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代文学史41题库

发布时间:2020-03-01 20:45: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填空题

1.《古诗十九首》在各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古人对它给予很高的评价。刘勰《文心雕龙 - 明诗》(直接写《文心雕龙》也可以)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佋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2.《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赵晔撰。(《后汉书》范晔撰)

3.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游记。这篇游记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封禅仪式也多有交代,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后来《洛阳伽(qie2)蓝记》《水经注》在笔法上和这篇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

4.《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姓名。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其中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5.班固、张衡、秦嘉的诗: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被称为:“质木无文“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 6.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秦嘉、徐淑夫妇经历过缠绵悱恻的生离死别,他们的诗文赠答也成为文学史上流传的佳话。

7.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之分

8.骚体赋的代表作家:贾谊 ,他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吊屈原赋》《鹏鸟赋》

9.枚乘《七发》:首先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其次,枚乘和他的《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10.七体:从枚乘的七发而来,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后来有人争相模仿。

张衡《七辩》 傅毅《七激》 刘广士《七兴》

11.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艺术特征:铺张扬厉、韵散结合、辞采富丽。

12.扬雄四赋(四大赋):《甘泉赋》 《河东赋》 《羽猎赋》 《长杨赋》 扬雄的《蜀都赋》开后世京都赋之先河

13.王褒:《洞箫赋》 “箫声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原型,《洞箫赋》有生成开创之功。

14.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5.西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16.《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秦妇吟》被称为乐府三绝。其中《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被称为乐府三绝。 17.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蜀都赋》开启了后世京都赋的先河。后著名的有班固《两都赋》,左思《三都赋》(洛阳纸贵出自)张衡《二京赋》。

18.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

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和祢衡的《鹦鹉赋》也是抒情小赋的名篇.19.“离骚”的含义:遭受忧患

20.《离骚》中创造的两类意象:美人---圣君/贤臣/自喻 香草---支持丰富了美人的意象 21.“千古情语之祖”——《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22.“千古言秋之祖”——《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3.《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 24.屈原开启了言秋主题,宋玉开启了悲秋主题。 25.《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悲哉秋之为气也”) 26.宋玉的代表作有:《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27.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的文人是李斯,代表作《谏逐客书》,此书被称为“骈体初祖”。

28.“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9.《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荆人涉澭”、“刻舟求剑”、“引婴入江”

30.刘向的《列女传》是西汉后期的一部叙事散文集,讲述贞洁烈女的故事。 31.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杨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片力作。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32.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33、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34、《商书

盘庚》是可靠地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35、先秦叙事之最:《左传》

36、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

37、(1)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今译: 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成:“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 (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翻译: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厚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也不会巩固。做事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7)子曰:\"视其所已,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翻译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8)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9)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38、《孟子》的文学价值:长于论辩、比喻性推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气势浩然,孟子元朝被封为亚圣。孔子被称为至圣

39、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部分。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應帝生。

40、以卮言为曼衍(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言)以重言为真(借重于长者尊者之言)以寓言为广(虚拟的借助他人他物的言语)

41、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的仁义学说,荀子继承了礼乐学说。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42、《荀子》现存32篇,这32篇绝大多数是说理散文。荀子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了直接的影响。

43、荀子的赋是最早以赋为篇的文学作品

44、《荀子》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的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如《为学》或正反为喻,运用大量排比

45、韩非子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 《韩非子》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手的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郑人买履、买株还珠。

46.( (南朝宋)范晔 )撰( 《后汉书》 ),始创( 《文苑传》 ),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

47.(林传甲)在京师大学堂编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为具有代表性的滥觞之作。

48.(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49.先秦时期文学形态:(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一体。)

50.( 《尚书•尧典》 )提出了(“诗言志”)说,认为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51.《诗经》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

52.《诗经》 :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 《生民》 )、( 《公刘》 )、( 《绵》 )、( 《皇矣》 )、( 《大明》 )五篇作品。 53.诗经六艺:(赋、比、兴;风、雅、颂)。

54.《淮南子》是由(淮南王刘安)组织众人编撰而成。

55.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56.《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57.《诗经》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 58.今本《诗经》,就是( “毛诗” )。 名词解释

1.《汉书》: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家族兴衰史的展示、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静谧的笔法、对起始事件的交代、篇末的逸闻轶事。

2.骚体赋:骚体赋指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

特点:内容上:重于咏物抒情多抒哀怨之情 形式上:常用带有今字的词语

代表作家作品:贾谊《伤屈原赋》《鹏鸟赋》

董仲舒《士不遇赋》

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3.乐府; (1).两汉所谓乐府是指音乐机关,乐即指音乐,府即官府——原始意义。

(2).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行政长官是乐府令。

(3).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它不是传统古乐,而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

(4).乐府的职能在武帝时进一步强化,它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诗歌以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民谣。

4、乐府诗

(1).西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索,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2).文人创作的乐府歌诗也不再像《安世房中歌》那样仅限于享宴所用,还在祭天时演唱,乐府诗的地位明显提高。

