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思辨性议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02 18:01:5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议论文写作中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议论文写作中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摘要: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训练,对于议论文写作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从学生习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概念的辨析,根源的挖掘,观点的反省,阐述的逻辑性等方面总是有所欠缺。而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我们就得提升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能力。本文着眼于这一主题,尝试结合具体教学经验,对“如何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性思维”进行论述。

关键词:议论文;思辨性思维;策略

高中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普遍呈现出“印证式写作”较多,思维平面化严重的弊端。这一情况已经直接影响了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究其原因,学生思辨性思维较弱,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根源。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对提升学生议论文??作水平,增进议论文写作教学成效而言,可谓是良好举措。

一、创设情境,鼓励发言

情境在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中有着特殊地位,因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环境的感知,增强认知力,更可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情况下,富有逻辑思维的情境,就可为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所以,为了提升学生思辨性思维,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就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课外资源,积极创设有逻辑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在感知逻辑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发言,勇敢地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提升学生逻辑表达能力,进而助力其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不缺乏可创设逻辑思辨情境的课文。例如,在教授《荆轲刺秦王》时,就可借助文本中荆轲这一具有多维度形象特征的人物进行课堂的辩论。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文本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深入的认知,借此我以“我眼中的荆轲”为话题让学生发表观点。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有关荆轲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的讲述必须力求完整、深入以说服他人。为了赢得同学对自己观点的认同,学生的思考与发言就必须注重思辨性、逻辑性。而教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强化其观点的思辨性,让学生的发言更具逻辑性与说服力。相信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若能充分地利用课堂的辩论发言进行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潜移默化地提升。

二、注重范文,提供示范

榜样示范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一个标杆,更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对于学生自主动作和行为的标准化、高质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范文,来作为学生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参考,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参考,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辨思维,最终服务于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升。当然,范文的选取,需要教师把控好质量标准。在范文选取过程中,要注重题材、写法的多样化,不可只提供单一的议论文写作模式,同时在具体的写作中要提倡学生灵活地变通、运用,防止学生所写议论文千篇1律,成为“现代八股文”。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高考优秀作文中选取,这类作文是经过层层把关筛选而出的,并且吻合高中学生的写作思想,可最大限度地提供榜样示范。比如,我曾选取《赏识教育or虎妈教育》这一范文,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梳理,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进行思考和对比,了解二者各自的利弊,进而形成一个更为客观合理的观点,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这种对范文的梳理与解读中,学生的思辨思维定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教授方法,学会行文

一定的思维方法训练,对于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是很有价值的。为了促进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进一步提升,在议论文教学中向学生教授一些常见的思辨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尊重高中学生写作的实际需求,在遵循“立论―论证―总结”这一基本议论文写作模式的基础上,除了向学生强调基本议论文写作要求,还应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思辨方法,如概念辨析、按事设问、层层追问、反躬自问等等。通过教授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思辨,有效促进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江苏卷高考作文关于“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和“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用思辨性思维去思考和分析,“为何别人已说的话我不必说,别人无话可说的时候我却有话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分析。例如,什么时候有话说却不说是合理的;什么情形别人没话说我却有话说是正确的;是不是所有“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选择都是值得提倡的……我想,在这种充分的思辨基础上所完成的议论文写作,其文章所展示出的思维的深度和逻辑的合理性一定是会有所提升的。

四、着眼现实,强化训练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其思维模式已经突破了具体表象阶段,能够较高程度地理解抽象的事物,这点为议论文的写作和思辨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是,倘若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学生思辨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根本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选取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或者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以此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思辨思维的训练。

在2016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中,就鲜明呈现了教育问题这一主题,这是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也从侧面印证了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关注现实生活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地结合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向学生提问,如若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进行适当地改编,将其作为作文材料融入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面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写作的积极性都会相应地提升,而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也就相应地实现了。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新闻点评写作,定期邀请学生在写作课上进行分享,以此来训练学生思辨性思维,从而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

总而言之,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对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写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灵活采用多种举措,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以期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殷彩霞.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刘碧芳.关于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思辨能力的思考[J].中学语文,2012(18):39-41.

作者简介:肖芳,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

推荐第2篇:思辨性作文训练

上一篇:[转]遇见,流年里一抹最美的温柔(我心依旧)下一篇:诵读国学经典 感悟道法自然

聚焦写作弊端教学,抓好时评类材料作文的复习备考

? 所谓时评类材料作文是指为了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向其提供有关社会生活现象或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时事的材料,?要求其就此发表看法、见解,阐明观点的作文形式。时评类材料作文的优越性在高考命题中日愈显现,时评类材料作文已是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中最为靓丽的风景线。可以预言,时评类材料作文将是2014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广东高考作文命题和复习备考的重要方向。离高考还有50多天,师生对时评类材料作文已不陌生,但由于有的同学对时评类材料作文的认识还停留于感性认识,在实际写作中不自觉地走入写作的误区,以致严重地影响语文成绩。为此,作为语文二轮复习的最后一环,高三语文老师有必要抓好时评类材料作文写作弊端教学,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时评写作水平和高考得分的档次。 ? ???

1、标题大而无当,含糊其词。

??? 学生拟题时把时评作文题拟成了话题作文题,显得大而无当。比如广州一模题:? 某报社记者发现中学生在校服上的涂画现象较为突出,下面是他的采访记录。

学校门口。记者:同学,你校服上画了机器猫,为什么又用涂改液涂掉? 学生:班主任让我全部洗掉,洗不掉就得用白色涂改液盖住。 商场。记者:同学,你校服上有歌星张靓颖的签名,是真迹吗? 学生:百分百真迹。

文具店。记者:哇,你怎么直接在校服上试笔?洗不干净的! ??? 学生:校服很便宜呀。

?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针对这道题写作,有的同学这样拟题:《谈选择》《各国校服纵横谈》《要养成好习惯》。显然这样拟题是错的。时评的拟题不同于话题作文的拟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必须紧紧扣住材料拟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时评标题能准确地旗帜鲜明地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或写作范畴,让改卷老师迅速抓到你写作的重心和方向,不能大而无当,含糊其词。??? ?? 教会学生拟标题。写时事评论,标题要观点鲜明,形象生动,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赞扬文明礼貌,批评自私自利?,谏讽褒贬、嘻笑怒骂?,必须旗帜鲜明,不能含糊其词。这是写时评与一般议论文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拟标题时要注意的关键点。当然老师也可以找一些好的标题让学生模仿创新。例如:?? ??? 2009年高考辽宁卷题目《都是明星代言惹的祸》《责任是成功的阶梯》《明星不应负根本责任》等;江西卷题目《为蔡先生鼓掌》《人间处处蔡铭超》《蔡先生所为得不偿失》等;?2014年广州二模《让粤语与普通话共享一片蓝天》《让普通话响遍广东》〈守护一方粤语》《粤语与普通话共谱改革乐章》等。上述这些标题都是时评类材料作文的好标题,值得学习。 ? ??

2、脱离材料,无边发散。

??? 有的同学写时评类作文常常犯的毛病是不同程度地脱离考题所规定的材料,导致写出的文章偏题、离题。如写上文的广州一模题,学生从所给的材料出发,不恰当地提出一个观点,然后脱离材料作文,结果拟出了《谈选择》《各国校服纵横谈》《要养成好习惯》这样的错误标题。在上述第一个标题的作文中,学生写的内容是:要像选择适合自己的校服一样学会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这样写显然离题了。再如《各国校服纵横谈》,全文谈的是校服,但是没有去评议材料中人们对校服的态度,也没有自己对校服的看法,而是另起炉灶谈各国的校服各具特色,特别是韩国校服有一种独特的美,这样立意显然也是不对的。学生普遍的错误是把时评材料作文等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来写,部分或者全文脱离材料,无边发散,当然会张冠李戴,错误百出。

?? 教学中要强调:写时评要就事论事。所谓就事论事,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批或赞,实话实说,对所评之事进行分析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思路,如评事的对错、评事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同时又不能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注意,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外高谈阔论。 ?? 耐心指导学生学会评事。写时评,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就是议论材料所述之事,而不能随意节外生枝。评事可以从以下多方面展开思路就不至于脱离材料:其一,评论事件的对错。其二,评论事件的成因。其三,评论事件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指导,学生就能少出错。 ? ?

3、囿于事实,立意肤浅。

???部分学生写时评,在立意上很不给力。如上次佛山二模作文,大多数学生立意肤浅。有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粤语与普通话应该并存》作文,文中用一个重点段谈了讲粤语亲切、方便交流的好处后,又来了第二个重点段:

?? 在广东,地域面积大,人口多,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懂粤语,特别是外来人员。当语言不通时,往往会带来障碍,甚至是误解。这时普通话会起到作用。普通话可以化解粤语不通带来的矛盾,也会促进人们的沟通。并且,普通话也博大精彩,相同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述,这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活泼性,在谈话时能缓解尴尬的气氛,从而带来兴奋与激动,增添幽默感。

? 像这样立意不免让人觉得太平淡,且大多数人都如此,立意就撞车了,怎能提高得分的档次?而能将话题上升到国家发展、粤文化保护的高度的人少之又少。如可这样立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文化核心,形成统一普通话至关重要;要加强粤方言的保护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粤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 指导学生确立立意的方向。时评作文,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炼观点,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一般有三种思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辩证建议式,即一分为二地指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中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认识,然后提出完善改进的建设性意见。

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力求立意有高度、有深刻、有新意。“高屋建瓴”是写好时评的第一要务。它要求评论者具有高远的眼光,能够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从社会乃至人类进步的高度来谈论时事,站在时代与文化潮流的风向标上指点江山。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较高的位置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把人们的思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有力地说服并启发读者。真正意义上的时评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时评写作不能囿于事实本身,而是要有所提高。比如,让学生学会将问题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由特殊上升到普,避免目光短浅,就事论事。 ? ??

4、有评无论,堆砌材料。

??? 我曾布置学生写如下作文:

“偷菜”是近年来最流行的网络游戏之一\"所谓“偷菜”是指开心网所开设的农场游戏中的一种活动,即进入好友的农场里,收获好友的虚拟劳动果实\"随着“开心农场”等娱乐游戏风靡互联网,各类“偷菜”“种菜”游戏大行其道,人们对此痴迷不已,其兴趣远远超过上课、上班。有的人认为从中找到了乐趣,而有的人则觉得这种无脚的游戏让人迷失。 ?? 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认识的?请你写一篇时评,不少于800字

?? 评改时发现学生作文有如下毛病:空摆事实、罗列现象,无分析、乏推理。比如有篇作文开头段是这样写的:“今天你‘偷菜’了吗?”这句话成了时下人们见面的问候语。‘偷菜’的背后,承载了我们内心太多的情感。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偷菜’?。”然后,用了三大段叙写偷菜游戏的种种乐趣,最后的结语是:“‘偷菜’的背后,承载了我们太多的乐趣!”这样说理,只是将事例简单叠加,生硬拼凑,毫无血肉之感,观点与材料简单相加,油是油水是水。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懂分析论证的具体方法,或者分析简单肤浅。 如何指导学生分析论证呢?要向学生讲清:“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是时评文写作的基本原则。评论,“评”,就是评判真假美丑、好坏优劣、是非功过等;“论”,就是议论、说理,就是用议论说理的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因此,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做到以理服人。时评体作文写作可以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充分的阐述论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为时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为什么要写?针对什么而写?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当十分明确。

??? 此次作文的“时”就是“偷菜”游戏热这一网络现象,“评”就是要对这一现象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的深人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的办法。一般的写作思路是先引述材料,摆出现象。接着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然后分析论证观点,用正面事例来支撑观点,用反面事例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 我们还可以利用时评“一事一评”的针对性特点,培养学生能紧扣关键,采用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循因问果、追根溯源、一分为

二、求同存异等方式进行分析阐述。? ??

5、只谈现象、根源,不找解决之策。

前段时间,我布置如下文题,要学生写作:

??? 据《重庆晨报》2012年3月12日报道,家住河北的刘喜梅女士3年10次来重庆,目的只有一个——劝儿子回河北老家,到国企端个“铁饭碗”。27岁的儿子冉杰希(化名)在母亲的“折腾”下,多次逃避,女友分了、工作辞了、手机关了,想法只有一个——按自己的方式活„„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请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批改的情况看,有的学生开篇引用报刊的新闻报道,对报道进行简要解析,作为过渡,再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剖析?“母亲”做法之错误。(详写)联系社会上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详写),然后文章遗憾地结束了。这样只“破”不“立”的文章,不能不说是功亏一篑。

指导学生写好破立结合的文章。向学生讲明:只有破立结合的文章才是完整的好文章。因此,这篇文章还要写一段,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详写)这样写除了文章结构完整,中心突出外,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 老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写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建议,除了写技不高明外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缺失。时评紧扣社会热点话题,鼓励公众畅所欲言地表达,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与话语权的尊重。作为青年,他们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和需求。同时也有评论时政的权利,应当以公民的姿态去品评时事,并且探究解决各种社会生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些方面老师要加以引导和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 ??? 除了这些,学生时评写作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弊端,比如评说片面,议论偏颇、措辞推度、缺乏辩证等,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时评类材料作文作为高考的热点题目和今后高考题目的重点研究领域,我们多花功夫探讨是值得的。?聚焦写作弊端教学,让学生迅速找到写作的正途,提高时评写作水平,在高考中获得满意的成绩,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喜事啊! ?

推荐第3篇:作文思辨性训练

议论文写作中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 黄粉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懂得议论文写作中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初步掌

握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在行文中作点辩证分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讲评、点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在行文中作点辩证分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狮子是强大的还是弱小的?”没错,老师你开玩笑呀!狮子还弱小!但是在《伊索寓言》里边有个《蚊子和狮子》的故事,强大的狮子却被小小的蚊子打败了。最后,打败了强大的狮子的强大的蚊子又被小小的蜘蛛吃掉了。现在,大家还觉得“强大”和“弱小”的问题很简单吗?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的眼光,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作文中如何用全面的眼光进行辩证分析。

二、考考你的辩证思维能力

现在,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审题训练,考考大家的辩证思维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今社会,商品要包装,演员要包装,企业要包装……无论什么不装饰一下美化一下就上不了档次;可也有人说,东西还是自然的好,人还是质朴的好,买东西、找朋友、做事、做人,本色最珍贵真难得。

你对“本色与包装”又有什么认识、感悟?有过相关的经历吗?请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这是汕头市2010年“一模”的作文题目。以前我跟大家讲过,审题的第一步工作是抓关键词。这个作文题目的关键词有哪些呢?对!就是“本色”和“包装”。我们现在先来探讨一下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 ① 你对“本色”的看法。 ② 你对“包装”的看法。

这两位同学的发言都很精彩!来到这里,审题的工作结束了吗?没有。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审题还有第二步工作,就是抓关系。请大家在草稿纸上写下你对“本色与包装”的理解。(学生发言) ③ 你对“本色和包装”的看法。

(评价学生发言)

辩证思维对我们的写作真的是太重要了,我们来看一看几篇优秀作文的标题和主旨句就知道了。

(学生齐读)

在适度包装前,请先审视一下,先挖掘、培养那独特本色,切不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本色包装,是朋友还是敌人》22+22+8=52)

“包装”了,其实没什么坏事,“不包装”也未必不好。只是,我们要看是如何包装,包装于何处,是否合适,世上本无对与错,好与坏,“包装”与“不包装”,见仁见智吧!(《“包装”与“不包装”》22+22+8=52)

有实力的人强调本色,而有实力的聪明人,在本色的基础上为自己包装。但有的人过分注重包装,被人打开一看,马上光芒消失殆尽,终归华而不实。本色需要,并且只需要适度的包装。((《本色需要适当的包装》23+22+8=53) 这几篇作文得高分的关键就在于它们闪现着辩证思维的火花,能全面地看

待问题。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能使我们更好地立身处世,打开知识的宝库。

三、提高你的辩证思维能力

1、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之“一分为二” ①授之以渔:

有一位学生家长曾经向我阐述了她对网络的看法:

在我的眼里,网络就如洪水猛兽,我坚决反对孩子上网。首先,上网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把时间用来玩电脑,那么,孩子用来学习的时间就必然会大大地减少;其次,玩电脑游戏,尤其是长时间地玩,对孩子的视力和健康十分有害,当孩子沉迷在电脑游戏带给他的快乐中时,他的视力也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地衰退,甚至会搭上曾经拥有过的健康身体;再次,许多网站(包括许多著名的大网站)的页面甚至主页上,都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中学生上网就会受它们的影响。一些孩子因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人就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

请大家思考:家长的观点对吗?我听了家长的看法,感觉颇有道理,可又觉得缺了点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琢磨一下,家长的评论到底缺少了些什么。如果你是老师,你又如何向家长解答这个问题呢?(写下来)

[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成绩,又有问题;既有长处,又有短处。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避免片面性,避免走向极端。所以,在写作时,我们要学会善于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防止象这位学生家长一样,看问题时脑子“一根筋”。

[教师提问]现在同学们继续总结,如何应对写作中成“一根筋”的症状。 [写法归纳]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 防止成“一根筋”,我们可以根据一分为二的观点,两面兼顾。当然,我们同时要注意到事物的两面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有所突出的。象“本色与包装”,我们就应该适当侧重本色,我们直接就说保持本色,而包装却是适当包装。 [板书]

症状: “一根筋” 对策: 一分为二

两面兼顾

好!了解了症状,掌握了对策以后,让我们来小试牛刀,一展身手。 ②牛刀小试:

(病文)有人说,当我遇上惊天动地的大事时也会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抗灾救险,拾金不昧。但是我想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身边的小事不做,哪里还能做什么大事呢?

同学们来评一评问题出在哪儿?应该怎么升格?

明确:凡事都得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一些人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可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所以,要加上“我不能彻底否认这一点”这句话,文段才显得有说服力。在我们作文中,一定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议论更严密、深刻、有说服力。

通过这个文段的修改,大家应该可以感受到了吧,有时一篇文章、一个段落写得不好,不见得它就一无是处,适当地加上一两句话,或修改一两句话,就全篇增色了。

没办法用全面的眼光辩证地分析问题,除了“一根筋”的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常见症状呢?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文段。

2、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之“全面准确” ①授之以渔

这是一篇以“宽容”为话题的学生作文,老师摘抄下了部分内容: (请一位同学朗读)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一些摩擦:上公共汽车,你踩了我一脚,我就撞你一下;到商场买东西,售货员以冷眼相待,顾客就反唇相讥。这种风气极端有害。究其原因是没有气量,是人们道德水平不高,思想认识很低的表现。中国有句老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大家要记住这句话,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气度大些。

[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言]“必然要发生摩擦”一句中“必然”一词过于肯定,摩擦在生活中只是偶然现象,可以改为“有时”;“究其原因是没有气量”这句话过于绝对,可以改为“气量狭小了些”;„„

[教师示例]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有时会发生一些摩擦。比如:上公共汽车,你不小心踩了我一脚,我就有意还击你一下;到商场买东西,碰到一位冷眼待人的售货员,你就以牙还牙,反唇相讥。这些现象不好,他破坏了生活的和谐氛围。究其原因,大概是这些人多了些计较,少了些宽容;多了些争执,少了些忍让;多了些怒气,少了些冷静……一句话,修养欠缺了些,度量狭小了些。中国有句老话:“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真希望那些人能记住这句话,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大度一点,宽容一点。

[教师总结]通过修改,文章的观点更加客观真实,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我们在讲道理,作分析时,为了体现自己的观点,有时会对事物的某一方面过分的强调,把话说得太肯定,太绝对,这样就成了站不住脚的“过头话”。

[写法归纳]为防止说“过头话”,我们作分析时,要捏拿事物的分寸,把握评论的尺度,从多方寻求解答,从而获得客观的认识。

[板书]:

症状: “过头话” 对策: 捏拿分寸

把握尺度

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就不能说过头话。下面这个文段同样犯了这个错误。②牛刀小试:

(病文)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开放性。语文的考试是不可能标准化的。标准化只注重思维的结果,不注重思维的过程;只求思维的同一性,不求科学性,只考判断力,不考创造力。语文考试要避免标准化,才能使学生学好。

这段话对语文学科作了分析,请大家思考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样修改呢?

明确:错就错在说话的不严谨上。语文考试中,有少数知识是可以以标准化试题出现的。如果换成“平心而论,除少数知识外,语文考试是难以‘标准化’的”,语言就严密了。

因此,我们要注意在作文中,全面准确地看问题,不要说“过头话”。 比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这样一段话“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不是说普遍如此”,就把话说得滴水不漏。

四、检验你的辩证思维能力

片段作文训练:你怎样看待名人代言广告,请运用辩证的眼光分析,写一段话。

五、课堂总结

今天的这一节作文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在这节课里,我们多次提到“辩证思维”这个词,那到底什么是辩证思维呢?

所谓辩证思维,即指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事物本质的抽象思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使我们的作文具备思辩色彩。至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留待以后再学习。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文章总是思想的外现。多年来高考作文格外注重文题的“思辩性”,它直接决定我们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把握和运用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刚钻。考查学生的思辩能力,尤其是辩证分析能力,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主线,愈到现在,趋向愈加突出,大家一定要重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探讨,相信大家对用全面的眼光辨证地分析问题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课后就请大家完成下面两道作业。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正餐”要品,“快餐”也要尝》一文,看看它是否具有思辩色彩。划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与同学进行讨论。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个画家的屋里,我见到墙上挂着一张非常特别的画。那是一张被装裱起来的白纸,在白纸中间偏左的位置上,有一块黑渍,我不明白这块黑渍到底算什么生花的妙笔。我琢磨了很长时间,头脑里仍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向画家请教。画家说:“我的这幅画的名字叫快乐。”“快乐?我不明白。”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哪个画家能画出快乐来。画家说:“中间这块黑渍是痛苦,每个人看到这幅画时,都是只看到这块痛苦的黑渍,却看不到背景里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多少快乐我们都视而不见,却被微小的痛苦遮住双眼。”我说:“那就把画中的痛苦去掉吧!”画家说:“没有痛苦,我们更看不到快乐。”我明白了,人们的眼睛,总是盯着痛苦,而快乐常常是被我们忽略了的那一部分。

你对“痛苦与快乐”又有什么看法、感悟,请作点辨证分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议论文写作中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症状①:“一根筋” 症状②:“过头话” 对 策:一分为二 对 策:捏拿分寸

两面兼顾 把握尺度

推荐第4篇:思辨性作文之一

思辨性作文之一:

话题作文“人生该不该示弱”

例文一:不向生活示弱

在人生之路上.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有时固然可以示弱。但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却向我们昭示:我们不需要向生活示弱。

不向生活示弱,就是要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谁不渴望我们的世界美好、社会和谐?谁不赞美那些见义勇为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们仅仅在渴望,仅仅在赞美,却忘记了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面对生活中诸多不良现象。我们很多时侯以“弱”示之,选择了观望,选择了退让,选择了逃避。于是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生活,我们常常抱怨慨叹。殊不知,在很多时候,我们也恰恰是别人抱怨的对象。《论语》中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是的,为了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更需要表现出勇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不向生活示弱,就是面对挫折不幸永不放弃。生命如白驹之过隙。又如荷叶上的一滴露珠,在这短暂的生命中,难免会遇刭许多挫折与不幸。对此,我们仍然需要以百倍的热情与努力来展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而不可示弱。失聪的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集聋哑盲于一身的海伦•凯勒依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情,成就了伟业;遭受宫刑的司马迁依然顽强地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力扫”的巨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面对不幸甚至厄运,他们都选择了顽强选择了热情与更为艰辛的努力。也正是这种不示弱的精神,使他们彪炳千古。

不向生活示弱,就是坚守理想与真理。在追求理想坚持真理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不解嘲笑诽谤谩骂乃至失去生命的危险,对此,那些伟人已经用他们的行为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回答:永远不让理想和热情搁浅,不向生活示弱与屈服。屈原面对“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现实,选择了怀抱理想投江面死;张志新面对被割舌的危险,毅然选择了坚持真理;布鲁诺面对教皇的淫威,坚持日心说而投身烈火。他们以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捍卫了理想与真理的尊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壮歌,以自己永不示弱的精神,让人们在沉沉暗夜中坚守着对黎明的渴望。

生命短暂而且仅有一次,如何看待这样的生命,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古人虽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之语,但其中的“小”己明确告诉我们,这仅仅是一种小智慧。面对生命这样一个永恒的命题,永远怀着高昂的斗志,永远怀着永不熄灭的热情,坚守理想与信念,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让我们把永远不向生活示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例文二:适度示弱天地宽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个人的勇敢。我们提倡不能示弱,不甘示弱。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要勇于坚持勇于奋斗。这固然不错。但是,有时适度的示弱却可让自己的天地更加宽广。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柔弱的芦苇,在暴风中弯腰低头,此后又挺直身躯。这是自然现象。就我们的人生而言,事事逞强,处处逞强,时时逞强,有时会适得其反,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因此,要学会适度示弱。

适度示弱,是一种智慧。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并不涉及大是大非,也并不是原则问题。诸如朋友间的误解,夫妻之间的争吵,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等。若一味地逞强,有时会失去难得的友谊,让夫妻间的感情蒙上阴影,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加深。常言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忍”一“退”,便是适度的示弱。它需要一种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胸襟。

适度示弱,是一种勇气。在生活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远大目标。难免会磕磕碰碰,有时还会遇到似乎忍无可忍的事情。在这时,适度的示弱,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以积蓄

力量,去实现远大的理想。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项羽不能忍一时之败,落得乌江自刎,可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说,逞强示勇需要勇气,那么,适度示弱也同样需要一种勇气。

适度示弱,也是一种教育原则。在生活中,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哪—个老师不希望学生能胜于蓝?老师可以以身作则,父母可以耳提面命,甚至可以越俎代庖。而我要说,适度示弱,也是应该提倡的一种教育原则。生活中的诸多事情,父母可以善意地说“我不行”,激励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并进而培养孩子的自信与生活能力;对于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老师也可以善意地说“我不懂”,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能力。这种示弱,可以说是父母老师有意借己之“弱”,以培养孩子学生之强,何不乐而为之叹?人生本就不是单一的方程式,在生活的路途中也并非只有单纯的一种选择。我们赞美“勇”,赞美“强”,但也不拒绝适度示“弱”。

条条大路通罗马,适度示弱天地宽。

例文三:人生与示弱

示弱者≠弱者

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耻辱,韩信没有逞一时之勇,而是平静地忍受了胯下之辱。因为,在他的心中,还有更为远大的理想需要去奋斗。强者,并不必事事时时处处显其强。

有时,示弱表现了一种更为强大的精神与勇气。

示弱≠失败

鸿门宴上,剑拔弩张,暗伏杀机。弱者刘邦,毕恭毕敬,尽显其弱;强者项羽,得意洋洋,掉以轻心。最终,当时的弱者登上了皇帝宝座,昔日的强者兵败自刎。当对手确实强大而自己又实在弱小之时,明智地选择示弱,而不—味逞强,可以暂避锋芒,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有时,示弱代表着一种人生的智慧。

示弱≠消极

清代宰相张英和叶侍郎毗邻而居,两家因地界问题发生争执。为此,张英给家人修书—封:“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主动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将院墙后退三尺,从而留下了“六尺墙”的美谈。

人生中有许多小事,诸如邻里间的纠纷,朋友间的误解,夫妻间的矛盾等,都不必斤斤计较。否则,一味地逞强,可能因小失大,生活难以和谐。

有时,示弱表现了一个人对世事的洞察和宽广的胸怀。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示弱≠没有原则

万物皆有度,示弱亦如此。不必时时处处逞强,也不可不讲原则不辨是非不分善恶不理美丑一味示弱。

面对人生中的磨难,不可示弱;面对生活中的邪恶,不可示弱;面对真理遭到践踏的情形,不可示弱。

人生中有很多时侯,依然需要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需要我们怒发冲冠,需要我们承担起责任,去呵护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

没有双翅,鸟儿不能飞高飞远;没有双桨,船儿难以自由航行。一年有四季,一天有日夜。对于我们的人生而言,同样如此。很多时侯都需要我们辩证地思考,因时因事做出最好的选择。

朋友,你准备好了吗?

【综评】

三篇文章,一反一正一合,分剐强调示弱的必要性、不示弱的重要性以及辩证看待的现点,很好地体现了话题作文开放性的特点。首两文属于典型的议论文,题目精当,论点鲜明,善

于分解观点,思路清晰开阔;论证方法多样,有理有据有引。要指出的是,例文一涉及的各种论据虽然切合主题,但没有新意,缺乏时代感。第三篇文章采用了小标题形式,精选材料,揭示意义,在语言上呈得更为简洁,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意境深远。

思辨性作文之二:

\"相信自己,相信別人\"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孩子生性多疑。有一天父子俩在贮藏室收拾东西,父亲让孩子

爬上一个高高的架子,孩子说:“我上去了,您把梯子抽走,我就下不来了。”父亲说:“放心吧,儿子,相信我。”孩子爬上去,洛克菲勒把梯子抽走了。儿子说:“您为什么骗我?”父亲说:“我要让你记住,一切靠自己,不能指望任何承诺。自己跳下来吧„„”不愧是洛克菲勒的儿子,孩子踌躇再三,闭着眼,流着泪往下一跃,带着一肚子的委屈、愤懑和仇恨。洛克菲勒张开双臂把孩子稳稳地接在怀里。孩子诧异地睁开眼睛。父亲抚摸着儿子的头,柔声地说:“我要让你记住,这世上如果连父亲都不能相信,还能相信谁呢?”

要求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简单,其实要写出“出彩”的作文就更难。也就是说,这样的作文很容易写,但是不容易写出好作文。“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贴近现实,学生有话可说,另外也需要辩证思维。考生可以围绕“相信自己”来写,同时也可以围绕“听取别人意见”来写。注意,立论时不能太绝对,要辩证思维。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

例文:

正确摆渡“帆与桨”

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如一棵同株相连的熏衣草,谁离开谁都活不了。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们不仅要相信自己,擦亮自己的钢枪,吹响自己的号角,更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直奔成功。

我们只是一味地盲从他人,必将庸庸碌碌地过去此生.就拿当年盛行于美国的“淘金热”来说吧.当年那么多人一股脑儿地挤向那埋藏金子的地方,却不能够自信,相信自己凭自己的双手也能成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金子”.但是,同样有少数人不盲从他们,这些人自己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终于取得了成功.这些人思考:那些争着去淘金子的人,必定要过那条河,如果我们去做船的生意,则一定会发大财.他们就是这样自信地走向成功的.

从古至今,没有自信怎么会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没有自信怎么会有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没有自信信怎么会有霍金的《时间简史》......

总之,自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我们绝不能夜郎自大,一味屏弃别人真诚正确的意见。

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如果不是在自信的基础上,更注意接受其老师的正确意见与教诲,会有今天的成就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如果不是在坚守自信的基础上,更注意接受别人真正正确的意见,会有今天的骄傲吗?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在充满自信的心理上,虚心听取教练的正确意见,会有今天的横扫劲敌,七连冠吗?......

