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发布时间:2020-03-01 19:53: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新中国成立后的辉煌的历史征程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新局面的历史;是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毛泽东,邓小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50 多年的历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而开创新局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没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历史,经历了以下的发展阶段: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七年。

在民主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之后,中国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内的,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的,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中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并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工作,同时也适时地开始进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工作。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在 1956 年创造性地基本完成了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在 1955 年夏季以后,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从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在这十年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和国家工作的主导方面。但 是,在这十年中,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也有过重大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尤其是 1958 年以后轻率地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更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后果。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但并不彻底,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在国家*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76 年 10 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使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拨乱反正的起步和改革开放的酝酿由此开始。但由于当时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 ( 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 的错误方针,造成了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揭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制定并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一次系统地初步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1989 年 6 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顺利地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发展的新阶段。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 年11月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世界排名上升到第四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近1700美元,分别是1949年的25.8倍和25倍,是1978 年的18.8倍和18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0 多年来,在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赢得政治独立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蓬勃发展。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指引下,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增强综合国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为国内和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了不懈的努力。 20 世纪 70 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倡导改革的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是国家面临的中心任务。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近代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告诉中国人民,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50 多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等人民武装力量,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两大课题,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不断地开拓前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 50 多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我的感想

六十年沧桑巨变,六十年盛世辉煌。在喜迎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在风物宜人、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为期四天的全省发展改革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书画摄影展于9月15日在西安隆重开幕。当此普天同庆之际,书道名流、丹青妙手,各展所长,尽献绝诣。

省人大副主任李晓东、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慈善协会会长徐山林及张保庆、司俊玉、周玉明、刘 斌、李顺民、李炳武等各级领导和中国书画界名家吴三大、雷珍民、杨建兮等出席了开幕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正永,省委常委、副省长洪峰,副省长朱静芝先后参观了展览。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发来贺信祝贺,展览活动的每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省发展改革委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支持。

这次参展的500余幅作品,范围广、规格高、内涵丰富,主题鲜明,品位高雅,其书法作品或以魏晋而书,或以唐楷畅怀,或笔走龙蛇行云流水,或挥洒泼墨气势磅礴;其美术作品或以皴擦写意,或以工笔白描,或彩绘丹青抒以心画,或色染蓝宣钩以情怀;其摄影作品或以纪实人物,或以自然风光,或拍摄名胜记录神美,或按下快门永恒瞬间。

书画摄影展期间,国家发改委、省级部分领导、中国书画名家为本次展览挥毫泼墨,赠送贺词,极大地提升了展览的艺术品位。全省发展改革系统(含粮食、物价系统)干部、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等500余人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创作,幅幅作品,饱含爱国之情;件件佳作,尽抒报国之志。既有各级领导干部的关怀与期望,又有全省发展改革系统干部的抒怀与言志;既有历史典籍精髓与文化至理真言,又有党建箴语与廉政名篇。发人深省,寓意深刻,雅俗共赏。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广大创作人员深厚的艺术功底。

走进书画摄影作品展厅,仿佛置身于文化艺术的殿堂,惊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书法或工整隽秀、或挥洒自如、或浑然古朴;绘画笔墨淋漓、激昂山河;摄影主题鲜明、色彩斑斓。作品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导向正确,各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品位,其中不乏精品力作。

四天的展出,参观人员络绎不绝,大家观赏作品,斟酌才艺、重温历史,品味生活,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化,受到传统的启迪和教育,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了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焕发蓬勃力量。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发展改革系统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密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的奋斗目标,着力加强委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民生,为完成全委工作任务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建设学习型机关、书香型机关一直是省发展改革委文化建设的追求。坚持以人为本,用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用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教育党员干部,用先进文化激励党员干部,机关文化建设空前活跃,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促进了工作。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是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为了再现这壮丽的诗篇、辉煌的历程,伴随着伟大祖国前进的步伐,面对文化多元激荡的大背景,省发展改革委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主题,以提高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文化自然成了一个国家、省市乃至一个单位的标志和灵魂。

