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日本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

发布时间:2020-03-02 09:01: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日本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

日本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富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征。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由于篇幅和能力所限,我们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些特点,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剧本结构和演出体制

日本人喝茶有茶道,插花有花道,写字有书道,艺术创作自然要有艺道。所谓道就是理论、理法或规则。日本的演剧,经过了长期的艺术实践,并不断吸收外国的一些经验,约在十四世纪出现了比较完整的戏剧理论。杰出的能乐大师世阿弥的戏剧理论著作,为日本戏剧创造了宝贵的财富。其中有很多经验和理论,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我们在这里只想谈一谈关于剧本结构和演出的体制问题。

凡事有首有尾,有始有未,戏剧更是如此。日本古典戏的结构非常严谨,它的所谓“序、破、急”的创作理论,长期以来不仅在戏剧创作,而已在演出体制上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所谓“序、破、急”,就是一剧的开始、发展和结束,大概和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讲的“头、身、尾”的意思差不多。“序、破、急”都用汉字书写,可能与我国唐代大曲的结构具有密切联系。我国唐代大曲一般分为三大段,即散板、慢板和快板。散板从“散序”开始,这是乐器的演奏,不歌不舞。日本能乐的“序”可能来源于此。慢板从“中序”开始,以唱为主。快板包括“破”(以舞蹈为主)和“杀兖”。“兖”在这里就是急速的意思。“杀兖”就是急速的收尾。这和日本能乐中“破”段和“急”段的涵义基本上也是吻合的。不过我国的大曲,虽有歌有舞还有乐器伴奏,但还不是戏剧。

日本的能乐,保留了古代舞乐和宫廷歌舞的一些特点,某些地方也有我国大曲的痕迹。如它的“序”段也是从无歌无舞的器乐曲开始,然后才有合唱和配角“胁”的登场歌。而“破”段一开始就是主角登场后的独唱,名为“一声”,然后穿插“问答”和歌舞。最后以“急”结尾。这和大曲的结构是很相似的。但日本的能乐已是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它除了歌舞音曲而外,最主要的是有了故事情节,并有表演故事、扮演人物的演员。

能乐盛行于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看来它还吸收了我国宋代杂剧和元曲的某些因素。宋杂剧的演出分为艳段、正杂剧和杂扮三部分。元曲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能乐没有直接采用这种称谓,而用序一段、破三段,急一段的五段结构。这种三体五段结构和宋元杂剧的相似也决非偶然。能乐的结构在某些地方,也可着到与希腊悲剧的相近之处。如希腊悲剧中有序诗、登场歌、插话、舞蹈歌、退场歌等,基本上也可以说是五段。所以我们说,日本的能乐已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它的标准的结构形式如下:

以上是谣曲的基本结构。狂言的结构基本上也是“序破急”的格式,不过比较简单罢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的演剧艺术中,“序、破、急”这种形式不仅应用于剧本的结构,而且还常常把它作为演出的体制。我们已经知道,能和狂言都不长,每次演出一般是五出能,突演四出狂言小戏。能乐按题材分为神、男、女、狂、鬼五类。演出时基本上是按照“序、破、急”的顺序安排的。第一出是“序”、第

一、三,四出是“破”,第五出是“急”:

根据这样的安排,每次演出中既有悲剧(

二、

三、四类能),又有喜剧(狂言);既有以男角为主的(二类),又有以女角为主的(三类);既有历史题材,又有现代题材;还有以歌舞为主的胁能和尾能。

到了歌舞伎的时代,每出戏的容量和篇幅增大了,每次只能演一两出戏。歌舞伎是多幕戏,有一个时期以四幕这是怒;第三幕是世话场,多是家庭不幸的场面,这是哀;第

二、三幕也就是“破”。第四幕坏人受到惩罚,矛盾得以圆满解决,这是乐,也就是“急”了。

统观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古典戏的一次演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种演出的体制,可以用下图表示:

当然,以上说的这种结构决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在过去,也不都是按这个格式硬搬,而是按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演员与表演艺术