历史的敲响: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听取别人的意见绝不是盲从别人,应该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当今社会上一些人肆意模仿那些偶然明星,不顾一切的追循潮流与时尚,他们不相信自己,不以自己为美,反把别人当成自己美的楷模,结果弄的自己整天心神不宁,不甘以自己真正的面貌来生活。他们的人生会快乐吗?我想未必,他们过于菲薄自己,依赖别人了。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就像一条船的桨和风帆,谁离开谁都不复存在。

同样,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一定能够最终完成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也要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善于借鉴吸收一些先进国家的正确经验,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踏步前进。

朋友!你是否也在迷茫也在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听从谁的意见。朋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带着属于自己的思绪自由飞翔着属于自己的思绪自由飞翔,让我们瞄准前方,在自信的脚踏实地的迈步中,去虚心听取别人的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摆渡好自己的人生小船,驶向前进的彼岸。

【亮点透视】文章依次把“自信”和“纳言”喻为:一棵同株相连的熏衣草;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只船的桨与帆,比喻贴切,又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两者的辨证关系。“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脚踏实地的迈步”“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才能“驶向前进的彼岸”,分析深刻、透彻,思辨性强。

作文的思辨性:

关于作文的思辨

无疑,无论是平常的作文,还是中高考作文,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从本质上来看,思辨是属于哲学的,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

一、主观和客观等哲学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因此说作文的思辨是带有哲学的逻辑倾向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多维的而非单一的较高的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可见思辨不仅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给思辨者以心灵的欢跃。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思辨能力要把握其以下特点: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阐述观点还是叙述事物,往往犯绝对化的错误。绝对是思辨的一种反动。比如在分析韩剧《大长今》时,不少同学仅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此剧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显然是比较绝对的。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庭”这些优秀的东西,不仅儒家文化提倡,基督教及其它文化也提倡。而仅仅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是狭隘的,这样的分析只能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比如从关注平民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境遇而产生共鸣又是一个角度。倡导自尊、奋斗精神同样是一个角度等等。有的同学会说,一篇文章我只能从一个角度分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只要从一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但是从一个角度分析你不能绝对。假如你从一个角度分析之前,就有了全面的观念,联系的意识,多角度的认知,那你在行文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思辨来,你就不会绝对化、单一化,你对问题叙述的整体感、则重感就会自然地呈现,思辨的味道也会很浓烈。因此如果文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就要从能不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一方面找原因了。

其次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不少同学对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急湍的细流汇成了湖。”读这样的文字,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思辨性。这种思辨来自对事物本质或相反、或相对性的一种揭示,“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来自对事物准确而富有分寸的把握,“偏激的淡漠”,“无声的厚实”。这

种表述个别处虽然没有明显的两相对举的词语出现,但它隐含着相对、相反的因素。再者这种思辨性表达给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以上因素外,在文意的表达中作者为了追求一种多元的丰富,在精练的句子中,力求凝缩生活的细节和独特的体悟,引发人们对生活场景、人生情态的联想,同样增加了思辫的厚度。比如“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哄闹的微笑”,这些都给我们以更多的想象。它和“坚持而不固执”,“圆通而不油滑”,“平凡而不平庸”“安静的丰富”等抽象的概括更令人回味。

再次思辨的前提是占有丰富的材料和一种表达上追求精粹的意识。思辨作为一种较强的融入着个人认识情感的思维能力,它首先需要对生活的统摄能力;其次能对人和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及体察。除此之外还要能对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可能性进行有效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抽象、才能达到思辨的目标。比如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如果我们仅仅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守拙归田园”的归隐思想,而不了解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抱负理想,我们便会得出他一向尔尔的结论。其实陶渊明归田园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污浊,而作为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不会被也不可能被社会所容,而自己又不能被异化、屈就的必然选择。狭窄是偏激的温床,偏激、单一和思辨无缘。但不少同学会说,我占有的材料也不少,天文地理、人情世故、飞潜动植等等,而我的文章为什麽表现不出其思辨性呢?这里我看除了缺乏必要的写作磨砺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求其思辨和精粹表达的意识。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排列,而是生命情感的再现,,是生命情感意绪的流动。当你的写作有了一种生命意识后,你才会重视它,你才会追求一种博大精粹性表达,你才会寻求思辨的意蕴,这里没有多少道理可讲。总之,文章的思辨只有在丰富生命视阈的前提下,且有了追求文章思辨及精粹表达的意识,并进行不懈的写作磨练,文章的思辨才会逐渐显现。当然思辨是思想的产物,思辨意蕴的浓淡和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的深浅紧紧相连。 谈到思辨还应该弄清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叙述不叫思辨,但叙述隐含着思辨,可以体现思辨的意蕴。文章只有把叙述的内容上升到动态的普遍性后,才会有思辨的味道。有的文章尽管是以叙述为主,但由于有一种哲学的韵味,所写的内容引人感悟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同样具有思辨的色彩,但这只能是整体的感觉,而不是象我们所写的记叙、议论文或者夹叙夹议的散文所做的局部的呈示。 其次,单纯的阐述也不叫思辨,阐述一般是对内容的阐发引申,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接近思辨的表达,但不能说就是思辨。单向的或者多角度的阐发,虽然有了某种思辨的意味,但其呈现方式如果散落而不精粹,多向而不辨证也不能就说它有思辨性。同样单纯的议论也不叫思辨,只有有了对内容深刻的揭示并体现立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向,才有思辨的色彩。 总之,思辨的底蕴是全面辨证的哲学意识,而精粹辨证有分寸的表达是其外形。要想使文章达其具有思辨性的目标,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生命磨砺和和较强的对思辨表达的意识追求,再加上长期的写作历练这些都是文章达其思辨不可缺少的要素。

名师点拨:

巧用三招提高作文思辨力

“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这是近日由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质量评价课题组”编写的《高考湖北卷试题分析与评价》中的一段话,那么,对于高三学生,在这半年的冲刺时间里,如何提高思维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从事高考作文研究多年的黄德灿专家提出了建议。缺乏思辨性是高考作文的通病

黄德灿说,对一个问题的分析,考生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场作文的通病。

提高文章思辨力的三个步骤

黄德灿说,对于议论文,考生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提高文章的思辨色彩:

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考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逻辑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考生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如果写的是记叙文,考生要注意用事实说话,以形象显示。虽然记叙的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是文章要思考这件小事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意义是什么,主旨能引起读者怎样的思考。总之,记叙文无非是通过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产生某个结果的各种原因。文章最好有画龙点睛的文字,或有意味深长的暗示语言,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推荐第5篇:作文的思辨性

作文的思辨性

思考

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从本 质上来看,思辨是属于哲学的,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

一、主观和客观等哲学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因此说作文的思辨是带有哲学的逻辑倾向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多维的而非单一的较高的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可见思辨不仅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给思辨者以心灵的欢跃。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思辨能力要把握其以下特点: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阐述观点还是叙述事物,往往犯绝对化的错误。比如在分析韩剧《大长今》时,不少同学仅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此剧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显然是比较绝对的。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庭”这些优秀的东西,不仅儒家文化提倡,基督教及其它文化也提倡。而仅仅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是狭隘的,这样的分析只能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比如从关注平民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境遇而产生共鸣又是一个角度。倡导自尊、奋斗精神同样是一个角度等等。有的同学会说,一篇文章我只能从一个角度分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只要从一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但是从一个角度分析你不能绝对。假如你从一个角度分析之前,就有了全面的观念,联系的意识,多角度的认知,那你在行文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思辨来,你就不会绝对化、单一化,你对问题叙述的整体感、则重感就会自然地呈现,思辨的味道也会很浓烈。因此如果文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就要从能不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一方面找原因了。

其次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不少同学对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急湍的细流汇成了湖。”这样的文字,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思辨性。这种思辨来自对事物本质或相反、或相对性的一种揭示,“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来自对事物准确而富有分寸的把握,“偏激的淡漠”,“无声的厚实”。这种表述个别处虽然没有明显的两相对举的词语出现,但它隐含着相对、相反的因素。再者这种思辨性表达给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以上因素外,在文意的表达中作者为了追求一种多元的丰富,在精练的句子中,力求凝缩生活的细节和独特的体悟,引发人们对生活场景、人生情态的联想,同样增加了思辫的厚度。比如“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哄闹的微笑”,这些都给我们以更多的想象。它和“坚持而不固执”,“圆通而不油滑”,“平凡而不平庸”“安静的丰富”等抽象的概括更令人回味。

再次思辨的前提是占有丰富的材料和一种表达上追求精粹的意识。思辨作为

一种较强的融入着个人认识情感的思维能力,它首先需要对生活的统摄能力;其次能对人和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及体察。除此之外还要能对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可能性进行有效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抽象、才能达到思辨的目标。比如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如果我们仅仅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守拙归田园”的归隐思想,而不了解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抱负理想,我们便会得出他一向尔尔的结论。其实陶渊明归田园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污浊,而作为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不会被也不可能被社会所容,而自己又不能被异化、屈就的必然选择。狭窄是偏激的温床,偏激、单一和思辨无缘。但不少同学会说,我有的材料也不少,天文地理、人情世故、飞潜动植等等,而我的文章为什麽表现不出其思辨性呢?这里我看除了缺乏必要的写作磨砺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求其思辨和精粹表达的意识。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排列,而是生命情感的再现,,是生命情感意绪的流动。当你的写作有了一种生命意识后,你才会重视它,你才会追求一种博大精粹性表达,你才会寻求思辨的意蕴。总之,文章的思辨只有在丰富生命视阈的前提下,且有了追求文章思辨及精粹表达的意识,并进行不懈的写作磨练,文章的思辨才会逐渐显现。当然思辨是思想的产物,思辨意蕴的浓淡和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的深浅紧紧相连。

谈到思辨还应该弄清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叙述不叫思辨,但叙述隐含着思辨,可以体现思辨的意蕴。文章只有把叙述的内容上升到动态的普遍性后,才会有思辨的味道。有的文章尽管是以叙述为主,但由于有一种哲学的韵味,所写的内容引人感悟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同样具有思辨的色彩,但这只能是整体的感觉,而不是象我们所写的记叙、议论文或者夹叙夹议的散文所做的局部的呈示。其次,单纯的阐述也不叫思辨,阐述一般是对内容的阐发引申,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接近思辨的表达,但不能说就是思辨。单向的或者多角度的阐发,虽然有了某种思辨的意味,但其呈现方式如果散落而不精粹,多向而不辨证也不能就说它有思辨性。同样单纯的议论也不叫思辨,只有有了对内容深刻的揭示并体现立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向,才有思辨的色彩。总之,思辨的底蕴是全面辨证的哲学意识,而精粹辨证有分寸的表达是其外形。要想使文章达其具有思辨性的目标,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生命磨砺和和较强的对思辨表达的意识追求,再加上长期的写作历练这些都是文章达其思辨不可缺少的要素。

巧用三招提高作文思辨力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 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考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逻辑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考生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如果写的是记叙文,考生要注意用事实说话,以形象显示。虽然记叙的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是文章要思考这件小事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意义是什么,主旨能引起读者怎样的思考。总之,记叙文无非是通过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产生某个结果的各种原因。文章最好有画龙点睛的文字,或有意味深长的暗示语言,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

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 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8百字

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矛盾分析;现象与本质分析;数量与质量分析; 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因果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内容与形式分析;内因与外因分析;纵向与横向分析。

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

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

(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

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

再看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

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而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以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推荐第6篇:议论文的抽象思辨苗头

议论文的抽象思辨苗头

—— 2013年高考作文题点评

孙绍振

与往年相比,今年各省高考作文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议论文的指向的占了优势。不管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是把相互矛盾的因素或明或暗地提供给考生,迫使其进行具体分析,形成自己的论点,展开论述。上海卷可为代表: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这个题目不像一般命题那样通过感性的事件,而是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观念直接摆在考生面前,有点像像法国的高考题,题目很抽象,带着哲学性的意味,要求比较强的抽象能力,对一般习惯于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考生而言,这种富于思辨性的考题,挑战性很强,但如果能够抓住“自己认为重要”也就是个体的重要性,和“世界上”也就是人类的“重要性”的矛盾和转化的条件,思路就可能打开,不至于茫然失措,如果再适当引入正反两面的感性材料或者格言,阐释和分析就比较可能深入,不太可能流于肤浅。在这方面的几乎如出一辙的是安徽卷。题目为萧伯纳名言:

一般人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说为什么如此呢?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并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呢?”

这个题目和上海卷相同之处是,并未提供感性材料,完全是抽象的议论,但是,比上海卷要复杂一点,那就是不管发生过的和没有发生的,后面都跟着一个为什么。这就要求层次更多的分析。这个题目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挑战性更强。题目出得这样抽象,难度这样大,显示了一种倾向,那就是在和西欧的高考作文命题接轨。这种题目有两种做法,一是,遵从题目的提示,从抽象到抽象地演绎和分析,对一般学生来说,可能难以展开,估计能够这样做的学生凤毛麟角。二是,结合实际事例或者格言进行分析,就可能比较容易展开。对一般学生而言,最讨巧的做法,将论点感性化,举些具体的材料,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例证,要有竞争力,在引述感性事迹、格言能展开分析,文章才能不但有血有肉,而且有深度。相对而言,北京卷的表面形式上与历年命题一样从感性材料出发,但是难度不亚于前二者:材料为两个科学家对话,爱迪生回到21世纪对手机怎么看。

题目没有直接揭示矛盾,难在矛盾要考生自己去概括出来,要把不同历史发展水平上,历史上的科学(爱迪生)发明,和21世纪很普及、很简单的手机操作对立起来加以分析。把矛盾简明地概括出来,才能进入理性思考,但是,对这样的反差既要有尊重历史观念,又要有肯定进步的观念。历史的伟人在后来进化的环境中好像是落伍了,但是,历史伟人的贡献恰恰是今日科学发达的阶梯。

从这个意义说,今年的题目较之去年是有所突破的,可喜的。从理论上看,作文比之那些五花八门的选择题或者变相选择题,更是考生语文素养最雄辩的证明,语文素养,按课程标准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包括情感和理性,也就是情感的丰富和理性的严密,这分别在抒情散文和议论文得以表现。工具性就是考生对语言的实际把握和运用能力。二者互相渗透的,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初中生,可能抒情叙事更重要一些,而在高中生,理性的立论和严密的分析、阐释和论证则更重要。因为进入大学,不管文科还是理科,课程都是系统理论。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在理性的抽象度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但是,上述比较拔尖的,一般的作文题,有一种很突出的现象,表面上看来是导向议论文的题目,实际上,很不全面,基本上是诗性的抒情命题。而抒情的逻辑就是片面见长的。其最不能令人满意的是,材料本身

往往是比较片面的,题目往往隐约约地表现出变相的强制性主题,用于作抒情性散文,可能得心应手,但是要做出议论文来,就要对材料本身进行分析和批判。如浙江卷

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英国作家说,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说,世界将失去海底王国,一般失去伟大的王国就是成人。

表面上这是议论的题目,但是,这种观念明显有片面性,大凡有片面性的格言式的话语,都带着抒情的片面性。如果要写成像样的议论文,就要理性分析,也就是要全面思考。如果能指出,这句话隐藏着的片面性,就可能胜人一筹:固然年龄增长与心灵硬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如果全面分析一下,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人的理性的成长和成熟,天真的孩子直线眼光可能自发地自私,如不肯将食物分给任何人,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任性地哭闹,这并不是理想的人格。相反,是非理性的任性,成人要对之进行教育和规范,结果并不一定是“硬化”。如果要说失去什么王国,也并不是理性的王国,而是孩子的本能的不可持续的无序的王国。,只有理性的分析才可能避免为这种儿童足以论所误导。

这类题目发展到极端就是倒退到强制性主题命题的老路上去。如海南卷

调查数据显示60%的人认识同学间的关系比较融洽,36%的人认为一般,4%认为比较差,73%的人认为多一点理解和信任会促进同学间的关系。

结论已经有了:“多一点理解和信任会促进同学间的关系”,立论的空间在今年的题目中可能是最小的,考生只能被动迎合。与之相近的还有江苏卷

探险者与蝴蝶。一群探险者去山洞探险,进入后点燃蜡烛,发现有一群蝴蝶,于是退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探险者们再次进入,却发现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自定主题。说是要“自定主题”,但是,题目明明把“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说死了,就谈不上自主了。材料性命题本来是对强制主题命题的突破,可是这样的材料,却把主题规定得死死的,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可能是得其形而忘其神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题本身不但提供了现成的主题,而且其主题的片面性十分明显,不在少数的考生不可能满足对之加以机械的图解而对之加以分析,甚至批判,其结果是出现命题者出乎意料的惊喜。如辽宁卷就有这种可能:

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这个题目可以说是太机械,强制性立论太明显了,不善思辨的考生可能就拿最后的一句话,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作为主题,显然片面而肤浅。但是也可能让考生感到有陷阱。但是,能看出问题相反的一面揭示出来,第一,许多平凡的人物即使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可能有平凡中的伟大;第二,就是得到认可的,也可能是极其庸俗的价值。

命题的粗浅和片面暴露出命题者思维的简单粗浅,如陕西卷

经验与勇气: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当地许多富有经验的老工匠都不敢去切割这样一块昂贵的宝石,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年轻工匠的师傅感叹的说,有些时候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

这是一道道德性质的命题,题义在风险与冒险之间,片面性强调勇气决定一切,一举成功,完全忘却无经验可能带更大的风险。勇气胜于经验是绝对化,可信度很差。有头脑的考生要拓展想象的空间,只有对这个命题材料进行分析,指出这样成功事例,可能是孤证,决策应该对失败的风险作充分的估计。这样立论可能深刻一些,但是,可能被一些思想僵化的阅卷教师判为“离题”。

与此有某些类似的是湖北卷: 以方圆为话题。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这个题目明显带着哲学性的,可能这类题目中水平比较高的。方与圆表面是矛盾的,但其“功用”却是各尽其妙。但是,哲学的根本是对一切观念的反思和批判,而这个题目却把“人生也如此”的结论摆在了考生面前,实际上把主题规定好了,没有反思的余地了。说得苛刻一点,这样的命题和海南的命题一样,属于强制主题命题模式。

有人问我,对于今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最满意的和最不满意的。我觉得这样的提问,很危险,一来,会迫使我走向绝对化的思路,二来,肯定会给一些我所不喜欢的省份带来伤害。我想还是把问题深入一步,对比较好的命题,分析其不足: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很值得研究的,题目是是顾城的一首诗,关键的意思是,假如地球没有引力,人就会在天上飘浮的自由。为了拒绝这种“自由”,诗人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这个题目值得称赞的一面。第一,突破了某种机械反映论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几乎成了命题的成规。命题者往往拘守于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教条。完全无视片面强调贴近生活现实,可能窒息了学生的想象。而一切创新是和想象不可分割的。文章并不仅是客观对象的被动的,机械的反映,而且是精神的创造,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提升,而且是人格在超越现实中创造。高考是一种竞争性的写作,忽视了人的精神就谈不上上文章的竞争力。这个题目,好处不但是刺激了想象,而且在想象中揭示了矛盾。人为地球所吸引,是不自由的,飞向天空有了自由。留下的问题不难想象,马上就产生了如何生存的问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就担忧过“高处不胜寒”的风险。不仅仅是寒冷,还有空气,还有水和食物的问题,也就生存的问题。但是,不能停留于此,如果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论题就可能深化下去:虽然人还不能直接在太空生活,但是太空提供了电子运动的空间,因此才有了可以遥控的卫星,才有了汽车的定位器,才有了互联网,才有可能探索月球、火星的航天器等等。这个题目想象的空间很大,不但是情感的,而且是理性的空间。但是,很可惜,命题者对象的伟大作用有些漠然,造成题目明显的有缺陷,那就是把诗人的结论告诉了考生:“为了拒绝这种‘自由’,作者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在自由与现实的矛盾中,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为现实,为了现实,宁愿牺牲自由,这在顾城的作品中,诗的境界是比较低俗的。当然,这样的思想不是不可作为命题的材料,但是,把这样的思想明确地显示出来,就肯定变成了规定了考生立论的题旨。这有点杀风景,把这样的思想,规定为文章的主题,考生还有什么空间自主立意,还有什么个性独特的发挥呢?前些年北京卷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与之表面类似,但是,并没有规定为了脚踏实地就要牺牲仰望天空的自由。

这样的命题和比较优秀的命题例如上海卷和安徽卷相比,其相形见拙是显而易见的。

总体说来,高考作文走向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命题作文,主要是强制性主题性命题走向非主题性命题,所谓话题、材料作文,首先考核的是学生自主确立独特主题的能力。在材料和问题面前拿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来,这是素质的主体性,创造性,也是竞争力。第二个方面,这几年的命题逐渐从侧重抒情性的命题向议论性,也就是理论性的命题转化。这符合世界各国高考命题的共同取向。不论是美国,还是澳大利亚,英国,作文的命题都是理论性的,法国是哲学性质的。新加坡甚至规定只能写议论文,不能写抒情散文。把检测理性思维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曾经有中学语文教师指斥脱离中学生实际,这话恰恰脱离了高校要选拔在理性思维方面有前途的学生。立论不但为文之本而且是为人之本。我们一直说,要把学生教得像人,像人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启蒙思想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把这个命题阐释一下,我能独立思考,能拿出自己的观点来,故我在。反过来说,如果不能拿出自己的观点来,就是我不思,人云亦云,故我不在。也就是这一辈子白活

了。

作文是语文素养最雄辩的证明,最理想的考试,应该主要是作文。我国发明的科举考试制度,就完全是作文。这个办法实行了一千多年,后来被英国人学去,改良为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目前作文的分值太低,在一百五十分中,只占六十分,百分之四十。个别比较开放的省份增加到七十分。太多的繁的选择题和变相选择题,造成了语文课陷于题海灾难。要把学生从题海苦海中解救出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把作文分值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也就是一百二十分左右。当前效果不彰的原因,是太多的选择题和变相选择题。如果把作文分值提高到百分之八十,那么题海的灾难,则有望结束。这并不能说是空想。我在1955年考大学时,语文总分是一百分,一共两题,一题是作文,八十分,一题是古代汉语标点和翻译,二十分。不知怎么搞的,现在要恢复那时的模式,就有许多阻力。如果要让高考这根指挥奉有威力,拯救一代学子于苦海,我们责无旁贷。

推荐第7篇:作文的思辨性(推荐)

所谓思辨,就是思考、分辨。高考的作文,常常要求体现思辨性。没有正确的思路,深刻的思考,丰厚的底蕴,在写作中难以全面地看待问题,辩证的分析问题,恰当的处理问题。文无定法,但有常规。那么,怎样使写作更好地突出思辨性呢?

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思考:

一、要懂得为人之道。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遵守一些准则。比如保护自己,尊老爱幼,爱护自然,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知恩图报,先人后己,乐于助人,爱国爱家,知过即改,勤奋学习,心胸开朗,坚韧不拔,等等。青年学生虽不可能做到这些,但应该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是思辨的渊源。

只有懂得了为人之道,才懂得作文之理。文如其人,就是说文章是人品的反映,所以,人们常把“道德文章”视同一体。

二、要真正懂得辩证法。

有许多知识,不管是不是写文章,我们都应该娴熟于心。比如,事物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不会静止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偶然可以形成必然,现象可以反映本质;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通过斗争可以使对立变成统一;事物可以一分为二,同一个问题可以这样看,也可以那样看;整体由局部构成,整体能够带动局部,局部可以影响整体。

这些内容,都是政治课本上的老旧知识。要经常翻阅,心领神会,用来观察、分析事物。这是思辨的根本。

三、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是通过语句表达的,词不达意,肯定没有人看好;文从字顺,能使读者认可;语句精辟,才能使读者赞赏。高考作文的读者,是阅卷老师,他们都具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平常语句不会引起注目,只有使人眼睛一亮的语句,才能让阅卷老师有点触动。所以,平时要不断积累精辟的语句,阅读经典著作,能加深文化底蕴。除此以外,案头枕边放一本名言警句,随便看看。有所感触,及时记录在小本子上,随手翻阅,也有补益。这是思辨的基础。

假若一周能记录一句,一年记录五十句,三年就有一百五十句。考场之上,能运用一两句,文章就会与众不同。这些别人不可代替,只有靠自己慢慢积累。

四、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高考作文常常文体不限,但一般说还是偏向议论性的文章好写些。

这种文章,开头部分的论点要正确明了;中心部分的三个左右分支论点,要引导到自己最熟悉的范畴展开,结尾部分要首尾圆合,文题照应;分支论点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层进式;把表现每一个观点的重要语句,放在段落的开头,能给读者以纲举目张的印象;有意识地使用复句证明观点,比如“如果......如果......那么......”、“只有......只有......才能......”这种句式,会给读者“论证严密”的感觉;提出观点以后,可以用“为什么这样说呢?”来过渡,论述结束,可以用“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来收束全篇;考生文章普遍以句号、逗号为主,如果用了一两个反问句,那么,一定使读者耳目一新;句子简短,能使读者一目了然;段落分得小,可以给读者灵动的感觉。

这些就是基本的技巧,是思辨的应用。

【摘要】高考作文需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

作、模式化与文艺腔。我们复习备考,要关注思辨能力训练。 注重审题立意时的思辨性,在语言表述方面的思辨性,要想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思辨思 想,积极进行思辨训练。

【关键词】作文;思辨;能力;提升

高高考语文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这种改

革的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

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逻辑

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而高考作为指挥棒,对此也责

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改善。所以,我们复习备考,要

关注思辨能力训练。

、审题时的思辨性

1.审题

为考查思辨能力,出题人使试题材料中含有两个话题, 考生要把这两个话题都找到。这样,就产生了话题(一对话 题,在议论文中就是论题)。话题,就是材料下面要求中所说

的“不脱离材料的内容与含意的范围中的“内容”。现在的考

试,很少考一个话题,因为一个话题不体现辩证性,考查不出 考生的思辨能力。有人问,一定是一对话题吗?我说,十之八 九是。训练中慢慢体会。 2.立意

先来看学生常讲的几句话:

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完全没有竞争力。 有钱的、当官的,是坏人,穷人是好人。

这个时代(当今社会),人们贪婪、争夺,物欲横流。 我们9o后,好奇叛逆。 逆境出人才。

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也有竞争力的,习近平主席就是。当 官的有钱的也有好人,穷人也有坏人,好人坏人,和有钱没钱 当不当官没有必然联系。贪婪、争夺,物欲横流,和时代没关

系,那是人性,自古如此,将来也会如此;当然美德也是。不是

9o后好奇叛逆,是所有人在少年时代都好奇叛逆。只是有人 在逆境中成才,不是逆境更利于成才,顺境成才的人才更多。 为什么学生会讲这些缺少思辨性的话呢?不会将词语进 行排列组合。两个词,加上否定形式,会变成四个词,四个词 组合,排列组合成四种情况。例如“穷人”与“好人”,加上否定 形式,就又产生两个词“富人”与“坏人”。有四种组合情况,穷 人是好人,穷人是坏人,富人是好人,富人是坏人。 所以,审题得到的两个词语,排列组合之后,产生多种情 况,需要合理判断,正确表述。

示例:河北名师俱乐部2015年11月联考作文试题:阅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次,学生回家,见几只鸡在树下觅食,便抓起一把谷子

撒去。鸡见了谷子,争抢着打斗着。他又接连撒了几把谷子。 这下,鸡再也打不起来,相安无事地吃起来。奇怪,这些鸡前 后变化如此之大呢?“起初你撒了一把谷子,鸡吃不饱,当然 会争。后来,你加了几把谷子,鸡见谷子够大家吃个饱,自然 就不争了。”父亲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这则材料中谈的是鸡的争与不争两种情况,这两种情 况的产生的前提条件是鸡吃的饱不饱的问题,那就应该谈 “充足与竞争”两个话题之间的关系,可得出最佳立意 物资 充足能够消弭竞争”、“不足是常态,要保持竞争力”、而立意 “感谢竞争”、“要知足”“安逸让人倦怠”、“充足是人类的理 想”、“不争”等只抓住了一个话题,属于偏题立意。

二、表述的思辨性 1.立意表述

审题找到话题后,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阐述两者关系,

表明观点。常见的关系有条件、因果、转折、递进关系等。观点

句,最好让体现两个话题的词语都出现。条件关系,尤其要说

清楚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不能说错。

如:物资充足了,就不必再竞争,人要知足。(因果)物资

充足了,仍然要保持竞争力。(转折)物资不充足是常态,不必 无休止的竞争。(因果)只要不充足,就免不了会有竞争。(条

件)2013年全国课标卷,“既要有经验,还要有勇气”,是递进 关系。立意也可以用单句表述,把其中—个点表述成状语,如 “在物资充足的条件下,还要保持竞争力”。 示例:、

在有些城市,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在没有红 绿灯的斑马线前,汽车要么减缓速度,要么停下来,司机向行 人招手,示意行人先走。每每这时,人们心里总会升起一股暖 意,感觉到这种礼让三分的境界是多么美好。然而,有些地方

的斑马线经过风吹日晒、车马碾压,已经模糊不清,人流密集

时,车来车往,险象环生。

斑马线的醒目程度,表面上是小事一桩,但他却关乎城 市的脸面。很多城市把文明的标准理解为楼高路宽,其实文 明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表述:在公 -h \'z~la \"务管理问题上,相关人员关注细节, 才能实现文明。不要说成关注细节才能成功。(“成功”不是本 材料中的话题) 注:不要用一个话题讲正确的废话,观点虽然正确,却无

论述价值。由于只出现—个话题,既不能准确把握题意,也不 体现思辨性。比如很多考生讲任意一个话题立意都是“很重 要”甚至“最重要”。具体就如“竞争很重要”“竞争无处不在 等”这样的观点。

2.标题的表述 标题的表述,也尽可能让两个话题都出现。如:“都有蛋

糕吃,哪来恶人事”,“有谷子吃,还得能觅食”,既有比喻的生 动,也体现了充足与竞争的话题,就是好题目。 3.论据的选择与表述

立意选择了那种词语组合,选择论据的事例就要取得一 致。否则,论据和试题材料不一致,感觉半路上跑题了。上面 这个题,有同学论述保有竞争力的论据是,商人富足还要竞

争,商人竞争恰好不是为了保有竞争力。有同学论述知足,论 据是大锅饭时代,不富足也不竞争,当时不竞争不是因为知

足。__

推荐第8篇: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好!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好!

今年高考作文题,普遍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无论是全国卷的“山羊过独木桥”,浙江卷的“门与路”,还是湖北卷的“山顶上的风景”……都提出了问题,但没有“标准答案”,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

作文题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重视思维品质,注重论证层次,突出材料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这是近年高考作文题大趋势。

有人说,我国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课堂教育里,从来没有思辨课。语文课沉迷于归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非但不是思辨,反而是“反思辨”。

具体到高考语文试卷,除去作文题,全有标准答案,就算是阅读题,也有固定的套路,答题方向被完全限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文题再要求考生写不容批驳的“高大上”观点,学生怎么可能学会多维思考?充斥着正确废话和违心假话的新型八股文,又能考出什么?

“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接受群体的价值观,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避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鼓励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这些是美国“高考”的作文题;“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这是法国“高考”的作文题。显然,这些题目的思想性都很强,侧重考查思辨能力。通过某一社会、人生问题,直接考查认识水平和分析论述能力。为了“应付”这样的作文题,考生必然会去看很多有价值的名著,而不是抱着“知识点大全”、“满分作文选”之类的东西死啃。

胡适先生说过,标示一个人是大学生的标志,就是“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地推理,和根据证据来相信某一件事的习惯”。高考作文应该承担起那样的引导功能,让学生从高中甚至更早开始,就不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学会思辨学会判断,去更早涉猎那些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成为“更好的公民”“更聪明的选民”“更有智识的报纸读者”“对国家大事和国际大事更为胜任的评论者”,而不是“无意识的两脚机器”。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因此是十分正确的方向。它透露出一条最有价值的讯息:从现在开始,学生们要想写好高考作文,就应该多读几本枯燥的名著,多关注身边的时事,多独立思考一些问题,多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早该翻篇了。

――来源:舒圣祥/ 新华每日电讯

推荐第9篇:记叙性议论文

如何处理议论文中的记叙性论据?

作者:费桂荣

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5期

一、学会“点例”和“详例”搭配

议论文论据最好是详略搭配,不要平分笔墨。能够充分论证观点的论据,有新意、别人知之不多的论据,很有代表性的论据就应该详写(“详例”);那些大家熟悉的、不够典型的论据就可以略写,或者把多个熟悉的材料压缩在一起(“点例”)。如《转折》一文,论述“穷途末路时,试着来一次转折”的论点时,有两段就是这样详略搭配的:

汉时班超初学文章,苦闷不已。一日,投笔而起,大呼:“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功,岂可皓首穷经,老于经案?”遂投身戎马,后又出使西域,经营数十载,名垂青史。班超此举,不但留下了“投笔从戎”的典故,更让我们看到了适时转折的必要以及明确选择之后道路的光明。倘班超一直穷于文章,终了不过是一刀笔小吏,默默无闻,供人呼来喝去。况且,有班固在前,文章一途,岂复有路?这支笔投得好,投出了响当当的西域都护使,总揽西域大权。班超幸甚,西域幸甚!(详例,并且正反结合分析)

古人如此,今人也不含糊。鲁迅弃医从文,用如椽巨笔直指封建社会的心窝,只为拯救“熟睡的人们”;某人弃文经商,挣出一番事业又退出商海,投身报社舞文弄墨,乐在其中;当代中国,在经历漫长的“十年*”后,邓小平看清国际国内形势,毅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而使中华民族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点例,与上段详例搭配,说服力更强)

二、学会处理议论文中的记叙和抒情

(一)事实材料的叙述要简明扼要

事实材料的叙述我们称为“叙例”,议论文重在议论,不应重在记叙和抒情。事实材料的叙述要简明扼要,语言要简洁,有时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侧面说出就行了。从头到尾详尽描述的做法,应该注意纠正。议论文中的事实,应该只是叙述而不描写,是择要交代梗概,舍弃其中的细节;摘取事件的一点,舍弃其他与论点无关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叙述事例只是为议论而服务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证明论点就行。

如果我们用下面的例子来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该怎样叙述呢?

