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08:00: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学院0701

刘欢

2013/8/5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一、茶陵派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茶陵诗人还有彭民望、张泰及\"李门六君子\"邵宝、何孟春等。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

二、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但一味拟古,缺乏自己的风格。

三、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后七子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古典诗歌法度问题上,他们更加严格地强调法度要求,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四、唐宋派

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五、公安派

晚明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主要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六、竟陵派

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在文学观念上,提出重“真诗”,重“性灵”;主张“引古人之精神,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提倡学古人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达到“灵”而“厚”的创作境界。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七、神韵说

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王士禛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观点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清新淡远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八、肌理说

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

文学院0701

刘欢

2013/8/5 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九、格调说

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格调”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清代沈德潜所倡导的诗歌创作主张。创作诗的主旨是追求“温柔敦厚”、“怨而不怒”,排斥诗歌的讽刺功能。)

十、性灵说

清代袁枚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性灵说提倡自由抒写,不拘格套,其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诗者,人之性情也”。反对形式主义。这种创作主张,在近代和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十一、临川四梦

明代汤显祖的传奇创作,有著名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因皆与梦有关,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十二、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属于此派的曲家有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等人。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成为曲家的填谱法则。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十三、苏州派

明末清初,在苏州出现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朱素臣等。他们相互往来密切,合作创作剧本,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后人称苏州派。苏州派戏曲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

十四、江左三大家

中国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三人的合称。因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 。(钱,吴文学成就较高。钱谦益为当时文坛领袖,力排七子的“诗尊盛唐而文学秦汉”,是从明诗到清诗转折的关键人物,诗风近晚唐和宋诗。吴伟业,作诗取法盛唐及元、白诸家,早期风格绮丽,后期激荡苍凉,多写明清之际民生疾苦和时事。龚鼎孳,其词声调婉丽,有苍凉之音。)

十五、江右三大家

清乾隆帝年间诗人,因创作活动主要在江右(长江下游以西)地区而得名。袁枚,蒋士铨,赵翼,又称乾隆帝三大家。(袁枚标举性灵说,并形成性灵派,为清诗开创新的局面作出重大贡献;赵翼论诗崇尚性灵,重视创新,敢于破除唐宋的门户风气,诗作洋溢着才情和乐观风采。蒋士铨也主张性灵,但也包含性情,与袁枚等人不同,描写盛世下的苦难和人间亲情,别开生面,感人至深。)

简答论述

一、鲁迅对明代小说的划分

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答:《三国演义》成书过程:

1、原始依据:陈寿写于西晋的《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历史的正史。南北朝时的裴松之,引

文学院0701

刘欢

2013/8/5 用有关三国的史料,为《三国志》作注,极大的丰富了这部正史的内容。《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就是创作《三国演义》的最主要的历史依据。

2、酝酿发育: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是“戏剧”和“说话”的来源

3、初步定型:元代《全相三国志平话》是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三国故事的第一部小说定本。

4、定型阶段: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5、通行本阶段:清初,“毛本”,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的《三国演义》。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1、原始依据:真实事件,北宋宣和年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

2、酝酿发育:传说故事,民间故事,以及南宋末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并作序,序中征引《东都事略》,略涉宋江起义本事。

3、初步定型:南宋末年《大宋宣和遗事》

4、元杂剧“水浒戏”

5、定型: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6、通行本阶段:明末金圣叹腰斩《水浒传》,进行评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繁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西游记》成书过程:

1、首先是历史故事向俗讲、民间故事的演变 贞观年间,玄奘西天取经

玄奘口述,弟子辨机记录并编成《大唐西域记》 玄奘门徒慧立,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末笔记《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勾画基本框架

2、唐僧师徒取经故事至元代而定型 杨景贤所作杂剧《西游记》,以及后世一部比较完整的《西游记》问世,打下基础

3、最后明代吴承恩创作出神魔小说《西游记》。

三、《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特色

答:《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志士的颂歌,塑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乏众多英雄形象,诸如张飞的勇猛豪爽和天真粗莽,赵云的忠肝义胆和武艺超群等等,都有鲜明的个性。《三国演义》除了成功的运用了叙事文学的一般手法外,也有独到之处:

1、对比手法:人物的相反与互补的对比,刘备与曹操,一个仁明君主,一个狡诈奸雄,反差极为强烈的对比。周瑜与鲁肃,前者年少气盛,心胸狭隘,才华横溢,后者忠厚老成,与人为善,互补性的对比,使他们能够协调长短,合作共事。

2、注重写出矛盾双方都是有才识的强者,从而把人物置于势均力敌的斗争中加以刻画。如诸的前期活动中,他的对手是曹操和周瑜,后期活动的对手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棋逢对手,方见英雄本色。

3、《三国演义》中人物大致可分为若干类型,每一类型中,又十分注重人物的个性特征。同属刘备的兄弟,关羽重义而高傲,张飞勇猛而天真。同属乱世之奸雄,曹操性格偏于阳刚,司马懿性格则近于阴柔。

