学目标实现、教师方法变化得当且影响力强、学生专心学习并且集体学习成效好、课堂生态环境良好、学生主动参与过程和气氛活跃、信息传递清晰无误且生动有趣、等几方面谈都可以,能涉及到其中五个方面得5分。„„(P516-517)

标准答案:从教学目标实现、教师方法变化得当且影响力强、学生专心学习并且集体学习成效好、课堂生态环境良好、学生主动参与过程和气氛活跃、信息传递清晰无误且生动有趣、等几方面谈都可以,能涉及到其中五个方面得5分。„„(P516-517)

1.第2题

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第3题 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携带并传递着教学信息,影响师生信息相互交流与传递的工具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3.第4题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4.第5题

首倡课程研制过程模式的教育学者是 A.波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司滕浩斯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5.第6题 意义学习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施瓦布 D.奥苏贝尔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6.第11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 其中,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7.第12题

历时态课程要素,是构成作为一个时间动态系统的课程研制过程的基本因素。下列属于 历时态课程要素构成的是

A.教育宗旨和目标、教育内容、活动样式、效果 B.教育目标、课程研制者、教育效果 C.课程研制者、教育内容、课程学习者 D.课程学习者、教育效果、教育环境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8.第13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 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9.第21题

20世纪,独立于教学论的课程论知识体系形成,课程理论成了一门独立的教 育学分支学科。在这个时期,一批专门的课程研究著作出现,其中美国教育 家波比特发表的著作是 A.《儿童与课程》 B.《课程论》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发展》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0.第22题

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 A.波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司滕浩斯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1.第23题

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2.第24题

17世纪,《大教学论》,这本被认为是历史上专门而系统研究和阐述教育问题 的专门著作问世,一般人将这本专著的发表看作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这本 著作的作者是 A.昆体良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3.第25题

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20世纪以来,许多 教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其中,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自然主义流派提出, 学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 A.“文化要素” B.经验为核心 C.社会问题为中心

D.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4.第26题 学校教育中的那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和结果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蔽课程 D.显在课程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5.第36题

“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系统由下面三个要素构成的

A.教师、学生、课程 B.教师、学生、教材

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D.教师、学生、环境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6.第37题

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 A.课程决策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7.第7题

按决策权力主体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层次。 答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标准答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18.第8题

布卢姆等人根据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将学校教育目标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三个领域。

答案: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标准答案: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19.第9题

同学关系是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同学关系是中学生人际关系的主体。 按构成中学生相互关系的核心成分的不同来分析,同学关系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情感型、兴趣型和利益型

标准答案:情感型、兴趣型和利益型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0.第10题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审美法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完整性、有序而波动、多样统一 标准答案:完整性、有序而波动、多样统一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1.第14题

现代教学内容构成观的内涵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客观基础、价值观念、功能观念

标准答案:客观基础、价值观念、功能观念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2.第15题

布卢姆等人把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划分为___________、反应、___________、价值观的组织、_____________五级。

答案:接受或注意、价值评价、品格形成

标准答案:接受或注意、价值评价、品格形成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3.第16题

共时态课程要素,是构成作为一种空间立体结构的课程系统的基本因素。构成共时态课 程系统的课程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环境。

答案:课程研制者、课程学习者、课程内容

标准答案:课程研制者、课程学习者、课程内容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4.第17题

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以课程材料和以设施为载体的课程过程 与教学过程的特殊感性活动。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答案:课程与教学管理、课程研制、课程应用 标准答案:课程与教学管理、课程研制、课程应用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5.第27题

课程与教学系统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教师、学生和内容(或课程)。

标准答案:教师、学生和内容(或课程)。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6.第28题

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全班上课、班内分组、班内个别教学

标准答案:全班上课、班内分组、班内个别教学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7.第29题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特殊结构对社会和儿童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 影响,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总的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标准功能

标准答案: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标准功能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8.第30题

影响课程的三个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标准答案: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9.第31题

审美性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答案:以美启真、以美扬善、以美致雅

标准答案:以美启真、以美扬善、以美致雅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30.第32题

现代教学媒体类型比较多,选择使用还受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该 综合考虑,遵循_________、综合性、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等基本原则。

答案:发展性、经济性和教学最优化

标准答案:发展性、经济性和教学最优化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31.第33题

范例教学,就是通过典型的事例和教材中关键性问题的教授和探索,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材料和问题。因此,选择范例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答案: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标准答案: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32.第34题

布卢姆等人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___________、领会、___________、分析、_____________和评价六个层次。 答案:识记、运用、综合

标准答案:识记、运用、综合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33.第1题

简述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发展说

答案:(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机制是:人的发展与人类知识经验是集于“人”的一体,人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着知识经验;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有同时进行的两个层面;通过课程规划,从文化总选取部分文化,组成教育教学内容,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通过教学过程,儿童一方面把内容中的知识经验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实现着认识过程,一方面把凝结着知识经验中的人类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内化为自身的发展成果,同时实现了发展的过程。

标准答案:(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机制是:人的发展与人类知识经验是集于“人”的一体,人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着知识经验;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有同时进行的两个层面;通过课程规划,从文化总选取部分文化,组成教育教学内容,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通过教学过程,儿童一方面把内容中的知识经验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实现着认识过程,一方面把凝结着知识经验中的人类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内化为自身的发展成果,同时实现了发展的过程。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34.第18题

请给教学下一个定义,并说明其合理性。 答案:教学的定义有以下几个,只要能回答一个并解释合理则给满分:(1)从广义上说,指的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2)从狭义上说,就是学校教学,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3)教学即学习(上学为教;下学者,学习也);(4)教学即教授;(5)教学即教学生学;(6)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7)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或技能;(8)将教学就如同成功,意味着不仅要发生某种相互关系,而且要求学习者掌握所教的内容;(9)将教学看作是一种意向活动,有意向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学习;(10)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学习;(11)教学就是沟通;(12)教学就是因材施教;(13)教学就是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14)教学是一种科学认识的过程,它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教师有目的的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图;第二,说明或表达一些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第三,选择恰当的认知方式; (15)教学就像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田,使之生成新的知识和思想。

标准答案:教学的定义有以下几个,只要能回答一个并解释合理则给满分:(1)从广义上说,指的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2)从狭义上说,就是学校教学,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3)教学即学习(上学为教;下学者,学习也);(4)教学即教授;(5)教学即教学生学;(6)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7)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或技能;(8)将教学就如同成功,意味着不仅要发生某种相互关系,而且要求学习者掌握所教的内容;(9)将教学看作是一种意向活动,有意向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学习;(10)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学习;(11)教学就是沟通;(12)教学就是因材施教;(13)教学就是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14)教学是一种科学认识的过程,它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教师有目的的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图;第二,说明或表达一些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第三,选择恰当的认知方式; (15)教学就像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田,使之生成新的知识和思想。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35.第19题

