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产工艺技术控制管理制度

发布时间:2020-03-02 12:59: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生产工艺技术控制管理制度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生产车间生产装置工艺技术控制的管理程序、管理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各专业管理部门和生产车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管理程序》 《工作危害分析(JHA)管理规定》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管理规定》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管理规定》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工艺

指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增值加工或处理,最终使之成为制成品的方法与过程。 3.2 工艺指标

为了保证工艺过程的安全、平稳、高效地运行,对操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参数规定一定的范围满足控制要求,如温度、压力、流量等。 3.3 工艺卡片

指将生产装置工艺运行、质量、设备、安全、环保、动力等各方面关键参数的控制指标实现卡片化的管理方法。 3.4 工艺变更

对生产运行、检维修作业、开、停工过程、技改、新、改、扩建项目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工艺、设备变更,改变工艺流程、参数或设备等的活动,且需要相应改变工艺安全信息,如工艺流程图、管线与仪表图、设备数据表、报警和联锁设置值、操作程序等。 3.5 操作规程

指为了保证生产、工作能够安全、稳定、有效地运转,对操作人员全部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事项、程序及动作做出的规定。 3.6 操作卡

指装置或设备从初始状态通过一定顺序过渡到最终状态的一系列准确的操作步骤、规则和程序,是操作规程卡片化的体现。执行操作过程中遇到异常可以退守到上一个稳定状态,确保安全地逐渐过渡到最终状态。 3.7 生产技术方案

指为了达到生产、工作目标,统筹合理利用有效的资源与有关的各种生产技术,优化工艺、调整操作,针对生产技术方面而编制的专项方案。确保能有效地、更好地在生产过程中达到既定目标,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4 职责

4.1 生产技术部职责

1) 归口管理操作规程、操作卡和生产技术方案。 2) 组织操作规程、操作卡的审核。 3) 负责新版操作规程、操作卡的发布。 4) 负责过期、失效操作规程的回收。

5) 监督、检查操作规程的编制、修正、修订、使用、发放与回收。对不符合项提出整改或考核意见。

6) 监督、检查操作卡的编制、修订、风险评估、执行、保存和评审固化过程。对不符合项提出整改或考核意见。

7) 组织生产技术方案的讨论。

8) 监督、检查生产技术方案的执行过程,审核生产技术方案执行后的总结。

9) 指导操作卡、生产技术方案中的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10) 归口管理工艺卡片。负责组织工艺指标的制定、修订、审核、会签和发布,对已发布而需要变更的工艺指标进行审核、会签和发布,负责对本专业工艺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1) 归口管理工艺技术报表,负责工艺技术报表的收集、汇总和审查。负责对各生产厂工艺技术报表的检查、评比和考核。

12) 负责工艺通知单的出具和发放。

13) 监督、检查生产车间生产装置操作平稳率的管理情况。 14) 归口管理工艺记录,检查、考核原始记录、技术台账。 15) 负责对生产工艺调整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6) 归口管理技改技措。

17) 负责技改技措的审定及计划编制、组织审查、验证、奖励等级评定和奖励金申请。

18) 归口管理新建、改建、扩建装置标定。 19) 负责装置标定过程的组织和综合协调。 20) 审核标定方案和标定报告。 5 工艺指标管理 5.1 总则

工艺指标的合理、有效控制是生产装置安全、平稳、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生产车间各专业技术人员对工艺指标的控制范围、要求等进行合理的设置,不断优化、改善生产控制条件。 5.2 工艺指标的识别与设置

5.2.1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对生产装置日常运行过程中涉及质量控制、工艺要求、设备运行、安全限值、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各工艺指标进行全范围识别统计,确定各工艺指标的控制范围与控制要求。 5.2.2 工艺指标的识别依据资料

1) 原材料、中间产物、成品、废料、三剂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使用说明书和规格标准文件。

2) 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改、技措项目工艺设计基础数据。

——工艺原理(工艺的物理原理和化学反应;可能存在或带来不良后果的反应;有害物质的贮存量)。

——工艺流程图(P&ID图和PFD图;物料平衡;能量平衡)。 ——工艺运行条件(参数的最大值、最小值、设定值)。 ——工艺安全运行参数限值。 ——工艺联锁、安全保护系统。 ——设备作用描述、说明。

3) 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改、技措项目设备设计基础数据。 4) 装置标定报告。

5) 试车、开、停工等工艺技术总结。

6) 同类、类似或相似装置的相关操作经验参数。 7) 国家、行业标准。

8) 企业标准、过程质量指标控制等。 5.2.3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依据 5.2.2资料识别生产装置的工艺指标。

5.2.4 工艺指标的识别是对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监测或检测的指标项目进行统计、确认的过程。

5.2.5 生产车间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识别出的工艺指标编制生产装置的《工艺指标控制手册》,明确工艺指标的名称、指标控制范围、监测或检测方式和频率。 5.2.6 识别出的工艺指标分为以下几类:

1) 质量指标。 ——原料质量指标。 ——三剂化学品质量指标。 ——过程控制质量指标。

——半成品质量指标(含同一装置不同生产单元之间的互供料)。 ——产品质量指标。

——公用工程系统质量指标(如氮气的氧含量、天然气的硫含量等)。 ——其他质量指标(如润滑油等)。 2) 工艺运行指标。 3) 设备运行指标。 4) 公用工程系统指标。