①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②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

③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点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生了极大的威力,在旁边的人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

④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地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⑤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

这段材料比较长,照搬照抄显然不行,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由这么几个要点构成: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目的①,努力的经过②,最后一次试验的场面③④,炸药的作用⑤,我们再来看一下论点,它具有三个要素:①经历了失败,②经过不懈努力,善于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③最终取得了成功。材料与之相关的只有②(经历了数百次失败)和⑤(最终发明了炸药)。那么①③④叙述时就可略去。所以,我们不妨这样叙述:

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二)不同的立论角度要有不同的叙述侧重点 看下面材料:

在挪威,渔民们捕到的沙丁鱼,往往等不到上市就奄奄一息,总卖不了好价钱。于是,有位船长就在沙丁鱼槽中放进一条鲶鱼,鲶鱼追逐沙丁鱼,迫使其动来动去,反而保全了生命。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著名酌“鲶鱼效应”这则材料可给我们如下启示,即立论角度,不同的立论角度也应有不同的叙述侧重点:

①生存的活力往往来自压力和挑战。——“叙例”时应该突出鲶鱼的动作。

②紧张和危机意识的激励作用。——“叙例”时应该突出鲶鱼的功用。

③竞争的社会,死气沉沉只有坐以待毙。——“叙例”时应该突出沙丁鱼的死气。

④用鲶鱼激活沙丁鱼,这一发明很难出自理论家、学问家,可知:实践出真知。——“叙例”时应该突出船长从实践中找到这个创造性办法的过程。

(三)抒情、描写只能点到即止

同记叙只能简明扼要一样,议论文中的抒情、描写也只能点到即止,占的篇幅和分量很少,甚至没有。议论是“主”,抒情、描写是“客”,不能反客为主。抒情和描写也像菜里的味精和食盐,只能点缀,否则这道菜只能倒掉。当然,一篇议论文要感人至深,也要一些议论性的抒情或者抒情性的议论,但如果过多,就文体不鲜明了,如《探索与成功》的结尾部分: “探索吧,青年人!新世纪钟声已敲响,让奋进的足迹化合成创造的交响乐,让辛勤的汗水描绘出时代的锦绣。竞争与繁荣召唤新的飞跃,机遇与挑战激发新的追求。让我们把耕耘的铧犁插入共和国辽阔的地壤,建设一个文明吉祥、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吧!

“朋友,别忘记——付出就有回报,有探索就会成功!”

上面段落纯粹性的抒情过多,给人一种声嘶力竭的感觉,其实保留最后一句抒情性的议论就可以了。篇2:如何处理议论文中的记叙性论据?

如何处理议论文中的记叙性论据?

作者:费桂荣

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5期

一、学会“点例”和“详例”搭配

议论文论据最好是详略搭配,不要平分笔墨。能够充分论证观点的论据,有新意、别人知之不多的论据,很有代表性的论据就应该详写(“详例”);那些大家熟悉的、不够典型的论据就可以略写,或者把多个熟悉的材料压缩在一起(“点例”)。如《转折》一文,论述“穷途末路时,试着来一次转折”的论点时,有两段就是这样详略搭配的:

汉时班超初学文章,苦闷不已。一日,投笔而起,大呼:“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功,岂可皓首穷经,老于经案?”遂投身戎马,后又出使西域,经营数十载,名垂青史。班超此举,不但留下了“投笔从戎”的典故,更让我们看到了适时转折的必要以及明确选择之后道路的光明。倘班超一直穷于文章,终了不过是一刀笔小吏,默默无闻,供人呼来喝去。况且,有班固在前,文章一途,岂复有路?这支笔投得好,投出了响当当的西域都护使,总揽西域大权。班超幸甚,西域幸甚!(详例,并且正反结合分析) 古人如此,今人也不含糊。鲁迅弃医从文,用如椽巨笔直指封建社会的心窝,只为拯救“熟睡的人们”;某人弃文经商,挣出一番事业又退出商海,投身报社舞文弄墨,乐在其中;当代中国,在经历漫长的“十年*”后,邓小平看清国际国内形势,毅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而使中华民族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点例,与上段详例搭配,说服力更强)

二、学会处理议论文中的记叙和抒情

(一)事实材料的叙述要简明扼要

事实材料的叙述我们称为“叙例”,议论文重在议论,不应重在记叙和抒情。事实材料的叙述要简明扼要,语言要简洁,有时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侧面说出就行了。从头到尾详尽描述的做法,应该注意纠正。议论文中的事实,应该只是叙述而不描写,是择要交代梗概,舍弃其中的细节;摘取事件的一点,舍弃其他与论点无关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叙述事例只是为议论而服务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证明论点就行。

如果我们用下面的例子来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该怎样叙述呢?

①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②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 ③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点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生了极大的威力,在旁边的人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

④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地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⑤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

这段材料比较长,照搬照抄显然不行,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由这么几个要点构成: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目的①,努力的经过②,最后一次试验的场面③④,炸药的作用⑤,我们再来看一下论点,它具有三个要素:①经历了失败,②经过不懈努力,善于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③最终取得了成功。材料与之相关的只有②(经历了数百次失败)和⑤(最终发明了炸药)。那么①③④叙述时就可略去。所以,我们不妨这样叙述: 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二)不同的立论角度要有不同的叙述侧重点

看下面材料:

在挪威,渔民们捕到的沙丁鱼,往往等不到上市就奄奄一息,总卖不了好价钱。于是,有位船长就在沙丁鱼槽中放进一条鲶鱼,鲶鱼追逐沙丁鱼,迫使其动来动去,反而保全了生命。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著名酌“鲶鱼效应”这则材料可给我们如下启示,即立论角度,不同的立论角度也应有不同的叙述侧重点:

①生存的活力往往来自压力和挑战。——“叙例”时应该突出鲶鱼的动作。

②紧张和危机意识的激励作用。——“叙例”时应该突出鲶鱼的功用。

③竞争的社会,死气沉沉只有坐以待毙。——“叙例”时应该突出沙丁鱼的死气。

④用鲶鱼激活沙丁鱼,这一发明很难出自理论家、学问家,可知:实践出真知。——“叙例”时应该突出船长从实践中找到这个创造性办法的过程。

(三)抒情、描写只能点到即止

同记叙只能简明扼要一样,议论文中的抒情、描写也只能点到即止,占的篇幅和分量很少,甚至没有。议论是“主”,抒情、描写是“客”,不能反客为主。抒情和描写也像菜里的味精和食盐,只能点缀,否则这道菜只能倒掉。当然,一篇议论文要感人至深,也要一些议论性的抒情或者抒情性的议论,但如果过多,就文体不鲜明了,如《探索与成功》的结尾部分: “探索吧,青年人!新世纪钟声已敲响,让奋进的足迹化合成创造的交响乐,让辛勤的汗水描绘出时代的锦绣。竞争与繁荣召唤新的飞跃,机遇与挑战激发新的追求。让我们把耕耘的铧犁插入共和国辽阔的地壤,建设一个文明吉祥、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吧!

“朋友,别忘记——付出就有回报,有探索就会成功!”

上面段落纯粹性的抒情过多,给人一种声嘶力竭的感觉,其实保留最后一句抒情性的议论就可以了。篇3:学习议论文中的记叙(附答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文中的记叙》导学案

【学习目标】

⒈从文体写作的目的入手,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⒉寻找写作实例,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⒊领悟爱的力量的伟大,懂得爱的教育的重要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比较阅读、交流总结

【知识链接】

1、记叙文里的记叙

在记叙文中,叙述是基础。

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提供人、事、物的形态、状貌、性格、功能、事态的变化的画面,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具体性和形象的可感性,切忌概念化的语言,要求提供生动的直观感受,让人亲临其境,亲睹其事,通过感情的渠道,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2、议论文中的记叙 议论文是通过直接说理、论述来阐明问题、表达思想的。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实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

3、表达方式与文体特征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之分。

表达方式是文体特征的重要表志,不同的表达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文章体裁。也就是说,作者写作一篇文章,有其明确的目的,或为叙述事件过程,或为描写事物状貌,或为抒发感情,或为阐述道理,或为解说性状。尽管在一篇文章中,五种表达手法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总有一种为主体,那一种为主体,就形成那一种文体。

【自主学习】

1、浏览“写法借鉴”栏目中的《纪念白求恩》《德兰修女》两文段,思考:叙述的作用是什么?有何特点?

《纪念白求恩》叙述部分,作用是交代了议论的由头,为后面纪念白求恩赞扬白求恩精神议论的提供依据。《德兰修女》关于德兰修女行善的叙述,目的是交代所议人物或事件的背景。

两文段叙述都简明概括,只交代清楚了事情或人物情况,没有展开描写。

2、请看《过秦论》中的叙述,又有何特点?

【附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特点:本段记叙虽然写得详细,但也只叙述了主要经过,并没有对历史事实做详尽的描述。

【合作探究】

项羽兵败乌江的故事:

【片断一】鲜血从虞姬苍白的肌肤中流下,开出鲜艳的玫瑰,在那团红色中,虞姬的眼神绝望而又饱含期望,手指如丝绸般滑落。项王一手托着虞姬,单膝跪下,一手将剑深深扎向泥土,看着虞姬渐渐暗淡的眼神,他仿佛明白了什么。

乌江亭长在旁劝项王快渡乌江。项王轻轻放下虞姬,突然起身,长剑直指青天。清风吹

拂着他的长发,他的身影愈发显得高大威武,四面的楚歌也仿佛在替他宣召着:“刘邦小贼,待我卷土重来之时,用你的头颅祭奠虞姬。” 【片断二】及至乌江,悲剧的大幕凌然落下。本已无路可走,但偏偏机会降临:亭长倚船而待。充分的机会摆在眼前,但偏偏不肯过江。在生与义,幸存与尊严之间,项羽从容赴死。不是为了显示英雄气概,不是怕与敌军作战,而是无颜面见江东父老!至此他的淳朴、真挚、重义深情已呼啸而出。

【思考】:两段材料各是什么文体?两种文体的记叙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片断一是记叙文体,因而描摹细致,尤其重在细节描写;片断二是议论文体,对材料处理可谓是一带而过,着重在作者的议论。

【归纳方法】:议论文中的记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要写好议论文,必须运用好叙述,要做到清楚而概括地叙述事实论据,首先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证明论点的部分,而舍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其次要学会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第三,叙述的重点是定向转述。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为了议论的需要,定向转述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或口径,转述有关的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与观点一致。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达标检测】

1、用下面的例子来论证“宽容”该怎样叙述呢?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争吵不休,各不相让,甚至要剑拔弩张,大动干戈。张老夫人修书向张英告状,希望张英凭京城官吏身份向对方施压,逼其让步。张英见信深感 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也成就了桐城“六尺巷”的传奇。 【示例】:张叶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向张英告状,张英见信后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可点灯。那位武将非常震惊,心中十分感激楚庄王。不久,楚庄王御驾亲征与敌国开战,被困重围,手下兵将四散奔逃,楚王命悬一发,忽然窜出一将拼死力战,保楚王杀出重围,捡

【示例】:春秋时期,楚庄王晚上携爱妃举办烛光晚会,大宴群臣。忽然一阵大风把蜡烛吹灭。一名武将酒喝醉了,乘黑调戏妃子,拉了妃子的衣襟,被妃子一把扯下盔上红缨。去盔上红缨,然后点灯。那位武将非常震惊,心中十分感激楚庄王。不久,楚庄王御驾亲征

与敌国开战,被困重围,手下兵将四散奔逃,楚王命悬一发,那位武将拼死力战,保楚王杀出重围,捡回一条性命。

3、阅读文章,用横线画出议论文中事例的叙述部分,并体会叙述的特点。

《情感?认知?文化》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份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睢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做命运的朋友》

西方人常说天主保佑你,东方人则相信菩萨会显灵,人们都相信命运可以主宰一切,没有人能摆脱命运的控制。可我却认为:人定胜天,做命运的朋友的人才是把握自我的人。

这种人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走运时他学会了感恩,倒运时他又学会了调侃。他既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

古人常说“良师益友”,一个很好的朋友既可以分享你的快乐、痛苦,又可以及时纠正你的错误,使你不再继续错下去。命运也有这种力量,当你犯错时,他会让你吃点儿苦头,小小惩罚你一下,可如果你执迷不悟,不听这位“朋友”的劝告,他将会离你而去。

做命运的朋友,你会得到许多启示与感悟。

出版后的第49天,这位和死神搏斗了100余天的硬汉静静地去了。“榕树下”“网同纪念”等与“二战”时期的《安妮日记》并称,认为它真实记录了一个特定年代的社会景象,陆幼青的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

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安石的变法理论,因此遭到变法派的排斥。苏轼被迫外调,先任杭州通判,后又被一贬再贬,之后贬到海南。无论在哪里,他都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他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狂妄的人自称为命运的主人,谦虚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怎样才能做命运的朋友? 命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不必仰头瞻望,也不必俯身寻找,他就在你身边,在你身体里,在你心灵里。乐观地对待他,使心灵接受一次次洗礼,你就是命运的朋友。

【病文分析】:通读全文,应该说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结构也比较完整。但在引用材料进行论证的过程中,作者的思维发生了严重的转移:那就是没有扣住前面统领句中“启示与感悟”这几个关键字词来展开,而是把笔墨放在对人物事迹无休止的介绍和交代上,这就偏离了文章的中心,成为“蛇足”。

在要做的,就是对原有材料进行重新审视和加工处理。要把那些与表达主旨无关的内容剥离开来,大胆舍弃;要保留那些与表达主旨有关的内容,并不断地去丰富它、完善它;要发挥出典型事例的最佳效益。比方说可以对陆幼青、苏轼的人生际遇进行点评,从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甚至可以让陆幼青、苏轼自己开口说话,看看他们自己是怎样看待“命运”的。

【升格作文】

做命运的朋友

西方人常说天主保佑你,东方人则相信菩萨显灵,人们都相信命运可以主宰一切,没有人能摆脱命运的控制。可我却认为:人定胜天,做命运的朋友的人才是拥有自我的人。 这种人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走运时他学会了感恩,倒运时他又学会了调侃。他既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

古人常说“良师益友”,一个很好的朋友既可以分享你的快乐、痛苦,又可以及时纠正你的错误,使你不再继续错下去。命运也有这种力量,当你犯错时,他会让你吃点儿苦头,小小惩罚你一下,可如果你执迷不悟,不听这位“朋友”的劝告,他将会离你而去。

做命运的朋友,你会得到许多启示与感悟。

因癌症去世的陆幼青曾说:“不要为我伤心,命运只是与我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不要避讳我的病情,我希望我的朋友经常来麻烦我。”他便是做命运的朋友的人。命运给他的启示便是:生与死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花开必有花落,日出必有日落。人生匆匆,珍惜身边的人与事,充实地过每一天。

苏轼当初被贬黄州,他在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这么真诚的话语,这么洒脱的情怀,出自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命运这位朋友使他感悟到: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苏轼这种自省是命运的安排,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解剖。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命运赐予了他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狂妄的人自称为命运的主人,自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只有乐观豁达的智者,才能做命运的朋友。

命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不必仰头瞻望,也不必俯身寻找,他就在你身边,在你身体中,在你心灵里。乐观地对待他,使心灵接受一次次洗礼,你就是命运的朋友。篇4: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有范文) 你若有心,百炼成金

——高一议论文写作攻略之文体熟知

语文老师寄语: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记为难;能记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创新为难。失败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在尝试之前就把自己幽禁在失败的意识里,同学们,对于议论文写作,请坚信,你若有心,百炼成金!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2011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回到原点》),把握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回到原点(记叙文) 盛夏的夜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风拢起了清凉的裙摆,明晃晃的白炽灯照着蒸笼般的教室。我随手翻开一本杂志,上面矫情的文字朝着我挤眉弄眼,空洞泛滥的描写令我的胃一阵翻江倒海。

忽然,教室后方骚动起来,同学们不怕炎热,挤作一团,各不相让。我好奇地挤过去一看,啊,竟然是两只萤火虫!有多久没见过萤火虫了呢?在童年记忆中,每逢夏夜,我都会在老家的田边抓萤火虫。在潮湿的泥土中,在浓密的苇草中,在清澈的小溪旁,小半夜就能抓到大半袋。有时恶作剧地拨拉一下草丛,那瞬间飞舞起来的流萤就像繁星,带着萤绿色的柔光一直向上飞、向上飞,直至投入漆黑的苍穹,成为浩瀚星河中的一分子„„

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大家都散了,只剩下我还盯着萤火虫。然而它们的情况都不甚乐观:一只卧在盒子底纹丝不动,溅出的萤火已经很暗了;另一只虽说拼命地想逃出这个囚笼,但始终是有心无力。我的心一阵抽搐:怎么办?难道它们会死吗?我真不希望予我以美好回忆的流萤化作尘埃。我鼓起勇气对抓萤火虫的同学说:“你能把这两只萤火虫送给我吗?”“怎么?你喜欢?你这种埋头用功的人也喜欢玩虫子?随便你拿去,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我如获至宝似的抱着盒子往楼下冲去。告别了刺眼的灯光,当我踏入花圃时,植物独有的生命气息刹那间把我包围,我的心开始平静下来。我小心翼翼地把两只萤火虫放在一片宽阔的绿叶上。当它们呼吸到自然的气息时,燃起了那熟悉的萤绿色光芒,那么纯粹,又那么充满着生命力。它们缓缓地前进,伴随着雨声清脆的坠落声,两朵萤火没入到黑暗的草丛中去了,但我仿佛还能看见那如脉搏般跳动的一明一灭,一明一灭„„

我直起身来,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清凉的空气,顿时暑热全消。我忽然觉得我们就像是萤火虫,飞进了水泥森林,从此告别了宁静的自然,耳边充斥着迷离的电子音乐,放眼过去多是无病呻吟的文字,我们渐行渐远,似乎离自然这个原点越来越远„„

但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到了原点,在浮华中回归自然的状态,在喧嚣中回归宁静的心境,更好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各种环保活动、社区文体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风起了,鼓动着我的衬衣与思绪,我下定了决心暑假要回到告别了七年的老家。我祈望着夜风能把一朵萤火吹入梦中,让我回到自然的这个原点。是夜,流萤入梦,我回到了原点。

【点评】本文是一篇记叙文,由在教室争看萤火虫,由“我”讨要萤火虫,再放飞萤火虫,最后梦入萤火虫等几个主要情节构成,融入作者的议论、抒情,生动地表现了都市人渴望回到原点的集体心理。 作者擅长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体会深切,刻画精妙;环境描写亦别具匠心,开头“热气”的渲染为“回归”的渴望做了形象的铺垫,并与结尾“风起了”自然呼应,不着痕迹。

回到原点(议论文)

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

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

【点评】本文取“原点”作为“源头”、“根本”的意义,联想到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把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原点,非常中肯。接着,作者指出现实中一些作家或“写手”远离生活“闭门造车”写“无病呻吟”的东西,写有数量无生活的“作品”的现象是“离开原点”的作为,显示了作者一种社会批判意识。作者批评了这种现象之后紧扣题目正面立论,阐述了文学创作必须“回到原点”。文章结尾一句“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和深刻”,再次强调主题,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

二、议论文的写作要点

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某种观点和主张,或者反驳某种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章体裁。(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

(一)高考议论文评分细则 1.高考评分标准对议论类文章的要求有:有较高的立意(论点);选取新颖、生动、有个性的材料做事实论据(论据);论证要有层次感、立体感(论证);议论语言有逻辑性、文化底蕴(语言)。 2.注意文体意识。议论类文章,议论的文字必须超过2/3;记叙类文章,记叙的文字必须超过2/3。否则,视为文体不明,给分适当下浮。 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打分之后,再扣字数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最高不超过35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5.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 6.赋分中提及的档次,通常情况下为3分。 7.确认抄袭,经核查2/3以上文字与已发表作品雷同,最高不超过5分。 8.低幼化的语言、过于寒碜的语言、缺少品位的语言应该在切入分以下。语言形象生动,富有韵味,很有文化底蕴的文章赋分应当上浮。

(二)议论文的写作要点

1、中心论点一般放在第一段的末尾,如果句子比较长,还可以单独放一段(第二段)

2、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

3、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个。

4、几个分论点应尽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可以重点解决其中一个问题。

5、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内。

6、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7、每个分论点提出后都必须要有事例证明和扣例的议论分析。

8、作为论据的事例叙写要简短有针对性,不能像写记叙文那样展开叙写。

9、结尾段要点题总结或升华主题。

(三)2012年广东高考议论文标杆作文欣赏借鉴 2012广东高考作文题目: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标杆2号文: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现代社会物质越来越充足,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生活却渐渐变得单调而乏味,工作压力像一张巨大的网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这不是生活的本真,这并非有趣的生活。

那么真正的生活会是怎样?如何过上有趣而有用的生活呢?在我看来,真正有趣的生活应该是内心充分的释放,是平静而又美好的。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不丹在这个问题上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启示。在这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上,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不杀生、不盗窃的思想像植根于基因一般伴随着出生便深深烙印在骨子里。在这里,生活平静得像水一般,远离一切喧嚣与纷扰,笑容绽放在每个泛有高原红的脸颊上。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诗意地栖居”。是啊,生活应该是诗意的,在第一轮晨曦摄入心房的一刻,慢慢打开,被世俗名利束缚已久的内心,扫去积淀已久的尘埃,去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郑钧的这首《回到拉萨》也许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是啊,西藏是圣洁而美好的,他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更有灵魂的洗礼,于是无数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年轻人涌向了西藏,在那块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寻找自己生活的香巴拉,这其中也包括我。 永远无法忘记那个夏天惊心动魄的心灵之旅,从云南丽江沿着214国道北上,远处是直插云天的雪峰,头顶最湛蓝的天空上飘着最无暇的白云,最慷慨的阳光照耀着最虔诚的人民。在德钦的草原上,驻足远眺在云中时隐时现的梅里雪山,我顿时油然而生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突然意识到这才是我生活的本真:远离一切都市里的喧嚣与不快,静下心来与自然融为一体。后来,在纳木错湖畔,在珠峰脚下,我都有同样强烈的感受。是的,这是心灵的净化,是一种让我的灵魂起舞的境界。

从西藏回来后,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去那种地方自虐式旅行?”我的回答简单而干脆:“去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在西藏遇到的一位喇嘛告诉我,不必四处找寻香格里拉,试着打开紧锁的心门,驱除物欲与私念的折磨,过上平静而又幸福的生活,那么香巴拉就在我们心中。

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过上有趣而且有用的,富有诗意的生活。 评分:22+24+9=55 标杆3号文:活在当下,享受生活 有人说,我想回到古代,品味魏朝的飘逸,感受盛唐的风彩。也有人说,我想飞到未来,看绝妙的科技,体验非凡的生活。大家想象着,憧憬着,那跨越时代的新生活,无限诱人。然而,我们知道这都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将目光投向我们生活的时期,去发现其中的美好,享受其中的快乐呢?

提到当下,也许白领会抱怨工作压力太大,小贩们天天担心城管的追逐,连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都有了课业的压力。但是,难道其他时期的人们就轻松吗?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三十年前的人们还有饥

饿的侵袭,再往前,战火硝烟的洗礼,动荡不安的社会,盛唐也有朱门外辛酸的血泪,更别提其他朝代了。再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没有战火的燎烤,没有压迫,我们还能说其他时期比如今更好吗?是的,没有绝对的快乐,每个时期的人们都在用他们的智慧与坚韧去面对生活,而我们,为什么不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呢?

诚然,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和坎坷,但是,当我们以一种乐观平和的心境去面对它们时,他们便不再吓人,生活中的快乐不在于所处时代的好坏,他往往取决于我们怎样去挖掘,甚至于在面对困难与坎坷的同时,去享受超越自我,战胜困难的过程。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史铁生用思考与自省走出绝望与迷茫,留下令人感动的文字;下身瘫痪的李丽用网络与爱心创办丽爱天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感受给予的快乐。他们都是遭遇不幸的人,但他们能笑对人生的坎坷,挖掘人生的快乐,何况是我们这些拥有健康的人呢?

再看看生活中,难道真的没有快乐吗?同班同学给我们买的早餐,妈妈替我们做的饭菜,师长耐心不倦的教导乃至春日生机动人的景色和窗外一片明净温暖的阳光,这些琐碎微小的细节与美好,不也是让人感动,让人回味的快乐吗?

放下对生活时期的想象吧!既然活在当下,我们就应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在面对困难与坎坷时内心坦然,在度过平凡的日子里寻找快乐,收获感动。居里夫人说过,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就让我们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吧!(评分:22+23+8=53)

三、熟知议论文的写作模式

模式有可操作性较强,容易模仿的优点。在议论文写作的初级阶段,议论文模式训练,能较快提高写议论文的水平,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请同学们熟读例文,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或几种进行整体仿写训练。

常见议论文模式一:小标题结构

小标题结构:开头段+小标题1 +小标题2 +小标题3+结尾段,具体如下:

1、第一段:3—4行,快速入题,可以用名言、场景、有人认为而我认为等引入。

2、中间三个小标题论证,每个小标题的论证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简单叙例3—4行(一件事或一个场景或三个细节或三个现象;例子的来源可以是生活素材,社会时事,哲理故事,名人典故);第二段议论6——7(先扣例分析回答为什么,再用具体行动回答怎么办)

3、最后一段联系现实提出自己对中心论点整体认知或两三句叙写社会上该命题的状态,提出解决简案。

例文1:沉默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沉默我们国民的标签,是民族的劣根,难以剔除。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既然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了沉默,我们就必须要打破沉默。(快速入题)

打破沉默,坚守一份热情 (模仿1:人+事叙例式)

隔壁搬来新邻居了,如以往一样,我把大门紧闭,窗子也关了,免得那砰砰的搬运声音影响我看书。结果没静多久,传来了一阵有节奏的敲门声。开门一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门口,笑得一脸灿烂,手上端着一碗红鸡蛋。(人+事叙例式)

对比我的沉默行为之后,我的脸比那碗里的红鸡蛋还红。是的,在这个人心渐冷,冷漠成了面具的时代,相亲互助的邻里关系大多让沉默取代。不付出哪能得到别人的热情呢?(扣例分析为什么)打破邻里间的沉默,有时,真的是一碗红鸡蛋就可以做到。(用具体行动回答怎么办升华主旨)

打破沉默,坚守一份文明 (模仿2:场景定格式叙例) 艺术展厅里,一位正在欣赏展品的学生诚恳地对一位打扮高贵的妇女说:“您好!这儿是禁烟区,请把你的烟给我。”妇女皱了一下眉头,冷冷地说:“如果我一定要吸呢?”“对不起,那就请到外面去吸!篇5:什么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文、小说? 什么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文、小说?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总的说,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但记叙文写作,伴随自然流漏的适当议论和抒情。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2、议论文

议论文亦称说理文、论说文,就是讲道理、论是非。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一段完整的论文必须含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看法或主张。有的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叫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几个从属的分论点。论据是作者用来 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它可以是事例,也可以是理论,也可以是数 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推理过程和方法。论点必须正确、鲜 明;论据必须确凿、典型、恰当,有说服力,必须与论点之间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4、抒情文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这些感情包括喜悦、愤怒、悲哀、惊惧、爱慕、憎恶等等。每个正常的人,都有这些感情。大家大可想像一下生离死别的情景:有人热情拥抱,有人强忍泪水,有人号啕大哭,有人细声说关怀的话。一个人怎么表达感情,跟他的性格与气质有很大的关系,无所谓哪种方式最好,只要是真挚而自然的,就足以打动读者的心。我们把这些感情藉文字表达出来,便是抒情文,也就是一种感情的表达。

5、小说

要学会写小说,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小说?可以用下面这段话来概括:即运用形象思维,通过 情节、细节,越过时间、空间,调动环境、场景,塑造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反映丰富的社会 生活,以及隐蔽地显示代表作者世界观的主题思想。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比较,是一种最自由的叙事性的文学形式:它既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 也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既能在文中直叙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又能在文中根据情节的发展 描述大段的景物和人物的心态。总之,它是可以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多角度、多层次— —充分反映五彩缤纷生活的全方位的创作“摄影机”。

二、记叙文

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可根据内容需要,穿插使用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手法。一般记叙文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地点和时间六大要素。

我们可以用顺叙、倒叙、插叙或补叙法写作。

记叙文的一般要求:

(一)感情真实。

(二)内容具体而有重点。

(三)结构清晰而完整。

二、说明文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阐释道理的文章。它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作出科学的解释,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

说明文的一般要求:

(一)内容须带科学性和知识性。

(二)有层次、有条理地解说论点或看法。

(三)文字简洁

三、议论文 议论文是用来分析事理、阐明观点和主张的文体。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议论文的一般要求:

(一)开头时,根据题目所规定的范围,定下一个立场或论点。

(二)以所持论点为基础,提出有力的论据或道理来令读者信服。

(三)层次须分明、语言要简练。

“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

推荐第10篇:论高中语文写作的思辨性

论高中语文写作的思辨性

【内容摘要】语文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有效标准之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处处有机遇,也时时有挑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决定了他的底蕴格局决定了他是否能够欣赏到世界的美丽风景。华罗庚曾经说过“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而作文作为语文的一种存在形式,在对语文能力考查中被越来越重视。语文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成为了众多语文教师一直研究的话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能力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考试中所占分数有60分,可以说是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为“听”、“说”、“读”三个方面的总结与升华,“写”能够反映同学们的综合水平与整体素养。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也日益重要。本文将就高中生作文思辨性的培养作出如下讨论。

一、思辨性的重要性

“思辨”一词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主要运用体现在高中作文形式――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眼下,部分学生相信作文主题的道理深浅无关紧要,导致写出的议论文论点简单、论据不足、见解不够深刻,最终作文得分不理想,极大的影响了语文中成绩。大多数教师都在平时注重培养高中语文作文的写作技巧、素材积累甚至是书面的整洁问题,但是笔者认为,此类问题虽然需要注意,但都不及整篇作文的中心思想重要。中心思想是一篇作文的灵魂,灵魂的高度上去了,作文的水平自然而然就提升了。所以说,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重点要抓作文立意的深度,增强学生的理解题意能力,能从作文的材料中提取出来有用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的理解题意,提升主题。以一道高考作文题为例: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同学看到此题,不假思索的写出在各种什么样子的情况之下,人们需要说“不”,导致整篇文章只顾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他们没有把握题目的主旨并对此进行深入挖掘,即:为什么不能轻易说“不”。的语文作文思辨性的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所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创造出更加优质的作文。

二、相应改进教学方法

1.教无定法,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能固定一种模式强压给学生,否则必然会束缚学生的创作思维和主观能动性。有的教师在指导作文时,过分注重范文的作用,将课堂上学生自主写作的时间都用在了赏析范文上。的确,范文在学生的写作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模板,也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方法和优美语句。但是过分注重范文而忽视学生自主创作,就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自己一动手写就不会了。教师应将重点放在积累作文素材上,丰富的作文素材,能够在学生思维拓展的时候加以延伸,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文章主体,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磨刀不误砍柴功,表现方法和技巧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在写作中非常重要。很多同学不注重语言的表达,单调的形式经常使人们感到乏味。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加文章的亮点,使文章别具一格。这就需要同学们尽可能多的了解写作的表现方法及其作用,在适合的地方加以运用,将人物的性格刻画的更加丰满,将自己的情感表达的更加充分,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重点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和技巧,让同学们在范文中吸取写作经验,学习写作方法,然后逐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将运用和创新融为一体,文章才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在讲读教学中,结合作品的写作特色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仅使同学们对文章的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将写作技巧运用得更加灵活,有利于思辨性的技巧性运用,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三、转变批改形式,给予发展性评价

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应采取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区别和情感差异,关注他们在作文中的纵向比较。优点要提出表扬,鼓励他们发扬光大;缺点要找出适合的改进方法,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加以改进。在批改和讲评的环节,我们应鼓励、欣赏和尊重每一位同学,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和自尊心。对于同学们而言,老师的鼓励和赞赏是对他们写作的一种肯定,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必定会再接再厉。教师在学习中起着引导的重要作用,为同学们提供帮助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因此在学生遇到困难之时,我们应及时给予帮助,找寻方法,?M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每一位同学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扬长避短,在批改文章的结尾,应当时不时的指出学生可提升的地方,为他们找出发展的方向,真正指引学生发散思维,延伸思想深度,提高作文深度。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这需要师生共同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努力。学生能否构思好一篇文章,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语文成绩。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有大幅度提高,在语文学习中占据优势。

【参考文献】

[1] 徐志刚.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2014(30).