省发展改革系统干部职工在工作之余,挥毫泼墨,赋诗作画,不仅能陶冶思想情操,提高文化素质,提升文化品位,而且能激发爱岗敬业、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能以文会友,促进交流,树立发展改革系统队伍的良好形象。 眼下,机关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多数机关干部职工所认同和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业务技能,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群众意识、行为规范、精神风貌等。

省发展改革委曾经组织机关130余名处以上领导干部赴延安实地教学,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科学发展观知识考核,全面检查学习效果。组织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举办发改系统“青年干部论坛”,全委系统40岁以下青年干部撰写论文150余篇,并进行交流。使大家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想,增强了信心。通过学习实践,巩固了科学发展理念,理顺了协调发展思路,坚定了加快发展信心,为推动陕西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充分理论和思想基础。

当前,世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发展。这种形势,对机关干部的知识、能力和工作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随着形势的要求、视野的开阔,其本身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长。随着新形势新任务为机关工作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抓住机遇、把握主动,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就需要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展示昂扬锐气、充满生机活力和催人奋进的机关文化。

按照《省发展改革委作风整顿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结合“保持先进性、建功‘十一五’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各级党组织始终把教育活动与业务工作融为一体,把转变作风与推动工作有机结合,下大力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机关管理,规范工作秩序,缩减办事程序,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充分发挥网络功能,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接受社会监督;坚持不懈地抓好全委的作风建设。

全委干部职工以沟通、交流、灌输等各种形式,把个人的理想、信念、情操以及思想、行为等与集体融合在一起,不仅增强了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使命感,还增强了对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和调动全体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机关事业的发展而努力拼博。 同事间互相信任理解、交流沟通,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好工作。从而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以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省发展改革委深入开展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以学习宣传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延安精神为重点,进一步在全委宣传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事迹。邀请全国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的部分同志来委作抗震救灾先进事迹专场报告。按照委党组书记的要求,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扶贫助困活动。专程接水观音村小学34名学生与我委干部及子女开展了“心连心、手牵手”金桥少儿夏令营活动。开展“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联系抗震救灾工作实际,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交流思想、畅谈感受,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了党性意识,以更加紧迫的责任感积极投身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中。

省发展改革委积极倡导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氛围,建设和谐文化,努力构建团结友爱的战斗集体。围绕建设学习型机关,在青年干部中开展“读书?实践?成才”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大家不断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激励机关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的能力,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努力实现整体素质的新提高和新跨越。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及健身活动,展示了我委广大干部职工的良好精神风貌,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增进了团结和凝聚力,促进了机关文化建设、和谐机关建设。

机关文化是全体干部职工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是共同意志的提炼与升华。全省发展改革系统的干部职工共同参与,树立人人是文化创新主体、人人是文化建设主人、人人是机关形象代表的理念,激发蕴藏在干部群众中的文化智慧,为机关文化建设增光添彩。在继承业已形成的好的机关文化传统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眼界,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探索机关文化建设的新内容、新形式和新方法,大胆融合与汲取一切先进的文化要素,创造新经验,总结新成果,使机关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

品味笔趣与墨润,共享心灵沟通的愉悦和艺术的圣洁。经过全省发展改革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这次展览取得了预期效果和圆满成功,对全省发展改革系统各级党员干部是一次艺术的熏陶、文化的浸润和思想的启迪,必将吸引更多同志参与业余文化活动,陶冶思想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必将有力推动全省发展改革系统干部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增进团结,凝聚力量,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庆祝祖国60岁华诞,发展改革任重道远。全省发展改革系统的党员干部会在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中作出更大贡献!谨以此次展览活动,作为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祈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

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 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

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

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

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

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

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

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

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

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

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

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的说来,就这些方面,但政治体制上还是很不完善,腐败现象严重。执政党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相信国力的的增强,我们中国未来会更好!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这是在美国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断交、废约和撤军”建交三原则情况下取得的成果,是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不仅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而且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30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中国社会”,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