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答案:(1)确定教育宗旨;(2)组建开发行动队伍;(3)确立主题;(4)营造民主开放的环境;(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

标准答案:(1)确定教育宗旨;(2)组建开发行动队伍;(3)确立主题;(4)营造民主开放的环境;(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36.第20题

在范例教学论中,克拉夫基认为教师对教学内容要作的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1)基本原理分析;(2)智力作用分析;(3)未来意义分析;(4)内容结构分析;(5)内容特点分析。

标准答案:(1)基本原理分析;(2)智力作用分析;(3)未来意义分析;(4)内容结构分析;(5)内容特点分析。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37.第35题

你认为有效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透过不同理性(技术、实践和解放)有不同的看法:教学目标的清晰性、内容安排的系统性、活动设计的巧妙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方略运用的恰当性、学生学习的专注性、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激励性、教师正面影响的深远性等;生动有趣、生命意识、熟练掌握、教育影响等;充满积极情感的、有效率、立足于发展、伦理、科学和艺术交融的教学„„

标准答案:透过不同理性(技术、实践和解放)有不同的看法:教学目标的清晰性、内容安排的系统性、活动设计的巧妙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方略运用的恰当性、学生学习的专注性、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激励性、教师正面影响的深远性等;生动有趣、生命意识、熟练掌握、教育影响等;充满积极情感的、有效率、立足于发展、伦理、科学和艺术交融的教学„„

1.第1题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历时态课程要素,是构成作为一个时间动态系统的课程研制过程的基本因素。下列属于 历时态课程要素构成的是

A.教育宗旨和目标、教育内容、活动样式、效果 B.教育目标、课程研制者、教育效果 C.课程研制者、教育内容、课程学习者 D.课程学习者、教育效果、教育环境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首倡课程研制过程模式的教育学者是 A.波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司滕浩斯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4.第4题

课程与教学评价本身也是评价的对象。判断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价值与效果,即对课程与 教学的评价进行评价叫 A.自评价 B.相对评价 C.他评价 D.元评价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5.第5题

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时间为单位代替固定统一上课时 间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文纳特卡制 B.道尔顿制

C.贝尔—兰卡斯特制 D.特朗普制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6.第6题

教学过程的“老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7.第7题

在课程研制、课程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行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调节和强化的评价方式是 A.终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8.第18题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儿童的生长发展,主张在教学内容上以经验为中心,在教学组织上以活动为中心的学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罗杰斯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9.第19题

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 A.波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司滕浩斯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0.第20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问题中心课程设计模式的是

A.学科设计 B.生活领域设计 C.科目设计

D.学习者中心设计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1.第21题

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夸美纽斯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2.第22题

把教育的根本目的看作是培养社会精英的课程与教学论是

A.发展主义理论 B.结构主义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社会改造主义理论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3.第23题

“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是 A.教师、学生、课程和物质条件 B.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 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和目的 D.教师、学生、环境和反馈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4.第35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

A.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 B.古代、近代和现代 C.原始、古代和现代

D.原始、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5.第36题

课程的各个组成成份或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是 A.课程类型 B.课程结构 C.课程平衡 D.课程组织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6.第37题

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 A.课程决策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7.第8题

按决策权力主体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层次。 答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标准答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18.第9题 科学美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 简洁性、协调性、普遍性。

标准答案:

简洁性、协调性、普遍性。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19.第10题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特殊结构对社会和儿童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 影响,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总的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标准功能

标准答案: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标准功能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0.第11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几个。

答案:赫尔巴特主义、儿童社会活动中心、发展主义、结构主义、范例教学论、社会改造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其中任选三个

标准答案:赫尔巴特主义、儿童社会活动中心、发展主义、结构主义、范例教学论、社会改造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其中任选三个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1.第12题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答案:发展性、科学性、客观性

标准答案:发展性、科学性、客观性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2.第13题

现代教学媒体类型比较多,选择使用还受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该 综合考虑,遵循_________、综合性、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等基本原则。

答案:发展性、经济性和教学最优化

标准答案:发展性、经济性和教学最优化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3.第14题

布卢姆等人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___________、领会、___________、分析、_____________和评价六个层次。 答案:识记、运用、综合

标准答案:识记、运用、综合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4.第15题

教师素养主要是依靠后天培养和训练形成的。在现代社会,教师素养的提高,主要有三 种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职前教育、工作锻炼和职后培训

标准答案:职前教育、工作锻炼和职后培训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5.第24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西方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二元循环联系模式等四种不同主张。 答案:二元独立、相互交叉、包含。

标准答案:二元独立、相互交叉、包含。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6.第25题

课程与教学系统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教师、学生和内容(或课程)。

标准答案:教师、学生和内容(或课程)。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7.第26题

处理课程纵向结构的课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三种。 答案:直线型、螺旋型、阶梯型

标准答案:直线型、螺旋型、阶梯型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8.第27题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审美法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完整性、有序而波动、多样统一

标准答案:完整性、有序而波动、多样统一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29.第28题

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忠实、相互调适、创生取向

标准答案:忠实、相互调适、创生取向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30.第29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互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研究领域有三 种不同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相互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或者大课程论)

标准答案: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相互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或者大课程论)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31.第30题

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 是由多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展开的动态过程,具体来看,教学过程包括了教学 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方法和手段、_________、教学环境和教学 评价等七类组成部分 。

答案: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

标准答案: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32.第31题

关于课程整合的理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等三种。

答案:科目中心整合论、儿童中心整合论、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整合论

标准答案:科目中心整合论、儿童中心整合论、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整合论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33.第16题

你认为有效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透过不同理性(技术、实践和解放)有不同的看法:教学目标的清晰性、内容安排的系统性、活动设计的巧妙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方略运用的恰当性、学生学习的专注性、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激励性、教师正面影响的深远性等;生动有趣、生命意识、熟练掌握、教育影响等;充满积极情感的、有效率、立足于发展、伦理、科学和艺术交融的教学„„

