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高中思辨性作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25 15:00:0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思辨性作文训练

上一篇:[转]遇见,流年里一抹最美的温柔(我心依旧)下一篇:诵读国学经典 感悟道法自然

聚焦写作弊端教学,抓好时评类材料作文的复习备考

? 所谓时评类材料作文是指为了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向其提供有关社会生活现象或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时事的材料,?要求其就此发表看法、见解,阐明观点的作文形式。时评类材料作文的优越性在高考命题中日愈显现,时评类材料作文已是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中最为靓丽的风景线。可以预言,时评类材料作文将是2014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广东高考作文命题和复习备考的重要方向。离高考还有50多天,师生对时评类材料作文已不陌生,但由于有的同学对时评类材料作文的认识还停留于感性认识,在实际写作中不自觉地走入写作的误区,以致严重地影响语文成绩。为此,作为语文二轮复习的最后一环,高三语文老师有必要抓好时评类材料作文写作弊端教学,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时评写作水平和高考得分的档次。 ? ???

1、标题大而无当,含糊其词。

??? 学生拟题时把时评作文题拟成了话题作文题,显得大而无当。比如广州一模题:? 某报社记者发现中学生在校服上的涂画现象较为突出,下面是他的采访记录。

学校门口。记者:同学,你校服上画了机器猫,为什么又用涂改液涂掉? 学生:班主任让我全部洗掉,洗不掉就得用白色涂改液盖住。 商场。记者:同学,你校服上有歌星张靓颖的签名,是真迹吗? 学生:百分百真迹。

文具店。记者:哇,你怎么直接在校服上试笔?洗不干净的! ??? 学生:校服很便宜呀。

?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针对这道题写作,有的同学这样拟题:《谈选择》《各国校服纵横谈》《要养成好习惯》。显然这样拟题是错的。时评的拟题不同于话题作文的拟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必须紧紧扣住材料拟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时评标题能准确地旗帜鲜明地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或写作范畴,让改卷老师迅速抓到你写作的重心和方向,不能大而无当,含糊其词。??? ?? 教会学生拟标题。写时事评论,标题要观点鲜明,形象生动,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赞扬文明礼貌,批评自私自利?,谏讽褒贬、嘻笑怒骂?,必须旗帜鲜明,不能含糊其词。这是写时评与一般议论文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拟标题时要注意的关键点。当然老师也可以找一些好的标题让学生模仿创新。例如:?? ??? 2009年高考辽宁卷题目《都是明星代言惹的祸》《责任是成功的阶梯》《明星不应负根本责任》等;江西卷题目《为蔡先生鼓掌》《人间处处蔡铭超》《蔡先生所为得不偿失》等;?2014年广州二模《让粤语与普通话共享一片蓝天》《让普通话响遍广东》〈守护一方粤语》《粤语与普通话共谱改革乐章》等。上述这些标题都是时评类材料作文的好标题,值得学习。 ? ??

2、脱离材料,无边发散。

??? 有的同学写时评类作文常常犯的毛病是不同程度地脱离考题所规定的材料,导致写出的文章偏题、离题。如写上文的广州一模题,学生从所给的材料出发,不恰当地提出一个观点,然后脱离材料作文,结果拟出了《谈选择》《各国校服纵横谈》《要养成好习惯》这样的错误标题。在上述第一个标题的作文中,学生写的内容是:要像选择适合自己的校服一样学会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这样写显然离题了。再如《各国校服纵横谈》,全文谈的是校服,但是没有去评议材料中人们对校服的态度,也没有自己对校服的看法,而是另起炉灶谈各国的校服各具特色,特别是韩国校服有一种独特的美,这样立意显然也是不对的。学生普遍的错误是把时评材料作文等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来写,部分或者全文脱离材料,无边发散,当然会张冠李戴,错误百出。

?? 教学中要强调:写时评要就事论事。所谓就事论事,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批或赞,实话实说,对所评之事进行分析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思路,如评事的对错、评事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同时又不能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注意,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外高谈阔论。 ?? 耐心指导学生学会评事。写时评,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就是议论材料所述之事,而不能随意节外生枝。评事可以从以下多方面展开思路就不至于脱离材料:其一,评论事件的对错。其二,评论事件的成因。其三,评论事件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指导,学生就能少出错。 ? ?

3、囿于事实,立意肤浅。

???部分学生写时评,在立意上很不给力。如上次佛山二模作文,大多数学生立意肤浅。有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粤语与普通话应该并存》作文,文中用一个重点段谈了讲粤语亲切、方便交流的好处后,又来了第二个重点段:

?? 在广东,地域面积大,人口多,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懂粤语,特别是外来人员。当语言不通时,往往会带来障碍,甚至是误解。这时普通话会起到作用。普通话可以化解粤语不通带来的矛盾,也会促进人们的沟通。并且,普通话也博大精彩,相同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述,这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活泼性,在谈话时能缓解尴尬的气氛,从而带来兴奋与激动,增添幽默感。

? 像这样立意不免让人觉得太平淡,且大多数人都如此,立意就撞车了,怎能提高得分的档次?而能将话题上升到国家发展、粤文化保护的高度的人少之又少。如可这样立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文化核心,形成统一普通话至关重要;要加强粤方言的保护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粤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 指导学生确立立意的方向。时评作文,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炼观点,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一般有三种思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辩证建议式,即一分为二地指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中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认识,然后提出完善改进的建设性意见。

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力求立意有高度、有深刻、有新意。“高屋建瓴”是写好时评的第一要务。它要求评论者具有高远的眼光,能够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从社会乃至人类进步的高度来谈论时事,站在时代与文化潮流的风向标上指点江山。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较高的位置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把人们的思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有力地说服并启发读者。真正意义上的时评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时评写作不能囿于事实本身,而是要有所提高。比如,让学生学会将问题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由特殊上升到普,避免目光短浅,就事论事。 ? ??

4、有评无论,堆砌材料。

??? 我曾布置学生写如下作文:

“偷菜”是近年来最流行的网络游戏之一\"所谓“偷菜”是指开心网所开设的农场游戏中的一种活动,即进入好友的农场里,收获好友的虚拟劳动果实\"随着“开心农场”等娱乐游戏风靡互联网,各类“偷菜”“种菜”游戏大行其道,人们对此痴迷不已,其兴趣远远超过上课、上班。有的人认为从中找到了乐趣,而有的人则觉得这种无脚的游戏让人迷失。 ?? 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认识的?请你写一篇时评,不少于800字

?? 评改时发现学生作文有如下毛病:空摆事实、罗列现象,无分析、乏推理。比如有篇作文开头段是这样写的:“今天你‘偷菜’了吗?”这句话成了时下人们见面的问候语。‘偷菜’的背后,承载了我们内心太多的情感。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偷菜’?。”然后,用了三大段叙写偷菜游戏的种种乐趣,最后的结语是:“‘偷菜’的背后,承载了我们太多的乐趣!”这样说理,只是将事例简单叠加,生硬拼凑,毫无血肉之感,观点与材料简单相加,油是油水是水。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懂分析论证的具体方法,或者分析简单肤浅。 如何指导学生分析论证呢?要向学生讲清:“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是时评文写作的基本原则。评论,“评”,就是评判真假美丑、好坏优劣、是非功过等;“论”,就是议论、说理,就是用议论说理的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因此,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做到以理服人。时评体作文写作可以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充分的阐述论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为时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为什么要写?针对什么而写?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当十分明确。

??? 此次作文的“时”就是“偷菜”游戏热这一网络现象,“评”就是要对这一现象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的深人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的办法。一般的写作思路是先引述材料,摆出现象。接着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然后分析论证观点,用正面事例来支撑观点,用反面事例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 我们还可以利用时评“一事一评”的针对性特点,培养学生能紧扣关键,采用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循因问果、追根溯源、一分为

二、求同存异等方式进行分析阐述。? ??

5、只谈现象、根源,不找解决之策。

前段时间,我布置如下文题,要学生写作:

??? 据《重庆晨报》2012年3月12日报道,家住河北的刘喜梅女士3年10次来重庆,目的只有一个——劝儿子回河北老家,到国企端个“铁饭碗”。27岁的儿子冉杰希(化名)在母亲的“折腾”下,多次逃避,女友分了、工作辞了、手机关了,想法只有一个——按自己的方式活„„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请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批改的情况看,有的学生开篇引用报刊的新闻报道,对报道进行简要解析,作为过渡,再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剖析?“母亲”做法之错误。(详写)联系社会上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详写),然后文章遗憾地结束了。这样只“破”不“立”的文章,不能不说是功亏一篑。

指导学生写好破立结合的文章。向学生讲明:只有破立结合的文章才是完整的好文章。因此,这篇文章还要写一段,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详写)这样写除了文章结构完整,中心突出外,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 老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写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建议,除了写技不高明外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缺失。时评紧扣社会热点话题,鼓励公众畅所欲言地表达,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与话语权的尊重。作为青年,他们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和需求。同时也有评论时政的权利,应当以公民的姿态去品评时事,并且探究解决各种社会生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些方面老师要加以引导和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 ??? 除了这些,学生时评写作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弊端,比如评说片面,议论偏颇、措辞推度、缺乏辩证等,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时评类材料作文作为高考的热点题目和今后高考题目的重点研究领域,我们多花功夫探讨是值得的。?聚焦写作弊端教学,让学生迅速找到写作的正途,提高时评写作水平,在高考中获得满意的成绩,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喜事啊! ?

推荐第2篇:作文思辨性训练

议论文写作中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 黄粉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懂得议论文写作中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初步掌

握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在行文中作点辩证分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讲评、点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在行文中作点辩证分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狮子是强大的还是弱小的?”没错,老师你开玩笑呀!狮子还弱小!但是在《伊索寓言》里边有个《蚊子和狮子》的故事,强大的狮子却被小小的蚊子打败了。最后,打败了强大的狮子的强大的蚊子又被小小的蜘蛛吃掉了。现在,大家还觉得“强大”和“弱小”的问题很简单吗?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的眼光,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作文中如何用全面的眼光进行辩证分析。

二、考考你的辩证思维能力

现在,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审题训练,考考大家的辩证思维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今社会,商品要包装,演员要包装,企业要包装……无论什么不装饰一下美化一下就上不了档次;可也有人说,东西还是自然的好,人还是质朴的好,买东西、找朋友、做事、做人,本色最珍贵真难得。

你对“本色与包装”又有什么认识、感悟?有过相关的经历吗?请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这是汕头市2010年“一模”的作文题目。以前我跟大家讲过,审题的第一步工作是抓关键词。这个作文题目的关键词有哪些呢?对!就是“本色”和“包装”。我们现在先来探讨一下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 ① 你对“本色”的看法。 ② 你对“包装”的看法。

这两位同学的发言都很精彩!来到这里,审题的工作结束了吗?没有。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审题还有第二步工作,就是抓关系。请大家在草稿纸上写下你对“本色与包装”的理解。(学生发言) ③ 你对“本色和包装”的看法。

(评价学生发言)

辩证思维对我们的写作真的是太重要了,我们来看一看几篇优秀作文的标题和主旨句就知道了。

(学生齐读)

在适度包装前,请先审视一下,先挖掘、培养那独特本色,切不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本色包装,是朋友还是敌人》22+22+8=52)

“包装”了,其实没什么坏事,“不包装”也未必不好。只是,我们要看是如何包装,包装于何处,是否合适,世上本无对与错,好与坏,“包装”与“不包装”,见仁见智吧!(《“包装”与“不包装”》22+22+8=52)

有实力的人强调本色,而有实力的聪明人,在本色的基础上为自己包装。但有的人过分注重包装,被人打开一看,马上光芒消失殆尽,终归华而不实。本色需要,并且只需要适度的包装。((《本色需要适当的包装》23+22+8=53) 这几篇作文得高分的关键就在于它们闪现着辩证思维的火花,能全面地看

待问题。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能使我们更好地立身处世,打开知识的宝库。

三、提高你的辩证思维能力

1、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之“一分为二” ①授之以渔:

有一位学生家长曾经向我阐述了她对网络的看法:

在我的眼里,网络就如洪水猛兽,我坚决反对孩子上网。首先,上网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把时间用来玩电脑,那么,孩子用来学习的时间就必然会大大地减少;其次,玩电脑游戏,尤其是长时间地玩,对孩子的视力和健康十分有害,当孩子沉迷在电脑游戏带给他的快乐中时,他的视力也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地衰退,甚至会搭上曾经拥有过的健康身体;再次,许多网站(包括许多著名的大网站)的页面甚至主页上,都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中学生上网就会受它们的影响。一些孩子因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人就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

请大家思考:家长的观点对吗?我听了家长的看法,感觉颇有道理,可又觉得缺了点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琢磨一下,家长的评论到底缺少了些什么。如果你是老师,你又如何向家长解答这个问题呢?(写下来)

[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成绩,又有问题;既有长处,又有短处。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避免片面性,避免走向极端。所以,在写作时,我们要学会善于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防止象这位学生家长一样,看问题时脑子“一根筋”。

[教师提问]现在同学们继续总结,如何应对写作中成“一根筋”的症状。 [写法归纳]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 防止成“一根筋”,我们可以根据一分为二的观点,两面兼顾。当然,我们同时要注意到事物的两面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有所突出的。象“本色与包装”,我们就应该适当侧重本色,我们直接就说保持本色,而包装却是适当包装。 [板书]

症状: “一根筋” 对策: 一分为二

两面兼顾

好!了解了症状,掌握了对策以后,让我们来小试牛刀,一展身手。 ②牛刀小试:

(病文)有人说,当我遇上惊天动地的大事时也会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抗灾救险,拾金不昧。但是我想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身边的小事不做,哪里还能做什么大事呢?

同学们来评一评问题出在哪儿?应该怎么升格?

明确:凡事都得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一些人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可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所以,要加上“我不能彻底否认这一点”这句话,文段才显得有说服力。在我们作文中,一定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议论更严密、深刻、有说服力。

通过这个文段的修改,大家应该可以感受到了吧,有时一篇文章、一个段落写得不好,不见得它就一无是处,适当地加上一两句话,或修改一两句话,就全篇增色了。

没办法用全面的眼光辩证地分析问题,除了“一根筋”的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常见症状呢?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文段。

2、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之“全面准确” ①授之以渔

这是一篇以“宽容”为话题的学生作文,老师摘抄下了部分内容: (请一位同学朗读)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一些摩擦:上公共汽车,你踩了我一脚,我就撞你一下;到商场买东西,售货员以冷眼相待,顾客就反唇相讥。这种风气极端有害。究其原因是没有气量,是人们道德水平不高,思想认识很低的表现。中国有句老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大家要记住这句话,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气度大些。

[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言]“必然要发生摩擦”一句中“必然”一词过于肯定,摩擦在生活中只是偶然现象,可以改为“有时”;“究其原因是没有气量”这句话过于绝对,可以改为“气量狭小了些”;„„

[教师示例]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有时会发生一些摩擦。比如:上公共汽车,你不小心踩了我一脚,我就有意还击你一下;到商场买东西,碰到一位冷眼待人的售货员,你就以牙还牙,反唇相讥。这些现象不好,他破坏了生活的和谐氛围。究其原因,大概是这些人多了些计较,少了些宽容;多了些争执,少了些忍让;多了些怒气,少了些冷静……一句话,修养欠缺了些,度量狭小了些。中国有句老话:“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真希望那些人能记住这句话,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大度一点,宽容一点。

[教师总结]通过修改,文章的观点更加客观真实,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我们在讲道理,作分析时,为了体现自己的观点,有时会对事物的某一方面过分的强调,把话说得太肯定,太绝对,这样就成了站不住脚的“过头话”。

[写法归纳]为防止说“过头话”,我们作分析时,要捏拿事物的分寸,把握评论的尺度,从多方寻求解答,从而获得客观的认识。

[板书]:

症状: “过头话” 对策: 捏拿分寸

把握尺度

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就不能说过头话。下面这个文段同样犯了这个错误。②牛刀小试:

(病文)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开放性。语文的考试是不可能标准化的。标准化只注重思维的结果,不注重思维的过程;只求思维的同一性,不求科学性,只考判断力,不考创造力。语文考试要避免标准化,才能使学生学好。

这段话对语文学科作了分析,请大家思考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样修改呢?

明确:错就错在说话的不严谨上。语文考试中,有少数知识是可以以标准化试题出现的。如果换成“平心而论,除少数知识外,语文考试是难以‘标准化’的”,语言就严密了。

因此,我们要注意在作文中,全面准确地看问题,不要说“过头话”。 比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这样一段话“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不是说普遍如此”,就把话说得滴水不漏。

四、检验你的辩证思维能力

片段作文训练:你怎样看待名人代言广告,请运用辩证的眼光分析,写一段话。

五、课堂总结

今天的这一节作文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在这节课里,我们多次提到“辩证思维”这个词,那到底什么是辩证思维呢?

所谓辩证思维,即指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事物本质的抽象思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使我们的作文具备思辩色彩。至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留待以后再学习。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文章总是思想的外现。多年来高考作文格外注重文题的“思辩性”,它直接决定我们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把握和运用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刚钻。考查学生的思辩能力,尤其是辩证分析能力,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主线,愈到现在,趋向愈加突出,大家一定要重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探讨,相信大家对用全面的眼光辨证地分析问题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课后就请大家完成下面两道作业。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正餐”要品,“快餐”也要尝》一文,看看它是否具有思辩色彩。划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与同学进行讨论。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个画家的屋里,我见到墙上挂着一张非常特别的画。那是一张被装裱起来的白纸,在白纸中间偏左的位置上,有一块黑渍,我不明白这块黑渍到底算什么生花的妙笔。我琢磨了很长时间,头脑里仍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向画家请教。画家说:“我的这幅画的名字叫快乐。”“快乐?我不明白。”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哪个画家能画出快乐来。画家说:“中间这块黑渍是痛苦,每个人看到这幅画时,都是只看到这块痛苦的黑渍,却看不到背景里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多少快乐我们都视而不见,却被微小的痛苦遮住双眼。”我说:“那就把画中的痛苦去掉吧!”画家说:“没有痛苦,我们更看不到快乐。”我明白了,人们的眼睛,总是盯着痛苦,而快乐常常是被我们忽略了的那一部分。

你对“痛苦与快乐”又有什么看法、感悟,请作点辨证分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议论文写作中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症状①:“一根筋” 症状②:“过头话” 对 策:一分为二 对 策:捏拿分寸

两面兼顾 把握尺度

推荐第3篇:思辨性作文之一

思辨性作文之一:

话题作文“人生该不该示弱”

例文一:不向生活示弱

在人生之路上.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有时固然可以示弱。但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却向我们昭示:我们不需要向生活示弱。

不向生活示弱,就是要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谁不渴望我们的世界美好、社会和谐?谁不赞美那些见义勇为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们仅仅在渴望,仅仅在赞美,却忘记了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面对生活中诸多不良现象。我们很多时侯以“弱”示之,选择了观望,选择了退让,选择了逃避。于是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生活,我们常常抱怨慨叹。殊不知,在很多时候,我们也恰恰是别人抱怨的对象。《论语》中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是的,为了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更需要表现出勇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不向生活示弱,就是面对挫折不幸永不放弃。生命如白驹之过隙。又如荷叶上的一滴露珠,在这短暂的生命中,难免会遇刭许多挫折与不幸。对此,我们仍然需要以百倍的热情与努力来展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而不可示弱。失聪的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集聋哑盲于一身的海伦•凯勒依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情,成就了伟业;遭受宫刑的司马迁依然顽强地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力扫”的巨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面对不幸甚至厄运,他们都选择了顽强选择了热情与更为艰辛的努力。也正是这种不示弱的精神,使他们彪炳千古。

不向生活示弱,就是坚守理想与真理。在追求理想坚持真理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不解嘲笑诽谤谩骂乃至失去生命的危险,对此,那些伟人已经用他们的行为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回答:永远不让理想和热情搁浅,不向生活示弱与屈服。屈原面对“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现实,选择了怀抱理想投江面死;张志新面对被割舌的危险,毅然选择了坚持真理;布鲁诺面对教皇的淫威,坚持日心说而投身烈火。他们以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捍卫了理想与真理的尊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壮歌,以自己永不示弱的精神,让人们在沉沉暗夜中坚守着对黎明的渴望。

生命短暂而且仅有一次,如何看待这样的生命,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古人虽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之语,但其中的“小”己明确告诉我们,这仅仅是一种小智慧。面对生命这样一个永恒的命题,永远怀着高昂的斗志,永远怀着永不熄灭的热情,坚守理想与信念,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让我们把永远不向生活示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例文二:适度示弱天地宽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个人的勇敢。我们提倡不能示弱,不甘示弱。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要勇于坚持勇于奋斗。这固然不错。但是,有时适度的示弱却可让自己的天地更加宽广。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柔弱的芦苇,在暴风中弯腰低头,此后又挺直身躯。这是自然现象。就我们的人生而言,事事逞强,处处逞强,时时逞强,有时会适得其反,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因此,要学会适度示弱。

适度示弱,是一种智慧。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并不涉及大是大非,也并不是原则问题。诸如朋友间的误解,夫妻之间的争吵,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等。若一味地逞强,有时会失去难得的友谊,让夫妻间的感情蒙上阴影,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加深。常言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忍”一“退”,便是适度的示弱。它需要一种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胸襟。

适度示弱,是一种勇气。在生活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远大目标。难免会磕磕碰碰,有时还会遇到似乎忍无可忍的事情。在这时,适度的示弱,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以积蓄

力量,去实现远大的理想。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项羽不能忍一时之败,落得乌江自刎,可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说,逞强示勇需要勇气,那么,适度示弱也同样需要一种勇气。

适度示弱,也是一种教育原则。在生活中,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哪—个老师不希望学生能胜于蓝?老师可以以身作则,父母可以耳提面命,甚至可以越俎代庖。而我要说,适度示弱,也是应该提倡的一种教育原则。生活中的诸多事情,父母可以善意地说“我不行”,激励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并进而培养孩子的自信与生活能力;对于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老师也可以善意地说“我不懂”,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能力。这种示弱,可以说是父母老师有意借己之“弱”,以培养孩子学生之强,何不乐而为之叹?人生本就不是单一的方程式,在生活的路途中也并非只有单纯的一种选择。我们赞美“勇”,赞美“强”,但也不拒绝适度示“弱”。

条条大路通罗马,适度示弱天地宽。

例文三:人生与示弱

示弱者≠弱者

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耻辱,韩信没有逞一时之勇,而是平静地忍受了胯下之辱。因为,在他的心中,还有更为远大的理想需要去奋斗。强者,并不必事事时时处处显其强。

有时,示弱表现了一种更为强大的精神与勇气。

示弱≠失败

鸿门宴上,剑拔弩张,暗伏杀机。弱者刘邦,毕恭毕敬,尽显其弱;强者项羽,得意洋洋,掉以轻心。最终,当时的弱者登上了皇帝宝座,昔日的强者兵败自刎。当对手确实强大而自己又实在弱小之时,明智地选择示弱,而不—味逞强,可以暂避锋芒,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有时,示弱代表着一种人生的智慧。

示弱≠消极

清代宰相张英和叶侍郎毗邻而居,两家因地界问题发生争执。为此,张英给家人修书—封:“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主动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将院墙后退三尺,从而留下了“六尺墙”的美谈。

人生中有许多小事,诸如邻里间的纠纷,朋友间的误解,夫妻间的矛盾等,都不必斤斤计较。否则,一味地逞强,可能因小失大,生活难以和谐。

有时,示弱表现了一个人对世事的洞察和宽广的胸怀。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示弱≠没有原则

万物皆有度,示弱亦如此。不必时时处处逞强,也不可不讲原则不辨是非不分善恶不理美丑一味示弱。

面对人生中的磨难,不可示弱;面对生活中的邪恶,不可示弱;面对真理遭到践踏的情形,不可示弱。

人生中有很多时侯,依然需要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需要我们怒发冲冠,需要我们承担起责任,去呵护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

没有双翅,鸟儿不能飞高飞远;没有双桨,船儿难以自由航行。一年有四季,一天有日夜。对于我们的人生而言,同样如此。很多时侯都需要我们辩证地思考,因时因事做出最好的选择。

朋友,你准备好了吗?