5) 安全限值(超指标后会引发安全事故的指标最高或最低值)。 ——工艺联锁值。 ——设备联锁值。 ——安全泄压值。 ——其他安全限值。 6) 环保监测指标。 ——过程监测指标。 ——排放口监测指标。 7) 经济技术指标。 ——三剂化学品消耗指标。 ——能源消耗、能效指标。 ——能效指标 8) 其他工艺指标。

5.2.7 工艺指标范围使用的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规范,需要说明的在单位后面注明。质量分数用“%(wt)”表示,体积分数用“%(vol)”表示。

5.2.8 工艺指标范围以“≥”、“≤”、“>”、“<”、“±”或“~”的形式表示指标范围,“~”表示的指标范围含上、下限。

5.2.9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工艺指标的重要性、运行情况等确定工艺指标的监测或检测方式和频率。

5.2.10 工艺指标的监测或检测通过远传、现场仪表读取数据或采用携带式设备(如测温、测压、测振动等仪器)获得数据。需化验分析的数据按照国标、行标、企标等分析方法获得。

5.2.11 工艺指标的监测或检测频率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类,定期类以小时、班、日、周或月为单位确定具体时间,不定期类以周、月、季度或年为单位确定固定周期内的频次。 5.2.13 对于关键的、重要的、需要连续监控等的工艺指标,生产车间编制生产装置的《工艺卡片》。 5.2.14 工艺卡片

5.2.14.1 工艺卡片的编制内容:

1) 原料及化工原材料质量指标。 2) 工艺运行指标。 3) 设备运行指标。 4) 公用工程系统指标。

5) 成品、半成品、馏出口质量指标。 6) 环保监测指标。

7)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各种消耗指标(参考指标)。 8) 备注(相关内容说明、解释)。 9) 使用期限。

5.2.14.2 生产车间编制生产装置工艺卡片, 5.2.14.1条规定内容无工艺指标时允许缺省。

5.2.14.3 工艺指标的单位、范围的表示同工艺指标控制手册。

5.2.14.4 工艺卡片内工艺指标的范围不得大于工艺指标控制手册内同一工艺指标的控制范围。

5.2.14.5 工艺指标需要根据运行工况在规定的指标范围内进行更为精确的控制时,采用指令值(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等)表示,使用《工艺卡片指令通知单》下达实际控制指标。

5.2.14.6 工艺卡片应符合装置生产操作的特点,保证产品的质量,确保工艺安全运行。

5.2.14.7 工艺卡片的分级

1) 工艺卡片内的工艺指标依据指标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分为“公司级”和“分厂级”。

2)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工艺指标定为“公司级”。 ——确保装置安全运行和产品合格的关键性指标。 ——影响公司环保排放的重要监控指标。 ——重要的公用工程指标。 ——重要的考核指标。

3) 除“公司级”以外的指标全部定为“分厂级”。

5.2.14.8 工艺指标的设置应具有可操作调节性,反映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性,体现“节能降耗、环保优先”的原则。 5.2.15 生产车间根据工艺指标的控制范围,确定需要设定报警限值的指标名称、报警值,便于在超出范围时及时调整,避免工艺指标超出安全限。 5.3 工艺指标的审核、审批与发布

5.3.1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生产装置的《工艺指标控制手册》和《工艺卡片》初稿,编制完成后由生产车间主管确认签字,交公司各专业部门审核。

5.3.2 公司生产技术部组织《工艺指标控制手册》和《工艺卡片》初稿的审核。 5.3.3 《工艺指标控制手册》审核内容包括工艺指标的设置、工艺指标范围的确定、工艺指标的监测或检测方式和频率。《工艺卡片》审核内容包括指标设置、指标范围和指标的分级。

5.3.4 审核过程最终指标的确定分工如下:

1) 生产技术部负责工艺、质量和技术经济指标。

2) 安全环保部负责公用工程、安全、环保、能源(能效)和消耗指标。 3) 设备部负责设备运行指标、润滑油等质量指标的审核。

5.3.5 《工艺指标控制手册》审核通过后,由生产技术部发布,生产车间执行。 5.3.6 《工艺卡片》审核通过后提交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完成审批的工艺卡片由生产技术部组织发布,正本加盖“受控”字样的印章。 5.4 工艺指标的执行与控制

5.4.1 工艺指标的执行实行公司、生产车间、班组三级监控。

5.4.2 生产装置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工艺指标控制手册》中工艺指标的监控或检测频率制定工艺记录,工艺记录根据岗位设置、指标类型等进行合理分类。 5.4.3 工艺记录须覆盖《工艺指标控制手册》中的全部工艺指标。

5.4.4 工艺记录是工艺指标班组监控的体现。其中需要工艺班组监控的工艺指标的工艺记录由班组填写;需要专业服务机构(如三修单位等)监测的工艺指标的工艺记录由对应的机构填写。

5.4.5 工艺记录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填写:

1) 采用DCS控制的装置,工艺记录数据可用计算机采集,打印输出,存档保存。

2) 工艺记录数据由填写人员手动输入计算机后,打印输出,存档保存。 3) 工艺记录原始数据由填写人员用黑色笔(铅笔除外)书写,不得涂改和刮改,若出现笔误,应用“=”横线划改。

5.4.6 操作记录必须有填写人员签名。保持干净、整洁。

5.4.7 生产装置工艺班组内操对DCS控制系统的工艺指标进行不间断监测、调整,确保工艺指标均在规定的范围内。 5.4.8 生产装置工艺班组操作人员应熟悉与本岗位相关的各项工艺指标控制范围,需熟记工艺卡片内的工艺指标,在操作控制过程中随时与DCS、现场指标对比,确保工艺指标得到有效控制。