标准答案:透过不同理性(技术、实践和解放)有不同的看法:教学目标的清晰性、内容安排的系统性、活动设计的巧妙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方略运用的恰当性、学生学习的专注性、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激励性、教师正面影响的深远性等;生动有趣、生命意识、熟练掌握、教育影响等;充满积极情感的、有效率、立足于发展、伦理、科学和艺术交融的教学„„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34.第17题

在范例教学论中,克拉夫基认为教师对教学内容要作的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1)基本原理分析;(2)智力作用分析;(3)未来意义分析;(4)内容结构分析;(5)内容特点分析。

标准答案:(1)基本原理分析;(2)智力作用分析;(3)未来意义分析;(4)内容结构分析;(5)内容特点分析。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35.第32题

试述学生中心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1)它是一种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2)其理论基础包括“生长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本体价值取向、发展的儿童观、社会改造的教育功能观和机能主义心理学;(3)其基本观点包括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学生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重视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整合。 标准答案:(1)它是一种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2)其理论基础包括“生长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本体价值取向、发展的儿童观、社会改造的教育功能观和机能主义心理学;(3)其基本观点包括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学生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重视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整合。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36.第33题

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答案:(1)确定教育宗旨;(2)组建开发行动队伍;(3)确立主题;(4)营造民主开放的环境;(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

标准答案:(1)确定教育宗旨;(2)组建开发行动队伍;(3)确立主题;(4)营造民主开放的环境;(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教师未批改

37.第34题

简述当前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发展趋势 答案:评价模式的多样综合;注重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功能;重视学生的评价能力的发展。

标准答案:评价模式的多样综合;注重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功能;重视学生的评价能力的发展。

1.第1题

“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系统由下面三个要素构成的

A.教师、学生、课程 B.教师、学生、教材

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D.教师、学生、环境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夸美纽斯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施瓦布 D.夸美纽斯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4.第4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 其中,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5.第5题

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者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 每个评价对象的评价类型是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他评价 D.元评价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6.第6题

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夸美纽斯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7.第7题

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时间为单位代替固定统一上课时 间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文纳特卡制 B.道尔顿制

C.贝尔—兰卡斯特制 D.特朗普制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8.第8题 在课程研制、课程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行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调节和强化的评价方式是 A.终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9.第17题

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携带并传递着教学信息,影响师生信息相互交流与传递的工具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0.第18题

在课程研制模式中大力倡导目标模式的美国学者是 A.泰勒 B.司腾浩斯 C.沃克 D.施瓦布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1.第19题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儿童的生长发展,主张在教学内容上以经验为中心,在教学组织上以活动为中心的学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罗杰斯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2.第20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历史最古老,并被广泛使用的课程设计模式是 A.学科设计 B.问题中心设计 C.科目设计

D.学习者中心设计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3.第21题

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的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 类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4.第22题

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

第16篇: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反思

不知不觉我工作两年多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这学期我主要任小学6个班,6个班级的音乐课,对于这学期的工作我想做以下四个方面的总结。

一、思想方面

在思想上我积极向上,关心集体,以校为家。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配合本组搞好教研活动。工作期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做好笔记,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充分准备。在德育工作方面,关心、热爱学生,做孩子们的好朋友。本学年度全勤。

二、课堂教学

高中的音乐欣赏课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并坚持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课堂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感受音乐,自己动手去创造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素质的提高,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艺术的音乐关键首先要是人有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孩子首先要让他们愿学,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音乐达到教人的目的,又要通过教人来更好地学习音乐。

三、自我提高方面 为了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此外,我还很注意自身的学习。如:练习专业技能;阅读一些音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报刊、杂志。

当然,在教学方面我也存在不足之处,下面针对教学方面我做一个初步的教学反思,教后反思可以从这几方面做起。

第一,清晰教学目标,并且围绕其进行。教学目标为课堂支柱,课堂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个好的教学目标是教师研究的重点,也是一堂高品质课的体现。我把教学目标这部分的工作称作三部曲。首先,课前预习,制定目标。上每节课前,我都把教材和配套的教师用书认真的读一遍,把里面涉及到要讲解的知识整理归纳出来,通过教参提示和了解的学生理解程度总结出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稍难一些,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探讨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然后,课堂授课,实现目标。授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些许问题,比如知识太过生僻,学生解决问题没有头绪,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完成。这时我会悉心引导学生,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解决问题。最后,整理思绪,课后反思。通过课后反思寻找自己的问题,看在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有没有落实,落实的情况是什么,没有落实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经过三部曲,教学目标就能比较完整的实施了。

第二,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顾名思义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在新课改的引导下,学生的学越发重要。课堂中我会发挥两种“学”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个是个人学习能力,另一个是小组学习能力。个人学习能力在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提问环节中就能充分的体现。比如,播放一段音乐后,提问学生有什么感受?联想到什么?音乐有哪些特点?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得到的答案也就不同。多次提问能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总结能力。而小组学习能力的作用也能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做节奏练习。我把一个班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节奏型,互相学习之后,全班连起来拍击,这样不但让小组内部互相学习了,就连整个班级也有个好的合作。这样在多次提问和各种活动实践过程中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能否掌握学情、学生问题,并能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这也是我一直在学习的方面。在音乐课堂中,经常会发生这么几种情况,1.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系统的音乐教学,对于乐理知识没有基础认知能力,几乎一窍不通。2.课本上的内容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排斥上音乐课。3.学生接触音乐的程度不同,而我步入工作岗位的时间短,教学经验浅薄,无法控制学生的知识接纳深度。对于这三点,我初步做了一些对策。比如,在开学的时候,通过提问,基本上摸清了学生了解乐理知识的程度;在授课过程中把课本内容和流行音乐或学生爱好的音乐类型结合为一体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慢慢提高兴趣,接受课本了。而最后一点,我通过自身学习总结经验和经常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习途径,提高自身能力。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做为音乐老师不能剥夺学生聆听音乐的权力,一首乐曲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聆听去充分体会音乐中美和丰富的情感。重\"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当学生进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垫,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刚才你们在进音乐教学时听到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这也是许多老师提出的先***词再唱简谱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在给学生美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他们听的感觉。