【综评】

三篇文章,一反一正一合,分剐强调示弱的必要性、不示弱的重要性以及辩证看待的现点,很好地体现了话题作文开放性的特点。首两文属于典型的议论文,题目精当,论点鲜明,善

于分解观点,思路清晰开阔;论证方法多样,有理有据有引。要指出的是,例文一涉及的各种论据虽然切合主题,但没有新意,缺乏时代感。第三篇文章采用了小标题形式,精选材料,揭示意义,在语言上呈得更为简洁,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意境深远。

思辨性作文之二:

\"相信自己,相信別人\"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孩子生性多疑。有一天父子俩在贮藏室收拾东西,父亲让孩子

爬上一个高高的架子,孩子说:“我上去了,您把梯子抽走,我就下不来了。”父亲说:“放心吧,儿子,相信我。”孩子爬上去,洛克菲勒把梯子抽走了。儿子说:“您为什么骗我?”父亲说:“我要让你记住,一切靠自己,不能指望任何承诺。自己跳下来吧„„”不愧是洛克菲勒的儿子,孩子踌躇再三,闭着眼,流着泪往下一跃,带着一肚子的委屈、愤懑和仇恨。洛克菲勒张开双臂把孩子稳稳地接在怀里。孩子诧异地睁开眼睛。父亲抚摸着儿子的头,柔声地说:“我要让你记住,这世上如果连父亲都不能相信,还能相信谁呢?”

要求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简单,其实要写出“出彩”的作文就更难。也就是说,这样的作文很容易写,但是不容易写出好作文。“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贴近现实,学生有话可说,另外也需要辩证思维。考生可以围绕“相信自己”来写,同时也可以围绕“听取别人意见”来写。注意,立论时不能太绝对,要辩证思维。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

例文:

正确摆渡“帆与桨”

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如一棵同株相连的熏衣草,谁离开谁都活不了。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们不仅要相信自己,擦亮自己的钢枪,吹响自己的号角,更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直奔成功。

我们只是一味地盲从他人,必将庸庸碌碌地过去此生.就拿当年盛行于美国的“淘金热”来说吧.当年那么多人一股脑儿地挤向那埋藏金子的地方,却不能够自信,相信自己凭自己的双手也能成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金子”.但是,同样有少数人不盲从他们,这些人自己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终于取得了成功.这些人思考:那些争着去淘金子的人,必定要过那条河,如果我们去做船的生意,则一定会发大财.他们就是这样自信地走向成功的.

从古至今,没有自信怎么会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没有自信怎么会有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没有自信信怎么会有霍金的《时间简史》......

总之,自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我们绝不能夜郎自大,一味屏弃别人真诚正确的意见。

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如果不是在自信的基础上,更注意接受其老师的正确意见与教诲,会有今天的成就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如果不是在坚守自信的基础上,更注意接受别人真正正确的意见,会有今天的骄傲吗?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在充满自信的心理上,虚心听取教练的正确意见,会有今天的横扫劲敌,七连冠吗?......

历史的敲响: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听取别人的意见绝不是盲从别人,应该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当今社会上一些人肆意模仿那些偶然明星,不顾一切的追循潮流与时尚,他们不相信自己,不以自己为美,反把别人当成自己美的楷模,结果弄的自己整天心神不宁,不甘以自己真正的面貌来生活。他们的人生会快乐吗?我想未必,他们过于菲薄自己,依赖别人了。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就像一条船的桨和风帆,谁离开谁都不复存在。

同样,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一定能够最终完成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也要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善于借鉴吸收一些先进国家的正确经验,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踏步前进。

朋友!你是否也在迷茫也在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听从谁的意见。朋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带着属于自己的思绪自由飞翔着属于自己的思绪自由飞翔,让我们瞄准前方,在自信的脚踏实地的迈步中,去虚心听取别人的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摆渡好自己的人生小船,驶向前进的彼岸。

【亮点透视】文章依次把“自信”和“纳言”喻为:一棵同株相连的熏衣草;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只船的桨与帆,比喻贴切,又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两者的辨证关系。“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脚踏实地的迈步”“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才能“驶向前进的彼岸”,分析深刻、透彻,思辨性强。

作文的思辨性:

关于作文的思辨

无疑,无论是平常的作文,还是中高考作文,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从本质上来看,思辨是属于哲学的,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

一、主观和客观等哲学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因此说作文的思辨是带有哲学的逻辑倾向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多维的而非单一的较高的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可见思辨不仅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给思辨者以心灵的欢跃。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思辨能力要把握其以下特点: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阐述观点还是叙述事物,往往犯绝对化的错误。绝对是思辨的一种反动。比如在分析韩剧《大长今》时,不少同学仅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此剧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显然是比较绝对的。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庭”这些优秀的东西,不仅儒家文化提倡,基督教及其它文化也提倡。而仅仅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是狭隘的,这样的分析只能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比如从关注平民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境遇而产生共鸣又是一个角度。倡导自尊、奋斗精神同样是一个角度等等。有的同学会说,一篇文章我只能从一个角度分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只要从一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但是从一个角度分析你不能绝对。假如你从一个角度分析之前,就有了全面的观念,联系的意识,多角度的认知,那你在行文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思辨来,你就不会绝对化、单一化,你对问题叙述的整体感、则重感就会自然地呈现,思辨的味道也会很浓烈。因此如果文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就要从能不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一方面找原因了。

其次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不少同学对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急湍的细流汇成了湖。”读这样的文字,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思辨性。这种思辨来自对事物本质或相反、或相对性的一种揭示,“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来自对事物准确而富有分寸的把握,“偏激的淡漠”,“无声的厚实”。这

种表述个别处虽然没有明显的两相对举的词语出现,但它隐含着相对、相反的因素。再者这种思辨性表达给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以上因素外,在文意的表达中作者为了追求一种多元的丰富,在精练的句子中,力求凝缩生活的细节和独特的体悟,引发人们对生活场景、人生情态的联想,同样增加了思辫的厚度。比如“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哄闹的微笑”,这些都给我们以更多的想象。它和“坚持而不固执”,“圆通而不油滑”,“平凡而不平庸”“安静的丰富”等抽象的概括更令人回味。

再次思辨的前提是占有丰富的材料和一种表达上追求精粹的意识。思辨作为一种较强的融入着个人认识情感的思维能力,它首先需要对生活的统摄能力;其次能对人和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及体察。除此之外还要能对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可能性进行有效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抽象、才能达到思辨的目标。比如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如果我们仅仅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守拙归田园”的归隐思想,而不了解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抱负理想,我们便会得出他一向尔尔的结论。其实陶渊明归田园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污浊,而作为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不会被也不可能被社会所容,而自己又不能被异化、屈就的必然选择。狭窄是偏激的温床,偏激、单一和思辨无缘。但不少同学会说,我占有的材料也不少,天文地理、人情世故、飞潜动植等等,而我的文章为什麽表现不出其思辨性呢?这里我看除了缺乏必要的写作磨砺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求其思辨和精粹表达的意识。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排列,而是生命情感的再现,,是生命情感意绪的流动。当你的写作有了一种生命意识后,你才会重视它,你才会追求一种博大精粹性表达,你才会寻求思辨的意蕴,这里没有多少道理可讲。总之,文章的思辨只有在丰富生命视阈的前提下,且有了追求文章思辨及精粹表达的意识,并进行不懈的写作磨练,文章的思辨才会逐渐显现。当然思辨是思想的产物,思辨意蕴的浓淡和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的深浅紧紧相连。 谈到思辨还应该弄清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叙述不叫思辨,但叙述隐含着思辨,可以体现思辨的意蕴。文章只有把叙述的内容上升到动态的普遍性后,才会有思辨的味道。有的文章尽管是以叙述为主,但由于有一种哲学的韵味,所写的内容引人感悟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同样具有思辨的色彩,但这只能是整体的感觉,而不是象我们所写的记叙、议论文或者夹叙夹议的散文所做的局部的呈示。 其次,单纯的阐述也不叫思辨,阐述一般是对内容的阐发引申,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接近思辨的表达,但不能说就是思辨。单向的或者多角度的阐发,虽然有了某种思辨的意味,但其呈现方式如果散落而不精粹,多向而不辨证也不能就说它有思辨性。同样单纯的议论也不叫思辨,只有有了对内容深刻的揭示并体现立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向,才有思辨的色彩。 总之,思辨的底蕴是全面辨证的哲学意识,而精粹辨证有分寸的表达是其外形。要想使文章达其具有思辨性的目标,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生命磨砺和和较强的对思辨表达的意识追求,再加上长期的写作历练这些都是文章达其思辨不可缺少的要素。

名师点拨:

巧用三招提高作文思辨力

“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这是近日由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质量评价课题组”编写的《高考湖北卷试题分析与评价》中的一段话,那么,对于高三学生,在这半年的冲刺时间里,如何提高思维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从事高考作文研究多年的黄德灿专家提出了建议。缺乏思辨性是高考作文的通病

黄德灿说,对一个问题的分析,考生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场作文的通病。

提高文章思辨力的三个步骤

黄德灿说,对于议论文,考生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提高文章的思辨色彩:

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考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逻辑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考生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如果写的是记叙文,考生要注意用事实说话,以形象显示。虽然记叙的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是文章要思考这件小事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意义是什么,主旨能引起读者怎样的思考。总之,记叙文无非是通过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产生某个结果的各种原因。文章最好有画龙点睛的文字,或有意味深长的暗示语言,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推荐第4篇:作文的思辨性

作文的思辨性

思考

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从本 质上来看,思辨是属于哲学的,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

一、主观和客观等哲学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因此说作文的思辨是带有哲学的逻辑倾向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多维的而非单一的较高的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可见思辨不仅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给思辨者以心灵的欢跃。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思辨能力要把握其以下特点: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阐述观点还是叙述事物,往往犯绝对化的错误。比如在分析韩剧《大长今》时,不少同学仅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此剧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显然是比较绝对的。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庭”这些优秀的东西,不仅儒家文化提倡,基督教及其它文化也提倡。而仅仅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是狭隘的,这样的分析只能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比如从关注平民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境遇而产生共鸣又是一个角度。倡导自尊、奋斗精神同样是一个角度等等。有的同学会说,一篇文章我只能从一个角度分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只要从一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但是从一个角度分析你不能绝对。假如你从一个角度分析之前,就有了全面的观念,联系的意识,多角度的认知,那你在行文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思辨来,你就不会绝对化、单一化,你对问题叙述的整体感、则重感就会自然地呈现,思辨的味道也会很浓烈。因此如果文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就要从能不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一方面找原因了。

其次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不少同学对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急湍的细流汇成了湖。”这样的文字,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思辨性。这种思辨来自对事物本质或相反、或相对性的一种揭示,“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来自对事物准确而富有分寸的把握,“偏激的淡漠”,“无声的厚实”。这种表述个别处虽然没有明显的两相对举的词语出现,但它隐含着相对、相反的因素。再者这种思辨性表达给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以上因素外,在文意的表达中作者为了追求一种多元的丰富,在精练的句子中,力求凝缩生活的细节和独特的体悟,引发人们对生活场景、人生情态的联想,同样增加了思辫的厚度。比如“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哄闹的微笑”,这些都给我们以更多的想象。它和“坚持而不固执”,“圆通而不油滑”,“平凡而不平庸”“安静的丰富”等抽象的概括更令人回味。

再次思辨的前提是占有丰富的材料和一种表达上追求精粹的意识。思辨作为

一种较强的融入着个人认识情感的思维能力,它首先需要对生活的统摄能力;其次能对人和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及体察。除此之外还要能对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可能性进行有效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抽象、才能达到思辨的目标。比如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如果我们仅仅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守拙归田园”的归隐思想,而不了解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抱负理想,我们便会得出他一向尔尔的结论。其实陶渊明归田园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污浊,而作为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不会被也不可能被社会所容,而自己又不能被异化、屈就的必然选择。狭窄是偏激的温床,偏激、单一和思辨无缘。但不少同学会说,我有的材料也不少,天文地理、人情世故、飞潜动植等等,而我的文章为什麽表现不出其思辨性呢?这里我看除了缺乏必要的写作磨砺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求其思辨和精粹表达的意识。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排列,而是生命情感的再现,,是生命情感意绪的流动。当你的写作有了一种生命意识后,你才会重视它,你才会追求一种博大精粹性表达,你才会寻求思辨的意蕴。总之,文章的思辨只有在丰富生命视阈的前提下,且有了追求文章思辨及精粹表达的意识,并进行不懈的写作磨练,文章的思辨才会逐渐显现。当然思辨是思想的产物,思辨意蕴的浓淡和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的深浅紧紧相连。

谈到思辨还应该弄清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叙述不叫思辨,但叙述隐含着思辨,可以体现思辨的意蕴。文章只有把叙述的内容上升到动态的普遍性后,才会有思辨的味道。有的文章尽管是以叙述为主,但由于有一种哲学的韵味,所写的内容引人感悟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同样具有思辨的色彩,但这只能是整体的感觉,而不是象我们所写的记叙、议论文或者夹叙夹议的散文所做的局部的呈示。其次,单纯的阐述也不叫思辨,阐述一般是对内容的阐发引申,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接近思辨的表达,但不能说就是思辨。单向的或者多角度的阐发,虽然有了某种思辨的意味,但其呈现方式如果散落而不精粹,多向而不辨证也不能就说它有思辨性。同样单纯的议论也不叫思辨,只有有了对内容深刻的揭示并体现立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向,才有思辨的色彩。总之,思辨的底蕴是全面辨证的哲学意识,而精粹辨证有分寸的表达是其外形。要想使文章达其具有思辨性的目标,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生命磨砺和和较强的对思辨表达的意识追求,再加上长期的写作历练这些都是文章达其思辨不可缺少的要素。

巧用三招提高作文思辨力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 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考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逻辑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考生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如果写的是记叙文,考生要注意用事实说话,以形象显示。虽然记叙的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是文章要思考这件小事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意义是什么,主旨能引起读者怎样的思考。总之,记叙文无非是通过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产生某个结果的各种原因。文章最好有画龙点睛的文字,或有意味深长的暗示语言,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

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 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8百字

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矛盾分析;现象与本质分析;数量与质量分析; 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因果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内容与形式分析;内因与外因分析;纵向与横向分析。

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

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

(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

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

再看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

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而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以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推荐第5篇:作文的思辨性(推荐)

所谓思辨,就是思考、分辨。高考的作文,常常要求体现思辨性。没有正确的思路,深刻的思考,丰厚的底蕴,在写作中难以全面地看待问题,辩证的分析问题,恰当的处理问题。文无定法,但有常规。那么,怎样使写作更好地突出思辨性呢?

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思考:

一、要懂得为人之道。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遵守一些准则。比如保护自己,尊老爱幼,爱护自然,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知恩图报,先人后己,乐于助人,爱国爱家,知过即改,勤奋学习,心胸开朗,坚韧不拔,等等。青年学生虽不可能做到这些,但应该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是思辨的渊源。

只有懂得了为人之道,才懂得作文之理。文如其人,就是说文章是人品的反映,所以,人们常把“道德文章”视同一体。

二、要真正懂得辩证法。

有许多知识,不管是不是写文章,我们都应该娴熟于心。比如,事物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不会静止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偶然可以形成必然,现象可以反映本质;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通过斗争可以使对立变成统一;事物可以一分为二,同一个问题可以这样看,也可以那样看;整体由局部构成,整体能够带动局部,局部可以影响整体。

这些内容,都是政治课本上的老旧知识。要经常翻阅,心领神会,用来观察、分析事物。这是思辨的根本。

三、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是通过语句表达的,词不达意,肯定没有人看好;文从字顺,能使读者认可;语句精辟,才能使读者赞赏。高考作文的读者,是阅卷老师,他们都具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平常语句不会引起注目,只有使人眼睛一亮的语句,才能让阅卷老师有点触动。所以,平时要不断积累精辟的语句,阅读经典著作,能加深文化底蕴。除此以外,案头枕边放一本名言警句,随便看看。有所感触,及时记录在小本子上,随手翻阅,也有补益。这是思辨的基础。

假若一周能记录一句,一年记录五十句,三年就有一百五十句。考场之上,能运用一两句,文章就会与众不同。这些别人不可代替,只有靠自己慢慢积累。

四、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高考作文常常文体不限,但一般说还是偏向议论性的文章好写些。

这种文章,开头部分的论点要正确明了;中心部分的三个左右分支论点,要引导到自己最熟悉的范畴展开,结尾部分要首尾圆合,文题照应;分支论点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层进式;把表现每一个观点的重要语句,放在段落的开头,能给读者以纲举目张的印象;有意识地使用复句证明观点,比如“如果......如果......那么......”、“只有......只有......才能......”这种句式,会给读者“论证严密”的感觉;提出观点以后,可以用“为什么这样说呢?”来过渡,论述结束,可以用“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来收束全篇;考生文章普遍以句号、逗号为主,如果用了一两个反问句,那么,一定使读者耳目一新;句子简短,能使读者一目了然;段落分得小,可以给读者灵动的感觉。

这些就是基本的技巧,是思辨的应用。

【摘要】高考作文需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

作、模式化与文艺腔。我们复习备考,要关注思辨能力训练。 注重审题立意时的思辨性,在语言表述方面的思辨性,要想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思辨思 想,积极进行思辨训练。

【关键词】作文;思辨;能力;提升

高高考语文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这种改

革的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

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逻辑

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而高考作为指挥棒,对此也责

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改善。所以,我们复习备考,要

关注思辨能力训练。

、审题时的思辨性

1.审题

为考查思辨能力,出题人使试题材料中含有两个话题, 考生要把这两个话题都找到。这样,就产生了话题(一对话 题,在议论文中就是论题)。话题,就是材料下面要求中所说

的“不脱离材料的内容与含意的范围中的“内容”。现在的考

试,很少考一个话题,因为一个话题不体现辩证性,考查不出 考生的思辨能力。有人问,一定是一对话题吗?我说,十之八 九是。训练中慢慢体会。 2.立意

先来看学生常讲的几句话:

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完全没有竞争力。 有钱的、当官的,是坏人,穷人是好人。

这个时代(当今社会),人们贪婪、争夺,物欲横流。 我们9o后,好奇叛逆。 逆境出人才。

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也有竞争力的,习近平主席就是。当 官的有钱的也有好人,穷人也有坏人,好人坏人,和有钱没钱 当不当官没有必然联系。贪婪、争夺,物欲横流,和时代没关

