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发布时间:2020-03-02 09:00: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心雕龙》中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这里的“析”“理”两字非常重要。“析”本意是用斧子去砍木头;“理”本意是“治玉”,后引申为“纹理,条理,道理”。物一则无文,有时候,分析问题就如同顺着纹理砍木头。在这里,“析”是方法,是手段,庖丁解牛,切中肯綮,条分缕析,游刃有余;“理”是中心,是根本,理屈词穷,理直则气壮,顺理则成章。写作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理”出“理”来。 013高考议论文写作的4种思辨性 源自 高考作文

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 第十三课

怎样写思辨性议论文 范例导引1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文章中如何体现思辨色彩? 出乎其外,静观宇宙之奇妙,俯察人世之百相,沉思生命之至理。 入乎其间,亲历世事之莫测,感悟人情之无常,力行经世之高志。 呜呼,在这“出”与“入”之间,包含的不正是一种智慧、潇洒,有重千钧的极品人生吗! 分 析 作者高标“出”世“入”世两大极致人生境界,指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出”于世外冷静思考,更需要入乎世间奋不顾身地去践行理想。 作者思想深刻,识见不凡,融情思与哲理于一炉,“出” 与“入”是一个辩证统一体。 范例导引2 思考:下面文段如何多角度联想,辩证分析? 如果我们把仰望的视野放得更广阔一些,会发现文学史本身的发展也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结合。法国文学之所以辉煌,正是因为既有仰望星空的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也有脚踏实地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而一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也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兼备而成。三千年前,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发展,他们见事而歌,不平则鸣,这鲜活的情感故事,被《诗经》写实记下,记录的是先民们脚踏实地的一个个脚印。 分 析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本来是对立的两端。实际上是一个“寻找梦想”与“追求梦想”的问题,它们之间并不矛盾。你可以说“仰望天空”是为了树立自己的目标,找到前进的方向。而“脚踏实地”则是朝着那个方向一步一步地稳健前行。 仰望星空固然必不可少,脚踏实地也不可或缺。有目标不行动则会好高骛远,有行动没方向将是浑浑噩噩。 概念界定 思辨性议论文,既可避免就事论事,泛泛而谈,使议论辩证深刻,又可防止思维的片面性和见解的绝对化。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与观点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各种复杂事物和现象,由表及里,深入底蕴;拓展学生思想认识的深度。 辩证思考型议论文,就是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思考,运用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发展变化的观点从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中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 思辨性议论文常用方法 ①矛盾分析

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 ⑤因果分析 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 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 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 突破点一:思辨性议论文怎样运用逆向思维?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下文怎样运用逆向思维? 人们历来把“作茧自缚”喻为自己束缚自己。我却不以为然。蚕儿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它是自知自如的,为的是圆一个飞翔的梦。它躲进自己筑的“小窝”酝酿、修炼,功德圆满之日,正是破茧而飞之时。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作茧”并非“自缚”,而是“自励”。 分析 作者运用逆向思维,一反固有的看法,重新定义“作茧自缚”的含义。得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 问题式议论文经常运用逆向思维,在作文构思时排开常规习见的思路,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进而产生新认识,一反流俗固有的看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逆向思考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某些固有的观念、惯常的做法,取其相反的角度进行思考的结果。由于他思考问题的立足点变了,因此能够得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而别具一格、出奇制胜。 小练笔 请以“为金钱正名”为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1.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2.在段落中观点要明确。 答案示例 人们常把金钱称作万恶之源,照我看,这是错怪了金钱。钱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谈不上善恶。毛病不是出在钱上,而是出在对钱的态度上。可怕的不是钱,而是贪欲,即一种对钱贪得无厌的占有态度。当然,钱可能会刺激起贪欲,但也可能不会。无论在钱多钱少的人中,都有贪者,也都有不贪者。所以,关键还在人的素质。

议论文思辨新维度 语文作文详解及范文

议论作文,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写作文体。你知道吗?高考议论作文还有四种非常重要的思辨性,他们究竟是哪四种思辨性呢?同学们赶紧来学习一下。

大家都知道,高考作文大都是以考“议论文”为主的。因此,在文章里能够以“哲理思辨”来表达,就十分重要!所谓“思辨”,简而言之,就是“思考辨析”。那么,你怎么去“思考辨析”呢?在此教你学会四种“思辨”表现形式。

第一种,内涵周密的思辨性。在撰写文章的前夕,你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全面的审察,不要遗漏一个议说的可能项。比如,我曾出过一道题为《谈“学问”》的大作文,请应届毕业生来习作。不少同学都东拉西扯的说了不少道理,然而却不能“科学周密”地将“学问”的全部内容论证到。我在进行作文评讲的时候,就给同学们写了下面四个写作提纲,它们分别是:(1)、“只学不问”,是“掉书袋”;(2)、“只问不学”,是“偷懒虫”;(3)、“不学不问”,是“大白痴”;(4)、“又学又问”,是“智慧人”。我用形象化的比喻,来告诉同学们:“学”与“问”,实际上它有四种辩证关系。所以,你在论说时,一定要“面面俱到、不可缺一”。由于“人生阅历与实践经验”的不足,同学们在撰写作文时,往往会“挂一漏

十、偏面不全”。而改变这一毛病的最有效方法,那就是多多参加“社会实践”,从中“观察、体验、了解”之。

第二种,开掘深邃的思辨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事物,它都是“一分为二”的。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你对2011年的上海高考大作文,就不会有误解了。比如,我曾出过一道有关牙买加百米女运动员奥迪的材料作文,全文如下:“42岁的奥迪,在国内参加选拔赴‘北京奥运会’的女子百米竞争。我们知道,一般运动员的最佳竞技时期是18岁到25岁。然而42岁的奥迪,在预赛里就被淘汰了,因为她没有跑入国际田联规定的百米比赛起码资格线。失望的奥迪,流着热泪,只能低头慢步走出田径场。请自拟题目,撰写800字的议论文。”怎样理解本材料的正确内涵?我们知道,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不离不弃、顽强拼搏。人道中年的奥迪,依然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上奋斗不已,即使失败,也毫不后悔。“精神”比“金牌”更显重要,奥迪的精神,就是“永不言败,在挫折中奋勇挺进”!她“虽然成绩失败,但却是精神的成功者”。

第三,逆行反跌的思辨性。这是一种“理念持续引伸、反向深化分析”的议论形式,在议论方法上我们把它叫做“归谬论证”。这种说理,是思维的流程作逆反假设,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第四,对立统一的思辨性。在现实生活中,“苦乐、祸福、爱恨、毁誉、美丑、好坏、成败、”等等事件,它都是“运动、发展、互转、变化”的。此外,“快与慢”、“个性与共性”等社会现象,从根本上看,也都应该是“对立统

一、相辅相承”的。我们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写高考作文时,你就不会产生疑惑或偏颇了。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内容提要】:什么是思辨性;思辨性不强的议论文的缺憾;不仅议论文的论点要有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那么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写作时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

【正文】笔者参与了2008年广东语文高考作文平卷,发现一个现象:议论文要想突破42分,论点和论证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使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这也是高考作文的通病。而加大试题的思辨力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那么,对于高中生,应如何提高文章的思辨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呢? 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 “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8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写作时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 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

(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1)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2)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是非、对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3).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4)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

(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 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

再看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面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与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本题“一百分”也是如此,平常,但需要思辩,不能只考虑一方面。既然是思辩,则要考虑什么原则?我研究,有10种基本思辩原则。对“一百分”可以用“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等方面考虑。

如“现象与本质”,一百分是现象,本质是什么呢?是成功吗?是下一次一百分的起点吗?如此思考,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如“原因与结果”,一百分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呢?需要勤奋、毅力,也需要方法、技巧,等等,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2012“思辨性”作文得高分有三大诀窍

近几年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积累,是难以写好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如以“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1.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嬴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后来的古文学中逐渐用弱水来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 2.后来弱水引申为爱河情海。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世间男(女)子无数,吾只爱你一人„„如此而而。

3.另外一种理解,即是——弱水三千,取一瓢饮,饮之一瓢,即可知三千弱水,此乃以小见大、窥一斑知全豹也。

2010年高考作文思维能力提高训练

(一) 【训练目标】

1、能够对思维有毛病的习作进行修改,使思维更缜密,逻辑更合理。

2、通过训练,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使文脉更流畅。

【训练指导】

各种文体的习作反映在思维上都有浅薄、混乱、单一的毛病。

记叙文是运用形象思维来写作的,议论文则是运用逻辑思维来写作的。因此,正确思维方法的培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思维上的毛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思维浅薄,深度不够;

其二是思维混乱,条理不清;

其三是思维单一,片面僵化。

在高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中,一般常见的弊病是:记叙过程形象不鲜明、不突出,描述文字不具体、不生动,缺乏感染力量。造成这种弊病的根本原因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差。要培养形象的思维能力,就要学会具体描述记述的对象,并在思维的全过程中贯穿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方法,所以要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必须重视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在具体记叙过程中,许多学生的总体表现是难以摆脱抽象的逻辑思维的牵制,因而使描述的对象总是变成模式化的偶象。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只注意对描述对象共性的概括抽取,而忽略对个性的深入发掘。倘若写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写谁,而是写什么人。习作者把着眼点放在叙述对象的社会性上。

比如,有个学生这样记叙他的邻居:

“我的邻居韩伯伯是电线厂的老工人,老共产党员,厂先进生产者。他为人正直。憨厚老实。无论是在厂里,还是在邻里,人们都夸奖韩伯伯的人品是第一流的„„”

这段记叙采用的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个学生赋予描述对象的评语鉴定式的结论,实际上是对社会中某一阶层(或某一类型)人群共性的简单概括。这样,描述对象的个别属性、个别特征消失了,成为千人一面的模式化偶象。为克服这种思维方法上的毛病,就要在具体刻画他们的形象时,一定要紧紧地抓住他们的个性,抓住他们性格的个别差异来表现人物,这才是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只注意对描述对象的叙述,缺乏描写,使叙述过程空洞无物,索然无味。

比如,有个学生这样记叙他的朋友:

“我和他还有几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常在一起玩。他与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和朋友是否对得住。朋友们求他办事,他总是有求必应。不过,他有个缺点:就是不辨是非。如果有人得罪了他或者他的朋友,他一定会狠狠地报复一下。为此,不少人说他‘够哥们’朋友们专门来请他打架,他总是来者不拒,终于有一次被抓进了局子”

上面这段记叙,抽掉了表现人物性格具体可感的言语行动,而用抽象的概念性的表述来交待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辨是非”等),这样写记叙文只能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不生动,不具体,更谈不上感人。其实,这段文字,只要改变~下思维方式,用形象思维具体、生动地写好被公安人员抓住的典型事件就行了,具体详细清楚地写出这次打架的全过程: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在记叙过程中,要自始至终以描述为主要表达方式,把“他”始终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来表现自己,至于对他的评判,完全可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才符合写记叙文的思维方法。

议论文则是运用逻辑思维来写作的一种文体。在高中议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少学生受形象思维的制约。摆脱不了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特征的影响和束缚,从而使议论文写得简单与肤浅。论点不明确、论据零乱堆积、条理不清。逻辑性差,论证方法使用不当等,是其外在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不能正确地用逻辑思维来进行议论文写作。其具体情形主要集中表现在:只对概念作具体形象的认识,而忽略了对概念内涵的深刻揭示。

比如,有个考生在《习惯》这篇高考作文中写道:“习惯分为好习惯和坏习惯。好习惯就是勤奋,早起早睡,不暴食暴饮,生活有规律等等;所谓坏习惯就是在公共场所或在家随地吐痰,在马路上教室里乱扔果皮,早晨不起晚上不睡,饭前便后不洗手,粗心大意,好说大话等等。”在这里,这个考生只看到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间的外在联系,没看到其内在联系;只看到事物的个别性表现,没看到它们的共性本质。思维过程有解剖而无综合,有分析而无概括。形象思维成了这些学生写议论文的主要思维方法,他们对概念缺乏深刻而准确的理解,这样就不可能做出明确而正确的判断,论点也就不可能确立起来:上面这段考场作文正是这样,把论证过程变成了好习惯的一一肯定,坏习惯的一一否定。这样一条接一条地写下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使他们的文章成了一种现象的堆砌,成了一种条文款式的罗列,彼此间没有逻辑联系。文章最后,再来一个抒情式的结尾,这样的议论文只能是一个十足的“四不像”。这是思维方法不当的必然结果。