5.4.9 生产装置工艺班组的班长具体负责班组工艺指标执行与控制情况的检查与监督,处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4.10 生产装置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本专业工艺指标执行与控制情况的检查与监督,指导、协助班组处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4.11 工艺卡片中的质量、工艺、设备、公用工程和环保指标的控制执行以下要求:

1) 工艺指标超出控制范围,工艺班组必须在1小时内调整控制至指标范围,并留下调整记录。如在1小时内未能调整至指标范围内,班长及时向相应技术人员汇报,由技术人员指导调整,查找原因,消除超指标现象。

2) 工艺卡片内的工艺指标,公司级连续8小时超指标范围,分厂级连续24小时超指标范围,生产装置相应技术人员须向相关专业部门汇报。专业部门组织相关人员查找深层次原因,落实措施,消除超指标现象。

5.4.12 工艺卡片的《工艺卡片指令通知单》作为工艺卡片的辅助部分使用,下达的工艺指标值不允许超过指令值工艺指标范围。

5.4.13 工艺卡片的《工艺卡片指令通知单》由生产装置技术人员填写,经生产车间主管审核签字后生效。工艺指标发生变化后重新下达新的《工艺卡片指令通知单》,新通知单必须注明原通知单作废。

5.4.14 生产装置在开、停工时,工艺指标执行相应操作卡中规定的工艺指标范围,未规定的仍按照已有的工艺指标范围执行、控制。

5.4.15 在生产装置全装置或装置内局部单元需调整操作时,涉及的工艺指标执行已审批的生产技术方案和操作卡内的工艺指标,调整期限以审批方案的执行期限为准,不得擅自更改期限执行。

5.4.16 生产装置在紧急状态下,已编制应急操作卡的按照应急操作卡执行。无应急操作卡的根据实际情况先调整操作,保证安全生产,事后向相关专业部门汇报。

5.4.17 生产装置技术人员应对工艺指标的执行和控制制定管理考核办法。 5.4.18 生产装置平稳率作为生产车间对生产装置操作平稳度控制的一种方式,是生产车间一级监控的一种体现。生产装置平稳率的管理执行以下要求。 5.4.18.1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生产装置的自身特点制定平稳率的运行管理办法,依据办法规定具体落实执行。

5.4.18.2 平稳率控制项目从《工艺控制手册》中的工艺指标选取,控制范围宜严于《工艺控制手册》中工艺指标的范围。

5.4.18.3 平稳率控制项目的选择和目标值的确定应体现生产装置技术人员对工艺班组的操作水平的考评,促进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

5.4.18.4 平稳率的统计采用计算机采集或人工采集。计算机采集推荐10分钟/次,人工采集推荐1小时/次。

5.4.18.5 装置平稳率体系的运行情况在工艺技术月报和工艺技术年报中做全面详细分析。

5.4.18.6 生产装置技术人员确定装置平稳率的控制项目和目标值,报生产技术部备案。

5.4.19 公司生产技术部、安全环保部、安全环保部和设备部对工艺指标的执行和控制情况按照专业分工进行检查。以周检查、专项检查、节前检查、季节性检查、综合检查等形式进行。

5.4.20 公司生产技术部、安全环保部、安全环保部和设备部对工艺指标的执行和控制过程检查出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生产车间落实完成。

5.4.21 生产技术部对装置平稳率的管理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评价。 5.5 工艺指标的变更

5.5.1 新建、改建、扩建装置首次试车完成后,60天(日历日)内完成工艺指标控制手册和工艺卡片的编制。

5.5.2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度对生产装置工艺指标的运行情况进行一次评估,编制评估报告。

5.5.3 生产技术部组织每年对生产装置的工艺卡片评审一次,评审中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进行修订。

1) 装置工艺技术改进。 2) 原材料性质发生变化。 3) 产品结构或质量发生变化。 4) 操作条件发生变化。

5) 工艺卡片在执行过程中进行过变更的内容。

5.5.4 工艺指标控制手册和工艺卡片使用期限为一年,每年发布一次,新版运行同时旧版作废。

5.5.5 工艺指标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做出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改变,按照变更管理进行。

5.5.6 工艺指标的变更包括工艺指标的增加、删除和修改。 5.5.7 在下列情况下,对需要变更的工艺指标进行变更。

1) 装置大修结束或实施技改、技措项目后。 2) 生产车间季度工艺指标评估时提出需要变更的工艺指标。 3) 原料及介质性质发生改变。 4) 工艺操作条件发生变化。 5) 工艺操作步骤发生变化。 6) 产品质量结构、标准发生变化。 7) 生产加工方案变更。 8) 短期的调整试验或标定。 9) 设备运行条件的变化。 10) 公司政策的变化。

11) 安全或环保等标准的更新或升级。 12) 其它客观因素。

5.5.8 工艺指标变更前必须进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由生产车间成立风险评价小组进行评价。

5.5.9 工艺指标变更评价的风险等级属于Ⅰ级风险或Ⅱ级风险,在制定并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措施的完好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并得到有效监测的条件下允许变更。

5.5.10 工艺指标变更评价的风险等级属于Ⅲ级风险和Ⅳ级风险,生产车间会同公司专业部门制定并采取措施进行消减。消减至Ⅰ级风险或Ⅱ级风险,按照5.5.13条变更,无法消减的不得进行变更。

