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幽怜飘香《红楼》 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1 18:13: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幽怜香飘《红楼》

高一(5)班陈文琼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题记

轻轻地合上《红楼梦》,端起白烟缭绕的茶杯,倚靠在窗边,看着玻璃窗外的小雨淅淅沥沥。淌在心底的一汪清流,被这袭来的雨溅起阵阵涟漪。这场飘然而至的雨,就像是一曲未尽的歌,描摹出那位红楼佳人。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林黛玉的一生,就如她葬花时说的一样“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纷繁复杂的大观园,封建迷信的社会环境,令人窒息的家长制度,让这朵孤傲的花在固守洁净中零落香陨。

初被黛玉吸引是因为她的前世——一棵至情至圣的绛珠仙草。她在三生石畔受了神瑛侍者的滴水之恩,所以当她幻化为人形后,像飞蛾扑火一般追随着神瑛侍者去了凡间,用尽了一生的眼泪去还那笔“滴水之恩”。她的前世就这般的执着,这般痴情,痴情到甘愿去承受轮回之苦。黛玉的精神是来自她的前世,她有不同寻常女子的坚毅,有不同一般世俗的眼光。她的颦颦回眸,且笑且泪,都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感叹。

看完全部《红楼梦》,常常会陷入深深地思绪之中。如果,当初黛玉没有来到贾府,那么她的一生又会怎么样呢?她的泪与愁会不会没有深重和频繁呢?

初到贾府,她是一个步步谨慎,句句在意的女子。一句话也不肯多说,唯恐怕别人耻笑了她去。黛玉就像是无意飘落到贾府的百合花,对于贾府的金镂玉雕、奢华无度,不尽相配。宝黛初会,宝玉眼中的黛玉是遗落凡间的仙子,“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皎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就是这样的一个具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黛玉从此进了宝玉的心,从此与这贾府的命运纠缠在一块。

在贾府里的人,都多了一份世俗和城府,所以,这注定黛玉是孤独和寂寞的。她不如宝钗人缘好,但是,在读者眼里,她比宝钗来得诗意,来得真诚。不论是面对宝玉挨打时的无语凝噎,泪眼相对,还是在教香菱作诗时的耐心和温柔,都能让人感受到一份恰到好处的温暖,一份真挚流露的情感,这在人人自保,事事小心的贾府里是不多见的。黛玉的才情,黛玉的直率,黛玉的柔弱,黛玉的痴情,最懂的只有宝玉。宝黛本是人人羡慕的一对,却因为贾母和贾家的家长们,一段旷世的奇缘,一对天造地设的佳人不得不分离,不得不天人永隔。

黛玉之美,来自她的内心,绝不仅仅是她的外貌。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史湘云

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

就是这样一位至善至美的女子,最后却化为一缕青烟,消散在这重重的围墙之中。潇湘馆里再没幽幽琴声,落花处再没白卷衣袖。孜然一身的进了贾府,带着对世间的不忿和委屈离开了。黛玉和宝玉的爱,终究没有抵过命运。也许,她的到来真的像是一场梦,梦醒了,花落了多少,又有谁知道呢?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一曲未尽,佳人颦颦,梦里花落,梦醒花香溢满心底。

红楼读后感

品红楼(读后感)

《红楼梦魇》读后感

《地铁幽灵猫》读后感

《幽秘花期》读后感

《小窗幽记》读后感

《小窗幽记》读后感

《小窗幽记》读后感

小窗幽记读后感

梦回红楼——红楼梦读后感

幽怜飘香《红楼》 读后感
《幽怜飘香《红楼》 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