要符合逻辑思维的规律,具体修改议论文时还要注意克服以下三个毛病:首先,修改议论文要善于发现和纠正“思维浅薄,深度不够”的毛病。

写议论文,要力求有一定的深度,必须在深刻理解和分析材料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种联系或关系中个问题,原题是这样的:

你的好朋友XX,揭示事物维方法的培养上下功夫。下面仅以1989年高考作文为例来谈谈这是某重的本质,以达到议论的目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深刻的思维,要在思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他对历史特别感兴趣,从高一开始,就立志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现在毕业在即,班主任李老师动员他报考一般院校,认为这样录取的把握比较大,他父母认为学历史“出路”窄,由于他外语成绩很好,所以坚决主张他去报考外经、外贸专业,将来容易找到工作,待遇也比较优厚。他为此感到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给他写一封回信。

有的考生的作文是这样构思的:父母亲主张报考外经、外贸专业,班主任动员报一般院校,他们都是出于好心从他们的意见,要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所以用不着困惑和苦恼。可以看出,写这样作文的考生,其思维方法是简单的,见解较为肤浅,不能深入地用足以说服人的道理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去解除“好朋友”的困惑和苦恼,往往是就事论事,靖蜒点水般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浅薄,深度不够”的毛病是应该予以纠正的。

其次修改议论文要注意发现和纠正“思维混乱、条理不清”的毛病。

还以1989年高考作文为例谈这个问题。要写好这个材料作文,首先应抓住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选择院校的矛盾,其二是选择专业的矛盾。班主任李老师的“动员”属前一个问题的论述范围;父母亲的“主张”应归入后一个问题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要依据所提供的材料内容梳理思路,辩证分析,区别对待,对症下药,论述两个问题,既可平均用力,也可有所侧重。有的考生思维方法片面,对材料本身缺乏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要论述哪几个问题,以至犯了“思维混乱、条理不清”的错误。例如,有篇作文开篇写了这样的一句话:“你在信中说,你不愿受别人的约束和限制,想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想考入XX师大,毕业后当一名教师,你的意见,表示同意”,接下来便抓住“教师”二字大做文章,由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谈到教师的社会地位如何重要等等,直至全信结束,仍在预祝“你跨人高一级师范学校、如此洋洋洒洒却离题太远了,可见其思维的混乱。

又如,有篇应试作文的开头是这样的:“你对历史一向有浓厚的兴趣,并想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但老师、父母都不同意。”显然,这位考生思维混乱,他混淆了两个问题——老师并不反对报考历史专业、只是动员其报一般院校。在这种思想指导、应试作文的正文论述思维更加混乱,读后如坠云雾之中,迷惑不解。这主要是由于行文思维无序,条理不清所致。这是写议论文的一个“常见病”。

第三,修改议论文要注意发现和纠正“思维单一,片面僵化”的毛病。

我们主张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反对片面与僵化。诸如1989年高考应试作文,有的考生谈到“兴趣”问题,便把它视为万能钥匙:只要有兴趣,就将是一个未来的历史学家;只要有兴趣,就一定能成功。还有的考生认为父母的“主张”之所以是错误的。就在于他们思想僵化、保守,或者眼光短浅,不考虑孩子的前途。他们认为老师是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多考上一个学生,才让报考一般院校的。这些同学都没有能用辩证观点看问题,单凭个人主观臆断,或看到一点,不及其余。自然论述起来,就显得单薄无力,难以立论。

在本章训练中要特别强调:辩证思维应当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的思维形式。只有这样,思维才能活跃。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作能力实际上标志着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因此,在作文修改训练中一定要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突破思维的常规模式,(即“思维定势”)要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善于思考。强调高唱“主旋律”,坚持作文思想内容的积极健康,批判腐朽堕落的情感,放开胆子进行不同领域的想像,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进行不同层面的思考。作文中最忌讳的就是只有一个层面的思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写证明文,即一个论点下一个或几个同一类型的事例,在没有分析议论的情况下又回到开头的论点上去。思维活跃,一定要体现在事例充分论据充足,记叙性的文章有细节,议论性的文章有几个分论点。思维活跃,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入题,从不同的地方展开议论,才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2010年高考作文思维能力提高训练

(二) 整篇作文修改训练

下面的习作,先指出其思维上存在的毛病,再进行修改。

例1:《鲁侯养鸟》读后

有这样一则故事,讲的是鲁国一个国君把栖息在郊外的一种海鸟迎至祖庙,供之以动听的音乐及美味佳肴,可谓关怀备至,然而海鸟面对这仙乐美味,不知所措: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只是愣愣地、忧伤地望着,最后终于饿死了。海鸟的死自然是因为鲁侯盲目仿效别人养鸟的经验,过分爱鸟,反而置鸟于死地。引申到人才问题上,就是不可“爱杀”人才。

现在,“好心”的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就是属于“鲁侯养鸟”一类的愚蠢行为。从世俗的眼光看来,成绩优异的学生是“金片”“卫星”“太阳”。于是,无论在家还是在校,都能得到国宝——“大熊猫”级的特殊照料。如此下来,这些学生究竟会怎样呢?会吃,会睡,会给父母、学校挣个好分数。父母、学校名为“爱”,实际“害”,也像鲁侯爱鸟一样,实际上是“爱杀”人才。

总而言之,我们要爱才,但不可“爱杀”人才,这是足以使当今“鲁侯”们引以为戒的。

[修改]这篇习作在运用因果思维方法上存在着明显错误。《鲁侯养鸟》故事中,造成鸟死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

①鲁侯不会养鸟。

②鲁侯“以已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③鲁侯盲目仿效别人养鸟的经验。

④鲁侯没有按养鸟规律办事,而按照自己的好恶来养鸟。

⑤鲁侯过分爱鸟,反而置鸟于死地。

对以上原因再做进一步剖析思考,可以发现:①条说得太笼统,③、⑤条不是主要原因,造成鸟死的主要原因是②、④条(实际④条是②条的现代汉语解释)。这篇习作于对造成鸟死的原因分析错了(见加着重号的文字),所以整篇文章思维混乱,造成论证的似是而非与简单肤浅。下面的修改稿纠正了原稿思维上的毛病,论证令人信服。

请看修改文:

不可“爱杀”人才

——《鲁侯养鸟》读后

鲁侯将栖息在郊外的一种海鸟亲自迎进祖庙,给它敬酒,奏乐,吃美食,但这鸟却不领鲁侯的情,三天后便死了。可见,鲁侯虽然用心良苦,但由于破坏了海鸟的生长环境,结果适得其反。引申到人才问题上:人才也是须有合适的环境才能生存,不可“爱杀”人才。

鲁迅先生当年在谈及如何看待文艺新人时就说过,不能用“捧杀”和“捧杀的办法”。

清代诗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也说明,爱才要爱在“点子”上,因为我们的爱才,才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使鱼能跃,鸟能飞,所似要量才录用,用当其才。否则,本是人才,用得不当,不仅会变成庸才,于个人无益,甚至还会有害于社会。

现在,“好心”的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就是属于“鲁侯养鸟”一类的愚蠢行为。从世俗的眼光看来,成绩优异的学生是父母、学校的“卫星”“太阳”“金片”。于是,在家里,父母对之体贴人微,爱得一塌糊涂。而在学校里,又往往能得到“国宝——大熊猫”级的特殊照料,如此下来,这些学生究竟会怎样呢?有个典型的例子:有个20几岁的大学生,在被派赴国外留学前夕自杀了,原因是母亲不能与之同行,自己又不会叠被、洗衣、烧饭,困顿至极,而走向绝路。在上述事例中,父母、学校名为“爱”,实为害,也是在“爱杀”人才。

总而言之,人才的成长是与一定环境有关的。虽则我们要爱才,但如对人才仅知其表而不知其里,爱不到根本,破坏了人才的生存环境,那就会“爱杀”人才。我们不仅不做鲁候,而且还应积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以伯乐的慧眼去发现他们,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例2:近墨者未必黑

“近来者赤,近墨者黑”,这似乎已成为千古名训,然而,我却要说:“近墨者未必黑。”

无论是否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但凡是见过荷花的,都会被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所深深感动。可见,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者而不黑者在呢?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试想,一身浩然正气者近墨也好,近朱也罢,绝不会沆瀣一气,必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黑者”自惭。

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他的正确主张不能实现,自己又处于混浊的环境之中,他宁可“固将愁苦而终穷”。他就是“近墨者未必黑”的典范。

当然,我们也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的,可见,黑与不黑,不能一概而论、笼统而论。

我们要说,近墨者未必黑。

[修改]

此篇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着严重问题:思维不能辩证。立论苍白无力(详见加点句子)。尤其不能运用辩证唯物论从本质上看问题,论证肤浅且似是而非。下面的修改文从思维方法上与病文迥然不同,立意较高,能运用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对传统观念大胆质疑,并能运用辩证唯物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本”的理论,使立论坚实可靠,且颇有新意(详见加点词句)。

请看修改文: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似乎已成为千古名训。然而只要细加思索,我们就不难发现,近墨者未必黑。

无论是否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但凡是见过荷花的,都会被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所深深感动。荷花可谓是“近墨者”了,它却冰雪晶莹,亭亭玉立,被人们千古称颂。它深深扎根于淤泥之中,却没有与其坑洼一气,更显风姿卓绝,洁如皎月,可见,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而不黑者在呢?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本身的素质。荷花所以“不黑”,在于它内在的纯洁。

由此可见,近墨与否只是外部环境的表面现象,而近墨者最终是否会变黑,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本身的素质,即内因起主导作用。试想,一身浩然正气者,近墨也好,近赤也罢,必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黑者”自惭。

战国时的屈原,“内修朝政,对外联齐抗秦”的主张不能实现,自己又处于“燕鹊乌雀、朝堂坛兮”、“腥臊并御”的环境之中,屈原却仍然不为环境所动,宁可“固将愁苦而终穷”,也要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上下求索。他的身上,就体现出一种近墨不仅不黑,反而更加高洁的品质,足以令人千古称颂。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者在,特别是自身已经开始变质,即使“近朱”,他们也会变黑的。可见,黑与不黑,关键要看其本质,看其骨干里是不是黑的。

近墨者未必黑,这就是结论。

例3:读《她留下的不是悲伤》所想到的

读完1987年2月《新体育》刊载的《她留下的不是悲伤》一文,我浮想联翩。

海曼是世界着名的排坛名将,自23届奥运会后,她为了谋生,为了挣钱,不顾有病,远涉重洋来到远离祖国和亲人到日本打排球,最后因心脏病突发而无声无息地辞别了队友、同事,辞别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排球事业。

海曼出生子美国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从小喜欢体育运动,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使她10岁就成为一名排球运动员。经过多年的刻苦而科学的训练,使她的球技达到很高的水平。然而,在拜金主义泛滥的美国,无处不需要金钱,海曼为了生存,为了家中八口人的生活,她不得不带病到高工资的日本挣钱。在异国,她像一部不知疲倦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最后竟在比赛场上停止了转动,“世界第一炮手”倒下了,远离人世而去了。然而,她的“远去”,不能不令人深恩。她留下的不是悲伤,而是对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控诉。

资本主义国家的排球队是不配备队医的,队员看病要自己掏腰包,海曼从1983年下半年起,体力下降,曾在1984年奥运会领奖时,晕倒在发奖台上,但她还是带病训练,到日本后一年半多的时间,海曼没有去医院检查过一次。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都是因为钱。

现在不少人对社会主义优越性谈的不多了,似乎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会给人们带来一切,这些“糊涂虫”目光如此短浅。海曼之死,给这些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修改]

这篇习作思维浅薄,对原材料不能深刻理解,不能从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种联系或关系中,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观点片面僵化,用公式化的现成结论来套解原材料,单凭个人主观臆断,只看到一点,不及其余,使文章显得单薄无力,难以立论。可以运用比较思维的技巧来修改此文。可以从海曼和郎平等人都是世界女排名将的共同点出发,引出一些不同点进行横向比较:海曼打排球奋斗一生的目的是为了挣钱养家,结局是死在异国他乡的比赛场上。郎平拼杀赛场有党和国家的无比关怀,并实现了到大学深造的愿望;海曼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运动员医疗条件没有保障,而郎平等我国运动员有较好的队医监护。经过这样一番横向比较,水到渠成地揭示出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因———社会制度所致。下面的修改文运用比较思维技巧分析问题,安排结构层次清晰,合乎情理。

请看修改文:

孰优、孰劣?