[2] 李文.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试题与研究,2013(33).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中学)

第11篇: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教学目标

1.能识别思辨性作文的标题(材料)。

2.引导学生关注并强化训练热点重点时事材料。

3.能准确多角度审题立意(议论文论点和论证都 应具有思辨性)。 二.教学重点

1.运用思辨方法分析作文标题(材料)内部关系。

2.训练多角度审题立意,灵活运用事例,培养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录

◆高考作文热点话题 ◆12年高考作文特点 ◆材料作文课后巩固 ◆回顾12年高考作文 ◆材料作文实战指津

新闻热点 现实生活 寓言故事 图画(漫画) ■高考作文热点话题

1.时事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动态焦 点,彰显社会美好人性,增强社会历史使命) 社会食品、交通和环境和谐安全 ,感动中国 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最美乡村医生„„

2.成长体验——汲取生活能量(关注生命成长体 验,品味人生酸甜苦辣,思考生命的价值意义)

自信、执着、选择、坚强、勇敢、责任、爱心、挫折、珍惜、幸福、感恩、追求、平和、信 仰„„

3.道德修养——谱写人性赞歌(关注当代道德楷 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诚信、谦让、勤俭、责任、感恩、良知„„ 4.为人处世——提升生命质量(构建良好社会关 系,提升学生非智力能力,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沟通、合作、尊重、平等、理解、宽容、感 恩„„ ■解读2012年高考作文,洞悉2013年高考角度 省份 内容 类型 主题立意

①船主:感恩; 船主与 ②油漆工:关注细节, 新课标 现实故事 油漆工 善举助人,责任心;小 善与大德

①火车巡视员:位置与 价值、平凡与伟大、爱 火车巡 岗敬业、坚守、奉献、现实故事 北京卷 责任; 逻员 ②火车鸣笛(司机): 回报、感恩、尊重 浙江卷

①路边鼓掌的人:平凡、欣赏别人、正确评价和 在路边 定位、谦逊不争与心态 鼓掌的 对话思辨平和; 人与奔 ②在路上奔跑的人:不 跑的人 甘平庸(社会成功人士 和积极追求的人)

①汤因:物质与精神 你想生 ②涵娜、伊蕾娜:选择 活的时 对话思辨 自己向往的生活 代 ③居里夫人:时代与生 活,有趣的生活 广东卷 安徽卷

梯子不 治标不如之本、警示不 用横着 现实故事 如实干、居安思危、打 放 破惯性思维、关注细节

细小事物中蕴含着巨大 力量;平凡中蕴含着伟 大,小人物可能大有作 手握一 为;珍惜生命、生活中 当代诗歌 滴水 看似平常却有巨大价值; 坚守那些看似细小、微 不足道的行为和品质; 细节影响成败 四川卷 天津卷 两条鱼 的对话

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 境——自然和社会环 寓言故事 境(人情、社会、自 然),反思生活,珍 惜身边的人和物 重庆卷 拯救冷 库工人

①工人:尊重、友爱 友善、文明重礼; 现实故事 ②保安:细心、回报、关心、善良; 江西卷

①说法一:珍惜拥有, 不要患得患失、贪得无 厌;知足常乐。 别想你 没拥有 观点材料 ②说法二:不要固步自 什么 封,要向前看;追求无 止境。人生境界、精神 追求、价值取向。 ①妈妈:关爱与启发; ②我:小事蕴含大道理, 放下顾 心态决定状态;清空心 生活故事 虑 灵的“邮箱”;卸下包 袱,从容上路;排除干 扰,快意人生。 全国卷 山东卷

关注社会,敢于担当; 孙中山 社会责任;树立不怕挫 的一段 名人名言 折、坚忍不拔的精神意 话 志;坚持崇高理想,勇 于面对困境 江苏卷

母亲怜爱与担忧;对祖 忧与爱 名人名言 国的深爱与忧患;人类 的生命之情 福建卷

生命有限价值无限;生 命的长度与生命的厚度; 人生中 名言名句 有限的时间,跑出绚烂 的赛跑 的人生;时不我待,奋 斗才能实现价值 科技发展是时代的进步; 科技不是万能的,不能 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科技的 课堂对话 不能忽视和抹杀人文关 利与弊 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 创新;正视传统与时代 变迁 湖北卷 湖南卷

服务与奉献;放手与创 新;成长过程与收获快 伸出的 乐(知识的丰富、精神 图文材料 手 的成长、思想的生成、情谊的真挚、温暖的体 验);创造的力量 美丽外表与心灵成长; 华丽外表与内在修养; 钢琴家 物质与精神;低调做人 大隐隐 现实故事 与高调做事;从容淡定; 于“乐” 韬光养晦;德艺双馨、艺术大于生命;现象与 本质 辽宁卷 上海卷 微光——微小的光线、不容易发现的、一闪而 逝的(直觉、灵感、想 象力、理想、信心、品 曾被舍 质、信念、诚信、意志、弃的微 生活哲理 精神、善良、道德、情 光 感、幸福、友情、责任、执着等)。发现自己长 处;珍视思想或灵 感?? ■高考作文特点

从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对写 作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⒈题型上:以新材料作文为主,兼顾命题作文, 话题作文逐渐淡化视野。 ⒉内容上: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侧 重普通人的生活、情感,突出社会主流价值观—— 恪守社会传统道德,弘扬敢于担当精神,培养学生 优秀心理品质,呼唤社会人文关怀。 ⒊文体上:突出记叙文和议论文两大文体。 ⒋审题立意和论点、论证突出思辨性。 ■材料作文特点

⑴从材料的数量上看,有单一型,有多则型。 ①多则型(根据材料内涵,可分为相同型、相反型、相对型、递进型、综合型五种。 ②多则型审题:逐则分析、对比分析、综

合分析。 A.逐则分析。叙述描写的材料要注意抒情议论的文 字,议论文字则要找到表明观点的内容,明确主旨。 B.对比分析。明确多则材料之间关系是互补关系还 是对立关系。 C.综合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中辨异、互 补叠加。(例如:2012年江西卷《你拥有什么和没 拥有什么》) ⑵从材料的内容上看,有新闻故事类、生活感悟类、寓言诗歌类、漫画类等。

■材料作文实战指津

(1)新闻热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主要采用因果分 析法(引导学生结合北京卷《火车巡逻员老计》分析 理解) ■读懂材料: ①是什么?读懂人物事件。 人物、环境、事件(事迹)、语言、结果、影响 ■拓展思考: ②为什么?探寻事件原因。 思想品质或出于什么目的(反应了怎样的思想品质或 揭露了什么问题,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③怎么办?继承弘扬„„品质或揭露批判„„行为

(2)现实生活材料(生活小事蕴含人生大道理)— —因果分析法和提取关键词法(引导学生结合全国大 纲卷《放下顾虑》分析理解) ■读懂材料: ①是什么?读懂人物事件。 人物、事件(事迹)、语言、结果、影响 材料共四段,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 思考归纳) 提示:前三段重在叙述“我”的生活体验。 第四段借妈妈之口,以“多余的顾虑”“注意力”两 个关键词,进一步揭示了写作角度。

■拓展思考: ②为什么?探寻事件原因。 (把握关键词句,揭露了什么问题,我们懂得了什么 道理) A.“多余的顾虑”是什么? “顾虑”——因担心对自己、对别人或对事情不 利而产生的顾忌和忧虑。它是一个中性词,它可以是 一种谨慎、一种深思熟虑,一种换位思考,对别人的 尊重;也可以是一种胆怯,畏首畏尾。 故“甩掉多余的顾虑”中修饰语“多余的”不可 缺少。

B.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多余的顾虑”? a.曾经遭受多次失败或挫折,不敢再去尝试。 b.当功成名就时,不敢再开拓进取。 c.急切想追求成功,心理压力越大。 C.“多余的顾虑”有什么危害? a.身背包袱,身心疲惫,难以轻装上阵,影响能 力发挥。 b.悲观失望,错失良机,一事无成。 c.丧失个性,失去本性,失去自我。 ③怎么办?材料立意——总结经验教训。怎样甩掉 “多余的顾虑”?(请同学们思考,教师总结补充) A.理性看待生活,坦然面对人生。 B.清空心灵的“邮箱” C.敢于挑战挫折,无惧失 败 D.卸下包袱,从容上路 E.关爱与启发

(3)寓言故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主要采用由 物及人、由现象及本质、由此及彼和提取关键词句 的方法(如天津卷《两条鱼的对话》) 阅 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山崖上长着一棵果树,树梢上挂着一棵红红的果 子。一只瘦小的松鼠看着树上的果子,心里痒痒的 ,想去摘取它。同伴好言相劝:“你身体虚弱,爬 那么高有危险。”小松鼠轻蔑的一笑,说道,说道 :“胆小鬼。”然后迅速跑过去,飞身上树,结果 重重地摔了下来,跌得鼻青脸肿。 要求:选取一个角度作文,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 800字。

■读懂材料: ⒈是什么?读懂人物事件。 人物、事件、语言、动作行为、结果、影响 ⑴材料事实(引导同学们思考作答) ①对象:一只身体瘦小虚弱的小松鼠及同伴 ②事件:见到红红的果子而心中生痒,不顾 身体的虚弱和同伴的劝告,飞身上树采摘,结果摔 得鼻青脸肿。 ③感情倾向:对瘦弱小松鼠的行为是否定的

■拓展思考: 2.为什么?探寻事件原因。 思想品质或出于什么目的(反应了怎样的思想品质或揭露了 什么问题,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①瘦弱的小松鼠为什么要爬树? 因为它“见到红红的果子而心中生痒”——小松鼠 面对诱惑不能自控。 ②它的身体条件具备爬树吗? 不具备。身体是瘦弱的、虚弱的。——小松鼠缺乏 自知之明。 ③小松鼠面对同伴的劝告,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小松鼠讥笑它是“胆小鬼”——小松鼠不听劝告, 不会倾听,不够谦虚。 它“轻蔑一笑,不顾身体虚弱而飞身上树”——小 松鼠盲目自信,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3.怎么办?材料立意——总结经验教训或者继 承弘扬(请同学们思考,教师总结补充) ①诱惑是一把双刃剑

②成也诱惑,败也诱惑 ③认识自己,清醒为人 ④学会自审,让理性指导我们前行 ⑤兼听则明,学会倾听 ⑥勇敢与蛮干

(4)图画(漫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主要采取 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提取关键词句的方法,把图片 内涵与相关的社会现象、人生道理等联系起来,进行 新颖而深刻的立意。近三年来,只有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2012年 高考湖南卷考查了图画作文《伸开的手》。它对考 生审题立意、发散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图画 作文虽然难以成为今后高考考查的重头戏,但在高 考中出现的可能性仍不容忽视。 1.命题方式:一是单纯图片类;二是“图片+文 字”类;三是“图片+文字+标题或话题”类。 2.加强审题立意训练。要充分读懂图片、文字内 容,善于从中提取和归纳关键词,从而准确立意。

读下面材料,依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读懂材料: ⒈是什么?读懂图文信息。 ⑴审题和观察方法。 ①按照时空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 局部或者从局部到整体)观察分析描述图文内容。 ②注意提取关键词句(往往通过对比嘲讽现实,暗 示主题的作用) ⑵画面描述。(请同学们试着描述) 观察描述画面:在办公桌前立着一块“售后服 务”“标牌”的办公室里,一个商品售后服务人员,叼 着香烟,双手扑在办公桌上,无所事事的、很悠闲地坐 着。旁边的椅子上堆着杂物。一个消费者拿着破损的商 品急需维修。但在消费者和售后服务者之间是一个深不 可测的沟壑。架在沟壑上的桥已经破烂不堪了,消费者 无法通行。

■拓展思考: 2.为什么?探寻事件原因。

思想品质或出于什么目的(反应了怎样的思想品质或揭露 了什么问题,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⑴商家的“售后服务”部门真心为消费者服务 吗?为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提示:不是。因为商家的售后服务与消费者之间 的通行的桥梁已经腐烂不堪,消费者无法通行。而 售后服务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叼着香烟,无所事事, 没有主动去维修桥梁。

⑵商家“售后服务”部门为何不及时维修桥呢? 其本质是什么?(引导同学们由现象及本质,深入思 考) 提示:①这揭示出一些商家只追求物质利益,不 追求服务质量。②设立“售后服务”点,只是形同虚 设,不想承担责任。③消费者不能与厂家真正沟通,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④揭露出商家欺骗消费者,经营 不诚信的本质。

3.怎么办?材料立意——总结经验教训或者继承弘扬 (引导同学们由此及彼思考,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1)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像漫画中商家这样 拒绝承担责任的现象很多,如交通肇事者逃逸、子 女拒绝赡养老人、领导干部工作敷衍塞责、食品安 全事故频发、盲目追求眼前利益破坏环境、校车安 全、楼层踩踏事件、医疗事故等。考生应“责任重 于泰山”““敢于担当”“权利与义务”“道德与 服务”

(2)诚信。商家拒绝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是一种 不诚信行为,考生应“批判虚伪,提倡诚信”。生 活中,商家以次充好、买一送一促销手段、台湾餐 馆给游客吃剩菜、海南三亚商家宰客事件、旅行社 诱使或强迫游客购买商品事件等。但也有诚信兄弟 替哥还款„„

(3)沟通。漫画中的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 在于沟通不畅,而和谐的社会的构建需要“真诚的 沟通”,需要畅通的沟通渠道。“沟通消除误解, 消除矛盾”;“如何沟通”(以诚相待直截了当 《负荆请罪》或是委婉含蓄,曲径通幽《烛之武退 秦师》)

第12篇:【高考作文素材】思辨性名言积累(优秀)

名言积累

第一组:

1.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2.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第二组:

1.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2.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3.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4.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第13篇: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文心雕龙》中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这里的“析”“理”两字非常重要。“析”本意是用斧子去砍木头;“理”本意是“治玉”,后引申为“纹理,条理,道理”。物一则无文,有时候,分析问题就如同顺着纹理砍木头。在这里,“析”是方法,是手段,庖丁解牛,切中肯綮,条分缕析,游刃有余;“理”是中心,是根本,理屈词穷,理直则气壮,顺理则成章。写作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理”出“理”来。 013高考议论文写作的4种思辨性 源自 高考作文

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 第十三课

怎样写思辨性议论文 范例导引1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文章中如何体现思辨色彩? 出乎其外,静观宇宙之奇妙,俯察人世之百相,沉思生命之至理。 入乎其间,亲历世事之莫测,感悟人情之无常,力行经世之高志。 呜呼,在这“出”与“入”之间,包含的不正是一种智慧、潇洒,有重千钧的极品人生吗! 分 析 作者高标“出”世“入”世两大极致人生境界,指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出”于世外冷静思考,更需要入乎世间奋不顾身地去践行理想。 作者思想深刻,识见不凡,融情思与哲理于一炉,“出” 与“入”是一个辩证统一体。 范例导引2 思考:下面文段如何多角度联想,辩证分析? 如果我们把仰望的视野放得更广阔一些,会发现文学史本身的发展也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结合。法国文学之所以辉煌,正是因为既有仰望星空的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也有脚踏实地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而一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也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兼备而成。三千年前,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发展,他们见事而歌,不平则鸣,这鲜活的情感故事,被《诗经》写实记下,记录的是先民们脚踏实地的一个个脚印。 分 析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本来是对立的两端。实际上是一个“寻找梦想”与“追求梦想”的问题,它们之间并不矛盾。你可以说“仰望天空”是为了树立自己的目标,找到前进的方向。而“脚踏实地”则是朝着那个方向一步一步地稳健前行。 仰望星空固然必不可少,脚踏实地也不可或缺。有目标不行动则会好高骛远,有行动没方向将是浑浑噩噩。 概念界定 思辨性议论文,既可避免就事论事,泛泛而谈,使议论辩证深刻,又可防止思维的片面性和见解的绝对化。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与观点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各种复杂事物和现象,由表及里,深入底蕴;拓展学生思想认识的深度。 辩证思考型议论文,就是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思考,运用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发展变化的观点从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中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 思辨性议论文常用方法 ①矛盾分析

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 ⑤因果分析 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 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 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 突破点一:思辨性议论文怎样运用逆向思维?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下文怎样运用逆向思维? 人们历来把“作茧自缚”喻为自己束缚自己。我却不以为然。蚕儿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它是自知自如的,为的是圆一个飞翔的梦。它躲进自己筑的“小窝”酝酿、修炼,功德圆满之日,正是破茧而飞之时。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作茧”并非“自缚”,而是“自励”。 分析 作者运用逆向思维,一反固有的看法,重新定义“作茧自缚”的含义。得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 问题式议论文经常运用逆向思维,在作文构思时排开常规习见的思路,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进而产生新认识,一反流俗固有的看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逆向思考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某些固有的观念、惯常的做法,取其相反的角度进行思考的结果。由于他思考问题的立足点变了,因此能够得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而别具一格、出奇制胜。 小练笔 请以“为金钱正名”为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1.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2.在段落中观点要明确。 答案示例 人们常把金钱称作万恶之源,照我看,这是错怪了金钱。钱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谈不上善恶。毛病不是出在钱上,而是出在对钱的态度上。可怕的不是钱,而是贪欲,即一种对钱贪得无厌的占有态度。当然,钱可能会刺激起贪欲,但也可能不会。无论在钱多钱少的人中,都有贪者,也都有不贪者。所以,关键还在人的素质。

议论文思辨新维度 语文作文详解及范文

议论作文,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写作文体。你知道吗?高考议论作文还有四种非常重要的思辨性,他们究竟是哪四种思辨性呢?同学们赶紧来学习一下。

大家都知道,高考作文大都是以考“议论文”为主的。因此,在文章里能够以“哲理思辨”来表达,就十分重要!所谓“思辨”,简而言之,就是“思考辨析”。那么,你怎么去“思考辨析”呢?在此教你学会四种“思辨”表现形式。

第一种,内涵周密的思辨性。在撰写文章的前夕,你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全面的审察,不要遗漏一个议说的可能项。比如,我曾出过一道题为《谈“学问”》的大作文,请应届毕业生来习作。不少同学都东拉西扯的说了不少道理,然而却不能“科学周密”地将“学问”的全部内容论证到。我在进行作文评讲的时候,就给同学们写了下面四个写作提纲,它们分别是:(1)、“只学不问”,是“掉书袋”;(2)、“只问不学”,是“偷懒虫”;(3)、“不学不问”,是“大白痴”;(4)、“又学又问”,是“智慧人”。我用形象化的比喻,来告诉同学们:“学”与“问”,实际上它有四种辩证关系。所以,你在论说时,一定要“面面俱到、不可缺一”。由于“人生阅历与实践经验”的不足,同学们在撰写作文时,往往会“挂一漏

十、偏面不全”。而改变这一毛病的最有效方法,那就是多多参加“社会实践”,从中“观察、体验、了解”之。

第二种,开掘深邃的思辨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事物,它都是“一分为二”的。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你对2011年的上海高考大作文,就不会有误解了。比如,我曾出过一道有关牙买加百米女运动员奥迪的材料作文,全文如下:“42岁的奥迪,在国内参加选拔赴‘北京奥运会’的女子百米竞争。我们知道,一般运动员的最佳竞技时期是18岁到25岁。然而42岁的奥迪,在预赛里就被淘汰了,因为她没有跑入国际田联规定的百米比赛起码资格线。失望的奥迪,流着热泪,只能低头慢步走出田径场。请自拟题目,撰写800字的议论文。”怎样理解本材料的正确内涵?我们知道,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不离不弃、顽强拼搏。人道中年的奥迪,依然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上奋斗不已,即使失败,也毫不后悔。“精神”比“金牌”更显重要,奥迪的精神,就是“永不言败,在挫折中奋勇挺进”!她“虽然成绩失败,但却是精神的成功者”。

第三,逆行反跌的思辨性。这是一种“理念持续引伸、反向深化分析”的议论形式,在议论方法上我们把它叫做“归谬论证”。这种说理,是思维的流程作逆反假设,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第四,对立统一的思辨性。在现实生活中,“苦乐、祸福、爱恨、毁誉、美丑、好坏、成败、”等等事件,它都是“运动、发展、互转、变化”的。此外,“快与慢”、“个性与共性”等社会现象,从根本上看,也都应该是“对立统

一、相辅相承”的。我们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写高考作文时,你就不会产生疑惑或偏颇了。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内容提要】:什么是思辨性;思辨性不强的议论文的缺憾;不仅议论文的论点要有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那么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写作时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

【正文】笔者参与了2008年广东语文高考作文平卷,发现一个现象:议论文要想突破42分,论点和论证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使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这也是高考作文的通病。而加大试题的思辨力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那么,对于高中生,应如何提高文章的思辨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呢? 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 “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8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写作时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 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

(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1)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2)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是非、对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3).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4)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

(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 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

再看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面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与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本题“一百分”也是如此,平常,但需要思辩,不能只考虑一方面。既然是思辩,则要考虑什么原则?我研究,有10种基本思辩原则。对“一百分”可以用“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等方面考虑。

如“现象与本质”,一百分是现象,本质是什么呢?是成功吗?是下一次一百分的起点吗?如此思考,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如“原因与结果”,一百分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呢?需要勤奋、毅力,也需要方法、技巧,等等,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2012“思辨性”作文得高分有三大诀窍

近几年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积累,是难以写好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如以“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1.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嬴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后来的古文学中逐渐用弱水来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 2.后来弱水引申为爱河情海。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世间男(女)子无数,吾只爱你一人„„如此而而。

3.另外一种理解,即是——弱水三千,取一瓢饮,饮之一瓢,即可知三千弱水,此乃以小见大、窥一斑知全豹也。

2010年高考作文思维能力提高训练

(一) 【训练目标】

1、能够对思维有毛病的习作进行修改,使思维更缜密,逻辑更合理。

2、通过训练,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使文脉更流畅。

【训练指导】

各种文体的习作反映在思维上都有浅薄、混乱、单一的毛病。

记叙文是运用形象思维来写作的,议论文则是运用逻辑思维来写作的。因此,正确思维方法的培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思维上的毛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思维浅薄,深度不够;

其二是思维混乱,条理不清;

其三是思维单一,片面僵化。

在高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中,一般常见的弊病是:记叙过程形象不鲜明、不突出,描述文字不具体、不生动,缺乏感染力量。造成这种弊病的根本原因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差。要培养形象的思维能力,就要学会具体描述记述的对象,并在思维的全过程中贯穿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方法,所以要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必须重视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在具体记叙过程中,许多学生的总体表现是难以摆脱抽象的逻辑思维的牵制,因而使描述的对象总是变成模式化的偶象。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只注意对描述对象共性的概括抽取,而忽略对个性的深入发掘。倘若写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写谁,而是写什么人。习作者把着眼点放在叙述对象的社会性上。

比如,有个学生这样记叙他的邻居:

“我的邻居韩伯伯是电线厂的老工人,老共产党员,厂先进生产者。他为人正直。憨厚老实。无论是在厂里,还是在邻里,人们都夸奖韩伯伯的人品是第一流的„„”

这段记叙采用的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个学生赋予描述对象的评语鉴定式的结论,实际上是对社会中某一阶层(或某一类型)人群共性的简单概括。这样,描述对象的个别属性、个别特征消失了,成为千人一面的模式化偶象。为克服这种思维方法上的毛病,就要在具体刻画他们的形象时,一定要紧紧地抓住他们的个性,抓住他们性格的个别差异来表现人物,这才是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只注意对描述对象的叙述,缺乏描写,使叙述过程空洞无物,索然无味。

比如,有个学生这样记叙他的朋友:

“我和他还有几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常在一起玩。他与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和朋友是否对得住。朋友们求他办事,他总是有求必应。不过,他有个缺点:就是不辨是非。如果有人得罪了他或者他的朋友,他一定会狠狠地报复一下。为此,不少人说他‘够哥们’朋友们专门来请他打架,他总是来者不拒,终于有一次被抓进了局子”

上面这段记叙,抽掉了表现人物性格具体可感的言语行动,而用抽象的概念性的表述来交待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辨是非”等),这样写记叙文只能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不生动,不具体,更谈不上感人。其实,这段文字,只要改变~下思维方式,用形象思维具体、生动地写好被公安人员抓住的典型事件就行了,具体详细清楚地写出这次打架的全过程: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在记叙过程中,要自始至终以描述为主要表达方式,把“他”始终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来表现自己,至于对他的评判,完全可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才符合写记叙文的思维方法。

议论文则是运用逻辑思维来写作的一种文体。在高中议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少学生受形象思维的制约。摆脱不了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特征的影响和束缚,从而使议论文写得简单与肤浅。论点不明确、论据零乱堆积、条理不清。逻辑性差,论证方法使用不当等,是其外在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不能正确地用逻辑思维来进行议论文写作。其具体情形主要集中表现在:只对概念作具体形象的认识,而忽略了对概念内涵的深刻揭示。

比如,有个考生在《习惯》这篇高考作文中写道:“习惯分为好习惯和坏习惯。好习惯就是勤奋,早起早睡,不暴食暴饮,生活有规律等等;所谓坏习惯就是在公共场所或在家随地吐痰,在马路上教室里乱扔果皮,早晨不起晚上不睡,饭前便后不洗手,粗心大意,好说大话等等。”在这里,这个考生只看到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间的外在联系,没看到其内在联系;只看到事物的个别性表现,没看到它们的共性本质。思维过程有解剖而无综合,有分析而无概括。形象思维成了这些学生写议论文的主要思维方法,他们对概念缺乏深刻而准确的理解,这样就不可能做出明确而正确的判断,论点也就不可能确立起来:上面这段考场作文正是这样,把论证过程变成了好习惯的一一肯定,坏习惯的一一否定。这样一条接一条地写下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使他们的文章成了一种现象的堆砌,成了一种条文款式的罗列,彼此间没有逻辑联系。文章最后,再来一个抒情式的结尾,这样的议论文只能是一个十足的“四不像”。这是思维方法不当的必然结果。

要符合逻辑思维的规律,具体修改议论文时还要注意克服以下三个毛病:首先,修改议论文要善于发现和纠正“思维浅薄,深度不够”的毛病。

写议论文,要力求有一定的深度,必须在深刻理解和分析材料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种联系或关系中个问题,原题是这样的:

你的好朋友XX,揭示事物维方法的培养上下功夫。下面仅以1989年高考作文为例来谈谈这是某重的本质,以达到议论的目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深刻的思维,要在思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他对历史特别感兴趣,从高一开始,就立志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现在毕业在即,班主任李老师动员他报考一般院校,认为这样录取的把握比较大,他父母认为学历史“出路”窄,由于他外语成绩很好,所以坚决主张他去报考外经、外贸专业,将来容易找到工作,待遇也比较优厚。他为此感到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给他写一封回信。

有的考生的作文是这样构思的:父母亲主张报考外经、外贸专业,班主任动员报一般院校,他们都是出于好心从他们的意见,要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所以用不着困惑和苦恼。可以看出,写这样作文的考生,其思维方法是简单的,见解较为肤浅,不能深入地用足以说服人的道理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去解除“好朋友”的困惑和苦恼,往往是就事论事,靖蜒点水般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浅薄,深度不够”的毛病是应该予以纠正的。

其次修改议论文要注意发现和纠正“思维混乱、条理不清”的毛病。

还以1989年高考作文为例谈这个问题。要写好这个材料作文,首先应抓住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选择院校的矛盾,其二是选择专业的矛盾。班主任李老师的“动员”属前一个问题的论述范围;父母亲的“主张”应归入后一个问题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要依据所提供的材料内容梳理思路,辩证分析,区别对待,对症下药,论述两个问题,既可平均用力,也可有所侧重。有的考生思维方法片面,对材料本身缺乏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要论述哪几个问题,以至犯了“思维混乱、条理不清”的错误。例如,有篇作文开篇写了这样的一句话:“你在信中说,你不愿受别人的约束和限制,想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想考入XX师大,毕业后当一名教师,你的意见,表示同意”,接下来便抓住“教师”二字大做文章,由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谈到教师的社会地位如何重要等等,直至全信结束,仍在预祝“你跨人高一级师范学校、如此洋洋洒洒却离题太远了,可见其思维的混乱。

又如,有篇应试作文的开头是这样的:“你对历史一向有浓厚的兴趣,并想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但老师、父母都不同意。”显然,这位考生思维混乱,他混淆了两个问题——老师并不反对报考历史专业、只是动员其报一般院校。在这种思想指导、应试作文的正文论述思维更加混乱,读后如坠云雾之中,迷惑不解。这主要是由于行文思维无序,条理不清所致。这是写议论文的一个“常见病”。

第三,修改议论文要注意发现和纠正“思维单一,片面僵化”的毛病。

我们主张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反对片面与僵化。诸如1989年高考应试作文,有的考生谈到“兴趣”问题,便把它视为万能钥匙:只要有兴趣,就将是一个未来的历史学家;只要有兴趣,就一定能成功。还有的考生认为父母的“主张”之所以是错误的。就在于他们思想僵化、保守,或者眼光短浅,不考虑孩子的前途。他们认为老师是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多考上一个学生,才让报考一般院校的。这些同学都没有能用辩证观点看问题,单凭个人主观臆断,或看到一点,不及其余。自然论述起来,就显得单薄无力,难以立论。

在本章训练中要特别强调:辩证思维应当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的思维形式。只有这样,思维才能活跃。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作能力实际上标志着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因此,在作文修改训练中一定要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突破思维的常规模式,(即“思维定势”)要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善于思考。强调高唱“主旋律”,坚持作文思想内容的积极健康,批判腐朽堕落的情感,放开胆子进行不同领域的想像,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进行不同层面的思考。作文中最忌讳的就是只有一个层面的思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写证明文,即一个论点下一个或几个同一类型的事例,在没有分析议论的情况下又回到开头的论点上去。思维活跃,一定要体现在事例充分论据充足,记叙性的文章有细节,议论性的文章有几个分论点。思维活跃,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入题,从不同的地方展开议论,才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2010年高考作文思维能力提高训练

(二) 整篇作文修改训练

下面的习作,先指出其思维上存在的毛病,再进行修改。

例1:《鲁侯养鸟》读后

有这样一则故事,讲的是鲁国一个国君把栖息在郊外的一种海鸟迎至祖庙,供之以动听的音乐及美味佳肴,可谓关怀备至,然而海鸟面对这仙乐美味,不知所措: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只是愣愣地、忧伤地望着,最后终于饿死了。海鸟的死自然是因为鲁侯盲目仿效别人养鸟的经验,过分爱鸟,反而置鸟于死地。引申到人才问题上,就是不可“爱杀”人才。

现在,“好心”的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就是属于“鲁侯养鸟”一类的愚蠢行为。从世俗的眼光看来,成绩优异的学生是“金片”“卫星”“太阳”。于是,无论在家还是在校,都能得到国宝——“大熊猫”级的特殊照料。如此下来,这些学生究竟会怎样呢?会吃,会睡,会给父母、学校挣个好分数。父母、学校名为“爱”,实际“害”,也像鲁侯爱鸟一样,实际上是“爱杀”人才。

总而言之,我们要爱才,但不可“爱杀”人才,这是足以使当今“鲁侯”们引以为戒的。

[修改]这篇习作在运用因果思维方法上存在着明显错误。《鲁侯养鸟》故事中,造成鸟死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

①鲁侯不会养鸟。

②鲁侯“以已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③鲁侯盲目仿效别人养鸟的经验。

④鲁侯没有按养鸟规律办事,而按照自己的好恶来养鸟。

⑤鲁侯过分爱鸟,反而置鸟于死地。

对以上原因再做进一步剖析思考,可以发现:①条说得太笼统,③、⑤条不是主要原因,造成鸟死的主要原因是②、④条(实际④条是②条的现代汉语解释)。这篇习作于对造成鸟死的原因分析错了(见加着重号的文字),所以整篇文章思维混乱,造成论证的似是而非与简单肤浅。下面的修改稿纠正了原稿思维上的毛病,论证令人信服。

请看修改文:

不可“爱杀”人才

——《鲁侯养鸟》读后

鲁侯将栖息在郊外的一种海鸟亲自迎进祖庙,给它敬酒,奏乐,吃美食,但这鸟却不领鲁侯的情,三天后便死了。可见,鲁侯虽然用心良苦,但由于破坏了海鸟的生长环境,结果适得其反。引申到人才问题上:人才也是须有合适的环境才能生存,不可“爱杀”人才。

鲁迅先生当年在谈及如何看待文艺新人时就说过,不能用“捧杀”和“捧杀的办法”。

清代诗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也说明,爱才要爱在“点子”上,因为我们的爱才,才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使鱼能跃,鸟能飞,所似要量才录用,用当其才。否则,本是人才,用得不当,不仅会变成庸才,于个人无益,甚至还会有害于社会。

现在,“好心”的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就是属于“鲁侯养鸟”一类的愚蠢行为。从世俗的眼光看来,成绩优异的学生是父母、学校的“卫星”“太阳”“金片”。于是,在家里,父母对之体贴人微,爱得一塌糊涂。而在学校里,又往往能得到“国宝——大熊猫”级的特殊照料,如此下来,这些学生究竟会怎样呢?有个典型的例子:有个20几岁的大学生,在被派赴国外留学前夕自杀了,原因是母亲不能与之同行,自己又不会叠被、洗衣、烧饭,困顿至极,而走向绝路。在上述事例中,父母、学校名为“爱”,实为害,也是在“爱杀”人才。

总而言之,人才的成长是与一定环境有关的。虽则我们要爱才,但如对人才仅知其表而不知其里,爱不到根本,破坏了人才的生存环境,那就会“爱杀”人才。我们不仅不做鲁候,而且还应积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以伯乐的慧眼去发现他们,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例2:近墨者未必黑

“近来者赤,近墨者黑”,这似乎已成为千古名训,然而,我却要说:“近墨者未必黑。”

无论是否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但凡是见过荷花的,都会被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所深深感动。可见,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者而不黑者在呢?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试想,一身浩然正气者近墨也好,近朱也罢,绝不会沆瀣一气,必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黑者”自惭。

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他的正确主张不能实现,自己又处于混浊的环境之中,他宁可“固将愁苦而终穷”。他就是“近墨者未必黑”的典范。

当然,我们也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的,可见,黑与不黑,不能一概而论、笼统而论。

我们要说,近墨者未必黑。

[修改]

此篇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着严重问题:思维不能辩证。立论苍白无力(详见加点句子)。尤其不能运用辩证唯物论从本质上看问题,论证肤浅且似是而非。下面的修改文从思维方法上与病文迥然不同,立意较高,能运用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对传统观念大胆质疑,并能运用辩证唯物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本”的理论,使立论坚实可靠,且颇有新意(详见加点词句)。

请看修改文: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似乎已成为千古名训。然而只要细加思索,我们就不难发现,近墨者未必黑。

无论是否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但凡是见过荷花的,都会被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所深深感动。荷花可谓是“近墨者”了,它却冰雪晶莹,亭亭玉立,被人们千古称颂。它深深扎根于淤泥之中,却没有与其坑洼一气,更显风姿卓绝,洁如皎月,可见,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而不黑者在呢?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本身的素质。荷花所以“不黑”,在于它内在的纯洁。

由此可见,近墨与否只是外部环境的表面现象,而近墨者最终是否会变黑,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本身的素质,即内因起主导作用。试想,一身浩然正气者,近墨也好,近赤也罢,必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黑者”自惭。

战国时的屈原,“内修朝政,对外联齐抗秦”的主张不能实现,自己又处于“燕鹊乌雀、朝堂坛兮”、“腥臊并御”的环境之中,屈原却仍然不为环境所动,宁可“固将愁苦而终穷”,也要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上下求索。他的身上,就体现出一种近墨不仅不黑,反而更加高洁的品质,足以令人千古称颂。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者在,特别是自身已经开始变质,即使“近朱”,他们也会变黑的。可见,黑与不黑,关键要看其本质,看其骨干里是不是黑的。

近墨者未必黑,这就是结论。

例3:读《她留下的不是悲伤》所想到的

读完1987年2月《新体育》刊载的《她留下的不是悲伤》一文,我浮想联翩。

海曼是世界着名的排坛名将,自23届奥运会后,她为了谋生,为了挣钱,不顾有病,远涉重洋来到远离祖国和亲人到日本打排球,最后因心脏病突发而无声无息地辞别了队友、同事,辞别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排球事业。

海曼出生子美国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从小喜欢体育运动,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使她10岁就成为一名排球运动员。经过多年的刻苦而科学的训练,使她的球技达到很高的水平。然而,在拜金主义泛滥的美国,无处不需要金钱,海曼为了生存,为了家中八口人的生活,她不得不带病到高工资的日本挣钱。在异国,她像一部不知疲倦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最后竟在比赛场上停止了转动,“世界第一炮手”倒下了,远离人世而去了。然而,她的“远去”,不能不令人深恩。她留下的不是悲伤,而是对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控诉。

资本主义国家的排球队是不配备队医的,队员看病要自己掏腰包,海曼从1983年下半年起,体力下降,曾在1984年奥运会领奖时,晕倒在发奖台上,但她还是带病训练,到日本后一年半多的时间,海曼没有去医院检查过一次。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都是因为钱。

现在不少人对社会主义优越性谈的不多了,似乎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会给人们带来一切,这些“糊涂虫”目光如此短浅。海曼之死,给这些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修改]

这篇习作思维浅薄,对原材料不能深刻理解,不能从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种联系或关系中,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观点片面僵化,用公式化的现成结论来套解原材料,单凭个人主观臆断,只看到一点,不及其余,使文章显得单薄无力,难以立论。可以运用比较思维的技巧来修改此文。可以从海曼和郎平等人都是世界女排名将的共同点出发,引出一些不同点进行横向比较:海曼打排球奋斗一生的目的是为了挣钱养家,结局是死在异国他乡的比赛场上。郎平拼杀赛场有党和国家的无比关怀,并实现了到大学深造的愿望;海曼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运动员医疗条件没有保障,而郎平等我国运动员有较好的队医监护。经过这样一番横向比较,水到渠成地揭示出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因———社会制度所致。下面的修改文运用比较思维技巧分析问题,安排结构层次清晰,合乎情理。

请看修改文:

孰优、孰劣?