系,那是人性,自古如此,将来也会如此;当然美德也是。不是

9o后好奇叛逆,是所有人在少年时代都好奇叛逆。只是有人 在逆境中成才,不是逆境更利于成才,顺境成才的人才更多。 为什么学生会讲这些缺少思辨性的话呢?不会将词语进 行排列组合。两个词,加上否定形式,会变成四个词,四个词 组合,排列组合成四种情况。例如“穷人”与“好人”,加上否定 形式,就又产生两个词“富人”与“坏人”。有四种组合情况,穷 人是好人,穷人是坏人,富人是好人,富人是坏人。 所以,审题得到的两个词语,排列组合之后,产生多种情 况,需要合理判断,正确表述。

示例:河北名师俱乐部2015年11月联考作文试题:阅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次,学生回家,见几只鸡在树下觅食,便抓起一把谷子

撒去。鸡见了谷子,争抢着打斗着。他又接连撒了几把谷子。 这下,鸡再也打不起来,相安无事地吃起来。奇怪,这些鸡前 后变化如此之大呢?“起初你撒了一把谷子,鸡吃不饱,当然 会争。后来,你加了几把谷子,鸡见谷子够大家吃个饱,自然 就不争了。”父亲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这则材料中谈的是鸡的争与不争两种情况,这两种情 况的产生的前提条件是鸡吃的饱不饱的问题,那就应该谈 “充足与竞争”两个话题之间的关系,可得出最佳立意 物资 充足能够消弭竞争”、“不足是常态,要保持竞争力”、而立意 “感谢竞争”、“要知足”“安逸让人倦怠”、“充足是人类的理 想”、“不争”等只抓住了一个话题,属于偏题立意。

二、表述的思辨性 1.立意表述

审题找到话题后,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阐述两者关系,

表明观点。常见的关系有条件、因果、转折、递进关系等。观点

句,最好让体现两个话题的词语都出现。条件关系,尤其要说

清楚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不能说错。

如:物资充足了,就不必再竞争,人要知足。(因果)物资

充足了,仍然要保持竞争力。(转折)物资不充足是常态,不必 无休止的竞争。(因果)只要不充足,就免不了会有竞争。(条

件)2013年全国课标卷,“既要有经验,还要有勇气”,是递进 关系。立意也可以用单句表述,把其中—个点表述成状语,如 “在物资充足的条件下,还要保持竞争力”。 示例:、

在有些城市,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在没有红 绿灯的斑马线前,汽车要么减缓速度,要么停下来,司机向行 人招手,示意行人先走。每每这时,人们心里总会升起一股暖 意,感觉到这种礼让三分的境界是多么美好。然而,有些地方

的斑马线经过风吹日晒、车马碾压,已经模糊不清,人流密集

时,车来车往,险象环生。

斑马线的醒目程度,表面上是小事一桩,但他却关乎城 市的脸面。很多城市把文明的标准理解为楼高路宽,其实文 明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表述:在公 -h \'z~la \"务管理问题上,相关人员关注细节, 才能实现文明。不要说成关注细节才能成功。(“成功”不是本 材料中的话题) 注:不要用一个话题讲正确的废话,观点虽然正确,却无

论述价值。由于只出现—个话题,既不能准确把握题意,也不 体现思辨性。比如很多考生讲任意一个话题立意都是“很重 要”甚至“最重要”。具体就如“竞争很重要”“竞争无处不在 等”这样的观点。

2.标题的表述 标题的表述,也尽可能让两个话题都出现。如:“都有蛋

糕吃,哪来恶人事”,“有谷子吃,还得能觅食”,既有比喻的生 动,也体现了充足与竞争的话题,就是好题目。 3.论据的选择与表述

立意选择了那种词语组合,选择论据的事例就要取得一 致。否则,论据和试题材料不一致,感觉半路上跑题了。上面 这个题,有同学论述保有竞争力的论据是,商人富足还要竞

争,商人竞争恰好不是为了保有竞争力。有同学论述知足,论 据是大锅饭时代,不富足也不竞争,当时不竞争不是因为知

足。__

推荐第6篇: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教学目标

1.能识别思辨性作文的标题(材料)。

2.引导学生关注并强化训练热点重点时事材料。

3.能准确多角度审题立意(议论文论点和论证都 应具有思辨性)。 二.教学重点

1.运用思辨方法分析作文标题(材料)内部关系。

2.训练多角度审题立意,灵活运用事例,培养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录

◆高考作文热点话题 ◆12年高考作文特点 ◆材料作文课后巩固 ◆回顾12年高考作文 ◆材料作文实战指津

新闻热点 现实生活 寓言故事 图画(漫画) ■高考作文热点话题

1.时事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动态焦 点,彰显社会美好人性,增强社会历史使命) 社会食品、交通和环境和谐安全 ,感动中国 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最美乡村医生„„

2.成长体验——汲取生活能量(关注生命成长体 验,品味人生酸甜苦辣,思考生命的价值意义)

自信、执着、选择、坚强、勇敢、责任、爱心、挫折、珍惜、幸福、感恩、追求、平和、信 仰„„

3.道德修养——谱写人性赞歌(关注当代道德楷 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诚信、谦让、勤俭、责任、感恩、良知„„ 4.为人处世——提升生命质量(构建良好社会关 系,提升学生非智力能力,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沟通、合作、尊重、平等、理解、宽容、感 恩„„ ■解读2012年高考作文,洞悉2013年高考角度 省份 内容 类型 主题立意

①船主:感恩; 船主与 ②油漆工:关注细节, 新课标 现实故事 油漆工 善举助人,责任心;小 善与大德

①火车巡视员:位置与 价值、平凡与伟大、爱 火车巡 岗敬业、坚守、奉献、现实故事 北京卷 责任; 逻员 ②火车鸣笛(司机): 回报、感恩、尊重 浙江卷

①路边鼓掌的人:平凡、欣赏别人、正确评价和 在路边 定位、谦逊不争与心态 鼓掌的 对话思辨平和; 人与奔 ②在路上奔跑的人:不 跑的人 甘平庸(社会成功人士 和积极追求的人)

①汤因:物质与精神 你想生 ②涵娜、伊蕾娜:选择 活的时 对话思辨 自己向往的生活 代 ③居里夫人:时代与生 活,有趣的生活 广东卷 安徽卷

梯子不 治标不如之本、警示不 用横着 现实故事 如实干、居安思危、打 放 破惯性思维、关注细节

细小事物中蕴含着巨大 力量;平凡中蕴含着伟 大,小人物可能大有作 手握一 为;珍惜生命、生活中 当代诗歌 滴水 看似平常却有巨大价值; 坚守那些看似细小、微 不足道的行为和品质; 细节影响成败 四川卷 天津卷 两条鱼 的对话

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 境——自然和社会环 寓言故事 境(人情、社会、自 然),反思生活,珍 惜身边的人和物 重庆卷 拯救冷 库工人

①工人:尊重、友爱 友善、文明重礼; 现实故事 ②保安:细心、回报、关心、善良; 江西卷

①说法一:珍惜拥有, 不要患得患失、贪得无 厌;知足常乐。 别想你 没拥有 观点材料 ②说法二:不要固步自 什么 封,要向前看;追求无 止境。人生境界、精神 追求、价值取向。 ①妈妈:关爱与启发; ②我:小事蕴含大道理, 放下顾 心态决定状态;清空心 生活故事 虑 灵的“邮箱”;卸下包 袱,从容上路;排除干 扰,快意人生。 全国卷 山东卷

关注社会,敢于担当; 孙中山 社会责任;树立不怕挫 的一段 名人名言 折、坚忍不拔的精神意 话 志;坚持崇高理想,勇 于面对困境 江苏卷

母亲怜爱与担忧;对祖 忧与爱 名人名言 国的深爱与忧患;人类 的生命之情 福建卷

生命有限价值无限;生 命的长度与生命的厚度; 人生中 名言名句 有限的时间,跑出绚烂 的赛跑 的人生;时不我待,奋 斗才能实现价值 科技发展是时代的进步; 科技不是万能的,不能 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科技的 课堂对话 不能忽视和抹杀人文关 利与弊 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 创新;正视传统与时代 变迁 湖北卷 湖南卷

服务与奉献;放手与创 新;成长过程与收获快 伸出的 乐(知识的丰富、精神 图文材料 手 的成长、思想的生成、情谊的真挚、温暖的体 验);创造的力量 美丽外表与心灵成长; 华丽外表与内在修养; 钢琴家 物质与精神;低调做人 大隐隐 现实故事 与高调做事;从容淡定; 于“乐” 韬光养晦;德艺双馨、艺术大于生命;现象与 本质 辽宁卷 上海卷 微光——微小的光线、不容易发现的、一闪而 逝的(直觉、灵感、想 象力、理想、信心、品 曾被舍 质、信念、诚信、意志、弃的微 生活哲理 精神、善良、道德、情 光 感、幸福、友情、责任、执着等)。发现自己长 处;珍视思想或灵 感?? ■高考作文特点

从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对写 作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⒈题型上:以新材料作文为主,兼顾命题作文, 话题作文逐渐淡化视野。 ⒉内容上: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侧 重普通人的生活、情感,突出社会主流价值观—— 恪守社会传统道德,弘扬敢于担当精神,培养学生 优秀心理品质,呼唤社会人文关怀。 ⒊文体上:突出记叙文和议论文两大文体。 ⒋审题立意和论点、论证突出思辨性。 ■材料作文特点

⑴从材料的数量上看,有单一型,有多则型。 ①多则型(根据材料内涵,可分为相同型、相反型、相对型、递进型、综合型五种。 ②多则型审题:逐则分析、对比分析、综

合分析。 A.逐则分析。叙述描写的材料要注意抒情议论的文 字,议论文字则要找到表明观点的内容,明确主旨。 B.对比分析。明确多则材料之间关系是互补关系还 是对立关系。 C.综合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中辨异、互 补叠加。(例如:2012年江西卷《你拥有什么和没 拥有什么》) ⑵从材料的内容上看,有新闻故事类、生活感悟类、寓言诗歌类、漫画类等。

■材料作文实战指津

(1)新闻热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主要采用因果分 析法(引导学生结合北京卷《火车巡逻员老计》分析 理解) ■读懂材料: ①是什么?读懂人物事件。 人物、环境、事件(事迹)、语言、结果、影响 ■拓展思考: ②为什么?探寻事件原因。 思想品质或出于什么目的(反应了怎样的思想品质或 揭露了什么问题,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③怎么办?继承弘扬„„品质或揭露批判„„行为

(2)现实生活材料(生活小事蕴含人生大道理)— —因果分析法和提取关键词法(引导学生结合全国大 纲卷《放下顾虑》分析理解) ■读懂材料: ①是什么?读懂人物事件。 人物、事件(事迹)、语言、结果、影响 材料共四段,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 思考归纳) 提示:前三段重在叙述“我”的生活体验。 第四段借妈妈之口,以“多余的顾虑”“注意力”两 个关键词,进一步揭示了写作角度。

■拓展思考: ②为什么?探寻事件原因。 (把握关键词句,揭露了什么问题,我们懂得了什么 道理) A.“多余的顾虑”是什么? “顾虑”——因担心对自己、对别人或对事情不 利而产生的顾忌和忧虑。它是一个中性词,它可以是 一种谨慎、一种深思熟虑,一种换位思考,对别人的 尊重;也可以是一种胆怯,畏首畏尾。 故“甩掉多余的顾虑”中修饰语“多余的”不可 缺少。

B.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多余的顾虑”? a.曾经遭受多次失败或挫折,不敢再去尝试。 b.当功成名就时,不敢再开拓进取。 c.急切想追求成功,心理压力越大。 C.“多余的顾虑”有什么危害? a.身背包袱,身心疲惫,难以轻装上阵,影响能 力发挥。 b.悲观失望,错失良机,一事无成。 c.丧失个性,失去本性,失去自我。 ③怎么办?材料立意——总结经验教训。怎样甩掉 “多余的顾虑”?(请同学们思考,教师总结补充) A.理性看待生活,坦然面对人生。 B.清空心灵的“邮箱” C.敢于挑战挫折,无惧失 败 D.卸下包袱,从容上路 E.关爱与启发

(3)寓言故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主要采用由 物及人、由现象及本质、由此及彼和提取关键词句 的方法(如天津卷《两条鱼的对话》) 阅 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山崖上长着一棵果树,树梢上挂着一棵红红的果 子。一只瘦小的松鼠看着树上的果子,心里痒痒的 ,想去摘取它。同伴好言相劝:“你身体虚弱,爬 那么高有危险。”小松鼠轻蔑的一笑,说道,说道 :“胆小鬼。”然后迅速跑过去,飞身上树,结果 重重地摔了下来,跌得鼻青脸肿。 要求:选取一个角度作文,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 800字。

■读懂材料: ⒈是什么?读懂人物事件。 人物、事件、语言、动作行为、结果、影响 ⑴材料事实(引导同学们思考作答) ①对象:一只身体瘦小虚弱的小松鼠及同伴 ②事件:见到红红的果子而心中生痒,不顾 身体的虚弱和同伴的劝告,飞身上树采摘,结果摔 得鼻青脸肿。 ③感情倾向:对瘦弱小松鼠的行为是否定的

■拓展思考: 2.为什么?探寻事件原因。 思想品质或出于什么目的(反应了怎样的思想品质或揭露了 什么问题,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①瘦弱的小松鼠为什么要爬树? 因为它“见到红红的果子而心中生痒”——小松鼠 面对诱惑不能自控。 ②它的身体条件具备爬树吗? 不具备。身体是瘦弱的、虚弱的。——小松鼠缺乏 自知之明。 ③小松鼠面对同伴的劝告,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小松鼠讥笑它是“胆小鬼”——小松鼠不听劝告, 不会倾听,不够谦虚。 它“轻蔑一笑,不顾身体虚弱而飞身上树”——小 松鼠盲目自信,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3.怎么办?材料立意——总结经验教训或者继 承弘扬(请同学们思考,教师总结补充) ①诱惑是一把双刃剑

②成也诱惑,败也诱惑 ③认识自己,清醒为人 ④学会自审,让理性指导我们前行 ⑤兼听则明,学会倾听 ⑥勇敢与蛮干

(4)图画(漫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主要采取 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提取关键词句的方法,把图片 内涵与相关的社会现象、人生道理等联系起来,进行 新颖而深刻的立意。近三年来,只有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2012年 高考湖南卷考查了图画作文《伸开的手》。它对考 生审题立意、发散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图画 作文虽然难以成为今后高考考查的重头戏,但在高 考中出现的可能性仍不容忽视。 1.命题方式:一是单纯图片类;二是“图片+文 字”类;三是“图片+文字+标题或话题”类。 2.加强审题立意训练。要充分读懂图片、文字内 容,善于从中提取和归纳关键词,从而准确立意。

读下面材料,依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读懂材料: ⒈是什么?读懂图文信息。 ⑴审题和观察方法。 ①按照时空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 局部或者从局部到整体)观察分析描述图文内容。 ②注意提取关键词句(往往通过对比嘲讽现实,暗 示主题的作用) ⑵画面描述。(请同学们试着描述) 观察描述画面:在办公桌前立着一块“售后服 务”“标牌”的办公室里,一个商品售后服务人员,叼 着香烟,双手扑在办公桌上,无所事事的、很悠闲地坐 着。旁边的椅子上堆着杂物。一个消费者拿着破损的商 品急需维修。但在消费者和售后服务者之间是一个深不 可测的沟壑。架在沟壑上的桥已经破烂不堪了,消费者 无法通行。

■拓展思考: 2.为什么?探寻事件原因。

思想品质或出于什么目的(反应了怎样的思想品质或揭露 了什么问题,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⑴商家的“售后服务”部门真心为消费者服务 吗?为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提示:不是。因为商家的售后服务与消费者之间 的通行的桥梁已经腐烂不堪,消费者无法通行。而 售后服务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叼着香烟,无所事事, 没有主动去维修桥梁。

⑵商家“售后服务”部门为何不及时维修桥呢? 其本质是什么?(引导同学们由现象及本质,深入思 考) 提示:①这揭示出一些商家只追求物质利益,不 追求服务质量。②设立“售后服务”点,只是形同虚 设,不想承担责任。③消费者不能与厂家真正沟通,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④揭露出商家欺骗消费者,经营 不诚信的本质。

3.怎么办?材料立意——总结经验教训或者继承弘扬 (引导同学们由此及彼思考,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1)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像漫画中商家这样 拒绝承担责任的现象很多,如交通肇事者逃逸、子 女拒绝赡养老人、领导干部工作敷衍塞责、食品安 全事故频发、盲目追求眼前利益破坏环境、校车安 全、楼层踩踏事件、医疗事故等。考生应“责任重 于泰山”““敢于担当”“权利与义务”“道德与 服务”

(2)诚信。商家拒绝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是一种 不诚信行为,考生应“批判虚伪,提倡诚信”。生 活中,商家以次充好、买一送一促销手段、台湾餐 馆给游客吃剩菜、海南三亚商家宰客事件、旅行社 诱使或强迫游客购买商品事件等。但也有诚信兄弟 替哥还款„„

(3)沟通。漫画中的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 在于沟通不畅,而和谐的社会的构建需要“真诚的 沟通”,需要畅通的沟通渠道。“沟通消除误解, 消除矛盾”;“如何沟通”(以诚相待直截了当 《负荆请罪》或是委婉含蓄,曲径通幽《烛之武退 秦师》)

推荐第7篇: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好!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好!

今年高考作文题,普遍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无论是全国卷的“山羊过独木桥”,浙江卷的“门与路”,还是湖北卷的“山顶上的风景”……都提出了问题,但没有“标准答案”,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

作文题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重视思维品质,注重论证层次,突出材料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这是近年高考作文题大趋势。

有人说,我国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课堂教育里,从来没有思辨课。语文课沉迷于归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非但不是思辨,反而是“反思辨”。

具体到高考语文试卷,除去作文题,全有标准答案,就算是阅读题,也有固定的套路,答题方向被完全限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文题再要求考生写不容批驳的“高大上”观点,学生怎么可能学会多维思考?充斥着正确废话和违心假话的新型八股文,又能考出什么?

“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接受群体的价值观,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避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鼓励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这些是美国“高考”的作文题;“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这是法国“高考”的作文题。显然,这些题目的思想性都很强,侧重考查思辨能力。通过某一社会、人生问题,直接考查认识水平和分析论述能力。为了“应付”这样的作文题,考生必然会去看很多有价值的名著,而不是抱着“知识点大全”、“满分作文选”之类的东西死啃。

胡适先生说过,标示一个人是大学生的标志,就是“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地推理,和根据证据来相信某一件事的习惯”。高考作文应该承担起那样的引导功能,让学生从高中甚至更早开始,就不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学会思辨学会判断,去更早涉猎那些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成为“更好的公民”“更聪明的选民”“更有智识的报纸读者”“对国家大事和国际大事更为胜任的评论者”,而不是“无意识的两脚机器”。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因此是十分正确的方向。它透露出一条最有价值的讯息:从现在开始,学生们要想写好高考作文,就应该多读几本枯燥的名著,多关注身边的时事,多独立思考一些问题,多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早该翻篇了。

――来源:舒圣祥/ 新华每日电讯

推荐第8篇:让时评作文充满思辨性教学设计

让时评作文充满思辨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明确时评立意的概念。学习时评立意常见的思维方法。

2.通过学习时评立意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在时评作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增强时评写作的思辨性。3.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比较、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时评立意常见的思维方法。

2.提供课题,提供范本,让学生总结方法,运用方法分析新闻,教师点拨指导,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比较、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教学重点】:丰富评论新闻的角度,形成较有深度的看法。

【教学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评论新闻,并准确、简练、生动表达个人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笑话导入新课。

利用笑话导入新课,在不同的思维思想里,体味不同的效果。

曾经,一位教徒在祈祷时犯了烟瘾,于是问神父:“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神父很生气地瞪了他一眼说:“当然不可以!”另一位教徒在祈祷时也犯了烟瘾,他问神父:“抽烟时可以祈祷吗?”神父听了非常欣慰,赞赏地说:“完全可以。”

二、学习时评立意概念,从而进一步认知时评立意常见思维方法。

(一)立意是什么

立意——作者对所评论的对象(包括人物、事件、现象及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确定评论的主要思想。它是评论的灵魂。也可称“立论”。要写出好的时评,首先立意要高。

(二)以“新‘24’孝行动标准”的新闻事件评论为素材,初步认知时评立意常见思维方法。

1.播放有关“新‘24孝’行动标准”的视频,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想法,各抒己见。2.收集各种评论立意摘要,整理以学案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挑选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则评论立意后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理由。

3.教师在学生讲述理由的基础上,客观评论并加以总结各种评论立意所体现的思维方法。

关于新“24孝”行动标准的时评立意摘要:

评论一:与传统“二十四孝”不同,新版标准文辞简明,每条都是操作性强、贴近生活的居家小事,如给父母零花钱、为父母做饭等;不局限于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更注重对其精神和情感的关怀。(《解放日报》)

小结:关注到新“24孝”行动标准的价值取向实质,评论深刻。

评论二:与传统的“24孝”相比,新版“24孝”简洁易懂,包括“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教父母学会上网”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对于弘扬孝道、构建新式家庭道德关系很有帮助。

但这份用心良苦的新“24孝”标准,仍然难逃两层追问:一是“孝道”果真是全国老人心向往之的天年图景?

