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新书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0-03-02 14:54: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声明:新闻稿所述观点仅代表本书课题组意见

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

新闻稿(总稿) News Release

2014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大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与中非关系发展的国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本期《非洲黄皮书》的部分作者、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在京非洲学界代表及十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共计50多人与会。

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非洲黄皮书》主编张宏明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党委书记王正、外交部非洲司领导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领导出席发布会并致辞。西亚非洲研究所编辑室主任、本期《非洲黄皮书》的副主编安春英编审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外交部非洲司综合处刘涛处长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所所长徐伟忠研究员先后就《非洲黄皮书》发表评论。

本期《非洲黄皮书》由主报告、专题报告、地区形势、热点问题、市场走势和文献资料六大部分内容构成,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四局(非洲局)、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非发展基金、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等。

本期《非洲黄皮书》系统介绍、分析了2013年非洲政治形势和热点问题,探讨了非洲经济形势和市场走势,剖析了大国对非洲关系的新动向并在此基础上预测、研判了2014年的发展前景。此外,还介绍了国内非洲研究的学科动向;编制了非洲地区大事记和非洲国家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上述内容为读者多方位、多视角了解非洲形势发展和学科研究前沿提供了大量资讯。

鉴于近年来中非关系在国际体系层次呈现出的一系列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或新趋向,本期《非洲黄皮书》特别设置了“世界主要国家对非政策新动向”和“中非关系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两个相互关联的专题。第一个专题从国别视角剖析了美国、英国、法国、葡萄牙、德国、日本及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土耳其等中国在非洲的主要利益攸关方对非洲关系的新动向,包括工作重点、政策目标、实施效应及其可能对中国在非洲的利益与存在构成的影响。第二个专题侧重于从宏观视角探讨国际政治生态变化和世界经济形势走势对今后一个时期中非关系发展的影响及我应采取的对策。

本期《非洲黄皮书》的主报告“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处境及其演化趋势”,则将研究对象置于全球化和多极化这一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以中非关系中“国际因素”及大国在非洲关系中的“中国因素”为切入点,从大国与非洲关系、大国在非洲关系、大国间战略关系以及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变迁等多重“关系”互动的视角,解析了21世纪以来中国在非洲国际处境的变化及

1 其原因,并对21世纪第二个10年余下的年份大国在非洲关系的演化特别是中非关系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进行了研判或预测。

《非洲黄皮书》指出,从根本上说,过去10年大国在非洲关系和中国在非洲国际处境的变化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所引发的大国与非洲关系及大国战略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未来6年,中国在非洲活动或中国“走进非洲”的国际阻力仍然主要来自西方大国。西方大国与中国在非洲的矛盾、冲突因国别的不同,在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会有所差异;但其焦点仍将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是经济利益层面的博弈,其二是价值观念层面的冲突,其三是地缘政治层面的竞争,并且在多数情况下,这三者是相互重叠的,有时甚至互为因果关系。不过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全球化和多极化并行发展与交互作用的大背景下,大国在非洲的竞争并非一定是零和游戏。在常态情况下,中国与西方大国在非洲关系的走势将呈现出竞争与合作、防范与协调等多种“样态”动态交替、起伏共存的演化态势。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1.《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

大国在非洲关系及中国在非洲国际处境的演化趋势

2014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大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与中非关系发展的国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

黄皮书指出,21世纪第二个10年余下的年份大国在非洲关系的演化以及中非关系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将呈现书如下特征或趋势:

其一,就单一国家比较而言,中国在大国在非洲的利益存在和力量结构中的排位已获得大幅提升,从而使得中国在大国在非洲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但是如果将西方国家视为一个“集合体”,就整体力量对比而言,仍将维系“西强我弱”的格局。

其二,西方大国与中国在非洲的关系在经历了一个从各自互不适应到彼此逐步相互适应的过程之后,将在新的利益关系和力量结构的“平衡点”上展开新一轮的较量,这意味着大国在非洲的新一轮博弈尚方兴未艾。

