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回声 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设计.DOC[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2 02:09: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回声 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波纹”、“荡”、“返”、“欢快”。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回声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等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它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叫声的回声以及和妈妈的对话,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课文的重点也就是难点,即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的话“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第五自然段)

声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水波现象也未必是7岁多的儿童所留意观察过的,更何况水波与声波类似关系的文字叙述,这些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都是十分抽象而又难以理解的。因此,必须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必须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去理解。应用多媒体教学固然可以把声波、水波及其关系表现出来,但多媒体课件毕竟还是一种模拟,给学生的仍然不是切身的体验。

所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文的重点、难点,相应的教学对策定为实物演示与多媒体课件的优化组合:即水波的荡出去又荡回来,是以教师的实物情景演示和学生的实物情景操作去促使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再将实物演示的观察所得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去示意水波,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去示意声波怎样传出去又返回来;最后在多媒体课件中把水波和声波进行形象类比,从而让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掌握。

三、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学生求知欲强,但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学习

四、五自然段时,采用了实物展示平台进行水槽投石击水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把水波变化和声波变化这两个重点难点内容制成动画配上音,化抽象为直观,把科学性和直观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年龄小,爱读有趣的童话,因此充分运用课件展示生动有趣的卡通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始终注意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尤其是对重点词句段更是反复读,不断揣摩,潜心感悟,读出变化的语气,体验情感。

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与人沟通交流,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交流,自己的演示说明,自己的动作揣摩,自己的角色表演,去探索、去想象、去理解。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1.利用教学课件,创设情境,自主感悟 (1)本课导入时,利用课件播放三种声音,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声音,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放出回声,引出课题,并对课题质疑,为学生探求新知指路,营造一种乐学的氛围。

(2)运用声音和画面,以境激情。导入新课后,边配乐范读,边展示教材情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完课文后,看动画片《回声》片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3)课件的动画模拟与真实的水波演示相结合,不仅化抽象为直观,而且模拟与真实相得益彰。为了帮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声波是怎样传出去、返回来的,把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小青蛙在桥洞里叫这两部分重点、难点内容制成多媒体动画,配以真实的水波演示,把科学性和直观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课文中小青蛙的情感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的变化而变化的,由高兴→奇怪→高兴→欢快。这是课文的情感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尤其是对重点词句段要反复读,不断揣摩,潜心地感悟,读出变化的语气,体验情感。

3.打破常规教法,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

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听老师范读初步整体感知后,先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学习

四、五自然段。通过做实验,课件演示,小组讨论汇报等方法进行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回过头来指导学生学习

一、

二、三和六自然段,让学生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怎样解决的。

多种教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恰到好处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的情感升华,整个课堂的气氛民主、开放。

五、教学媒体设计 1.多媒体课件设计

课件分为三个模块——导入模块、理解模块和扩展模块。总体结构如下:

导入模块是鼓声、流水声、鸟叫声及回声等音频资料,在导入教学时运用,目的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模块包含范读、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部分。范读部分为背景音乐和随着音乐依次出现的7幅反映课文内容的画面。文字部分为课堂练习题。图片部分即7幅反映课文内容的卡通图画。动画部分为水波和声波的情景模拟。视频部分为影视片《回声》的片段。

扩展部分是发散性提问:假如小青蛙跳出桥洞,还会有回声吗?为什么?(配小桥图) 2.水波演示设计

用一玻璃水槽置于视频展示台上,投入小石块,即可产生水波。与课件中的水波模拟动画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课件显示】鼓声、水流声、鸟叫声。 听,这些是什么声音? 【课件显示】回声。 这又是什么声音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回声》。(板书:

18、回声) 3.齐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二)质疑定向,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配乐范读。

【课件演示】课文内容的7幅图。

2.听了老师的朗读,看了这些美丽的画面,你知道了什么?

(三)理解感悟 1.课文的

四、五自然段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回声,它是怎样产生的。自由轻声读课文

4、5自然段,想: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2.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件演示】青蛙妈妈带小青蛙跳到岸上的画面。

(1)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点读、画动词、齐读、边学做青蛙妈妈的动作)

(2)【课件演示】文字:青蛙妈妈带着青蛙跳到岸上,它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实物演示】把石子扔进水里,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做个实验看看。

(3)河水是这样变化的吗?(找读句子) 【课件演示】文字:(指名学生口头填空。)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4)我们来看看河水的变化。

【课件演示】动画1: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河水激起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板书:水的波纹)

(5)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五自然段。

水能击起波纹,声音也有波纹,让我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 (1)点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学生标句子序号)。

【课件演示】文字:青蛙妈妈的话①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②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③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④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