——读《她留下的不是悲伤》所想到的

读《她留下的不是悲伤》(载1987年2月《新体育》)一文,促使我重新思考一个老话题。

海曼是世界着名的排球运动员,自第23届奥运会后,她为了谋生,为了挣钱,不顾有病的身体,远涉重洋来到远离祖国和亲人的日本打排球,最后因心脏病突发而无声无息地辞别了队友、同事,辞别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排球事业。相比之下,赛场上是对手,赛场下是朋友的我国排坛名将郎平、张蓉芳等人,在结束了排坛生涯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进入大学深造,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开始了新的追求。这些世界排坛名将不同命运的对照,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最好比较吗?

海曼出生于一个美国铁路工人的家庭,从小喜欢体育运动,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使她10岁就成为排球运动员,经过多年的刻苦的和科学的训练,使她的球技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然而,经济发达的美国是个“金钱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生活,无处不需要钱。海曼为了生存,为了家中八口人的生活,她不得不带病到高工资的日本挣钱。在异国,她像一部不知疲倦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最后竟在比赛场上停止了转动,“世界第一炮手”倒下了,然而,她的“远去”,不能不令人深思。同样是排坛名将,曾在同一赛场上战斗过的中国队员郎平,为什么能光荣而愉快地退出排球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的荣誉和称心的归宿,这告诉人们,是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使祖国的儿女获得幸福。

有一名队医,或许不需要多少钱,这是海曼生前所羡慕的,也是美国、日本的女排教练、运动员共同羡慕的。可是,世界上: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运动队,配备专门的队医,他们看病要自己掏腰包。海曼从1983年下半年起,就体力下降,曾在1984年奥运会领奖时,晕倒在发奖台上,但她还得带病训练,到日本后的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她没去医院检查过一次病情。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她不愿治病吗,不是。都是因为金钱。而在中国排球队里早就配备了专门队医,在所有的体育馆,凡有比赛都设有急救站,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这些又说明,中国虽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国家对人民的关怀和热爱,就如同母亲热爱自己的孩于。这难道不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吗?

然而,现在人们对此谈得不多,甚至有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会给人们带来一切。那些只把眼睛盯在金钱上的人们,不免有些目光短浅。究竟孰优,孰劣,海曼之死,不能不令人深思!

2010年高考作文思维能力提高训练

(三) 例4:说“勤”

“勤”这个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我们不难发现“勤”氏家族的成员:勤学、勤奋、勤俭、勤能补拙„„,于是我们就会更加理解“勤”的含义,从部首来看,它的右边是“力”,可见要做到勤必须出力。

那么,怎样才能算做到勤呢?

第一点,要肯于出力。那种偷奸耍滑,懒惰惜力的人是与“勤”无缘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勤奋就得手脚不闲,忙忙碌碌,勤字当头,所有的拦路虎都会退避三舍。相反,如果面对困难,懒懒散散,浑浑噩噩,到头来必然无所作为,一无所获。

第二点,要善于出力。那种忙中带乱,眉毛胡子一把抓,是不善于出力的表现。善于出力,就要加强计划性,而知已知彼,扬长避短,才能以勤补拙,做到勤中有闲,忙中有度。

只有做到以上两点,才算真正做到勤。

[修改]

这篇习作,乍看起来没有什么大的毛病,然而,它是经不起推敲的。它的最大毛病是思维上的因循守旧:按一般传统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对勤奋的理解只停留在“手脚不闲、忙忙碌碌”上,这样的文章没有什么新意。

修改的方法是,冲破传统的思维方法的束缚,进行大胆质疑,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求异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对它们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思考,提出更新的更具有科学性的观点。

下面是修改文:

“勤”字新解

“勤”这个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我们不难发现“勤”氏家族的成员:勤劳、勤奋、勤勉、勤俭、勤能补拙„„于是人们觉得“勤奋就得手脚不闲、忙忙碌碌”。不是吗,从部首来看,它的右边是“力”,可见要做到勤就必须出力。这千百年来对“勤”的传统认识,我们应进行大胆

质疑。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勤”呢?先举一个例子。

比如说吧,一个办公室里有两个办事员,一个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工作成果却并不明显,有时画一张表要花大半天,中间还要返工两三次;另一个,只要两个来小时就画成功,还能就表中涉及的事项查阅资料,主动思考研究一些问题,提出自己处理的意见和办法。两人之中,该判定哪个“勤”呢?

这里,人们的认识肯定会有分歧。有的人认为,前者是“勤勤恳恳”,“他总是在那里于嘛,”即使效率低,没有创见,只要不闲着就是“勤”。而后者,花的时间不多,看上去似乎没有出大气力,能否说“勤”呢?这样来看待“勤”未免偏颇。诚然,不能说前者不“勤”,但我们更应该承认后者是更高层次的

“勤”。是啊,社会在发展,我们生活在充满竞争与活力的崭新时代里,迫切需要这种“高层次的勤”,以适应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例5:学习如春起之苗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个读书人,千里迢迢寻访名师,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找到了陶渊明。于是,他向陶渊明请教学习的诀窍。陶渊明指着田野里绿油油的禾苗说:“你仔细看看它们是怎么长高的吧!”那读书人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名堂。于是陶渊明就告诉他说:“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要学到知识,就要勤奋地学习。”

是啊,这道理说得多好啊!要想取得渊博的知识,就要勤奋地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只要我们平时争分夺秒,勤奋地学习,何愁学不到知识,成绩提不高呢?这使我想起了上学期期末的历史考试。

由于我对历史不重视,平时听课马马虎虎,回家很少复习,因此,一听说要期终考试,脑子就像炸了锅,着急起来,于是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天的时间来复习,临时抱一次佛脚,虽然记住了一些东西,但成绩很差。通过这次历史考试,我深深体会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懂得了“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道理。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没有一个学者、专家的知识是在一个星期或者一天中突然取得的。如果有人想成为知识的暴发户,那是最愚蠢的人。今后我一定做到天天学习,位意平时积累知识,使自己像春苗一样茁壮成长。

[修改]

用春苗的生长来说明学习长进的道理、构思很好。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点:由小到大,逐渐增长,持之以恒。但本文在具体论述时却离开了特定的类比点,用春苗之生长来说明学习要勤奋的观点,这就犯了“类比不当”的毛病。类比不当的原因是作者对二者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没有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共同点。修改的方法是,全文自始至终用春苗生长由小到大、时刻生长的特点来类比说明学习是由少到多,因而要重视平时积累和持之以恒,这样修改,类比就确切了。

下面是修改文:

学习如春起之苗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个读书人,千里迢迢寻访名师,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找到了名师陶渊明。这个读书人虔诚地向陶渊明请教学习的诀窃。陶渊明指着田野里绿油油的禾苗说:“你仔细看看它们是怎么长高的吧!”那读书

人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名堂。于是陶渊明就告诉他说:“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要学有所成,就应这样。”

是啊,这个道理是多么深入浅出啊!春苗的生长是由小到大,时刻生长的,学习也是这样:由少到多,持之以恒。要想学有所成,就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和持之以恒。

我在学习中正是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也不善于平时的积累。就拿英语学习来说吧,平时对单词的积累和掌握很不够,只靠临考前搞突击性复习,这种违背学习规律的做法,势必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一次次失败的教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懂得了“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道理。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上;合抱之木,生于毫未。”没有一个学者。专家的知识是在一个星期或者一天中突然取得的。如果有人想成为知识的暴发户,那才是最愚蠢的人。今后我要做到天大学习,注意平时的积累,使自己的学习像春苗一样“日有所长”。

例6:驳“一俊遮百丑”

俗话说“一俊遮百丑”。这句话说得千真万确,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举不胜举。

“一俊”能遮“百丑”吗?回答是肯定的。前几年,出了一起有名的“冯大兴案”。据说,大学高材生冯大兴被捕时,学校师生都很惊讶。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这些师生眼里,冯大兴学习成绩优异的“一俊”遮住了他心灵深处的

“百丑”,这不就是“一俊遮百丑”的典型事例吗?然而,“一俊”又不能遮住“百丑”,冯大兴的“一俊”曾经遮住过他的“百丑”,每天遮遮掩掩地过日子,最后捉襟见时,头尾难以两顾,就是这个可怕的“遮”字,为他错误的发作埋下引线。

其实,“俊”就是“俊”,“丑”就是“丑”,用“俊”来遮“丑”是徒劳无益的。冯大兴由高材生变为阶下囚,固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可是,周围的师生视丑不见,一味迁就,也间接起了促退作用。

“一俊能遮百丑”吗?答案是否定的。

[修改]

这篇习作在思维上前后矛盾:一开始对所驳论点——“一俊遮百丑”,又说“千真万确”,又说“回答是肯定的”;习作结尾却说“答案是否定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使人看后不知所云。再看看下面的修改文,不仅改正了原稿思想矛盾的问题,而且辩证观点极强。修改文不是泛谈美与丑的关系,也不是简单地论述一番“俊不遮丑”的道理了事,而是抓住题目中的“遮”字(这就抓住了题眼),进而又选好“遮不住”。“不可遮”的论述角度,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环环相扣,逻辑性强。修改文没空谈哲理,而是联系实际,寥寥数语点到要害;也没罗列事例,而是简洁地举一二个典型事例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尤其是举出一例,既生动有趣,又耐人寻味。修改文的语言比原文有着质的提高,行文流畅。语言有节奏感,“文章不厌百回改”。从原稿与修改稿的对比阅读中,我们不是更具体地体会到这个道理吗?

下面是修改文:

先人造了一句活“一俊遮百丑”。现在仍有许多人对之深信不疑。不是吗?在学校里,常见的是以分数定人品;在企业中,往往是只顾赚钱而不顾其余;在文艺界,也偶闻艺术舞台上的明星还兼演着生活舞台上的小丑„„,诸如此

类,举不胜举。

“一俊能遮百丑”吗?曰:“能。”又日:“最终还是不能!”前几年,出了一起有名的“冯大兴案”。据闻,高材生冯大兴刚刚被捕,学校师生无不瞠目。何以瞠目?就是因为在这些师生眼中,冯大兴学习成绩优异的“一俊”遮住了心灵深处的“百丑”。可是瞒~时不能瞒一世,最终也还是暴露出灵魂的丑恶,落得个锒铛如狱,饮弹而亡。可见,说一俊能遮百丑不过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是遮不住的。

较认真的人也许会争辩:尽管遮不住一世,不是还能遮一时吗?殊不知,冯大兴的堕落正是从这“遮”一时开始的。假如当初他的弱点暴露出来,尚可救药,在师生的帮助下,或许还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然而正是这遮一时,加速了他灵魂的堕落,终于到了遮不住的地步,已悔之晚矣!且不说每天遮遮盖盖的日子并不好过,捉襟见肘,头尾难以两顾,单是“遮”本身就已经为错误的发作埋下引线。既是如此,何能遮,何用遮,又何可遮呢!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美和丑,客观存在,泾渭分明,用俊遮丑是徒劳的。阿Q头上有个癞疮疤,每当未庄的人说:“嘿,亮起来了”,阿Q就以“你还不配”的话来遮,以显示癞头疮的“高尚的光荣”。遮的结果。不免被“儿子们”痛打一顿。阿Q的遮不过是虚荣心在作祟,尤有甚者,遮丑成了错误发展的起点,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有了丑怎么办?亮出来就是了。只有亮出来让人看,才能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除丑植美,旧貌换新颜,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认识事物也应如此。不但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冯大兴由高材生变为阶下囚,固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然而,周围师生视丑不见,一味迁就,也无意间起了促退作用。多几位眼中容不得丑的旁观者。“冯大兴案”才会少发生一些。

“一俊能遮百丑”吗?曰:“不能。”更曰:“不可!”

2007年湖南高考满分议论文

(2007年湖南卷)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

诗意地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轻巧奇谲的诗。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爱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变得诗意。当人们从儒、道、墨法的典籍中探究为人之道,当人们从司马迁的竹简中开启历史的明镜,当人们从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里顿悟文章之法,智慧便开始滋润人们干涸的灵魂,给灵魂注入诗意。当人们从陶渊明的菊花中思索隐逸之士的情怀,当人们从史铁生的地坛中感念生与死的变迁,当人们从卢梭的瓦尔登湖畔拾获人生的宁静,思维便开始给心灵插上翅膀,让心灵翱翔于诗意的天空。从阅读中收获智慧,从阅读中学会思考,人们才能懂得诗意的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为了生计和未来的奔波,充斥着嘈杂的汽笛声与喧闹声,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戒备。人们需要在清风的吹拂下,在小鸟啁啾中找回生活的诗意。莽莽苍苍的森林给诗意栖居的莎士比亚带来了浓郁忧伤的情怀,潺潺流动的多瑙河给施特劳斯家族带来了优美的音韵,古老沧桑的凤凰古城给诗意栖居的沈从文带来了历史的质朴与深刻。自然的灵动与纯净,让人们更加诗意地生活。

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爱心去生活,当人们从阅读中获取智慧与思绪,当人们到自然中寻找抚慰,人们才可以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诗意地生活。

【佳作点评】文章在提出“人应当诗意地生活”的观点之后,从“内心和谐、充满爱意”“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自然抚慰浮躁的心灵”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其中第一层可以看作是后两层的前提和条件,后两层是对前一层的深化,较深入地回答了怎样才能“诗意地生活”的问题。最后顺势收束全文,结构严谨。文章观点较有个性;例证丰富,显示出良好的知识储备;语言流畅,文句表现力强

有效作文讲评活动课模式探讨(原创) 作文讲评历来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感头痛的事。要说上一节公开课,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学生也往往感觉没有什么收获。近年,笔者应学校里青年教师的要求,连续上了几节作文讲评活动课,似乎找出了一些有效教学的路子。下面以三节公开课为例作一个初浅的阐述。 首先要申明的是,以下作文讲评活动课都是基于学生自改作文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一节课

学生“五分钟演讲”后,导入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立意的角度和素材的剪裁。

第一步,展开对立意角度的探讨。

展示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本材料作文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确立哪些立意。思考一分钟后,展示命题人的立意角度,要求根据命题人提供的角度,按学习小组为单位推荐一个人发言,全班展开讨论:真正要写成文,这些角度哪个更准确、更好写?

在明确了写作角度和立意后,再展示本班同学拟写的作文题目,请学生思考、判断哪个作文题符合题意,哪个作文题更好写,哪些作文题不容易写。最后,进行小结,小结主要由教师负责,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提示立意角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目的是给学生一个示范和归纳。这个环节就告一段落了。

但是,我立即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最后一个环节处理得不是很好,小结还是得由学生自己来做的,他们自己归纳的东西记忆才牢靠。也许我的潜意识里,考虑到这也是一节有特级教师来听课的课,课前也做了比较规范的课件,课件中就有“小结”这一块内容——看来,为了任务和好看而做的课件,如果无益于学生,不用也罢! 话题随后转到探讨素材剪裁的问题上——

首先,我展示了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评述两篇文章(印发给学生)在素材剪裁上哪个更成功。然后,就要求学生评改这两篇作文;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素材的剪裁问题,看看能给自己哪些启示。学生们表现得很积极,参与的热情很高,什么观点都有。到了小结阶段,我一改上一步骤的做法:由学生自己来总结。结果发现,学生基本能说到点子上,最后我还是做了发言,肯定了其中比较正确的观点。布置完课外练习,也差不多就下课了。 本节课后的反思

作文讲评课怎样上,是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老师茫然无序。我感觉作文讲评首先必须贴近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的实际,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里,让学生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讲评的实效性会更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能达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效果。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必须认真评改学生作文;要求我们要注意归纳概括学生中出现的通病和经常出现的毛病;要求我们要精心挑选例文——我的选择原则是典型性、可比性、可提高性、激励性。

实践证明,这种指导思想是成功的。这节课得到了珠海市特级教师郭铭辉老师的赞许,认为既符合和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很真实、很实用,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能从中得到知识,获取能力。

本节课容量大,它是在教师归纳示范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展开探讨活动的。因此,要注意培养一种探究、争论的习惯。我觉得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我觉得老师应当具备宽容的意识,这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换位思考,才能容忍学生争辩,才能在教学中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是一个比较懒的老师,平时教学中,我常常把诸如演讲、辩论、评改的事情交给学生去组织、去开展,我常常都是旁观先生的角色——当然,我也常常怕学生给我弄砸了,尤其有人听课的时候,一些环节如小结,我往往又放心不下,自己辛苦讲了,现在想想,其实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我们只做指导就可以了,因为能不能写出好文章来,只有让学生自己不断地动笔尝试,并在尝试当中获得作文的经验。

第三,语文课堂必须突出学生活动。前不久我有幸聆听了李白坚等著名老师的写作教学课,感觉他们的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注意通过组织活动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从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攫取知识、培养能力。课后,我想,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它关注的重点不是让我们老师表现自己的才能(当然必要时也要展现),而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训练或发挥、展现自己的语文素养,所以,课堂教学一要尽可能让学生“发言”,让他们尝到参与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比如,这节课中的作文题目全部是学生拟的——我们开展了一次“今年高考作文这样命题”的学生命题活动;二要通过语文活动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我们解决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率的问题。

有了这堂课的积累,我就想,有效的作文讲评教学,不会只是一种模式,随着学生作文评改能力的提高,应该探索比较新颖的适应学生能力和实际变化的教学模式。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堂课—— 第二节课 上课了,我首先请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其实这已经形成规矩,只要老师一进入课室,学生就会鼓掌欢迎自己的同学上台演讲。我没有刻意让演讲水平高的学生演讲,结果,这个学生因为有全校语文教师和全市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共六十多人来听课,时间上拖了三分钟,讲得不是很流畅——上课前,本来她希望老师换一个人,她说自己胆子小,怕影响老师的上课,但我没有答应她的要求,只是告诉她:把听课的老师看成木头,当是和同学交流。不过我还是表扬了她,因为敢于在这样的场合如此镇定的演说完一个对重大教育事件的看法实在不容易。

然后,我开宗明义,明确了本次作文讲评的要求和重点——增强议论文的思辨性,并强调以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我觉得,教学上,对学生而言,老师应有义务有责任在每周、每节课前向学生讲明教学目标、学习方法和途径,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就进入正题,首先请学生进行片段作文的说理分析。“从事例论证的角度看,你认为下列三则材料哪则写得最好,说明理由。”要求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但是因为有那么多人听课,学生感觉到了紧张,都不敢说,于是,我就说,我们来个君子协定,我先请一位同学先谈谈自己的看法,有话说的同学跟着阐述自己的理由,好不好?得到学生的认可后,我就随机先请一个学生发言(最好请中等学生),恰好这个学生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其他学生看他都说了,于是,围绕这三则材料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第二则比较好,有人则欣赏第三则,也有人说第一则也不错,——其实三则材料中,不分上下的是第二第三则,它们的论述都充分、深刻,只是论证方法不同而已。随后我指出,我不同意第一则好的说法,学生觉得很诧异,我就说,这是一则抄袭的文字,因为这则文字就是大林老师写的!这下,学生就说了,哪个家伙,敢抄袭老师的作品,我也趁机强调说:“不管是抄袭谁的,都是不道德的,作为宪中的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文风。”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我接着要求学生仍然采用比较赏析的方法,分析三则论证片段的论证特色。由于这三则材料都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作文,学生一看,就对某个同学说:“××,是你写的。”看得出来,那个学生很自豪——一脸的笑容。学生再一次展开激烈的辩论。这一次,因为有前面的三则材料探讨的铺垫,学生就比较顺利地判断出三则材料各自的论证特色,进一步明确了事例论证的基本方法;通过点拨,学生也知道了一篇文章中应有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才不致使文章平面化。 在文章的主要内容上解决了思辨性问题,我觉得还需要解决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不会写作开头和结尾段的问题,这两段语言往往表达混乱、思路不清晰。所以,就提供了两篇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段,让学生逐段赏析。这两则语言,学生很容易就判断出第一则相对写得好,对第二则也能知道不足在哪里。问题在于,当自己写的时候,往往又不知从何写起,如何结尾。本来这个步骤里还应当让学生说说如何修改的,但是由于原定设计还要进行整篇文章评改活动,这一步不得不取消,直接进入整篇文章的评改讨论活动。

这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我仍然坚持让学生唱主角,但是学生开始时却还是没有进入角色,显得不太配合,甚至平时很活跃的学生这时也显得沉默。我就知道,学生害怕自己说不好被大家笑话,尤其是这样的公开课上。因此,我就事先和一个平时中等发言水平的学生说,你平时都不错,等一会能不能你先发言,拉动大家展开讨论?她答应了。所以,进入讨论环节,我就有意识地面向她说,哪位同学有话要说?她也作出想说的表情,于是就让她说了,这一下,学生的话匣子就被打开了,争论也显得异常的激烈,彼此都能说出依据,阐明理由,讨论进入白热化阶段。这一步,虽然时间上显得紧了些,收效却不错。

最后,教师布置了再次自改作文的作业后,对本节课作了简单的小结,主要强调写作议论文必须突出思辨色彩。 本节课后的反思

这是一节由片段作文到整篇作文的评改、讨论课。首先,我感觉总体是成功的,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激情比较高,比较好地实践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初衷,课堂上,能够有意识地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达成学习目标。虽然我没有做统计,但我知道,学生在本节课中的活动时间不会少于35分钟,通过讨论活动,学生明确了议论文要写得“出彩”,关键得注意要“说”得要“有理”,条理要清晰,表达要明确——一句话,就是要有思辨性。

有同事评价,鼓动学生的功夫真的很到家。对此,我这样认为:主要得益于自己的长期的有意识有目标的努力,想着要把这件事做得最好。我常常讲,我的知识和能力不怎么样,但我的引导启发能力应该是不错的——虽然我并没有总结出有哪些方式方法或宝贵的经验。 其次,感到遗憾的是,因为事前只是告知学生到时有大批骨干教师来听课,所以演讲的学生有点紧张,结果时间大大超出了规定,导致后面对文章的讨论时间上显得不足。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没有黑板可以板书,加上来不及印发教案,有的老师开始没有听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和主题;也没有无线话筒,后面的听课老师听得就非常吃力。这也是我们组老师们的意见,今后应当加以完善。

第三,我觉得,作文讲评课应该努力调动学生参与的激情。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无论老师讲得再精彩,这节课也一定是不成功的。 正因有次想法,我就想能不能找到一些更有效的作文讲评活动模式呢?于是,我又进行了新的尝试——深入探索作文讲评活动课的多样化。因为前面已经阐述两种模式,希望能开拓一种全新的模式,这样也可以使今后的作文讲评活动因多样化而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因此,我就这样上了一节课—— 第三节课

第一步骤依然是课前五分钟演讲。这一次学生很遵守时间,是对中国足球被评为“世界贡献奖”的事情谈自己的看法,说得很到位。我也因此表扬学生,能关注时事,对时事有较强的敏锐感和洞察力——学生一听,都觉得羡慕,其实我们知道,人都爱听表扬话的,这可以给人带来动力。 然后,我明确提出本节作文评改课的学习目标:依据本单元作文目标——议论性散文的基本写法推荐一篇或几篇本组最好的作文,并要求写一则推荐词。

同时,我又强调:应当以议论性散文的语言作为推荐的主要标准,比如开头,比如中间,比如结尾,这三大块的语言表达都很重要,尤其是首尾段,除了准确鲜明的一般议论文的特征外,就是要尽力写得有文采,在写法、技巧上体现散文的特征。推荐词可以模仿“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进行写作,但是,在写作推荐词前,本小组务必达成一致意见,由一人执笔综合大家的意见:无论如何,每个学习小组必须推荐至少一篇文章,那怕你觉得都达不到好文章的标准。

接着我向学生提出我的讨论活动的初步设计:先用五分钟评改完各自手上的不同班同学文章,要求写出评语、旁批,然后用大约九分钟时间阅读完其他三位同学手上的文章;再展开比较讨论,每个同学都要谈四篇(三篇)文章各自的优缺点,并从中挑出一篇(也可以不限制)值得推荐的文章,这个步骤给大家十五分钟的时间;最后推选一位同学写作推荐词,推荐词要集中本组同学的集体智慧,这个步骤给大家五分钟。最后五分钟听读一篇被推荐的文章,师生可视情况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要提醒的是:教师在收到学生推荐的文章后,应再评改出优秀作文若干篇,利用下一节上课时间做一个推荐阅读,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深入阅读推荐的文章,揣摩议论性散文的基本写法。

布置完任务后,学生就进入自主评改和探讨、推荐同学作文阶段。这个阶段我所要做和能做的事情只有一个:在学生中巡回辅导,随时和学生展开探讨,有时帮助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辅导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评议作文。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什么是议论性散文,在实际写作中,很容易就写成四不像文章——文体不分;同一篇文章,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如何协调他们的意见?对此,我要求学生学会“求大同,存小异”;有些学生不太愿意参与探讨活动,我就私下要求一些比较积极的学生带动他们,教师也多一点时间停留在这些人的身边,一方面是督促,一方面是鼓励。 进入写推荐词和听读推荐文章阶段后,学生的表现就更活跃了,有的小组的学生往往自告奋勇来承担撰写任务,学生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要求同学写上自己的意见,现抄录几则:

你工整的字迹,给人行云流水般的感觉,你优美的语言,仿佛江南的朦胧细雨,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享受。你是用心去体悟生活和生命的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价值观,有深度的思想是你的标签,这一切的一切都成就了不凡的你!——隔壁班的29号同学。 你的文章是本小组认为最像议论性散文的文章,古诗词的精确运用是你的专长,人物的生动举例是你的不凡,比喻的形象使你锦上添花。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能在文章的结尾处将全文的感情升华一点,段与段稍稍用线拉紧一些,你的文章就将大放异彩! 什么是真正的美?一千个人中便有一千种看法。文章采用了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充分、有说服力,文中运用周恩来和汪精卫相对比,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更可贵的是,文章文笔优美、语言顺畅。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你看,别小看学生的创造力,写起来还蛮有情感和哲理的,既表扬了同学,又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获得了美的享受,这样的事情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作文讲评就是要找到并善于抓住激发学生兴趣的“这一点”。

最后一个步骤是听读。我深知,听读文章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让学生在静静的听同学充满情感的朗读中,既养耳,学到了写作的基本知识,更养心,陶冶了情操、学会了辨别文章的美丑。所以,我让学生推荐一篇“好”(是本组或个人认为好的)文章,让自己和同学分享自己发现和评改的收获与快乐。效果果然很好——好几位学生争着要朗读,我只好来个“女士优先”原则,让一位女生朗读她所推荐的文章。

听读完后,我布置了作业:对照推荐的老师印发的好文章,评改自己的文章。这个步骤在两天内必须完成,否则就会失去时效性——有温度的总比没温度的好。 本节课后的反思

这是一节整篇作文讨论、推荐课。本节课仍然遵循“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原则,除了布置任务、讲解规则的时间外,基本就是学生活动了。整节课学生基本都处于活跃期,读、思、说、写、听一样不少,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活动因为有较强的层次性,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根据我的观察,没有发现有偷懒的学生,有个别学生开始时比较被动,尤其是讨论环节,不太能融入集体,我也及时到位指导引导他(她)参与本组的讨论。这部分学生也是评改活动中需要特别关照的学生。

第二,我感到,作文讲评应注意多加一点活动元素,比如本节课除了讨论外,还让学生撰写推荐词,这是很新颖的活动,学生一听就跃跃欲试,有人立即行动起来,尝试撰写,这样,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我们的作文讲评就变得更有实效。我觉得,今后的作文讲评课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向自己的同学写修改建议书,开展一对一的作文探讨活动,也可以让被推荐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言”或写写“答谢词”,等等。 综

㈠作文讲评活动化的模式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

通过不断实验论证,我们初步可以肯定:作文讲评活动化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要使讲评更有效,在作文讲评活动中就要注意形式上的多样化。以上三节课的三种模式,我们也有过不少的尝试,请看下面一份调查:

你认为老师采取的最好的作文评改方式是(多选) 调查选项

认可及比率

排序

A.老师示范+互评互改+课堂同学评议、师生讲评+自改

44(45.4%)

2 B.互评互改+课堂同学评议、师生讲评+自改

33(34%)

3 C.互评互改+老师评改+课堂老师主讲+自改

11(11.3%)

4 D.互评互改+课堂师生评议、推荐+展示交流优秀文章+自改

56(57.7%)

1 E.老师只写评语再给你打一个分数+自改

5(5.2%)

5 F.其他

2(2.1%)

6 当这个统计结果出来时,我和我的同事都深感意外:原来我们老师累死累活地评改学生作文的工作在学生眼里是那么不受欢迎!最受欢迎的竟然是有“课堂同学评议、推荐”,能“展示交流优秀文章”,可以自改作文!因此,ABD三种模式也成为我们最常运用的作文讲评活动模式。

在随后的学生回答“你最希望老师的作文教学在哪些方面能加以改进?”的问卷中,学生列举了“四多”:多提供我们同学的优秀作文,多一点写作课,多给我们一点评议作文的机会和时间,多一点鼓励和引导。巧的是,上半年,华南师大陈佳民教授来讲学时,我们曾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他建议语文教学要尽量缩减讲读课文的时间,适当增加写作训练时间。 所以,我认为,当下语文老师要善于解放自己,要改变大包大揽的习惯,你看,数学老师一道数学题可以讲一节课,他所关注的是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我们又何不精讲课文,省出时间给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或写作训练呢?数学英语改作业只需打一个钩,我们语文老师何不发动学生进行互评互改活动、或进行课堂评议活动?