(3).魏晋六朝,讲乐府所演唱的诗叫乐府诗,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质的诗体名称。 5.楚辞

是指战争后期以出国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创作的一种带有楚国地方特色的新的文学样式。宋人黄伯恩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即“楚辞体”。因《离骚》之名,又称“骚体”。 6.《楚辞》

刘向在西汉末年把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与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辞赋以及刘向本人写的《九叹》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 7.《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相国吕不韦集结其门客编写而成的杂家(儒、法、道等)著作,其中多件寓言故事。 8.《淮南子》

《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其门客编成,共21篇,十几万字,是西汉一部大著作。原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出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

9、春秋笔法:指《春秋》作者从字“寓褒贬,别善恶。”表明其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们把笔法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喻褒贬的文字,。

10、《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公元前481年(鲁哀公14年)包括12个国君,共计242年的历史。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骋等也记载着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土田等

11、《左传》:(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2)、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多疑问。《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公元,迄于鲁哀公27年

3、《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做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出历史的借鉴。 《左传》的叙事艺术(可以看看,老师没画)

12、国语(名词解释):

1、《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二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作者是左丘明,《国语》是各国史料汇编,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尚礼等观念。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

2、《国语》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儒家重民、尚礼、崇德的思想。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证据。《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弥谤中,邵公主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治民应“宣之使言。

13、《战国策》:《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中文章不是一个人所做,作者大多数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做。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14.《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比如: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感叹之语,夜室独语,是作者根据传闻虚构而形成的。(2)、叙事曲折生动,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如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荣归故里的感慨,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等(3)、语辩丽横肆,放言无恳。策士廷说诸侯之词,臣讽君主之辞。等(4)、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寓言通俗浅显。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运用切身生活体验表现要说的道理。寓言故事: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二》南辕北辙——《魏策四》鹬蚌相争——《燕策二》

15.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16.神话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表达了先民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理解。

神话以故事或形象的方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神话的主人公包括神祗、始祖,文化英雄,神圣动物等,神话故事一般具有变化、神力和法术等因素。 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人们在对世界的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17.《诗经》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艺术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1.1风、雅、颂: 1.1.1 风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西周作品)。 1.1.2 雅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时期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了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1.1.3 颂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商颂5篇。

2.1赋、比、兴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2.1.1 赋

赋,就是平铺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2.1.2 比

以此物比彼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失误总比被比的食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

《诗经》中比用的很广泛,例如《魏风•硕鼠》。 2.1.3 兴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周南•桃夭》。

“兴”的本意是“起”,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为托物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诱骗透气性和起兴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论述题

1、《汉书》的叙事特色:(1).《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的非常准确。例:《汉书-霍光金日磾(mi

4、di2)》以精细的笔法刻画出二人的庄重谨慎。“光为人沈静详审„„没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连脚步的尺寸都掌握的很准确,可见霍光为人处事的小心谨慎由此可见一斑。

(2).《汉书》不但对事物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引起读者的注意。例:西汉旧历是先封侯后拜相,公孙侯却属例外,他是无爵位而拜相,于是,武帝封他为平津侯。

(3).《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他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例:《汉书》里面凡属于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至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

(4).总之,《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2、史记的人物刻画

一、闾巷之人的立传

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

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的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的栩栩如生。

二、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示

个性:《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

(张良、陈平同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但司马迁笔下的张良令人莫测高深,带有几分神异;而陈平这位智囊却富有人情味,没有张良那种仙风道气。)

共性:《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性。

知恩图报、以牙还牙士、士为知己者死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

三、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

项羽、李斯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四、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

3、《史记》的叙事艺术

(1).《史记》是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勾连天人,管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图画(结构特点) (2).生动的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的统一。

a传主地位的安排,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但孔子和陈胜是例外,二人都入了世家。 b传记顺序的安排。《史记》个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顺序,兼顾个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造成《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体现了逻辑的统一。

c人物合传的设立。如《屈原贾生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a.重视对因果关系的探究,《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b叙事中详因略果。司马迁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详写,对于结果往往略写。

(4).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4、《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转文学文学的发展已达到顶峰。

(2).《史记》是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会 (3).《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4).《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与后代散文,小说,戏剧有着渊源关系。

5、评价“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融情于景,以景染情,这一凄清杳忙的情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6.《诗经》中诗的分类:

(1) 农事诗:农耕、采摘、田猎之歌

《诗经•豳风•七月》古代农事诗的典范之作,是一副全景式的农耕生活画卷,运用了“赋”的写法。

(2) 燕(宴)飨诗:盛宴欢歌,如《小雅•鹿鸣》。

(3) 徭役战争诗(包括思妇之诗)行役悲歌,如《何草不黄》;《采薇》

行役一词最早出现于《诗歌•魏风•陟岵》。 ①思妇之诗 《君子于役》(背诵)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伤别 卷耳 思妇话辛、闺怨诗 《君子于役》

盼归 伯兮

②战争诗: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 《小雅•采薇》是出征的士兵在归途所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③徭役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反映了徭役的苛刻。 ④《邶风•静女》、《周南•关雎》是爱情诗。