——读《她留下的不是悲伤》所想到的

读《她留下的不是悲伤》(载1987年2月《新体育》)一文,促使我重新思考一个老话题。

海曼是世界着名的排球运动员,自第23届奥运会后,她为了谋生,为了挣钱,不顾有病的身体,远涉重洋来到远离祖国和亲人的日本打排球,最后因心脏病突发而无声无息地辞别了队友、同事,辞别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排球事业。相比之下,赛场上是对手,赛场下是朋友的我国排坛名将郎平、张蓉芳等人,在结束了排坛生涯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进入大学深造,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开始了新的追求。这些世界排坛名将不同命运的对照,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最好比较吗?

海曼出生于一个美国铁路工人的家庭,从小喜欢体育运动,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使她10岁就成为排球运动员,经过多年的刻苦的和科学的训练,使她的球技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然而,经济发达的美国是个“金钱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生活,无处不需要钱。海曼为了生存,为了家中八口人的生活,她不得不带病到高工资的日本挣钱。在异国,她像一部不知疲倦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最后竟在比赛场上停止了转动,“世界第一炮手”倒下了,然而,她的“远去”,不能不令人深思。同样是排坛名将,曾在同一赛场上战斗过的中国队员郎平,为什么能光荣而愉快地退出排球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的荣誉和称心的归宿,这告诉人们,是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使祖国的儿女获得幸福。

有一名队医,或许不需要多少钱,这是海曼生前所羡慕的,也是美国、日本的女排教练、运动员共同羡慕的。可是,世界上: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运动队,配备专门的队医,他们看病要自己掏腰包。海曼从1983年下半年起,就体力下降,曾在1984年奥运会领奖时,晕倒在发奖台上,但她还得带病训练,到日本后的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她没去医院检查过一次病情。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她不愿治病吗,不是。都是因为金钱。而在中国排球队里早就配备了专门队医,在所有的体育馆,凡有比赛都设有急救站,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这些又说明,中国虽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国家对人民的关怀和热爱,就如同母亲热爱自己的孩于。这难道不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吗?

然而,现在人们对此谈得不多,甚至有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会给人们带来一切。那些只把眼睛盯在金钱上的人们,不免有些目光短浅。究竟孰优,孰劣,海曼之死,不能不令人深思!

2010年高考作文思维能力提高训练

(三) 例4:说“勤”

“勤”这个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我们不难发现“勤”氏家族的成员:勤学、勤奋、勤俭、勤能补拙„„,于是我们就会更加理解“勤”的含义,从部首来看,它的右边是“力”,可见要做到勤必须出力。

那么,怎样才能算做到勤呢?

第一点,要肯于出力。那种偷奸耍滑,懒惰惜力的人是与“勤”无缘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勤奋就得手脚不闲,忙忙碌碌,勤字当头,所有的拦路虎都会退避三舍。相反,如果面对困难,懒懒散散,浑浑噩噩,到头来必然无所作为,一无所获。

第二点,要善于出力。那种忙中带乱,眉毛胡子一把抓,是不善于出力的表现。善于出力,就要加强计划性,而知已知彼,扬长避短,才能以勤补拙,做到勤中有闲,忙中有度。

只有做到以上两点,才算真正做到勤。

[修改]

这篇习作,乍看起来没有什么大的毛病,然而,它是经不起推敲的。它的最大毛病是思维上的因循守旧:按一般传统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对勤奋的理解只停留在“手脚不闲、忙忙碌碌”上,这样的文章没有什么新意。

修改的方法是,冲破传统的思维方法的束缚,进行大胆质疑,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求异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对它们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思考,提出更新的更具有科学性的观点。

下面是修改文:

“勤”字新解

“勤”这个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我们不难发现“勤”氏家族的成员:勤劳、勤奋、勤勉、勤俭、勤能补拙„„于是人们觉得“勤奋就得手脚不闲、忙忙碌碌”。不是吗,从部首来看,它的右边是“力”,可见要做到勤就必须出力。这千百年来对“勤”的传统认识,我们应进行大胆

质疑。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勤”呢?先举一个例子。

比如说吧,一个办公室里有两个办事员,一个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工作成果却并不明显,有时画一张表要花大半天,中间还要返工两三次;另一个,只要两个来小时就画成功,还能就表中涉及的事项查阅资料,主动思考研究一些问题,提出自己处理的意见和办法。两人之中,该判定哪个“勤”呢?

这里,人们的认识肯定会有分歧。有的人认为,前者是“勤勤恳恳”,“他总是在那里于嘛,”即使效率低,没有创见,只要不闲着就是“勤”。而后者,花的时间不多,看上去似乎没有出大气力,能否说“勤”呢?这样来看待“勤”未免偏颇。诚然,不能说前者不“勤”,但我们更应该承认后者是更高层次的

“勤”。是啊,社会在发展,我们生活在充满竞争与活力的崭新时代里,迫切需要这种“高层次的勤”,以适应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例5:学习如春起之苗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个读书人,千里迢迢寻访名师,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找到了陶渊明。于是,他向陶渊明请教学习的诀窍。陶渊明指着田野里绿油油的禾苗说:“你仔细看看它们是怎么长高的吧!”那读书人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名堂。于是陶渊明就告诉他说:“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要学到知识,就要勤奋地学习。”

是啊,这道理说得多好啊!要想取得渊博的知识,就要勤奋地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只要我们平时争分夺秒,勤奋地学习,何愁学不到知识,成绩提不高呢?这使我想起了上学期期末的历史考试。

由于我对历史不重视,平时听课马马虎虎,回家很少复习,因此,一听说要期终考试,脑子就像炸了锅,着急起来,于是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天的时间来复习,临时抱一次佛脚,虽然记住了一些东西,但成绩很差。通过这次历史考试,我深深体会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懂得了“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道理。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没有一个学者、专家的知识是在一个星期或者一天中突然取得的。如果有人想成为知识的暴发户,那是最愚蠢的人。今后我一定做到天天学习,位意平时积累知识,使自己像春苗一样茁壮成长。

[修改]

用春苗的生长来说明学习长进的道理、构思很好。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点:由小到大,逐渐增长,持之以恒。但本文在具体论述时却离开了特定的类比点,用春苗之生长来说明学习要勤奋的观点,这就犯了“类比不当”的毛病。类比不当的原因是作者对二者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没有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共同点。修改的方法是,全文自始至终用春苗生长由小到大、时刻生长的特点来类比说明学习是由少到多,因而要重视平时积累和持之以恒,这样修改,类比就确切了。

下面是修改文:

学习如春起之苗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个读书人,千里迢迢寻访名师,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找到了名师陶渊明。这个读书人虔诚地向陶渊明请教学习的诀窃。陶渊明指着田野里绿油油的禾苗说:“你仔细看看它们是怎么长高的吧!”那读书

人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名堂。于是陶渊明就告诉他说:“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要学有所成,就应这样。”

是啊,这个道理是多么深入浅出啊!春苗的生长是由小到大,时刻生长的,学习也是这样:由少到多,持之以恒。要想学有所成,就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和持之以恒。

我在学习中正是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也不善于平时的积累。就拿英语学习来说吧,平时对单词的积累和掌握很不够,只靠临考前搞突击性复习,这种违背学习规律的做法,势必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一次次失败的教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懂得了“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道理。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上;合抱之木,生于毫未。”没有一个学者。专家的知识是在一个星期或者一天中突然取得的。如果有人想成为知识的暴发户,那才是最愚蠢的人。今后我要做到天大学习,注意平时的积累,使自己的学习像春苗一样“日有所长”。

例6:驳“一俊遮百丑”

俗话说“一俊遮百丑”。这句话说得千真万确,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举不胜举。

“一俊”能遮“百丑”吗?回答是肯定的。前几年,出了一起有名的“冯大兴案”。据说,大学高材生冯大兴被捕时,学校师生都很惊讶。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这些师生眼里,冯大兴学习成绩优异的“一俊”遮住了他心灵深处的

“百丑”,这不就是“一俊遮百丑”的典型事例吗?然而,“一俊”又不能遮住“百丑”,冯大兴的“一俊”曾经遮住过他的“百丑”,每天遮遮掩掩地过日子,最后捉襟见时,头尾难以两顾,就是这个可怕的“遮”字,为他错误的发作埋下引线。

其实,“俊”就是“俊”,“丑”就是“丑”,用“俊”来遮“丑”是徒劳无益的。冯大兴由高材生变为阶下囚,固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可是,周围的师生视丑不见,一味迁就,也间接起了促退作用。

“一俊能遮百丑”吗?答案是否定的。

[修改]

这篇习作在思维上前后矛盾:一开始对所驳论点——“一俊遮百丑”,又说“千真万确”,又说“回答是肯定的”;习作结尾却说“答案是否定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使人看后不知所云。再看看下面的修改文,不仅改正了原稿思想矛盾的问题,而且辩证观点极强。修改文不是泛谈美与丑的关系,也不是简单地论述一番“俊不遮丑”的道理了事,而是抓住题目中的“遮”字(这就抓住了题眼),进而又选好“遮不住”。“不可遮”的论述角度,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环环相扣,逻辑性强。修改文没空谈哲理,而是联系实际,寥寥数语点到要害;也没罗列事例,而是简洁地举一二个典型事例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尤其是举出一例,既生动有趣,又耐人寻味。修改文的语言比原文有着质的提高,行文流畅。语言有节奏感,“文章不厌百回改”。从原稿与修改稿的对比阅读中,我们不是更具体地体会到这个道理吗?

下面是修改文:

先人造了一句活“一俊遮百丑”。现在仍有许多人对之深信不疑。不是吗?在学校里,常见的是以分数定人品;在企业中,往往是只顾赚钱而不顾其余;在文艺界,也偶闻艺术舞台上的明星还兼演着生活舞台上的小丑„„,诸如此

类,举不胜举。

“一俊能遮百丑”吗?曰:“能。”又日:“最终还是不能!”前几年,出了一起有名的“冯大兴案”。据闻,高材生冯大兴刚刚被捕,学校师生无不瞠目。何以瞠目?就是因为在这些师生眼中,冯大兴学习成绩优异的“一俊”遮住了心灵深处的“百丑”。可是瞒~时不能瞒一世,最终也还是暴露出灵魂的丑恶,落得个锒铛如狱,饮弹而亡。可见,说一俊能遮百丑不过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是遮不住的。

较认真的人也许会争辩:尽管遮不住一世,不是还能遮一时吗?殊不知,冯大兴的堕落正是从这“遮”一时开始的。假如当初他的弱点暴露出来,尚可救药,在师生的帮助下,或许还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然而正是这遮一时,加速了他灵魂的堕落,终于到了遮不住的地步,已悔之晚矣!且不说每天遮遮盖盖的日子并不好过,捉襟见肘,头尾难以两顾,单是“遮”本身就已经为错误的发作埋下引线。既是如此,何能遮,何用遮,又何可遮呢!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美和丑,客观存在,泾渭分明,用俊遮丑是徒劳的。阿Q头上有个癞疮疤,每当未庄的人说:“嘿,亮起来了”,阿Q就以“你还不配”的话来遮,以显示癞头疮的“高尚的光荣”。遮的结果。不免被“儿子们”痛打一顿。阿Q的遮不过是虚荣心在作祟,尤有甚者,遮丑成了错误发展的起点,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有了丑怎么办?亮出来就是了。只有亮出来让人看,才能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除丑植美,旧貌换新颜,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认识事物也应如此。不但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冯大兴由高材生变为阶下囚,固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然而,周围师生视丑不见,一味迁就,也无意间起了促退作用。多几位眼中容不得丑的旁观者。“冯大兴案”才会少发生一些。

“一俊能遮百丑”吗?曰:“不能。”更曰:“不可!”