二是要实现这些孝道新标准,最重要的是要给儿女留下“看风景”的时间和心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眼下诸多社会道德症结,都是家庭道德层面“氧气稀薄”所致。当公民不能尽心尽孝,体恤老人、关爱弱者的传统心理就会日渐麻木,而别人的父母——不过就是马路上跌倒的老太太或迷路在都市的老大爷,不关自己事。新“24孝”标准有了,给子女们一份尽孝的心情与能力,社会鼓励子女尽孝。(《中国青年报》)

小结:肯定“新24孝”的价值,但同时指出标准存在一厢情愿的主观性及实行标准的现实困难,并提出解决困难的办法和呼吁。

评论三:新“24孝”行动标准把孝行细微琐碎化了。“标准”的缺点是没精神层面上的依靠,微小的事情不能过于放大,定了这样的标准,会引导人们只选择一些可能做得到的小事来尽孝。而且将如何尽孝固定下来的做法比较危险,定了这24条,客观上可能会排除其他孝行的存在。(《新民晚报》顾晓鸣)

小结:未雨绸缪地指出“新24孝”标准存在的隐忧,有一定的前瞻性。

教师总结: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思维方法就有不同的立意角度和思想深度。上述评论立意摘要主要体现了如下思维方法。 方法一:寻根推果

阐释:寻根——1.挖掘事件的价值、意义、影响。如评论一

2.思考事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或根源。

推果——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和可能产生的结果,提出隐忧与建议。如评论三

方法二:辩证分析

阐释: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以全面、联系的眼光评价事件。如评论二

三、展示其他时评立意摘要,运用上述思维方法强化认知。1.其他时评立意摘要。

新闻事件三概述:7月2日中午,16岁的湛江女孩李舒舒到佛山顺德乐从镇探望朋友时,受托帮忙照看1岁女童雯雯,看到一辆货车驶向横过马路的雯雯,她冲上前将雯雯推开,但最终两人均遭碾轧。事发后,两人被送往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李舒舒的右腿被车轮碾轧,造成粉碎性骨折,雯雯的双腿也遭碾轧,可能面临双腿截肢。

两天后,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妇联主席温兰子专程到医院看望李舒舒,并送去3万元慰问金。随后,当地有关部门为李舒舒申报了见义勇为称号。8月1日,佛山市顺德区交警出具事故认定书,认为雯雯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马路是实施了有妨碍交通安全的行为,应在此次事故中负一定责任。

评论:每一名见义勇为者,都要为自己受伤负一定责任。这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每个市民都不计后果地进行见义勇为,可能会从另一方面鼓励莽撞行为,导致更大的损失。

其实除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外,还有其他法律法规,对见义勇为者进行奖励。李舒舒冲出马路救人的行为违反交通法,要承担责任,但她的行为又满足见义勇为的条件,应得到奖励。

2.学生小组讨论,根据自己对思维方法的理解,判断以上时评立意所运用的思维方法。

小结:事件三评论——寻根推果+辩证分析 方法再现:辩证分析,摈弃偏狭观全局

四、课堂总结

推荐第9篇:论高中语文写作的思辨性

论高中语文写作的思辨性

【内容摘要】语文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有效标准之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处处有机遇,也时时有挑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决定了他的底蕴格局决定了他是否能够欣赏到世界的美丽风景。华罗庚曾经说过“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而作文作为语文的一种存在形式,在对语文能力考查中被越来越重视。语文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成为了众多语文教师一直研究的话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能力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考试中所占分数有60分,可以说是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为“听”、“说”、“读”三个方面的总结与升华,“写”能够反映同学们的综合水平与整体素养。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也日益重要。本文将就高中生作文思辨性的培养作出如下讨论。

一、思辨性的重要性

“思辨”一词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主要运用体现在高中作文形式――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眼下,部分学生相信作文主题的道理深浅无关紧要,导致写出的议论文论点简单、论据不足、见解不够深刻,最终作文得分不理想,极大的影响了语文中成绩。大多数教师都在平时注重培养高中语文作文的写作技巧、素材积累甚至是书面的整洁问题,但是笔者认为,此类问题虽然需要注意,但都不及整篇作文的中心思想重要。中心思想是一篇作文的灵魂,灵魂的高度上去了,作文的水平自然而然就提升了。所以说,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重点要抓作文立意的深度,增强学生的理解题意能力,能从作文的材料中提取出来有用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的理解题意,提升主题。以一道高考作文题为例: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同学看到此题,不假思索的写出在各种什么样子的情况之下,人们需要说“不”,导致整篇文章只顾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他们没有把握题目的主旨并对此进行深入挖掘,即:为什么不能轻易说“不”。的语文作文思辨性的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所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创造出更加优质的作文。

二、相应改进教学方法

1.教无定法,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能固定一种模式强压给学生,否则必然会束缚学生的创作思维和主观能动性。有的教师在指导作文时,过分注重范文的作用,将课堂上学生自主写作的时间都用在了赏析范文上。的确,范文在学生的写作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模板,也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方法和优美语句。但是过分注重范文而忽视学生自主创作,就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自己一动手写就不会了。教师应将重点放在积累作文素材上,丰富的作文素材,能够在学生思维拓展的时候加以延伸,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文章主体,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磨刀不误砍柴功,表现方法和技巧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在写作中非常重要。很多同学不注重语言的表达,单调的形式经常使人们感到乏味。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加文章的亮点,使文章别具一格。这就需要同学们尽可能多的了解写作的表现方法及其作用,在适合的地方加以运用,将人物的性格刻画的更加丰满,将自己的情感表达的更加充分,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重点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和技巧,让同学们在范文中吸取写作经验,学习写作方法,然后逐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将运用和创新融为一体,文章才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在讲读教学中,结合作品的写作特色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仅使同学们对文章的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将写作技巧运用得更加灵活,有利于思辨性的技巧性运用,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三、转变批改形式,给予发展性评价

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应采取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区别和情感差异,关注他们在作文中的纵向比较。优点要提出表扬,鼓励他们发扬光大;缺点要找出适合的改进方法,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加以改进。在批改和讲评的环节,我们应鼓励、欣赏和尊重每一位同学,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和自尊心。对于同学们而言,老师的鼓励和赞赏是对他们写作的一种肯定,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必定会再接再厉。教师在学习中起着引导的重要作用,为同学们提供帮助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因此在学生遇到困难之时,我们应及时给予帮助,找寻方法,?M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每一位同学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扬长避短,在批改文章的结尾,应当时不时的指出学生可提升的地方,为他们找出发展的方向,真正指引学生发散思维,延伸思想深度,提高作文深度。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这需要师生共同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努力。学生能否构思好一篇文章,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语文成绩。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有大幅度提高,在语文学习中占据优势。

【参考文献】

[1] 徐志刚.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2014(30).

[2] 李文.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试题与研究,2013(33).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中学)

推荐第10篇:思辨类作文素材

思辨类作文素材

(辩证思维类“正例”“反例”“名言”论据)

一、一分为二看问题 【正例】

1、幼苗的成长,少不了时雨的灌溉,少不了除草灭虫。王阳明说:“时雨春风,沾被卉水,莫不萌发越发,自然日长月化。”“时雨”乃“及时雨”。若“久旱不雨”,则苗必枯萎,然而如果是“狂风暴雨”,禾苗也必然被淹。

2、战国时,秦国面对联合起来的六国,励精图治,起用商鞍变法,时时警惕,不敢有丝毫松懈情绪,最后把六国逐一消灭。所以说,敌对力量存在对自己有威胁,但也对自己有激励作用。一旦没有了对抗力量,秦国自以为高枕无忧了,却被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3、春秋时,吴王夫差替父报仇,一举把越国打败,吴王夫差洋洋自得,放虎归山,留下越王勾践,让他成为吴王的人质,没想到越王勾践尝胆卧薪,刻苦自励以图复国,二十年后,越国又击败吴国,夫差请求勾践仁义待他,勾践却不予理睬,把夫差杀了。

4、韩愈在《原道》中说:“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这就是说坐井观天,若说天的一部分有井口大是对的;若说天只有井口大就错了。

5、“管宁割席”的故事传颂至今,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典型加以宣传。但管宁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采取绝交的态度,也实在过于片面了。

6、牵牛花是缠绕茎草本花,靠攀附在篱笆支架上成长。有人贬斥它的软骨头,没有人格,靠依附,可悲。有人赞美它,能利用他物发展自己,开花结果,成就一番事业,可喜。

7、小草与庄稼争肥料,争地盘,影响庄稼生长,农民把它斩草除根。但它生命力极强,高山、石隙、洼地,都苗壮成长。人们常用“疾风知劲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赞颂它。 【引言】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2、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3、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白居易

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5、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反例】

l、早在五十年代,著名教授马寅初先生就提出了控制人口的建议,但被否定了。因为当时正值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只看到人作为生产者的一面,提出“多生几个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一味地强调人多力量大。却不曾想到,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以至酿成了一个大错误。

2、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斯多德堪称得上博学多才,为人所敬仰。但他的“天动学说”是错误的理论,并被当时欧洲最高权威的教皇奉为真理,流传1800多年,可以说是对人类探讨天体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阻碍作用。

3、虢国的国君喜欢听人家说讨好奉承话而不喜欢听真话、实话,结果京城被别国攻陷,靠一个车夫才落荒而逃保住性命。后来国君问车夫,我逃出城门时,你怎么正好在那里?你事先知道要出事?车夫点头,国君说你怎么不说,车夫说你不喜欢真话,我不敢说。国君大怒,训斥了车夫一顿,晚上车夫逃走,虢国国君被野兽吃掉。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 【正例】

1、宋国一农夫得一玉石,,他把它献给地方长官子罕先生。了罕坚决不接收,并说:\"你把玉送给我,我是得到了宝物。而我若接你的宝玉,那末,我自己的清廉这宝物也由此失去了。事物都是这样转化的。

2、有个人为了灭鼠养一只猫,这猫既帮他抓老鼠,又给他解闷儿,他就多养几只猫,逐渐有一百多只,猫一多,无鼠可吃,主人买肉给它们吃,渐渐地猫的后代只知吃肉,不知吃老鼠。

3、一只母鹰辛辛苦苦把自己的孩子养成一只成年的雄鹰。这雄鹰对自己的母亲十分孝敬,不让母鹰出去寻食,早上又守护在母鹰身边。母鹰觉得自己衰老加快了,她安排孩子远行闯荡世界,在没有儿子照料的情况下,一切都靠自己。一年后,小鹰来看望母亲,意外发现老鹰巳非常矫健。

4苏阿芒连续三年报考文字均落榜,后自学,掌握了多国文字,应邀参加国际语言学会,在50多个国家和的去发表论文。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粥都难吃到;司马光出身贫寒;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高尔基曾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曾生活常靠弟弟接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身鞋匠家庭,衣不蔽体;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打工,供姐姐读书。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很有成就的名人。

5、雍丘地方有个叫北宫殖的打鱼人,拾到一颗罕见的大珍珠,晚上这珍珠发出的光可以照很远,人们都知道了。不几天,国君派人来对北宫殖说:把珍珠送进宫,保你荣华富贵。北宫殖的父亲却认为,献珍珠成了暴发户,就会骄奢淫逸,骄奢淫逸就容易招惹祸患。于是与北宫殖一齐动手,把珍珠砸个粉碎。

6、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若是活的,卖价就极高。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抵港。很多人的努力都失败。唯有一艘这样的船,船民把一条馀鲶扔进沙丁鱼成群的槽里。鲶鱼不自在乱游乱撞,沙丁鱼们紧张地不停游动。直到船抵港,沙丁鱼们还在乱蹦乱跳。

7、陈平长得高大俊美,但年轻时只喜交游,不愿耕种,故家贫。同县一张女嫁五家均丧夫,别人不敢再娶这张女,陈平却愿娶。张母到陈家拜访,陈平虽贫穷到用草席拦门,但门口车印仍很多,张母就答应了。她说:像陈平这样漂亮而且交际又广的人,绝不会长久地贫穷和处于低位的,后陈平果然官至丞相。

8、老鼠是令人厌恶的坏东西。可是经过训练的老鼠却成了公安战士的好助手,凭着它的嗅觉,能侦察出飞机、汽车、火车、轮船上的行李中的毒品和爆炸物。

9、薛潭拜秦青学唱歌。薛潭学了→段时间就认为学得差不多了,就向秦青告别,秦青在凉亭设酒宴送行。酒过三巡,秦青击节引吭,高歌送别曲,森林震撼,白云遏止,小鸟停唱。薛潭顿感技元止境,总是发展变化的。感到很愧羞,马上谢罪,继续跟秦青学唱歌。

10、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叫门客冯谖去薛地收债。一天工夫,冯谖就回到孟尝君府邸,孟尝君奇怪地问为什么这么秧,冯谖说,我假借你的命令把债全部送给老百姓,并当场烧毁债据,这叫买义。孟尝君不悦。后来孟尝君被齐王驱逐回到封地薛,百姓夹道欢迎。孟尝君这才悟出冯谖的买义的先见之明。, 【引言】

1、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恩格斯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恩格斯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毛泽东

7、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亚里士多德

8、万物必有盛衰,万物必有弛张。—―韩非子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 【反例】

1、美国阿拉斯加一自然保护区养了鹿群,为了不使鹿群受伤害,主人将狼捕杀光。从此,鹿群处于没有天敌的“安乐窝”中,迅速繁殖,十年之后,由千只发展到四万只,保护区里的植物因被鹿食用与践踏而凋零,鹿本身也因运动减少体质下降,导致大批死亡。

2、某教师刚参加工作日才,恨不得把满肚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充分发挥\"满堂灌\"的作用?学生无暇思索与接受,结果,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家长意见很大。

3、《吕氏春秋》中有一段《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说:楚国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他赶快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儿掉到水里去的。”船停止了,他就从做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试想,船已经走了,剑却没有走,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4、秦国采用商鞍变法后凭借它的武力,终于造成了万乘之势,使所有国家朝拜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的朝代。然而它建国后仍然采用战争时候的高压政策对待百姓,不去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因此,秦王朝仅只维持了二十多年,就被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5、楚国想偷袭宋国,他们事先在进军必经的流河里浅水处做过目标记,没想到,这晚上滩水突然涨水,楚国的军队仍然依原标记渡洞,故淹死无数士兵,渡河失败。

6、古时成阳堪,把儿子教育成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平时大家都称赞成阳堪的儿子有教养。一天成阳堪家里发生火灾,成叫儿子去亲戚家借梯子救火。儿子为了显示自己的识礼,所以花费了不少时间与亲戚寒喧,直到亲戚问有什么事,他才慢条斯理地说出原委,亲戚家赶紧扛梯去救火,成阳堪家已变成废墟了。

三、量变与质变 【正例】

l、《文史通义》的作者章学诚,年轻时接受能力较差,记忆力也不十分好,读私塾时,常为背几十个字伤脑筋。但他日夜苦读,由少积多,终于成为大学者。

2、三国时的董遇,家贫无力上学,靠卖柴糊口,但他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抓紧时间勤学苦读,依靠自学终成名重一时的学者。

3、一位青年画家专程请教大画家阿道夫•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只要不到一天,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门采尔笑着回答:“请倒过来试试吧。要是你花一年功夫去画,那么,只要一天功夫就准能卖掉它了。”青年画家接受了门采尔的忠告,回去后认真苦练基本功,深入搜集素材,经过周密的构思,用近一年功夫创作了一幅油画。果然,这幅不到一天就卖掉了。 【引言】

1、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俗语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3、祸患常积于忽微——欧阳修

4、千里之堤,渍于蚁穴。――俗语 【反例】

1、天津有一个当祖父的人,宠爱小孙子,让孙儿用牙签在自己脸上乱戳,结果酿成悲剧,眼睛被惯坏了的孙儿扎瞎。

2、战国时,虞国虞学会造漆,他发现把漆树叶子熬成膏掺在漆中能降低成本,以此成了富翁。一次,他带了一大批漆前去吴国,吴国此时正与越国打仗,漆的来源断了。虞学大受吴人欢迎,成交时有人见漆桶上封条很新,怀疑内中有假,就借故说二十天后取货,二十天后,漆全部变质,虞学漆没卖出,盘缠也没有了,饿死吴国。

3、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口水很清,很甜的水井,过路人都愿意在这里歇脚喝水。一天,一老者发现水井比以往浅了一些,便对村民说,你们这口井该掏掏了,村民很不以为然,没有接受。第二年春大旱,井水干枯,全村人只好外出逃荒讨饭

4、一个抢劫杀人犯临刑前请求见母亲一面。他母亲来后,他以要报母亲养育之恩为由要吮母亲的奶,母亲答应了,抢劫犯一口咬掉母亲的乳头,痛苦地说:我小时候偷一根针拿回家,你老人家竟说我是乖孩子,懂得顾家。于是,我偷之胆越来越大,偷之物越来越多,由偷而抢,最终走上刑场,告别人间,妈妈,我恨你。

四、新生事物 【正例】

1、华东师范大学崛起45岁左右的“小字辈”博士生导师群体,其学术领域覆盖18个博士点,超过该校现有的博士学科总数的半数以上,现已有25名这样的博士导师活跃在校园里。

2、在汉城奥运会上,美国的曾\"创造50米自由泳世界记录的比昂迪奋力游到终点,当他抬头看时,发现独联体选手比他领先一指夺走了金牌,比昂迪脸上现出灿烂的笑容,由衷地感到欣慰,他过去拥抱了那位把自己打败的对手。

3、果树枝头,硕果累累,秋叶却飘落了,把自己揉进了护根的泥土,默默地给果树输送营养。【引言】

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白居易

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

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

4、历史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俄〉车尼雪夫斯基

5、最可怕的敌人,就是缺乏坚强的信念。——(法)罗曼•罗兰

6、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伟大的时代。——(俄)列别捷夫

7、枫林新叶催陈叶,雏凤清于老风声。——李商隐

五、内因与外因 【正例】

1、一定的温度,可以使鸡蛋孵出小鸡,却不能使石头孵出小鸡。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温度这个外因条件,鸡蛋也是孵不出小鸡的。

2、我国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号称“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多种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解俊峰等五人,历时21年,培养出6种巨穗小麦新品种。水稻和小麦生产,有了优良种籽这个变化的依据,再加上良好的水、肥等外部因素,才能高产优质,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打铁先得自身硬。孔繁森、李润

五、李国安、吴天祥等党的好干部,面对商品经济的大潮,站得正,立得稳,勤政廉政,努力工作,为党旗增了辉,为人民立了大功。

4、人体存在着同化和异化及遗传和变异的矛盾,人体每一瞬间都有旧的细胞死亡,又有新的细胞产生。正是这种自身的内部矛盾在推动着人生由幼年到少年,由少年到青年以至中老年的变化发展。

5、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寇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元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6、战国时代的苏秦,从鬼谷子学习纵横术出游数载,失意而归。家中人都瞧不起他,他仍发愤读《阴符经》,每至深夜,要瞌睡了,便引锥刺股,终于学成,挂了六国相印抗秦。

7、著名画家黄幻吾有将“污纸成画”的绝技。一次他当众宣布:“我能在有墨污的纸上作画,请哪位同志在纸上随便涂画两笔,把纸弄脏,我马上就能画成一幅画。”观众中走出一人,在纸上画了两个圆圈。黄先生沉思片刻,先将圆圈画成两个葫芦,再添枝加叶又在近旁画一小鸟。几分钟,一随生机勃勃的葫芦小鸟图就画成了,观众无不拍案叫绝。 【引言】

1、有志者二事意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或不能屈。——孟子 【反例】

l、弈秋是全国名的棋手,他收了两个智力相当的学生,其中一位全神贯注静心听讲,一位虽然也坐在那里听讲,但心里却想着有一群大雁将要从这里飞过,随时准备张弓射雁。同一位老师,同一学习内容,外因是完全相同的。但一个专心致志,虚心学习,结果棋艺大进;另一个心猿意马,用心不专,棋艺无甚长进。(《孟子•告子上》)

2、病菌能使身体衰弱的人致病;在商品经济的大海中,开金主义腐蚀了一批意志薄弱的人。原北京市市委书记陈希同、副市长王宝森就是这类人的典型。

3、《伶官传序》中的庄宗,当他即位之后,沉溺于花天酒地,歌舞升平之中,结果“令数十伶人所困”,丢掉了后唐江山。

六、现象与本质 【正例】

1、中世纪的欧洲曾发生过一场可怕的病疫,在不长的时间里死了大约、2500万人。许多人“无缘无故”的发热,寒战、剧烈头疼,神经错乱。当时有人以为是“天意”。后来科学家发现它是由一种细菌引起的。鼠疫杆菌的传染,就是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

2、小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没有飞到天上去;-块在石头被抛向天空,它必然降落到地上„„牛顿在前人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研究,发现这类现象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3、马克思花了40多年时间,阅读了1500多种书籍,查阅了当时所能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材料,写出了伟大的科学著作《资本论》。