㈡评改过程要遵循自主感悟、互助分享、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⒈要解决谁是评改的主体的问题。我觉得,刚开始时,一定要和学生说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动手去做、去达到既定的目标;教师只应该是指导者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意识很重要,它有利于矫正作文讲评老师唱主角学生做配角的无效教学状况。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评改意识最关键,尤其是“评”。面对自己写的文章,要向学生灌输一个概念:这篇文章是自己创造的伟大作品——虽然未必很完美,但好文章不仅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因为人的思维总是由粗略到精细、由肤浅到深刻的。就写作而言,“写”只能一次,“改”却可以无数次,“改”对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写作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写作的许多道理往往就是从评改中感悟出来的。 ⒉要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自觉评改作文的习惯。作文评改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①变教师埋头苦评为学生互评互改。②变书面集中评改为分散轮流评改。③变统一要求评改为分层评改。在这个环节,我们要求并不断提醒学生,写完作文后要及时将文章至少阅读一遍,并充分关注两个问题——有没有错别字、病句、漏字等,是否符合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要求;在评改后一个星期再根据作文目标朗读自己的作文,明确并修改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评改是对自己作文的再认识、再提高、再创造;也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断评改也是在不断反思、感悟,不断反思、感悟就是在不断提高写作技能和鉴赏力。

⒊要关注学生在评改作文中的互助活动。互助的前提是合作,合作的结果是分享。而这正是我们所想要获得的效果。在作文评改上,坚持“学生是作文评改的主人”的理念,评改以学生、师生“互动”为核心,以克服“教师评得累死,学生无动于衷”的弊端,切实提高作文评改的效能。我们鼓励学生做到以下三点:①鼓励每个学生阅读评改;②鼓励学生小组讨论评改;③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反批评。

⒋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初期多经典范例评议(充分利用书本资源,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感知)→中期多学生作文评议(充分利用学生作文资源,进行现场说法,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成熟期多种方式评议(如互评推荐、现身说法、朗读美文、初中期的范例评议等等,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写作素养)。

㈢进行作文讲评活动,需要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首先,要告诉学生教师的作文讲评的教学方法方式,让学生知道老师要做的是什么,自己将要做的是什么。不要有意无意的对学生隐瞒什么,因为这样做除了使学生的学习更被动外,再没有其他的好处了。

第二,教师的示范是不可或缺的。当前,我们年级正在进行“单元作文活动训练”模式的研究,我们从高一一开始就对学生作了强化训练,包括“例文评改”的自评自改、“高考作文评改标准”的把握、作文流程的把握等。

第三,如何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这个问题解决了,进行作文讲评活动就可能带来最大效益。我觉得以下两种类型的学生值得我们关注:写作兴趣不高的学生,虽然坚持写作但写作能力无提高的学生。在我们开展作文讲评活动中,恐怕我们要多一个心眼,让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尝到成功的甜头,从而一步一步喜欢上作文和作文讲评。

当然,作文讲评活动课要追求最大效益,其教学的模式远不止这三节课或这三种模式,而且这些模式本身还有待于优化,需要我们继续不断的探索。我很期待有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素养。

2008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题评析

湖南省长郡中学 易小平老师点评:

通观2008年高考作文,在一派姹紫嫣红、摇曳多姿的景象中,湖南卷的文题可谓文质兼美、匠心熔铸,颇具人文性和思辩性,给人以亲切雅致、意蕴动人之感。

首先,从命题形式看,这是一则新材料限体作文。文题先引入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提出材料。接着对诗句进行解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进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进而揭示其意境和哲理:“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最后提出作文的要求:“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显然,这道题介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兼具二者立意限制性和写作开放性的特点。不过,比照06年全国卷的“乌鸦和老鹰”、07年全国卷的漫画“摔了一跤”这两则新材料作文题,湖南题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门槛,给了考生以解读的提示,而又增加了文体的限制,体现出湖南高考作文命题的探索和个性特点。

其次,从写作内容看,这是一则寓意性思辨作文。诗句出自大家比较熟悉的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首句描写初春小雨,以“润如酥”形容其细滑润泽的特点,使人联想起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二句承上,写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来描摹初春小草雨后的朦胧景象,既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的景象相媲美,又与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初春时节所特有,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机。形象大于思想。作文中引述的这两句诗,在立意上,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客观而论,除命题者列举提示的三种感悟外,我们尚还可从诗歌意象中涉及的远与近、浓与淡、似有与似无等现象,感悟出其它的哲理,如“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美在距离”、“朦胧产生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物以稀为贵”等等。因此,诗句蕴涵的哲理,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具有更多极的思考角度和多元化的立意。“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与体会”,文题中启导语的这一结句,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给了考生以选择性、拓展性的提示。变换角度看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再次,从命题思路看,这是一则传承中的创新之题。自04年自主命题以来,湖南卷的作文题贯穿着一条以人为核心的“稳中有变、变中出新”的发展轨迹。从04年、05年的话题作文“家庭教育” “跑的体验”,到06年、07年的命题作文“谈意气” “诗意地生活”,再到今年的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且在内容上,分别从人的成长、人的精神,拓展到人的认知层面,显示出湖南题对人的本体性的观照,以及浓郁的人文气息和风格特点。从文题的设置、结构看,先是引入情景,接着诠释解析、启导提示,进而提出写作要求:立意豁然,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这种设题方式,跟05年的话题作文“跑的体验”相似,但在立意和文体上给出了更多的限制。不过,跟传统的材料作文如90年的“玫瑰花与刺”,以及0

6、07年的全国卷等新材料作文相比,湖南卷作文中启导语对文意的提示,则体现出设题者对文题的思索,既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又传达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当然,如同07年的“诗意地生活”一样,语料或命意不够新颖,亦是其明显不足之处。 周南中学教科室副主任、知名语文高级教师刘兵老师点评:

今年的湖南作文题是要求学生针对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两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蕴含的意境和哲理谈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这道试题一揭晓,立即引起争议,叫好者与批评者的声音几乎同样的高昂,可以说,湖南的作文试题又一次走在舆论的峰尖浪口了,在新浪网友评点中,”最不知所云的高考作文“与”最难于创新的高考作文″湖南试题都高居榜首。

笔者认为,这道试题出得好不好,单纯我们说了还不算,更应该听听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的看法,倾听倾听他们的意见。笔者抽空与几位考生交流,问及他们对作文试题的看法,他们都觉得题目新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表意见,与以往的作文相比,有更多的可以说的话了。

笔者觉得,考生们的看法应该是比较实际地反映出了这道试题的成功与失败。这道试题,从“90后”的眼光来看,至少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展现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虽然是要求对韩愈的这两句诗的意境和哲理谈感受和看法,但是,试题由此发散出的空间是无比广阔的。试题中已经提示了三种:一是有些事情置身太近反而不能把握(意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二是要全面把握事物就要跳出事物的约束,三是对事物和对美的认知与感受是与距离有关系的。其实,考生还可以依次发散,从情感的体验、真理的认知、哲理的把握等多方面入手作文。

第二,体现了更强的思辨性。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大一统”的思想意识已经遭到了唾弃,看待问题更加强调个人的观点,注重个人的思考。“90后”是崇尚思考的一代,也是主张捍卫自己观点的一代,今年的题目无疑是合他们的“胃口”的。

第三,更有利于促使考生形成自己的“文化属性”。写思辨作文的前提,是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为基础的,这种文化指的是自己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而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世界观和思想观。我们举一例子,崇尚“集体”文化,讲求团队精神的人,就可以从这句诗里面得到这样的启迪:从春草发芽表现的角度,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独草无绿色,草众色欲浓”。这也正是我们当前倡导的团队精神,一棵小草看不见绿色,一堆小草绿色就比较浓重,一片小草,满山遍野的小草,绿色越来越浓,最后是满目苍翠碧绿,满目生机盎然。小草不显摆个人英雄主义,小草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凝聚成强悍的团队精神。小草精神,小草放绿的团队精神,难道不能给我们人类留下思考与启迪吗?像这种表现团队精神的事例,无论中国古代,还是中国现代,都有很多很多实例。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还如:三个臭皮匠,赶上一个诸葛亮,等等,举不胜举。这些事例,都能充分表现出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凝聚每个成员的力量,遵循科学规律,齐心协力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国神舟六号飞船上天,嫦娥奔月卫星探月,等等,无一不凝聚着团队精神。 人民网点评:

这个作文题型在考试中经常遇见,是以古典诗句作为小的切入口,根据诗句内涵作文。写这种作文,首先,就照顾题目中的要求,把这个诗句所蕴含的内容分析透彻,再选取其中你认为最切合命题者意图同时你最有把握的内涵构思作文,这样行文,就不会走题,在好好用笔润色,得高分自然不难了。

具体对这道作文题目而言,我们可以这样分析:这个诗句出自韩愈的一首小诗,这也是全诗写得最为微妙的一句。根据作文题目中的要求,我们就应该把题目审准,而后才下笔构思,否则,难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在题目中,命题者着重指出,要根据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展开。

首先领会此诗句中的意境,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草芽儿略显了春的印迹,显然是一种平淡、朦胧的意境。鉴于此,我们可以以 “朦胧美”和“平淡美”等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同时,也可以记叙自己经历过的一段平淡、朦胧的美好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继续情感一定要质朴、平淡。

其次,就是看看诗中蕴含的哲理,“遥看近却无”中蕴含了“远和近”“ 物以稀为贵”等哲理,可以任选一个哲理立意,自设一个切合题意的论点,写一篇具有思辨性议论文!

总之,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2007年以“诗意地生活”为话题开口小,但是同是比较注重意境和哲理取向,只要把题审好,应该还是一个比较能写出优美文章的作文题目。 2008湖南省作文题: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根据诗中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专家点评:这个作文题型在考试中经常遇见,是以古典诗句作为小的切入口,根据诗句内涵作文。写这种作文,首先,就照顾题目中的要求,把这个诗句所蕴含的内容分析透彻,再选取其中你认为最切合命题者意图同时你最有把握的内涵构思作文,这样行文,就不会走题,在好好用笔润色,得高分自然不难了。

具体对这道作文题目而言,我们可以这样分析:这个诗句出自韩愈的一首小诗,这也是全诗写得最为微妙的一句。根据作文题目中的要求,我们就应该把题目审准,而后才下笔构思,否则,难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在题目中,命题者着重指出,要根据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展开。

首先领会此诗句中的意境,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草芽儿略显了春的印迹,显然是一种平淡、朦胧的意境。鉴于此,我们可以以 “朦胧美”和“平淡美”等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同时,也可以记叙自己经历过的一段平淡、朦胧的美好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继续情感一定要质朴、平淡。

其次,就是看看诗中蕴含的哲理,“遥看近却无”中蕴含了“远和近”“ 物以稀为贵”等哲理,可以任选一个哲理立意,自设一个切合题意的论点,写一篇具有思辨性议论文!

总之,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2007年以“诗意地生活”为话题开口小,但是同是比较注重意境和哲理取向,只要把题审好,应该还是一个比较能写出优美文章的作文题目。 网友点评:

这个作文题目属于命题作文,由于命题人提供的材料丰富,点播翔实,所以作文写起来比较容易。仔细阅读题目可以发现,“举手投足之间”就是提高个人素质,注重个人修养应该从小事做起。“一粒沙上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不而不为”。当然这个题目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给一些高水平的学生留下了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就是第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湖南的作文题太难了,应该让出题老师自己做做看。”

最难作文题:“天街小雨”“海龟与老鹰”

“湖南的这些出高考作文题的专家们也太脱离实际了。找个这样的古诗词句来作文,试问这些专家们难道对我国所有的古诗词都全部知晓吗,更何况我们这些高中生„„”,有的网友认为,这道题如果事前没有准备,跑题概率为80%。

90后眼光看湖南作文

今年的湖南作文题是要求学生针对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两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蕴含的意境和哲理谈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这道试题一揭晓,立即引起争议,叫好者与批评者的声音几乎同样的高昂,可以说,湖南的作文试题又一次走在舆论的峰尖浪口了,在新浪网友评点中,”最不知所云的高考作文“与”最难于创新的高考作文″湖南试题都高居榜首。

笔者认为,这道试题出得好不好,单纯我们说了还不算,更应该听听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的看法,倾听倾听他们的意见。笔者抽空与几位考生交流,问及他们对作文试题的看法,他们都觉得题目新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表意见,与以往的作文相比,有更多的可以说的话了。

笔者觉得,考生们的看法应该是比较实际地反映出了这道试题的成功与失败。这道试题,从“90后”的眼光来看,至少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展现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虽然是要求对韩愈的这两句诗的意境和哲理谈感受和看法,但是,试题由此发散出的空间是无比广阔的。试题中已经提示了三种:一是有些事情置身太近反而不能把握(意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二是要全面把握事物就要跳出事物的约束,三是对事物和对美的认知与感受是与距离有关系的。其实,考生还可以依次发散,从情感的体验、真理的认知、哲理的把握等多方面入手作文。

第二,体现了更强的思辨性。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大一统”的思想意识已经遭到了唾弃,看待问题更加强调个人的观点,注重个人的思考。“90后”是崇尚思考的一代,也是主张捍卫自己观点的一代,今年的题目无疑是合他们的“胃口”的。

第三,更有利于促使考生形成自己的“文化属性”。写思辨作文的前提,是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为基础的,这种文化指的是自己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而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世界观和思想观。我们举一例子,崇尚“集体”文化,讲求团队精神的人,就可以从这句诗里面得到这样的启迪:从春草发芽表现的角度,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独草无绿色,草众色欲浓”。这也正是我们当前倡导的团队精神,一棵小草看不见绿色,一堆小草绿色就比较浓重,一片小草,满山遍野的小草,绿色越来越浓,最后是满目苍翠碧绿,满目生机盎然。小草不显摆个人英雄主义,小草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凝聚成强悍的团队精神。小草精神,小草放绿的团队精神,难道不能给我们人类留下思考与启迪吗?像这种表现团队精神的事例,无论中国古代,还是中国现代,都有很多很多实例。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还如:三个臭皮匠,赶上一个诸葛亮,等等,举不胜举。这些事例,都能充分表现出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凝聚每个成员的力量,遵循科学规律,齐心协力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国神舟六号飞船上天,嫦娥奔月卫星探月,等等,无一不凝聚着团队精神。

2012年作文备考命题训练

2012年作文备考命题

审题能力强化1 命题一

命题方式:标题式命题 备考话题:劝学 作文题目:

认真审读下列题目,选择一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谈谈我的学习经验》

2、《主动学与被动学》

3、《学海无涯苦为舟》

4、《学贵有恒》

5、《我们到底为谁而学》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写作指导:

一、关于标题性命题的审题

本题命题要求已规定写议论文,那么,审题就应: 第一步,辨别题目属于论点型还是论题型。

像上列六题,

3、

4、6,属于论点型题目,就以题目为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即可;而

1、

2、5属于论题型,如选其作文,就要首先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步,辨别题目适合写那种类型的议论文。 《谈谈我的学习经验》,因表述的经验是自己的,故适合按照立论性议论文的思路去谋篇布局;《主动学与被动学》、《我们到底为谁而学》,就适合写思辨性议论文,需要你对论题进行深入地哲理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为政》,所以适合写阐释性议论文;《学海无涯苦为舟》、《学贵有恒》、都是公认的哲理,也适合写阐释性议论文,但如果自己稍作改造,变通为自己针对相应问题而提出的观点,也就写成了立论性议论文。 第三步,审题时要关照自己手头材料

大家都知道,写议论文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说“文章为时而用”,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体,并获得具体解决。所以,在审题时,要注意关照自己手头有哪些材料,有利于下一步的立意谋篇,就选择相应的题目和论文类型来作文。

二、相应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复习A、立论性议论文一般思路与结构:

引论:直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我的建议(观点)。 本论:

第一层:分类分析的问题,证明建议的针对性。

第二层:分析问题的成因和危害,证明建议的必要性。 第三层:细化自己建议的落实措施,证明建议的可行性。 结论:建议落实后的愿景。

B、阐说性议论文一般思路与结构:

引出要阐说的名言(观点)——一般阐说(语义阐说、举例阐说,侧重普遍性)——具体阐说(演绎到与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所属的某个具体方面)——类比阐说(再演绎到与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相类的某个具体问题)——针对阐说(用公认的道理来解决面对的问题)。 C、思辨性议论文的一般思路和结构是:

摆出思辨对象——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递进展开思考——结论,明确自己的思考结果。

2011年作文备考命题 审题能力强化2 命题二

命题方式:材料式命题

备考话题:青年人的历史使命 作文题目:

认真审读下列题目,选择一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题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12月12日,18名复旦等校的大学生在安徽黄山风景区登山探险时迷路,在当地公安消防官兵的全力搜救下,18名大学生全部安全脱险,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24岁的民警张宁海在护送学生们走出危险区时,不幸坠崖牺牲。

十八个生命的获救,一个生命的逝去,换来的不是复旦学子的反思和感恩,而是在论坛大谈面对媒体如何公关,登山社谁来掌权,以及冷漠的“你们就该为纳税人服务”。 复旦学子的冷漠寒了网友的心,高校学子对待生命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引来网上批评如潮。“一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有网友说:这个事件,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文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题二

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说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

要求:

1、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3、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题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大草原上住着一群山羊。这天晚上,头羊爷爷安排了两只年轻健壮的白羊明天一早过河去探看一下河对岸的青草生长的怎么样了,准备明天上午带大家去河对岸吃草。

两只年轻白羊健健和壮壮,第二天一早,羊群还没有醒来的时候,就出发了。他们两个来到河边,便凭着过去过河的经验,下水过河。他们走出还没有多远,就感到头晕脑胀。壮壮说:“不好,我们中毒了。”回身就促健健快上岸。健健要拉壮壮往回跑,壮壮用力猛推健健,大喊:“快回去报告!”壮壮在健健的推力帮助下,很快上了岸,但回头再看壮壮,却倒在河里,被河水冲走了。

中毒加悲伤,壮壮昏过去了。一阵冷风吹来,壮壮醒了过来,但浑身酸疼。“我必须回去告诉头羊爷爷,这里的河水被污染了„„”他忍着悲痛和疼痛,用力向羊群驻地爬去。他爬呀爬呀,终于看到羊群了。一个小黑羊发现了他,就报告了头羊爷爷,头羊爷爷急忙跑过来,安慰说:“不要急,喘喘气再说。” 羊群得救了。

要求:认真阅读材料,把握含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四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认为,“90后”的青年人缺乏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时时处处以自我为核心。 有人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大量“90后”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积极捐款,他们的历史

使命感与责任感令人刮目相看。

要求:

1、你支持那个观点?请认真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第一、关于材料性作文命题的审题 材料类作文命题。审题时应关注五点:

审题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告诉你是材料类命题,满分60分。文章不少于800字。

审材料。材料式命题的材料大体可以归为三类,寓言类(包括寓言故事、寓言诗、漫画等赋材料以哲理的文字)、名言类(包括名人之名言、领导之名言等以说理为目的的警言类文字)、新闻类(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现实生活的表述性文字)。

审导思。这些文字引导你思考的方向。如“有网友说:这个事件,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认真阅读材料,把握含意。”

审题核。题核,指命题的核心部分,它一般要明确题目或话题,如“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你支持那个观点?请认真思考”。退一步要写明“感想、感悟、联想、启示”等指导立意取向的文字。

审要求。如“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

二、关于文体和类型的选择

材料性作文命题,如没有特殊要求,一般来说,以写议论文为好。下面我们来辨析一下这三道题目适合写那种类型的议论文。第一个题目,材料属于时事,想这样的新闻性材料,以写评论性议论文为好。第二个题目,属于名言类材料,建议写阐释性议论文。第三个题目,材料属于寓言故事,选择引申性议论文来写最好。第四个题目,是相矛盾的两个观点,所以写思辨性议论文,较好。 第

三、关于材料的使用

如你选择了些议论文,我建议:原则上,在文章的开头要引用原材料。明引暗引都可,但必须简明,争取在100字内完成引用工作。

如是新闻性材料,你把它作为评论对象时,当然开篇要陈述评论对象。如是名言类材料,你要把它做阐释的对象,也要引用到开头。寓言类材料,写引申性议论文时,材料是引发思考的因由,当然也要引述在文章的开头。 第

四、相应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复习A、引申性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哲理——阐说↘

引述故事——引出

——解决问题、结论

↘观点——证明↗ B、评论性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叙述评论对象——分析实质——分析成因——分析价值——提出建议 C、思辨性议论文的一般思路和结构:

摆出思辨对象——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递进展开思考——结论,明确自己的思考结果。 第

五、相关资料:

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洪流中的先锋。

今年是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也是第60个“五.四”青年节。90年前“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怒吼已然淡忘,但“振兴中华”的青春壮歌却一脉相传,回响不绝。90年来,“爱国、进步、科学、民主”,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纪念“五.四运动”,目的在于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就是要树立理想,立志报国;要在实践中锻炼品格,磨练意志;要奉公守法,做好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既要有理想,又要着眼于现实,从身边的小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要勇于奉献,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再需要为追求光明和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仍应得到弘扬。

抚今追昔,我们更应该发扬光大“五.四”精神,深刻反省“五.四”历程。继往开来,依然任重道远。这应该是当代青年的使命。为了在振兴中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国家干部,我们更应该从严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勤学奋进,尽职尽责,把“五.四”精神发扬光大!

议论文说理六法 陶西华

说理是议论文的基本特点,理性的展示是对中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优秀的议论文和思辨性散文的说理,或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使理性建立于感性之上,或与修辞方式结合,在形象的语言表达中使所说之理更加明晰。常用的说理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由叙带理

考生在把握话题的基础上,运用发散联想,搜索与主旨有关的素材,有目的地适当展开叙述,然后在叙述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使议论的话题有据可依。山东考生《坚定的心,灵空的耳》开头两段,化用了《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由叙事而巧妙引出主题。这样的叙,既起到论据作用,又彰显考生的文化功底和阅读积淀。

汉末,群雄逐鹿,英豪四起。曹操北踞中原,虎视江南,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权主战,然张昭等一干人竭力劝孙权降曹。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孙仲谋拔下佩剑,砍下案头一角,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便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于是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

为何吴国能在群雄中占得三足鼎立之一,成就霸业?孙权对自己的信念的坚持自是不言而喻!关键时刻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我意已决”的回答。

二、援事立理

用事实证明道理,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优秀的考生往往能够常中出新、出巧,给读者以多方面的艺术震慑。如浙江考生《“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中举出了三个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这是“常”,但其所引述的文句则是许多人不熟悉的,这是“新”;所举三件事情也是大家所熟悉的,这是“常”,但是角度却换为“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让人一惊,这是“巧”。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对事物认知错误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葬送了赵国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谡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去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的悲剧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

三、抒情引理

理若无情理则生硬,情若无理情则无羁。只有情理相辅,方能相成。如甘肃考生《走在你我他的世界》一文,作者开篇就运用一系列的比喻进行抒情,从而引出主旨——“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你的世界会更精彩,生命中阳光也会更灿烂”。不仅文气充沛,文情并茂,而且入题快,点题巧,也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雄鹰看到蓝天的广阔,便振羽高翔,自由而高傲;飞瀑看到峭崖的险绝,便一泻千仞,流银溅玉,灵动如龙;海燕看到巨浪的汹涌,便引吭高歌,乘风破浪,大气蔚然。人,若是只看到自己,便如那墙头的浮草,轻浮浅陋,如那草原的孤鹿,寂寞而时时有被吞没的险情。上帝造人,繁衍万世,生命中不仅只有你,而且还有他、有我。人之为世人,也绝不仅仅只有我,请不要忘了这个七彩世界里的你我他。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你的世界会更精彩,生命中阳光也会更灿烂。

四、类喻明理

这种说理,或打比方,或做类比,目的就是使抽象的道理更加通俗明白。如湖南考生的《放飞孩子》,开篇先写笼中的鹰因为“失却了猪食能力而被活活地饿死了”,告诫人们“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鹰”,从而引申出“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的观点,然后针对现实生活中自立能力教育缺失的现状,运用“甘蔗”“孤松”“蝴蝶”等作比,多角度地阐述了“放飞孩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人们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鹰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死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 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去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干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他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

五、警策显理

警句是经验的总结、理性的升华和智慧的体现,议论文中的警句是议论文的闪光和成功之处。没有一定的概括事理的能力,没有一定的语言修养,很难写出一两个警句。如云南考生的《那时花开》一文,结尾以一首小诗收束全文,将文章推向高潮,极富警示性。

挫折作笔,痛苦为墨,在这一路征途上,我们收获成功。挫折面前,我们高歌:那时花开!

六、引言证理

恰到好处地借用名言,对文章的说理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如北京考生的《宽容是阳光》一文的结尾部分用安德鲁·马修斯的《宽容之心》中的一句话对什么是宽容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小结,给读者以启迪。睚眦必报,只能说明你无法虚怀若谷;言语刻薄,是一把双刃剑,最终也割伤自己;以牙还牙,也只能说明你的牙齿很快要脱落了;血脉贲张,最容易引发“高血压病”。“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

2010届高三政治坚持辩证法复习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识记: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 2.能力方面

①逻辑思维能力。本框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高二《思想政治》(上册)共有四课,其中第一课和第二两课的一部分讲的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我们把它分为唯物主义单元;第二课的另一部分和第

三、四两课讲的是唯物的辩证法,我们把它分为辩证法单元。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要对辩证法单元作一个归纳和总结。 辩证法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我们这本课本仅讲了辩证法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其他许多辩证法的知识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去补充和完善。

辩证法的知识虽然很丰富,但合起来不外乎这样三个观点——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全面观点)。

设问:与这些基本观点对立的应该是哪些观点?

联系观点-孤立观点,发展观点-静止观点,全面观点-片面观点,矛盾观点-否认矛盾的观点。 与辩证法上述观点对立的观点,是与辩证法对立的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这个哲学派别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全面观点是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的,是科学的,因而,与这些观点对立的哪些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世界的,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必须: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设问:为什么要把与辩证法对立的哲学派别叫做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原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书的译名,古希腊安德尼柯在编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有关物理学之外的著作编在《物理学》之后,题为《物理学后编》,当这部著作被介绍到我国来时,有人借用《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不具有具体形象的事物叫做道,具有具体形象的叫做器。)的说法,把阐述抽象哲学道理的《物理学后编》取其意而译成了《形而上学》。以后承袭下来,并专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点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所以相互对立,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分歧。 克隆人的争论

最富争议的一个新闻莫过于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年底出世。意大利的一个医生2002年4月3日宣布了这个消息。

且不说克隆技术还存在许多不可知的缺陷,也不讨论这位克隆人能否诞生、他或她会不会生出来就是一个“残次品”。此刻,我们暂时让这个问题与科学脱钩,只面对情感与伦理。我们姑且判定这个克隆人生出来就是一个与常人无异的人,那么,他或她将如何度过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首先,谁生他?他的母亲已经怀孕8个星期了。鉴于这个孩子就是人类试验品的现实,这位母亲起到的也仅仅是一个生育机或孵化器的作用。这对母子之间的感情,在孩子出生前就被异化了。这位母亲自然也就被剥夺了享受正常亲情的权利,更谈不到亲自抚育这个孩子了。因此,母爱将是克隆人终生享受不到的奢侈品。

接下来的问题是,谁养他?科学创造了他,那么养育他的权利自然落到了科学家以及用金钱支持这些科学实验的人身上。他大部分的生命将在实验室里度过,他将要面对的是无数未知的凶险和危机以及比这些还要可怕的归属感的天然缺失。

第三个问题是,谁爱他?谁对他投注真诚的情感?当然,克隆人的生命将比地球上任何一个生命都要值钱,所有科学家都会竭尽全力挽救他的生命,心理学家们会对他的任何情绪异常趋之若鹜。至于他心中的恐惧和孤独,注定了无人能分享。

第四个问题,谁嫁他?哪个异性会发自内心地爱上一个整天被人摆布的实验品?肯定会有些人借机扬名作把秀,或者由科学家做主为克隆人成双配对。这样的婚姻先天地也就具备了实验性质,于是,对于克隆人来说,爱情比母爱更没有保证。

肯定还会有问题接踵而至,比如死亡。我们已经无力也不忍再往下一一列举。不难发现,克隆人作为人,除了拥有“人”这个去掉了定语的称谓以外,一切与社会、伦理、情感有关的享受都与他无缘。

冒死也要克隆人的科学家布瓦瑟利耶

2003年7月31日,美国众议院在激烈争辩后,以265票赞成和165票反对通过了禁止克隆人的法案,同时也否定了为了研究干细胞而克隆人的替代法案。法律规定,对于违反这项法律的人,可判超过100万美元的罚款及10年的徒刑。虽然这个法案还有待于参议院的批准才能生效,但是这个法案的通过使反对克隆人的人士松了一口气,而且也为尚未制订禁止克隆人的国家制订类似法律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在拥护和反对克隆人的人士中,谁也不否认克隆技术对治疗目前一些难治之症的巨大作用,他们的争论主要集中于克隆技术的道德和伦理方面。

反对克隆人的人士认为,如果容许克隆人,就可能出现培养所谓超人的情况,这既是种族歧视的新表现,也严重违反人类道德和破坏人的尊严,与法西斯纳粹以繁育优等民族为借口而残杀犹太人及用活人做医学实验的罪恶行径毫无二致。而且,即便只是为了培养干细胞来克隆胚胎,因为胚胎也是生命,也不能以杀死一个生命的代价来挽救另一个生命。至于为了移植器官而克隆,就更不能接受,因为这无疑是将一些人当成器官供给者,而他们即便是克隆出来的也应有人的尊严和人权。

拥护克隆人的人士的看法刚好相反。他们主要论点是,14天以前的胚胎分裂出的细胞还不多,不应看做生命,因而没有损坏人的尊严,而且也不应该因“可怜这些细胞”而使很多人因疾病不能治疗而死亡。而且,即便克隆出的人与原来某人的基因完全一样,但后天环境不同,长大成人之后,他也不可能与原来的“标本人”完全一样,因而也不会培养超人。

这场争论还会继续下去,但是人们应该清楚知道,科学是双刃剑,科研成果既可能为人类造福,也可能危害人类,科学家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在还不清楚可能发生的危害的时候慎重行事。正如众院司法委员会主席詹姆斯所言,任何对克隆人及相关技术研究网开一面的做法都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讨论:

结论:要对克隆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它们具体观点上的分歧是很多的,我们这里只能从它们的基本观点上讲一讲分歧。 设问:基本分歧表现在几个方面?(阅读课文P137第3段-P138第1段) ⒈三个方面的分歧

通过教师指导、设问与学生阅读,回答以下一系列问题: 第一,阅读课文P137第4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联系观点?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P137)

②什么是孤立的观点?用孤立观点看问题的后果怎样?(P137)请举例。 京都议定书

澳大利亚新总理陆克文于2007年12月3日宣誓就任澳大利亚总理,并在当天举行的新内阁会议上签署文件,正式批准《京都议定书》,为澳大利亚成为《京都议定书》成员铺平道路。当澳大利亚与会代表霍华德•巴姆西在巴厘岛的会场宣布这个消息后,全场与会者起立并长时间鼓掌表示欢迎。

陆克文的决定结束了澳政府10多年对《京都议定书》的抵制,同时让美国成为唯一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

世界自然基金会说,澳大利亚签署《京都议定书》将向目前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美国传达一个强烈的信息。“一旦美国也加入《京都议定书》,全世界将能够继续通过立法制定减排目标。”世界自然基金会澳大利亚方面负责人格雷格•伯恩在一份声明中提出。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博埃尔说,美国在会议讨论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与会代表必须达成一项得到美国同意的协议。“如果没有世界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和世界最大经济体参与,达成气候变化应对方案将毫无意义。”

据悉,本次大会举行期间将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十三次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等一系列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会议。由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到期,因而此次大会的重点是各国共同商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方法,讨论如何启动有关谈判达成新的环境保护框架协议。

美沙加“灰头土脸”

路透社报道,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议第一天,环保组织就给美国、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发出了首批“每日化石奖”。这项奖在会议期间每天颁发一次,专门送给那些对气候变化问题态度冷漠的国家政府,讽刺它们仿佛是一块化石。

颁奖礼充满嘘声和笑声,获奖国得到了一小包煤,上面装饰着一面迷你国旗。

沙特阿拉伯得奖原因是,这个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拒绝签署任何排放协议。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阻碍全球对抗气候变化的努力”而获奖。加拿大代表被指曾对大会下属的一个委员会说,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来说,减排责任并无必要。 一名加拿大女环保主义者代表祖国接过“化石奖”,并发表获奖感言说:“在收回我们自己在《京都议定书》中的承诺后,我们绝对没有资格再要求别人承担新的义务了。” 讨论:少数发达国家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拒绝减排,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其他事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考虑个人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离开人的整体看“手”;离开一定的条件说打球好不好、下雨好不好等等。 第二,阅读课文P137第5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发展观点?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P137)

②什么是静止观点?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后果怎样?(P137)请举例。

中国食品“威胁”

苹果干含有致癌化学物质;

叉尾含违禁抗生素;

干贝和沙丁鱼涂有腐败细菌;

蘑菇沾有非法杀虫剂;

„„

这只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上月扣留的从中国进口的107种食品中的冰山一角,而今年四个月内已有298次船运食品遭FDA拒绝入境。

此前曾引起中美外交层面关注的中国宠物食品成分污染的新闻更成为美国媒体热炒的话题。一时间,美国弥漫着一股“中国食品威胁论”。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展开“危机公关”,于昨天邀请300多名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相关人员在北京召开国际消费品安全大会。

美国媒体近日以大量篇幅报道了与中国食品有关的安全问题。

《华盛顿邮报》引述FDA文件称,上月被美国当局退回的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的食品包括鱼和海鲜,譬如鲶鱼、虾、鳅鱼、非洲鲫鱼、鳗鱼和黄鳍金枪鱼等,以及表面染有非法杀虫剂的蘑菇。还有报道说,没能通过检验的其他中国进口货物包括含草药的茶叶、豆腐、糖果、苹果干、桃脯和花生奶,而非食品类的被拒绝入关产品包括导尿管和唇膏。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道说,至少有137批来自中国的食品在沙门氏菌检测中呈阳性,或因含有违禁成分而被鉴定为不卫生并被拒绝入关。

《华盛顿邮报》更报道称,除了农作物产品,一些最不适宜出口的商品也进入了美国。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规定,除非农业部验证屠宰场和加工厂拥有和美国一样的食品安全系统,任何国家不得向美国出口肉类和家禽产品。其中,中国因为没有达到要求,未被允许向美国出口肉类。但美国农业部部长麦克•约翰斯3月份宣布,美国农业部去年查封了数十万吨从中国和亚洲国家出口的被禁家禽产品,其中一些产品的包装箱标签上甚至写着“金针菜干”、“果干条”和“蔬菜”,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非法肉类未被查处。美国媒体甚至猜测,中国鸡肉如果未被处理可能成为禽流感的源头,美国公共健康机构担心可能会引发流行病的爆发。 与此同时,继路易斯安那州5月8日宣布暂时禁售中国叉尾后,美国媒体也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政府,称这一发现显示了美国食品安全系统的巨大缺陷,因为叉尾已经合法地进入了零售商店和餐馆,如果没有“最后一分钟的测试”,它可能已被数不清的消费者所食用。 数据显示,2006财年美国抽查的到岸进口货物只有总进口量的0.9%。当监管机构把注意力重点集中在检测中国货物的同时,美国消费者批评称FDA远远没有达到消费者对进口食品安全提出的要求。

高级别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即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中国食品安全将成为被关注的焦点。FDA前副局长威廉姆•哈勃德曾说,来自中国的食品不仅便宜,对于进口食品增长的美国来说,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来源。

讨论:这是中国威胁论的新版,不可否认,中国的食品存在个别质量问题,但不是一团糟,某些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强大,千方百计从各方面企图遏制中国,他们能够达到目的吗?