2007年湖南高考满分议论文

(2007年湖南卷)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

诗意地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轻巧奇谲的诗。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爱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变得诗意。当人们从儒、道、墨法的典籍中探究为人之道,当人们从司马迁的竹简中开启历史的明镜,当人们从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里顿悟文章之法,智慧便开始滋润人们干涸的灵魂,给灵魂注入诗意。当人们从陶渊明的菊花中思索隐逸之士的情怀,当人们从史铁生的地坛中感念生与死的变迁,当人们从卢梭的瓦尔登湖畔拾获人生的宁静,思维便开始给心灵插上翅膀,让心灵翱翔于诗意的天空。从阅读中收获智慧,从阅读中学会思考,人们才能懂得诗意的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为了生计和未来的奔波,充斥着嘈杂的汽笛声与喧闹声,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戒备。人们需要在清风的吹拂下,在小鸟啁啾中找回生活的诗意。莽莽苍苍的森林给诗意栖居的莎士比亚带来了浓郁忧伤的情怀,潺潺流动的多瑙河给施特劳斯家族带来了优美的音韵,古老沧桑的凤凰古城给诗意栖居的沈从文带来了历史的质朴与深刻。自然的灵动与纯净,让人们更加诗意地生活。

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爱心去生活,当人们从阅读中获取智慧与思绪,当人们到自然中寻找抚慰,人们才可以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诗意地生活。

【佳作点评】文章在提出“人应当诗意地生活”的观点之后,从“内心和谐、充满爱意”“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自然抚慰浮躁的心灵”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其中第一层可以看作是后两层的前提和条件,后两层是对前一层的深化,较深入地回答了怎样才能“诗意地生活”的问题。最后顺势收束全文,结构严谨。文章观点较有个性;例证丰富,显示出良好的知识储备;语言流畅,文句表现力强

有效作文讲评活动课模式探讨(原创) 作文讲评历来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感头痛的事。要说上一节公开课,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学生也往往感觉没有什么收获。近年,笔者应学校里青年教师的要求,连续上了几节作文讲评活动课,似乎找出了一些有效教学的路子。下面以三节公开课为例作一个初浅的阐述。 首先要申明的是,以下作文讲评活动课都是基于学生自改作文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一节课

学生“五分钟演讲”后,导入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立意的角度和素材的剪裁。

第一步,展开对立意角度的探讨。

展示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本材料作文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确立哪些立意。思考一分钟后,展示命题人的立意角度,要求根据命题人提供的角度,按学习小组为单位推荐一个人发言,全班展开讨论:真正要写成文,这些角度哪个更准确、更好写?

在明确了写作角度和立意后,再展示本班同学拟写的作文题目,请学生思考、判断哪个作文题符合题意,哪个作文题更好写,哪些作文题不容易写。最后,进行小结,小结主要由教师负责,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提示立意角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目的是给学生一个示范和归纳。这个环节就告一段落了。

但是,我立即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最后一个环节处理得不是很好,小结还是得由学生自己来做的,他们自己归纳的东西记忆才牢靠。也许我的潜意识里,考虑到这也是一节有特级教师来听课的课,课前也做了比较规范的课件,课件中就有“小结”这一块内容——看来,为了任务和好看而做的课件,如果无益于学生,不用也罢! 话题随后转到探讨素材剪裁的问题上——

首先,我展示了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评述两篇文章(印发给学生)在素材剪裁上哪个更成功。然后,就要求学生评改这两篇作文;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素材的剪裁问题,看看能给自己哪些启示。学生们表现得很积极,参与的热情很高,什么观点都有。到了小结阶段,我一改上一步骤的做法:由学生自己来总结。结果发现,学生基本能说到点子上,最后我还是做了发言,肯定了其中比较正确的观点。布置完课外练习,也差不多就下课了。 本节课后的反思

作文讲评课怎样上,是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老师茫然无序。我感觉作文讲评首先必须贴近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的实际,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里,让学生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讲评的实效性会更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能达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效果。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必须认真评改学生作文;要求我们要注意归纳概括学生中出现的通病和经常出现的毛病;要求我们要精心挑选例文——我的选择原则是典型性、可比性、可提高性、激励性。

实践证明,这种指导思想是成功的。这节课得到了珠海市特级教师郭铭辉老师的赞许,认为既符合和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很真实、很实用,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能从中得到知识,获取能力。

本节课容量大,它是在教师归纳示范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展开探讨活动的。因此,要注意培养一种探究、争论的习惯。我觉得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我觉得老师应当具备宽容的意识,这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换位思考,才能容忍学生争辩,才能在教学中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是一个比较懒的老师,平时教学中,我常常把诸如演讲、辩论、评改的事情交给学生去组织、去开展,我常常都是旁观先生的角色——当然,我也常常怕学生给我弄砸了,尤其有人听课的时候,一些环节如小结,我往往又放心不下,自己辛苦讲了,现在想想,其实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我们只做指导就可以了,因为能不能写出好文章来,只有让学生自己不断地动笔尝试,并在尝试当中获得作文的经验。

第三,语文课堂必须突出学生活动。前不久我有幸聆听了李白坚等著名老师的写作教学课,感觉他们的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注意通过组织活动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从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攫取知识、培养能力。课后,我想,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它关注的重点不是让我们老师表现自己的才能(当然必要时也要展现),而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训练或发挥、展现自己的语文素养,所以,课堂教学一要尽可能让学生“发言”,让他们尝到参与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比如,这节课中的作文题目全部是学生拟的——我们开展了一次“今年高考作文这样命题”的学生命题活动;二要通过语文活动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我们解决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率的问题。

有了这堂课的积累,我就想,有效的作文讲评教学,不会只是一种模式,随着学生作文评改能力的提高,应该探索比较新颖的适应学生能力和实际变化的教学模式。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堂课—— 第二节课 上课了,我首先请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其实这已经形成规矩,只要老师一进入课室,学生就会鼓掌欢迎自己的同学上台演讲。我没有刻意让演讲水平高的学生演讲,结果,这个学生因为有全校语文教师和全市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共六十多人来听课,时间上拖了三分钟,讲得不是很流畅——上课前,本来她希望老师换一个人,她说自己胆子小,怕影响老师的上课,但我没有答应她的要求,只是告诉她:把听课的老师看成木头,当是和同学交流。不过我还是表扬了她,因为敢于在这样的场合如此镇定的演说完一个对重大教育事件的看法实在不容易。

然后,我开宗明义,明确了本次作文讲评的要求和重点——增强议论文的思辨性,并强调以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我觉得,教学上,对学生而言,老师应有义务有责任在每周、每节课前向学生讲明教学目标、学习方法和途径,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就进入正题,首先请学生进行片段作文的说理分析。“从事例论证的角度看,你认为下列三则材料哪则写得最好,说明理由。”要求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但是因为有那么多人听课,学生感觉到了紧张,都不敢说,于是,我就说,我们来个君子协定,我先请一位同学先谈谈自己的看法,有话说的同学跟着阐述自己的理由,好不好?得到学生的认可后,我就随机先请一个学生发言(最好请中等学生),恰好这个学生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其他学生看他都说了,于是,围绕这三则材料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第二则比较好,有人则欣赏第三则,也有人说第一则也不错,——其实三则材料中,不分上下的是第二第三则,它们的论述都充分、深刻,只是论证方法不同而已。随后我指出,我不同意第一则好的说法,学生觉得很诧异,我就说,这是一则抄袭的文字,因为这则文字就是大林老师写的!这下,学生就说了,哪个家伙,敢抄袭老师的作品,我也趁机强调说:“不管是抄袭谁的,都是不道德的,作为宪中的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文风。”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我接着要求学生仍然采用比较赏析的方法,分析三则论证片段的论证特色。由于这三则材料都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作文,学生一看,就对某个同学说:“××,是你写的。”看得出来,那个学生很自豪——一脸的笑容。学生再一次展开激烈的辩论。这一次,因为有前面的三则材料探讨的铺垫,学生就比较顺利地判断出三则材料各自的论证特色,进一步明确了事例论证的基本方法;通过点拨,学生也知道了一篇文章中应有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才不致使文章平面化。 在文章的主要内容上解决了思辨性问题,我觉得还需要解决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不会写作开头和结尾段的问题,这两段语言往往表达混乱、思路不清晰。所以,就提供了两篇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段,让学生逐段赏析。这两则语言,学生很容易就判断出第一则相对写得好,对第二则也能知道不足在哪里。问题在于,当自己写的时候,往往又不知从何写起,如何结尾。本来这个步骤里还应当让学生说说如何修改的,但是由于原定设计还要进行整篇文章评改活动,这一步不得不取消,直接进入整篇文章的评改讨论活动。

这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我仍然坚持让学生唱主角,但是学生开始时却还是没有进入角色,显得不太配合,甚至平时很活跃的学生这时也显得沉默。我就知道,学生害怕自己说不好被大家笑话,尤其是这样的公开课上。因此,我就事先和一个平时中等发言水平的学生说,你平时都不错,等一会能不能你先发言,拉动大家展开讨论?她答应了。所以,进入讨论环节,我就有意识地面向她说,哪位同学有话要说?她也作出想说的表情,于是就让她说了,这一下,学生的话匣子就被打开了,争论也显得异常的激烈,彼此都能说出依据,阐明理由,讨论进入白热化阶段。这一步,虽然时间上显得紧了些,收效却不错。

最后,教师布置了再次自改作文的作业后,对本节课作了简单的小结,主要强调写作议论文必须突出思辨色彩。 本节课后的反思

这是一节由片段作文到整篇作文的评改、讨论课。首先,我感觉总体是成功的,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激情比较高,比较好地实践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初衷,课堂上,能够有意识地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达成学习目标。虽然我没有做统计,但我知道,学生在本节课中的活动时间不会少于35分钟,通过讨论活动,学生明确了议论文要写得“出彩”,关键得注意要“说”得要“有理”,条理要清晰,表达要明确——一句话,就是要有思辨性。

有同事评价,鼓动学生的功夫真的很到家。对此,我这样认为:主要得益于自己的长期的有意识有目标的努力,想着要把这件事做得最好。我常常讲,我的知识和能力不怎么样,但我的引导启发能力应该是不错的——虽然我并没有总结出有哪些方式方法或宝贵的经验。 其次,感到遗憾的是,因为事前只是告知学生到时有大批骨干教师来听课,所以演讲的学生有点紧张,结果时间大大超出了规定,导致后面对文章的讨论时间上显得不足。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没有黑板可以板书,加上来不及印发教案,有的老师开始没有听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和主题;也没有无线话筒,后面的听课老师听得就非常吃力。这也是我们组老师们的意见,今后应当加以完善。

第三,我觉得,作文讲评课应该努力调动学生参与的激情。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无论老师讲得再精彩,这节课也一定是不成功的。 正因有次想法,我就想能不能找到一些更有效的作文讲评活动模式呢?于是,我又进行了新的尝试——深入探索作文讲评活动课的多样化。因为前面已经阐述两种模式,希望能开拓一种全新的模式,这样也可以使今后的作文讲评活动因多样化而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因此,我就这样上了一节课—— 第三节课

第一步骤依然是课前五分钟演讲。这一次学生很遵守时间,是对中国足球被评为“世界贡献奖”的事情谈自己的看法,说得很到位。我也因此表扬学生,能关注时事,对时事有较强的敏锐感和洞察力——学生一听,都觉得羡慕,其实我们知道,人都爱听表扬话的,这可以给人带来动力。 然后,我明确提出本节作文评改课的学习目标:依据本单元作文目标——议论性散文的基本写法推荐一篇或几篇本组最好的作文,并要求写一则推荐词。

同时,我又强调:应当以议论性散文的语言作为推荐的主要标准,比如开头,比如中间,比如结尾,这三大块的语言表达都很重要,尤其是首尾段,除了准确鲜明的一般议论文的特征外,就是要尽力写得有文采,在写法、技巧上体现散文的特征。推荐词可以模仿“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进行写作,但是,在写作推荐词前,本小组务必达成一致意见,由一人执笔综合大家的意见:无论如何,每个学习小组必须推荐至少一篇文章,那怕你觉得都达不到好文章的标准。

接着我向学生提出我的讨论活动的初步设计:先用五分钟评改完各自手上的不同班同学文章,要求写出评语、旁批,然后用大约九分钟时间阅读完其他三位同学手上的文章;再展开比较讨论,每个同学都要谈四篇(三篇)文章各自的优缺点,并从中挑出一篇(也可以不限制)值得推荐的文章,这个步骤给大家十五分钟的时间;最后推选一位同学写作推荐词,推荐词要集中本组同学的集体智慧,这个步骤给大家五分钟。最后五分钟听读一篇被推荐的文章,师生可视情况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要提醒的是:教师在收到学生推荐的文章后,应再评改出优秀作文若干篇,利用下一节上课时间做一个推荐阅读,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深入阅读推荐的文章,揣摩议论性散文的基本写法。

布置完任务后,学生就进入自主评改和探讨、推荐同学作文阶段。这个阶段我所要做和能做的事情只有一个:在学生中巡回辅导,随时和学生展开探讨,有时帮助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辅导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评议作文。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什么是议论性散文,在实际写作中,很容易就写成四不像文章——文体不分;同一篇文章,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如何协调他们的意见?对此,我要求学生学会“求大同,存小异”;有些学生不太愿意参与探讨活动,我就私下要求一些比较积极的学生带动他们,教师也多一点时间停留在这些人的身边,一方面是督促,一方面是鼓励。 进入写推荐词和听读推荐文章阶段后,学生的表现就更活跃了,有的小组的学生往往自告奋勇来承担撰写任务,学生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要求同学写上自己的意见,现抄录几则:

你工整的字迹,给人行云流水般的感觉,你优美的语言,仿佛江南的朦胧细雨,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享受。你是用心去体悟生活和生命的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价值观,有深度的思想是你的标签,这一切的一切都成就了不凡的你!——隔壁班的29号同学。 你的文章是本小组认为最像议论性散文的文章,古诗词的精确运用是你的专长,人物的生动举例是你的不凡,比喻的形象使你锦上添花。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能在文章的结尾处将全文的感情升华一点,段与段稍稍用线拉紧一些,你的文章就将大放异彩! 什么是真正的美?一千个人中便有一千种看法。文章采用了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充分、有说服力,文中运用周恩来和汪精卫相对比,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更可贵的是,文章文笔优美、语言顺畅。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你看,别小看学生的创造力,写起来还蛮有情感和哲理的,既表扬了同学,又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获得了美的享受,这样的事情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作文讲评就是要找到并善于抓住激发学生兴趣的“这一点”。

最后一个步骤是听读。我深知,听读文章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让学生在静静的听同学充满情感的朗读中,既养耳,学到了写作的基本知识,更养心,陶冶了情操、学会了辨别文章的美丑。所以,我让学生推荐一篇“好”(是本组或个人认为好的)文章,让自己和同学分享自己发现和评改的收获与快乐。效果果然很好——好几位学生争着要朗读,我只好来个“女士优先”原则,让一位女生朗读她所推荐的文章。

听读完后,我布置了作业:对照推荐的老师印发的好文章,评改自己的文章。这个步骤在两天内必须完成,否则就会失去时效性——有温度的总比没温度的好。 本节课后的反思

这是一节整篇作文讨论、推荐课。本节课仍然遵循“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原则,除了布置任务、讲解规则的时间外,基本就是学生活动了。整节课学生基本都处于活跃期,读、思、说、写、听一样不少,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活动因为有较强的层次性,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根据我的观察,没有发现有偷懒的学生,有个别学生开始时比较被动,尤其是讨论环节,不太能融入集体,我也及时到位指导引导他(她)参与本组的讨论。这部分学生也是评改活动中需要特别关照的学生。

第二,我感到,作文讲评应注意多加一点活动元素,比如本节课除了讨论外,还让学生撰写推荐词,这是很新颖的活动,学生一听就跃跃欲试,有人立即行动起来,尝试撰写,这样,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我们的作文讲评就变得更有实效。我觉得,今后的作文讲评课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向自己的同学写修改建议书,开展一对一的作文探讨活动,也可以让被推荐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言”或写写“答谢词”,等等。 综

㈠作文讲评活动化的模式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

通过不断实验论证,我们初步可以肯定:作文讲评活动化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要使讲评更有效,在作文讲评活动中就要注意形式上的多样化。以上三节课的三种模式,我们也有过不少的尝试,请看下面一份调查:

你认为老师采取的最好的作文评改方式是(多选) 调查选项

认可及比率

排序

A.老师示范+互评互改+课堂同学评议、师生讲评+自改

44(45.4%)

2 B.互评互改+课堂同学评议、师生讲评+自改

33(34%)

3 C.互评互改+老师评改+课堂老师主讲+自改

11(11.3%)

4 D.互评互改+课堂师生评议、推荐+展示交流优秀文章+自改

56(57.7%)

1 E.老师只写评语再给你打一个分数+自改

5(5.2%)

5 F.其他

2(2.1%)

6 当这个统计结果出来时,我和我的同事都深感意外:原来我们老师累死累活地评改学生作文的工作在学生眼里是那么不受欢迎!最受欢迎的竟然是有“课堂同学评议、推荐”,能“展示交流优秀文章”,可以自改作文!因此,ABD三种模式也成为我们最常运用的作文讲评活动模式。

在随后的学生回答“你最希望老师的作文教学在哪些方面能加以改进?”的问卷中,学生列举了“四多”:多提供我们同学的优秀作文,多一点写作课,多给我们一点评议作文的机会和时间,多一点鼓励和引导。巧的是,上半年,华南师大陈佳民教授来讲学时,我们曾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他建议语文教学要尽量缩减讲读课文的时间,适当增加写作训练时间。 所以,我认为,当下语文老师要善于解放自己,要改变大包大揽的习惯,你看,数学老师一道数学题可以讲一节课,他所关注的是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我们又何不精讲课文,省出时间给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或写作训练呢?数学英语改作业只需打一个钩,我们语文老师何不发动学生进行互评互改活动、或进行课堂评议活动?

㈡评改过程要遵循自主感悟、互助分享、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⒈要解决谁是评改的主体的问题。我觉得,刚开始时,一定要和学生说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动手去做、去达到既定的目标;教师只应该是指导者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意识很重要,它有利于矫正作文讲评老师唱主角学生做配角的无效教学状况。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评改意识最关键,尤其是“评”。面对自己写的文章,要向学生灌输一个概念:这篇文章是自己创造的伟大作品——虽然未必很完美,但好文章不仅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因为人的思维总是由粗略到精细、由肤浅到深刻的。就写作而言,“写”只能一次,“改”却可以无数次,“改”对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写作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写作的许多道理往往就是从评改中感悟出来的。 ⒉要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自觉评改作文的习惯。作文评改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①变教师埋头苦评为学生互评互改。②变书面集中评改为分散轮流评改。③变统一要求评改为分层评改。在这个环节,我们要求并不断提醒学生,写完作文后要及时将文章至少阅读一遍,并充分关注两个问题——有没有错别字、病句、漏字等,是否符合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要求;在评改后一个星期再根据作文目标朗读自己的作文,明确并修改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评改是对自己作文的再认识、再提高、再创造;也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断评改也是在不断反思、感悟,不断反思、感悟就是在不断提高写作技能和鉴赏力。

⒊要关注学生在评改作文中的互助活动。互助的前提是合作,合作的结果是分享。而这正是我们所想要获得的效果。在作文评改上,坚持“学生是作文评改的主人”的理念,评改以学生、师生“互动”为核心,以克服“教师评得累死,学生无动于衷”的弊端,切实提高作文评改的效能。我们鼓励学生做到以下三点:①鼓励每个学生阅读评改;②鼓励学生小组讨论评改;③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反批评。

⒋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初期多经典范例评议(充分利用书本资源,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感知)→中期多学生作文评议(充分利用学生作文资源,进行现场说法,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成熟期多种方式评议(如互评推荐、现身说法、朗读美文、初中期的范例评议等等,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写作素养)。

㈢进行作文讲评活动,需要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首先,要告诉学生教师的作文讲评的教学方法方式,让学生知道老师要做的是什么,自己将要做的是什么。不要有意无意的对学生隐瞒什么,因为这样做除了使学生的学习更被动外,再没有其他的好处了。

第二,教师的示范是不可或缺的。当前,我们年级正在进行“单元作文活动训练”模式的研究,我们从高一一开始就对学生作了强化训练,包括“例文评改”的自评自改、“高考作文评改标准”的把握、作文流程的把握等。

第三,如何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这个问题解决了,进行作文讲评活动就可能带来最大效益。我觉得以下两种类型的学生值得我们关注:写作兴趣不高的学生,虽然坚持写作但写作能力无提高的学生。在我们开展作文讲评活动中,恐怕我们要多一个心眼,让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尝到成功的甜头,从而一步一步喜欢上作文和作文讲评。

当然,作文讲评活动课要追求最大效益,其教学的模式远不止这三节课或这三种模式,而且这些模式本身还有待于优化,需要我们继续不断的探索。我很期待有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素养。

2008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题评析

湖南省长郡中学 易小平老师点评:

通观2008年高考作文,在一派姹紫嫣红、摇曳多姿的景象中,湖南卷的文题可谓文质兼美、匠心熔铸,颇具人文性和思辩性,给人以亲切雅致、意蕴动人之感。

首先,从命题形式看,这是一则新材料限体作文。文题先引入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提出材料。接着对诗句进行解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进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进而揭示其意境和哲理:“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最后提出作文的要求:“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显然,这道题介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兼具二者立意限制性和写作开放性的特点。不过,比照06年全国卷的“乌鸦和老鹰”、07年全国卷的漫画“摔了一跤”这两则新材料作文题,湖南题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门槛,给了考生以解读的提示,而又增加了文体的限制,体现出湖南高考作文命题的探索和个性特点。

其次,从写作内容看,这是一则寓意性思辨作文。诗句出自大家比较熟悉的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首句描写初春小雨,以“润如酥”形容其细滑润泽的特点,使人联想起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二句承上,写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来描摹初春小草雨后的朦胧景象,既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的景象相媲美,又与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初春时节所特有,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机。形象大于思想。作文中引述的这两句诗,在立意上,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客观而论,除命题者列举提示的三种感悟外,我们尚还可从诗歌意象中涉及的远与近、浓与淡、似有与似无等现象,感悟出其它的哲理,如“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美在距离”、“朦胧产生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物以稀为贵”等等。因此,诗句蕴涵的哲理,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具有更多极的思考角度和多元化的立意。“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与体会”,文题中启导语的这一结句,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给了考生以选择性、拓展性的提示。变换角度看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再次,从命题思路看,这是一则传承中的创新之题。自04年自主命题以来,湖南卷的作文题贯穿着一条以人为核心的“稳中有变、变中出新”的发展轨迹。从04年、05年的话题作文“家庭教育” “跑的体验”,到06年、07年的命题作文“谈意气” “诗意地生活”,再到今年的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且在内容上,分别从人的成长、人的精神,拓展到人的认知层面,显示出湖南题对人的本体性的观照,以及浓郁的人文气息和风格特点。从文题的设置、结构看,先是引入情景,接着诠释解析、启导提示,进而提出写作要求:立意豁然,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这种设题方式,跟05年的话题作文“跑的体验”相似,但在立意和文体上给出了更多的限制。不过,跟传统的材料作文如90年的“玫瑰花与刺”,以及0

6、07年的全国卷等新材料作文相比,湖南卷作文中启导语对文意的提示,则体现出设题者对文题的思索,既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又传达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当然,如同07年的“诗意地生活”一样,语料或命意不够新颖,亦是其明显不足之处。 周南中学教科室副主任、知名语文高级教师刘兵老师点评:

今年的湖南作文题是要求学生针对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两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蕴含的意境和哲理谈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这道试题一揭晓,立即引起争议,叫好者与批评者的声音几乎同样的高昂,可以说,湖南的作文试题又一次走在舆论的峰尖浪口了,在新浪网友评点中,”最不知所云的高考作文“与”最难于创新的高考作文″湖南试题都高居榜首。

笔者认为,这道试题出得好不好,单纯我们说了还不算,更应该听听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的看法,倾听倾听他们的意见。笔者抽空与几位考生交流,问及他们对作文试题的看法,他们都觉得题目新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表意见,与以往的作文相比,有更多的可以说的话了。

笔者觉得,考生们的看法应该是比较实际地反映出了这道试题的成功与失败。这道试题,从“90后”的眼光来看,至少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展现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虽然是要求对韩愈的这两句诗的意境和哲理谈感受和看法,但是,试题由此发散出的空间是无比广阔的。试题中已经提示了三种:一是有些事情置身太近反而不能把握(意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二是要全面把握事物就要跳出事物的约束,三是对事物和对美的认知与感受是与距离有关系的。其实,考生还可以依次发散,从情感的体验、真理的认知、哲理的把握等多方面入手作文。

第二,体现了更强的思辨性。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大一统”的思想意识已经遭到了唾弃,看待问题更加强调个人的观点,注重个人的思考。“90后”是崇尚思考的一代,也是主张捍卫自己观点的一代,今年的题目无疑是合他们的“胃口”的。

第三,更有利于促使考生形成自己的“文化属性”。写思辨作文的前提,是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为基础的,这种文化指的是自己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而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世界观和思想观。我们举一例子,崇尚“集体”文化,讲求团队精神的人,就可以从这句诗里面得到这样的启迪:从春草发芽表现的角度,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独草无绿色,草众色欲浓”。这也正是我们当前倡导的团队精神,一棵小草看不见绿色,一堆小草绿色就比较浓重,一片小草,满山遍野的小草,绿色越来越浓,最后是满目苍翠碧绿,满目生机盎然。小草不显摆个人英雄主义,小草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凝聚成强悍的团队精神。小草精神,小草放绿的团队精神,难道不能给我们人类留下思考与启迪吗?像这种表现团队精神的事例,无论中国古代,还是中国现代,都有很多很多实例。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还如:三个臭皮匠,赶上一个诸葛亮,等等,举不胜举。这些事例,都能充分表现出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凝聚每个成员的力量,遵循科学规律,齐心协力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国神舟六号飞船上天,嫦娥奔月卫星探月,等等,无一不凝聚着团队精神。 人民网点评:

这个作文题型在考试中经常遇见,是以古典诗句作为小的切入口,根据诗句内涵作文。写这种作文,首先,就照顾题目中的要求,把这个诗句所蕴含的内容分析透彻,再选取其中你认为最切合命题者意图同时你最有把握的内涵构思作文,这样行文,就不会走题,在好好用笔润色,得高分自然不难了。

具体对这道作文题目而言,我们可以这样分析:这个诗句出自韩愈的一首小诗,这也是全诗写得最为微妙的一句。根据作文题目中的要求,我们就应该把题目审准,而后才下笔构思,否则,难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在题目中,命题者着重指出,要根据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展开。

首先领会此诗句中的意境,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草芽儿略显了春的印迹,显然是一种平淡、朦胧的意境。鉴于此,我们可以以 “朦胧美”和“平淡美”等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同时,也可以记叙自己经历过的一段平淡、朦胧的美好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继续情感一定要质朴、平淡。

其次,就是看看诗中蕴含的哲理,“遥看近却无”中蕴含了“远和近”“ 物以稀为贵”等哲理,可以任选一个哲理立意,自设一个切合题意的论点,写一篇具有思辨性议论文!

