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钱学森说课稿2

发布时间:2020-03-02 21:06: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语文说课设计

《钱学森》说课设计

霞浦县盐田中心小学

雷石花

一、说教材

“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是当年美国海军高级将领对一位华人的评价,这位华人就是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甚至生命的威胁都没能阻止钱学森回国的决心,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九课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本文语言简洁,朴实,线索清楚,脉络分明。课文用明暗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明线是时间顺序,写的是钱学森1935年留学美国到1955年回归祖国这段经历。暗线是贯穿全文的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文中钱学森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之情,是全文的关键句。抓住这两根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根据高年级的学段目标和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并能运用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人物语言,感知课文对钱学森的刻画,体会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其中,品评语言,学习抓住人物语言、神情等,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只有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主要采用了朗读法、抓重点词句品评法,资料补充法等,以自读、品评、思考、讨论、悟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培养语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三、说程序

、整体感知,初识人物形象

首先,大屏幕出示“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让学生大声朗读。然后,教师问:“同学们知道这里的他是谁吗?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信息,请用一句话来介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的自主状态。生动凝练的颁奖词给了学生心灵的震撼,让学生急于走进伟人,了解伟人,而引导学生用一句话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则培养了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此环节完成了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巧用练习,夯实基础

不管是哪个学段,生字词的教学都不能忽视。本课生字比较集中,为此,我设计了两个练习:

一、读一读:(大屏幕出示屈指一算

魂牵梦绕

卓越

广阔无垠

运载火箭

袒露

劈波斩浪

水天一色

眺望)

二、填一填(大屏幕出示练习:在

的大海上,一般巨轮正

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站在甲板上,深情地

的远方:“啊!我就要回到

的祖国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传统教学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这俩个练习融生字学习,词语运用,课文理解于一体,使词语教学有情有境,提高了预习的有效性,内化了语言,一举多得,扎实有效。、逐层精读,认识人物精神

教师富有启迪性和开发性的导语能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让每个学生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因此,我这样引导“俗话说:言为心声。学习这篇文章,如果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来品味,就找到了通向钱学森爷爷心灵的在最佳道路。现在,就请同学们细心阅读课文,画出描写钱学森语言的句子,轻轻读几遍。”通过阅读课文,学生不难找到钱学森说的两句话,这样就把学习引向了纵深,引领学生向文本的最深处潜游。 (1)出示第一句: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学生读句子之后,我用三个问题逐层引领学生深入学习:1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2、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

3、钱学森在美国做了怎样的准备?目的是什么?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在思考和交流中不难明白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但是,他没有迷失自己,而是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努力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一切的努力都为将来的回国效劳做准备。至此,学生透过语言的表面,体会到钱学森一腔澎湃的爱国情,纯真的赤子心。这时,我再创造“钱学森,你为什么这么努力?这么好的环境你为什么不好好享受?”等对话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学生的朗读自然就入情入境,真诚感人。 (2) 出示第二句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寻言以明像,明像才入情”为了帮助学生缩短与文本语言的距离,这个环节我分四步走:

a、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

b、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 c、为什么说“我们应当回去”? d、这段话让你体会到什么?

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追溯钱学森的话语背景,从而感悟到钱学森不嫌弃祖国,急切想回国效力的拳拳爱国心,但这些感受还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层,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缺少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任何学习都是遗憾的,有了体验,才有接纳认可,感悟,共鸣。此时我趁热打铁,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师生深情吟唱,这就像在微波泛起的湖面投入了情感的石头,营造了立体的氛围。紧接着我深情描述“无数的游子哼唱着这首歌,一遍遍深情地呼唤着祖国,这首歌也唱出了钱学森的心声。你认为这首歌的哪些歌词唱出了钱学森的心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他们情绪激昂,课堂掀起了高潮。

这个环节,我用钱学森的两段话窜起了整个教学,通过的两次推进,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和钱学森的心就贴得越来越近,所以这时的朗读是入情的、到位的,没有一点浮泛之气。 (3)、体会回国的难

过渡:钱学森一心想要回国报效祖国,但是回国有那么容易吗?相机出示美国海军高级将领的话“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a:这句话什么意思? b:5个师相当多少人?

学生对部队编制了解有限,此时我出示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

“当时美国部队的编制分甲、乙两种,乙种师5000人是一个师,甲种师一个师就是10000人”再让学生算一算五个师是多少人?强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里,用具体数字作了形象的说明,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加震撼,接着启发学生:这样一个威力无比的人,要离开美国了,这时的美国将领会怎么样说这句话?抓住美国海军高级将领的话中“五个师”和“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这两个点,直入文本的深层,直抵孩子们的心灵。接着让学生想象: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美国当局会怎么做?此时,钱学森的遭遇牵动着学生的心,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有的说美国人会给他涨工资,给他当官,有的说会把他关起来,严刑拷打„„威逼利诱的画面都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利用想象,及时换位,学生再次走进钱学森的内心世界。接着教师补充资料《钱学森誓死回国》,满足学生强烈的先睹为快的的阅读期待。(大屏幕出示资料„„美国政府为了摧毁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钱学森关进牢里。白天不停地审问他,晚上用强光刺他的眼睛,不让他睡觉。可是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钱学森对祖国的感情是那样至死不渝,回国之路又是多么艰辛。由此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一自然段。“

经过五年漫长的等待,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周恩来的努力下,钱学森终于获得了自由,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程,并出现了课文的开头一幕,此刻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感受一定会更深刻”这样的处理,就使归国轮船上的这段文字变得有血有肉,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起来了。

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要适当渗透一些写作知识。因此,我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按时间先后顺序,这段话应该放在哪儿?为什么要放在开头?”从而引出倒叙写法,使学生体会这种写法突出的作用,并鼓励他们生积极运用。、总结课文,升华人物精神

“这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深爱着祖国的人民,时刻想着能为祖国人民多做点事。正因为如此,钱学森回国后——”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此时教师话锋一转,“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这远远低估了钱学森,美国媒体这样评论钱学森(大屏幕出示:钱学森在科学上的价值,岂止只抵5个师的兵力。他替中国研制的导弹,不但完全平衡了中国与美国之间战略武力的差距,也使中国对苏联的威胁产生抗衡。同时,在美苏两大军事强权之间,中国以导弹实力加上10亿人口,与美苏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简直是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 至此,钱学森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这时引导学生再读颁奖词,一定会创造出本节课的又一个高潮!、读写结合,抒发感情 写读后感,既是情感的综合和爆发,更是创造运用言语进行表情达意的锻炼。所以,本课的最后环节我这样设计:“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斯人已去,音容犹在。当我们读者他的故事,瞻仰着他的遗容,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呢?”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总之,本课的教学我力求依标扣本,根据学生实际突出语言训练,兼顾情意方法等因素,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核心,以生活为本源,以运用为目标,让学生在读、思、悟、写等一系列语文阅读实践中完成本课的学习。

《钱学森》说课稿

钱学森说课稿

钱学森说课稿

《钱学森》说课稿

钱学森观后感 2

钱学森观后感2

观后感钱学森2

2《钱学森》读后感

教案《钱学森》2专题

《钱学森》的精彩说课稿(优秀)

钱学森说课稿2
《钱学森说课稿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