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作文的思辨性(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2 12:35: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所谓思辨,就是思考、分辨。高考的作文,常常要求体现思辨性。没有正确的思路,深刻的思考,丰厚的底蕴,在写作中难以全面地看待问题,辩证的分析问题,恰当的处理问题。文无定法,但有常规。那么,怎样使写作更好地突出思辨性呢?

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思考:

一、要懂得为人之道。 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遵守一些准则。比如保护自己,尊老爱幼,爱护自然,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知恩图报,先人后己,乐于助人,爱国爱家,知过即改,勤奋学习,心胸开朗,坚韧不拔,等等。青年学生虽不可能做到这些,但应该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是思辨的渊源。

只有懂得了为人之道,才懂得作文之理。文如其人,就是说文章是人品的反映,所以,人们常把“道德文章”视同一体。

二、要真正懂得辩证法。

有许多知识,不管是不是写文章,我们都应该娴熟于心。比如,事物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不会静止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偶然可以形成必然,现象可以反映本质;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通过斗争可以使对立变成统一;事物可以一分为二,同一个问题可以这样看,也可以那样看;整体由局部构成,整体能够带动局部,局部可以影响整体。

这些内容,都是政治课本上的老旧知识。要经常翻阅,心领神会,用来观察、分析事物。这是思辨的根本。

三、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是通过语句表达的,词不达意,肯定没有人看好;文从字顺,能使读者认可;语句精辟,才能使读者赞赏。高考作文的读者,是阅卷老师,他们都具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平常语句不会引起注目,只有使人眼睛一亮的语句,才能让阅卷老师有点触动。所以,平时要不断积累精辟的语句,阅读经典著作,能加深文化底蕴。除此以外,案头枕边放一本名言警句,随便看看。有所感触,及时记录在小本子上,随手翻阅,也有补益。这是思辨的基础。

假若一周能记录一句,一年记录五十句,三年就有一百五十句。考场之上,能运用一两句,文章就会与众不同。这些别人不可代替,只有靠自己慢慢积累。

四、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高考作文常常文体不限,但一般说还是偏向议论性的文章好写些。

这种文章,开头部分的论点要正确明了;中心部分的三个左右分支论点,要引导到自己最熟悉的范畴展开,结尾部分要首尾圆合,文题照应;分支论点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层进式;把表现每一个观点的重要语句,放在段落的开头,能给读者以纲举目张的印象;有意识地使用复句证明观点,比如“如果......如果......那么......”、“只有......只有......才能......”这种句式,会给读者“论证严密”的感觉;提出观点以后,可以用“为什么这样说呢?”来过渡,论述结束,可以用“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来收束全篇;考生文章普遍以句号、逗号为主,如果用了一两个反问句,那么,一定使读者耳目一新;句子简短,能使读者一目了然;段落分得小,可以给读者灵动的感觉。

这些就是基本的技巧,是思辨的应用。

【摘要】高考作文需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

作、模式化与文艺腔。我们复习备考,要关注思辨能力训练。 注重审题立意时的思辨性,在语言表述方面的思辨性,要想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思辨思 想,积极进行思辨训练。

【关键词】作文;思辨;能力;提升

高高考语文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这种改

革的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

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逻辑

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而高考作为指挥棒,对此也责

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改善。所以,我们复习备考,要

关注思辨能力训练。

、审题时的思辨性

1.审题

为考查思辨能力,出题人使试题材料中含有两个话题, 考生要把这两个话题都找到。这样,就产生了话题(一对话 题,在议论文中就是论题)。话题,就是材料下面要求中所说

的“不脱离材料的内容与含意的范围中的“内容”。现在的考

试,很少考一个话题,因为一个话题不体现辩证性,考查不出 考生的思辨能力。有人问,一定是一对话题吗?我说,十之八 九是。训练中慢慢体会。 2.立意

先来看学生常讲的几句话:

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完全没有竞争力。 有钱的、当官的,是坏人,穷人是好人。

这个时代(当今社会),人们贪婪、争夺,物欲横流。 我们9o后,好奇叛逆。 逆境出人才。

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也有竞争力的,习近平主席就是。当 官的有钱的也有好人,穷人也有坏人,好人坏人,和有钱没钱 当不当官没有必然联系。贪婪、争夺,物欲横流,和时代没关