总之,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2007年以“诗意地生活”为话题开口小,但是同是比较注重意境和哲理取向,只要把题审好,应该还是一个比较能写出优美文章的作文题目。 2008湖南省作文题: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根据诗中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专家点评:这个作文题型在考试中经常遇见,是以古典诗句作为小的切入口,根据诗句内涵作文。写这种作文,首先,就照顾题目中的要求,把这个诗句所蕴含的内容分析透彻,再选取其中你认为最切合命题者意图同时你最有把握的内涵构思作文,这样行文,就不会走题,在好好用笔润色,得高分自然不难了。

具体对这道作文题目而言,我们可以这样分析:这个诗句出自韩愈的一首小诗,这也是全诗写得最为微妙的一句。根据作文题目中的要求,我们就应该把题目审准,而后才下笔构思,否则,难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在题目中,命题者着重指出,要根据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展开。

首先领会此诗句中的意境,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草芽儿略显了春的印迹,显然是一种平淡、朦胧的意境。鉴于此,我们可以以 “朦胧美”和“平淡美”等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同时,也可以记叙自己经历过的一段平淡、朦胧的美好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继续情感一定要质朴、平淡。

其次,就是看看诗中蕴含的哲理,“遥看近却无”中蕴含了“远和近”“ 物以稀为贵”等哲理,可以任选一个哲理立意,自设一个切合题意的论点,写一篇具有思辨性议论文!

总之,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2007年以“诗意地生活”为话题开口小,但是同是比较注重意境和哲理取向,只要把题审好,应该还是一个比较能写出优美文章的作文题目。 网友点评:

这个作文题目属于命题作文,由于命题人提供的材料丰富,点播翔实,所以作文写起来比较容易。仔细阅读题目可以发现,“举手投足之间”就是提高个人素质,注重个人修养应该从小事做起。“一粒沙上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不而不为”。当然这个题目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给一些高水平的学生留下了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就是第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湖南的作文题太难了,应该让出题老师自己做做看。”

最难作文题:“天街小雨”“海龟与老鹰”

“湖南的这些出高考作文题的专家们也太脱离实际了。找个这样的古诗词句来作文,试问这些专家们难道对我国所有的古诗词都全部知晓吗,更何况我们这些高中生„„”,有的网友认为,这道题如果事前没有准备,跑题概率为80%。

90后眼光看湖南作文

今年的湖南作文题是要求学生针对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两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蕴含的意境和哲理谈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这道试题一揭晓,立即引起争议,叫好者与批评者的声音几乎同样的高昂,可以说,湖南的作文试题又一次走在舆论的峰尖浪口了,在新浪网友评点中,”最不知所云的高考作文“与”最难于创新的高考作文″湖南试题都高居榜首。

笔者认为,这道试题出得好不好,单纯我们说了还不算,更应该听听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的看法,倾听倾听他们的意见。笔者抽空与几位考生交流,问及他们对作文试题的看法,他们都觉得题目新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表意见,与以往的作文相比,有更多的可以说的话了。

笔者觉得,考生们的看法应该是比较实际地反映出了这道试题的成功与失败。这道试题,从“90后”的眼光来看,至少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展现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虽然是要求对韩愈的这两句诗的意境和哲理谈感受和看法,但是,试题由此发散出的空间是无比广阔的。试题中已经提示了三种:一是有些事情置身太近反而不能把握(意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二是要全面把握事物就要跳出事物的约束,三是对事物和对美的认知与感受是与距离有关系的。其实,考生还可以依次发散,从情感的体验、真理的认知、哲理的把握等多方面入手作文。

第二,体现了更强的思辨性。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大一统”的思想意识已经遭到了唾弃,看待问题更加强调个人的观点,注重个人的思考。“90后”是崇尚思考的一代,也是主张捍卫自己观点的一代,今年的题目无疑是合他们的“胃口”的。

第三,更有利于促使考生形成自己的“文化属性”。写思辨作文的前提,是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为基础的,这种文化指的是自己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而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世界观和思想观。我们举一例子,崇尚“集体”文化,讲求团队精神的人,就可以从这句诗里面得到这样的启迪:从春草发芽表现的角度,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独草无绿色,草众色欲浓”。这也正是我们当前倡导的团队精神,一棵小草看不见绿色,一堆小草绿色就比较浓重,一片小草,满山遍野的小草,绿色越来越浓,最后是满目苍翠碧绿,满目生机盎然。小草不显摆个人英雄主义,小草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凝聚成强悍的团队精神。小草精神,小草放绿的团队精神,难道不能给我们人类留下思考与启迪吗?像这种表现团队精神的事例,无论中国古代,还是中国现代,都有很多很多实例。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还如:三个臭皮匠,赶上一个诸葛亮,等等,举不胜举。这些事例,都能充分表现出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凝聚每个成员的力量,遵循科学规律,齐心协力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国神舟六号飞船上天,嫦娥奔月卫星探月,等等,无一不凝聚着团队精神。

2012年作文备考命题训练

2012年作文备考命题

审题能力强化1 命题一

命题方式:标题式命题 备考话题:劝学 作文题目:

认真审读下列题目,选择一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谈谈我的学习经验》

2、《主动学与被动学》

3、《学海无涯苦为舟》

4、《学贵有恒》

5、《我们到底为谁而学》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写作指导:

一、关于标题性命题的审题

本题命题要求已规定写议论文,那么,审题就应: 第一步,辨别题目属于论点型还是论题型。

像上列六题,

3、

4、6,属于论点型题目,就以题目为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即可;而

1、

2、5属于论题型,如选其作文,就要首先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步,辨别题目适合写那种类型的议论文。 《谈谈我的学习经验》,因表述的经验是自己的,故适合按照立论性议论文的思路去谋篇布局;《主动学与被动学》、《我们到底为谁而学》,就适合写思辨性议论文,需要你对论题进行深入地哲理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为政》,所以适合写阐释性议论文;《学海无涯苦为舟》、《学贵有恒》、都是公认的哲理,也适合写阐释性议论文,但如果自己稍作改造,变通为自己针对相应问题而提出的观点,也就写成了立论性议论文。 第三步,审题时要关照自己手头材料

大家都知道,写议论文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说“文章为时而用”,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体,并获得具体解决。所以,在审题时,要注意关照自己手头有哪些材料,有利于下一步的立意谋篇,就选择相应的题目和论文类型来作文。

二、相应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复习A、立论性议论文一般思路与结构:

引论:直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我的建议(观点)。 本论:

第一层:分类分析的问题,证明建议的针对性。

第二层:分析问题的成因和危害,证明建议的必要性。 第三层:细化自己建议的落实措施,证明建议的可行性。 结论:建议落实后的愿景。

B、阐说性议论文一般思路与结构:

引出要阐说的名言(观点)——一般阐说(语义阐说、举例阐说,侧重普遍性)——具体阐说(演绎到与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所属的某个具体方面)——类比阐说(再演绎到与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相类的某个具体问题)——针对阐说(用公认的道理来解决面对的问题)。 C、思辨性议论文的一般思路和结构是:

摆出思辨对象——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递进展开思考——结论,明确自己的思考结果。

2011年作文备考命题 审题能力强化2 命题二

命题方式:材料式命题

备考话题:青年人的历史使命 作文题目:

认真审读下列题目,选择一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题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12月12日,18名复旦等校的大学生在安徽黄山风景区登山探险时迷路,在当地公安消防官兵的全力搜救下,18名大学生全部安全脱险,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24岁的民警张宁海在护送学生们走出危险区时,不幸坠崖牺牲。

十八个生命的获救,一个生命的逝去,换来的不是复旦学子的反思和感恩,而是在论坛大谈面对媒体如何公关,登山社谁来掌权,以及冷漠的“你们就该为纳税人服务”。 复旦学子的冷漠寒了网友的心,高校学子对待生命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引来网上批评如潮。“一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有网友说:这个事件,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文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题二

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说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

要求:

1、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3、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大草原上住着一群山羊。这天晚上,头羊爷爷安排了两只年轻健壮的白羊明天一早过河去探看一下河对岸的青草生长的怎么样了,准备明天上午带大家去河对岸吃草。

两只年轻白羊健健和壮壮,第二天一早,羊群还没有醒来的时候,就出发了。他们两个来到河边,便凭着过去过河的经验,下水过河。他们走出还没有多远,就感到头晕脑胀。壮壮说:“不好,我们中毒了。”回身就促健健快上岸。健健要拉壮壮往回跑,壮壮用力猛推健健,大喊:“快回去报告!”壮壮在健健的推力帮助下,很快上了岸,但回头再看壮壮,却倒在河里,被河水冲走了。

中毒加悲伤,壮壮昏过去了。一阵冷风吹来,壮壮醒了过来,但浑身酸疼。“我必须回去告诉头羊爷爷,这里的河水被污染了„„”他忍着悲痛和疼痛,用力向羊群驻地爬去。他爬呀爬呀,终于看到羊群了。一个小黑羊发现了他,就报告了头羊爷爷,头羊爷爷急忙跑过来,安慰说:“不要急,喘喘气再说。” 羊群得救了。

要求:认真阅读材料,把握含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四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认为,“90后”的青年人缺乏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时时处处以自我为核心。 有人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大量“90后”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积极捐款,他们的历史

使命感与责任感令人刮目相看。

要求:

1、你支持那个观点?请认真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第一、关于材料性作文命题的审题 材料类作文命题。审题时应关注五点:

审题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告诉你是材料类命题,满分60分。文章不少于800字。

审材料。材料式命题的材料大体可以归为三类,寓言类(包括寓言故事、寓言诗、漫画等赋材料以哲理的文字)、名言类(包括名人之名言、领导之名言等以说理为目的的警言类文字)、新闻类(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现实生活的表述性文字)。

审导思。这些文字引导你思考的方向。如“有网友说:这个事件,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认真阅读材料,把握含意。”

审题核。题核,指命题的核心部分,它一般要明确题目或话题,如“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你支持那个观点?请认真思考”。退一步要写明“感想、感悟、联想、启示”等指导立意取向的文字。

审要求。如“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

二、关于文体和类型的选择

材料性作文命题,如没有特殊要求,一般来说,以写议论文为好。下面我们来辨析一下这三道题目适合写那种类型的议论文。第一个题目,材料属于时事,想这样的新闻性材料,以写评论性议论文为好。第二个题目,属于名言类材料,建议写阐释性议论文。第三个题目,材料属于寓言故事,选择引申性议论文来写最好。第四个题目,是相矛盾的两个观点,所以写思辨性议论文,较好。 第

三、关于材料的使用

如你选择了些议论文,我建议:原则上,在文章的开头要引用原材料。明引暗引都可,但必须简明,争取在100字内完成引用工作。

如是新闻性材料,你把它作为评论对象时,当然开篇要陈述评论对象。如是名言类材料,你要把它做阐释的对象,也要引用到开头。寓言类材料,写引申性议论文时,材料是引发思考的因由,当然也要引述在文章的开头。 第

四、相应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复习A、引申性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哲理——阐说↘

引述故事——引出

——解决问题、结论

↘观点——证明↗ B、评论性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叙述评论对象——分析实质——分析成因——分析价值——提出建议 C、思辨性议论文的一般思路和结构:

摆出思辨对象——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递进展开思考——结论,明确自己的思考结果。 第

五、相关资料:

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洪流中的先锋。

今年是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也是第60个“五.四”青年节。90年前“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怒吼已然淡忘,但“振兴中华”的青春壮歌却一脉相传,回响不绝。90年来,“爱国、进步、科学、民主”,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纪念“五.四运动”,目的在于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就是要树立理想,立志报国;要在实践中锻炼品格,磨练意志;要奉公守法,做好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既要有理想,又要着眼于现实,从身边的小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要勇于奉献,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再需要为追求光明和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仍应得到弘扬。

抚今追昔,我们更应该发扬光大“五.四”精神,深刻反省“五.四”历程。继往开来,依然任重道远。这应该是当代青年的使命。为了在振兴中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国家干部,我们更应该从严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勤学奋进,尽职尽责,把“五.四”精神发扬光大!

