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山水画家李成

发布时间:2020-03-01 21:24: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山水画家李成

摘要:李成,字咸熙,琴棋书画无不洞晓,博涉经史。李成特具笔墨功夫,用笔清淡,画作简笔淡墨,气象萧疏。评论家认为李成师从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李成命途多舛, 但是他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却完成了一次飞跃。他昂首挺胸,将胸中的无限气概溶入艺术,幻化出一幅幅气韵非凡的山水画作。

关键词:李成,山水画,平远构图,《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

一、李成生平

李成,中国五代及北宋画家。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他和关仝、范宽形成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学他画法的较多。画迹在北宋时已经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无李论”之说。作品成功地表现了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今有《读碑窠石图》(图中人物为王晓所画)、《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传世。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师承者众多,有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燕文贵等。

李成的画名始于五代,入宋更盛,史称“古今第一”。一生创作甚丰,仅画史著录的就有一百五十九件,然迄今留存于世的则寥寥。李成的画风源自荆浩、关仝,虽出自两家,却未见“一笔相似”,可见他善于脱去前人窠臼,自立家法。所绘山水,多写寒林平远景色,尤其皴法,如卷云浮动,浑厚圆润,却又惜墨如金,墨法极为精微。此种画风,后人学者众多,奉之为北派高手。

二、李成画作以及评价

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清旷幽远的境界是李成画的一大特色。

在历代史书画论中,对李成的作品总有诸如以下评价:“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烟林平远之妙,始自营丘”(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近视如千里之远”、“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平远险易”(元·汤垕《画鉴》、《宣和画谱》)。再从李成作品的题陌Υ,如《秋岭遥山图》、《岚烟清晓图》、《晓岚平远图》、《晴峦平远图》、《雾披遥山图》等,不难看出,李成的构图多用平远去表现烟林、山峦、雪景等幽深、清润、远阔的意境。专师李成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把山水构图概括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并解释道:“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李成之所以常用平远构图,一是因为平远法适合于表现山东平原的烟林远丘,可以产生一望无际、层层推进的视觉效果,感觉上似无还有,营造出好的艺术气氛。如果用高远或深远法来表现,就会显得局促与窄小了。

李成画的特色与他的品格、情感、经历有关。他的孤傲、旷达、磊落的性格及其门第出身,有助于他理解绘画。在思想上,他不得不接受李氏王朝灭亡的事实,四处流离,虽当他出世时,李唐王朝已灭亡十几年了,但作为皇族成员的他,并不甘心于就此埋没,还想东山再起。但因家道中落、仕途不顺、兵灾人祸等,他的理想终于未能实现。在多次遭挫折的情况下,他的目标终于稳定地转移到绘画上,力求自己心中平静,在绘画上也极力体现这种情绪,表现为意境冲淡、平和,其中也有萧疏与无奈。平远的构图正好符合这种情感的表达,绵绵不绝的深入,朦朦胧胧的虚幻景物,使思维不自觉地延伸下去,达到情绪上的宁静。

李成采用平远法构图还因为在长期观察和写生中,悟透了远近透视之法,乃至精于建筑物的透视表现。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在宋代,远近法和明暗法虽为画论家所承认,但画家把它发挥到作品上去的很少,李成可以说是先期试验者之一。

在李成现存的作品中,《读碑窠石图》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幅,也是在构图和意境上最佳的一幅。(画中人物是王晓所画。王晓,泗州人,善画鸣禽、丛棘、俊鹰等,师郭乾晖,画人物颇古拙。)此画在《宣和画谱》中有记载,明清画论中也有著录;现藏于日本大阪美术馆。

画中一骑在驴背上的旅行者正停于一座前代的高大石碑前,仰头看碑。石碑的周围聚着几株苍劲的古树。李成着力刻画了古树的形象,突出了外界的环境特征:荒漠地区、严酷的气候和古树那种坚韧、顽强、有强烈感情特征的艺术形象。

这几株落尽了叶子的古树,弯曲盘旋,它虽经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打击,而且自身也衰老了,但依然顽强地挺立,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历史。时间虽已流失,古树却是石碑树立以及碑前乱军厮杀的目击者,它承受着人们残杀时的无情和冷酷,目睹人们鲜血的流淌,黄土的掩埋,风沙将这些痕迹的湮灭。石碑上也许刻着阵亡将士的故事,王侯贵族的生平,后代对先人的挽文,也许还有别的,但历史毕竟一去不复返了,一切英雄、荣华富贵都被一杯黄土所掩埋,只有这孤独的古树永恒地厮守着。

