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历史第二册练习册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4 00:02: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课

一、1.1万 畜牧业 2.炎黄 中原

3.C C C 6.显性信息:随葬品差异显著

隐性信息:贫富分化或私有制发展、原始平等被打破。

二、7.(1)巢居、熟食、渔猎、农耕(2)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历史的记述,虽不完全真实,但也蕴含着一些有效信息。

8.生产-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房屋-干栏式建筑;出行-舟船为主要工具;原始信仰-自然崇拜 第2课

一、1.禅让 世袭 2.国家 二里头文化

3.B C B D 7.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8.(1)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作礼器、祭器,体现社会等级森严及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原始宗教信仰)。 (2)考古发掘印证了“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的记载。

(3)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3课

一、1.汤 外服 内服 2.甲骨文 商

3.BACD

二、7.政治:内外服制;经济:重视农业;文化: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思想: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制。

8.(1)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政治统治。

(2)材料一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的表述。

(3)甲骨文是反映商代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印证了文献中有关商的记载,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第一单元练习

一、1.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最集中的区域。2.南稻北粟,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原因:自然环境不同,北方干旱少雨,南方潮湿多雨。 3.C 4.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渔猎谋生,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为人们提供了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5.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

二、1.特征:部族间冲突激化,产生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区别:共同耕作、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平等关系被破坏。

2.有一定道理。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存在;随葬品的配套出现-体现等级森严的礼制文化的发端;朱书字符-可能是早期文字;大规格的城址-政治实体产生。 3.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象征着国家的产生,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原因: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和阶级分化的出现。

4.制作精美,形式、功能多样,纹饰独特,说明商代青铜冶炼铸造工艺的成熟。 5.A

6.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汉字对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对东亚国家对文字创造产生重要影响。

三、1.在文字未发明之前,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经一代代人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神话传说。既有夸张和想象的成分,又蕴含了一定的真实历史信息。 2.用火、畜牧、耕稼。 3.D

1

4.二里头遗址在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最吻合。

5.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考古发掘可对文献进行印证、补充、辨伪。

6.甲骨卜辞。卜辞与《史记》中商王世系的记载吻合;甲骨卜辞是商人活动的直接记载,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第4课

一、1.封邦建国 殷人 2.礼乐 天命

3.A A D B 7.周公,名旦,为周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被称为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辅政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制定礼乐制度,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这些措施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疆域和影响,并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8.(1)食器。(2)王权(或政权)。(3)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建立西周。(4)楚王觊觎周朝政权,想取而代之。反映了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力量的加强。 第5课

一、1.中央集权大一统

2.士 儒 法 道

3.C C D A C 8.A:adfg

B:be C:b D:ch 第6课

一、1.商鞅 县 2.长城 焚书坑儒 中央集权

3.CDBD 7.(1)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但无最终的裁决权。 (2)儒生非议朝政。

(3)赞成。为适应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加强思想舆论控制是必要的,但手段过于残忍,钳制了思想,催残了文化。

8.(1)用兵马俑保卫死去的秦始皇。 (2)军事、经济、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等。 第7课

一、1.赵高 李斯 2.209 刘邦

3.DCBB 7.(1)秦朝滥用民力,修建阿房宫,招致民怨沸腾,导致秦朝灭亡。(2)秦统一后,沿用打天下的经验,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戌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

8.赞成:秦始皇统一中国,所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由于存在时间短、后世统治者与思想家的歪曲导致负面影响。

不赞成:秦始皇穷兵黩武、滥用民力、恃酷法、焚书坑儒等,破坏社会生产,激化社会矛盾。二世而亡,更说明其不得人心。 第二单元单元练习

一、1.公元前1046年。2.从殷(安阳)转移到镐京(西安附近)。3.制度:封邦建国。文化:礼乐制度,“敬天保民”。

4.神话传说、遗址遗物、文献资料。5.C 6.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发展。7.分封制。8.公元前221年。

二、1.祭祀活动。依据一:“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祭祀是上古时代的一项重要活

2

动,礼就是这种仪式的反映;依据二:象形字,人们在祭祀。2.书P15 3.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把道德融合到礼乐中,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注入新的生命力。

4.C 5.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6.C 7.乐器。具有祭祀、娱乐和象征权势、财富等方面的功能。8.溶礼、法于一炉。9.风俗习惯-渗透到政治和宗法制度-融入伦理道德(孔)-融入法律体系(荀)。

三、1.B 2.商汤。3.公元前1046年。4.在周公的辅佐下,平定三监之乱,征服殷商残余势力,拓展了周的国土与影响;又通过礼乐制度,巩固了周的统治。

5.周王室地位衰微,但不会灭亡。6.老百姓。7.负责司法、监察。8.秦的暴政,激化社会矛盾,致使民怨沸腾。9.天命思想。人们是否有德可决定天命的归属,突出了“德治”的作用。 第8课

一、1-2略。3.DADD 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刘邦。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3)秦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教训和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4)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家称其为“文景之治”。

8.(1)主张无为而治,施行仁义,反对严刑峻法、滥用民力、骄奢淫逸。

(2)以道家“清静无为”为主,辅以儒家仁政思想。认识:“无为”非消极倒退,是施行仁政的具体体现,顺应了客观形势和民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一致。 第9课