4、有人说,门捷列夫是在玩扑克牌时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实际上,门捷列夫吸取了前人的成果,自己又经过20年探索,做了无数次的实验,积累关于各种元素的基本资料,终于从中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5、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感到入水越深,身体也越轻。由于深入思考,发现了液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阿基米德原理。他根据这个原理,解开了工匠在王冠里掺假之谜。

6、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在做什么,第一个说“砌砖”;第二个人说“赚工资”;第三个人说:“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后来,第三个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7、伯乐善于相马,写了总结经验的书在《相马经》。伯乐的儿子拿着这本《相马经》去寻找千里马。每见一马便拿出父亲的《相马经》对照是不是额高且丰满,两眼圆而闪亮,蹄子粗壮而结实。后来他找到二匹符合这种要求的马,骑上回家,不料这马只跑了百把里路,就倒地而死,伯乐的儿子只好步行回家。

8、齐国宰相管仲得病后建议齐桓公不可重用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齐桓公不解地说:“这四人忠心。易牙把自己的孩子煮给我吃,竖刁为在我身边待奉,自阉当太监;常之巫测祸福,帮我逢凶化吉;公子启方父亲病故,他不肯离我奔丧。”管仲死后,齐桓公起初按管仲的劝说做了,但后来又把此四人召回宫。不日,齐桓公病,四个趁机切断齐桓公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齐桓公惨死宫中。

9、齐国曲鞍地方的路旁有一棵高大的树,人们经过这里都要啧啧称奇,唯有一个叫匠石的木匠师傅每天路过大树,一眼也不看这棵大树。他徒弟问他何故,他说:“那是一棵无价值的树,不然的话它不能安安稳稳在这里活这么多年。”果然,这种树的木材做船透水,做家具有怪味,做棺木很快就腐烂。 【引言】

l、我们看事情必须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方法。——毛泽东

2、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

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俗语 【反例】

1、一个渔夫把一条小鱼放在大路边有水的树洞里之后走了。一个赶路人路过大树,见树洞里竟有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以为是神鱼。一传十,十传百,神鱼的传说越来越奇,不少人在树前烧香祭拜,保佑平安。香火竟然超过附近的寺庙。一天,那放鱼的渔夫又路过这里,心中只能暗自好笑。

2、地球上的人们,看到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的现象,认为太阳和其它星球都在围绕地球旋转。这就是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后来,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证实了它的错误。

七、联系与制约 【正例】

1、富兰克林年轻时,曾经到英国伦敦的巴茨印刷所当工人。那时,全所50多个工人,受社会上饮酒风气的影响,人人嗜好啤酒。但是,富兰克林却滴酒不入,只吃面包喝清水,他劝工人们说:“体育锻炼可以健身。”可是人们不听,并嘲笑他是“喝清水的美洲人”。富兰克林工作之余,经常散步、游泳、做体操和跑步,身体越来越结实。一次,工人们搬金属板,每人用力气也只能搬动一块,富兰克林却轻而易举搬起两块。工人们问他有什么决窍,他说:“我的力气,就是靠经常锻炼得来的。”

2、碧波荡漾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生物,可它必须在大堤之间流淌;一旦冲击河床,必然泛滥成灾,自己也只能干涸。地球是人类之母,可它必须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行;离开了轨道,只能成为宇窗中的一颗流星。 【引言】

1、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一一毛泽东

2、对于任何问题,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不要否定一切。—―毛泽东 【反例】

l、《左传》中有则《唇亡齿寒》的故事。虞国和虢国本是唇齿相依的两个战略伙伴,而虞国国君不听劝阻,接受晋国的美玉,让道给晋国前去攻打虢国,结果,晋国灭了镜国后,在班师回国途中把虞国灭亡了。

2、俄国克雷洛夫一寓言故事:一匹解除了缰绳的马,眼冒火,头充血,再也不听主人的斥责,飞奔狂跑,结果冲下深渊,粉身碎骨。

3、齐景公在渤海之滨游玩,忽接信使报告:“丞相晏婴病危,生前怕难相见。”景公急忙起身返回,嫌马太慢,亲自挥鞭;过后还觉得马走得不快,索性弃车行走了,结果更慢了,终没见到晏婴。

八、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正例】

1、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指出,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要下降为次要矛盾。他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反对关门主义。我党正确处理了西安事变,把蒋介石放回南京,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规律。在新和旧这一对矛盾中,我们要促进新的方面,去战胜旧的方面。当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由大变小,逐步归于灭亡,旧事物的性质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了。

3、赵人养了一只猫,它捕捉了老鼠,也吃光了鸡。赵人之子要父亲把猫赶走。但赵人认为不绝鼠患,难得温饱,没有鸡吃,无关紧要。因此,还是留下了这只猫。

4、一位青年苦恼地对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对音乐和美术也感兴趣,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上了,结果却收效甚微。听完年轻人的话,法布尔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透镜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重点上试试,就象这块透镜一样!”青年人照法希尔的话去做了,终有建树。 【引言】

1、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法)罗曼•罗兰

2、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毛泽东

3、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俗语

4、方气用在节骨眼上,好钢使在刀口上,工作要做在点子上。——俗语 【反例】

l、鼯鼠身怀五种本领:会飞,会走,能游泳,能爬树,又会掘土打洞。但说来可怜。飞,飞不上屋顶;游泳,渡不过小溪;爬树,爬不上树梢;走吧,还不如人走得快;掘土打成的洞,竟藏不住自己小小的身体,名义上是学会了五种本领,其实,一样也不中用,这怎能说它有本领呢!

2、古时,兄弟俩出去打猎。一个大雁飞来,正要弯弓射雁的时候,哥哥说:“射下大雁煮了吃。”弟弟说:“应该烤了吃。”兄弟俩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而大雁早就振翅飞远了。

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正例】 l、唐太宗李世民为广罗人才,令封德彝推举贤人。很久,封德彝未推荐过一个,太宗责问他,他说:“不是我不尽心去找实在是因为现在没有什么杰出大才。”太宗严正批驳:“君子用人如同使用器具一样,应当各取所长,自古以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都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应该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啊!”封德彝听后无言以对。

2、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给李延、倪寻两人治病,他们症状基本相同,都是头疼发烧。可是,华佗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剂,给倪寻开却是通导剂。原来,华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从李延的病情看出是由外部器官引起的,从倪寻的病情看出是由内部积食引起的,所以用不同的处方治好了两人的病。

3、兴建三峡工程,是利多弊少,还是弊多利少?对三峡工程持怀疑态度的主要顾虑是库尾泥沙,移民安置、生态环境,文物保护以及国力等问题。但兴建三峡工程,将带来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南水北调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使像生态环境等问题,也是既有弊更有利的。古人云:“两害取其轻,两利取其重。”经过认真周密的科学论证,专家们的结论是:建设三峡工程,对四化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

4、春秋时,晋国大将祁黄羊年龄大了,便向晋悼公提出辞职的请求。晋悼公说:“你走了,派谁接替你呢?”祁黄羊说:“解狐最合适。”晋悼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说:“大王只问我什么人能带好军队,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后来解狐死了,晋悼公问祁黄羊:“再派谁好呢?”祁黄羊说:“祁午能担任这个职务。”晋悼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大王只问我谁能担任这个职务,并没有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祁午上任后,赏罚分明,得到人们的赞扬。 【引言】

1、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来说,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毛泽东

2、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例】

1、一个高个子身高于门,必须弯腰进门;一个矮个子进门也学高个子的样弯腰,成为笑话。

2、有个鲁国人擅长编麻鞋,妻子擅长织白绢,想迁家去越国。有人说:“你们将会贫穷。麻鞋是脚穿的,臼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一贯赤脚走路,喜欢披头散发。”这个鲁国人不听,去越国一年后,贫困而返。

十、一切从实际出发 【正例】

1、战国时期,齐国的邹忌是个美男子。他的妻、妾和客人都说他比城北徐公美,可是邹忌并不盲目自信。看到徐公后,自认为不如徐公美,而且照镜子,仔细“调查研究”一番,觉得比徐公差了一大截。他悟出了妻、妾和客人说他美的原因,并用此设喻来委婉地规劝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使齐国强盛起来,在朝廷上“战胜”了燕、赵、韩、魏等国。

2、吴吉昌通过反复实践解决了棉花落桃问题,姚士昌通过几年实践摸索出落花生增产的经验,李光庆在水稻生产中解决了减少空壳率的问题,袁隆平辛苦多年培育出杂交水稻系列制种。他们的经验和理论普遍推广,为解决人类的穿衣吃饭作出了杰出贡献。

3、宋代的沈括,为了测定极星的位置,连续三个月里,每晚上半夜、午夜、下半夜各观察一次,画出200多张图,并进行细致测量和数学推演,“凡十余年,方初见真数”,得出每日微差时间的大小,并给予理论上的解释。

4、达尔文五年环球旅行,在各地进行了动植物和地质方面的实地考察和研究,逐步形成了进化论思想,后来又进行了二十多年的调查研究,还亲自进行了选育良种的科学实验,于1859年完成了《物种起源》,深刻地阐明了现代生物是长期的历史进化的结果。【引言】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2、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邓小平

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

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

5、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一一毛泽东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一毛泽东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一陆游 【反例】

1、《史记》记载: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纸上谈兵,滔滔不绝。赵括颇为得意,以为世上人莫可挡。而赵奢却不以为喜,他说,一旦让赵括带兵,“破赵军者必括也。”赵奢死后,赵括率兵与秦国交战,结果为秦将白起的奇兵佯攻所诈,粮道被绝,军队被围,不但自己被秦军射死,还断送了四十万兵士的性命。蔺相如曾经批评赵王用赵括带兵如“胶柱鼓瑟”,批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2、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主观认定是邻居的儿子偷的。看他走路的样子,面部的表情都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听他讲话的声调,也像是偷了斧头的人。总之,邻居的儿了动作态度,没有一处不像偷了斧头的样子。后来,这个人在山沟里掘地,找到了自己的斧子。再看邻居的儿子,动作态度没有一处像偷斧的样子了。(《列子•说符篇》)

3、古时候一个国王出巡,听到哭声,命令随臣去查问。回报说,那边山上一妇人在哭,她丈夫吃饭不幸噎死了。国王下令,今后任何人都不准吃饭了。 十

一、掌握分寸 【正例】

1、南朝名医陶弘景认为巴豆最能泻人,是一种泻药。李时珍经过试验后,认为巴豆剂量用得重可引起严重腹泻,但是,如果剂量轻,可治疗腹泻。他用这种方法,治好了一个患慢性腹泻的妇女。以后,又陆续治好了一百个腹泻的病人。

2、服药治病,剂量必须适当,量小治不了病,量大又会造成中毒。在农业生产中,播种量、施肥量等要适度。在工业生产中,机器的运转速度、运转时间要适度。孔子说:“过犹不及”,意思是说,事情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3、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京剧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温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歌唱时,情真而又能自持。工人炼钢要注意火侯,做政治工作要掌握分寸。 【引言】

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反例】

l、某地强调干部年轻化,一个级别划一个年龄界限;强调专业化、知识化,则又是一个级别一个文凭界限。结果一些真才实学的人,却因这两条界限卡住,难以发挥作用。

2、俄国有个叫杰米扬的人,做汤鲜美可口,受到客人好评。一次,他又用拿手好汤招待客人,在他的力劝下,客人已喝了很多,可这位杰米扬先生还是无休止地劝客人再喝一盆,客人只好逃走。

3、青年工人胡某,深夜将本厂电工的铁皮工具箱偷出,藏在厂院墙外的草丛中,准备第二天晚上取走。次日,电工李某在院墙外发现了自己失窃的工具箱,知道小偷会来拿,便将220伏的电线接在铁皮工具箱上。当晚,胡某前去取箱,被当场电死。结果,李某被判了无期徒刑。 十

二、道德 【正例】

1、明朝陈寿,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有一次他拾了财物,却坐在那里守到深夜,忍饥挨饿等待失主来找。失主来了,他就把财物还给了人家。

2、东晋孝武帝时,郗超与谢玄合不来,但当秦王持坚率兵攻晋时,都超推荐谢玄,他认为对人才当做到人尽其用,此次出征,必然能够建立功勋。结果,谢玄果然在淝水之战中一举获全胜。

3、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年轻的左拉因身无分文,只好忍着饥饿坐在巴黎卢森堡公园的长椅上做诗。这时有个一天一夜没有吃东西的少女哆哆嗦嗦地过来讨钱,同样处境的左拉脱下上衣给那个少女,叫她换顿饭吃,自己只穿一件衬衫,冒着寒冷回到他的阁楼上去。

4、一八四四年,达尔文得出了物种不断进化的理论,觉得还不够完善,一直没有发表。一八五八年,达尔文突然收到华莱斯从马来群岛寄来的论文,观点竟和自己研究了二十多年进化论几乎一模一样。达尔文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先发表华莱斯的文章。只是由于赖尔和胡克的坚决主张,他们两人的论文同时发表在林耐学会的杂志上。

5、陈嘉庚相继捐了巨额金钱,在国内兴办各类学校。他有个儿子曾向公司支借了五十元钱。陈老查帐时发现,回家警告儿子说:“你爸爸的钱是不能给侵吞的!”有人觉得不可理解,陈笑着解释说:“人谁不爱其子,惟别有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且贤而多财必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其过,实乃害之,非爱之也。” 【引言】

1、德,国家之基地。——《左传》

2、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

3、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

4、生命的短促,只有关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5、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卢梭

6、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但丁

7、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培根

8、道德、面貌渺小的地方,不会有伟大的人物。——罗曼•罗兰 【反例】

东海郡的孝子郭纯死了母亲。每当他哭母亲的时候,就有成群的鸟雀飞落聚在他周围。官府派人检查观看,确实有这样的事情,立即给他门上挂匾,巷口建牌坊,表彰他的孝行。后来查明:原来郭纯每次哭母时,总是把饼撕碎撒在地上,于是成群的鸟雀争着飞来吃饼。以后仍这样做,鸟雀一听到郭纯的哭声,没有不争着飞来聚集的,并不是郭纯的孝心感动了鬼神而显什么灵异。 十

三、荣誉 【正例】

1、举世闻名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女儿巴鲁玛•毕加索,不用她父亲的遗产和声望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作为服装、珠宝设计师的巴鲁玛,十八岁时就毅然改就自己的姓名,将“毕加索”的字样抹去了。她常常嗤笑道:“‘毕加索’的名字确曾使我轻易地克服了各种障碍,办事极为方便。”然而,她又庄重地说:“实际上,我不认为金钱和声誉能使一个人最终获得成功。我认为,成功,始终应该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来达到。”

2、有个俄国青年想一举成名。他去请教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诚恳地对年轻人说:“人好比分数,而分母就是他把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如果分母是无穷大,分数就等于零了。”

3、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建树卓绝,萤声科坛,荣誉奖章接踵而至。他一生中得到九十四个荣誉头衔,奖章、勋章不计其数。可是他把奖章藏起来,从来不愿意佩戴。得到荣誉时,他从不喜形于色。他说:“我不能说这些荣誉不珍贵,不过我从来不是为了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

4、欧阳修和宋祁写《新唐书》,欧阳修只写纪、志部分,宋祁写列传部分,书成之后,按旧例,作者只署官职最高者一个的姓名。欧阳修官职最高,可欧阳修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于是分别署名,纪、志题欧阳修撰,列传题宋祁撰。

5、肖伯纳到苏联度假,一天,他在公园里遇到一个小姑娘。他同她玩了半天,分别时对她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就是世界上有名的肖伯纳。”天真的小姑娘立刻仿照他的口吻说:“你也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姑娘玛莎。”肖伯纳把这件事当作一次教训,深深印在脑海里。 【引言】

1、无瑕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珠。——莎士比亚

2、奖状对于一个真正的英雄,永远不是一张毕业证书,而是攀登途中的一座座里程碑。——格言 【反例】

英国“蒸汽大王”瓦特活了八十三岁,他出身木匠家庭,年轻时勤奋好学,发明了新型蒸汽机,一举成名,成为制造蒸汽机的大老板。可到晚年,他竟压制推广霍思布源发明的“双筒蒸汽机”,他还以“学阀”的姿态压制特列维蒂克发明的“高压蒸汽机”。 十

四、专心 【正例】

1、晋代大书法家王曦之有一回在书房里练字,书童送来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他头也未抬,继续挥笔疾书。后来他夫人来书房催他用餐,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馍馍正往嘴里送,还连声夸奖夫人今天做的蒜泥好香。

2、唐代诗人贾岛为了锤炼“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思考入迷,竟撞了当时京兆尹韩愈的轿。

3、我国著名麻类纤维女专家云鹤在济南女师学习时,叫同学们把自己反锁在学校一个堆放杂物的破仓库里边,以便集中精力温习功课。在仓库里,她每天起五更,睡半夜,不顾闷热潮湿、蚊虫叮咬,发奋学习。后来,她终于成为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第一个女化学博士。

4、数学家吴文俊教授能记住某一台机器的安装时间,能记清某台计算机程序的编制数目和编制时间,却记不住自己的生日,甚至连自己结婚的日子也忘掉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来不记那些没有意义的数字”。

5、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会事半功倍,长期锻炼这种能力可以使人在复杂的环境下不受外界干扰而积极思维。列宁极善集中注意力,在激烈的论辩中,他可以一边细昕对方的讲话,一边迅速记下自己的论点。契诃夫可以在人声鼎沸的车站、饭店构思作品。列夫·托尔斯泰坚持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写小说。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柯支,一次在旅馆欣赏肖邦的钢琴演奏,忽然室外发生了火警,人们夺门而出,及至火已扑灭,人们重返室内时,肖邦仍在演奏,而诗人也在凝神倾听,对刚才的骚乱竟一点也没有觉察。 【引言】

1、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大学》

2、心不专,不能专诚。——《淮南子》

3、聪明的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把它学好。——《歌德谈话录》 【反例】

1、国手弈秋曾教两个学生弈棋。一个学习时专心致志,结果不久便学会下棋。另一个学习时心不在焉,一心想到窗外的飞雁,结果既未学会下棋,又浪费了时间。

2、1830年,维勒对墨西哥出产一种铝矿潜心研究,断定这种铝矿中还有一种没被人发现的新元素。可惜的是,他没有继续研究下去。就在第二年,塞夫斯德朗对此经过长期研究,终于发现了这一新元素——钒。维勒对自己的浅尝辄止深感懊悔。 十

五、谦虚 【正例】

1、红军长征时,彭德怀同志指挥了吴起镇战役,伏击敌人骑兵,消灭了一个半团,击溃了两个团。毛泽东同志特意赠诗赞扬彭总:“山高路险沟深,骑兵任你纵横,谁敢横枪勒马,惟我彭大将军。”彭总看到这首诗,将最后一句“惟我彭大将军”改为“惟我英勇红军”。

2、大科学家牛顿在科学事业上取得的成就,算是不小吧,可是当他谈到自己的成就时,却谦虚地说:“我只是象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到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3、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领兵救韩,先后两次虚心倾听士兵许历的建议,挫败秦军夜袭阴谋,占据战场有利地形,杀得秦军尸横遍野,大败而逃。

4、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正想咏景抒怀,忽然发现墙上有崔颖题诗,吟咏再三,不禁叫绝,感到自己的构思立意没有超过崔颖,断然放弃了做诗的念头,只说了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

5、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虽然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但孔子却向郑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习弹琴,向老子问礼。 【引言】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2、有成绩不要翘尾巴,搞革命要实干,不要图虚名。——陈毅

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4、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逊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苏)高尔基 【反例】

1、滑铁卢战役,拿破仑不把同盟军的主将威灵顿放在眼内,说:“威灵顿有什么了不起,败军之将,我用不到一顿早餐的时间,就能干掉它!”此话传开,法军上下一片骄狂。结果,却是法军全线崩溃,一败涂地。

2、三国时的蜀将马谡,自恃有学问有见地,骄傲自大,主观武断,既违背军师诸葛亮的安排,不听参军王平的意见,不仅失掉了街亭,连自己的脑袋也丢了。

第11篇:思辨类作文素材

一分为二看问题 正例

1、幼苗的成长,少不了时雨的灌溉,少不了除草灭虫。王阳明说:“时雨春风,沾被卉水,莫不萌发越发,自然日长月化。”“时雨”乃“及时雨”。若“久旱不雨”,则苗必枯萎,然而如果是“狂风暴雨”,禾苗也必然被淹。

2、战国时,秦国面对联合起来的六国,励精图治,起用商鞍变法,时时警惕,不敢有丝毫松懈情绪,最后把六国逐一消灭。所以说,敌对力量存在对自己有威胁,但也对自己有激励作用。一旦没有了对抗力量,秦国自以为高枕无忧了,却被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3、春秋时,吴王夫差替父报仇,一举把越国打败,吴王夫差洋洋自得,放虎归山,留下越王勾践,让他成为吴王的人质,没想到越王勾践尝胆卧薪,刻苦自励以图复国,二十年后,越国又击败吴国,夫差请求勾践仁义待他,勾践却不予理睬,把夫差杀了。