5.5.11 工艺指标变更时,由生产车间提出变更申请并提供《风险评价表》,报专业部门审批。通过后由生产技术部以《工艺通知单》形式发布变更内容。 5.5.12 《工艺卡片》公司级工艺指标的变更需要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其他工艺指标由相应专业部门的批准。

5.5.13 工艺变更具体执行《工艺变更管理规定》。 6 工艺操作管理 6.1 总则

6.1.1 为了保证生产、工作能够安全、稳定、有效地运转,对操作人员全部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事项、程序及动作做出的规定,通过操作规程、操作卡和生产技术方案实现“生产操作受控”的目标。

6.1.2 操作规程、操作卡的使用是生产运行过程的规范管理,对确定的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下进行,以实现健康、安全与环境目标。生产运行过程包括组织提供产品、活动、服务的全部过程。

6.1.3 操作规程是生产运行过程的指导、参考性文件,对操作过程需要遵守的事项、工作程序和动作做出规定。 6.1.4 操作卡是生产运行过程的执行性文件,将操作规程卡片化便于执行和管理的一种手段,是对操作规程进一步完善、细化和补充的一种措施。是对操作过程的详细具体、强制性的规定,所有具有的操作均以操作卡实现,有操作必须有操作卡。适用于生产车间生产装置的日常生产操作,不适用于检维修等需要开具作业票的作业、特种作业、首次试车等需要编制专有方案的作业。需要操作卡的临时作业和技改技措的首次投用参考操作卡相应程序、规定执行。 6.1.5 生产技术方案是对现有操作过程做出变更的流程性文件。 6.2 操作规程、操作卡的编制 6.2.1 编制原则

1) 体现“生产受控,操作确认,状态稳定”的原则。

2) 以工程设计和生产实践为依据,确保技术指标、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和准确性。

3) 总结长期生产实践的操作经验,保证同一操作的统一性,成为人人严格遵守的操作行为指南,有利于生产安全。

4) 保证不同人员对同一操作的准确性。

5) 操作步骤完整、细致、准确、量化,有利于装置和设备的可靠运行。 6) 在满足安全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将优化操作、节能降耗、减少损耗、提高产品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装置的生产效率。

7) 明确岗位操作人员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配合密切。

8) 在生产实践中及时修订、补充和不断完善,以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提高。

6.2.2 操作规程的编制依据

1) 工艺技术设计资料。 2) 设备、仪器、仪表说明书。 3) 首次试车方案。 4) 首次试车总结。 5) 安全评价报告。 6) 环境评价报告。 7) 安全技术要求。

8) 同类、类似或相似装置的相关操作经验。 9) 设备维护、检修规程。 10) 各类规章制度。 11) 国家、行业标准。

6.2.3 操作卡依据首次试车方案、操作规程、生产技术方案等进行编制。 6.2.4 编制方式

6.2.4.1 生产车间成立生产装置操作规程编制小组,包括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层次的编制人员,人数不少于七人,设组长一名。

6.2.4.2 生产装置操作规程编制小组组长具体负责组织编制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工艺、设备和安全)及操作人员(班长和岗位操作人员)参加。 6.2.4.3 操作规程编制过程中,必须坚持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修改,最大限度地吸收不同层次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保证操作规程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6.2.4.4 操作步骤多、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操作卡应由操作规程编制小组编制完成,如开工、停工操作卡等。

6.2.4.5 操作步骤少、内容单一的操作卡可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或操作人员单独编写,生产车间主管人员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查。

6.2.5 生产装置所进行的任何现场操作均需要编制操作卡,严格按照操作卡进行操作。

6.2.6 操作卡的所有操作应遵循“操作前确认、操作、操作后确认”的原则。 6.2.7 生产车间按照要求编制装置的操作卡初稿,编制好的初稿由生产车间组织对操作卡的所有操作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对于可接受的风险以提示卡形式在操作卡内表述;对于不能接受的风险制定消减措施,修订操作卡的相应操作步骤后重新进行评估,直至所有风险全部降至可接受范围。 6.2.9 操作规程的内容

6.2.9.1 连续生产装置操作规程的内容及要求执行《操作规程编写指南》。 6.2.9.2 间歇生产装置操作规程的内容及要求以《操作规程编写指南》为主体框架,按照生产受控的原则结合实际生产操作的需要做必要的调整。

6.2.9.3 其它无法按照《操作规程编写指南》进行编制操作规程的装置,其操作规程的内容和要求根据行业特点、要求等编制,但必须体现生产受控的原则。 6.2.10 新建装置建成投产前,生产车间应根据设计资料等编写首次试车方案,投产试车完成后6个月内编制出正式操作规程。

6.2.11 与操作规程配套使用的工艺技术资料,与操作规程一同编制、审批、发布。

6.3 操作规程、操作卡的审核、审批与发布

6.3.1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组织编制生产装置的操作规程和操作卡初稿,编制完成后由生产车间主管确认签字,交公司各专业部门审核。 6.3.2 公司生产技术部组织操作规程和操作卡初稿的审核。 6.3.3 操作规程审核过程分工如下:

1) 生产技术部负责操作规程工艺技术规程、操作指南、开、停工规程等内容的审核。

2) 安全环保部负责装置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操作规定、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审核。

3)安全环保部负责装置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审核。 4)设备部负责设备操作规程内容的审核。