一、1.略。

2.C D C D C 7.(1)西域 河西四郡

(2)A.西域都护府 B.酒泉郡 C.长安

8.汉代的农书记载;出土的农具、农作物或种子遗存;水利工程遗址;画像砖及墓室壁画中有关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

第10课

一、1-2略。3.C D C C 7.(1)豪强地主。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但地方官员慑于压力或出于自身利害考虑,无法检核。(2)东汉后期豪强地主,经济上拥有自给自足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奢糜;政治上形成累世公卿的官宦世家,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军事上组建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看家护院,称雄一方。(3)原因: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外戚、宦官、士大夫等政治力量的角逐致使皇权日趋衰弱。影响: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8.问题:经济凋敝、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奴婢买卖等。措施:同书P39,政治、经济、文教。结果: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史称“光武中兴”。

第11课

一、1.略。2.C B C A C

二、7.(1)196年,曹将汉献帝迎至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发展辖区经济;广招天下真才实学之士。(同书)。 (2)诸葛亮。取荆州,联合抗曹。

(3)《隆中对》预判了三分天下的大势,为刘备图谋霸业奠定了战略基础。 (4)三顾茅庐(或隆中对)。 (5)A.蜀 B.魏 C.吴

①官渡 ②赤壁

3

第12课

一、1-2 略。3.B B C D D 8.(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国应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

(2)汉文帝多次下诏减轻百姓的田租;曹操招抚流民,实行屯田制;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

评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13课 1略。

2.D C C D C C

二、8.(1)太尉、御史大夫、廷尉、啬夫、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2)削弱相权,设立政事堂,加强皇权;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既避免个别宰相擅权专断,又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行政效率。 第14课 1-2略。 3.B A A C

二、

7.完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创设政事堂为宰相议事处。 8.重农主义、民本思想、道家“无为而治”。

第15课

一、1.略。2.D B 4.略。 5.(1)朝鲜半岛。(2)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各类生产技术。(3)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6.(1)觐见太子。理由:展现了鸿胪寺官员引领外国宾客见太子的情景。(2)摩尼教由西北的丝绸之路传入,因胡商的日益增多而趋于流行。(3)佛教的中国化;伊斯兰教传入,促进回族形成;二胡、琵琶等西域乐器的传入。(4)经由中、西、南亚人民的传递,古埃及、亚述、希腊、罗马、拜占庭等文化与唐文化都有不同层次的接触。(5)可能是粟特人、波斯人。因为唐朝时,这些民族均有人到过中国。 主题:秦朝短期而亡的原因

题目自拟,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亦可采用正副标题。 格式举例:

第一部分先亮出观点,你认为秦亡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第二部分,将材料逐一展开。观点与论据(史实)相呼应。 1.文化专制-焚书坑儒,将士人推到对立面。

2.未教化臣民,实行礼制-法治不符合需要;统治者忙于宫廷争斗 3.严刑峻法、横征暴敛-连坐;筑长城、驰道,建骊山墓

4.六国臣民不满的秦的统治-过于急功近利;六国臣民的故国之斯,对秦的认同感低,从封建到统一需要时间

选择其中1-2个观点,突出重点,注意前后过渡。

第三部分,合力作用的结果,以史为鉴: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第二分册综合测试 答案

31.(1)时间、地点相符,宫殿规模大。(2)殷墟的发掘使商朝历史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二里头考古遗址的发掘也能用考古资料印证后世文献。若能释读刻划符号,就能更深刻地了解夏代。

4

32.(1)(2)略。(3)司马迁“阿旁宫未成“与项羽”烧秦宫室“。杜牧:项羽火烧阿旁宫。现代考古发掘:有关火烧阿旁宫的说法不准确。

(4)考古发掘可信,不能证明毁于焚烧。司马迁是距楚汉战争较近的史学家,记载“阿旁宫未成”,因此“秦宫室”未必是阿旁宫。唐朝诗人杜牧离楚汉战争时间久远,或许是对《史记》的误解。

33.尼雅文明在文化上兼容印度和中国中原文化,也有欧洲罗马文化的痕迹,荟萃了东西方文化之精华。尼雅地处的新疆地区,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处于丝绸之路要冲,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因此表现出多元文化的痕迹。 34.(1)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复姓为汉族单姓。(2)背景:北方民族融合出现高潮,冯太后和孝文帝仿行汉制,推行变法。意图:提出鲜卑祖先为黄帝,是由于意识到要立国中原,必须更改鲜卑旧俗,化解民族隔阂。

35.(1)隶书的由来:材料一认为是小篆的不便导致秦始皇下令创立;材料二认为战国时已通行。(2)材料二。有考古资料印证,材料一是传说,未见记载或出处。 36.崔的观点为是分封制辩护,攻击郡县制。

其一,对分封制评价不合史实。虽曾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但春秋时,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并非“国有……一家”;西汉初分封同姓王,产生严重的王国问题,直至武帝时最终解决,并非“君臣和睦”、“祸乱不作”。

其二,“罢侯置县,……矣”观点错误。秦朝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利于国家统一;武帝“推恩令”,加强对地方控制,使西汉统治得以长期巩固。

高中历史练习册第五分册答案

高中历史练习册第五分册答案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练习册答案

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练习册答案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练习册第三单元答案

上海高中历史(华师大版)第五分册练习册答案

上海市高中历史练习册第5分册答案全

配套练习册答案

8下练习册答案

英语练习册答案

高中历史第二册练习册答案
《高中历史第二册练习册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