根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在遥远的古代,即在神代时,就有了“徘优之民”,这是最早的演员。平安时代大江匡房写的《傀儡子记》里,也记载了当时一些流浪艺人的活动。这些都是民间戏剧的表演者。到了中世纪,才有了真正的戏剧演员。日本的表演艺术,历史悠久,这里只谈几个主要问题。

a演员世袭制度

演员的世袭制,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国家都曾经有过这种制度。但没有任何国家能象日本那样严密而持久。演员的世袭制,大概在平安时代就已经开始形成了。佛教和大陆的乐舞传入日本以后,当时的僧侣贵族,收容了一部分民间艺人为自己享乐之用,这些艺人就成了世袭的奴隶演员,当时叫做“寺奴猿乐”。如天平胜宝二年(公元750年)《东大寺要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以良匠之器,为造寺之功,又传歌舞音曲之曲,备供佛大会之仪式,其子子孙孙,相继为寺奴婢职掌,于今勤仕寺役,供奉诸会。”这说明当时这些艺人,作为僧侣贵族的家奴,并世世代代为他们举行各种仪式而表演各种技艺。这是关于演员(徘优)世袭制度的最早的记载。当时艺人们的社会地位很低,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和维持自己艺术上的地位,不得不采取这种家传的手段。所以他们的舞蹈、戏剧的表演方法、乐器的演奏,乃至各种曲目等等,都有一套秘传的制度,并且要立下誓约,写下文契,保证一子相传。誓约的大致内容是:立约人愿学某种技艺;保证一子相传,决不及于他人;如有违者愿受神灵惩罚等等;最后还要立约人签字画押。相传之物包括乐器、行头、秘曲等等。我们从下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到日本演员世袭制的一般情况。如能乐的观世流,从观阿弥(1333——1384)以后已传了二十五代,共有

六、七百年的历史。金刚流传了二十三代,金春流传了二十五代。到了歌舞位时代,这种家族的世袭制更加严格,而且更加强调了血统的继承关系。如江户歌舞伎名优市川团十郎一家的传统,至今已传到第十代,连续了二百多年。市川一家十代在历史上对日本演剧艺术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其中以第二代、第四代、第五代、第七代、第九代最为著名。初代团十郎创造了荒事剧的浪漫风格,一举成名,取得社会公认。四代团十郎扮演女主角出名,被称作旦中之魁。七代团十郎是江户末期最著名的演员之一。他能演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号称“万能演员”。九代团十郎是明治剧坛的一颗明星。今年来我国访问的日本歌舞使访华团中,有一位十七代市村羽左卫门,他的十七代师祖初代市村羽左卫门是江户“市村座”的创始人。从“市村座”创建到现在已有三百二十多年。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些演员的世袭传统,基本上都是从一个剧种的产生开始就一直没有中断过。有的演员的家系是从戏剧产生时起一直流传下来的,占了全部的演剧史。这种现象在世界演剧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一直到现在,日本仍保留着这种世袭制的传统习惯。

b角色的分类

在能乐的演出中,一出戏有两个主要演员:一个是主角“仕手”,一个是主要配角“胁”。在古代日语中,“仕手”有时也写作“为手”。仕和为都是做事情或是行动的意思。“手”就是做某种事情的“人”或“者”的意思。连起来看,就是行动者或扮演者的意思。胁也可以说是助手的意思,把它译成“配角”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这个配角“胁”在演出中的作用却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一出能,总是这个“胁”首先登场。通过他的嘴,说出剧情的大意。从这个角度看,他似乎是代表作者说话的。主角上场后开始“问答”,胁是提问题的人。他提的问题,正是观众要了解的事情,所以他又是观众的代表者。他在一剧里的地位和主角很不同。能的主角多是过去时代的人,而配角“胁”却是观众的同时代人,也是作者的同时代人。主角因为演的是过去时代的人(英雄或美人),所以必须按剧本里规定的性别、年龄、相貌来装扮。要戴假面。而“胁”是观众的同时代人,所以他不需要装扮,也不戴假两。在多数场合,他和主角不是同时代人。只有在第四类能里,因多是现实的题材,他才可以是主角的同代人。除了这两个演员,有时还有一两个次要的配角。在戏里起不了多大作用,到了十

六、十七世纪以后,在木偶净琉璃和歌舞伎的剧本里,剧中人物增多了,人物关系也复杂起来。又因受了中国的元曲、南戏和昆曲的不少影响,这样就开始有了角色的分类。大概从元录歌舞使(十七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角色开始分成几个大类:

一、立役——基本上相当于中国戏曲中的“生”。“武道”相当于武生。

二、女方——相当于“旦”。女武道相当于武旦。

三、敌役——约相当于“净”。

四、道外方——相当于“丑”。

五、端役——约相当于“末”。

六、花车方——相当于老旦。

七、子役——相当于娃娃生。

这种角色的分类,对表演艺术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特别是歌舞伎的“女方”(旦角),是一种专门的独立的艺术。在“女方”中有:

1、立女方——正旦。

2、若女方——花衫或闺门旦。

3、女武道——武旦或刀马旦。

4、花车方——老旦。

这种分类和我国戏曲行当的划分非常相似。当时京都的丝缕权三郎、江户的村三左近是“女方”演员(旦角)的始祖。扮演女角的男演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去模仿妇女的声音、表情和动作,有时会发生一些变态的生理现象。明治以后,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在表演的要求上有了改变。

C表演艺术

日本古典戏剧的表演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和中国戏曲相近似。以能乐开始,演后的表演就包括唱,念、做、舞几种因素,在歌舞伎的后期也有了武打的专门技术。唱和念是听觉艺术,因此必须注意音韵、声腔、语调,使之能拨动人的心弦,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做和舞是视觉艺术,必须力求动作和姿态的优美,以形象的感染力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唱、念揭示剧本的情节和内容,做、舞则是内容的表现形式。所以演员的表演,一般应从唱、念入手,再赋予优美的形式。能乐是从古代乐舞和“物语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词章的叙事性和描写性决定了舞台动作的虚拟性和程式化。往往在短短几句唱词(诗)里就包括很多内容,如对时令、处所、人的心情的描写等等。这样就无法用写实的方法,而只能用虚拟的手法予以表现。如观花、赏月、骑马、行船等动作,也只有采用象征性的表演手法来解决。这一点也是和我国的戏曲很接近的。到了歌舞伎的时代,表演技术更加系统完善起来,也有了一套训练方法。近代的日本学者把表演技巧分为基础和应用两大部分,共有四十六项。但从本质上看,和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手、眼、身、法、步”所包括的内容,大体上是差不多的。但有一些东西,如跪坐的姿势、特殊的发声方法等则是我们所没有的。

在舞台动作的基础部分包括姿势、步态、走路、站立、弯腰、转身、跪坐、表情、发声方法等二十二项。在应用部分的二十四项中,有好几项是讲舞台调度的,如演员在舞台的位置、角度等。

演员的眼睛,在舞台上不能随意乱看,过去在能舞台的左前方有一棵柱子,叫做目标柱。演员表演时,眼睛就看这棵柱子。在看日出时演员面向合唱队(地谣),向右边看。在看日落或赏月时向左边看。其他地方不能随意乱看。到了歌舞伎时期,舞台上那棵目标柱被取消了,演员的眼睛还是按照习惯看原来设目标柱的那个地方。按现代舞台的情况,就是要向着花道的方向看,决不能随意东张西望。这是规定得很死的。

日本演员很注意发声吐字的方法和口形,目的是为了使演员的声音贯到全场。他们不但把演员的口腔和喉咙看作是发音的器官,而且把它看作是播音的工具。据说,有人研究古希腊的假面具。古代假面的嘴巴有一定的厚度,外层口大,内层口小,象是一个喇叭筒,并涂上一些错粉之类的东西,让它起扩音的作用。日本人根据这个原理,研究了如何让演员保持最适当的口形,使声音传得更远的问题。

在日本古典戏里,演员的位置也是有规定的。在能的演出中,它的主角也有规定的位置。在能舞台上有一棵“仕手往”,这是主角让手的活动区。歌舞伎的舞台上也把这棵柱子取消了,规定舞台的中心点是主角的活动区。而其他配角不能抢占主角的位置。近世演剧人物关系复杂化了。有的配角在某一个具体场面里处于主角地位。在这种条件下,配角也可以在主角的位置上表演。而其他演员则必须靠边或靠后一些。

确定了演员的位置,就出现了角度的问题。演员在舞台上的角度,基本是保持“八字形”。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两个人的表演,保持一百三十五度到四十五度比较合适。这也要根据人物的关系来定。如果关系较远的,角度就大一些,关系近的,如夫妇或恋人的谈话,角度就要小一些。

在近世歌舞使中,还常常把“停顿”(日文写作“间”)也作为表演的技法之一。如果“停顿”使用得当,它可以揭示人物关系,改变舞台节奏和气氛。这也是现代话剧中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

论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

戏剧艺术复习题

戏剧艺术美育

莎士比亚的戏剧特点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

日本茶叶特点

江南古典园林特点

戏剧是综合性艺术

中国的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十五讲

日本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
《日本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