(4)祭祖颂歌(祭祀诗):神坛祭歌,主观抒情,乐舞,特定场合

(5)采摘诗:《诗经•周南•芣苡》

(6)田猎诗:

(7)怨刺诗:指斥政治黑暗,忧国哀民,感叹自身遭遇。如《硕鼠》。

7.《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见上) 2.《诗经》的句式章法

2.1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 2.1.1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能变换少数几个词,如《周南•芣苡》

2.1.2《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的诗章里蝶泳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2.2《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

2.3《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2.4《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默写与赏析

1、默写与赏析《古诗十九首》

(1)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赏析: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2)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赏析:感慨生命短促,而希望能及时享受行乐,但最后却觉得即使尽情享乐,但内心仍是畏惧不安。全诗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开头“陵上柏“之四季常青和”涧中石“的千秋常绿对比人在天地间却如过客,匆匆走过,突出显示人生短促。其实人生无常,若能保持一颗平常心,理智而从容的面对客观现实才是知足的人生。 (3)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这是一首女子闺中望夫的诗,开头为月夜难眠,次为徘徊思念,最后为因忧愁无告二泪下沾衣。一说这是为游子久客思归的诗,虽然可通,但是从全诗情调来看,不及作为思妇之诗恰当。 (4)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赏析:这是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的诗,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给对方,又说所思的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南遣。 (5)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赏析:人生价值的怀疑,似乎常是因了生活的苦闷。在苦闷中看人生,许多传统的观念,都会在怀疑的目光中轰然倒塌。本诗劝人通达世事,及时行乐,不必为那些毫无益处的事而日夜烦忧,并讽刺了那些贪图富贵者不懂得领悟人生的愚昧无知。

(6)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

赏析:人生短促,这是事实。力求 摆脱“穷贱”、“轗轲”和“苦辛”,这也不能不说是人所共有的心愿。既然如此,则不必“讽”,“讽”,也没有用。然而为了摆脱它们而求得它们的对立面,每个人都争先恐后,抢夺要位,那将出现什么情景!既然如此,便需要“讽”,不管有用还是没有用。由此可见,这首诗的确很婉曲、很深远。它含有哲理,涉及一系列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7)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赏析:它以奇妙的思致,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描写寒冬长夜里深闰思妇的别恨离愁,表现其坚定不移的情爱。本篇在意境上是星空怅望而引起的遥思。

2、上邪(会默写)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赏析:

1.可看为《有所思》的续篇,为一女子的爱情誓言,表现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2.利用博喻修辞手法,罗列五种反常的自然界现象,把主人公的决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3.以二言开头,以五言结尾,中间三四五六杂言,音节短促,语气连贯紧追,充分表现出主人公感情的热烈。

3、战城南

1.战城南表现的是对阵亡将士的哀悼。将士战死后的景像是: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2.作者极力渲染战场变成墓场之后的苍凉,凄惨,是一幅近乎死寂的阴森画面。尤其令人目不忍睹的是,野死不葬乌可食,阵亡者暴尸城外,无人掩埋,乌鸦任意啄食。人生之惨,莫过于此。

3.虽然诗中的死者故作豪迈之语,但战争对生命的摧残依然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描写死亡的凄惨悲哀之时,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对死亡的疏远和拒诉。

4、十五从军征

1.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2.《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3.诗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丰富、深厚、沉痛的感情内涵。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4.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

5.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二、翻译+句读 《鵩鸟赋》

句读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兮,好恶积亿;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翻译:

天地像一个冶金之匠炉,造化像一个冶金之匠,阴阳所以铸化为物故喻为炭,物由阴阳铸化而成故喻为铜。聚散灭生怎么会有一定的法则?千变万化未必有终极。偶然为人,哪里值得贪恋珍惜,而死亡又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呢?智慧浅小的人,只顾自身,以他物为贱,以自己为贵。在达人看来,自己和万物可以相互适应,故没有一物不合适。贪婪的人为财而死,刚烈之士为名誉而死。贪求虚名的人,死于权势,一般人贪求生命。为权力所诱为贫贱所迫的人,东奔西走,趋利避害;与天地合其德的伟人不为物欲所趋,对亿万变化的事物都等量齐观,一视同仁。愚笨的人为俗界所牵连,困窘得如罪人之受拘束;有至德的人遗弃物累,独和大道同行。众人惑乱之甚,所爱所憎,积聚甚多;得天地之道的人安然宁静,独和大道相处。放弃智虑,遗弃形体,超脱于万物之外自忘其身,深远空阔,与道浮游。人生如木浮水,行止随流;把自己的身躯完全托付给命运,任凭自然,不私爱身躯把它归于自己作为私物。活着仿佛随波逐流,死去好像休憩长眠。深邃得好像深渊潭水般幽然,漂浮得好像没有羁绊的小舟般自在,涵养空虚之性而浮游,德人不被万物牵累,知天命而不忧愁。因此像鵩鸟飞入舍内这种琐细小事,又有什么值得疑虑的啊!\"

古代文学史题库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试题

古代文学史2

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试题

古代文学史41题库
《古代文学史41题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