四、《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色

答:

1、《西游记》中主要人物有定型的性格,然后通过虚构的情节,幻想的环境多侧面、多层次地渲染,强化和丰富这种性格。如孙悟空的“三打白骨精”,突出他善辨真伪,嫉恶如

文学院0701

刘欢

2013/8/5 仇;宽恕罗刹女显示他重情重义。

2、“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书中的形象有人性、神性、自然属性。孙悟空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一副沭猴而冠的样子,脱不了猴性,他好名喜戴高帽,有大男子主义的封建意识。猪八戒有猪的外形,贪吃好睡笨拙,强化形象人情味,使其真实可信,生动有趣,各具特征。

五、分析杜丽娘的人物形象(汤显祖《牡丹亭》)

答: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1、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但她有着对美和爱的强烈追求,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在游园中她第一次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2、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在梦中寻找理想,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突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六、《聊斋志异》对科举批判的特色

答:

1、《聊斋志异》是“以传奇手法志怪”。作者通过许多被科举制折磨而死的鬼魂形象,曲折地反映现实,对科举的不合理和摧残人才发出悲愤的控诉,并大量借用民间故事,使整个作品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于写鬼写神之间对社会弊端进行了批判,很有寓言的特点。

2、《聊斋志异》主要揭露科举的弊端,特别是对科场的黑幕,主持考试的试官的无能和不公尤为愤激,攻击的火力很猛,对受科举之害的知识分子心理状态的刻划也很见功力。在《三生》中,作者/借兴于唐执试卷去阴间呜冤的故事,痛快淋漓地抨击“黜佳士而进凡庸”的试官和主试官的见识鄙陋、有眼无珠。

3、《聊斋志异》揭露科举考试的积弊和对知识分子的伤害很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归咎于科举制度本身;相反,如果革除了这些流弊,主持考试的试官能够识拔真才,就应该举双手加以拥护, 《聊斋志异》中描写了一些知识分子得以从此途进身,扬眉吐气,飞黄腾达,正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它反映了作者认识上的矛盾和思想上庸俗的一面。

4、《聊斋》是作者怀着一腔悲/愤通过花妖狐魅等神秘荒诞化的表现手法,矛头直指考官的不公不明,以当局者的身份热腔骂世,在感性层面上进行了直接的显现。

七、王士祯《秋柳》诗的社会意义

答:王士祯《秋柳》诗中博取秋柳凋伤的自然意象和历史兴废的人事意象,把对秋柳的感伤推向了历史、空间的无限,使人感到秋柳无时不关情,秋柳无处不销魂,秋柳无人不伤神,表达了易代之后人们普遍的物是人非、盛景难住的幻灭感。

八、《儒林外史》讽刺的特点

答:《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它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

文学院0701

刘欢

2013/8/5 意蕴。

1、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足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不露声色地对丑恶现象进行嘲讽。例如对严贡生言行的不一的描写,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

2、《儒林外史》通过人物言行的前后对比以及表里不一造成讽刺的效果。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前后变化,最典型的反映了市井小人的市侩习气,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3、《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给读者双重的审美感受。例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等,这些瞬间的可笑蕴含了深沉的悲哀。

4、语言在口语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白话,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讽刺意味。

九、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 答:贾宝玉形象分析:

贾宝玉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贵族公子

1、在最根本的人生道路的问题上,他表现了极强烈的叛逆性。不仅自己无意仕途,对那些追逐名利的也深恶痛绝,不愿与之交往。

2、反对世俗礼仪,如对拜寿极不耐烦的抱怨

3、面对优裕的物质生活,却深感痛苦,特别是无自由的痛苦。父亲的严教和祖母的宠爱共同构成对他的束缚,他既是贾府的宠儿,也是贾府的囚徒。他总是背着人们在尝试着自由,表现出对自由的追求。

4、富有平等的思想,从不以“主子”自居,在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同时,对男尊女卑的传统偏见,更予以彻底的否定。

5、以自己的行为表示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把自己的全部爱情献给了“木石前盟”。

林黛玉的形象分析:

“小性儿”是林黛玉性格的特点。贾府是一个势利场,黛玉以寄食者的身份身处其间,她的小性儿所蕴涵的自尊和自强,正是对这种封建礼教的挑战。

1、林黛玉是一个纯洁,脱俗的富有诗人气质的青年女子,她没有趋炎附势,讨好卖乖等恶习,对这一切深恶痛绝,予以嘲讽。她宽厚坦荡,对人真诚相待。

2、从不看重功名富贵,也从不劝说宝玉求取功名。她不仅无保留的支持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的思想,言行,而且把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贾宝玉引为知己,并为爱情献出了生命,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3、林黛玉才华横溢,从不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在诗社中,以她特有的方式,展现自己的诗才,绝不示弱。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文学史复习资料

文学史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试题

古代文学史2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