4、韩愈在《原道》中说:“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这就是说坐井观天,若说天的一部分有井口大是对的;若说天只有井口大就错了。

5、“管宁割席”的故事传颂至今,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典型加以宣传。但管宁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采取绝交的态度,也实在过于片面了。

6、牵牛花是缠绕茎草本花,靠攀附在篱笆支架上成长。有人贬斥它的软骨头,没有人格,靠依附,可悲。有人赞美它,能利用他物发展自己,开花结果,成就一番事业,可喜。

7、小草与庄稼争肥料,争地盘,影响庄稼生长,农民把它斩草除根。但它生命力极强,高山、石隙、洼地,都苗壮成长。人们常用“疾风知劲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赞颂它。

2 引言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2、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3、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白居易

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5、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3 反例

1、早在五十年代,著名教授马寅初先生就提出了控制人口的建议,但被否定了。因为当时正值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只看到人作为生产者的一面,提出“多生几个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一味地强调人多力量大。却不曾想到,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以至酿成了一个大错误。

2、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斯多德堪称得上博学多才,为人所敬仰。但他的“天动学说”是错误的理论,并被当时欧洲最高权威的教皇奉为真理,流传1800多年,可以说是对人类探讨天体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阻碍作用。

3、虢国的国君喜欢听人家说讨好奉承话而不喜欢听真话、实话,结果京城被别国攻陷,靠一个车夫才落荒而逃保住性命。后来国君问车夫,我逃出城门时,你怎么正好在那里?你事先知道要出事?车夫点头,国君说你怎么不说,车夫说你不喜欢真话,我不敢说。国君大怒,训斥了车夫一顿,晚上车夫逃走,虢国国君被野兽吃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 1 正例

1、宋国一农夫得一玉石,他把它献给地方长官子罕先生。了罕坚决不接收,并说:\"你把玉送给我,我是得到了宝物。而我若接你的宝玉,那末,我自己的清廉这宝物也由此失去了。事物都是这样转化的。

2、有个人为了灭鼠养一只猫,这猫既帮他抓老鼠,又给他解闷儿,他就多养几只猫,逐渐有一百多只,猫一多,无鼠可吃,主人买肉给它们吃,渐渐地猫的后代只知吃肉,不知吃老鼠。

3、一只母鹰辛辛苦苦把自己的孩子养成一只成年的雄鹰。这雄鹰对自己的母亲十分孝敬,不让母鹰出去寻食,早上又守护在母鹰身边。母鹰觉得自己衰老加快了,她安排孩子远行闯荡世界,在没有儿子照料的情况下,一切都靠自己。一年后,小鹰来看望母亲,意外发现老鹰巳非常矫健。

4苏阿芒连续三年报考文字均落榜,后自学,掌握了多国文字,应邀参加国际语言学会,在50多个国家和的去发表论文。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粥都难吃到;司马光出身贫寒;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高尔基曾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曾生活常靠弟弟接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身鞋匠家庭,衣不蔽体;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打工,供姐姐读书。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很有成就的名人。

5、雍丘地方有个叫北宫殖的打鱼人,拾到一颗罕见的大珍珠,晚上这珍珠发出的光可以照很远,人们都知道了。不几天,国君派人来对北宫殖说:把珍珠送进宫,保你荣华富贵。北宫殖的父亲却认为,献珍珠成了暴发户,就会骄奢淫逸,骄奢淫逸就容易招惹祸患。于是与北宫殖一齐动手,把珍珠砸个粉碎。

6、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若是活的,卖价就极高。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抵港。很多人的努力都失败。唯有一艘这样的船,船民把一条馀鲶扔进沙丁鱼成群的槽里。鲶鱼不自在乱游乱撞,沙丁鱼们紧张地不停游动。直到船抵港,沙丁鱼们还在乱蹦乱跳。

7、陈平长得高大俊美,但年轻时只喜交游,不愿耕种,故家贫。同县一张女嫁五家均丧夫,别人不敢再娶这张女,陈平却愿娶。张母到陈家拜访,陈平虽贫穷到用草席拦门,但门口车印仍很多,张母就答应了。她说:像陈平这样漂亮而且交际又广的人,绝不会长久地贫穷和处于低位的,后陈平果然官至丞相。

8、老鼠是令人厌恶的坏东西。可是经过训练的老鼠却成了公安战士的好助手,凭着它的嗅觉,能侦察出飞机、汽车、火车、轮船上的行李中的毒品和爆炸物。

9、薛潭拜秦青学唱歌。薛潭学了→段时间就认为学得差不多了,就向秦青告别,秦青在凉亭设酒宴送行。酒过三巡,秦青击节引吭,高歌送别曲,森林震撼,白云遏止,小鸟停唱。薛潭顿感技元止境,总是发展变化的。感到很愧羞,马上谢罪,继续跟秦青学唱歌。

10、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叫门客冯谖去薛地收债。一天工夫,冯谖就回到孟尝君府邸,孟尝君奇怪地问为什么这么秧,冯谖说,我假借你的命令把债全部送给老百姓,并当场烧毁债据,这叫买义。孟尝君不悦。后来孟尝君被齐王驱逐回到封地薛,百姓夹道欢迎。孟尝君这才悟出冯谖的买义的先见之明。 2 引言

1、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恩格斯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恩格斯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毛泽东

7、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亚里士多德

8、万物必有盛衰,万物必有弛张。—―韩非子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 3 反例

1、美国阿拉斯加一自然保护区养了鹿群,为了不使鹿群受伤害,主人将狼捕杀光。从此,鹿群处于没有天敌的“安乐窝”中,迅速繁殖,十年之后,由千只发展到四万只,保护区里的植物因被鹿食用与践踏而凋零,鹿本身也因运动减少体质下降,导致大批死亡。

2、某教师刚参加工作日才,恨不得把满肚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充分发挥\"满堂灌\"的作用?学生无暇思索与接受,结果,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家长意见很大。

3、《吕氏春秋》中有一段《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说:楚国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他赶快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儿掉到水里去的。”船停止了,他就从做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试想,船已经走了,剑却没有走,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4、秦国采用商鞍变法后凭借它的武力,终于造成了万乘之势,使所有国家朝拜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的朝代。然而它建国后仍然采用战争时候的高压政策对待百姓,不去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因此,秦王朝仅只维持了二十多年,就被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5、楚国想偷袭宋国,他们事先在进军必经的流河里浅水处做过目标记,没想到,这晚上滩水突然涨水,楚国的军队仍然依原标记渡洞,故淹死无数士兵,渡河失败。

6、古时成阳堪,把儿子教育成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平时大家都称赞成阳堪的儿子有教养。一天成阳堪家里发生火灾,成叫儿子去亲戚家借梯子救火。儿子为了显示自己的识礼,所以花费了不少时间与亲戚寒喧,直到亲戚问有什么事,他才慢条斯理地说出原委,亲戚家赶紧扛梯去救火,成阳堪家已变成废墟了。 量变与质变 1 正例

1、《文史通义》的作者章学诚,年轻时接受能力较差,记忆力也不十分好,读私塾时,常为背几十个字伤脑筋。但他日夜苦读,由少积多,终于成为大学者。

2、三国时的董遇,家贫无力上学,靠卖柴糊口,但他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抓紧时间勤学苦读,依靠自学终成名重一时的学者。

3、一位青年画家专程请教大画家阿道夫•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只要不到一天,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门采尔笑着回答:“请倒过来试试吧。要是你花一年功夫去画,那么,只要一天功夫就准能卖掉它了。”青年画家接受了门采尔的忠告,回去后认真苦练基本功,深入搜集素材,经过周密的构思,用近一年功夫创作了一幅油画。果然,这幅不到一天就卖掉了。 2 引言

1、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俗语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3、祸患常积于忽微——欧阳修

4、千里之堤,渍于蚁穴。――俗语 3 反例

1、天津有一个当祖父的人,宠爱小孙子,让孙儿用牙签在自己脸上乱戳,结果酿成悲剧,眼睛被惯坏了的孙儿扎瞎。

2、战国时,虞国虞学会造漆,他发现把漆树叶子熬成膏掺在漆中能降低成本,以此成了富翁。一次,他带了一大批漆前去吴国,吴国此时正与越国打仗,漆的来源断了。虞学大受吴人欢迎,成交时有人见漆桶上封条很新,怀疑内中有假,就借故说二十天后取货,二十天后,漆全部变质,虞学漆没卖出,盘缠也没有了,饿死吴国。

3、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口水很清,很甜的水井,过路人都愿意在这里歇脚喝水。一天,一老者发现水井比以往浅了一些,便对村民说,你们这口井该掏掏了,村民很不以为然,没有接受。第二年春大旱,井水干枯,全村人只好外出逃荒讨饭

4、一个抢劫杀人犯临刑前请求见母亲一面。他母亲来后,他以要报母亲养育之恩为由要吮母亲的奶,母亲答应了,抢劫犯一口咬掉母亲的乳头,痛苦地说:我小时候偷一根针拿回家,你老人家竟说我是乖孩子,懂得顾家。于是,我偷之胆越来越大,偷之物越来越多,由偷而抢,最终走上刑场,告别人间,妈妈,我恨你。 新生事物 1 正例

1、华东师范大学崛起45岁左右的“小字辈”博士生导师群体,其学术领域覆盖18个博士点,超过该校现有的博士学科总数的半数以上,现已有25名这样的博士导师活跃在校园里。

2、在汉城奥运会上,美国的曾\"创造50米自由泳世界记录的比昂迪奋力游到终点,当他抬头看时,发现独联体选手比他领先一指夺走了金牌,比昂迪脸上现出灿烂的笑容,由衷地感到欣慰,他过去拥抱了那位把自己打败的对手。

3、果树枝头,硕果累累,秋叶却飘落了,把自己揉进了护根的泥土,默默地给果树输送营养。2 引言

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白居易

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

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

4、历史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俄〉车尼雪夫斯基

5、最可怕的敌人,就是缺乏坚强的信念。——(法)罗曼•罗兰

6、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伟大的时代。——(俄)列别捷夫

7、枫林新叶催陈叶,雏凤清于老风声。——李商隐 内因与外因 1 正例

1、一定的温度,可以使鸡蛋孵出小鸡,却不能使石头孵出小鸡。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温度这个外因条件,鸡蛋也是孵不出小鸡的。

2、我国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号称“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多种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解俊峰等五人,历时21年,培养出6种巨穗小麦新品种。水稻和小麦生产,有了优良种籽这个变化的依据,再加上良好的水、肥等外部因素,才能高产优质,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打铁先得自身硬。孔繁森、李润

五、李国安、吴天祥等党的好干部,面对商品经济的大潮,站得正,立得稳,勤政廉政,努力工作,为党旗增了辉,为人民立了大功。

4、人体存在着同化和异化及遗传和变异的矛盾,人体每一瞬间都有旧的细胞死亡,又有新的细胞产生。正是这种自身的内部矛盾在推动着人生由幼年到少年,由少年到青年以至中老年的变化发展。

5、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寇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元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6、战国时代的苏秦,从鬼谷子学习纵横术出游数载,失意而归。家中人都瞧不起他,他仍发愤读《阴符经》,每至深夜,要瞌睡了,便引锥刺股,终于学成,挂了六国相印抗秦。

7、著名画家黄幻吾有将“污纸成画”的绝技。一次他当众宣布:“我能在有墨污的纸上作画,请哪位同志在纸上随便涂画两笔,把纸弄脏,我马上就能画成一幅画。”观众中走出一人,在纸上画了两个圆圈。黄先生沉思片刻,先将圆圈画成两个葫芦,再添枝加叶又在近旁画一小鸟。几分钟,一随生机勃勃的葫芦小鸟图就画成了,观众无不拍案叫绝。 2 引言

1、有志者二事意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或不能屈。——孟子 3 反例

1、弈秋是全国名的棋手,他收了两个智力相当的学生,其中一位全神贯注静心听讲,一位虽然也坐在那里听讲,但心里却想着有一群大雁将要从这里飞过,随时准备张弓射雁。同一位老师,同一学习内容,外因是完全相同的。但一个专心致志,虚心学习,结果棋艺大进;另一个心猿意马,用心不专,棋艺无甚长进。(《孟子•告子上》)

2、病菌能使身体衰弱的人致病;在商品经济的大海中,开金主义腐蚀了一批意志薄弱的人。原北京市市委书记陈希同、副市长王宝森就是这类人的典型。

3、《伶官传序》中的庄宗,当他即位之后,沉溺于花天酒地,歌舞升平之中,结果“令数十伶人所困”,丢掉了后唐江山。现象与本质 1 正例

1、中世纪的欧洲曾发生过一场可怕的病疫,在不长的时间里死了大约、2500万人。许多人“无缘无故”的发热,寒战、剧烈头疼,神经错乱。当时有人以为是“天意”。后来科学家发现它是由一种细菌引起的。鼠疫杆菌的传染,就是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

2、小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没有飞到天上去;-块在石头被抛向天空,它必然降落到地上„„牛顿在前人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研究,发现这类现象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3、马克思花了40多年时间,阅读了1500多种书籍,查阅了当时所能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材料,写出了伟大的科学著作《资本论》。

4、有人说,门捷列夫是在玩扑克牌时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实际上,门捷列夫吸取了前人的成果,自己又经过20年探索,做了无数次的实验,积累关于各种元素的基本资料,终于从中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5、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感到入水越深,身体也越轻。由于深入思考,发现了液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阿基米德原理。他根据这个原理,解开了工匠在王冠里掺假之谜。

6、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在做什么,第一个说“砌砖”;第二个人说“赚工资”;第三个人说:“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后来,第三个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7、伯乐善于相马,写了总结经验的书在《相马经》。伯乐的儿子拿着这本《相马经》去寻找千里马。每见一马便拿出父亲的《相马经》对照是不是额高且丰满,两眼圆而闪亮,蹄子粗壮而结实。后来他找到二匹符合这种要求的马,骑上回家,不料这马只跑了百把里路,就倒地而死,伯乐的儿子只好步行回家。

8、齐国宰相管仲得病后建议齐桓公不可重用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齐桓公不解地说:“这四人忠心。易牙把自己的孩子煮给我吃,竖刁为在我身边待奉,自阉当太监;常之巫测祸福,帮我逢凶化吉;公子启方父亲病故,他不肯离我奔丧。”管仲死后,齐桓公起初按管仲的劝说做了,但后来又把此四人召回宫。不日,齐桓公病,四个趁机切断齐桓公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齐桓公惨死宫中。

9、齐国曲鞍地方的路旁有一棵高大的树,人们经过这里都要啧啧称奇,唯有一个叫匠石的木匠师傅每天路过大树,一眼也不看这棵大树。他徒弟问他何故,他说:“那是一棵无价值的树,不然的话它不能安安稳稳在这里活这么多年。”果然,这种树的木材做船透水,做家具有怪味,做棺木很快就腐烂。 2 引言

1、我们看事情必须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方法。——毛泽东

2、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

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俗语 3 反例

1、一个渔夫把一条小鱼放在大路边有水的树洞里之后走了。一个赶路人路过大树,见树洞里竟有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以为是神鱼。一传十,十传百,神鱼的传说越来越奇,不少人在树前烧香祭拜,保佑平安。香火竟然超过附近的寺庙。一天,那放鱼的渔夫又路过这里,心中只能暗自好笑。

2、地球上的人们,看到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的现象,认为太阳和其它星球都在围绕地球旋转。这就是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后来,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证实了它的错误。 联系与制约 1 正例

1、富兰克林年轻时,曾经到英国伦敦的巴茨印刷所当工人。那时,全所50多个工人,受社会上饮酒风气的影响,人人嗜好啤酒。但是,富兰克林却滴酒不入,只吃面包喝清水,他劝工人们说:“体育锻炼可以健身。”可是人们不听,并嘲笑他是“喝清水的美洲人”。富兰克林工作之余,经常散步、游泳、做体操和跑步,身体越来越结实。一次,工人们搬金属板,每人用力气也只能搬动一块,富兰克林却轻而易举搬起两块。工人们问他有什么决窍,他说:“我的力气,就是靠经常锻炼得来的。”

2、碧波荡漾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生物,可它必须在大堤之间流淌;一旦冲击河床,必然泛滥成灾,自己也只能干涸。地球是人类之母,可它必须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行;离开了轨道,只能成为宇窗中的一颗流星。 2 引言

1、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一一毛泽东

2、对于任何问题,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不要否定一切。—―毛泽东

3 反例

1、《左传》中有则《唇亡齿寒》的故事。虞国和虢国本是唇齿相依的两个战略伙伴,而虞国国君不听劝阻,接受晋国的美玉,让道给晋国前去攻打虢国,结果,晋国灭了镜国后,在班师回国途中把虞国灭亡了。

2、俄国克雷洛夫一寓言故事:一匹解除了缰绳的马,眼冒火,头充血,再也不听主人的斥责,飞奔狂跑,结果冲下深渊,粉身碎骨。

3、齐景公在渤海之滨游玩,忽接信使报告:“丞相晏婴病危,生前怕难相见。”景公急忙起身返回,嫌马太慢,亲自挥鞭;过后还觉得马走得不快,索性弃车行走了,结果更慢了,终没见到晏婴。

第12篇:英语思辨与作文

Unit 1

1.From your point of view, what are healthy lifestyles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my point of view/In my opinion, healthy lifestyles for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include many interesting activities.When enjoying these activities, we can let off steam, relax and have fun with friends, but without spending much time and money or doing harm to our health

2.As a college student, what new lifestyles do you want to try?

I would like to spend more time on sports, and have fun with friends, or get myself busy with part-time jobs.

3.How do you manage your budget after you arrive on college campus?

Well, I have made a “to spend list” each month and cro out the unneceary spending.From time to time, I try free offers.

4.What debts do you have to handle on campus? Have you been burdened with them?

The debts I have to handle are bills for cell phone service, going out, having parties, shopping, etc.Yes, I have been burdened with them.I could hardly work my way to handle them.

Send a friend of yours an e-mail to inform her of a confer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held in Beijing.Your writing should include her e-mail addre and the subject.

Sample Writing

To: marylin@hotmail.com

Subject: ELT conference

Hi Mary,

I am writing to inform you of a confer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held in Beijing this June.Hope you can attend the meeting.Therefore we can have the chance to meet each other and get together with our friends in Beijing.Please refer to the attachment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meeting.

John

Unit 2

1.What are the hot environmental topics today?

The topics I heard people talking the most include global warming, water pollution and air

pollution.

2.From which sources did you learn about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I learn about the environment mostly from newspapers, TV, and Internet.

3.What are the poible ways to educate people about our environment?

We can give lectures in cla, organize discuions on the media, and open more research

centers, such as the Eden Project, to the public to make people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environment.

Unit 3

1.What do people usually say when they talk about money?

Money means everything.

Money is omnipotent.

Money is a must.All troubles come from money.

Money stinks.2.Do you agree with them?

(open)

Write a receipt for Mr.Robert Lee to certify that you received $200 from him on March 3,

2010.

Sample Writing:

March 3, 2010

RECEIVED from Mr.Robert Lee the sum of two hundred U.S.dollars only by

check.$200.00

Signa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

Unit 4

1.What are some of the popular media of advertising today?

Some of the popular media of advertising today include television, newspapers, radio, the

Internet, an outdoor display, handouts, catalogues, etc.

2.Can you list some widely advertised products and brand names ?

Products: medicines, household appliances, cosmetics, automobiles, food, wines,

body-building gadgets, personal hygiene products, etc.

Brand names:

Chinese: Haier, TCL, Konka, Dynasty, etc.

Foreign: Colgate, Wrigley, Coca Cola, Pepsi, Sony, Panasonic, KFC, Kodak, etc.

Write a letter of thanks to expre your thanks to your sister for the beautiful necklace she

sent you from the States.

Dear Fang,

Thank you so much for the pretty necklace you bought me in the States.It’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gifts I have ever received for my birthday.I have tried it on many times.It matches

my white dre perfectly.I had a wonderful birthday party last Sunday.Dad bought me a big

white toy bear.It is so lovely.Mum cooked many delicious dishes.Some of my colleagues

also came for the celebration.But without you, I felt very lonely.I mi you so much.

Best wishes!

Love,

Ting

Unit 5

1.How long do you watch TV every day when at home?

(Open.)

2.Why do you watch TV?

Because I can learn a lot of things from TV programs.

Because TV provides good entertainment for us.

3.What else do you do with a TV set besides watching programs?

I do nothing else.

I play video games, too.

I watch DVDs/VCDs on a TV set.

Write a letter of invitation to a friend for the celebration of your parents’ wedding

anniversary.

Dear John,

I have arranged to celebrate my parents’ wedding anniversary with a party.All the

family will be present, and we have agreed that you, as a good friend of the family, will be

most welcome if you wish to attend.Therefore, the whole family formally invites you to

come.

The party will be held at our house next Tuesday, and will start at 7 p.m.Please note

that informal dre is acceptable.Certain special activities have been arranged for the

entertainment of the guests.

We certainly hope that you will have the time for the party.We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

Regards,

Charles

Unit 6

1.Do you think men and women are equal at work? If yes, why? If no, why not?

No.I don’t think so.Because women often have lower pay and fewer promotional

opportunities.