5)与操作规程配套的工艺技术资料按照各专业分工审核。 6.3.4 操作卡审核分工参考操作规程审核分工。

6.3.5 操作规程每张审批表只能审批一个装置的操作规程。操作卡每张审批表可以审批同一装置的多个操作卡。

6.3.6 操作规程、操作卡审核通过后提交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完成审批的操作规程、操作卡由生产技术部组织发布。

6.3.7 发布的操作规程印刷后加盖“受控”章,每本操作规程按照顺序编号。发放至各部门和使用的生产车间,生产车间发放至各工艺班组。

6.3.8 通过审批的操作卡由生产技术部通过公司主页等媒介予以公告发布,发布后的操作卡作为有效的操作卡直接使用。

6.3.9 已通过审批但未经公开发布的操作卡需要使用时,可直接使用,但使用时操作卡必须附带审批表的原件或复印件。 6.4 操作规程、操作卡的使用与执行

6.4.1 操作规程主要用于指导生产操作,员工学习使用。生产车间负责操作规程的具体执行、培训等。

6.4.2 正常生产中,操作规程应摆放在操作室固定位置以供查阅和使用。摆放的操作规程必须为最新的有效版本。

6.4.3 操作卡是用于执行具体操作的规范性文件,使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 6.4.4 生产车间负责生效后操作卡的具体执行、培训等。 6.4.5 操作卡必须使用有效版本,严禁使用过期或作废的版本。 6.4.6 操作卡必须严格按照其使用范围使用,不得越范围使用。

6.4.7 操作卡分类存放在操作室中,以文本形式存放在资料柜中或以电子版形式(如PDF格式等)存放在计算机上,计算机上的操作卡必须确保使用时能及时打印出来。

6.4.8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组成生产装置操作卡使用监督指导小组,小组各专业人员负责监督指导操作卡本专业部分的执行,随时处理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6.4.9 操作卡的执行过程

1) 操作卡由生产工艺班组具体执行,维护单位人员配合参与。

2) 操作卡执行过程中,班长依据操作卡下达操作指令。内操指挥外操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执行操作,外操完成操作后须及时汇报给内操,由内操在操作卡相应操作步骤前注明操作完成时间、操作人员代号。外操完成整个连贯操作后对相应的操作进行确认,确认无误后在对应操作人员代号栏内签字。

3) 操作卡使用监督指导小组人员监督操作卡的执行过程,在操作卡执行完毕后进行签字确认。

4) 操作卡执行必须做到操作有监控,步步有确认。

5) 操作卡仅需外操操作时,外操按照操作步骤执行操作并签字确认,班长监督操作卡的执行过程。

6) 操作过程中外操可以携带操作卡作为操作参考,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操作卡步骤进行操作。

7) 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事故应急处置操作卡,先执行操作,待装置达到稳定状态后再签字确认。

8) 在紧急情况下无操作卡或者出现状况与操作卡有较大出入时,由值班干部组织技术人员、班长、操作工等讨论确定处理方案,指挥班组按照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处理结束后由生产车间组织讨论并编制相应操作卡或对现有操作卡进行修订。

9) 操作卡在执行过程中如遇到与实际不符,在相关内容下划“_”标出,由专业技术人员在操作卡相对应的步骤旁注明修改原因和修改意见,签字后执行。对于调整步骤过大或者对安全生产有较大影响的操作步骤必须由生产车间技术主管或厂长签字,对修改内容进行确认。按该操作卡执行完成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操作卡进行修订。

10) 使用后的操作卡由生产车间统一收回保管。 6.4.10 操作卡的固化

1) 对于每月使用3次(含3次)以上,操作过程评估风险较小的操作卡,严格执行10次以后由操作卡使用监督指导小组对使用过的操作卡进行评估,报公司专业部门审批后固化。

2) 固化后操作卡执行过程不需要逐步签字。

3) 生产车间操作卡监督指导小组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已固化操作卡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

4) 对于每月执行次数少于3次或者操作评估风险较大的不适宜固化的操作卡,必须每次执行有效版本,按步步确认方式签字执行。 6.4.11 未固化的操作卡的有效期限最长为12个月。 6.5 操作规程、操作卡的修正、修订 6.5.1 操作规程的修正、修订 6.5.1.1 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对操作规程做出修正:

1) 出现印刷、排版、语言表述等错误需要勘误时。

2) 因工艺、设备等发生变更,变更内容少于所需变更章节总内容的20%时。

3) 公司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标准、分析标准废止、修订或新颁布时。 4) 生产车间名称、规模等发生变化时。 5) 安全检查、风险评估等提出相关整改意见时。 6) 经确认操作内容存在安全隐患时。 7) 其它相关事项。

6.5.1.2 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对操作规程做出修订:

1) 当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废止、修订或新颁布时。 2) 当企业归属、体制、规模发生重大变化时。 3) 当生产设施新建、扩建、改建时。

4) 当工艺、技术路线和装置设备发生变更,变更内容多于所需变更章节总内容的20%时。

5) 当上级安全监督部门提出相关整改意见时。

6) 当安全检查、风险评价过程中发现涉及到规章制度层面的问题时。 7) 当分析重大事故和重复事故原因,发现制度性因素时。 8) 其它相关事项。

6.5.1.3 操作规程的修正、修订每年进行一次,由生产技术部组织,相关专业部门和生产车间参加。

6.5.1.4 工艺流程图册如工艺流程或设备变化,应及时在工艺流程图册上进行标识,确保与现场保持一致。

6.5.1.5 经改建或扩建后的装置,根据改建、扩建设计资料等编写首次试车方案,装置投产试车成功后,3个月内编制出正式操作规程,作为原装置操作规程的补充本。

6.5.1.6 操作规程需要修订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原操作规程的补充本。 6.5.2 操作规程每三年全面修订一次,生产车间操作规程编制小组须于操作规程到期前6个月开始组织修订、审批。