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又不让学生厌倦音乐课。首先就是投学生所好,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所以音乐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学习观,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入手。上音乐课时,我就从学生喜爱的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曲或影视着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参与鉴赏。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从而老师学能从中,引导学生兴趣的去学习了解音乐的不同领域。如自己很喜欢这首歌曲就,把你对这首歌的喜欢之情,容入歌曲中让聆听者知道你喜欢这首歌曲。以这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知道音乐不单单只是开口就唱,还要表达人内心的情感。音乐教学要多元化,所以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唱。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就要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元。充分利用艺术之间的这种相融通关系,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合性的音乐教学方式,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及情节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明暗、相同与不同等等。所以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与审情趣,先让学生喜欢你的音乐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是教育工作者普遍知晓的道理,换言之,师生的互相沟通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这在新课程中称为师生的“双向式互动”,那么如何进行双向式互动,互动成什么样子,却是大家难以拿捏好的一件事情。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听到这个问题你会觉得没有标准答案,的确是这样,因为每个学生的喜好是不一样的,喜欢的缘由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受学生欢迎或者喜欢的教师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平易近人,容易相处,没有架子。反过来想想,课堂教学不也如此吗,如果我们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学会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及时捕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激发课堂的活力,动态调整并完善教学进程,那么一个良性的师生“双向互动式”的课堂很自然的就呈现在眼前。因此,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着生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理念,以师生互教互学,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音乐教学一直在不断改革都是为了学生、学校、社会等充分肯定音乐的美育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作为音乐教师应不断反思,努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教后反思这一部分我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以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更喜欢上音乐课堂,也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在新的学期我会用心去面对,上课认真,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工作。做好自己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积极配合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为学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让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给予自己一个积极的肯定。

第17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概论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概括和提炼,发现解决问题并找出新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3.理论名称

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美国斯金纳 程序教学理论

布鲁纳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布鲁姆

掌握学习理论

罗杰斯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新近流行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苏联赞科夫 发展性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

教学最优化理论

4.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泰勒模式=目标模式=经典模式)

5.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6.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1.课程: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2.分科课程: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

3.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

4.儿童本位课程: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理论。

5.课程的表现形式:

(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实践形式”由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 6.当代课程形态:48-51(辨识题)

(1)基于课程的三个最基本要素: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

(2)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3)两个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4)隐性课程、显性课程

(5)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必修课、选修课 补充:

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43

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 第一层次:理想的课程 是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第二层次:正式的课程 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第三层次:理解的课程 是由教师所理解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课程,但因其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比正式的课程要具体。

第四层次:运作的课程 是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和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形态。

第五层次:经验的课程 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3.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见上)

4.论述:比较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异同

(1)区别: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2)联系:首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分科课程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像学科本位综合课程开发出来成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之后总还保留着某种分科的形式。其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5.论述: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哪些?52  外部因素:

(1)社会: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深刻的。 社会要求和条件决定着课的方方面面。 社会的性质决定课程的性质。

社会政治(决定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经济发展(决定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文化状况(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特色)各领域都直接影响着课程。

(2)儿童:儿童观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理逻辑。 (3)知识:知识对课程的影响久远、直接而深刻。

科学文化知识的急剧增长,是当代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推动力。 在各种各样的知识观的指导下,诞生了各种各样的课程观。 人类对知识的探究方式影响着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 内部因素 (1)学制 (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2.生成性目标:又叫做“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等的总和。4.课程目标的取向:

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63-65 (1)普遍性目标 (2)行为性目标 (3)生成性目标 (4)表现性目标

5.简述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学科取向、学科兴趣与发展取向、社会问题取向、混合取向。

(2)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逻辑顺序强调学科固有的逻辑顺序排列,心理顺序强调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应合理的将它们统一起来。

(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直线式与螺旋式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直线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螺旋式考虑到学生的认识特点,有利于加深对学科的理解。 补充:

1.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1)学习者的需要: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时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从空间维度看,社会需要指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地区、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需要;从时间维度看,社会需要指当前现实的社会生活需要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和未来需要。)

(3)学科的发展: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载体,正式通过学科的方式,人类的知识得到最有系统,最有规律的组织。 2.简述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

3.简述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4.简述行为目标取向及其优缺点。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泰勒强调以行为方式为陈述目标。 优点:目标具体、可操作、容易评估 缺点:(1)只强调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忽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如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等。

(2)把学习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不把学习看作一个整体,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有可能割裂目标与手段、结果与过程间的有机联系。

第四章 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1.课程开发:是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2.简述泰勒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和评价等环节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模式是伴随20世纪初的课程开发科学运动而产生的,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泰勒,他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 (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3)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原理可概括: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内容。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该包括这四项活动。泰勒原理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目标模式”。 补充:

1.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2.校本课程开发:广义是指,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狭义是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3.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4)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4.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六个步骤。即学校成立由课程开发专家、校长、各部门负责人、教师、家长及社区人员等组成的民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或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在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三个方面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以此为基础进行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与评价。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中,其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开发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选取合适的操作流程,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有时效性。

5.试述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1)合作开发 合作开发有多种形式,如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校内合作。校际合作、学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等。合作开发能够更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各方面之间的交流,特别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提高。

(2)课题研究与实验

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借助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方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性研究,进而带动校本课程研发活动的展开。通过具体的课题研究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以及学校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从而促使学校逐步开发出适于本校实际特点与需求的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回归”校本课程,规范原有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对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估和整合,增强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科学性,建立适切的学校课程决策程序与学校内部课程评价机制,能使课程真正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特色,真正实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旨意的终极目标,从而将活动课和选修课逐步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运行轨道。

第六章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指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2.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的分类。P157 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又将各个领域分成若干个小的领域: (1)认知领域:知识,理解 ,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领域: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包括 态度,兴趣,理想,欣赏,适应方式;

根据内化程度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组织,价值的个性化

(3)动作技能:哈罗将技能分为 反射动作,基本动作,知觉动作,体能,技巧动作,有意的沟通。

辛普逊分为 知觉,定势,引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行为反应,适应,创作等

3.教学目标的编写.P166 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 (1)行为目标

(2)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3)表现目标

 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 (1)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

(2)内容点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补充: 1.表现性目标:又称表意目标,其侧重点在于确立学生所经历的情景,而不在于学生接受教育后所达到的行为结果。 2.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 P155  导向功能

(1)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引作用,可使教学活动自觉地进行,不至于陷入盲目状态。

(2)教学目标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的达成,而避开无意义或者不符合预定方向的事物,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教学目标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 激励功能

(1)教学目标要为学生认同

(2)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兴趣相一致 (3)教学目标的难度要适中  标准功能 (1)教学目标是调控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

(2)教学效果评价就是评判教学活动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即用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进行对照,根据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符合度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判。

3.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几种?P154 (1)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 (2)明显目标与隐蔽目标

(3)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 4.行为目标编写的三个步骤?P167 (1)行为主体。指谁完成教学所预期的行为。行为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学生应该······”而不是“教给学生······”