其三,在常态情况下,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与西方大国在非洲的关系将趋于理性:虽然双方的矛盾、分歧难以化解,利益竞争、冲突依然尖锐,但随着适应力和承受力的提高,彼此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或将趋于理性。

其四,非洲在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分量将有所提升,各大国对非洲投入力度不仅决于各自对非洲资源、市场的依存度,还要看其在多边外交领域对非洲的倚重程度;但是商业利益竞争仍将是大国在非洲利益博弈的焦点。

其五,民主、人权、良政等政治意识形态或价值观业仍将继续成为西方与中国在非洲“博弈”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在中非关系中拨弄是非,以到达牵制中国“走进非洲”战略,遏制中国在非洲“软实力”之目的。

其六,为抢占全球工业化进程最后的“盛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紧在非洲的布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大国以反恐维安为名旨在强化其在非洲军事存在的安全布局,在凸显中非关系的结构性缺陷的同时,或将使中国在非洲的战略空间受到挤压。

2 其七,西方对中国在非洲活动适应力或承受度的提升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在非洲国际处境将得到改善;伴随国际性竞争因素的不断介入,中国在非洲活动的国际阻力存在着不降反升的风险。另则,“国际合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国际合作”从事务性磋商上升到政策协调或制度规范层面,很可能提高中国“走进非洲”的门槛。

其八,世界主要国家在非洲的竞争将步入多方博弈的复杂进程,其对中国的影响可谓利弊相交:一方面,中国开展对非合作将面临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但“多方博弈”或许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西方大国对中国在非洲活动的注意力。

其九,地缘政治因素仍将是影响大国在非洲关系演化的潜在因素。诚然,截至目前尚无明确的实例显示或证实西方大国与中国在非洲的竞争已经实质性地上升到了战略层面;但是不容置疑的是事实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西方大国业已开始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审视、解读中国在非洲的活动。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2.《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 国际社会对非投资:回稳趋升

2014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大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与中非关系发展的国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

近年,非洲FDI流入增长态势强于全球FDI流动,这是《非洲发展报告》(2012~2013)的最新研究成果。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2008~2013年国际社会对非洲的FDI总额呈现“V”字型态势,其中最低于发生在2010年。自2010年起,由于非洲经济增势在全球整体经济中“亮点”持续,加之受到非洲大陆本身的油气矿产和固体矿产勘探、开发、冶炼等投资效应吸引,国际跨国公司流向非洲的FDI总额逐年增加,2013年非洲吸引FDI总额现为“V”字形增长线中的顶端,达到560亿美元,较2012年500.4亿FDI流入额有较大提升。

从投资方式占比上看,2012年,国际社会对非洲的绿地、并购投资总额分别为470.12亿美元,绿地投资仍占绝对主体。从产业领域占比上看,按UNCTAD的产业分类,2012年,在全部流入非洲总计469.85亿美元绿地投资中,初级产品、制造业、服务业分别占15.9%、44.4%、39.7%。值得注意的是,流入非洲制造业的投资绝大部分也是和自然资源的初级加工相关联,其中食品和烟草,可可、炼油品和核燃料,金属和金属制品三者分别占制造业流入FDI的10.7%,27.1%、21.4%,三者分别占非洲全部FDI流入额的4.7%、12%、9.5%。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非洲日益活跃。2011年,马来西亚在非洲拥有190亿美元的FDI存量,在所有发展中经济体中位居第一,其投资最集中的产业领域首推农业,马农业投资在东部和西部非洲都有分布;其次是金融领域投资,主要集中在毛里求斯。对非FDI存量排在马来西亚之后的发展中经济体分别是南非、中国、印度,2011年上述三国在非投资存量分别为180亿美元、160亿美元、140亿美元。

鉴于相当多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势头较好,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大,

3 非洲市场环境日益改善,以及非洲消费市场的潜力和前景巨大,域外跨国公司会愈加关注非洲大陆的投资潜力,但对非投资占全球投资总额的比例未来几年仍会保持3%~4%的数值,这是因为这种潜力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仍将处于潜伏状态。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3.《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 2013年中非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增速放缓

2014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大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与中非关系发展的国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