6.5.3 修订后的操作规程由技术项目组织发布,新版操作规程生效前原操作规程继续有效。

6.5.4 全面修订操作规程应将原版操作规程的修正单、修订本全部合并。 6.5.5 操作卡的修订

6.5.5.1 操作卡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操作步骤与实际操作过程不相符或形成新的需要消减的风险时,进行操作卡的修订,修订后的操作卡按操作卡审批程序进行。 6.5.5.2 操作卡因文字勘误、操作步骤中术语、名称变更、调整等对操作不造成影响,不需要重新进行危害识别的修订,修订内容以勘误单形式发布。 6.5.5.3 操作卡每年评审一次,对操作卡的有效性,是否需要修订进行评估。有效的操作卡可继续使用,需要修订的操作卡列修订计划进行修订。 6.5.5.4 操作卡修订期间原操作卡继续有效。 6.5.6 操作规程、操作卡的废止与回收

6.5.6.1 新版操作规程、操作卡生效的同时旧版操作卡同时废止,停止使用。 6.5.6.2 废止的操作规程由生产车间按照发放表回收,上交生产技术部,由生产技术部统一销毁。废止的操作卡由生产车间回收后销毁。 6.5.6.3 对于遗失的操作规程、操作卡应登记。 6.6 生产技术方案的管理 6.6.1 生产技术方案的编制

6.6.1.1 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由生产车间编制生产技术方案。

1) 当加工原料性质发生变化需要做调整方案时。 2) 当加工负荷发生变化需要做调整方案时。

3) 当工艺、技术路线和装置设备发生变更需要调整操作时。 4) 因生产运行需要操作调整时。 5) 当工艺参数发生变化需要调整时。 6) 上级安排任务需要执行时。

7) 局部设备或装置因故需要临时停工时。 8) 装置停工检修时。 9) 新设施、新设备等投用时。 10) 新三剂初期使用时。 11) 其它相关事项。

6.6.1.2 生产技术方案根据所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编制,思路清晰、语言简洁。 6.6.1.3 生产技术方案编制完成后,编制的生产车间须对其过程中存在的危害进行识别、风险进行评估。 6.6.2 生产技术方案的审批

6.6.2.1 生产技术部组织对初步编制完成的生产技术方案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修改操作方案,形成最终版本。

6.6.2.2 生产技术方案经公司生产技术部、安全环保部和设备部审核,通过后报公司领导审批。

6.6.3 生产技术方案的执行 6.6.3.1 生产车间根据批准后的生产技术方案确定该方案需要使用的操作卡,如需要编制新的操作卡,应按照相应程序编制操作卡,审批后方可执行该生产技术方案。

6.6.3.2 生产技术方案由生产车间负责执行。

6.6.3.3 生产技术方案执行完毕后生产车间应编制该生产技术方案的总结,提交相关部门。 7 工艺改进管理 7.1 工艺技术报表

7.1.1 工艺技术报表包括工艺技术周报、工艺技术月报和工艺技术年报三种。 7.1.2 工艺技术周报管理 7.1.2.1 周报内容

1) 生产完成情况(加工量、产量、收率)。 2) 过程质量控制情况(合格率)。

3) 装置主要动力消耗和能耗情况(动力消耗量、单耗)。 4) 环保指标完成情况。

5) 技术指标分析:对收率、合格率、能耗、环保指标做简要的分析。 6) 工艺调整及效果评价:描述本周主要的工艺调整情况,对调整前后的变化做简单的总结或进度说明,对工艺参数的变化情况做简要说明。

7) 三剂使用情况:对本周三剂化学品的使用情况做简要的描述,包括新剂的试用、使用和废剂的处理。

8) 存在问题:对本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简要的描述。 9) 其它需要在周报中予以表述的内容。 7.1.2.2 周报要求

1) 周报内容中的1~4项采用列表形式表示,余下的采用文字表述。 2) 周报内容中未发生的项周报中不列入,本周变化较小或无须重复表述的内容,当期的周报中可以省略。

3) 周报内容中能耗、环保等内容可做单独的报表,作为附件附在周报上。 7.1.2.3 周报内容应言简意赅、表述清晰,具体格式由生产厂自行确定。 7.1.2.4 周报的统计时间为上周四上午10:00至本周四上午10:00,特殊要求的另作通知。

7.1.2.5 周报由装置技术员编制,经生产车间主管审核后于每周五下午15:00前上报生产技术部。装置停工或检修期间不编制周报。 7.1.3 工艺技术月报管理 7.1.3.1 月报内容 1) 装置生产数据(原料加工消耗量、产品产量、三剂化学品消耗和主要技术指标)

2) 生产运行情况 ——概述

——生产情况分析(加工量、产量、负荷等)

——装置运行(长周期运行,开工率,开停车,检修和非计划停工) 3) 工艺技术

——原材料控制(质量指标,分析控制)

——技术指标分析(收率、合格率、平稳率、加工损失率)

——三剂化学品管理(三剂的贮存与使用情况、催化剂的运行情况、废旧、过期、闲置三剂的处置、新剂的试用和不合格三剂的评审情况)

——工艺卡片(工艺卡片的执行、工艺卡片的变更)