议论文说理六法 陶西华

说理是议论文的基本特点,理性的展示是对中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优秀的议论文和思辨性散文的说理,或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使理性建立于感性之上,或与修辞方式结合,在形象的语言表达中使所说之理更加明晰。常用的说理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由叙带理

考生在把握话题的基础上,运用发散联想,搜索与主旨有关的素材,有目的地适当展开叙述,然后在叙述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使议论的话题有据可依。山东考生《坚定的心,灵空的耳》开头两段,化用了《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由叙事而巧妙引出主题。这样的叙,既起到论据作用,又彰显考生的文化功底和阅读积淀。

汉末,群雄逐鹿,英豪四起。曹操北踞中原,虎视江南,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权主战,然张昭等一干人竭力劝孙权降曹。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孙仲谋拔下佩剑,砍下案头一角,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便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于是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

为何吴国能在群雄中占得三足鼎立之一,成就霸业?孙权对自己的信念的坚持自是不言而喻!关键时刻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我意已决”的回答。

二、援事立理

用事实证明道理,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优秀的考生往往能够常中出新、出巧,给读者以多方面的艺术震慑。如浙江考生《“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中举出了三个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这是“常”,但其所引述的文句则是许多人不熟悉的,这是“新”;所举三件事情也是大家所熟悉的,这是“常”,但是角度却换为“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让人一惊,这是“巧”。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对事物认知错误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葬送了赵国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谡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去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的悲剧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

三、抒情引理

理若无情理则生硬,情若无理情则无羁。只有情理相辅,方能相成。如甘肃考生《走在你我他的世界》一文,作者开篇就运用一系列的比喻进行抒情,从而引出主旨——“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你的世界会更精彩,生命中阳光也会更灿烂”。不仅文气充沛,文情并茂,而且入题快,点题巧,也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雄鹰看到蓝天的广阔,便振羽高翔,自由而高傲;飞瀑看到峭崖的险绝,便一泻千仞,流银溅玉,灵动如龙;海燕看到巨浪的汹涌,便引吭高歌,乘风破浪,大气蔚然。人,若是只看到自己,便如那墙头的浮草,轻浮浅陋,如那草原的孤鹿,寂寞而时时有被吞没的险情。上帝造人,繁衍万世,生命中不仅只有你,而且还有他、有我。人之为世人,也绝不仅仅只有我,请不要忘了这个七彩世界里的你我他。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你的世界会更精彩,生命中阳光也会更灿烂。

四、类喻明理

这种说理,或打比方,或做类比,目的就是使抽象的道理更加通俗明白。如湖南考生的《放飞孩子》,开篇先写笼中的鹰因为“失却了猪食能力而被活活地饿死了”,告诫人们“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鹰”,从而引申出“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的观点,然后针对现实生活中自立能力教育缺失的现状,运用“甘蔗”“孤松”“蝴蝶”等作比,多角度地阐述了“放飞孩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人们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鹰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死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 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去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干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他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

五、警策显理

警句是经验的总结、理性的升华和智慧的体现,议论文中的警句是议论文的闪光和成功之处。没有一定的概括事理的能力,没有一定的语言修养,很难写出一两个警句。如云南考生的《那时花开》一文,结尾以一首小诗收束全文,将文章推向高潮,极富警示性。

挫折作笔,痛苦为墨,在这一路征途上,我们收获成功。挫折面前,我们高歌:那时花开!

六、引言证理

恰到好处地借用名言,对文章的说理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如北京考生的《宽容是阳光》一文的结尾部分用安德鲁·马修斯的《宽容之心》中的一句话对什么是宽容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小结,给读者以启迪。睚眦必报,只能说明你无法虚怀若谷;言语刻薄,是一把双刃剑,最终也割伤自己;以牙还牙,也只能说明你的牙齿很快要脱落了;血脉贲张,最容易引发“高血压病”。“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

2010届高三政治坚持辩证法复习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识记: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 2.能力方面

①逻辑思维能力。本框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高二《思想政治》(上册)共有四课,其中第一课和第二两课的一部分讲的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我们把它分为唯物主义单元;第二课的另一部分和第

三、四两课讲的是唯物的辩证法,我们把它分为辩证法单元。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要对辩证法单元作一个归纳和总结。 辩证法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我们这本课本仅讲了辩证法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其他许多辩证法的知识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去补充和完善。

辩证法的知识虽然很丰富,但合起来不外乎这样三个观点——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全面观点)。

设问:与这些基本观点对立的应该是哪些观点?

联系观点-孤立观点,发展观点-静止观点,全面观点-片面观点,矛盾观点-否认矛盾的观点。 与辩证法上述观点对立的观点,是与辩证法对立的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这个哲学派别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全面观点是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的,是科学的,因而,与这些观点对立的哪些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世界的,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必须: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设问:为什么要把与辩证法对立的哲学派别叫做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原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书的译名,古希腊安德尼柯在编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有关物理学之外的著作编在《物理学》之后,题为《物理学后编》,当这部著作被介绍到我国来时,有人借用《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不具有具体形象的事物叫做道,具有具体形象的叫做器。)的说法,把阐述抽象哲学道理的《物理学后编》取其意而译成了《形而上学》。以后承袭下来,并专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点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所以相互对立,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分歧。 克隆人的争论

最富争议的一个新闻莫过于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年底出世。意大利的一个医生2002年4月3日宣布了这个消息。

且不说克隆技术还存在许多不可知的缺陷,也不讨论这位克隆人能否诞生、他或她会不会生出来就是一个“残次品”。此刻,我们暂时让这个问题与科学脱钩,只面对情感与伦理。我们姑且判定这个克隆人生出来就是一个与常人无异的人,那么,他或她将如何度过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首先,谁生他?他的母亲已经怀孕8个星期了。鉴于这个孩子就是人类试验品的现实,这位母亲起到的也仅仅是一个生育机或孵化器的作用。这对母子之间的感情,在孩子出生前就被异化了。这位母亲自然也就被剥夺了享受正常亲情的权利,更谈不到亲自抚育这个孩子了。因此,母爱将是克隆人终生享受不到的奢侈品。

接下来的问题是,谁养他?科学创造了他,那么养育他的权利自然落到了科学家以及用金钱支持这些科学实验的人身上。他大部分的生命将在实验室里度过,他将要面对的是无数未知的凶险和危机以及比这些还要可怕的归属感的天然缺失。

第三个问题是,谁爱他?谁对他投注真诚的情感?当然,克隆人的生命将比地球上任何一个生命都要值钱,所有科学家都会竭尽全力挽救他的生命,心理学家们会对他的任何情绪异常趋之若鹜。至于他心中的恐惧和孤独,注定了无人能分享。

第四个问题,谁嫁他?哪个异性会发自内心地爱上一个整天被人摆布的实验品?肯定会有些人借机扬名作把秀,或者由科学家做主为克隆人成双配对。这样的婚姻先天地也就具备了实验性质,于是,对于克隆人来说,爱情比母爱更没有保证。

肯定还会有问题接踵而至,比如死亡。我们已经无力也不忍再往下一一列举。不难发现,克隆人作为人,除了拥有“人”这个去掉了定语的称谓以外,一切与社会、伦理、情感有关的享受都与他无缘。

冒死也要克隆人的科学家布瓦瑟利耶

2003年7月31日,美国众议院在激烈争辩后,以265票赞成和165票反对通过了禁止克隆人的法案,同时也否定了为了研究干细胞而克隆人的替代法案。法律规定,对于违反这项法律的人,可判超过100万美元的罚款及10年的徒刑。虽然这个法案还有待于参议院的批准才能生效,但是这个法案的通过使反对克隆人的人士松了一口气,而且也为尚未制订禁止克隆人的国家制订类似法律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在拥护和反对克隆人的人士中,谁也不否认克隆技术对治疗目前一些难治之症的巨大作用,他们的争论主要集中于克隆技术的道德和伦理方面。

反对克隆人的人士认为,如果容许克隆人,就可能出现培养所谓超人的情况,这既是种族歧视的新表现,也严重违反人类道德和破坏人的尊严,与法西斯纳粹以繁育优等民族为借口而残杀犹太人及用活人做医学实验的罪恶行径毫无二致。而且,即便只是为了培养干细胞来克隆胚胎,因为胚胎也是生命,也不能以杀死一个生命的代价来挽救另一个生命。至于为了移植器官而克隆,就更不能接受,因为这无疑是将一些人当成器官供给者,而他们即便是克隆出来的也应有人的尊严和人权。

拥护克隆人的人士的看法刚好相反。他们主要论点是,14天以前的胚胎分裂出的细胞还不多,不应看做生命,因而没有损坏人的尊严,而且也不应该因“可怜这些细胞”而使很多人因疾病不能治疗而死亡。而且,即便克隆出的人与原来某人的基因完全一样,但后天环境不同,长大成人之后,他也不可能与原来的“标本人”完全一样,因而也不会培养超人。

这场争论还会继续下去,但是人们应该清楚知道,科学是双刃剑,科研成果既可能为人类造福,也可能危害人类,科学家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在还不清楚可能发生的危害的时候慎重行事。正如众院司法委员会主席詹姆斯所言,任何对克隆人及相关技术研究网开一面的做法都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讨论:

结论:要对克隆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它们具体观点上的分歧是很多的,我们这里只能从它们的基本观点上讲一讲分歧。 设问:基本分歧表现在几个方面?(阅读课文P137第3段-P138第1段) ⒈三个方面的分歧

通过教师指导、设问与学生阅读,回答以下一系列问题: 第一,阅读课文P137第4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联系观点?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P137)

②什么是孤立的观点?用孤立观点看问题的后果怎样?(P137)请举例。 京都议定书

澳大利亚新总理陆克文于2007年12月3日宣誓就任澳大利亚总理,并在当天举行的新内阁会议上签署文件,正式批准《京都议定书》,为澳大利亚成为《京都议定书》成员铺平道路。当澳大利亚与会代表霍华德•巴姆西在巴厘岛的会场宣布这个消息后,全场与会者起立并长时间鼓掌表示欢迎。

陆克文的决定结束了澳政府10多年对《京都议定书》的抵制,同时让美国成为唯一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

世界自然基金会说,澳大利亚签署《京都议定书》将向目前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美国传达一个强烈的信息。“一旦美国也加入《京都议定书》,全世界将能够继续通过立法制定减排目标。”世界自然基金会澳大利亚方面负责人格雷格•伯恩在一份声明中提出。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博埃尔说,美国在会议讨论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与会代表必须达成一项得到美国同意的协议。“如果没有世界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和世界最大经济体参与,达成气候变化应对方案将毫无意义。”

据悉,本次大会举行期间将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十三次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等一系列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会议。由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到期,因而此次大会的重点是各国共同商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方法,讨论如何启动有关谈判达成新的环境保护框架协议。

美沙加“灰头土脸”

路透社报道,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议第一天,环保组织就给美国、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发出了首批“每日化石奖”。这项奖在会议期间每天颁发一次,专门送给那些对气候变化问题态度冷漠的国家政府,讽刺它们仿佛是一块化石。

颁奖礼充满嘘声和笑声,获奖国得到了一小包煤,上面装饰着一面迷你国旗。

沙特阿拉伯得奖原因是,这个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拒绝签署任何排放协议。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阻碍全球对抗气候变化的努力”而获奖。加拿大代表被指曾对大会下属的一个委员会说,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来说,减排责任并无必要。 一名加拿大女环保主义者代表祖国接过“化石奖”,并发表获奖感言说:“在收回我们自己在《京都议定书》中的承诺后,我们绝对没有资格再要求别人承担新的义务了。” 讨论:少数发达国家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拒绝减排,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其他事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考虑个人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离开人的整体看“手”;离开一定的条件说打球好不好、下雨好不好等等。 第二,阅读课文P137第5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发展观点?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P137)

②什么是静止观点?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后果怎样?(P137)请举例。

中国食品“威胁”