(2)行为动词。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列出”“写出”“背诵”等

(3)行为条件。又称行为情境,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利用字典”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5.简述教学目标编写的基本原则P165 (1)整体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第七章 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2.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3.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学导类教学模式):“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实验目的上强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提倡“学生自定步调,教师异步指导”;教学程序上坚持“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4.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1)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3)教学程序 (4)运用策略 (5)评价体系

拓展: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 5.简述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

(1)教学目标和任务 (2)具体学科的性质 (3)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4)学生学习的特点及风格 (5)教师自身的优势

(6)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 6.论述:你最熟悉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加以评价。184-189 7.教学模式(赫尔巴特,杜威)。P182 赫尔巴特模式的特点:

(1)在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行,培养出有道德的人。

(2)在教学程序上,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认为教学有四个基本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在教学策略上,强调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要使学生具有主动性和使教学具有教育性等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杜威教学模式的特点:

(1)在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灵敏、缜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养成创造的智慧,即使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2)在教学程序上,强调完整的教学过程需要经历五个具体步骤:设置疑难的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

(3)在教学策略上,一是提倡从做中学;二是注重儿童兴趣。三是采用发现式教学。

第八章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2.讲授法: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3.谈话法(问答法):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教师)与答(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4.关于教学方法的分类:(学会辨识类型)

语言性教学方法:以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作为媒介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 直观性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教具、示范性实验或带领学生进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 实践性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形成学生技能、技巧和行为习惯等的实际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行的研究和发现为主的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探究法、发现法和讨论法(也属于语言性的教学方法)

5.简述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3)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4)学生年龄特征

(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拓展:

1.教学的目标、任务

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选择与之相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如要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常用讲授法、谈话法;为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常用演示法、参观法,等等。 2.教材内容

教材的学科性质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十分密切。如语文、外语学科常常采用讲授法,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常用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音乐、美术学科多用练习法,等等。在教学进程中的某一阶段,随着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语文教学,在教诗歌时,朗读的训练较多,教小说题材的文章时,较多地应用谈话法;理科讲公式、定理时多用讲解法,讲科学家传记和发明创造时多用讲述法。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理解力不高,教学方法宜多样化且具有新颖性;高年级可适当采用谈话法或讨论法。如果学生缺乏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可采用演示法;已有相应的感性认识时就不必再使用演示法。 4.教师的素养条件

使用某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素养。有些方法虽好,但教师缺乏必要的素养,驾驭不了,就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扬长避短。 5.学校的设备条件和教学时间

不少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如演示教学法需要一定的直观教具,实验教学法需要一定的仪器、材料,程序教学法需要有程序教材和教学机器,等等。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教师可因陋就简,尽量创造条件加以运用,但不宜过分强调。

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性,因此“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既要根据教学本身所具有的规律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又要善于对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灵活地加以利用。

6.论述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规律、定律、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并促进学生的智力与品德的发展。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教师向中学高年级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事实,而且要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通过分析、论证来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的种类很多,既可以是整节的课堂讨论,也可以是几分钟的讨论;既可以是全班性的,也可以是小组讨论。

(4)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可分感知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种:前者在进行新课之前做,为学新课作好感性认识的准备;后者在讲完新课后做,检验所学原理,巩固知识。 (5)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进行实习作业与练习、实验一样,都是为了运用知识于实际。但实习作业的实践性、独立性、创造性更强,能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6)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也是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应用很广,各年级、各学科都需进行一些不同的练习。 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7)参观法 参观法是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特定场所,观察、接触客观事物或现象以获得新知识和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学任务,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按照学科,可分为生产性参观、自然和科学性参观以及历史文学性参观。它可使教学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第十章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构特征,规定了以什么样的外部形式使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展开运行。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特征: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统

一、教学进度与学习年度统一 3.简述班级授课制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5)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6)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2)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不利于因材施教

(4)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完善与发展:生活学校 班级授课制的否定与抛弃:开放教学

第十一章

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根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诊断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前进行,目的是分析学生的起点行为,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3.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重要方式,又称诊断进步评价或进展评价 4.填空:

1、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考试、测量、评价等三个阶段。

2、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调节功能。

3、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根据所依据的标准和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5、有效地学绩测验要具有较高的效度、信度、适宜的难度和区分度,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6、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表现性测验评价、成长记录袋。

第18篇:课程与教学论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下半年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 课程与教学论 》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如何正确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答:

一、课堂教学“主体”理论各种学说的简要讨论及“辩证主体”新理论名词的提出

课堂教学主客体关系理论是教育学的基础性理论,如何认识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理论就是大家讨论的焦点之一,自古至今,都是教育学领域需要探讨和改革的重中之重。它有其丰厚的理论学说,先后有教师主体论、教材主体论、双主体论、学生主体论等课堂教学主体理论繁衍生息,各放异彩,百家争鸣。直至现在我们大家比较认同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主体理论提出,关于课堂教学的主客体理论争论才有风平浪静的趋势,但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仍层出不穷,欲止弥彰。

二、关于课堂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理论的讨论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现实不能割断历史。通过对几种主体理论的学习、体会、思考和研究,其实在我个人看来,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说法,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主客体关系理论指导下,只属于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具体思路的应用,还不能将其上升作为一种主体理论的说法来提用。

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教学理论产生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或更早至现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理论主流地位,性而使然地被大家认可,并不断地被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同时也起到了解放教育思想的作用。它进一步明确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处地位的关系--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也就是教与学的关系,有力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在有力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同时也给教育学理论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2、课堂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理论的误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的理论或说法,我认为有如下误区:一是教育专家根据教育教学现象总结出来的理论或观点,不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而做了非本质规律的总结。

三、课堂教学“辩证主体”理论的提出及讨论

1、新理论产生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新课改理念逐步发展和渐趋成熟,鉴于以往主体理论都有多方面的局限,我们应该考虑将如何丰富新课堂教学的主客体论理论工作提上日程,有必要把课堂教学主体理论加以进一步讨论。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育环境是否都有成为主体的可能,也都有成为客体的必然呢?澄清这一基础理论,认清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剔除关于“课堂教学主体”理论认识的误区,有利于我们宏扬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有利于我们当前教育学理论的长足发展和改革,有利于我们教育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

2、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主、客体地位的划分及其所具有的特性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们这里主要谈教师、学生、教材的主客体关系问题。这一点想通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才有对象,不会瞎撞,不走瞎道,我们的视野会越来越开阔,工作才有的放矢,看问题才能准确,才会离我们想到达的目标越来越近,我们才能逐渐地把对新课堂教学主体理论认识由主观真理过渡到客观真理。