——操作规程(操作卡)(操作规程(操作卡)的执行、操作规程(操作卡)的编制与修订)

——工艺运行管理(主要的工艺调整、重要工艺措施的执行情况、技术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建议,存在问题)、装置的标定、主要设备的运行(对工艺影响,关键设备检维修))

——工艺连锁管理 ——技改技措 ——技术与科技攻关 4) 节能降耗

——燃料、动力消耗统计与分析 ——节能措施的实施与进展 5) 环保

——三废排放的监测数据与分析 ——环保措施的实施与进展 6) 事件与事故分析

——事件与事故分析与防范措施 ——措施的落实情况 7) 本月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 8) 下月工作计划 9) 附件与附录

7.1.3.2 月报内容中未发生的项,项目保留,该项填无。

7.1.3.3 月报内容中未列出但生产装置需要增加的项,按照现有格式依次顺序增加。

7.1.3.4 月报采用A4纸竖放格式编写,正文内容小四号字体,1.5倍行距,附件格式不做要求。

7.1.3.5 月报按照装置由技术员编制,经生产厂主管人员审核后于下月1日开始计算,5个工作日内(含5日)上报生产技术部。 7.1.4 工艺技术年报管理 7.1.4.1 年报内容

1) 装置生产数据(原料加工消耗量、产品产量、三剂化学品消耗和主要技术指标)

2) 生产运行情况 ——概述

——生产情况分析(加工量、产量、负荷等)

——装置运行(长周期运行,开工率,开停车,检修和非计划停工) 3) 工艺技术

——原材料控制(质量指标,分析控制)

——技术指标分析(收率、合格率、平稳率、加工损失率)

——三剂化学品管理(三剂的贮存与使用情况、催化剂的运行情况、废旧、过期、闲置三剂的处置、新剂的试用和不合格三剂的评审情况、三剂的损耗分析)

——工艺卡片(工艺卡片的执行、工艺卡片的变更)

——操作规程(操作卡)(操作规程(操作卡)的执行、操作规程(操作卡)的编制与修订)

——工艺运行管理(主要的工艺调整、重要工艺措施的执行情况、技术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建议,存在问题)、装置的标定、主要设备的运行(对工艺影响,关键设备检维修))

——工艺连锁管理 ——技改技措 ——技术与科技攻关 ——工艺记录 ——工艺纪律

4)科技论文与技术总结 ——科技论文 ——技术总结 5) 节能降耗

——燃料、动力消耗统计与分析 ——节能措施的实施与进展 6) 环保

——三废排放的监测数据与分析 ——环保措施的实施与进展 7) 事件与事故分析

——事件与事故分析与防范措施 ——措施的落实情况

8) 本年度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 9) 下年度工作计划 10) 附件与附录

7.1.4.2 年报内容中未发生的项,项目保留,该项填无。

7.1.4.3 年报内容中未列出但生产装置需要增加的项,按照现有格式依次顺序增加。

7.1.4.4 年报采用A4纸竖放格式编写,正文内容小四号字体,1.5倍行距,附件格式不做要求。

7.1.4.5 年报按照装置由技术员编制,经生产厂主管人员审核后于次年1月1日开始计算,15个工作日内(含15日)上报生产技术部。 7.2 工艺通知单的管理 7.2.1 使用范围

1) 工艺卡片指标的变更、修订和新增。 2) 工艺操作方案的调整、变更。 3) 工艺指令。

4) 工艺指标的控制要求。

5) 各技术指标统计范围、方法等的发布和变更。 6) 工艺技术管理的要求。

7) 生产车间提出的意见、申请等的回复。

8) 其它与工艺技术管理相关的需要出具通知的内容。 7.2.2 通知单的出具与发放

7.2.2.1 通知单由公司生产技术部出具,加盖部门公章后生效。 7.2.2.2 通知单仅对所涉及内容相关的部门、生产车间发放。

7.2.2.3 通知单未注明有效期的从生效之日起当年有效,注明有效期的按照有效期执行,有效期最长不超过3年。

7.2.2.4 通知单在有效期范围内需要停用、作废、变更等,需出具单独的通知单并重新发放,新通知单内应注明原通知单作废。 7.2.2.5 通知单内容不得与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行政性规范,相关强制性标准、规范,公司规章制度和程序文件相抵触。 7.2.3 通知单的使用与执行

7.2.3.1 接到通知单的生产车间应严格按照通知单的内容执行,制定或修订现有与通知单内容不一致的指令、要求或规定。

7.2.3.2 通知单应放置在操作人员可见的位置,过期的通知单应及时回收并存档。 7.2.3.3 生产车间对于因客观原因存在而暂时不能执行的通知单,须以书面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向生产技术部说明原因,得到回复后方可暂缓对该通知单的执行。 7.2.3.4 生产车间不得以主观理由拒绝、故意拖延通知单的执行。 7.3 标定管理 7.3.1 标定目的

1) 摸清限制装置能力的薄弱环节,为技术改造提供依据。

2) 装置采用“四新”技术或重大技术改造、检修后,为检验其效果进行标定。

3) 对装置进行部分或专题标定:如物料平衡、产品质量、能耗、安全、环保等。

7.3.2 生产技术部根据各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对需要标定的生产装置制定装置标定计划,报请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下发到生产车间。

7.3.3 生产车间收到标定计划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标定方案,报生产技术部,生产技术部组织审核,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7.3.4 标定时间由安全环保部根据实际生产准备情况下达。

