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一学期《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00:42: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心理现象的内容?(P3);心理学的任务?(P22~23)

心理现象的内容: 一,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

(2)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3)意志过程: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个体认为有意义或者有价值的对象的指向与集

一致行动的心理过程中,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

二, 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

三,

个性心理: (1)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

值观等;(2)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的任务:

1) 描述: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 2) 解释:对个体行为作进一步分析;

3) 预测: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的某一件事发生的可能性; 4) 控制:研究心理学是为了有效的控制人的心理,使之有利于社

会、群体和个人的健全发展,这是心理学的根本任务;

5) 提升: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许多心理学家从事心理学

的应用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P11)

一方面,在哲学为母体内的心理学胚胎已经成熟;另一方面,生理学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实验技术。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 冯特 结合了哲学心理学体系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了实验心理学。这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和独立,也意味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历史的开始。

2(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3)(2)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P6~9)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 心理现象的产生与物理现象不同,心里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体;脑是心里的物质载体,主要是说一切心理活动只依附于脑器官及其机能才能实现;但这并不能说人脑本身就会产生心理现象,从心里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个器官,不仅决定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也依存于作为反应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3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代表人物(P18~22)

(一) 心里生物学理论取向

(二) 行为主义理论取向;代表人物:华生

(三) 认知理论取向;

(四) 精神分析理论取向;代表人物: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

(五) 人本主义理论取向;

(六) 现象学理论取向

4注意的分类和注意的品质(P40~41)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以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又称不随意注意。

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的察觉到的对象的数量。

2.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

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也就是通常说的“一心二用”

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6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P43~46)

1, 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第一,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第二, 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第三,

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3,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第一,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第二, 激发学习动机; 第三,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4, 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7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关系?(P49)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 8 感觉等各种现象?(P50~51) 1)

感觉的后像:当刺激感官的作用停止后,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

2)

感觉的适应:当刺激持续的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

3) 感觉的对比: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

4) 感觉的相互作用:在同一条件下,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官的感受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的现象。

9理解只觉得特征?(P52~53) 1)

知觉的意义性: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

定的意义。

2)

只知觉的完整性: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

象知觉为一个整体。

3) 知觉的选择性:当我们面对众多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的部分

客体。

4) 知觉的恒常性:当只觉得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印

象仍然保持不变。

10 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P55) 1)

提出明确的感知目的:根据感知的目的律,要使学生观察取得

成效,教师就要明确的向学生提出感知的目的。

2)

加强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反差:根据感知的差异律,教师在教学

中应该注意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反差。

3)

注意区分不同的感知对象:根据感知的组合律,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区分不同感知对象。

4)

提高感知对象的活动性: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教师在直接教学

方面,为了讲明事物发展的过程,必须利用活动的挂图或演示图,有时最好用活动模型。

5)

形象与言语相结合:根据只觉得调节律,在运用实物直观与模

象直观的过程中使形象与词结合起来。

6)

发挥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根据感知

的协同律,教师要注意发挥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11 记忆的三个环节?(P61) 1)

信息的编码:信息的编码是记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又称为识

记。

2) 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储存是记忆的中间环节,通常也成为保持。 3)

信息的提取:信息的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

12 理解记忆的三个系统?(P63)

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 ,信息的长期保持实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信息有感觉记忆转入短时记忆,再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 1)

感觉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大约有0.25~5秒;信息编码是以信息

所具有的物理特性进行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同内容的感觉记忆,其容量有一定的差异。信息加工水品低。

2)

短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约为5秒~2分钟,信息编码方式以言

语的听觉形式为主,容量相当有限。

3)

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长(可以是一分钟,也可以

是一小时、几天、几年,甚至终生),其主要采用语义的形式编码,容量非常巨大。信息加工水品最高。

13 遗忘的规律?(P66)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有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特点(艾宾浩斯)

14 遗忘的机制?(P66)

关于遗忘的机制,说法很多,但是得到心理学实验证实的观点是干扰说。研究表明,性质上和时间上相互接近的经验,可以相互促进,也可以相互干扰。

15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或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7) 1)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与内容:首先要让学生将不同类型的学习内

容安排在邻接的学习活动中,并使中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这样对记忆材料是有益的;其次复习时应该注意排除记忆内容见的干扰;第三,早上与晚上的学习时间由于受到前摄抑制或后摄抑制的影响较少,应有效利用这两段时间来记忆材料。

2) 选择适当的识记方法 3) 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4) 及时复习

5)