1)关于教师、学生主客体关系及其特性的讨论

考虑任何问题不能一刀切地把原则作为事实的出发点,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实验反映的客观情况去重新认识具体现象。

2 )教材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客体地位的划分及其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整理,经过判断,我们可以得出创新的结论:教材也就有三个特性,主导性、客体性、物的人化主体性,后二种特性的体现也同教师、学生一样,他们的先后变化,是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主导属性控制的结果。

3、教师、学生、教材的特性及其主客体关系辩证变化的猜想

我们进行教学主体理论的探讨,我认为教师、学生、教材(甚至教学环境)都有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属性和机遇,同时作为客体的功用也是这样。

四、关于教学环境是否能够作为主体的讨论

环境教育决定论的理论有其积极性的一面。我们知道,什么样的教学都不能脱离环境,营造好的教学氛围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百利而无一害。环境教学目前也在悄悄兴起,而且有蓬勃发展之势。教学环境可分为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教学环境也可分为课外环境和课内环境。

2、怎样理解“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并举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

答:

在课程研究上有一句名言,即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实际上,课程与教师本来就是一体的。课程改革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技术因素,教师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只有实现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的统一,新课程实施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也就是说,课程与教师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 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首先,课程改革将促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大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专业的锻炼与成长。

其次,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在我国教师目前的专业发展水平是比较低下的,特别是缺乏课程改革所需的课程研究与开发、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等方面的专业自信和能力,而这种专业能力的发展又受到教师自身以及学校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致使教师的教育观、价值观的转变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成为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通过短期的突击训练达到

2 要求;同时教师能力的不足加之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难以舍弃旧习惯与无法预料改革前景等因素也会加重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惧怕甚至抵触情绪等。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改革的协调发展,呼唤我们对教师发展学校的原理、价值、功能、组织形式、实施策略等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从而建构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改革沟通、融合的一体化机制 。

二、大作业具体要求:

大作业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基本理论要阐述全面和准确,相互关系要清晰,逻辑思维要严密,中心论点要突出,理论和实际要有机结合,结论要顺理成章。具体要求:

1、两道题都要做(写在一份作业上,题目可分开:

1、

2、)。

2、必须严格按照原题做,两道题的标题都不能做任何改动。文章内容要紧扣题目,内容不得跑题和偏题。

3、每道题的字数分别不能低于500字,两道题的总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严禁网上抄袭,严禁互相抄袭(发现雷同一律不及格)。以上4条具体要求必须同时达到,否则不及格。

第19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 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 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20.(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 A.整合性 B.逻辑性 C.个别性 D.超体性 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2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支配。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26.(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 ) A.利维 B.泰勒 C.布卢姆 D.莱斯 28.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A.随机访问教学 B.情境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问题教学

29.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 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3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2.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教学思想?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C 3.C 4.C 5.C 6.A 7.A 8.A 9.C 10.B 11.D 12.C 13.B 14.C 15.C 16.A 17.B 18.C 19.C 20.D 21.D 22.A 23.B 24.A 25.A 26.A 27.A 28.D 29.A 30.C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描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2.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3.含义: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4.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5.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含义: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价值: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解决和探究能力、创造性、交往能力等。实施条件: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洞察和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

2.趋势: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把信息技术知识和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重视教师进修;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化水平,建立专家咨询机构。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略。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

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

二.选择题

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A.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

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讲授法的类型()。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A.益智功能B.健体功能C.美育功能D.养德功能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A.均衡性B.双向性C.综合性D.选择性 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

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书本中心D.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

A.整体结构B.中观结构C.宏观结构D.微观结构

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

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

A.朋友关系B.业务关系C.学习关系D.伦理关系E.情感关系

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A.导向功能B.评价功能C.激励功能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

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

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

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

2.教学环境有哪些功能?

3.研究性学习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4.课程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2.试述综合课程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

六.材料题

材料一: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且获得优异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05级中文班的同学在九小见习时,九小的王进老师向他们面授教学技巧,王:“教学有多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效果,但是我们选择哪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优选因素。”

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说教学方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谈谈选择教学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这次见习的心得体会,围绕《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教学技能的认识或对教学方法的看法。答案

一.填空题

1.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2.《礼记》,《学记》

3.《大教学论》

4.军事,文雅

5.布鲁纳

6.《课程》

7.理智训练的内容理智训练的方法理智训练的工具

8.教学过程运行发展

9.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教师课程实施评价对学生课程进行评价

10.教学背景教学任务学习者

二.选择题

1.C2.ABC3.ABCD4.ABCD5.ACD

6.ACD7.BCD8.A9.BDE10.ABCD

三.判断正误

1.√ 2.X(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3.X(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是的表现)

4.√5.X(探索——失败——纠正——再探索)

四.简答题 1.①辅助师生的教与学②提供学生训练或实践的机会③有利于发现学习

④有利于个性化教学⑤有利于教学互动

2.①益智功能②体健功能③美育功能④美德功能

3.①发挥主体性,促进学生相应的发展

②通过合作和协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

③提供探究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④个性与民主性的统一

4.①以培养目标为标准

②以课程内容或范围为标准

③以学生在课程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标准

④以管理方式为标准

⑤以课程开发为标准

五.论述题

1.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要点:

(一)目标分解

①进行学习需要和兴趣的分析

②进行学习任务选择

③进行学习任务的组织

④单元目标的表述和归类

(二)任务分析

①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

②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

③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三)起点确定

①分析新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先备知识和,技能

②目标能力的分析

③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四)目标表述

2.论述综合课程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要点:

第一,综合课程建立了教学与学生经验,社区生活的联系,可以给学生提供考察世界的整体观念,使各类知识能够相互支撑,更为

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上的联系,综合的方式和观念。

第二,综合课程超越了分科课程的学科局限,强调各类知识的横向联系,为课程提供了更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具有更强

的吐故纳新的能力,同时,提供了多学科方法和视野,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综合课程强调各类知识的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结构相互沟通的机会,强调开展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更好的

完成学科课程内容的教学,它与综合实践活动有着相同的活动方式,但他的目标是服务于学科教学内容。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开

展研究,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

六.材料分析题

1.教学方法的作用:

①沟通师生教与学的中介

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

③实现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途径

2.教学方法的优选因素:

①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②依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③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④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 ⑤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3.教学技巧:

①采取点名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开小差

②不断向学生强调学习的重要部分

③联系回忆,即时温故知识

④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小组竞赛,提高教学的效率

⑥教学方式创新,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多做游戏,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学习

⑦教师应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建立自己的权威,使学生能很好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第20篇:课程与教学论

1.第1题

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是 C.整合课程 2.第2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 其中,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论专著是 D.《雄辩术原理》 3.第3题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儿童的生长发展,主张在教学内容上以经验为中心,在教学组织上以活动为中心的学者是 A.杜威

5.第5题

历时态课程要素,是构成作为一个时间动态系统的课程研制过程的基本因素。下列属于 历时态课程要素构成的是

A.教育宗旨和目标、教育内容、活动样式、效果 8.第8题

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C.道尔顿制 9.第9题

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的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 类是

C.必修课

10.第10题

课程与教学评价本身也是评价的对象。判断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价值与效果,即对课程与 教学的评价进行评价叫 D.元评价

11.第11题

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 C.布鲁纳

12.第12题

把教育的根本目的看作是培养社会精英的课程与教学论是 B.结构主义理论 13.第13题

教学过程的“老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14.第14题

在课程研制、课程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行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调节和强化的评价方式是

D.形成性评价 18.第18题

课程的各个组成成份或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是 B.课程结构 19.第19题

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 A.课程决策 1.第15题

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者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 每个评价对象的评价类型是 A.绝对评价 3.第17题

通过详细分析学科结构,详细说明内容和选择内容,遵循程序原理来进行的课程研制模 式是

B.过程模式 6.第23题

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携带并传递着教学信息,影响师生信息相互交流与传递的工具被称为 B.教学媒体 7.第24题

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B.赫尔巴特 10.第27题

为了使课程与教学适合于学习者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生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估是 C.诊断性评价 12.第29题

拉斯卡提出的“四种基本教学方法”是 A.呈现、实践、发现、强化 14.第31题

我国特级教师魏书生的中学语文“六步教学法”属于以下哪种教学模式 D.自学指导教学 15.第32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 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3.第5题

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时间为单位代替固定统一上课时 间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D.特朗普制 4.第6题

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 A.波比特 5.第7题

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6.第8题

“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是 A.教师、学生、课程和物质条件 7.第9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 其中,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论专著是 C.《学记》 8.第11题

在课程研制模式中大力倡导目标模式的美国学者是 A.泰勒

11.第17题

教学过程的“老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15.第32题

在学完某门课程或某个重要部分之后进行的旨在评价学生是否已经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概括水平较高的测试和成绩评定是 A.终结性评价 16.第33题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是 B.活动课程 1.第5题

强调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满足学生认知上的需要,而且要注意和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要的学者是 D.罗杰斯 2.第6题

冲突理论所反映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是属于其 B.社会学基础 4.第8题

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C.施瓦布 5.第9题

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属于影响课程的教育性因素 A.学制

8.第17题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D.班级授课 9.第18题

17世纪,《大教学论》,这本被认为是历史上专门而系统研究和阐述教育问题 的专门著作问世,一般人将这本专著的发表看作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这本 著作的作者是 B.夸美纽斯

10.第19题

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20世纪以来,许多 教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其中,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自然主义流派提出, 学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 B.经验为核心 15.第25题

学校教育中的那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和结果的课程形态是 C.隐蔽课程 1.第1题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被称为 D.教学方法 2.第2题

20世纪,独立于教学论的课程论知识体系形成,课程理论成了一门独立的教 育学分支学科。在这个时期,一批专门的课程研究著作出现,其中美国教育 家波比特发表的著作是 B.《课程论》 3.第3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历史最古老,并被广泛使用的课程设计模式是 C.科目设计 4.第4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问题中心课程设计模式的是 B.生活领域设计 6.第17题

在某一教学思想和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 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就是 B.教学模式 7.第23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 A.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 8.第24题

“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系统由下面三个要素构成的 A.教师、学生、课程 10.第26题

根据波比特的观点,那些儿童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就是

D.课程目标 12.第28题

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 B.学生、经验、活动 15.第31题

意义学习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D.奥苏贝尔 17.第1题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答案:发展性、科学性、客观性

18.第2题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几乎涉及人类的全部知识领域,其中最重要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自然科学基础。 答案: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心理学基础 20.第10题

现代教学内容构成观的内涵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客观基础、价值观念、功能观念 23.第27题

按决策权力主体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层次。 答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4.第28题

课程与教学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层面。 答案:环境性或物质性、活动性、关系性

18.第2题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审美法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完整性、有序而波动、多样统一 20.第12题

科学美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 简洁性、协调性、普遍性。 21.第13题

一般而言,教学媒体是随着教学发展的特殊要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学发展主要有扩 大规模、提升质量和增进效率三方面的客观需要,因此,教学媒体就主要具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三大作用。

答案: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升教学质量和增加教学率 22.第14题

布卢姆等人把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划分为___________、反应、___________、价值观的组织、_____________五级。 答案:接受或注意、价值评价、品格形成 23.第18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西方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二元循环联系模式等四种不同主张。 答案:二元独立、相互交叉、包含。 25.第20题

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忠实、相互调适、创生取向 26.第25题

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 是由多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展开的动态过程,具体来看,教学过程包括了教学 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方法和手段、_________、教学环境和教学 评价等七类组成部分 。

答案: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 28.第28题

教师素养主要是依靠后天培养和训练形成的。在现代社会,教师素养的提高,主要有三 种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职前教育、工作锻炼和职后培训 29.第30题

范例教学,就是通过典型的事例和教材中关键性问题的教授和探索,带动学生理解普遍 性的材料和问题。因此,选择范例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答案: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30.第31题

布卢姆等人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___________、领会、___________、分析、_____________和评价六个层次。 答案:识记、运用、综合

32.第35题

课程决策是贯穿于整个课程研制过程的一个普遍现象,从决策主体来看,课程决策可以 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等三个层次。 答案:社会级、学校级和学生级

25.第29题

处理课程纵向结构的课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三种。 答案:直线型、螺旋型、阶梯型 28.第32题

课程研制由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阶段构成。 答案:规划、实施、评价 29.第33题

课程与教学美学的客观基础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课程与教学的“真”、课程与教学的“善”和课程与教学的“美” 30.第34题

在课程与教学系统研究中,人们对其中最基础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等各自在系 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分歧,因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主张,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教师中心说、儿童中心说、学科中心说 32.第36题

课外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一般以___________为主,辅之以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分组活动、班级活动和个人活动