7.3.5 标定过程中的测试、分析数据要准确、及时。采集的数据须真实、有效。 7.3.6 生产车间在装置标定结束后60天(日历日)内完成《标定报告》,经公司各专业部门审核后报主管领导审批,批准后形成正式的《标定报告》。 7.3.7 标定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标定方案简述。 2) 现场测试数据。 3) 化验分析数据。

4) 全装置(或局部)及主要工艺设备的物料及热平衡。 5) 主要工艺设备核算。 6) 机泵工艺核算。 7) 装置能耗、能量平衡。

8) 全装置及主要设备工艺操作分析。 9) 能耗及主要原材料技术经济分析。 10) 装置的薄弱环节及解决方案、改造措施。 11) 质量记录及分析。

12) 安全环保因素分析(废气、废水、废弃物、噪音等)。 7.3.8 标定报告与标定方案内容有不同点时,生产单元要说明原因。 7.4 技改技措管理

7.4.1 技改技措项目的申报与立项

7.4.1.1 生产车间根据生产装置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工艺技术、设备、质量、安全、环保、动力供给及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改技措项目,编制技改技措项目申请表。

7.4.1.2 公司专业管理部门依据专业管理及日常监督检查情况对相应生产车间提出技改技措项目的建议。

7.4.1.3 生产技术部组织对生产车间上报的技改技措统一汇总、整理并组织相关部门对技术方案、可行性和实施所需投资等审核论证。其中项目的投资预算部分由设备部进行审核。

7.4.1.4 日常生产过程中,生产车间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技改技措的申报。 7.4.1.5 审核通过后技改技措项目,经公司主管领导审批通过后予以立项。 7.4.2 生产技术部根据技改技措立项情况编制年度技改技措计划,发至生产车间和相关部门。日常立项的技改技措不列入年度计划。

7.4.3 立项的技改技措需要设计委托的,由生产技术部向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委托,生产车间提供设计所需的资料、数据等。资料、数据等须准确、齐全、详尽,以保证设计的及时、正确和可靠。

7.4.4 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方案、图纸等,生产技术部组织审查,确保项目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和先进性。 7.4.5 技改技措实施

7.4.5.1 公司设备部依据技改技措项目设计方案组织技改技措项目的施工,并对其费用、技术水平、质量及进度控制和把关。项目应确定具体负责人、完成期限。生产车间配合技改技措项目的实施。

7.4.5.2 实施过程需变更原设计时,由设备部向生产技术部提出,生产技术部组织相关部门审核并报请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执行。

7.4.5.3 技改技措项目施工结束后,由设备部门牵头,安全环保部、安全环保部、生产技术部及该项目使用厂参与,依据各自专业技术规范,对竣工的技改技措项目进行验收。在验收中,如发现工程内容与设计不符,施工质量不符合技术规范的,由施工主管部门责成施工单位及时予以整改和完善。

7.4.6 技改技措项目投用后,生产车间在6月内完成项目验证报告,生产技术部组织相关部门验收。

7.4.7 因以下原因引起技改技措项目无法正常进行,生产车间填写技改技措项目取消申请表,经专业部门审核,公司领导批准后取消该项目。

1) 公司政策的改变。 2) 生产工艺的调整。 3) 原材料的变化。 4) 方案存在重大隐患。 5) 其他原因。

7.4.8 生产技术部根据技改技措的验证情况,组织对技改技措进行评比,并申请一定的奖励。 8 支持性文件

《工艺变更管理规定》 9 相关记录及保存期限

9.1 《工艺指标控制手册》,相关部门和生产车间保存,换版后旧版不保存。 9.2 《工艺卡片》和《工艺卡片审批表》,生产技术部设置格式,相关部门和单位保存,换版后旧版不保存。

9.3 使用签字后的《操作卡》,生产车间保存,保存1年。 9.4 《操作卡固化审批表》,生产车间保存,保存1年。 9.5 《生产技术方案》,生产车间保存,保存1年。 9.6 《工艺卡片指令通知单》,生产车间保存,过期作废。

9.7 《工艺指标风险评价表》,生产技术部统一格式,生产车间保存,工艺卡片换版后作废。

9.8 《工艺技术周报》,生产厂设置格式,生产车间保存,保存期为1年。 9.9 《工艺技术月报》,统一格式,生产技术部、生产车间保存,保存期为3年。 9.10 《工艺技术年报》,统一格式,生产技术部、生产车间保存,保存期为10年。

9.11 《工艺通知单》,生产技术部设置格式,发放范围内的部门和生产车间保存,过期作废。

9.12 《操作记录》,生产车间保存,保存期为10年。

9.13 《年度技改技措项目计划》,生产技术部设置格式并使用,保存期为2年。 9.14 《技改技措验证报告》,生产技术部设置格式并使用,保存期为5年。 9.15 《装置标定方案》,生产技术部和生产车间保存,保存期为3年。 9.16 《装置标定报告》,生产技术部和生产车间保存,保存期为10年。 10 检查与考核 10.1 生产技术部对本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执行《公司绩效考核办法》。 10.2 本标准由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解释。

工艺技术管理制度

水厂工艺技术管理制度最新

我国合成氨生产工艺技术现状

无味溶剂油及其生产工艺技术

炼油工艺技术管理制度(终0131)废

配电箱产品生产工艺技术专项调查报告

多种橡胶生产工艺技术流程介绍

复合肥主要工艺技术和生产方法介绍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生产工艺技术控制管理制度
《生产工艺技术控制管理制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