2013年,中非贸易承继过去数年活跃态势,延续增长惯性,双边贸易额再破历史纪录,但却出现发展后劲可能不足的迹象。

《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从中非贸易规模看,2013年,中非贸易再创历史新高,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102.39亿美元,同比增长5.9%。其中,中国对非洲的出口额为928.09亿美元,同比增长8.8%;中国从非洲的进口额为1174.29亿美元,同比增长3.7%。虽然中非贸易总额再创新高,但中非贸易进出口的同比增速却持续走低,2013年中非贸易总额增速为5.9%,既远远低于2012年19.3%的增速,也不及中国对外贸易7.6%的平均增速。中国与非洲对外贸易的同比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之势,预示着中非贸易的后劲可能不足。

从中非贸易方向看,仍然凸显集中度较高的特征。2013年,中国对非洲出口的前十大目的国依次是南非、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加纳、摩洛哥、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贝宁十国,占中国对非洲出口总额的69.92%,均是非洲GDP排在前列的国家。同期,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十大来源国依次为南非、安哥拉、刚果(布)、赞比亚、刚果(金)、赤道几内亚南苏丹、苏丹、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上述国家大多为原油和矿产的富集国。

从中非贸易商品结构看,中国向非洲出口制成品、从非洲进口资源性产品的商品结构的变化式微。2013年,中国对非洲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机械设备、车辆、钢铁产品和针织品等商品上,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机电产品和机械设备,出口额比2012年同比增长率分别是15.9%和12.53%。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矿物燃料、矿砂、矿渣和矿灰、铜及其制品、贵金属以及木及木制品上。2013年中国从非洲的原油进口额为510.19亿美元,占中国从世界原油进口额的23.24%,仍为中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地区。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4.《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 四大动力推动非洲经济重返加速增长之路

2014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大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与中非关系发展的国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

4 究所召开。

黄皮书指出,在全球经济整体低迷和本土局部动荡日益增多的形势下,2013年非洲经济实现4%的增长率,约为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2.1%)的2倍,略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水平(4.6%),显示非洲经济正逐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和阿拉伯之春的负面影响,重返加速增长之路。中小规模的低收入国家是非洲经济增长最强劲的群体,如南苏丹、塞拉利昂、冈比亚、赞比亚、利比里亚、刚果(金)、坦桑尼亚和卢旺达等国的增长率均超过7%。但非洲传统经济大国增速普遍较低,如南非、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的增长率均低于3%。非洲原油生产和出口国也因原油产量下降而出现增速普遍下滑的局面,平均增速为3.9%,低于非洲平均水平。

推动2013年非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四个:一是强劲的投资需求。2013年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掀起一股基建热,上马了一大批公路、铁路、港口、电力和科技工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少项目的总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二是旺盛的消费需求。2013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私人消费增长5.6%,政府消费增长6.2%;当年流入埃及的侨汇资金高达200亿美元,流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侨汇资金为320亿美元,侨汇资金成为非洲家庭消费的重要资金来源。三是基本稳定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2013年非洲最大宗出口商品原油价格基本维持在近年来的高价位窄幅波动,铜、铝、黄金、咖啡、花生等农矿出口产品价格虽有下跌,但跌幅不是很大,有些出口产品如铁矿石、可可豆和棉花还出现微涨。这种形势非常有利于资源出口型国家。四是中非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及其示范效应。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非期间,宣布了一系列援非新举措,其中包括200亿美元贷款额度。6月,第五次“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在日本横滨召开,日本政府宣布未来5年将向非洲提供3.2万亿日元发展援助。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非,宣布了总额70亿美元的“电力非洲”计划。12月,法非首脑会议在巴黎召开,法国总统奥朗德宣布将设立总规模200亿欧元的援助基金以帮助非洲发展。西方大国的援助承诺虽各有图谋,但对于发展资金极度短缺的非洲国家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上述增长动力有望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因此非洲经济增速完全有可能在今明两年提高至5%左右。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5.《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 大国对非关系形势透析

2014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大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与中非关系发展的国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