18.第7题

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全班上课、班内分组、班内个别教学 19.第8题

课程设计模式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三类。 答案:学科中心、学习者中心和问题中心 20.第9题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系统化、具体化和层次化 21.第10题

影响课程的三个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24.第13题

现代教学媒体类型比较多,选择使用还受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该 综合考虑,遵循_________、综合性、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等基本原则。 答案:发展性、经济性和教学最优化 25.第18题

现代有影响的课程研制模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目标模式、自然模式、过程模式、情景模式、研究模式、实践折衷模式、批判模式等七 种模式中任选三种。 27.第20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互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研究领域有三 种不同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相互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或者大课程论) 30.第34题

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联系展开的程序结构。一般 来说,教学过程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个性化等四个基本特征。 答案:历史性、周期性、整体性 32.第36题

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是指当前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种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设备,它们 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因而,具有___________、多媒体功能、___________、虚拟化和 _____________等主要特点。

答案:信息容量大、智能化程度高、网络化 18.第4题

关于课程研制过程,当前影响比较大的理论是泰勒原理和奥利瓦原理。其中, 泰勒原理认为,课程研制具有广泛的资源,而最为重要的三种资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学生、社会、学科主题 19.第5题

关于课程整合的理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等三种。 答案:科目中心整合论、儿童中心整合论、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整合论 23.第12题

课程整合的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科际课程、发生课程、超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七种 中任选三种 24.第13题

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以课程材料和以设施为载体的课程过程 与教学过程的特殊感性活动。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答案:课程与教学管理、课程研制、课程应用 25.第14题

共时态课程要素,是构成作为一种空间立体结构的课程系统的基本因素。构成共时态课 程系统的课程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环境。 答案:课程研制者、课程学习者、课程内容 27.第21题

课程与教学系统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教师、学生和内容(或课程)。 30.第35题

课程与教学论产生发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时期。 答案:萌芽期、建立期、繁荣期 31.第36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几个。 答案:赫尔巴特主义、儿童社会活动中心、发展主义、结构主义、范例教学论、社会改造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其中任选三个 32.第37题

审美性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答案:以美启真、以美扬善、以美致雅

34.第15题

在范例教学论中,克拉夫基认为教师对教学内容要作的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1)基本原理分析;(2)智力作用分析;(3)未来意义分析;(4)内容结构分析;(5)内容特点分析。 35.第16题

简述儿童社会活动中心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主张

答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实质是经验;社会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中心;以活动为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 36.第22题

简述师生的基本关系

答案:(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师生之间的业务关系、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2)师生关系的三个方面,分别代表着教师和学生作为工作人、社会人和自然人而存在的状态,它们相互联系而成为有机整体。 37.第37题

你认为一堂真正的好课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 答案:从教学目标实现、教师方法变化得当且影响力强、学生专心学习并且集体学习成效好、课堂生态环境良好、学生主动参与过程和气氛活跃、信息传递清晰无误且生动有趣、等几方面谈都可以,能涉及到其中五个方面得5分。„„(P516-517) 34.第13题

请给教学下一个定义,并说明其合理性。

答案:教学的定义有以下几个,只要能回答一个并解释合理则给满分:(1)从广义上说,指的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2)从狭义上说,就是学校教学,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3)教学即学习(上学为教;下学者,学习也);(4)教学即教授;(5)教学即教学生学;(6)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7)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或技能;(8)将教学就如同成功,意味着不仅要发生某种相互关系,而且要求学习者掌握所教的内容;(9)将教学看作是一种意向活动,有意向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学习;(10)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学习;(11)教学就是沟通;(12)教学就是因材施教;(13)教学就是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14)教学是一种科学认识的过程,它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教师有目的的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图;第二,说明或表达一些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第三,选择恰当的认知方式; (15)教学就像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田,使之生成新的知识和思想。 35.第14题

简述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发展说 答案:(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机制是:人的发展与人类知识经验是集于“人”的一体,人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着知识经验;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有同时进行的两个层面;通过课程规划,从文化总选取部分文化,组成教育教学内容,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通过教学过程,儿童一方面把内容中的知识经验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实现着认识过程,一方面把凝结着知识经验中的人类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内化为自身的发展成果,同时实现了发展的过程。 37.第37题

教学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为什么? 答案:(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学材料;(3)理解教学材料;(4)巩固知识经验;(5)运用知识经验;(6)教学效果测评。 33.第1题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审美性?

答案:(1)信息技术与课程审美性的实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从改善教学和学习环境、丰富教学和学习资源方面促进了个性化、多样化、交互式、探索式的课程与教学的形成,使课程与教学的审美化具有了技术美学的特征;(2)信息技术与课程形式的审美性:多媒体电子读物、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材料成为课程体系的新成员,因此,以信息基础为支持的知识呈现方式的多媒体化构成了课程形式审美化的技术特性。 35.第7题

简述选修课程的实质、依据和类型。 答案:(1)选修课程的定义;(2)选修课程根源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发展;(3)现代选修课程发展的四个基本依据;(4)选修课程的类型。 36.第10题

简述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3)人本主义的平行课程和并行课程;(4)组织意义学习。 37.第11题

简述表意目标表述方法的内涵。

答案:(1)其理论根源包括四种不同的过程,即训练、教学、启蒙、导引;(2)表意目标的特性,不是指学习活动后获得的行为改变,而是描写学生教育上的经历——其工作情景、要处理的问题、要从事的工作;(3)其表述在于确立学生所经历的情景(尤其是工作的项目或问题);(4)注重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的结合(教育真正的目标不是具体行为的变化,而是内在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包括理解、欣赏、热爱、尊重等,这是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的;(5)将目标表述系统化(如确定的单元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考试、教学对象特点、教学条件等。

34.第27题

试述学生中心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1)它是一种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2)其理论基础包括“生长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本体价值取向、发展的儿童观、社会改造的教育功能观和机能主义心理学;(3)其基本观点包括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学生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重视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整合。 36.第36题

在发展主义课程与教学论中,赞科夫主张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几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案:(1)教育教学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2)教学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3)以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与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理有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知识为主、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让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37.第37题

你认为有效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透过不同理性(技术、实践和解放)有不同的看法:教学目标的清晰性、内容安排的系统性、活动设计的巧妙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方略运用的恰当性、学生学习的专注性、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激励性、教师正面影响的深远性等;生动有趣、生命意识、熟练掌握、教育影响等;充满积极情感的、有效率、立足于发展、伦理、科学和艺术交融的教学„„

课程与教学工作汇报
《课程与教学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