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报纸新闻评论舆论功能的嬗变

发布时间:2020-03-02 07:01: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报纸新闻评论舆论功能的嬗变

回顾30年来中国新闻发展史,新闻评论舆论功能的点滴变化都与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观念变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新闻评论舆论功能的嬗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替代关系,而是各种舆论功能的先后发展成熟、共同存在和交互影响的过程。

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新闻事业,无疑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极为生动而深刻的一页。作为具有“灵魂”意义的新闻评论,在这历史的一页中留下了非常醒目的色彩。在社会经历深刻转型的30年,新闻评论为了迎接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也经历了从内容到形式、从编辑到功能的全方位变化。本文拟以30年来中国新闻评论舆论功能的变迁为基本线索,梳理不同时期新闻评论的舆论功能特征,并试图揭示舆论功能嬗变的深刻意义。

以思想解放为主导的报刊评论

居于报刊重要地位的新闻评论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首先表现在解放思想上。“*”结束后到90年代初,报纸新闻评论在政治经济变动的风口浪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改革开放遇到思想阻力之时,报纸新闻评论都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十年浩劫结束,拨乱反正的任务十分艰巨。在这历史前进的关键时刻,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这篇评论切中了“两个凡是”的要害,引起了思想理论界和全党上下的震动。紧接着,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新华社发动组织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历时半年的争鸣中,中央、各省市报刊发表相关评论数百篇,涉及社会各领域,完全超出了思想理论界的范围。

由报纸评论发动、并作为交锋核心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党在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清除了障碍,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在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的历史就发生了重大转折。其中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农村改革。原来死气沉沉的农村经济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但是,正当农村改革走向深入的时候,社会上刮起了一股怀疑、否定三中全会精神的“倒春寒”。为了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理解三中全会的路线,时任辽宁日报记者的范敬宜深入农村展开调查,根据当地农民拥戴中央农村改革政策的真实情况,写成新闻述评《莫把开头当过头》。1978年5月16日,即在辽宁日报刊登三天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全文转载了这篇述评,并以编者按形式对文章予以充分肯定。这篇述评不仅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支持,还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农村改革面临阻碍之时,人民日报转载的这篇记者述评使很多农村基层干部大感振奋,他们正是凭着这篇述评的正确态度和观点来认识当时的形势和问题。

20世纪80年代,党报评论尤其是人民日报社论或评论员文章,堪称党和政府的路线风向标,主要针对重大方针政策或重大社会问题发言,承担着引导舆论的重要任务。如在1982年11月至1983年2月间,人民日报就“大锅饭”现象连续发表的7篇社论,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平均主义的观念,强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对社会观念进步发挥过积极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日益激烈。在这当口上,解放日报于1991年春节先后发表了4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即《做改革开放的“领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这组评论,深刻阐述了邓小平关于深化改革开放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出“何以解忧,唯有改革”,主张破除“新的思想僵滞”,冲破囿于姓“社”姓“资”的争论。文章在读者中广受好评,但也引来了思想界的某些责难。直到1992年春,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才扫除阴霾,尘埃落定。随即,深圳特区报发表了8篇评论——“猴年八评”,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清除了思想障碍。

从1978年到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的十多年间,我国的新闻评论在题材选择上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特征,即侧重重大的政治问题,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文章发表后也往往能够产生重大政治影响,不仅在当时产生过轰动效应,甚至在若干年后仍然让人记忆犹新。从评论者来看,作者队伍主要为社内人员或特约评论员,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较高的理论素养,业余作者数量较少。正因为该时期的新闻评论具有明显的政治背景和官方色彩,所以在舆论功能的发挥上,新闻评论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着力引导群众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与之保持一致,以思想解放为主要特征。

主动引导舆论,实施舆论监督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新闻评论在基本特征方面开始发生变化,随之也拓宽了评论的舆论功能。新闻评论在增强舆论引导功能的同时,还重视了在舆论监督方面的功能发挥。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社会生活和读者观念的这一深刻转变,加之在此前多次的理论争鸣中新闻评论所体现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此后的报刊不仅增加了言论在媒体中的分量,打造名牌专栏评论和评论名家,还日益拓宽评论题材,丰富评论表现形式。

新闻评论在报纸中的分量加重,主要表现评论专栏的增加上。1995年元旦,一向以权威言论著称的人民日报扩版,新闻评论在新版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扩版后,除了原有的“今日谈”、“人民论坛”老牌言论专栏外,“短评”、“编者小语”、“编后”等评论文章不断出现在版面上,其他“经济漫笔”、“新语丝”、“大千絮语”等言论也各领风骚。

其他报纸除了保持传统评论专栏外,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的评论栏目脱颖而出,如新民晚报的“未晚谈”、羊城晚报的“街谈巷议”、河北日报的“杨柳青”等,还有许多经济、文娱、法制、体育等领域的评论专栏,不少个人署名评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在90年代期间,经济日报就先后开设了“星期话题”、“王府井随笔”、“每周经济观察”、“市说新语”等近10个评论专栏,使群言型和专家型的经济漫谈逐渐受到读者的认可和喜爱。1995年、1996年,曾两次举办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名专栏评选活动,在当选的17个专栏中就有12个是评论专栏。可见当时新闻媒体评论专栏的盛况。

专栏评论的不断涌现,顺应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大势,适应了读者口味和市场需求。它们把评论选题范围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教育、社会等各领域,论及的问题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社会意义,出现了不少既能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能充分反映群众要求的评论。由于这些评论专栏贴近生活,而且开始吸收群众直接参与撰写评论,并以个人署名发表,因此特别敢于面对众所关注的热点和疑点问题,想百姓所想,说百姓所说。而在新闻评论的舆论功能上,这些评论专栏已经从以往比较单一的引导舆论转向引导与反映舆论相统一。