Yes.I think so.Nowadays, women and men have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 and women are as

capable as men, e.g.Hillary Clinton, U.S.secretary of state, and Marie Curie, Nobel Prize

winner.

2.What kinds of jobs do women usually do?

Their jobs include such as waitrees, aistants,

secretaries.

3.Do you want to be supervised by female managers when you work? Why or why not?

Yes.Because they are as capable as male managers.

No.I don’t think women are as efficient and capable as men.

Write a letter of apology to the teacher to explain why you mied the cla.

July 30, 2009

Dear Mr.Smith,

I am terribly sorry that I could not come to the cla this morning due to a bad cold.I

enclose a certificate from my doctor.He thinks it will be several days before I can attend the

claes.

Respectfully yours,

Tom

Unit 7

1.Do you think it poible for a human being to live for a thousand years?

No, I don’t think a human being can live for a thousand years.

Yes, I think so.And 2.What could be done to help people live longer?

We can do a lot of things to help people live longer.For example, we can use cloning

Unit 8

1.Is computer crime becoming a real threat to your life? Why?

No, I don’t think computer crime is a real threat to our life.

Yes, I think so.The growing number of computer crimes is threatening many of our privacy protections.

2.Why do people commit computer crimes?

3.In your own opinion, how can computer crimes be prevented?

We can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to prevent computer crimes:

Suppose you want to apply for a position of Executive Aistant in a company.Write a résumé.It should include your education background, working experience and personal data.

Curriculum Vitae

Wang Jianping

156 Nigang Road, Shenzhen0755-258597××

Position applied for: Executive Aistant

QUALIFICATION:Experience as secretary for ten years, six of these with top executives of a foreign-affiliated company.

EXPERIENCE: Administrative aistant and executive secretary, Sunrise Co.Ltd., Shenzhen

1990-present: Served as administrative aistant to president; set up all executive staff meetings, prepared agenda and minutes; aisted in preparation of letters and reports, prepared routine correspondence for signature of president.Maintained his office in his absence.

1986-1989:Executive secretary to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Aisted in administrative duties; arranged meetings and trips; wrote routine letters and reports

1984-1985:Secretary to vice president in charge of marketing.Served by arranging trips, writing correspondence, and typing sales reports.

Education:

1980-1984:Tianjin Institute of Commerce

Courses completed: Secretarial Procedures, Accounting,Busine Administration, Bookkeeping, Word Proceing,Busine English, Marketing

PERSONAL DATADate of Birth: September 12, 1963Sex: Male

Marital status: SingleHealth: ExcellentREFERENCES:References and further details to be supplied upon request.

第13篇:【高考作文素材】思辨性名言积累(优秀)

名言积累

第一组:

1.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2.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第二组:

1.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2.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3.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4.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第14篇: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文心雕龙》中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这里的“析”“理”两字非常重要。“析”本意是用斧子去砍木头;“理”本意是“治玉”,后引申为“纹理,条理,道理”。物一则无文,有时候,分析问题就如同顺着纹理砍木头。在这里,“析”是方法,是手段,庖丁解牛,切中肯綮,条分缕析,游刃有余;“理”是中心,是根本,理屈词穷,理直则气壮,顺理则成章。写作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理”出“理”来。 013高考议论文写作的4种思辨性 源自 高考作文

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 第十三课

怎样写思辨性议论文 范例导引1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文章中如何体现思辨色彩? 出乎其外,静观宇宙之奇妙,俯察人世之百相,沉思生命之至理。 入乎其间,亲历世事之莫测,感悟人情之无常,力行经世之高志。 呜呼,在这“出”与“入”之间,包含的不正是一种智慧、潇洒,有重千钧的极品人生吗! 分 析 作者高标“出”世“入”世两大极致人生境界,指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出”于世外冷静思考,更需要入乎世间奋不顾身地去践行理想。 作者思想深刻,识见不凡,融情思与哲理于一炉,“出” 与“入”是一个辩证统一体。 范例导引2 思考:下面文段如何多角度联想,辩证分析? 如果我们把仰望的视野放得更广阔一些,会发现文学史本身的发展也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结合。法国文学之所以辉煌,正是因为既有仰望星空的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也有脚踏实地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而一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也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兼备而成。三千年前,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发展,他们见事而歌,不平则鸣,这鲜活的情感故事,被《诗经》写实记下,记录的是先民们脚踏实地的一个个脚印。 分 析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本来是对立的两端。实际上是一个“寻找梦想”与“追求梦想”的问题,它们之间并不矛盾。你可以说“仰望天空”是为了树立自己的目标,找到前进的方向。而“脚踏实地”则是朝着那个方向一步一步地稳健前行。 仰望星空固然必不可少,脚踏实地也不可或缺。有目标不行动则会好高骛远,有行动没方向将是浑浑噩噩。 概念界定 思辨性议论文,既可避免就事论事,泛泛而谈,使议论辩证深刻,又可防止思维的片面性和见解的绝对化。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与观点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各种复杂事物和现象,由表及里,深入底蕴;拓展学生思想认识的深度。 辩证思考型议论文,就是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思考,运用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发展变化的观点从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中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 思辨性议论文常用方法 ①矛盾分析

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 ⑤因果分析 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 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 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 突破点一:思辨性议论文怎样运用逆向思维?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下文怎样运用逆向思维? 人们历来把“作茧自缚”喻为自己束缚自己。我却不以为然。蚕儿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它是自知自如的,为的是圆一个飞翔的梦。它躲进自己筑的“小窝”酝酿、修炼,功德圆满之日,正是破茧而飞之时。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作茧”并非“自缚”,而是“自励”。 分析 作者运用逆向思维,一反固有的看法,重新定义“作茧自缚”的含义。得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 问题式议论文经常运用逆向思维,在作文构思时排开常规习见的思路,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进而产生新认识,一反流俗固有的看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逆向思考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某些固有的观念、惯常的做法,取其相反的角度进行思考的结果。由于他思考问题的立足点变了,因此能够得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而别具一格、出奇制胜。 小练笔 请以“为金钱正名”为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1.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2.在段落中观点要明确。 答案示例 人们常把金钱称作万恶之源,照我看,这是错怪了金钱。钱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谈不上善恶。毛病不是出在钱上,而是出在对钱的态度上。可怕的不是钱,而是贪欲,即一种对钱贪得无厌的占有态度。当然,钱可能会刺激起贪欲,但也可能不会。无论在钱多钱少的人中,都有贪者,也都有不贪者。所以,关键还在人的素质。

议论文思辨新维度 语文作文详解及范文

议论作文,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写作文体。你知道吗?高考议论作文还有四种非常重要的思辨性,他们究竟是哪四种思辨性呢?同学们赶紧来学习一下。

大家都知道,高考作文大都是以考“议论文”为主的。因此,在文章里能够以“哲理思辨”来表达,就十分重要!所谓“思辨”,简而言之,就是“思考辨析”。那么,你怎么去“思考辨析”呢?在此教你学会四种“思辨”表现形式。

第一种,内涵周密的思辨性。在撰写文章的前夕,你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全面的审察,不要遗漏一个议说的可能项。比如,我曾出过一道题为《谈“学问”》的大作文,请应届毕业生来习作。不少同学都东拉西扯的说了不少道理,然而却不能“科学周密”地将“学问”的全部内容论证到。我在进行作文评讲的时候,就给同学们写了下面四个写作提纲,它们分别是:(1)、“只学不问”,是“掉书袋”;(2)、“只问不学”,是“偷懒虫”;(3)、“不学不问”,是“大白痴”;(4)、“又学又问”,是“智慧人”。我用形象化的比喻,来告诉同学们:“学”与“问”,实际上它有四种辩证关系。所以,你在论说时,一定要“面面俱到、不可缺一”。由于“人生阅历与实践经验”的不足,同学们在撰写作文时,往往会“挂一漏

十、偏面不全”。而改变这一毛病的最有效方法,那就是多多参加“社会实践”,从中“观察、体验、了解”之。

第二种,开掘深邃的思辨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事物,它都是“一分为二”的。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你对2011年的上海高考大作文,就不会有误解了。比如,我曾出过一道有关牙买加百米女运动员奥迪的材料作文,全文如下:“42岁的奥迪,在国内参加选拔赴‘北京奥运会’的女子百米竞争。我们知道,一般运动员的最佳竞技时期是18岁到25岁。然而42岁的奥迪,在预赛里就被淘汰了,因为她没有跑入国际田联规定的百米比赛起码资格线。失望的奥迪,流着热泪,只能低头慢步走出田径场。请自拟题目,撰写800字的议论文。”怎样理解本材料的正确内涵?我们知道,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不离不弃、顽强拼搏。人道中年的奥迪,依然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上奋斗不已,即使失败,也毫不后悔。“精神”比“金牌”更显重要,奥迪的精神,就是“永不言败,在挫折中奋勇挺进”!她“虽然成绩失败,但却是精神的成功者”。

第三,逆行反跌的思辨性。这是一种“理念持续引伸、反向深化分析”的议论形式,在议论方法上我们把它叫做“归谬论证”。这种说理,是思维的流程作逆反假设,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第四,对立统一的思辨性。在现实生活中,“苦乐、祸福、爱恨、毁誉、美丑、好坏、成败、”等等事件,它都是“运动、发展、互转、变化”的。此外,“快与慢”、“个性与共性”等社会现象,从根本上看,也都应该是“对立统

一、相辅相承”的。我们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写高考作文时,你就不会产生疑惑或偏颇了。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内容提要】:什么是思辨性;思辨性不强的议论文的缺憾;不仅议论文的论点要有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那么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写作时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

【正文】笔者参与了2008年广东语文高考作文平卷,发现一个现象:议论文要想突破42分,论点和论证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使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这也是高考作文的通病。而加大试题的思辨力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那么,对于高中生,应如何提高文章的思辨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呢? 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 “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8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写作时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 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

(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1)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2)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是非、对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3).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4)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

(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 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

再看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面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与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本题“一百分”也是如此,平常,但需要思辩,不能只考虑一方面。既然是思辩,则要考虑什么原则?我研究,有10种基本思辩原则。对“一百分”可以用“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等方面考虑。

如“现象与本质”,一百分是现象,本质是什么呢?是成功吗?是下一次一百分的起点吗?如此思考,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如“原因与结果”,一百分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呢?需要勤奋、毅力,也需要方法、技巧,等等,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2012“思辨性”作文得高分有三大诀窍

近几年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积累,是难以写好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如以“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1.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嬴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后来的古文学中逐渐用弱水来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 2.后来弱水引申为爱河情海。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世间男(女)子无数,吾只爱你一人„„如此而而。

3.另外一种理解,即是——弱水三千,取一瓢饮,饮之一瓢,即可知三千弱水,此乃以小见大、窥一斑知全豹也。

2010年高考作文思维能力提高训练

(一) 【训练目标】

1、能够对思维有毛病的习作进行修改,使思维更缜密,逻辑更合理。

2、通过训练,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使文脉更流畅。

【训练指导】

各种文体的习作反映在思维上都有浅薄、混乱、单一的毛病。

记叙文是运用形象思维来写作的,议论文则是运用逻辑思维来写作的。因此,正确思维方法的培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思维上的毛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思维浅薄,深度不够;

其二是思维混乱,条理不清;

其三是思维单一,片面僵化。

在高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中,一般常见的弊病是:记叙过程形象不鲜明、不突出,描述文字不具体、不生动,缺乏感染力量。造成这种弊病的根本原因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差。要培养形象的思维能力,就要学会具体描述记述的对象,并在思维的全过程中贯穿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方法,所以要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必须重视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在具体记叙过程中,许多学生的总体表现是难以摆脱抽象的逻辑思维的牵制,因而使描述的对象总是变成模式化的偶象。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只注意对描述对象共性的概括抽取,而忽略对个性的深入发掘。倘若写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写谁,而是写什么人。习作者把着眼点放在叙述对象的社会性上。

比如,有个学生这样记叙他的邻居:

“我的邻居韩伯伯是电线厂的老工人,老共产党员,厂先进生产者。他为人正直。憨厚老实。无论是在厂里,还是在邻里,人们都夸奖韩伯伯的人品是第一流的„„”

这段记叙采用的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个学生赋予描述对象的评语鉴定式的结论,实际上是对社会中某一阶层(或某一类型)人群共性的简单概括。这样,描述对象的个别属性、个别特征消失了,成为千人一面的模式化偶象。为克服这种思维方法上的毛病,就要在具体刻画他们的形象时,一定要紧紧地抓住他们的个性,抓住他们性格的个别差异来表现人物,这才是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只注意对描述对象的叙述,缺乏描写,使叙述过程空洞无物,索然无味。

比如,有个学生这样记叙他的朋友:

“我和他还有几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常在一起玩。他与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和朋友是否对得住。朋友们求他办事,他总是有求必应。不过,他有个缺点:就是不辨是非。如果有人得罪了他或者他的朋友,他一定会狠狠地报复一下。为此,不少人说他‘够哥们’朋友们专门来请他打架,他总是来者不拒,终于有一次被抓进了局子”

上面这段记叙,抽掉了表现人物性格具体可感的言语行动,而用抽象的概念性的表述来交待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辨是非”等),这样写记叙文只能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不生动,不具体,更谈不上感人。其实,这段文字,只要改变~下思维方式,用形象思维具体、生动地写好被公安人员抓住的典型事件就行了,具体详细清楚地写出这次打架的全过程: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在记叙过程中,要自始至终以描述为主要表达方式,把“他”始终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来表现自己,至于对他的评判,完全可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才符合写记叙文的思维方法。

议论文则是运用逻辑思维来写作的一种文体。在高中议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少学生受形象思维的制约。摆脱不了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特征的影响和束缚,从而使议论文写得简单与肤浅。论点不明确、论据零乱堆积、条理不清。逻辑性差,论证方法使用不当等,是其外在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不能正确地用逻辑思维来进行议论文写作。其具体情形主要集中表现在:只对概念作具体形象的认识,而忽略了对概念内涵的深刻揭示。

比如,有个考生在《习惯》这篇高考作文中写道:“习惯分为好习惯和坏习惯。好习惯就是勤奋,早起早睡,不暴食暴饮,生活有规律等等;所谓坏习惯就是在公共场所或在家随地吐痰,在马路上教室里乱扔果皮,早晨不起晚上不睡,饭前便后不洗手,粗心大意,好说大话等等。”在这里,这个考生只看到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间的外在联系,没看到其内在联系;只看到事物的个别性表现,没看到它们的共性本质。思维过程有解剖而无综合,有分析而无概括。形象思维成了这些学生写议论文的主要思维方法,他们对概念缺乏深刻而准确的理解,这样就不可能做出明确而正确的判断,论点也就不可能确立起来:上面这段考场作文正是这样,把论证过程变成了好习惯的一一肯定,坏习惯的一一否定。这样一条接一条地写下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使他们的文章成了一种现象的堆砌,成了一种条文款式的罗列,彼此间没有逻辑联系。文章最后,再来一个抒情式的结尾,这样的议论文只能是一个十足的“四不像”。这是思维方法不当的必然结果。

要符合逻辑思维的规律,具体修改议论文时还要注意克服以下三个毛病:首先,修改议论文要善于发现和纠正“思维浅薄,深度不够”的毛病。

写议论文,要力求有一定的深度,必须在深刻理解和分析材料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种联系或关系中个问题,原题是这样的:

你的好朋友XX,揭示事物维方法的培养上下功夫。下面仅以1989年高考作文为例来谈谈这是某重的本质,以达到议论的目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深刻的思维,要在思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他对历史特别感兴趣,从高一开始,就立志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现在毕业在即,班主任李老师动员他报考一般院校,认为这样录取的把握比较大,他父母认为学历史“出路”窄,由于他外语成绩很好,所以坚决主张他去报考外经、外贸专业,将来容易找到工作,待遇也比较优厚。他为此感到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给他写一封回信。

有的考生的作文是这样构思的:父母亲主张报考外经、外贸专业,班主任动员报一般院校,他们都是出于好心从他们的意见,要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所以用不着困惑和苦恼。可以看出,写这样作文的考生,其思维方法是简单的,见解较为肤浅,不能深入地用足以说服人的道理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去解除“好朋友”的困惑和苦恼,往往是就事论事,靖蜒点水般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浅薄,深度不够”的毛病是应该予以纠正的。

其次修改议论文要注意发现和纠正“思维混乱、条理不清”的毛病。

还以1989年高考作文为例谈这个问题。要写好这个材料作文,首先应抓住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选择院校的矛盾,其二是选择专业的矛盾。班主任李老师的“动员”属前一个问题的论述范围;父母亲的“主张”应归入后一个问题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要依据所提供的材料内容梳理思路,辩证分析,区别对待,对症下药,论述两个问题,既可平均用力,也可有所侧重。有的考生思维方法片面,对材料本身缺乏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要论述哪几个问题,以至犯了“思维混乱、条理不清”的错误。例如,有篇作文开篇写了这样的一句话:“你在信中说,你不愿受别人的约束和限制,想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想考入XX师大,毕业后当一名教师,你的意见,表示同意”,接下来便抓住“教师”二字大做文章,由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谈到教师的社会地位如何重要等等,直至全信结束,仍在预祝“你跨人高一级师范学校、如此洋洋洒洒却离题太远了,可见其思维的混乱。

又如,有篇应试作文的开头是这样的:“你对历史一向有浓厚的兴趣,并想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但老师、父母都不同意。”显然,这位考生思维混乱,他混淆了两个问题——老师并不反对报考历史专业、只是动员其报一般院校。在这种思想指导、应试作文的正文论述思维更加混乱,读后如坠云雾之中,迷惑不解。这主要是由于行文思维无序,条理不清所致。这是写议论文的一个“常见病”。

第三,修改议论文要注意发现和纠正“思维单一,片面僵化”的毛病。

我们主张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反对片面与僵化。诸如1989年高考应试作文,有的考生谈到“兴趣”问题,便把它视为万能钥匙:只要有兴趣,就将是一个未来的历史学家;只要有兴趣,就一定能成功。还有的考生认为父母的“主张”之所以是错误的。就在于他们思想僵化、保守,或者眼光短浅,不考虑孩子的前途。他们认为老师是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多考上一个学生,才让报考一般院校的。这些同学都没有能用辩证观点看问题,单凭个人主观臆断,或看到一点,不及其余。自然论述起来,就显得单薄无力,难以立论。

在本章训练中要特别强调:辩证思维应当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的思维形式。只有这样,思维才能活跃。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作能力实际上标志着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因此,在作文修改训练中一定要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突破思维的常规模式,(即“思维定势”)要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善于思考。强调高唱“主旋律”,坚持作文思想内容的积极健康,批判腐朽堕落的情感,放开胆子进行不同领域的想像,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进行不同层面的思考。作文中最忌讳的就是只有一个层面的思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写证明文,即一个论点下一个或几个同一类型的事例,在没有分析议论的情况下又回到开头的论点上去。思维活跃,一定要体现在事例充分论据充足,记叙性的文章有细节,议论性的文章有几个分论点。思维活跃,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入题,从不同的地方展开议论,才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2010年高考作文思维能力提高训练

(二) 整篇作文修改训练

下面的习作,先指出其思维上存在的毛病,再进行修改。

例1:《鲁侯养鸟》读后

有这样一则故事,讲的是鲁国一个国君把栖息在郊外的一种海鸟迎至祖庙,供之以动听的音乐及美味佳肴,可谓关怀备至,然而海鸟面对这仙乐美味,不知所措: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只是愣愣地、忧伤地望着,最后终于饿死了。海鸟的死自然是因为鲁侯盲目仿效别人养鸟的经验,过分爱鸟,反而置鸟于死地。引申到人才问题上,就是不可“爱杀”人才。

现在,“好心”的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就是属于“鲁侯养鸟”一类的愚蠢行为。从世俗的眼光看来,成绩优异的学生是“金片”“卫星”“太阳”。于是,无论在家还是在校,都能得到国宝——“大熊猫”级的特殊照料。如此下来,这些学生究竟会怎样呢?会吃,会睡,会给父母、学校挣个好分数。父母、学校名为“爱”,实际“害”,也像鲁侯爱鸟一样,实际上是“爱杀”人才。

总而言之,我们要爱才,但不可“爱杀”人才,这是足以使当今“鲁侯”们引以为戒的。

[修改]这篇习作在运用因果思维方法上存在着明显错误。《鲁侯养鸟》故事中,造成鸟死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

①鲁侯不会养鸟。

②鲁侯“以已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③鲁侯盲目仿效别人养鸟的经验。

④鲁侯没有按养鸟规律办事,而按照自己的好恶来养鸟。

⑤鲁侯过分爱鸟,反而置鸟于死地。

对以上原因再做进一步剖析思考,可以发现:①条说得太笼统,③、⑤条不是主要原因,造成鸟死的主要原因是②、④条(实际④条是②条的现代汉语解释)。这篇习作于对造成鸟死的原因分析错了(见加着重号的文字),所以整篇文章思维混乱,造成论证的似是而非与简单肤浅。下面的修改稿纠正了原稿思维上的毛病,论证令人信服。

请看修改文:

不可“爱杀”人才

——《鲁侯养鸟》读后

鲁侯将栖息在郊外的一种海鸟亲自迎进祖庙,给它敬酒,奏乐,吃美食,但这鸟却不领鲁侯的情,三天后便死了。可见,鲁侯虽然用心良苦,但由于破坏了海鸟的生长环境,结果适得其反。引申到人才问题上:人才也是须有合适的环境才能生存,不可“爱杀”人才。