系,那是人性,自古如此,将来也会如此;当然美德也是。不是

9o后好奇叛逆,是所有人在少年时代都好奇叛逆。只是有人 在逆境中成才,不是逆境更利于成才,顺境成才的人才更多。 为什么学生会讲这些缺少思辨性的话呢?不会将词语进 行排列组合。两个词,加上否定形式,会变成四个词,四个词 组合,排列组合成四种情况。例如“穷人”与“好人”,加上否定 形式,就又产生两个词“富人”与“坏人”。有四种组合情况,穷 人是好人,穷人是坏人,富人是好人,富人是坏人。 所以,审题得到的两个词语,排列组合之后,产生多种情 况,需要合理判断,正确表述。

示例:河北名师俱乐部2015年11月联考作文试题:阅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次,学生回家,见几只鸡在树下觅食,便抓起一把谷子

撒去。鸡见了谷子,争抢着打斗着。他又接连撒了几把谷子。 这下,鸡再也打不起来,相安无事地吃起来。奇怪,这些鸡前 后变化如此之大呢?“起初你撒了一把谷子,鸡吃不饱,当然 会争。后来,你加了几把谷子,鸡见谷子够大家吃个饱,自然 就不争了。”父亲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这则材料中谈的是鸡的争与不争两种情况,这两种情 况的产生的前提条件是鸡吃的饱不饱的问题,那就应该谈 “充足与竞争”两个话题之间的关系,可得出最佳立意 物资 充足能够消弭竞争”、“不足是常态,要保持竞争力”、而立意 “感谢竞争”、“要知足”“安逸让人倦怠”、“充足是人类的理 想”、“不争”等只抓住了一个话题,属于偏题立意。

二、表述的思辨性 1.立意表述

审题找到话题后,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阐述两者关系,

表明观点。常见的关系有条件、因果、转折、递进关系等。观点

句,最好让体现两个话题的词语都出现。条件关系,尤其要说

清楚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不能说错。

如:物资充足了,就不必再竞争,人要知足。(因果)物资

充足了,仍然要保持竞争力。(转折)物资不充足是常态,不必 无休止的竞争。(因果)只要不充足,就免不了会有竞争。(条

件)2013年全国课标卷,“既要有经验,还要有勇气”,是递进 关系。立意也可以用单句表述,把其中—个点表述成状语,如 “在物资充足的条件下,还要保持竞争力”。 示例:、

在有些城市,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在没有红 绿灯的斑马线前,汽车要么减缓速度,要么停下来,司机向行 人招手,示意行人先走。每每这时,人们心里总会升起一股暖 意,感觉到这种礼让三分的境界是多么美好。然而,有些地方

的斑马线经过风吹日晒、车马碾压,已经模糊不清,人流密集

时,车来车往,险象环生。

斑马线的醒目程度,表面上是小事一桩,但他却关乎城 市的脸面。很多城市把文明的标准理解为楼高路宽,其实文 明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表述:在公 -h \'z~la \"务管理问题上,相关人员关注细节, 才能实现文明。不要说成关注细节才能成功。(“成功”不是本 材料中的话题) 注:不要用一个话题讲正确的废话,观点虽然正确,却无

论述价值。由于只出现—个话题,既不能准确把握题意,也不 体现思辨性。比如很多考生讲任意一个话题立意都是“很重 要”甚至“最重要”。具体就如“竞争很重要”“竞争无处不在 等”这样的观点。

2.标题的表述 标题的表述,也尽可能让两个话题都出现。如:“都有蛋

糕吃,哪来恶人事”,“有谷子吃,还得能觅食”,既有比喻的生 动,也体现了充足与竞争的话题,就是好题目。 3.论据的选择与表述

立意选择了那种词语组合,选择论据的事例就要取得一 致。否则,论据和试题材料不一致,感觉半路上跑题了。上面 这个题,有同学论述保有竞争力的论据是,商人富足还要竞

争,商人竞争恰好不是为了保有竞争力。有同学论述知足,论 据是大锅饭时代,不富足也不竞争,当时不竞争不是因为知

足。__

思辨性作文训练

作文思辨性训练

思辨性作文之一

作文的思辨性

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好!

让时评作文充满思辨性教学设计

论高中语文写作的思辨性

思辨类作文素材

思辨类作文素材

作文的思辨性(推荐)
《作文的思辨性(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思辨性作文 思辨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