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0-03-03 01:42: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语文组(成都市温江区)

611130

黄云峰 13881905475

摘要:本文首先说明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联系

到信息时代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介绍了笔者在改进语文

阅读教学模式方面所作的一些尝试和探索,即基于网络环境下

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网络环境

自主

合作

探究

阅读教学模式

一 问题的提出: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注重双基,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理念时期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第三次课堂教学理念的到来即注重双基,发展思维,重视个性的时代,它已显现出明显的弊端。主要是:

(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传统语文教学一般都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完成足量的家庭作业,在考试时争取考一个较高的分数。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

这种模式下的阅读教学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不能被培养起自我规划学习的能力,也很难学会有效的语文阅读的方法。但是我们所教的有限的文章与信息时代的他们所接触的文章相比,可谓是沧海之一粟。然而“我们知道,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贮存了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学会如何寻求和获得知识将更有意义。”(1)

这种模式下的阅读教学,学生没有学会语文的学习方法。我觉得语文最基本的方法是学会圈点勾画作批注等等。历代的文人无不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但是,我经常在听课的时候,发现这样的一个普遍现象:好多学生的语文书基本上是空白的。哪怕是在老师上了一篇文章之后。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如此。我想这与我们过多的关注知识传授,而没有更多关注学生是如何的学习有关。因此,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12年的语文,但还是没有学会学习文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失败。

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日渐淡漠。如果不是作为主科,有那么高的高考分值,我想真正愿意上语文课的学生是不多的。本来当新学期一发下课本,学生最先阅读的书是语文书,但调查显示,学生最不愿上的课也有语文课。一门学科的教学使原本感兴趣的学生逐渐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难道不是我们教学的问题么?

(二)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传统的语文教学要求老师讲深讲透讲全面,因为不这样,怕学生没办法应付考试。所以,老师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如何教好教材。有老师说:我讲到了,你学生没有掌握,那是你学生的问题,考试做不起,自己负责;如果我没讲到而考到了,你学生做不起,那是我老师的问题。这种观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使得一篇课文教师可以讲好几节课,尤其是讲读课文。课后布置大量的练习。因为不这样,学生不能掌握。有的语文老师,规定学生每天要默写生字词,给生字词注拼音,甚至不惜花大量时间让学生背诵课文的注释部分,背诵词语释义。大量的作业除了加重学生的负担外,还加重了老师的负担。教师批改作业量大大增加。所以老师就花大量的时间批改作业,特别是班额比较大的学校,花的时间就更多.备课所花的时间反而更少。

但这种辛苦,并不能如“皇天不负苦心人”给语文老师带来“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的结果。常见的结果是学生的成绩都差不多。甚至有花时间不多的老师,学生成绩还要好些。这对语文老师真是不公平。然而更为糟糕的是语文老师没有更多的精力自我提升。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交流,没有时间走出去学习。对于参加科研,自然就说“我连教好书的时间都没有,哪里还有时间搞科研?”我们不难猜测,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老师,教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发展就越艰难。因此,我曾听到不少这样的感叹,“我教书几十年,越教越不晓得这书咋教了!”

因此,不适应时代的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到该改革的时候了!就算拯救我们语文教师自己,也该主动思考改革了!何况它还极大的不利于培养新一代的人才-----我们的学生! 二 新模式尝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思考,再加之对新时代的趋势及其对人才需求的理解,以及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我认识到:现代的阅读有相当的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阅读。这种趋势还会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今天正在接受教育的年轻一代,他们可以说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那么,怎样进行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让他们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高效的阅读,就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任。 就我个人而言,我也不想做一个“劳而无功,劳而遭怨”的吃力不讨好的老师,而是想做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轻松教学,业绩明显的人。所以,这一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教学更轻松更有效!现在基本上有了些眉目,但仍然显得很不成熟。能否取得我预期的成效——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有兴趣,成绩又好,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获得生命成长的快乐——还有待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我感到学生语文学习劲头比原来高涨了,课堂学习氛围活跃了,学生成绩也有进步!我在课堂上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思维发展和个性完善的促进者!

在实际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共享——课后检测反馈,反思提高”。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从这六个方面提出要求,让学生自读课文。即: 第

一、了解所读文章的作者。多数学生家里都有电脑,因此要求他们到网上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然后补充到书上。一般来说,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越多,他对文章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就会越容易。还有,对于文学常识作者等,学生通过自己的了解远远比老师从教参上搬给他们的要多,而且印象更深。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作者或是老师检查补充在书上的文常。

第二、勾划生字词并注音。对自己感到不理解或有意义,有价值的词语进行解释。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这部分的要求相对灵活一些。当然,这当中也有弊端,不自觉的学生怎么办。一是加强自觉性的培养,二是加强督促检查。

第三、读完课文后,用简短的话概括内容。

第四、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明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第五、初步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这三步都要求作批注,写在书上空白处。在上课时要检查。 第

六、揣摩和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这点要求较高,学生尽量做则可.