疲惫的旅行者看着石碑,研读上面的文字,他以年轻旺盛的生命力去体会久远的历史,去努力寻找古老的情感。在追踪时光的过程中,也许他茫然一无所得;也许他体味到历史的无情与沉重。

在李成的笔下,几株古树、一人一骑、一块古碑,意境是如此深邃,显示了他深厚旷远的艺术境界。

运笔尖劲,用墨淡润,是李成的笔墨特色。历代对他的笔墨有这样一些评述:《图画见闻志》说他“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米芾《画史》说“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王诜说他“墨润而笔精”;元代黄公望说他“惜墨如金”;明代沈周《论画》中则说,“其妙贵淡不贵浓”。

现存的李成之作除了前面的《读碑案石图》之外,另有《寒林平野图》、《群峰雾雪图》等几幅。从这些难得的真迹中可以窥见李成所绘松石、雪景的造诣。

李成极爱画寒林,这可能与他的心境有关。邓椿在《画继》中提到这个问题时说:“其所作寒林,多在岩穴中,栽扎俱露,以兴君子之在野也,自馀窠植,尽生于平地,亦以兴小人在位,其意微矣”。这些话虽然有些牵强附会,而李氏作品表现在野士大夫的情趣却是事实。

从《寒林平野图》,可以感受到画中的那份萧瑟和清旷,画面上近景长松亭亭,古柏苍虬,老根蟠卧,远处山峦绵亘,溪流迂回,空气中烟霭迷蒙,一派萧森景象。

画中松树用墨极为清淡,松干枯瘦、多节,作节处不用墨圈,下一大点,整个树身以淡墨通过,树身显得格外中空灵秀挺拔。正如米芾所说,“乃若天成”。树冠枝针繁茂,凄然生阴,树梢细枝出笔劲锐,形如蟹爪。郭若虚说此处用笔“画松叶谓之攒针,笔不染淡,自有荣茂之色”。从中可看出李成用笔尖俏爽利的特色。

这幅画名为《寒林平野图》,可实际上只有小山坡上的几株古松,以及周围略略分布的荆楚小木组成,目的是为了突出萧瑟、旷远的气氛。但李成并没有为了烘托这种气氛而故作松枝、树根的奇形怪状,而是服从于自然,做到没有一丝废笔,“不作龙蛇鬼神之状”(米芾语)。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在看了李成的《寒林平野图》后,题诗说:“六法从来推顾陆,一生今始见营丘。腕中筋骨元来铁,世上江山尽入眸。林影有风摧落叶,涧声无雨咽清流。蹇驴骚客吟成未,万壑寒云为尔留。”这首诗大意是说,自从谢赫的六法论提出以来,世上只推崇顾恺之、陆探微。(两人都是东晋南朝时的大画家,历代称他们为六法皆备者。)自己一生到今天才见到李成的画,觉得他的笔墨、构图、意境都超人一等,情景交融更非人所及。

清代画论家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一书中对李成的《寒林平野图》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古木夭矫,雪色凛冽,寒鸦群集衰草中。暑月展之,如披北风图,令人可以挟扩,非营丘不能也。”

李成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与他个人修养、气质是分不开的。正如董逌在《广川画跋》中所说:“盖心术之变化,有时出则托于画以寄其放,故云烟风雨、雷霆变怪,亦随以至。方其时,忽乎忘四肢形体,则举天机而见者皆山也,故能尽其道。后世按图求之,不知其画志也,谓其笔墨有蹊辙,可随其位置求之。彼其胸中自元一丘一壑,且望洋响,若其谓得之,此复有真画者耶?”《圣朝名画评》也说:“成之命笔,惟意所到。宗师造化,自创景物,皆合其妙。”

李成心有沟壑,残酷的现实无情的将历史铲平,侥幸的他也只是留下了几只画笔,但是他依然挺起胸膛,用最后的傲骨勾勒出千古美名,流传了几幅绝世作品。他用艺术体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令后世激赏不已。

画家孙先成简介

山水派画家樊润安简介

山水派画家藏茂春简介

李成工作总结

画家李鉴先生简介

著名山水画家张锦龙人物介绍

未来张大千——著名山水画家张锦龙

心得体会 李富成

李成壮.目录

李成志工作总结

山水画家李成
《山水画家李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