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00:31: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设计

大连世纪学校 唐丽媛

一、教材说明: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二、教材分析: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也是七年级初一年级下学期历史的第一课,将把学生带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时期。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但又极其重要的朝代。一是它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持续近四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状态;二是隋朝隋朝空前份荣富庶;三是隋朝创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四是隋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大运河,为唐朝的强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分析:通过半年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基本情况,弄清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及相应的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等重要内容,对掌握历史年代、历史线索、对历史人物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教师讲述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学习,生生合作的学习途径,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重难点:贯通南北的动脉大运河是本课重点,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不仅是隋朝历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体现中华民族勤劳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确定隋朝统一的条件为本课教学难点,因为教材没有提出,需要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另外,如何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大运河开凿的意义也是本课难点。因为需要学生要在历史知识基础上,结合地理知识,用全面客观的态度,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教师要加以阐释、引导。

五、设计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件论据和独立思考,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为此,教师设计思考问题,制作大运河等相关知识的课件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积极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讲授、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隋的建立、隋的统一,以及大运河的开凿。了解隋文帝、隋炀帝,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导言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围绕“隋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隋开凿大运河的条件是什么”等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国家统一的重要和民族团结的可贵,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总是功过集于一身,隋文帝如此,隋炀帝也如此;了解隋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七、教学过程

(一)隋的统一

1、忆旧联新,导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历史知识讲究连贯性。历史线索要清晰,前面学过的朝代表要让学生心中不忘,通过让学生背诵朝代歌,回顾上学期的学习内容,承上启下,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长期分裂局面,民族融合和汇聚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人们渴望统一,谁能完成统一大业呢?导入新课。

2、结合材料,阅读整理

关于隋朝的建立,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引用清人赵翼所言:“古来的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分析杨坚建立隋朝的原因,并请学生看隋文帝图,加深印象。 3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关于隋朝的统一,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让学生展开阅读讨论,隋朝统一的条件、统一的经过以及统一的影响。特别是隋朝统一的条件,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归纳整理,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隋朝的疆域,指导学生看地图,加深印象

关于隋朝的富庶,引用马端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并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进一步体会。同时教师可是当补充内容,如隋文帝“开皇之治”,隋朝开创了一系列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让学生加深了解隋朝的历史及其在中国古代史的地位。

(二)、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1、小组讨论,积极参与

关于大运河开凿的原因,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并结合现在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分析,各组意见发表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让学生知道大运河开凿的真正原因,对以后分析问题大有帮助。如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去扬州看琼花。学生就会做出理性的分析。

2、利用公式,解决重点。

关于大运河开凿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公式,即1=2+3+4+5+6,让同学看大运河的示意图和教材的介绍找出以上数字分别代表什么。引起学生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去寻找答案,提高了积极性。最后,学生很容易记住了大运河开凿的情况,1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2千多千米,3点、4段、5大水系、6年时间。。

3、引发思考,解决难点

关于大运河开凿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发学生争论思考,有人说大运河开凿是好事,也有人说大运河开凿导致隋朝灭亡,对次你们怎么看,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知道大运河的开凿不仅是隋朝历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体现中华民族勤劳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另外,也帮助学生用全面客观的态度,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对历史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然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教师要加以阐释、引导。

八、课后小结,

教师结合本科学习的内容,通过问题让学生总结本科所学的知识。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又极其重要的年代?让学生从几个方面总结本课内容:完成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统一,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繁荣富庶;创立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等;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为唐朝强盛奠定了基础。即使适当补充。

九、教学反思

本课中,我采用忆旧联新方法,导入新课,将学生一下子带入对历史知识的回顾,使新旧知识衔接自然,课堂中,我不断设疑,通过提问、小组探究讨论、出示公式等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较好。然而,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大,牵引学生的思维,按照预先设计的思路推进教学环节的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有些忽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时,书上的内容 不是很充实,也没有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讨论的实效性不强。学生回答问题时,只是把书上的资料读出来,而如何把这些资料互相交流、讨论、归纳、概括,然后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我在这方面缺乏指导。另外,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了许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何把这些信息加工、整合,对学生进行帮助、指导,调节课堂的节奏,我在此也缺乏足够的预设能力,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

十、对教材及《课标》的验证

教材从内容到图片的选择上,主题突出,语言简洁,课后的阅读思考题、讨论题的设计比较有启发性。但是内容不够充实。

《课标》定位比较适切,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探究性地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1课《走进因特网》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短文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历史教案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道德与法治第1课教学设计

第1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火烧云第1课

教学设计刘胡兰第1课

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第1课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