其他事例:把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同发达的资本主义简单相比,从而得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又如,由于腐败现象尚存在,因而认为腐败现象不能最终克服;《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

注意:静止观点有两种情形。①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动、永远不变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虽然有(如中国古代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十八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耐提出“物种”不变,他在《植物学哲学》一书中说:“种的数目和全能者在开天辟地时所创造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数目是同样的多。”)。但这种观点的谎谬性较明显。②只承认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合的变更,不会有质变,不会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也是一种与发展观点相对立的静止观点。因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P125)

坚持静止观点的必然坚持孤立的观点。因为它否认了事物的纵向联系。所以,课文中“只见一个个孤立的片段、不见总的过程”,既是静止的观点,又是一种孤立的观点。

第三,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阅读课文P138第1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全面观点?全面观点的依据是什么?(P138)

全面观点是指从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全面观点是矛盾观点对我们的要求: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互相排拆又互相依赖的矛盾。所以,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看问题,坚持全面观点。 ②什么是片面观点?其理论根源是什么?举例说明。(P138)

片面的观点是强调一方而忽视一方,把事物的一个方面、一种属性绝对化,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片面观点的理论根源是否认矛盾,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地理环境决定论

50年代我们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了批判,认为这是形而上学的,你是如何对待的呢? 孟德斯鸠(Montesquieu)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及其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他指出,“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论法的精神》)。斯大林和我们国家五十年代都批判过他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您是什么观点呢?

例子1,北京不用硬币

上海人刚到北京都会很奇怪,为什么整个北京一枚硬币也没有。出租车、便利店、家乐福、报摊,所有的地方都是纸币:一角,五角,一元。我曾经以为是北京人嫌硬币太沉,或是不想单独用一个零钱包。后来我才突然明白,北京人不用硬币,是因为北京在北方,天气冷,大冬天的,硬币冰凉的,拿在手里太冷。而上海地处南方,就没有这个问题,大家都不介意用硬币。

例子2,建筑物间距

北京、上海、香港,从北到南,城市建筑物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小。在香港,街道狭窄,打开沿街的窗,你会觉得马路对过那户人家伸手可得。而北京是另一个极端,楼与楼之间站的开开的,稀稀的,楼房之间大片的空地,马路都是宽宽的,东直门小街比上海的淮海路要宽。 这种城市布局特征的原因当然是地理性的:香港建在岛上(而且这个岛中间还都是山,于是楼都挤在岛的边缘,就像在女士的帽沿上种了一圈草),当然最拥挤;上海在河网地带,只比岛屿开阔一些;北京在平原,可以策马飞奔的,最开阔。

除此之外,北京的楼间距最大,还因为北京的地理位置最北。北京的纬度大约是北纬40度,上海大约是30度,香港大约是20度。到了冬天,即便是正午,北京的太阳高度也差不多只有三四十度的样子,正午的影子都拖得老长老长的。如果楼间距像香港这么小,那么后一幢楼除了最顶的几层,其余的就整天都晒不到太阳了。所以北京需要很大的楼间距。

例子3,蜜饯

北京的特产是蜜饯,广州的特产是腊肉。这也和地理因素有关。北京的蜜饯和广州的腊肉,其实都是出于更长久的保存食物的目的。 北京气温低、日照短,出产的水果远远比热带少,而且冬天很长,整个冬天都不产新鲜水果。人们想吃水果想补充维生素的,就只能把水果做成蜜饯,这样可以保存到冬天。 广州人就不同,他们常年有鲜果,多得吃不掉,所以就不需要用做蜜饯的方式来保存水果了。相反,热带地区河网、森林多,不适合放牧养殖,猪羊牛肉不如北方多。而且,南方炎热潮湿,蚊蝇极易孳生,牲畜宰杀以后,新鲜的肉如果不加处理,很快就回腐烂、变质、长蛆。所以,他们把肉做成腌腊的,就不易腐败,可以保存更长时间。

由这几个很普通的细节可以看到,地理因素对经济、建筑、民俗、食物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其他事例:有的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因而骄傲自大,有的人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因而悲观消极;有的人把事情仅仅往好处想,有的人对事情只往坏处想,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或猜测去对事情作出评价;有的人只希望改革开放和发展一帆风顺,一遇到问题和困难就认为是改革开放或建设的失败;再如,顺利时忽视困难,遇到困难时又看不到有利条件,等等。 归纳:

全面观点 根源 矛盾观点,承认矛盾必然坚持全面观点。

片面观点 根源 否认矛盾的观点,否认矛盾,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必然走向片面性。

设问:上述分歧的地位是否相同?是否存在更根本的分歧?(阅读P138) 2.一个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设问:为什么这个分歧是根本分歧?

这是因为上述三个分歧都是以矛盾为核心的,都是围绕着矛盾观点展开的: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各种联系的基本单位,矛盾就是两个方面的联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全面观点的依据。承认矛盾观点,必须坚持全面观点。 注意: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有三个,而不只一个;根本分歧是一个,而不是三个。我们不能混淆分歧和根本分歧,要完整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3.为什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⑪从原因看

这是因为,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全面观点是正确的、科学的,是符合客观世界本来面目的,从而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以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观点、否认矛盾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不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它会指导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 ⑫从意义上讲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阅读课文P139-140一段,然后归纳。

首先,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这是从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关系上讲的。只有正确地了解“世界的状况怎么样”,才能科学地、更好地把握“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坚持的辩证法,本身就叫做“唯物辩证法”。只有坚持辩证法,才能真正坚持唯物主义,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才能真正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例如,只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不承认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种唯物主义就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当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结合起来的时候,这种唯物主义还不是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见,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要真正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就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其次,自觉地按唯物辩证法办事,就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思想、学习和工作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是从方法论上讲的。唯物辩证法,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它既能对我们科学地认识世界提供指导,又能对我们科学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指导。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能使我们的思想、认识、学习和工作更加顺利、取得更大的成绩。这已为人类实践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所反复证明。 总之,唯物辩证法本身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人类的实践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学生,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设问:那么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呢? 4.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⑪从内容上讲

坚持唯物辩证法就是要坚持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观点,并用这些观点指导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反对形而上学就是要反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并避免这些观点对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影响。 ⑫从前提说

要真正、彻底地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并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知识。 ⑬从现实看

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以后,就要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坚持唯物辩证法,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其中,对于我们现阶段的青年学生来说,特别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必须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青年学生要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我们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人生历程中的矛盾,就不能顺利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消极厌世、悲观自杀者大都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历程中的矛盾所致。(详见课本P138-139中的例子)

其次,必须正确观察和分析形势,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要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样要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否则,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如,对我们青年学生和社会上都相当关心的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现象问题的认识,就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否则,就会产生错误观点或认识。 讨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法矛盾、联系、发展观点,谈谈对腐败现象的认识。(可分组) 用矛盾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一方面,腐败现象确实存在,在一定范围内还在继续漫延,它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腐败现象毕竟只是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这是支流;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是清廉的,都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而工作,这才是主流,它决定着我们党的性质。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党内存在腐败现象而认为党是腐败的。例如:我们总不能因为中国人中有病人,而把中国人都说成是病人。

用联系的观点看:一方面,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既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历史还不长),又有新产生的(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和各项体制还不成熟、不完善,现阶段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还存在商品交换,加之生产力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高等),还有从国外、海外渗透进来的(在“一个地球,两制共存”的情况下,在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难免会有腐朽的东西渗透进来);另一方面,腐败现象的产生虽然与社会主义自身的不成熟性有联系,但二者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为腐败现象与党的性质、宗旨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根本不相容的,我们不能把非本质联系当作本质联系,不能把没有必然性的联系当作必然联系。

用发展的观点看:一方面,不能小看腐败现象的危害,如果任其泛滥、扩展,那将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另一方面,党和政府在反腐败斗争问题上的态度始终是明朗的,已为此进行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总的趋势来看,腐败现象是不断得到抑制和克服的。我们应当坚信,久经考验、长期与人民群众共同奋斗、休戚与共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

之,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才能正确认识腐败现象,才能正确认识其他一切事物,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再一次体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统一。

参考资料:

从“非此即彼”与“亦此亦彼”说起

哺乳动物从老鼠到人类,都是胎生并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孩子。爬行动物和鸟类是卵生的,但是,鸭嘴兽却完全与众不同,竟然是一种产蛋的哺乳动物。

到了繁殖期,成年鸭嘴兽会在河岸上用前脚上的宽指甲挖一个特殊的洞。洞大约有30米长,里面有一个或多个小巢。

雌鸭嘴兽会产下2只或3只软壳蛋,10天后幼仔被孵化出来。从这以后,它们的行为就越来越像哺乳动物了:幼鸭嘴兽吃母亲的奶,直到它们长到可以离开洞穴。

把握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提高议论文的思辨能力

【摘要】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有意识地把它运用到高中议论文写作训练中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培养辩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性。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训练;唯物辩证法;辩证思维能力

在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的时代,重视议论文的写作应成为广大高中生的共识。自从话题作文出现以来,许多学生开始忽略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只强调训练记叙文和散文,甚至有学生背诵时文精粹和时代美文应付考试,形成了议论文写作的断层,导致了作文“文学性”与“思辨性”的严重失衡。作文内容空洞、思想苍白、论辩乏力、无病呻吟现象泛滥开来,这的确让我们担忧。

考纲明确要求,要突出考查学生作文的思辨性。语文新课标也要求,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深刻的思辨性。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思辨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呢?笔者认为掌握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观点,是提高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14篇:思辨性政论片的特征分析

思辨性政论片的特征分析

——以《大国崛起之日本》为例

所谓思辨性政论片是指,根据某种客观存在,提出、分析思考问题,并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的专题片。

《大国崛起》即使此类政论片的优秀代表,而该片除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外,思想的震撼力可能是其广受欢迎和喜爱的最重要原因,而这种“思想的震撼力”即是思辨性政论片的特征之一。

另一方面,思辨性政论片对所报道的历史和现实,并不是满足于客观的叙述和表层的评价,而往往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赋予探索性、启示性和多义性。而这三个“性”是思辨性政论片的核心特征。

这类节目常常并不侧重于对问题作出结论,并不强调结果和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观众去接近客观真理,寻找问题的症结。例如,在《大国崛起之日本》这集中,开片,解说就抛出问题,引发思考,“这个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强国,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伏的命运呢?”。

然后采访权威学者、还原历史史料,运用严谨的理论逻辑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真相,启迪观众寻找对于问题的个性化答案,并给其带来现实性的思考。该片以一种思辨的眼光,从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探寻日本国家兴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以严谨的历史逻辑探寻历史真相、启迪思考,展现思辨性政论片鲜明的思辨性。

无论是战后日本经济神话般的崛起,还是其政治体制变革的曲折历程,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回顾历史,反观现实,我们能看到什么?这些都是这部思辨性政论片所带给我们的思考。

名:姚红芮专

业:学

号:

10广电

2010221102200050

第15篇:散文性议论文段落结构

议论性散文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 “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1、简介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议论性散文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理,即把握文章表达的事理或象征意义。但是,议论性散文又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套用一句现成话来说,就是“形散神不散”。还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在我看来,恰恰是最为重要的两点),那就是:1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2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

比较一:在结构和语言方面,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有明显不同。

先看一组例子。

高考议论文《把握人生的弯道》片段:

开头部分:弯道是赛车运动中的必经路段,而“弯道超越”则是每位一流赛车手的必备技术。一些车手注重车行中的弯道,于是他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而一些车手却轻视弯道,于是他们注定要失败„„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些人成功了,因为他们实现了“弯道超越”;而相反,一些人则将自己的前途断送在了弯道上。

结尾部分:面对弯道,我们无法避免;面对弯道,我们只有向前。前方是绝路,希望在拐角。勇敢面对,把握人生的弯道,超越对手,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的腾飞。

高考议论性散文《让弯道一马平川》片段:

开头部分:当“挑战无处不在”的竞争口号在现代人身上已得到切肤刻骨的体现时,当“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求胜意志已渗透芸芸人心时,我们在哪里攀援、超越、享受胜利之后的生命大欢欣?我们在哪里获得失败后修复生命的回天之术?

李敖给出了漂亮的答案:“若是生命没有弯曲的荆棘之原,创造会终结,信念会熄灭。”他的神来之语让答案昭然若揭——在弯道处超越,弯道便将一马平川。

结尾部分:苍山不语,尚倚红日傲风云;流水不止,犹作清泓向碧心。弯道,不仅要迎接,更要超越。迈出坚定的双脚,弯道也将一马平川。

从上述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议论文开头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结尾旗帜鲜明地解决问题,行文过程着眼于概念的阐释和问题的分析,语言理性、冷静、严密;而议论性散文不管是开头的入题,还是结尾的总结,似乎把理性的目的收在身后,而在身前举出感性的大旗,摇动大旗鼓动人心,语言鲜活,充满感情甚至是激情,指引人走向既定的目标。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把写议论文比作身着校服做广播操,那么写议论性散文则像手执彩

带表演自由体操。 比较二:在内容的展开方面,议论性散文、议论文、一般性散文,也各有不同。

再看一组例子:

高考议论文《熟悉》(其一)片段:

“一个崇高的目标,经过不懈的努力,就会成为壮举”,主观能动性使我们积极地改造熟悉的世界。瓦特面对熟悉的部件,改造出工业革命的龙头——蒸汽机;居里夫人面对熟悉的反应堆,提炼出放射性元素镭;富兰克林面对熟悉的风筝,证实了雷电的本质;西门子面对熟悉的电磁理论,制造出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面对熟悉的事物,人类需要动手实践,给它带来新的动力。(阅读提示:关注“理—事—理”的内容层次)

高考一般性散文《熟悉》(其二)片段:

熟悉的家乡,有清凌凌的水与蓝盈盈的天。爷爷的渔网在这长歌短诗般的山水之中,日复一日地收缩。我时常怀念那一场景:爷爷站在小木船头,划动着双桨,哼着农家小曲儿“清凌凌的水啊,蓝盈盈的天„„”我将小手放进清凉的河水中,随着船的前行划出优美的曲线„„我熟悉的家乡,我多想投入你的怀抱,洗涤我心灵的尘埃,回到熟悉的山水中。(阅读提示:体会画面感、情感性)

高考议论性散文《熟悉》(其三)片段:

我们熟悉的,只是天才的成功。“八金”的荣耀环抱了菲尔普斯,我们以为凭他的体质和条件,这是自然而然、甚至是理所当然的,却忽略了他从小每天被母亲逼入泳池进行训练,忽略了他大学每天近10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而正是这些不为人知的苦痛,才成就了游泳史上的奇迹啊!(阅读提示:有事,有理,有情,三者浑然一体)

高考议论性散文《熟悉》(其四)片段:

我时常独自思考:

最熟悉的人——自己,可我是否足够了解真实的自己,是否曾经违背自己的心智? 最熟悉的物——太阳,可我是否深知它四季的变化,是否曾经在阴天忽视它的光芒? 最熟悉的事——生活,可我是否认真过好了每一天,是否曾经误解了生活的蕴涵?(阅读提示:自由自在的表达,而自由的表达更容易创造个性)

从上面的四个例子中,可以明显看出三种文体在内容的展开上使用的方式是不相同的。 议论文的内容展开,从整篇着眼,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从局部看,主体部分的一个单元内容也要分为“说理—举例—再说理”三个层次,开头的说理提出观点,接着进行举例论证,其后再进行议论,深化主旨。

一般性散文的内容展开,首先是带着感情寻找相应的对象,在叙写对象时重视画面感、情境感,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议论性散文的内容展开,重目的而不拘泥于形式。它首先有说理的内在目的,然后或在叙事中寄托这种目的,或在抒情中点化这种目的。有时候,还可以直截了当地直奔主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打比方说,如果把写议论文比作火车沿论证的轨道前行,把写散文比作水流沿情感的河床跳跃,那么,写议论性散文则像天马于空中只管方向而不拘形式地飞翔。

2、写作特点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语体风格

因此,议论性散文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语体风格。一般议论文属政论语体,要求以抽象思维为内核的“线状结构”的语言,它更强调清晰的理性和严密的逻辑 性。而议论性散文属文学语体,它用的是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片状结构”语言,它要通过具体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展现一幅幅画面,而且要把自己的观点蕴涵其中。

论证结构

就结构而言,议论文要求有严密的论证过程(即形成“论证结构”),按照逻辑层层展开,或是起承转合,或是演绎归纳,设置分论点则环环相扣,使用论据则精要概括,总之都强调规整严正、简洁清晰。议论性散文也是“议论”,也有议论的层次,但它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严格,它往往以内心感受为线索,由若干片段描写衔接而成。例如下面两段文字,主题都是:赞扬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提倡抛弃世俗。

3、举例

例1 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如此追求。他们视功利如鸿毛,内心澄澈如水,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独行,贝多芬在他人看来只是个聋子,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伟人。我们不仅要反省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自我认识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摒除外界的干扰,他们选择的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悖论中走向辉煌。

例2 桀骜不驯的李白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漂泊,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自己设置的轨道上,不为周遭的一切所牵绊,包括富贵功名——尽管他也曾十分向往功名利禄;而淡泊名利的诗人陶渊明则毅然拒绝了朝廷上的钩心斗角,远离喧嚣,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生活;还有范仲淹选择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选择了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上阵杀敌的人生道路——虽然直到双鬓斑白他仍壮志难酬。无论这些伟人的选择是否高尚,无论最终他们是否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只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选择,就应该义无返顾地走下去。

评析

例1是议论文的写法。先说事实,再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在他人期望的悖论中走向辉煌”的一般规律。整个语段虽然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但有鲜明的理性和逻辑。

例2是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它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个特写镜头,一个个意象,作者的观点、理念就渗透在这些镜头、意象之中,读者要通过这些镜头、意象去感悟作者的观点、理念。整个语段,虽然不乏内在的逻辑,但人物的形象性更为突出,情感也更加强烈。

例1 侧重理性,除了给人理性的认识,还能给人审美的愉悦。例2侧重于感性,文字显然更有“视觉冲击力”,更能吸引读者。

4、总结

构思议论性散文的基本途径就是“渗透”和“寄托”。把观点“渗透”到某一具体的人物事件中去,是议论性散文写作的重要因素。比如讲“心灵的选择”,一般议论文要分层分点,举例分析。议论性散文则往往从一人一事中选择最能表达自己理念的关节,通过想象联想,描绘出动情的画面,把观点渗透到画面中去。比如,写谭嗣同在生死关头的选择,写闻一多作最后演讲的选择,写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选择等等。

写议论性散文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语言材料。因此,要想写好议论性散文就得在平时多观察,多积累。

高考满分议论性散文精选

谦让不可弃

面对激烈的招聘竞争,一位名叫张媛媛的女大学生却数次让座,不过就是这份谦让,却 被认为不适合激烈的市场竞争。这让我深思。(简单摘引材料,语言简洁,抓住了关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流传千年,指导着千万代的炎黄子孙找到人生中的航标,成就大业。其中,谦让一词,占据的重量犹如泰山之重。谦让是一种美德,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所必备的。因此,无论何时,谦让不可弃。(提出观点,鲜明有力)

谦让不可弃,它是一种人格美。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小孩启蒙时期的必读名篇。孔融在吃梨子时,将大的好的让给兄长和父母,把最小的留给自己。孔融的谦让,也许有人认为他吃亏了,不过这只是人格低下的人才这么认为的。从中看到的,是一种孝道,尊敬之道,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格美。(分论点1,谦让是人格美)

谦让不可弃,它是一种宽广和崇高。在中国古代的帝制中,世袭制之前禅让制。尧帝作为皇帝时,爱民如子,待民至亲至善,天下事如同自己的事,国家治理得一片祥平。但是岁月不饶人,人终会老去。尧帝也到了有心无力的时候,用有人要继承他的位置。有人认为尧的儿子可以担当,但尧地知道自己的儿子无能为力,于是把目光瞄准了有才能的舜,于是把位置禅让给舜。舜也不负众望,用心之国,人民更加安居乐业。尧帝是谦让的,他没有从家人的利益出发,让位给儿子,而是以天下人为念,让位于舜。尧帝的谦让,是一种宽广和崇高。(分论点2,谦让是宽广和崇高。)

谦让不可弃,它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航标。刘备临终托孤,手握诸葛亮的手,希望诸葛亮能代替自己,征战天下,自立称王。的确,以诸葛亮的才能,帝位大可取而代之。也许是谦让,也许是自己心中的航标,他拒绝了,他要以臣子的力量终生为幼主效力。到了诸葛亮死的那一刻,仍然为国家贡献着力量。(分论点3,谦让是人生航标)

谦让不可弃,它是安定与和谐的统一。来到韩国的街头,车水马龙,却丝毫没有混乱。车道有人,车主会谦让,让人先走。车与车相见,也会互相谦让,秩序井然。韩国的交通为什么可以这么和谐与安定呢?答案就是谦让。(分论点4,谦让是安定与和谐的统一)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有人认为一个人或国家必须锐意进取,谦让已经不合时宜,但我不以为然。谦让之所以能成为美好的道德,当前营造和谐社会,谦让更有它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变异,无论时代怎么发展美德就是“美德”,不会被时代所弃,只会散发出更新的魅力。(结论,因为谦让的特点作用,所以其在当今社会不会过时。论述有力,有针对性。)

【点评】:文章深刻地理解了材料,从赞同张媛媛的做法出发,以古今中外的几个典型例子深刻地论述了谦让的作用,进而水到渠成阐明在当今社会仍然要保持谦让这种美德,说服力强,针对性强。不足之处是分论点有一点交叉,但能这样列出几个分论点已属不易。

张扬与内敛

布莱尔曾说过:“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就太没有心肝,但一个人年老时若是自由党,就太欠成熟。”或许,张扬属于年轻人,内敛属于老人。

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低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或许,张扬属于男子,内敛属于女子。

张扬,让阳光灿烂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内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眠的人入睡;张扬,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漠中的驼铃悦耳动听。

张扬与内敛,孰是孰非呢? 过于张扬,烈日会使草木枯萎;过于内敛,黑暗会让赶路的行人恐慌;过于张扬,江水会决堤;过于内敛,驼铃无法给迷路的人指明方向。原来,张扬与内敛谁也离不开谁。

年轻人和老人都需要张扬也需要内敛;男子和女子既要懂得张扬也要懂得内敛。张扬自己的青春,人生才会灿烂多彩。然而过于张扬就成了张狂。张狂是幼稚的表现,它可能会让你跌入万丈深渊。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面对着刘邦别有用意的提问,韩信低头看着棋局,漫不经心地 回答。在关键时刻,他不懂得内敛,依然口出狂言。殊不知他这句话更加坚定了刘邦要灭掉他的决心。张狂使他将自己推向死亡。我们要懂得在张扬中学会内敛。

内敛自己的个性,生活才会更安全。然而过于内敛就成了冷漠,成了懦弱。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志士感慨着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呢。他们渴望着识千里马的伯乐,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像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人的文王那般幸运呢?在期望与失望中等待,结果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我们要学会在内敛中张扬自己。我们要新颖,要多变,张扬自己的个性,让生活之水沸腾;我们要规范,要稳定,要内敛自己的浮躁,在坎坷面前心如止水。

内敛,是寒冷时妈妈送来的一衣温暖,是酷热时爸爸送来的一阵凉意,是口渴时的一壶清凉,是下雨时的一伞叮咛。

张扬,是欢快时的大声歌唱,是悲伤时的放肆呼喊,是欢聚时的载歌载舞,是离别时追着火车跑的背影。

人生中,用内敛和张扬来表达我们的爱,一滴水也足以让大海翻滚,一枯草也会让青山黯然。别忘了张扬,也别忘了内敛。

【点评】:这是一篇激情燃烧,文采斐然,辨证思辩,用诗化的语言阐明深刻的哲理的议论性散文。标题“张扬与内敛”对比鲜明,昭示文意指向,揭示文章中心。

作者紧密围绕“张扬与内敛”这一中心,审视中外,评论古今,例证、引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多管齐下,将一曲“张扬与内敛”的辨证之歌演奏得精彩纷呈。文章开头引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我国古代著名诗人苏轼、李清照的名言名句,揭示张扬与内敛的属性。再进一步从张扬与内敛的作用、尺度、意义等方面全方位地、多侧面地阐释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让充满多变和浮躁的灵魂冷静,让充满稳定和暮气的头脑警醒。

作者文思泉涌,视野开阔,热情奔放;思维缜密,佳句迭出,文采飞扬。表现出不凡的语文功底和骄人的文学才华。

天平和七弦琴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私感情有关。

认知事物当然必得有严格的理智,不能纵容自己的感情和好恶。如果仅仅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下结论,大多数情况下会得出错误的判断,正如《韩非子》里那个宋国的富人,他的儿子与老人说的是相同的话,而他听凭感情的亲疏远近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当然是没有道理的。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妻子私他,姬妄畏他,而客有求于他,都说他美于城北徐公。邹忌最后排除了感情因素的干扰,悟出了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因为有所溺,有好恶,感情上有亲疏远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便易于被迷失双眼。这时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浊的末知世界,人类要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阶梯,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时,欢呼的人群又何尝不以为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呢?但是布鲁诺相信理性这个内心的教师,他要让所向披靡的论据万箭齐发,射穿习惯和感情上依赖的迷雾,把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正轨。

理性固然在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们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吗?难道感情在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 康德仰望星空的时候,他的内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这亲近永恒、亲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认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没有感情的存在,人类生活会陷人刻板和抽象,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分辨对和错,也要知道美和丑啊,没有了情感,艺术如何存在呢?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法律条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切熟悉的温情都离我们远去,我们能说我们认识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吗?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呢?即使是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是篇2:议论性散文基本结构模式(整理精校版) 议论性散文基本结构模式

作文辅导 1026 0621 (1)议论性散文的基本结构模式

1.开头要求语言优美,开篇点题,开宗明义,先声夺人,字数100字左右。

2.本论部分一般要有三个片段,可以用小标题突出,标题要求简洁、明确、有内蕴,最好能体现文章观点。

每个片段应先散文化叙述(引用或化用诗文),再议论性评说(引用或化用诗文),使之契合写作要求(切题)。并能展示举例精当,引用或化用诗文,语言优美三个亮点。本论部分要“形散神不散”,用一根思想的红线(写作的主题)将三个片段串连起来,切忌堆砌材料。 3.结尾部分干净利落,照应开头,点题并再次揭示观点。

(2)议论性散文主体结构安排

(一)主体并列式——最常用的主体结构安排

(二)以对一个人物的评价贯穿始终式

(三)主体纵横对比式

(四)主体递进式

例文:“逆境”与成才

正如水可载舟也可以覆舟一样,逆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点 ) 人生的路很漫长,遇到荆棘、沼泽是很平常的事。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为了逃避宗教裁判所的追捕,17岁就背井离乡;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年轻时代就被流放;还有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导弹之父钱学森,他们做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而他们所受的艰辛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逆境给予他们的是更坚定的决心,更顽强的斗志。应该说困难绝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锻炼人才,它可以创造奇迹。( 正 ) 但逆境对于每个人的作用并不都是一样。确实有人因无法忍受巨大的痛苦而放弃了,确实有人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而最终忍受失败了,甚至有人还感叹命运的不公。对于他们,逆境起了覆舟的作用;对于他们,困难的确是一件坏事。( 反 ) 例文:“逆境”与成才

正如水可载舟也可以覆舟一样,逆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点 ) 人生的路很漫长,遇到荆棘、沼泽是很平常的事。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为了逃避宗教裁判所的追捕,17岁就背井离乡;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年轻时代就被流放;还有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导弹之父钱学森,他们做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而他们所受的艰辛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逆境给予他们的是更坚定的决心,更顽强的斗志。应该说困难绝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锻炼人才,它可以创造奇迹。( 正 ) 但逆境对于每个人的作用并不都是一样。确实有人因无法忍受巨大的痛苦而放弃了,确实有人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而最终忍受失败了,甚至有人还感叹命运的不公。对于他们,逆境起了覆舟的作用;对于他们,困难的确是一件坏事。( 反 ) 例文:“逆境”与成才

这也许就是事物的两面性。但究其本质,逆境对于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不在逆境而恰恰在人本身。对于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人,一次次的挫折只会使他的意志更坚定,逆境对于他只是一剂强心剂,正如夏衍在《野草》中说的: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常听人说:如果没有阻力,我会是个人才。我却认为所谓人才,不应该只指有多高的学问,多大的才能,还应包括他承受压力,承受打击的能力,倘若没有这一点,就不应该称之为人才。温室中的花只能用来观赏,一遇风雨就会夭折,而真正能支撑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应是经受过风雨洗礼而依然挺立的大树,他们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 深 )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完全可以利用外部条件,甚至去改变外因,使之为成才服务。(联) 我们这一代年青人,几乎还没什么机会经受一些大风大浪,往往缺乏与困难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因此正确认识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在一些小的困难中逐渐锻炼自己,使自己未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总 ) 例文:“逆境”与成才

这也许就是事物的两面性。但究其本质,逆境对于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不在逆境而恰恰在人本身。对于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人,一次次的挫折只会使他的意志更坚定,逆境对于他只是一剂强心剂,正如夏衍在《野草》中说的: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常听人说:如果没有阻力,我会是个人才。我却认为所谓人才,不应该只指有多高的学问,多大的才能,还应包括他承受压力,承受打击的能力,倘若没有这一点,就不应该称之为人才。温室中的花只能用来观赏,一遇风雨就会夭折,而真正能支撑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应是经受过风雨洗礼而依然挺立的大树,他们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 深 ) 当然,逆境仅仅是一个外部条件而已,也许在顺境与常境里更易成才,但只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完全可以利用外部条件,甚至去改变外因,使之为成才服务。(联) 我们这一代年青人,几乎还没什么机会经受一些大风大浪,往往缺乏与困难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因此正确认识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在一些小的困难中逐渐锻炼自己,使自己未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总 ) 六步定式(层进式论证结构)

1、点:点明中心论点 (字数约占文章的1/10)

2、正:正面举例论述

3、反:反面举例论述

2、3字数约占文章的2/10)