选择适当的方式复习

16/表象:P7

3表象是表征的一种特殊形式。作为心理活动,它是大脑以形象的心理形式表现客观事物的过程;作为心理活动的结果,它就是在大脑中保持的客观事物形象。

17、思维的概念及分类:P77--P77

概念: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18、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P79

问题解决中的思维活动过程可分成表征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和评价结果四个阶段。

1、表征问题:是只个体运用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2、设计方案:本阶段需要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关键是探索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具体操作程序。

3、执行方案:一旦确定了方案,便进人执行方案的阶段。

4、评价结果:执行方案的操作结束后,就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目标状态,所运用的策略和操作是否适宜。

19、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P80

1、情绪与动机: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在一定的限度内,问题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2、对问题情景的知觉:问题情景与个人的认识结构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问题就容易解决。

3、定势:它的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

4、功能固着: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到它的其他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物体的用途越重要,就越难看出他的其他用途。

5、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0、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和15题一样)

2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P109

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层次越低的需要越大,人们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2.动机冲突的分类P116--P117

1.双趋式动机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这两个所欲达到的目的标对个体具有同样强度的吸引力,能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但个体由于条件、环境所限而无法同时获取两个目标,这时在心理上产生的难以作出取舍的冲突情境就是双趋式动机冲突。

2.双避式动机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眼前呈现两个具有同样强度的威胁力的目标,迫于环境形势,逃脱一个威胁就必须接受另一个威胁,正是所谓的”前有伏兵后头追击。

3.趋避式的动机冲突:同一个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求,但同时也可能构成威胁。于是产生了趋避式动机冲突。

2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P12

3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实在情绪体验逐步威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24.意志品质及与之相反的品质:P140--P142

(一)意志的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个体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并使

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要求的意志品质。与自觉性品质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二)意志的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的才去决定,并

实现所决定的意志品质。与果断性品质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三)意志的坚韧性

坚韧性是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性,并能在行动中保持充分的经历和毅力

的意志品质。与坚韧性品质相反的是动摇和顽固。

(四)意志的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意志行动中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学术自己的动作和

言语的品质。与自制力品种相反的是冲动性。

25.气质的学说:P16

11.体液说2.体型说3.血型说4.激素说5.活动特性说6.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26.气质的类型及特征,如何根据气质类型因材施教P167

气质类型有四种:即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多血质的气质特征是感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易受外界刺激影响;具有较高的可塑性;情绪兴奋高,反应迅速而灵活;外倾性明显。

粘液质的气质特征是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低,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可塑性较差;情绪兴奋低,反应速度慢,具有稳定性,内倾型明显,外部表现较少。

胆汁质的气质特征是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反应迅速但不灵活;可塑性较低;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外倾性明显。

抑郁质质的气质特征是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反应性低,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可塑性较差;具有刻板性,不灵活;情绪兴奋性高,情绪体验深刻,反应速度慢;具有严重的内倾性。 27.性格的类型P17

11.按照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划分性格的类型

按照性格结构中认知、情绪、意志三中心理机能哪种占优势,可以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按照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性格的类型

按照个体心理活动是否外漏,可以将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3.按照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划分性格的类型

按照个体心理活动的独立性程度,可以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4.其他的性格分类方式

按照人的社会价值取向可以将性格划分为理论型、社会型、经济型、权力型、审美型、宗教型六种类型。 28.性格与气质的关系P17

4性格与气质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差别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其一,性格与气质虽然都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但性格侧重反映与心理活动的动机和内容有关的方面,气质则侧重于反映与心理活动的动机和内容无关的动力特征。

其二,性格与气质的形成条件有很大的区别。气质是以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为主的生理基础的。而性格则是以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为生理基础的。

其三,性格与气质的发生发展也不是同步的,气质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性格则是在个体的生活实践活动中,随着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而变化的。

其四,性格与气质的区别还表现在,相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性格,而不同气质的人也可以形成基本相同的性格。

(二)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一、由于神经活动的类型对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而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具体表现。

二、性格对气质又一定制约作用,可以掩盖甚至改变气质的某些特性。

29、影响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P179 (一)遗传与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2.脑对人格的影响

(二)环境因素

1.地理与气候等地理环境的影响 2.社会文化的影响

3.家庭的影响:除了父母的交易以外,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父母的关系对儿童的人格形成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孩子对兄弟姐妹间的排行,对儿童的人格也有一定影响。 4.教师的作用

(三)自我因素

(四)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我因素等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往往交织在一起共

同起作用。

30、智力的测量及发展特点P20

41、以通过智力测验项目的多少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2、以智力年龄的大小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3、以心智商数的大小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4、以智力商数的大小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5、以离差智商表示智力的相对水平。