黄皮书指出,2013年域外大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对非外交的战略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加大,美国、法国和日本以“首脑互访”和“峰会外交”为代表的高层外交达到了多年来的一个顶峰,奥巴马2013年7月访问非洲3国,日本安倍晋三2013年8月和2014年1月两度访非,并在2013年6月日本举办了第五届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非洲50多国领导人和代表团与会,规模空前。2013年欧

5 美及发达国家把经贸合作视为对非外交的重头戏,挽回和避免对非战略竞争上颓势。最后,主打“安全牌”成为欧美日对非外交新特点,2013年非洲恐怖主义形势严峻,马里、中非、南苏丹等国安全局势不稳,西方的军事介入和干预显著增加,法国作为“非洲宪兵”带头武力马里和中非共和国事务,奥巴马上台后虽然改变了小布什时期“反恐为纲”的对非战略,但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种“静悄悄介入”的方式,以加强情报网络建设为重点,在非洲设立一批无人机基地、特种兵哨所和军备物资补给站,美国“非洲司令部”的军力以化整为零的方式进入到非洲。最后,西方依靠制度、规则以及话语权优势对非施加持续影响,欧美大国对非关系中,除了军事外,西方在普世价值理念、国际制度以及国际规则上的“制定权”和“解释权”是其对非洲另一核心战略优势,通过国际刑事法庭司法干预肯尼亚内政,在“2015后国际发展议程”问题上不断引导话题和议程设置,逐渐偏离“发展”的主题,通过隐性手段将政治和社会条件植入2015后的国际发展议程。

2013年,在欧美、日对非洲经贸合作后劲乏力的情形下,新兴市场国家对非合作依然保持发展活力,对非贸易和投资额增长迅速。新兴国家对非合作是“南南合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未来有三个领域的合作值得关注和深入进行。第一,创新和发展现有国际金融机制,改革当前发展援助理念。在2013年3月南非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上,组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为热议的话题,虽然“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未来发展还是个未知数,其金融规则与发展援助理念将不同于现有西方主导、“政治和价值观挂帅”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在国际重大问题上寻求共同立场。当前南南合作如想取得实质性的影响力亟待“万隆精神”的回归,而在2013年的对非“南南合作”合作中,各方寻求共同国际立场的意识正在上升。如在第三届“南美洲—非洲合作论坛峰会”上,会议声明支持阿根廷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支持古巴反对美国封锁、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谴责在叙利亚的暴力等。第三,气候变化问题。新兴国家与非洲的合作是改革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要一环,但双方合作如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或更上一个台阶,有以下三个层面的现实困境亟需应对:第一,新兴国家与非洲因发展差距拉大所导致的利益诉求分化。第二,新兴国家之间在非洲的竞争。第三则是来自西方的压力,避免非洲成为新兴国家和西方之间零和博弈的“试验场”仍十分重要,从历史上看,类似于冷战期间美苏在非洲的恶性竞争只会严重削弱并挤压非洲自主发展的能力与空间。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6.《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 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对中非关系的影响

2014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大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与中非关系发展的国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

黄皮书指出,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及南南合作的不断深化,是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占全球GDP份额为40%;2011年,这一比例升至49%;2030年,这一比例有可能将达到57%。伴随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复兴,

6 南南合作得到显著发展,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加大了对非洲发展的关注。在南非于2010年12月成为金砖国家之后,金砖国家组织成为推动非洲发展的重要平台。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发展中世界的复兴浪潮及南南合作的新发展直接导致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多元化,原先“一超多强群弱”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一超走弱”、“多强并起”、“群弱渐强”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生动写照。特别是新兴国家对非洲发展的深度参与,改变了原先西方传统大国垄断非洲的旧有局面,从而深刻改变着非洲的地缘政治格局。非洲国家可以借助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力量来制衡西方传统大国对非洲实施的外交压力,从而在政治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方面获得更大发展。

同时,黄皮书也指出,西方大国加大对非介入使中非关系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 “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之名,在非洲实施了两项重要的战略部署:一是小布什政府于2007年正式组建非洲司令部,二是当前奥巴马政府加大了在非洲的军事部署,美国已先后在埃塞俄比亚、塞舌尔、吉布提和尼日尔等非洲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并部署无人机。从根本上讲,美国在非洲的战略目的是要维护美国治下的霸权体系,而非洲是其全球霸权的重要一环。