4、深:深入开掘 (字数约占文章的3/10)

5、联:联系现实 (字数约占文章的3/10)

6、总:总收全文 (字数约占文章的1/10) “点”

“点”要求开门见山,直入正题,点明中心观点。

这是引论部分。

“万事开头难”,写好开头意义重大,有经验的阅卷人往往一看开头,就能判定你的作文在审题、立意上是否过关,在语言上的功夫如何。

示例:《砖的联想》

①点:由软泥脱成坯,经烈火烧制变成坚硬的砖,联想到:一个人要想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和过硬本领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和考验。

“正、反” “正、反、深、联”四步是本论部分。

正、反例子最好各举一例。选例要典型,叙例要简明, 议例要深刻。

示例:《砖的联想》

②正:以某大学优秀毕业生主动要求进藏为例,赞有志青年应自找苦吃,自觉锤炼自己。

③反:有的人胸无大志,一味贪图安逸,是懦夫行为。 “深”,可以揭实质,挖根源,讲意义,论危害, 进行辩证分析。

示例:《砖的联想》

④深: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有志青年只有在火热的斗争中才能锻炼意志和体魄。成才的关键是后天的磨练。享乐主义严重腐蚀了青年,摧折了他们作为人生支撑的精神支柱。

“联”,这是“深”的进一步深化。特别强调:如果能联系的话,首先应紧密联系改革开放这个最大的现实,即使是联系个人的生活、思想、学习等实际,也不能脱离社会潮流,要体现时代气息。一般地讲,这样联系实际后写出的文章“立足点高、时代感强、更有意义”。

示例:《砖的联想》

⑤联: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重要的历史关口,国家的富强,事业的腾飞,对广大青年品德与能力素质的要求更高了。要想事业有成、报效祖国,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过硬的本领。

“总”,这是结论部分。

“总”是收束全文,是针对中心观点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可简单地、概括地谈。收总部分要注意与开头的呼应,不要变成中心论点的重复。

示例:《砖的联想》

⑥总:每个有志青年都应积极投身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艰苦奋斗,把自己烧制成一块坚硬的砖。

小结:我们说“六步定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正反举例论述,不一定先正后反,也不一定以正为主;先反后正可以,以反为主也可以,或只反不正、只正不反都是可以的。“深”“联”也如此。先联后深,或“深联合一”,都未尝不可。字数的限制在开始训练时不妨严格一些,一旦熟练了,掌握了写作议论文的要领之后,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六步定式”运用得好,有利于使文章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方”。

训练: 作家冯冀才对王蒙讲述关于世界拳王阿里的一段故事:阿里每逢比赛总要事先出钱雇一些人,作为自己的反对者,让他们在比赛时给他起哄,骂他,羞辱他。这样,阿里的搏斗欲望才被刺激起来,力量鼓满全身,肌肉膨胀,精神上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他需要挑战。”冯骥才说。

此时王蒙的眼睛灼灼发光,他似乎说,我也一样。

请你以《真正的强者需要挑战》为题,用“六步定式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训练参考提纲:

题目:真正的强者需要挑战

①点:真正的强者需要挑战。

②反:有的卑劣小人为了赢得竞赛,无耻地收买他人“捧场”,甚至雇人残害对方(美国某著名冰上运动员就雇人打断竞争对手的脚),弄虚作假,欺世盗名。

③正:阿里雇人反对自己,借此刺激自己的精神,激发起强烈的抗争意识,变成比赛的强大动力,这是真正的强者,有志气,有魄力。

④深:真正的强者不仅需要具备身体等物质方面的实力,而且首先应该在精神上坚强,自信,自尊。真正的强者要战胜对手,必须首先战胜自己的懒惰与怯弱,自觉地在逆境中锤炼自己。

⑤联:我们正从事前所未有的改革大业,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又一个拦路虎。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决不气馁,“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的民族精神必将在挑战中得到升华。

⑥总:每一个有志气、有实力的人都会坚强地充满必胜信念去迎接挑战,胜利属于真正的强者。篇3:议论性散文基本结构模式(整理精校版) 议论性散文基本结构模式

作文辅导 1026 0621 (1)议论性散文的基本结构模式

1.开头要求语言优美,开篇点题,开宗明义,先声夺人,字数100字左右。

2.本论部分一般要有三个片段,可以用小标题突出,标题要求简洁、明确、有内蕴,最好能体现文章观点。

每个片段应先散文化叙述(引用或化用诗文),再议论性评说(引用或化用诗文),使之契合写作要求(切题)。并能展示举例精当,引用或化用诗文,语言优美三个亮点。本论部分要“形散神不散”,用一根思想的红线(写作的主题)将三个片段串连起来,切忌堆砌材料。 3.结尾部分干净利落,照应开头,点题并再次揭示观点。

(2)议论性散文主体结构安排

(一)主体并列式——最常用的主体结构安排

(二)以对一个人物的评价贯穿始终式

(三)主体纵横对比式

(四)主体递进式

例文:“逆境”与成才

正如水可载舟也可以覆舟一样,逆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点 ) 人生的路很漫长,遇到荆棘、沼泽是很平常的事。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为了逃避宗教裁判所的追捕,17岁就背井离乡;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年轻时代就被流放;还有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导弹之父钱学森,他们做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而他们所受的艰辛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逆境给予他们的是更坚定的决心,更顽强的斗志。应该说困难绝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锻炼人才,它可以创造奇迹。( 正 ) 但逆境对于每个人的作用并不都是一样。确实有人因无法忍受巨大的痛苦而放弃了,确实有人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而最终忍受失败了,甚至有人还感叹命运的不公。对于他们,逆境起了覆舟的作用;对于他们,困难的确是一件坏事。( 反 ) 例文:“逆境”与成才

正如水可载舟也可以覆舟一样,逆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点 ) 人生的路很漫长,遇到荆棘、沼泽是很平常的事。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为了逃避宗教裁判所的追捕,17岁就背井离乡;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年轻时代就被流放;还有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导弹之父钱学森,他们做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而他们所受的艰辛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逆境给予他们的是更坚定的决心,更顽强的斗志。应该说困难绝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锻炼人才,它可以创造奇迹。( 正 ) 但逆境对于每个人的作用并不都是一样。确实有人因无法忍受巨大的痛苦而放弃了,确实有人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而最终忍受失败了,甚至有人还感叹命运的不公。对于他们,逆境起了覆舟的作用;对于他们,困难的确是一件坏事。( 反 ) 例文:“逆境”与成才

这也许就是事物的两面性。但究其本质,逆境对于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不在逆境而恰恰在人本身。对于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人,一次次的挫折只会使他的意志更坚定,逆境对于他只是一剂强心剂,正如夏衍在《野草》中说的: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常听人说:如果没有阻力,我会是个人才。我却认为所谓人才,不应该只指有多高的学问,多大的才能,还应包括他承受压力,承受打击的能力,倘若没有这一点,就不应该称之为人才。温室中的花只能用来观赏,一遇风雨就会夭折,而真正能支撑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应是经受过风雨洗礼而依然挺立的大树,他们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 深 ) 当然,逆境仅仅是一个外部条件而已,也许在顺境与常境里更易成才,但只要我们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完全可以利用外部条件,甚至去改变外因,使之为成才服务。(联) 我们这一代年青人,几乎还没什么机会经受一些大风大浪,往往缺乏与困难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因此正确认识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在一些小的困难中逐渐锻炼自己,使自己未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总 ) 例文:“逆境”与成才

这也许就是事物的两面性。但究其本质,逆境对于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不在逆境而恰恰在人本身。对于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人,一次次的挫折只会使他的意志更坚定,逆境对于他只是一剂强心剂,正如夏衍在《野草》中说的: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常听人说:如果没有阻力,我会是个人才。我却认为所谓人才,不应该只指有多高的学问,多大的才能,还应包括他承受压力,承受打击的能力,倘若没有这一点,就不应该称之为人才。温室中的花只能用来观赏,一遇风雨就会夭折,而真正能支撑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应是经受过风雨洗礼而依然挺立的大树,他们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 深 ) 当然,逆境仅仅是一个外部条件而已,也许在顺境与常境里更易成才,但只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完全可以利用外部条件,甚至去改变外因,使之为成才服务。(联) 我们这一代年青人,几乎还没什么机会经受一些大风大浪,往往缺乏与困难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因此正确认识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在一些小的困难中逐渐锻炼自己,使自己未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总 ) 六步定式(层进式论证结构)

1、点:点明中心论点 (字数约占文章的1/10)

2、正:正面举例论述

3、反:反面举例论述

2、3字数约占文章的2/10)

4、深:深入开掘 (字数约占文章的3/10)

5、联:联系现实 (字数约占文章的3/10)

6、总:总收全文 (字数约占文章的1/10) “点”

“点”要求开门见山,直入正题,点明中心观点。

这是引论部分。

“万事开头难”,写好开头意义重大,有经验的阅卷人往往一看开头,就能判定你的作文在审题、立意上是否过关,在语言上的功夫如何。

示例:《砖的联想》

①点:由软泥脱成坯,经烈火烧制变成坚硬的砖,联想到:一个人要想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和过硬本领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和考验。

“正、反” “正、反、深、联”四步是本论部分。

正、反例子最好各举一例。选例要典型,叙例要简明, 议例要深刻。

示例:《砖的联想》

②正:以某大学优秀毕业生主动要求进藏为例,赞有志青年应自找苦吃,自觉锤炼自己。

③反:有的人胸无大志,一味贪图安逸,是懦夫行为。 “深”,可以揭实质,挖根源,讲意义,论危害, 进行辩证分析。

示例:《砖的联想》

④深: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有志青年只有在火热的斗争中才能锻炼意志和体魄。成才的关键是后天的磨练。享乐主义严重腐蚀了青年,摧折了他们作为人生支撑的精神支柱。

“联”,这是“深”的进一步深化。特别强调:如果能联系的话,首先应紧密联系改革开放这个最大的现实,即使是联系个人的生活、思想、学习等实际,也不能脱离社会潮流,要体现时代气息。一般地讲,这样联系实际后写出的文章“立足点高、时代感强、更有意义”。

示例:《砖的联想》

⑤联: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重要的历史关口,国家的富强,事业的腾飞,对广大青年品德与能力素质的要求更高了。要想事业有成、报效祖国,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过硬的本领。

“总”,这是结论部分。

“总”是收束全文,是针对中心观点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可简单地、概括地谈。收总部分要注意与开头的呼应,不要变成中心论点的重复。

示例:《砖的联想》

⑥总:每个有志青年都应积极投身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艰苦奋斗,把自己烧制成一块坚硬的砖。

小结:我们说“六步定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正反举例论述,不一定先正后反,也不一定以正为主;先反后正可以,以反为主也可以,或只反不正、只正不反都是可以的。“深”“联”也如此。先联后深,或“深联合一”,都未尝不可。字数的限制在开始训练时不妨严格一些,一旦熟练了,掌握了写作议论文的要领之后,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六步定式”运用得好,有利于使文章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方”。

训练: 作家冯冀才对王蒙讲述关于世界拳王阿里的一段故事:阿里每逢比赛总要事先出钱雇一些人,作为自己的反对者,让他们在比赛时给他起哄,骂他,羞辱他。这样,阿里的搏斗欲望才被刺激起来,力量鼓满全身,肌肉膨胀,精神上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他需要挑战。”冯骥才说。

此时王蒙的眼睛灼灼发光,他似乎说,我也一样。

请你以《真正的强者需要挑战》为题,用“六步定式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训练参考提纲:

题目:真正的强者需要挑战

①点:真正的强者需要挑战。

②反:有的卑劣小人为了赢得竞赛,无耻地收买他人“捧场”,甚至雇人残害对方(美国某著名冰上运动员就雇人打断竞争对手的脚),弄虚作假,欺世盗名。

③正:阿里雇人反对自己,借此刺激自己的精神,激发起强烈的抗争意识,变成比赛的强大动力,这是真正的强者,有志气,有魄力。

④深:真正的强者不仅需要具备身体等物质方面的实力,而且首先应该在精神上坚强,自信,自尊。真正的强者要战胜对手,必须首先战胜自己的懒惰与怯弱,自觉地在逆境中锤炼自己。

⑤联:我们正从事前所未有的改革大业,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又一个拦路虎。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决不气馁,“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的民族精神必将在挑战中得到升华。

⑥总:每一个有志气、有实力的人都会坚强地充满必胜信念去迎接挑战,胜利属于真正的强者。

第16篇:如何写好对策性议论文

如何写好对策性议论文

一、概念解析:

1、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对策性议论文:以对策内容为主的议论文。

3、给材料议论文:是指根据材料的限制而写的议论文。常见类型有:提供的材料是言论;提供的材料是事实;提供的材料含寓意。

此题主要是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给材料议论文写作的一般套路:

给材料议论文写作的一般套路:可概括为引、析、点、联、结,五步法。

1、引。将材料中最能提炼出观点或最能加以引申或借题发挥的中心语句引入文章的开头或散放在各段落中。也可以高度概括材料内容,为下文议论奠定基础,切忌全文转抄,出力不讨好。当然,如果材料本身就很短,也可全引,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切实使文章中的论述的展开事出有因,论点的确立有据可依。

2、析。对所引用的语句,选好角度进行辨证分析,加

1 以引申和发挥为点出观点蓄足语势,作好铺垫。

3、点。在分析、引申、发挥的基础上,入情入理地点明论点。 (以上三步均为引论,属提出问题部分)

4、联。紧扣论点,结合提供的材料,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自身思想工作实际,并选择典型论据进行论述。(这一步是本论,是全文的主体,属分析问题部分。)

5、结。对分析的内容加以归纳,得出必然的结论,结论部分要依照所提供的材料中心,要同提炼出的观点保持一致。这样,一则说明你自始自终都是围绕材料作文,二则显示出文章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而许多人正是忽略了这一点而影响了自己的成绩。(这一步是结论,属解决问题部分)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文之道,本无定法。把握给材料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占有丰富的典型论据,动用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就一定能写出一篇论点鲜明,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楚,详略有致,文字通顺的好文章。

议论文的技巧,有这样四个短平快的途径:

1、标题应有画龙点睛之效。拟一个漂亮的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漂亮的标题就像带电的眼神,能让爱美的评卷老师“一见钟情”。

2、开头要有先声夺人之势。精彩的开头能产生“先入

2 为主”、“先声夺人”的好感,引出评出卷人强烈的阅读欲望,巩固评卷老师已经形成的良好印象。

3、结尾要有“回眸一笑”之功。写好文章的结尾,如美人“回眸一笑百媚生”,能使评卷老师在甜蜜的回味中抬高分数。

4、卷面要有清纯亮丽之态。如果把标题、开头、结尾比作一个美人的内在气质,那么卷面就是她的打扮。打扮花哨太俗,凌乱令人生烦,要保持卷面清纯,亮丽。

第17篇: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思辨性

对哲学功用的看法

摘要: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改造世界,具有对人的终极关怀性,哲学总是能透过千变万化的直观现象,抓住最为根本的东西,从而通过改变人而改变世界,哲学以其特有的抽象性和思辨精神,不断地构筑人类思维的新角度,开拓世界的新视野,提高人的自觉意识和思想境界,实乃无用之大用。其非直接现实性和非实用功利性的特点更加突出罢了,我们不能以此为由来否认哲学作为基础科学的社会价值。下面我将从科学经济和政治的角度简单论述哲学的功用。

关键词:哲学功用 经济 政治 生活科学

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改造世界,世界观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形成后,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世界观作为指标去有意无意地改变周围的世界,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作为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方法,构成了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方面。哲学总是能透过千变万化的直观现象,抓住最为根本的东西,具有对人的终极关怀性,哲学通过改变人而改变世界,哲学以其特有的抽象性和思辨精神,不断地构筑人类思维的新角度,开拓世界的新视野,提高人的自觉意识和思想境界,哲学对于现实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实乃无用之大用。

(一)哲學是生活的學問

“哲学家对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感到诧异,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问题;他们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使用目的,而只是为了获得心灵的满足”不为其他目的,只为获得心灵的满足,哲學的功用被解釋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是從最深層上尋求人的生命活動的根據和價值,它不像科學那樣直觀,不試圖對現實問題做具體的解決,而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和人生等問題的思辨,以及對人类的終極關懷。在比拉圖時代哲學是一種“珍愛的娛樂”那時,愛慕真理比貪求肉感的宣洩和世俗的糟粕有著無比的光榮。物質生活將人們拉到經濟角逐的市場中,我們的生活又許多的無意義,彷徨和無奈,我們正在同內外的混沌苦鬥,然而正如尼采所說“生命對我們的意義將永遠是將凡我們的自身和周遭統統化作光明和火焰”(《快樂的知識》序言)哲學就是那光明和火焰,引導著我們相信人生的深刻意義,追求精神的昇華。

然而“哲学家如果想赚钱的话,是很容易做到的”。 科學是分析的敘述,哲學是綜合的說明,科學要剖整個為部份、機體為各機關、含渾的為分明的,科學不考究萬物的價值和理想,也不探討他們通體的究竟的含義,只把他們現實的狀態和作用揭示出來就滿意了,目光專限於就當下所見而察實物的性質和程序,而哲學家要考核每項事實同一般經驗的關係,借此得到該項事實的意義和價值。哲學是科學之母,哲學味科學提供了框架和證明方法,正是由於亞裏士多德哲學創立了概念體系和證明方法,才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成為一種知識體系。科學只能給予我們知識,而哲學卻能給予我們智慧。泰利斯利用天香科學知識預測天象最終獲得一大筆財富,種種地反擊了哲學無用的世俗偏見,“這件事表明,哲學家如果想賺錢的話,是很容易做到的,但這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因為只有科學而無哲學,只有事實而無通盤的內在規律深層次的思辨,總不能拯救我們出災難和黑暗。

(二)哲學是幸福的觀念基礎

哲学对于现实社会的政治活动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哲學觀念往往同王權统治聯繫在一起,政治學所要研究的更優的政治制度正是政治哲學所要研究的角色,哲学一直在政治統治中發揮重要作用。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那里,尤其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不僅作为思维的理论曾经被当做是一种论辩和追求真理的记忆,柏拉圖還倡導哲學成為教化管理的一種手段,他不僅提出了等級森嚴的“理想國”的政治主張,而且進一步设想了如何實現“理想國”的問題,他強調實現理想国的主要條件是在分工明確的社會結構中,統治階級必須有智慧,必須

是“哲人王”,也就是“哲學家變成我們國家的國王,或者我們叫做國王或統治者的那些人能夠嚴肅認真地區研究哲學,是把哲學和政治聯繫起來,而把那些現在只搞政治不搞研究哲學或者只研究哲學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則我們的國家永遠不會得到安寧,全人類也不會免於災難”在這裡,柏拉圖十分明確地告訴人們:實現理想國的關鍵是吧政治和哲學結合起來,而結合的最好形式就在於哲學家擔任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或者用哲學來武裝在位的最高統治者,需要注意的是柏拉图提出“哲学家王”的主张并不是因为当王符合哲学家的兴趣、利益和目标,而是因为哲学家当王符合国家与公众的利益。“除非哲學家成為這個世界的王,活著我們現在稱之為王和統治者的人真正成為哲學家,否則,國家的災難,人類的在那將沒有盡頭”,哲學觀念的教化功能一直是管理思想中重要的管理手段,柏拉圖把哲學與政治聯繫在一起,上升到國家管理的層面,只有做到他強調的才能“找到一條即符合公共幸福又符合個人幸福的道路”可見哲學的功用在于為公眾為全人類謀求幸福。

,“哲學家如果想賺錢的話,是很容易做到的,但這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他们的兴趣所在于“哲学家对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感到诧异,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问题;他们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使用目的,而只是为了获得心灵的满足”,“找到一條即符合公共幸福又符合個人幸福的道路”,哲学总是以其特有的抽象性和思辨精神,不断地构筑人类思维的新角度,开拓世界的新视野,提高人的自觉意识和思想境界,实乃无用之大用,其非直接现实性和非实用功利性的特点更加突出罢了,我们不能以此为由来否认哲学作为基础科学的社会价值。

第18篇:让时评作文充满思辨性教学设计

让时评作文充满思辨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明确时评立意的概念。学习时评立意常见的思维方法。

2.通过学习时评立意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在时评作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增强时评写作的思辨性。3.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比较、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时评立意常见的思维方法。

2.提供课题,提供范本,让学生总结方法,运用方法分析新闻,教师点拨指导,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比较、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教学重点】:丰富评论新闻的角度,形成较有深度的看法。

【教学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评论新闻,并准确、简练、生动表达个人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笑话导入新课。

利用笑话导入新课,在不同的思维思想里,体味不同的效果。

曾经,一位教徒在祈祷时犯了烟瘾,于是问神父:“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神父很生气地瞪了他一眼说:“当然不可以!”另一位教徒在祈祷时也犯了烟瘾,他问神父:“抽烟时可以祈祷吗?”神父听了非常欣慰,赞赏地说:“完全可以。”

二、学习时评立意概念,从而进一步认知时评立意常见思维方法。

(一)立意是什么

立意——作者对所评论的对象(包括人物、事件、现象及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确定评论的主要思想。它是评论的灵魂。也可称“立论”。要写出好的时评,首先立意要高。

(二)以“新‘24’孝行动标准”的新闻事件评论为素材,初步认知时评立意常见思维方法。

1.播放有关“新‘24孝’行动标准”的视频,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想法,各抒己见。2.收集各种评论立意摘要,整理以学案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挑选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则评论立意后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理由。

3.教师在学生讲述理由的基础上,客观评论并加以总结各种评论立意所体现的思维方法。

关于新“24孝”行动标准的时评立意摘要:

评论一:与传统“二十四孝”不同,新版标准文辞简明,每条都是操作性强、贴近生活的居家小事,如给父母零花钱、为父母做饭等;不局限于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更注重对其精神和情感的关怀。(《解放日报》)

小结:关注到新“24孝”行动标准的价值取向实质,评论深刻。

评论二:与传统的“24孝”相比,新版“24孝”简洁易懂,包括“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教父母学会上网”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对于弘扬孝道、构建新式家庭道德关系很有帮助。

但这份用心良苦的新“24孝”标准,仍然难逃两层追问:一是“孝道”果真是全国老人心向往之的天年图景?

二是要实现这些孝道新标准,最重要的是要给儿女留下“看风景”的时间和心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眼下诸多社会道德症结,都是家庭道德层面“氧气稀薄”所致。当公民不能尽心尽孝,体恤老人、关爱弱者的传统心理就会日渐麻木,而别人的父母——不过就是马路上跌倒的老太太或迷路在都市的老大爷,不关自己事。新“24孝”标准有了,给子女们一份尽孝的心情与能力,社会鼓励子女尽孝。(《中国青年报》)

小结:肯定“新24孝”的价值,但同时指出标准存在一厢情愿的主观性及实行标准的现实困难,并提出解决困难的办法和呼吁。

评论三:新“24孝”行动标准把孝行细微琐碎化了。“标准”的缺点是没精神层面上的依靠,微小的事情不能过于放大,定了这样的标准,会引导人们只选择一些可能做得到的小事来尽孝。而且将如何尽孝固定下来的做法比较危险,定了这24条,客观上可能会排除其他孝行的存在。(《新民晚报》顾晓鸣)

小结:未雨绸缪地指出“新24孝”标准存在的隐忧,有一定的前瞻性。

教师总结: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思维方法就有不同的立意角度和思想深度。上述评论立意摘要主要体现了如下思维方法。 方法一:寻根推果

阐释:寻根——1.挖掘事件的价值、意义、影响。如评论一

2.思考事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或根源。

推果——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和可能产生的结果,提出隐忧与建议。如评论三

方法二:辩证分析

阐释: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以全面、联系的眼光评价事件。如评论二

三、展示其他时评立意摘要,运用上述思维方法强化认知。1.其他时评立意摘要。

新闻事件三概述:7月2日中午,16岁的湛江女孩李舒舒到佛山顺德乐从镇探望朋友时,受托帮忙照看1岁女童雯雯,看到一辆货车驶向横过马路的雯雯,她冲上前将雯雯推开,但最终两人均遭碾轧。事发后,两人被送往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李舒舒的右腿被车轮碾轧,造成粉碎性骨折,雯雯的双腿也遭碾轧,可能面临双腿截肢。

两天后,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妇联主席温兰子专程到医院看望李舒舒,并送去3万元慰问金。随后,当地有关部门为李舒舒申报了见义勇为称号。8月1日,佛山市顺德区交警出具事故认定书,认为雯雯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马路是实施了有妨碍交通安全的行为,应在此次事故中负一定责任。

评论:每一名见义勇为者,都要为自己受伤负一定责任。这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每个市民都不计后果地进行见义勇为,可能会从另一方面鼓励莽撞行为,导致更大的损失。

其实除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外,还有其他法律法规,对见义勇为者进行奖励。李舒舒冲出马路救人的行为违反交通法,要承担责任,但她的行为又满足见义勇为的条件,应得到奖励。

2.学生小组讨论,根据自己对思维方法的理解,判断以上时评立意所运用的思维方法。

小结:事件三评论——寻根推果+辩证分析 方法再现:辩证分析,摈弃偏狭观全局

四、课堂总结

第19篇: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思辨性最强

理学与心学的异同及宋明理学的哲学史意义哲社:张荣骏

学号:200900011033

第一部分:理学与心学的异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关于这一问题的普遍观点: 相同点:

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

1.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使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但这样的说法似乎太过泛泛,我觉得有必要更具体一点,具体来说,我觉得理学和心学在“本体论”,“理”,“气”,“心”等问题上就有较大分歧:

“本体论”的分歧:

理学以“理”为本,是一个理本论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理”是万物的本原和依据,是万物的主宰。理学以为: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此理,便有气化流行,发育万物。

而心学的根基是“心”,其代表观点是“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心,一心也;理,一理也。到当为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心学认为“心”具众理。心本身是自足的,由心而发,无非此理。有此心则有此理,有此心则有万物。“心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是派生关系,并非实体意义上由“心”之存在派生出“万物”之存在,而是在“理”之意义上“心”与“万物”相通。“心”中之“理”与“万物”之“理”是同一的。 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不容私而已矣。人心是个体的,但人心与人心之间的共同内容与特征即为“理”。

由此可见,理学与心学二者关于“理”与“心”的本质规定是有相同之处的,但其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理学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心学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理”的分歧:

理学和心学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但是陆九渊借助的是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其与理学所说的理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的明显不同。理学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心学主张“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因此,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因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实现增进道德的目的。

“气”的分歧:

在心学的概念中,“气质”只是一个生理、心理意义上的问题,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或生理状态。心学认为,人的这种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会行为之间虽有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关系,即人的气质并不能决定人的善恶贤愚,并不能决定人的做后归宿,学能变化气质。理学之气是和理相对的概念,既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一草一木),又指形成人物(善恶贤愚)之别的内在因素。

“心”的分歧:

理学认为心是分为“人心”与“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体现,是“原于性命之王”,是义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故而必须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统领,此即“心统性情”。 心学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质状态,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则分明是“裂天人为二”,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本能。

另外,关于一般和特殊的问题,理学和心学是完全对立的。一般和特殊的分别,道学称为形上和形下的分别。理学严格地阐明这个分别,心学不作这个分别,甚至不承认有这个分别。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太极。照朱熹的解释,太极是所有的“一般”的全体,每一个“一般”都是某一类“特殊”的标准,都是它们的“极”。太极包括所有的“一般”,所以称为太极。心学的最高范畴是“宇宙”、或“心”、或“人”,心学不承认有太极。理学认为心学所说的“宇宙”、“心”、“人”都是形而下者 然而心学和理学虽有许多不同,但在道德的基本问题上它们还是一致的,在人性论方面理学与心学都主张“性善论”。他们认为人之“性”本于天,都是至善的,即所谓的“天地之性”。但是“天地之性”又很容易受到“气禀”的侵蚀而失去自己善的本性,呈现为“恶”的“气质之性”。人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回自己的“天地之性”,即“复性”。在这个基础上理学与心学各自建立了一套治学与修养方法。为求帮助个体“复性”,使个体协调自己的行为去符合外在的伦理规范,真正成为至善的道德主体。

理学与心学应该说都是儒学在应对佛学和道学的挑战的情况下,吸取佛道思想中的精华,完成对儒学的理论性,思辨性改造。因此二者都属于儒家文化范畴,都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另外,二者都很强调意识精神的本源性,只不过一个是以物化的天理为世界本原,一个则是以人心为世界本原,一定程度上说,都有很强的唯心主义色彩,理学可以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则更多可称之为主观唯心主义,二者都将意识放在凌驾于物质的地位上。二者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统治思想,都是为了封建统治而服务的,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说,二者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有利于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和传统美德的形成。

第二部分:宋明理学的哲学史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宋明理学是追寻儒家根源,但配合当时时代,以找资料。 宋明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以下鲜明特点和意义:

①宋明理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发展。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②宋明理学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 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宋明理学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另一方面,宋明理学在其自身哲学内容上还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也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其独特的哲学史意义:

以“穷理”为精髓

了解事物所以然,明白自己的所以然,便能:“尽性知命”、“安身立命”。 达到“万物与我为一,自然其乐无涯”(结合儒道佛的思想),有儒家工夫,也有道家、佛教的超越性。

以“主静”,“居敬”的存养为工夫

存天理(事物所以然的本性)去人欲存养落实在伦理道德中,与人交往的关系中;在教育方面要求道德修养,重视尧予舜的心传要诀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道心=天心、无私心、天理)

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责,因着修身而视为己任。

以“为圣”为目的

一般来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对于宋明理学,所谓道德本体论的定位现在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了,这一定位无疑是比较接近宋明理学自身特质的。宋明理学是一种道德本体论,并且也特别重视道德修养,实际上,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根本特征主要在于对道德理性之本体化思考与本体论论证上,而这一论证既是对传统天人合一主题的极大推进,——由宇宙演化论推进到道德本体论,同时也是对人之为人精神的一种穷根究底的探索。因此,宋明理学的真正价值及其哲学史意义,主要也就集中在其对做人之基本精神与道德关系的思考与提炼上;而其超越性的意义,也就在于它真正塑造了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知识分子。这种“四为”,既是理学家担当精神与为人气象的表现,同时也是其最具有现代价值、最值得推陈出新的精神。总之,宋明理学表现了古典哲学新阶段的特质,标志着理论思维方式的一次重要跃迁。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思辨性最强、体系最完整、最具现代哲学意味的一次哲学思潮。宋明理学的兴起迎合了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历史趋势和唐宋以来社会对儒学复兴和儒家伦理道德权威的重建的历史要求,重新诠释了“性与天道”的问题,引入了许多佛道思想资源,对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基础给予了系统的本体论证和方法论证。

参考文献:

周敦颐《周敦颐集》 中华书局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人民出版社

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

第20篇:时政热点: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

高考语文考试甫一结束,各地作文题照例成为舆论关注焦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普遍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无论是全国卷的“山羊过独木桥”,浙江卷的“门与路”,上海卷的“从穿越沙漠说自由”,湖北卷的“山顶上的风景”,辽宁卷的“霓虹灯与漫天繁星哪个是美景”„„都提出了问题,但没有“标准答案”,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

作文题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重视思维品质,注重论证层次,突出材料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这是近年高考作文题大趋势。那种想都不用考生想,或者根本不给考生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只要求考生顺着给定的观点,填充具体材料与空话套话——出卷者给出的观点不容考生批驳,否则就会被判离题——那种作文题目无疑是最差劲的。它本质上就是新形式的八股文,考查的只是考生揣摩出题人想法的能力,而与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无关。

有人说,我国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课堂教育里,从来没有思辨课。语文课沉迷于归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非但不是思辨,反而是“反思辨”。

具体到高考语文试卷,除去作文题,全有标准答案,就算是阅读题,也有固定的套路,答题方向被完全限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文题再要求考生写不容批驳的“高大上”观点,学生怎么可能学会多维思考?充斥着正确废话和违心假话的新型八股文,又能考出什么? “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接受群体的价值观,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避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鼓励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这些是美国“高考”的作文题;“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这是法国“高考”的作文题。显然,这些题目的思想性都很强,侧重考查思辨能力。通过某一社会、人生问题,直接考查认识水平和分析论述能力。为了“应付”这样的作文题,考生必然会去看很多有价值的名著,而不是抱着“知识点大全”、“满分作文选”之类的东西死啃。

胡适先生早就说过,标示一个人是大学生的标志,就是“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地推理,和根据证据来相信某一件事的习惯”。高考作文应该承担起那样的引导功能,让学生从高中甚至更早开始,就不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学会思辨学会判断,去更早涉猎那些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成为“更好的公民”“更聪明的选民”“更有智识的报纸读者”“对国家大事和国际大事更为胜任的评论者”,而不是“无意识的两脚机器”。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因此是十分正确的方向。它透露出一条最有价值的讯息:从现在开始,学生们要想写好高考作文,就应该多读几本枯燥的名著,多关注身边的时事,多独立思考一些问题,多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早该翻篇了。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思辨性议论文范文
《思辨性议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