苹果干含有致癌化学物质;

叉尾含违禁抗生素;

干贝和沙丁鱼涂有腐败细菌;

蘑菇沾有非法杀虫剂;

„„

这只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上月扣留的从中国进口的107种食品中的冰山一角,而今年四个月内已有298次船运食品遭FDA拒绝入境。

此前曾引起中美外交层面关注的中国宠物食品成分污染的新闻更成为美国媒体热炒的话题。一时间,美国弥漫着一股“中国食品威胁论”。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展开“危机公关”,于昨天邀请300多名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相关人员在北京召开国际消费品安全大会。

美国媒体近日以大量篇幅报道了与中国食品有关的安全问题。

《华盛顿邮报》引述FDA文件称,上月被美国当局退回的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的食品包括鱼和海鲜,譬如鲶鱼、虾、鳅鱼、非洲鲫鱼、鳗鱼和黄鳍金枪鱼等,以及表面染有非法杀虫剂的蘑菇。还有报道说,没能通过检验的其他中国进口货物包括含草药的茶叶、豆腐、糖果、苹果干、桃脯和花生奶,而非食品类的被拒绝入关产品包括导尿管和唇膏。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道说,至少有137批来自中国的食品在沙门氏菌检测中呈阳性,或因含有违禁成分而被鉴定为不卫生并被拒绝入关。

《华盛顿邮报》更报道称,除了农作物产品,一些最不适宜出口的商品也进入了美国。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规定,除非农业部验证屠宰场和加工厂拥有和美国一样的食品安全系统,任何国家不得向美国出口肉类和家禽产品。其中,中国因为没有达到要求,未被允许向美国出口肉类。但美国农业部部长麦克•约翰斯3月份宣布,美国农业部去年查封了数十万吨从中国和亚洲国家出口的被禁家禽产品,其中一些产品的包装箱标签上甚至写着“金针菜干”、“果干条”和“蔬菜”,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非法肉类未被查处。美国媒体甚至猜测,中国鸡肉如果未被处理可能成为禽流感的源头,美国公共健康机构担心可能会引发流行病的爆发。 与此同时,继路易斯安那州5月8日宣布暂时禁售中国叉尾后,美国媒体也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政府,称这一发现显示了美国食品安全系统的巨大缺陷,因为叉尾已经合法地进入了零售商店和餐馆,如果没有“最后一分钟的测试”,它可能已被数不清的消费者所食用。 数据显示,2006财年美国抽查的到岸进口货物只有总进口量的0.9%。当监管机构把注意力重点集中在检测中国货物的同时,美国消费者批评称FDA远远没有达到消费者对进口食品安全提出的要求。

高级别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即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中国食品安全将成为被关注的焦点。FDA前副局长威廉姆•哈勃德曾说,来自中国的食品不仅便宜,对于进口食品增长的美国来说,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来源。

讨论:这是中国威胁论的新版,不可否认,中国的食品存在个别质量问题,但不是一团糟,某些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强大,千方百计从各方面企图遏制中国,他们能够达到目的吗?

其他事例:把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同发达的资本主义简单相比,从而得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又如,由于腐败现象尚存在,因而认为腐败现象不能最终克服;《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

注意:静止观点有两种情形。①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动、永远不变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虽然有(如中国古代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十八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耐提出“物种”不变,他在《植物学哲学》一书中说:“种的数目和全能者在开天辟地时所创造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数目是同样的多。”)。但这种观点的谎谬性较明显。②只承认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合的变更,不会有质变,不会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也是一种与发展观点相对立的静止观点。因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P125)

坚持静止观点的必然坚持孤立的观点。因为它否认了事物的纵向联系。所以,课文中“只见一个个孤立的片段、不见总的过程”,既是静止的观点,又是一种孤立的观点。

第三,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阅读课文P138第1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全面观点?全面观点的依据是什么?(P138)

全面观点是指从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全面观点是矛盾观点对我们的要求: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互相排拆又互相依赖的矛盾。所以,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看问题,坚持全面观点。 ②什么是片面观点?其理论根源是什么?举例说明。(P138)

片面的观点是强调一方而忽视一方,把事物的一个方面、一种属性绝对化,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片面观点的理论根源是否认矛盾,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地理环境决定论

50年代我们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了批判,认为这是形而上学的,你是如何对待的呢? 孟德斯鸠(Montesquieu)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及其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他指出,“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论法的精神》)。斯大林和我们国家五十年代都批判过他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您是什么观点呢?

例子1,北京不用硬币

上海人刚到北京都会很奇怪,为什么整个北京一枚硬币也没有。出租车、便利店、家乐福、报摊,所有的地方都是纸币:一角,五角,一元。我曾经以为是北京人嫌硬币太沉,或是不想单独用一个零钱包。后来我才突然明白,北京人不用硬币,是因为北京在北方,天气冷,大冬天的,硬币冰凉的,拿在手里太冷。而上海地处南方,就没有这个问题,大家都不介意用硬币。

例子2,建筑物间距

北京、上海、香港,从北到南,城市建筑物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小。在香港,街道狭窄,打开沿街的窗,你会觉得马路对过那户人家伸手可得。而北京是另一个极端,楼与楼之间站的开开的,稀稀的,楼房之间大片的空地,马路都是宽宽的,东直门小街比上海的淮海路要宽。 这种城市布局特征的原因当然是地理性的:香港建在岛上(而且这个岛中间还都是山,于是楼都挤在岛的边缘,就像在女士的帽沿上种了一圈草),当然最拥挤;上海在河网地带,只比岛屿开阔一些;北京在平原,可以策马飞奔的,最开阔。

除此之外,北京的楼间距最大,还因为北京的地理位置最北。北京的纬度大约是北纬40度,上海大约是30度,香港大约是20度。到了冬天,即便是正午,北京的太阳高度也差不多只有三四十度的样子,正午的影子都拖得老长老长的。如果楼间距像香港这么小,那么后一幢楼除了最顶的几层,其余的就整天都晒不到太阳了。所以北京需要很大的楼间距。

例子3,蜜饯

北京的特产是蜜饯,广州的特产是腊肉。这也和地理因素有关。北京的蜜饯和广州的腊肉,其实都是出于更长久的保存食物的目的。 北京气温低、日照短,出产的水果远远比热带少,而且冬天很长,整个冬天都不产新鲜水果。人们想吃水果想补充维生素的,就只能把水果做成蜜饯,这样可以保存到冬天。 广州人就不同,他们常年有鲜果,多得吃不掉,所以就不需要用做蜜饯的方式来保存水果了。相反,热带地区河网、森林多,不适合放牧养殖,猪羊牛肉不如北方多。而且,南方炎热潮湿,蚊蝇极易孳生,牲畜宰杀以后,新鲜的肉如果不加处理,很快就回腐烂、变质、长蛆。所以,他们把肉做成腌腊的,就不易腐败,可以保存更长时间。

由这几个很普通的细节可以看到,地理因素对经济、建筑、民俗、食物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其他事例:有的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因而骄傲自大,有的人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因而悲观消极;有的人把事情仅仅往好处想,有的人对事情只往坏处想,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或猜测去对事情作出评价;有的人只希望改革开放和发展一帆风顺,一遇到问题和困难就认为是改革开放或建设的失败;再如,顺利时忽视困难,遇到困难时又看不到有利条件,等等。 归纳:

全面观点 根源 矛盾观点,承认矛盾必然坚持全面观点。

片面观点 根源 否认矛盾的观点,否认矛盾,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必然走向片面性。

设问:上述分歧的地位是否相同?是否存在更根本的分歧?(阅读P138) 2.一个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设问:为什么这个分歧是根本分歧?

这是因为上述三个分歧都是以矛盾为核心的,都是围绕着矛盾观点展开的: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各种联系的基本单位,矛盾就是两个方面的联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全面观点的依据。承认矛盾观点,必须坚持全面观点。 注意: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有三个,而不只一个;根本分歧是一个,而不是三个。我们不能混淆分歧和根本分歧,要完整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3.为什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⑪从原因看

这是因为,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全面观点是正确的、科学的,是符合客观世界本来面目的,从而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以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观点、否认矛盾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不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它会指导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 ⑫从意义上讲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阅读课文P139-140一段,然后归纳。

首先,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这是从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关系上讲的。只有正确地了解“世界的状况怎么样”,才能科学地、更好地把握“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坚持的辩证法,本身就叫做“唯物辩证法”。只有坚持辩证法,才能真正坚持唯物主义,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才能真正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例如,只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不承认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种唯物主义就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当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结合起来的时候,这种唯物主义还不是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见,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要真正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就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其次,自觉地按唯物辩证法办事,就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思想、学习和工作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是从方法论上讲的。唯物辩证法,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它既能对我们科学地认识世界提供指导,又能对我们科学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指导。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能使我们的思想、认识、学习和工作更加顺利、取得更大的成绩。这已为人类实践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所反复证明。 总之,唯物辩证法本身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人类的实践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学生,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设问:那么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呢? 4.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⑪从内容上讲

坚持唯物辩证法就是要坚持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观点,并用这些观点指导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反对形而上学就是要反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并避免这些观点对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影响。 ⑫从前提说

要真正、彻底地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并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知识。 ⑬从现实看

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以后,就要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坚持唯物辩证法,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其中,对于我们现阶段的青年学生来说,特别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必须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青年学生要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我们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人生历程中的矛盾,就不能顺利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消极厌世、悲观自杀者大都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历程中的矛盾所致。(详见课本P138-139中的例子)

其次,必须正确观察和分析形势,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要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样要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否则,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如,对我们青年学生和社会上都相当关心的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现象问题的认识,就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否则,就会产生错误观点或认识。 讨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法矛盾、联系、发展观点,谈谈对腐败现象的认识。(可分组) 用矛盾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一方面,腐败现象确实存在,在一定范围内还在继续漫延,它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腐败现象毕竟只是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这是支流;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是清廉的,都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而工作,这才是主流,它决定着我们党的性质。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党内存在腐败现象而认为党是腐败的。例如:我们总不能因为中国人中有病人,而把中国人都说成是病人。

用联系的观点看:一方面,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既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历史还不长),又有新产生的(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和各项体制还不成熟、不完善,现阶段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还存在商品交换,加之生产力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高等),还有从国外、海外渗透进来的(在“一个地球,两制共存”的情况下,在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难免会有腐朽的东西渗透进来);另一方面,腐败现象的产生虽然与社会主义自身的不成熟性有联系,但二者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为腐败现象与党的性质、宗旨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根本不相容的,我们不能把非本质联系当作本质联系,不能把没有必然性的联系当作必然联系。

用发展的观点看:一方面,不能小看腐败现象的危害,如果任其泛滥、扩展,那将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另一方面,党和政府在反腐败斗争问题上的态度始终是明朗的,已为此进行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总的趋势来看,腐败现象是不断得到抑制和克服的。我们应当坚信,久经考验、长期与人民群众共同奋斗、休戚与共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

之,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才能正确认识腐败现象,才能正确认识其他一切事物,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再一次体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统一。

参考资料:

从“非此即彼”与“亦此亦彼”说起

哺乳动物从老鼠到人类,都是胎生并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孩子。爬行动物和鸟类是卵生的,但是,鸭嘴兽却完全与众不同,竟然是一种产蛋的哺乳动物。

到了繁殖期,成年鸭嘴兽会在河岸上用前脚上的宽指甲挖一个特殊的洞。洞大约有30米长,里面有一个或多个小巢。

雌鸭嘴兽会产下2只或3只软壳蛋,10天后幼仔被孵化出来。从这以后,它们的行为就越来越像哺乳动物了:幼鸭嘴兽吃母亲的奶,直到它们长到可以离开洞穴。

把握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提高议论文的思辨能力

【摘要】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有意识地把它运用到高中议论文写作训练中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培养辩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性。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训练;唯物辩证法;辩证思维能力

在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的时代,重视议论文的写作应成为广大高中生的共识。自从话题作文出现以来,许多学生开始忽略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只强调训练记叙文和散文,甚至有学生背诵时文精粹和时代美文应付考试,形成了议论文写作的断层,导致了作文“文学性”与“思辨性”的严重失衡。作文内容空洞、思想苍白、论辩乏力、无病呻吟现象泛滥开来,这的确让我们担忧。

考纲明确要求,要突出考查学生作文的思辨性。语文新课标也要求,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深刻的思辨性。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思辨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呢?笔者认为掌握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观点,是提高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记叙文中的议论

思辨性作文训练

作文思辨性训练

思辨性作文之一

作文的思辨性

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

议论文中论证的展开

记叙文中怎样运用议论.doc

如何赏析散文中的议论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