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代码0541

发布时间:2020-03-03 00:06: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近代史

一、总体把握

1、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革命任务: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5、分期界标:以“五四”运动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时期特征:1840~1919年,共80年。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进一步深化的历史。

2、基本线索: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沉沦。②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以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③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以谋求近代化。 三个阶段:

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864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开始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剧变的表现:

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清政府对西方侵略者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

④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

⑤鸦片战争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重新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但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师夷长技上”。

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马关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阶段特征: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半殖民地化,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

②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

③在抗争和探索史上,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使历史的重担落在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

主要线索:共有两个主要线索,其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一步步地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二,在遭受侵略和奴役过程中,中国人民也在不懈地探索,逐渐顺应历史的潮流,开始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 ①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②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对外出卖国家权益,对内践踏民主共和和镇压民主革命。

- 1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7、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8、天京事变: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9、《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10、《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11、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12、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1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14、“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由各省派公车送京赶考)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

15、宣传变法的理论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16、宣传组织变法的著名“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17、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8、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有《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19、“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未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20、“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2、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3、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4、三民主义学说及五权分立思想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5、“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6、《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7、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8、“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9、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0、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光复会等成立。

- 3北方,革命形势重新走向高潮。

③1935年12月至1937年7月,是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阶段。“一二·九”运动中学生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掀起新高潮。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日本推行独霸中国的政策,也促使华盛顿体系趋于瓦解。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侵略逐渐由绥靖转向遏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促使国民政府进一步分化为亲英美派和亲日派,对日不抵抗政策发生动摇。中国共产党及时放弃“抗日反蒋”口号,提出“逼蒋抗日”的总方针,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为全国规模抗日战争的实现准备了必要条件。 ⑶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①抗日战争经历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

②在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交织着两党团结抗战的领导和前途问题的斗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抗战局面。在抗战中,敌后游击战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斗争,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经过不屈不挠的八年抗战,赢得了这场空前的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

③抗日战争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时期,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⑷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1949年9月):推翻国民党22年的统治,1949年9月新中国的成立,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①国共两党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民主党派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而美蒋发动内战。

②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以国民党统治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结束标志。为争取和平民主产国共产党派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积极促成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进行战略反攻,主力决战,渡江作战,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 解放战争的历程 内战时期追歼残敌

45.8 46.6 47.6 48.9 49.1 49.4 50.6 和谈时期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渡江作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旧民主主义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五四运动。

2、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3、中国共产党产生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4、中国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上海小组,1920年8月成立,是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

5、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的三次论战:“问题与主义”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6、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7、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阵地:陈独秀(旗手)、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是主要阵地。

8、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民主(德先生)主要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赛先生)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

9、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10、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1、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会和中国的外交失败。

- 5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东方会议”: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日本进而野蛮地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4、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

6、伪“满洲国”:1932年3月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的首脑,实权控在日本手中。东北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7、汪伪政权: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受控于日本。

8、南京大屠杀:1938年12月发生,我国遇害者达30万以上。

9、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福建事变”):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组建政权。

10、“一二.九”运动的宗旨性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1、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

12、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随后,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14、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主要战役: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15、台儿庄大捷: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1万余人,这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16、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从速战速决到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17、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变化:1939年1月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方针;对日作战则趋向于消极,保存实力。标志国民党从片面抗战到逐步消极抗战。

18、中国战区与中国远征军:1942年成立中国战区,蒋介石任最高统帅。同年2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曾经救援出被日军所困的英军7000多人。

19、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20、《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上通过。反映了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具体内容(1)强调使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与国民党政府包办的片面抗战相对立的。(2)指出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21、《论持久战》所预测的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22、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最根本区别在于:要不要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抗战。

- 722年的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11、政协《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前的临时宪法。

12、解放战争的进程: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至1946年6月,其中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打破国全面进攻,1947年2月至7月,打破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6月至1948年9月,挺进大别山拉开序幕);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底,三大战役等决战);渡江战役和向全国进军阶段(1949年4月至1950年海南岛解放)

中国现代史

一、总体把握

1、时限: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世纪9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史、奋斗史。

2、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3、主要矛盾: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4、主要任务: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

5、主要成果:推翻了三座大山(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6、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从而塑造了三位历史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二、三个阶段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底):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1952年12月,这是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当时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仍占主导地位。党的主要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生产这个中心,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没收官僚资本,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

第二阶段是1953年1月~1956年12月。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成功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1956年底~1976年10月):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期成就与失误并存。“*十年”使共和国出现全国性大*局面。

⑴从1956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这一时期带有“探索”和“曲折前进”两大特征。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八大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但中国共产党对迅速到来的社会主义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工作指导方针上发生了严重失误,“左”倾错误不断滋长。坚持马列主义正确路线的共产党努力纠正失误,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使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历曲折的过程中仍具前进趋势。

⑵从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的发动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毛泽东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错误始终占据统治地位。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和操纵了“文化大革命”,并把它推向了极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并终于以党和人民的胜利,结束了这场内乱。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至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历史进入到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确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吸收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

- 9

3、反右派斗争: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将主要矛盾判断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偏离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4、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平衡。其主要标志和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体制是“政社合一”,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大”指规模大;“公”,是公有化程度高。“平”指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调”指对原属个高级社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无偿调拨)。结果:脱离农村生产水平,伤害社员和小集体利益。

6、1958年到1959年初纠“左”的五个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会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这些会议因以坚持“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前提,带有很大局限性。

7、庐山会议:(1)1959年7月2日起,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间,彭德怀致信毛泽东,认为1958年大跃进“成绩确是伟大的。但也有不少深刻的经验教训”。毛泽东错误地认为这是党内外的右倾势力对“三面红旗的否定。(2)8月,在庐山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随后在全党范围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8、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紧急指示信》的发布和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和政府指导方针的重要转变。

9、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至1965年):运动中发出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0、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导火线: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发动和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会上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为*领导机构。再发动:1965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上印发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再发动。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11、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论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12、“二月逆流“。

13、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简称“九一三”事件)。

14、“四人帮”组成:1973年8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

15、*的结束:1976年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16、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探索中的错误,不是有社会主义本身所造成的。

17、“两弹一星”: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8、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争取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总统开始检讨美国的对华政策,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觉察到美方的变化,抓住时机发起了“乒乓外交”,实现“小球转动了大球”。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平反冤假错案:从1978年底到1982年底大规模进行,29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和纠正。其中

- 1112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总结(03708)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总结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总结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课程代码3708)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代码0541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代码054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