素有“非洲宪兵”之称的法国,近年来显著加大了对非洲的军事介入,对非政策的“再军事化”色彩明显加强。2011年法国出兵干涉利比亚内战,2013年以来又相继出兵马里和中非。2013年法国《国防与国家安全白皮书》再次确认了非洲对于法国的重要地缘战略地位,并将东起几内亚湾、经西非海岸、中经马格里布地区、红海,到东非之角和索马里的广阔地区视为法国的重要关注区域,形成了一条“几内亚—索马里”战略地带。面对大国竞逐非洲的现实及非洲地缘政治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法国重新拾起了军事干预这道最后的武器,以便挤压其他大国在非洲的存在和发展空间,维护法国在非洲既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利益。法国的作为,势必影响到中国在非洲特别是在北非、西非和中非部分国家的利益的拓展和影响力的提升。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7.《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 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中非经贸关系的影响

2014年7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会暨“大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与中非关系发展的国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

黄皮书指出,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非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七年中非经贸关系将更多体现一种互为动力与机遇的发展结构。

黄皮书指出,伴随世界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与非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均已发生改变且仍在持续演变,中非经贸关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双方合作将更多体现出对称依赖的关系,更强调合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当前中非经贸关系面临着新的世界经济环境。第一,全球需求乏力成为常态,各国经济表现分化加剧。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势头趋稳,但公债、财政和就业问题仍存困局。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放缓,金融风险和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第二,

7 新兴经济体经济减速,但仍保持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上升势头。国际分工格局持续演变,南南合作不断加强,新兴经济体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加速向低收入国家转移的趋势,2007-2012年新兴经济体对非投资年均增长20.7%,远超发达经济体8.4%的增幅。第三,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未变,但全球竞争的区域格局特征日益凸显。第四,全球资源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消费已趋平稳或呈下降态势,而中国、印度、巴西等国资源消费日益增加。

新形势下中非双方将基于各自转型与发展目标来构建利益契合点与增长点,中非经贸关系呈现“发展导向、投资引领、多元互动、推动转型”的发展趋向。

首先,中非之间正在形成一种互为动力和机遇的发展结构,双方通过经贸合作加快推动各自结构转型。全球需求不足促使中非经济增长更加互相借重,惟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才能为各自调整与变革提供更大的回旋空间。

其次,投资成为中非多元化合作中的利益契合点。当前多数大国长线项目投融资能力下降,而非洲面对基建、制造业和民生领域的巨大需求心有余而力不足,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成为主要诉求之一。中国推动新一轮扩大开放,“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拓展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值空间,中非经贸合作正从贸易先行向投资引领方向转型。

再次,非洲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以改变单个国家市场过小且相互隔裂的问题,跨国跨地区基础设施成为中非经贸合作重要内容。通过参与电力、路港、航空、电信等重点区域项目的建设运营,帮助非洲改善基础设施匮乏和电力供应不足,也有助于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跟进投资,构建区域性产业链。

第四,各大国加大对非投入的态势已非常清晰,中非经贸合作面临越来越强烈的外部挑战,中非经贸合作中出现的摩擦和利益分歧有可能被放大或“国际化”。

黄皮书建议,应从机制建设、管理体制、系统规划和软性保障等方面完善政策。首先,进一步完善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提高部际协调效率,重点支持非洲工业化和一体化进程,推动中国制造业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资。第二,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简化审批程序,完善对外投融资平台,以政策性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扩大海外投资,增强政策合力和效能。第三,统筹协调政府部门、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系统规划对非合作方案,引导不同行业和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抱团出海”,实现对非资源、基础设施、加工业和金融投资的协同发展和配套对接。第四,加大软性领域的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在保持高层良好互动的同时,加强与民间交流,扩大互信互利的民意基础。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非洲分析报告

非洲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非洲教案

非洲音乐

非洲音乐

非洲自由日

非洲印象

非洲美食

非洲教案

非洲歌舞

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新书发布会
《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新书发布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