发展特点:13岁以前智力是直线向上升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

31、能力的种类;根据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分析“高分低能”现象;P206/P197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实际能力和潜在能了

4、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高分低能”现象的分析:

一般来说,知识掌握得越多,对能力的发展越有利,虽然它们不是同时发展,但遵循着“水涨船高”的规律。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种可能是他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机械识记阶段,未能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缺乏灵活性。另一种可能是所学的知识不是解决当前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使其知识水平不能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第三种可能是缺乏实际应用与练习,知识转变为能力的关键在于实际应用,人们只有吧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能力的发展的个体差异(P210):

1、能力类型的差异,类型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人们在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都表现出来类型差异。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显露有早晚之别,有些人在儿童期就表现出非凡的能力,但也有人智力表现比较晚,但一般来,能力突出表现的年龄阶段在中年。

3、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其中空间能力是体现性别差异最明显的一种能力

33、自我意识的成分及自我认知的方式(P234):

1、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行动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2、自我认知的方式:

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社会比较、自我暴露、自我蒙骗

34、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的特征(P236):

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是指对自己基本持积极态度或肯定态度。其特征有如下三点:

一、自我接受,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缺点,但并不因此就挑剔自己,对自己所属的类型基本是满意的,具有自我宽容的特点,不仅能认识自己的缺点,而且努力去克服这些缺点;

二、喜欢自己,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者,自我感觉良好,能够怡然自得;

三、对自己的价值有适当的尊重高水平自我价值感这不一定就认为自己比他人更能干或更有用,他只是尊重自己而已。

35、学习迁移(P316):

学习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迁移不仅表现为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而且表现为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36、学习的基本理论及代表人物(P320):

一、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的多次的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

1、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代表人物:桑代克

2、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学习观,代表人物: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

3、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学习观,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二、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强调整体观,注重人类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内部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或图式的建构

1、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2、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代表人物:托尔曼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代表人物: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奥苏伯尔

5、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加涅

三、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主要理论是“自我实现”论,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现实世界建构的结果,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建构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知识。代表人物:斯皮罗,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

37、学习策略的类型(P329):

一、记忆策略:复述策略、解释策略、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38、教学反思的成分(P387):

1、认知成分,认知成分是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

2、批判成分,批判成分是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

3、教师陈述,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情景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39、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P380):

在教师人格特征中,有两种重要的特征会对学生产生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1、教师情感是影响班级气氛活跃程度的因素之一,对学生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和催化作用,热情而富于同情心的教师易与同学打成一片,给学生更多情绪上的支持。

2、善于激励学生、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爱自己的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更富有建设性。

40、学校群体对个体的影响(P430):

一、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

2、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

二、从众与服从

1、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

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2、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

这种行为是在界的明确要求下而发生的。

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

1、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

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2、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

己已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了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四、竞争与合作

1、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并促使某种只有利

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2、合作是指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目标而协同活动,相互配合以实现同

一目标的行为或意向。

4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P478):

1、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和融合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在学科教育、各项教育活动、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径。

2、开设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是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制度保证。

开设相关课程丰富学生必要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

3、别咨询,个别心理咨询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通过与学生一对

一的沟通所开展的辅导活动。

4、小组辅导,辅导人员面对一组学生所展开的辅导活动。

5、建立网络,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也是学校心

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42、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维护(P402-P408):

答: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社会因素:

1、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的影响;

2、传统观念的不良影响;

3、社会提供给教师的资源有限;

4、社会现实问题及不良风气的冲击;

5、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压力。

二、

学校因素:

1、教师的角色冲突与困惑;

2、学校管理方式不当;

3、学校环境与条件不良;

4、学校人际关系紧张;

5、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

三、

家庭因素:

1、家庭牵累较多,缺少闲暇消遣时间;

2、

教师子女的升学与就业压力较大,教师为其子女的前途操心较多;

3、青年教师进入教师行列、缺少伴侣、家庭住房、工资收入医疗等不如人意。

四、

个人因素:

1、教师有完美主义的心理倾向;

2、教师个人的能力问题;

3、教师注重情深享受,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对外界变化敏感等。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

优化社会环境:

1、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2、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心理压力;

3、提高培训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感;

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

5、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师心理素质。

二、完善学校管理:

1、优化校园环境;

2、端正领导作风;

3、健全激励机制;

4、密切人际关系;

5、开展健康休闲

三、注重自我维护:

1、树立科学观念;

2、进行身体锻炼;

3、学会科学用脑;

4、丰富业余生活;

5、扩大人际交往;

6、善于调试情绪。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七年级第一学期复习资料

第一学期幼儿心理学试卷

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第一学期《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学期《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