从整体上看,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加强,评论选题的视野越发宽广,评论形式日益丰富,也为新闻评论实施舆论监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995年,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发表该报主笔储瑞耕撰写的评论《就同“大款”交朋友事向领导干部进一言》,引起各界关注,这一评论正是该时期报纸评论专栏履行舆论监督职能的代表作之一。

“时评”专版:广开言路的舆论平台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各种事情及其背后的原因,这就需要媒体帮助解释缘由、透视趋势。而这种对建立公众和专家意见发表平台的渴望,逐渐汇集成某种舆论诉求和市场需要,于是在1998年推动了我国近现代报刊史上又一次“时评热”的兴起。

“时评”是根据新闻事实所作的评论,时效性强,贴近生活,短小精悍。虽然“时评”在前两个阶段已经存在,但真正让它在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史留下功绩的,是报纸对“时评”的版面化操作,为公众和专家发表意见搭建舆论交流平台。

1998年9月4日,中国内地最早开办的报纸言论版《群言》在深圳特区报诞生。这个开放式的言论版设置了多个评论栏目,文章精悍短小,发表时均注明作者姓名、单位或住址。该言论版以呈现观点为主,并不具备“交流与争鸣”的性质,但它是我国新闻评论专版的最初探索,是搭建舆论交流平台的重要一步。

真正具有思想交锋性质的评论版以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为最早。1999年11月1日,《青年话题》言论专版开始与读者见面。《思想的顾客》、《倾听》两篇文章明确提出《青年话题》的基本定位:一个供人们“发表不同意见的场所”。此后,《青年话题》的编辑不但把名牌专栏《冰点时评》置于该版面中,还不断组织专题策划,经常同时发表对同一话题或同一事件持不同观点的评论,引发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锋。时至今日,《青年话题》始终把促成不同意见的交流、讨论作为该版的重要特征之一。

2000年后,工人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也先后推出言论版,但当时的整体发展并未成熟。直至2002年,由都市报带动报纸言论版进入一个快速成长期,而掀起新一轮言论版热潮的当数南方都市报。该报在2002年3月4日扩版为88个版,设在A2版的《时评》版也在当天面世;4月2日,该报又在A3版推出《来论》版,以“时事评论·社论”和“时事评论·来论”区分社内和社外观点。

接着,新京报在创刊之日,即开设“社论/来信”版和“评论”版。其基本风格与南方都市报相似,但新京报在思想争鸣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社论批评》专栏“鼓励欢迎读者在此栏目对本报发表的社论文章提出批评、质疑、补充、反对等意见”,为公众与媒体之间提供一个交流和争论的平台,并将其作为一种机制固定下来;而《来信》栏则“刊发关于本报报道的新闻以及对本报做法的评论稿件”。

由都市报带动的新一轮“时评热”,不仅是编辑形式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其蕴涵的深层意义是,为更多的公民和专家搭建了意见交流的平台,充实和丰富新闻评论的舆论功能。这一期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各类媒体开始广开言路,而新闻观念也由“为百姓说话”向“让百姓说话”转变,新闻评论的作者也逐步扩大到社外专家及其他社会阶层。

回顾自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以来的中国新闻发展历程,虽然能够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评论已经难以觅得,但今天表现在新闻评论上“平民化”甚至“草根化”趋势,则体现了让普通公民在媒体上发表独立言论的可能。而言论表达的可能与实现,不仅成为公民通过表达意见、反映舆论有序参与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还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意、把握舆情的重要渠道。

结语

回顾30年来中国新闻发展史,新闻评论舆论功能的点滴变化都与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观念变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新闻评论舆论功能的嬗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替代关系,而是各种舆论功能的先后发展成熟、共同存在和交互影响的过程。时至今日,报刊新闻评论已经实现了引导舆论、反映舆论、舆论监督和搭建舆论交流平台的有机统一。而这种变化结果背后,正说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在新闻媒介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随着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对新闻评论发挥更加完善、更加全面的舆论功能怀有期待。

正确发挥报纸的舆论引导作用

《太原日报》策划部副主任;张志攀

毛泽东新闻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在重新学习毛泽东新闻思想,对于促进党的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十分重要。

毛泽东一生既办过刊物,又为新闻单位撰写和修改过大量的消息、评论和署名文章,可以说,他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都对党的新闻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具体的指导。1948早4月2日,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阐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理论、路线、方针、任务和战斗风格。在谈到报纸的作用时,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由此可见,报纸作为信息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新闻报道作为上层建筑,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纵观世界和我国的新闻史,没有哪一家有影响的报纸,会无的放矢,他们都是在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团在说话,都在充分发挥报纸的导向作用。因此,党报作为党的舆论机关,必须在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好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舆论引导作用发挥的正确与否,已成为党和人民的“福”与“祸”。

要发挥好报纸的舆论引导作用,首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党报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无产阶级的政治就是维护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讲政治,就是要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好,并把党的路线、方针渗透到日常的新闻报道工作中,体现在日常的宣传报道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掌握好宣传的分寸、口径、力度、时机,力求取得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以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用最好的新闻作品去“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

要发挥好报纸的舆论引导作用,其次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代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关系到报纸是否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关系到报纸舆论引导作用发挥得正确与否。所以,我们要按照江泽民视察人民日报提出的“打好五个根底”、“发扬六种作风”的要求,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闻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关系,继承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狠抓建设。

当前,一项旨在提高新闻工作者思想业务素质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正在全国新闻界深入开展起来,这对于党报认真贯彻落实“三贴近”的方针,按照“把版面留给群众,把镜头对准基层”的要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充分发挥报纸的舆论引导作用,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闻报纸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报纸新闻评论舆论功能的嬗变
《报纸新闻评论舆论功能的嬗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