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上课时按照自愿组合的小组进行合作探 究,交流共享。

首先、学生小组内轮流将课文分段朗读一遍。在朗读中,互相检查谁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没有自觉的完成生字词这一部分的内容,或是完成的不够,或是疏忽的地方。

其次、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课文内容归纳,思想情感理解,课文思路把握,文章写作特点理解等内容。如果有不一致的,则进行探讨。如果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可以和老师一起交流,也可以参考辅导资料。学生在交流归纳的时候,还要结合课文后面的练习,自己思考到的,在书上相关地方进行批注。如果自主学习时没有思考到的,则要进行讨论商量,并在书上作批注。

再次、学生交流后,老师针对学生没弄懂的和课文的重难点,按照“一课一得”的原则,对课文进行精讲。

最后、进行检测和反馈。大约30分钟。检测题可以是教师选择的资料,也可以是学生小组或是个人出的测试题。做完后,对照参考答案相互交换评改并打出分数。学生本人还要对照参考答案进行分析并把参考答案写上,反思学习没做够的地方或是领悟到的新知识,新感受等。

案例分析:以学习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为例。

以前,我教这篇课文时,因为是讲读课文,又是传统的经典名篇,所以丝毫马虎不得。讲课文之前,我用了不少的时间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因为是国外的而且是距今较为久远了,所以我介绍的很详细)。还详细的介绍了作者。讲了他的一些逸闻趣事。介绍完背景、作者后,我还补充介绍了小说的一些基本常识。基本知识介绍了,就开始听写生字词。这些当然是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就给他们勾画了的。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我给学生理清了课文情节结构,归纳文了章内容,讲解了中心思想。特别对文章的一些语句如韩默儿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文中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及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我布置作业,课文后练习、练习册练习和课外测试题。学生做完后我要批改并进行评讲。

这样大概要四节课左右,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这篇文章。但我发觉,考试的时候,我讲过的地方,学生还是不能得高分。甚至出现考课外阅读的文章学生还要做的好些。

现在,我同样教这篇文章,但模式却大大变了样。

首先,关于作者、文章背景、小说基本知识等,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完成。学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而且有的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更多。有的学生在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资料时很有一种成就感。同学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作者的认识,还对作者产生了较深的感情。

然后对于字词,学生将生字注音并对自己感到不理解或有意义,有价值的词语进行勾画、解释。 再次,学生按照自愿组合的小组轮流朗读课文,也可以分角色进行朗读。朗读后将课前自主学习时对课文内容、结构情节、中心意思、写作特点等的理解进行交流并讨论。

接下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的情况进行讲解,特别疑难的问题,又是全班普遍存在的问题更要精讲。这篇文章我是重点讲了课文最后的高潮部分。特别是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用力写的两个大字。我也是使足了力气,学着韩麦尔先生的姿势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大字。也许是我的动作把学生们带入了情境中,好多学生都被震动了。我也仿佛变成了韩麦尔先生,神情肃穆的站着不动。学生们也静静的,仿佛变成了一个个的小弗郎士。

最后,学生完成课文学习的测试并打分。时间大约30分钟左右。这样下来,基础好的班级,一节课能够完成。基础差点的班级,一般也就两节课。

三 改变后的好处:师生双赢----共同成长的舞台和天地

这种模式的学习,被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信息吸收理论告诉我们,学生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活动进行学习所获得的信息远远大于仅仅听老师讲授所获得的信息。美国教育家简·豪斯顿曾在《教育可能的人类》一书中说:“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会一切东西”《地球村在行动》一书也阐明了相似的观点:“我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但亲身经历内容的80%。”(2)

这种模式的阅读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比如学生在学习字词这部分内容时(这些内容往往是很多语文老师花去大量工夫的地方)并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的确,不同的学生在这面的差别是大的。照顾到学生差异的教学,这也就减少了部分学生特别是优生重复而无效的毫无意义的劳动。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来看,也是有道理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每个学习者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当多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3)

新课程也积极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这种模式的阅读教学,就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本质。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5)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充满了交流的活动,就课文的方方面面进行对话,沟通,互相促进,互相启发。在此活动中,师生都获得了成长和发展。这也是后现代课程观所大力倡导的课堂教学规范。

从教学实践总结出的规律来看,也是有道理的。四川省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原成都七中教研组长刘朝纲老师总结出他在成都七中几十年摸索出来的经验:语文教学要用“民主的、开放的、人文化的语文教学”思想来指导,特别要倡导以生为本,培养思想情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实现这一指导思想的措施是“培养习惯、提高兴趣、狠抓双基、丰富积累、加强体验、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为特点的模式,其实也是贯穿着这种指导思想和实施措施的。

这种模式大大还解放了老师。老师的重心不再是知识方面的竭尽全能的充分准备,上课时也不用再烦琐而详尽的讲析,以致讲的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喉咙作痛,课后作业也不再堆积如山。这些方面都大大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这就使老师有了再成长的时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还将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反思性的实践者、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这些角色说明了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适者生存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我们不断的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才能在现代教育的大舞台上表演出更精彩的节目。

参考文献:

(1) 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58页

(2) (美国)珍妮特·沃斯 (新西兰)戈登·德来顿 顾瑞荣 陈标 许静译 刘海明校译, 《学习的革命(修订版)-----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12月第2版 ,第58,70页

(3) 巨瑛梅 刘旭东编著 《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25-226页。

(4)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成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第4页

(5) 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61页

作者简介:黄云峰 1972年11月生、男、汉族、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中共党员,现就职于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成都市温江区),四川师范大学2006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教育硕士.

李娜初中英语小组合作自主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探究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之我见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初探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

阅读教学中学生合作模式探索

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