(2)自由读、想: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3)分小组讨论交流。 (4)点名说。

相机完成填空作业。 【课件演示】

水的(波纹)碰(荡)(河岸)

声音的(波纹)(返)(石壁)碰(理解:返)

(5)看动画理解。

【课件演示】动画2:小青蛙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

相机指名学生和老师一起板书。(板书:声音的波纹)

(6)小青蛙明白了吗?它怎么说的?(点读,齐读) (7)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8)你们明白了吗?请两个小朋友来表演,一个演妈妈,一个演聪明的小青蛙,告诉妈妈你明白了什么?(学生戴头饰表演)

4.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青蛙在妈妈的帮助下明白了它听到的是回声,它是在哪儿发现回声的?

【课件演示】小桥图。

(1)这就是那个桥洞,你觉得这周围的景色美吗?美在哪儿? (2)指导朗读。

5.学习第

二、三自然段。 小青蛙是怎样发现回声的。

(1)自由读

二、三自然段,用“________”画出小青蛙说的话,用“~~~”画出它的回声。(师生分角色读,分左右两组读回声)

(2)小青蛙以为有一只看不见的青蛙学它说话,奇怪极了,它是怎样问妈妈的?妈妈是怎样回答的?(点读、评价、指导朗读)

6.学习第六自然段。

妈妈把小青蛙带到岸上,用石子击水这个实验让小青蛙明白了它在桥洞里听到的是自己的声音,它太高兴了,又回到了桥洞里呱呱叫。我们来读第6自然段。

(1)点读。

(2)这次小青蛙听到回声心情有什么变化?(理解:欢快)它还会说些什么?(自由说),让我们一起来学青蛙呱呱叫,把它想说的话说出来吧!(全班学生说)

(3)齐读。

(4)多有趣的回声啊,但是„„ 【课件演示】扩展提问:假如小青蛙跳出桥洞会有回声吗?为什么? (5)同学们都学懂了,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准备了一段动画片请大家欣赏。

【课件演示】影视片《回声》片断。

(四)总结扩展 1.齐读全文。

2.回声是多有趣的自然现象啊!其实,在生活当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事,只要小朋友们多听、多看、多想,就能发现,弄个明白。

3.还有哪些地方有回声呢?带爸爸妈妈或朋友去找一找,亲耳听听自己的回声,请你来做小老师,告诉他们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唤起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直觉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先导,让学生看题目就发问,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为学生探求新知指路。

运用声音和画面,以境激情,整体感知课文。 自然导入第4自然段。 引导学生以动作助理解。

作水槽投石击水的实验。教师先做示范,让学生观察水面变化;后请学生演示,指名学生说。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有感性认识,再播放多媒体课件的模拟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波纹”、“荡回来”这两个词。

为了让学生看清楚河水的变化,注意用鼠标点按,让画面暂停,引导学生看清一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化抽象为具体,把瞬间变化的事物定格在屏幕上,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反复操作可以使观察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看清楚、弄明白,为后面学习声波的知识打下基础。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继续学习,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段话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让学生潜心读书,边读边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且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受到启发而达到自悟。

注意先让学生完整看一遍,再点按鼠标暂停,让学生看清声音的波纹传出来,碰到石壁又返回来。

看动画理解过程中指名学生和老师共同板书,老师画传出去的声波,学生用另一种颜色画声波怎样返回来。这样把学生观察到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绘画展示出来。

“回声”是较抽象的知识,通过自读自悟,看动画,参与板书使学生知道了它是怎么回事;角色表演把文字化为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视、听、动觉形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整个重点难点部分完成了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转换过程,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补促进。

从这句入手,引导学生循果求因,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把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美,使学生进入情境。把朗读与理解,朗读与欣赏结合起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同步前进,使学生的心态进入言语角色。

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回声产生的原因。 再现有趣的回声,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找回声,听回声,亲身体验学过的知识,当小老师讲道理,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又把学到的知识转成自己抽象的语言,加速了语言的内化。

七、板书设计

水的波纹:

声音的波纹:

课文中的叙述是抽象的,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演示是化抽象为形象具体,那么,板书则是在形象具体后的抽象概括,是学生理解了的表现。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演示的形象具体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八、练习设计

结合课文,精心设计练习题。在教学第

四、五自然段时,配合课件的动画,设计了一系列相关的题目,或找画动词或填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练习1:划出表示动作的词,并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青蛙跳到岸上,它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练习2:给青蛙妈妈的话标上序号,并根据这段话填空:

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

九、教学过程流程图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回声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 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设计.DOC[推荐]
《回声 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设计.DOC[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