鲁迅先生当年在谈及如何看待文艺新人时就说过,不能用“捧杀”和“捧杀的办法”。

清代诗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也说明,爱才要爱在“点子”上,因为我们的爱才,才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使鱼能跃,鸟能飞,所似要量才录用,用当其才。否则,本是人才,用得不当,不仅会变成庸才,于个人无益,甚至还会有害于社会。

现在,“好心”的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就是属于“鲁侯养鸟”一类的愚蠢行为。从世俗的眼光看来,成绩优异的学生是父母、学校的“卫星”“太阳”“金片”。于是,在家里,父母对之体贴人微,爱得一塌糊涂。而在学校里,又往往能得到“国宝——大熊猫”级的特殊照料,如此下来,这些学生究竟会怎样呢?有个典型的例子:有个20几岁的大学生,在被派赴国外留学前夕自杀了,原因是母亲不能与之同行,自己又不会叠被、洗衣、烧饭,困顿至极,而走向绝路。在上述事例中,父母、学校名为“爱”,实为害,也是在“爱杀”人才。

总而言之,人才的成长是与一定环境有关的。虽则我们要爱才,但如对人才仅知其表而不知其里,爱不到根本,破坏了人才的生存环境,那就会“爱杀”人才。我们不仅不做鲁候,而且还应积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以伯乐的慧眼去发现他们,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例2:近墨者未必黑

“近来者赤,近墨者黑”,这似乎已成为千古名训,然而,我却要说:“近墨者未必黑。”

无论是否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但凡是见过荷花的,都会被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所深深感动。可见,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者而不黑者在呢?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试想,一身浩然正气者近墨也好,近朱也罢,绝不会沆瀣一气,必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黑者”自惭。

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他的正确主张不能实现,自己又处于混浊的环境之中,他宁可“固将愁苦而终穷”。他就是“近墨者未必黑”的典范。

当然,我们也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的,可见,黑与不黑,不能一概而论、笼统而论。

我们要说,近墨者未必黑。

[修改]

此篇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着严重问题:思维不能辩证。立论苍白无力(详见加点句子)。尤其不能运用辩证唯物论从本质上看问题,论证肤浅且似是而非。下面的修改文从思维方法上与病文迥然不同,立意较高,能运用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对传统观念大胆质疑,并能运用辩证唯物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本”的理论,使立论坚实可靠,且颇有新意(详见加点词句)。

请看修改文: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似乎已成为千古名训。然而只要细加思索,我们就不难发现,近墨者未必黑。

无论是否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但凡是见过荷花的,都会被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所深深感动。荷花可谓是“近墨者”了,它却冰雪晶莹,亭亭玉立,被人们千古称颂。它深深扎根于淤泥之中,却没有与其坑洼一气,更显风姿卓绝,洁如皎月,可见,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而不黑者在呢?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本身的素质。荷花所以“不黑”,在于它内在的纯洁。

由此可见,近墨与否只是外部环境的表面现象,而近墨者最终是否会变黑,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本身的素质,即内因起主导作用。试想,一身浩然正气者,近墨也好,近赤也罢,必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黑者”自惭。

战国时的屈原,“内修朝政,对外联齐抗秦”的主张不能实现,自己又处于“燕鹊乌雀、朝堂坛兮”、“腥臊并御”的环境之中,屈原却仍然不为环境所动,宁可“固将愁苦而终穷”,也要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上下求索。他的身上,就体现出一种近墨不仅不黑,反而更加高洁的品质,足以令人千古称颂。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者在,特别是自身已经开始变质,即使“近朱”,他们也会变黑的。可见,黑与不黑,关键要看其本质,看其骨干里是不是黑的。

近墨者未必黑,这就是结论。

例3:读《她留下的不是悲伤》所想到的

读完1987年2月《新体育》刊载的《她留下的不是悲伤》一文,我浮想联翩。

海曼是世界着名的排坛名将,自23届奥运会后,她为了谋生,为了挣钱,不顾有病,远涉重洋来到远离祖国和亲人到日本打排球,最后因心脏病突发而无声无息地辞别了队友、同事,辞别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排球事业。

海曼出生子美国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从小喜欢体育运动,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使她10岁就成为一名排球运动员。经过多年的刻苦而科学的训练,使她的球技达到很高的水平。然而,在拜金主义泛滥的美国,无处不需要金钱,海曼为了生存,为了家中八口人的生活,她不得不带病到高工资的日本挣钱。在异国,她像一部不知疲倦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最后竟在比赛场上停止了转动,“世界第一炮手”倒下了,远离人世而去了。然而,她的“远去”,不能不令人深恩。她留下的不是悲伤,而是对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控诉。

资本主义国家的排球队是不配备队医的,队员看病要自己掏腰包,海曼从1983年下半年起,体力下降,曾在1984年奥运会领奖时,晕倒在发奖台上,但她还是带病训练,到日本后一年半多的时间,海曼没有去医院检查过一次。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都是因为钱。

现在不少人对社会主义优越性谈的不多了,似乎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会给人们带来一切,这些“糊涂虫”目光如此短浅。海曼之死,给这些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修改]

这篇习作思维浅薄,对原材料不能深刻理解,不能从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种联系或关系中,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观点片面僵化,用公式化的现成结论来套解原材料,单凭个人主观臆断,只看到一点,不及其余,使文章显得单薄无力,难以立论。可以运用比较思维的技巧来修改此文。可以从海曼和郎平等人都是世界女排名将的共同点出发,引出一些不同点进行横向比较:海曼打排球奋斗一生的目的是为了挣钱养家,结局是死在异国他乡的比赛场上。郎平拼杀赛场有党和国家的无比关怀,并实现了到大学深造的愿望;海曼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运动员医疗条件没有保障,而郎平等我国运动员有较好的队医监护。经过这样一番横向比较,水到渠成地揭示出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因———社会制度所致。下面的修改文运用比较思维技巧分析问题,安排结构层次清晰,合乎情理。

请看修改文:

孰优、孰劣?

——读《她留下的不是悲伤》所想到的

读《她留下的不是悲伤》(载1987年2月《新体育》)一文,促使我重新思考一个老话题。

海曼是世界着名的排球运动员,自第23届奥运会后,她为了谋生,为了挣钱,不顾有病的身体,远涉重洋来到远离祖国和亲人的日本打排球,最后因心脏病突发而无声无息地辞别了队友、同事,辞别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排球事业。相比之下,赛场上是对手,赛场下是朋友的我国排坛名将郎平、张蓉芳等人,在结束了排坛生涯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进入大学深造,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开始了新的追求。这些世界排坛名将不同命运的对照,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最好比较吗?

海曼出生于一个美国铁路工人的家庭,从小喜欢体育运动,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使她10岁就成为排球运动员,经过多年的刻苦的和科学的训练,使她的球技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然而,经济发达的美国是个“金钱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生活,无处不需要钱。海曼为了生存,为了家中八口人的生活,她不得不带病到高工资的日本挣钱。在异国,她像一部不知疲倦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最后竟在比赛场上停止了转动,“世界第一炮手”倒下了,然而,她的“远去”,不能不令人深思。同样是排坛名将,曾在同一赛场上战斗过的中国队员郎平,为什么能光荣而愉快地退出排球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的荣誉和称心的归宿,这告诉人们,是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使祖国的儿女获得幸福。

有一名队医,或许不需要多少钱,这是海曼生前所羡慕的,也是美国、日本的女排教练、运动员共同羡慕的。可是,世界上: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运动队,配备专门的队医,他们看病要自己掏腰包。海曼从1983年下半年起,就体力下降,曾在1984年奥运会领奖时,晕倒在发奖台上,但她还得带病训练,到日本后的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她没去医院检查过一次病情。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她不愿治病吗,不是。都是因为金钱。而在中国排球队里早就配备了专门队医,在所有的体育馆,凡有比赛都设有急救站,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这些又说明,中国虽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国家对人民的关怀和热爱,就如同母亲热爱自己的孩于。这难道不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吗?

然而,现在人们对此谈得不多,甚至有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会给人们带来一切。那些只把眼睛盯在金钱上的人们,不免有些目光短浅。究竟孰优,孰劣,海曼之死,不能不令人深思!

2010年高考作文思维能力提高训练

(三) 例4:说“勤”

“勤”这个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我们不难发现“勤”氏家族的成员:勤学、勤奋、勤俭、勤能补拙„„,于是我们就会更加理解“勤”的含义,从部首来看,它的右边是“力”,可见要做到勤必须出力。

那么,怎样才能算做到勤呢?

第一点,要肯于出力。那种偷奸耍滑,懒惰惜力的人是与“勤”无缘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勤奋就得手脚不闲,忙忙碌碌,勤字当头,所有的拦路虎都会退避三舍。相反,如果面对困难,懒懒散散,浑浑噩噩,到头来必然无所作为,一无所获。

第二点,要善于出力。那种忙中带乱,眉毛胡子一把抓,是不善于出力的表现。善于出力,就要加强计划性,而知已知彼,扬长避短,才能以勤补拙,做到勤中有闲,忙中有度。

只有做到以上两点,才算真正做到勤。

[修改]

这篇习作,乍看起来没有什么大的毛病,然而,它是经不起推敲的。它的最大毛病是思维上的因循守旧:按一般传统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对勤奋的理解只停留在“手脚不闲、忙忙碌碌”上,这样的文章没有什么新意。

修改的方法是,冲破传统的思维方法的束缚,进行大胆质疑,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求异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对它们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思考,提出更新的更具有科学性的观点。

下面是修改文:

“勤”字新解

“勤”这个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我们不难发现“勤”氏家族的成员:勤劳、勤奋、勤勉、勤俭、勤能补拙„„于是人们觉得“勤奋就得手脚不闲、忙忙碌碌”。不是吗,从部首来看,它的右边是“力”,可见要做到勤就必须出力。这千百年来对“勤”的传统认识,我们应进行大胆

质疑。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勤”呢?先举一个例子。

比如说吧,一个办公室里有两个办事员,一个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工作成果却并不明显,有时画一张表要花大半天,中间还要返工两三次;另一个,只要两个来小时就画成功,还能就表中涉及的事项查阅资料,主动思考研究一些问题,提出自己处理的意见和办法。两人之中,该判定哪个“勤”呢?

这里,人们的认识肯定会有分歧。有的人认为,前者是“勤勤恳恳”,“他总是在那里于嘛,”即使效率低,没有创见,只要不闲着就是“勤”。而后者,花的时间不多,看上去似乎没有出大气力,能否说“勤”呢?这样来看待“勤”未免偏颇。诚然,不能说前者不“勤”,但我们更应该承认后者是更高层次的

“勤”。是啊,社会在发展,我们生活在充满竞争与活力的崭新时代里,迫切需要这种“高层次的勤”,以适应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例5:学习如春起之苗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个读书人,千里迢迢寻访名师,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找到了陶渊明。于是,他向陶渊明请教学习的诀窍。陶渊明指着田野里绿油油的禾苗说:“你仔细看看它们是怎么长高的吧!”那读书人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名堂。于是陶渊明就告诉他说:“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要学到知识,就要勤奋地学习。”

是啊,这道理说得多好啊!要想取得渊博的知识,就要勤奋地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只要我们平时争分夺秒,勤奋地学习,何愁学不到知识,成绩提不高呢?这使我想起了上学期期末的历史考试。

由于我对历史不重视,平时听课马马虎虎,回家很少复习,因此,一听说要期终考试,脑子就像炸了锅,着急起来,于是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天的时间来复习,临时抱一次佛脚,虽然记住了一些东西,但成绩很差。通过这次历史考试,我深深体会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懂得了“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道理。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没有一个学者、专家的知识是在一个星期或者一天中突然取得的。如果有人想成为知识的暴发户,那是最愚蠢的人。今后我一定做到天天学习,位意平时积累知识,使自己像春苗一样茁壮成长。

[修改]

用春苗的生长来说明学习长进的道理、构思很好。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点:由小到大,逐渐增长,持之以恒。但本文在具体论述时却离开了特定的类比点,用春苗之生长来说明学习要勤奋的观点,这就犯了“类比不当”的毛病。类比不当的原因是作者对二者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没有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共同点。修改的方法是,全文自始至终用春苗生长由小到大、时刻生长的特点来类比说明学习是由少到多,因而要重视平时积累和持之以恒,这样修改,类比就确切了。

下面是修改文:

学习如春起之苗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个读书人,千里迢迢寻访名师,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找到了名师陶渊明。这个读书人虔诚地向陶渊明请教学习的诀窃。陶渊明指着田野里绿油油的禾苗说:“你仔细看看它们是怎么长高的吧!”那读书

人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名堂。于是陶渊明就告诉他说:“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要学有所成,就应这样。”

是啊,这个道理是多么深入浅出啊!春苗的生长是由小到大,时刻生长的,学习也是这样:由少到多,持之以恒。要想学有所成,就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和持之以恒。

我在学习中正是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也不善于平时的积累。就拿英语学习来说吧,平时对单词的积累和掌握很不够,只靠临考前搞突击性复习,这种违背学习规律的做法,势必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一次次失败的教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懂得了“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道理。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上;合抱之木,生于毫未。”没有一个学者。专家的知识是在一个星期或者一天中突然取得的。如果有人想成为知识的暴发户,那才是最愚蠢的人。今后我要做到天大学习,注意平时的积累,使自己的学习像春苗一样“日有所长”。

例6:驳“一俊遮百丑”

俗话说“一俊遮百丑”。这句话说得千真万确,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举不胜举。

“一俊”能遮“百丑”吗?回答是肯定的。前几年,出了一起有名的“冯大兴案”。据说,大学高材生冯大兴被捕时,学校师生都很惊讶。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这些师生眼里,冯大兴学习成绩优异的“一俊”遮住了他心灵深处的

“百丑”,这不就是“一俊遮百丑”的典型事例吗?然而,“一俊”又不能遮住“百丑”,冯大兴的“一俊”曾经遮住过他的“百丑”,每天遮遮掩掩地过日子,最后捉襟见时,头尾难以两顾,就是这个可怕的“遮”字,为他错误的发作埋下引线。

其实,“俊”就是“俊”,“丑”就是“丑”,用“俊”来遮“丑”是徒劳无益的。冯大兴由高材生变为阶下囚,固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可是,周围的师生视丑不见,一味迁就,也间接起了促退作用。

“一俊能遮百丑”吗?答案是否定的。

[修改]

这篇习作在思维上前后矛盾:一开始对所驳论点——“一俊遮百丑”,又说“千真万确”,又说“回答是肯定的”;习作结尾却说“答案是否定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使人看后不知所云。再看看下面的修改文,不仅改正了原稿思想矛盾的问题,而且辩证观点极强。修改文不是泛谈美与丑的关系,也不是简单地论述一番“俊不遮丑”的道理了事,而是抓住题目中的“遮”字(这就抓住了题眼),进而又选好“遮不住”。“不可遮”的论述角度,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环环相扣,逻辑性强。修改文没空谈哲理,而是联系实际,寥寥数语点到要害;也没罗列事例,而是简洁地举一二个典型事例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尤其是举出一例,既生动有趣,又耐人寻味。修改文的语言比原文有着质的提高,行文流畅。语言有节奏感,“文章不厌百回改”。从原稿与修改稿的对比阅读中,我们不是更具体地体会到这个道理吗?

下面是修改文:

先人造了一句活“一俊遮百丑”。现在仍有许多人对之深信不疑。不是吗?在学校里,常见的是以分数定人品;在企业中,往往是只顾赚钱而不顾其余;在文艺界,也偶闻艺术舞台上的明星还兼演着生活舞台上的小丑„„,诸如此

类,举不胜举。

“一俊能遮百丑”吗?曰:“能。”又日:“最终还是不能!”前几年,出了一起有名的“冯大兴案”。据闻,高材生冯大兴刚刚被捕,学校师生无不瞠目。何以瞠目?就是因为在这些师生眼中,冯大兴学习成绩优异的“一俊”遮住了心灵深处的“百丑”。可是瞒~时不能瞒一世,最终也还是暴露出灵魂的丑恶,落得个锒铛如狱,饮弹而亡。可见,说一俊能遮百丑不过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是遮不住的。

较认真的人也许会争辩:尽管遮不住一世,不是还能遮一时吗?殊不知,冯大兴的堕落正是从这“遮”一时开始的。假如当初他的弱点暴露出来,尚可救药,在师生的帮助下,或许还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然而正是这遮一时,加速了他灵魂的堕落,终于到了遮不住的地步,已悔之晚矣!且不说每天遮遮盖盖的日子并不好过,捉襟见肘,头尾难以两顾,单是“遮”本身就已经为错误的发作埋下引线。既是如此,何能遮,何用遮,又何可遮呢!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美和丑,客观存在,泾渭分明,用俊遮丑是徒劳的。阿Q头上有个癞疮疤,每当未庄的人说:“嘿,亮起来了”,阿Q就以“你还不配”的话来遮,以显示癞头疮的“高尚的光荣”。遮的结果。不免被“儿子们”痛打一顿。阿Q的遮不过是虚荣心在作祟,尤有甚者,遮丑成了错误发展的起点,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有了丑怎么办?亮出来就是了。只有亮出来让人看,才能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除丑植美,旧貌换新颜,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认识事物也应如此。不但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冯大兴由高材生变为阶下囚,固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然而,周围师生视丑不见,一味迁就,也无意间起了促退作用。多几位眼中容不得丑的旁观者。“冯大兴案”才会少发生一些。

“一俊能遮百丑”吗?曰:“不能。”更曰:“不可!”

2007年湖南高考满分议论文

(2007年湖南卷)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

诗意地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轻巧奇谲的诗。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爱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变得诗意。当人们从儒、道、墨法的典籍中探究为人之道,当人们从司马迁的竹简中开启历史的明镜,当人们从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里顿悟文章之法,智慧便开始滋润人们干涸的灵魂,给灵魂注入诗意。当人们从陶渊明的菊花中思索隐逸之士的情怀,当人们从史铁生的地坛中感念生与死的变迁,当人们从卢梭的瓦尔登湖畔拾获人生的宁静,思维便开始给心灵插上翅膀,让心灵翱翔于诗意的天空。从阅读中收获智慧,从阅读中学会思考,人们才能懂得诗意的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为了生计和未来的奔波,充斥着嘈杂的汽笛声与喧闹声,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戒备。人们需要在清风的吹拂下,在小鸟啁啾中找回生活的诗意。莽莽苍苍的森林给诗意栖居的莎士比亚带来了浓郁忧伤的情怀,潺潺流动的多瑙河给施特劳斯家族带来了优美的音韵,古老沧桑的凤凰古城给诗意栖居的沈从文带来了历史的质朴与深刻。自然的灵动与纯净,让人们更加诗意地生活。

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爱心去生活,当人们从阅读中获取智慧与思绪,当人们到自然中寻找抚慰,人们才可以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诗意地生活。

【佳作点评】文章在提出“人应当诗意地生活”的观点之后,从“内心和谐、充满爱意”“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自然抚慰浮躁的心灵”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其中第一层可以看作是后两层的前提和条件,后两层是对前一层的深化,较深入地回答了怎样才能“诗意地生活”的问题。最后顺势收束全文,结构严谨。文章观点较有个性;例证丰富,显示出良好的知识储备;语言流畅,文句表现力强

有效作文讲评活动课模式探讨(原创) 作文讲评历来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感头痛的事。要说上一节公开课,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学生也往往感觉没有什么收获。近年,笔者应学校里青年教师的要求,连续上了几节作文讲评活动课,似乎找出了一些有效教学的路子。下面以三节公开课为例作一个初浅的阐述。 首先要申明的是,以下作文讲评活动课都是基于学生自改作文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一节课

学生“五分钟演讲”后,导入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立意的角度和素材的剪裁。

第一步,展开对立意角度的探讨。

展示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本材料作文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确立哪些立意。思考一分钟后,展示命题人的立意角度,要求根据命题人提供的角度,按学习小组为单位推荐一个人发言,全班展开讨论:真正要写成文,这些角度哪个更准确、更好写?

在明确了写作角度和立意后,再展示本班同学拟写的作文题目,请学生思考、判断哪个作文题符合题意,哪个作文题更好写,哪些作文题不容易写。最后,进行小结,小结主要由教师负责,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提示立意角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目的是给学生一个示范和归纳。这个环节就告一段落了。

但是,我立即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最后一个环节处理得不是很好,小结还是得由学生自己来做的,他们自己归纳的东西记忆才牢靠。也许我的潜意识里,考虑到这也是一节有特级教师来听课的课,课前也做了比较规范的课件,课件中就有“小结”这一块内容——看来,为了任务和好看而做的课件,如果无益于学生,不用也罢! 话题随后转到探讨素材剪裁的问题上——

首先,我展示了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评述两篇文章(印发给学生)在素材剪裁上哪个更成功。然后,就要求学生评改这两篇作文;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素材的剪裁问题,看看能给自己哪些启示。学生们表现得很积极,参与的热情很高,什么观点都有。到了小结阶段,我一改上一步骤的做法:由学生自己来总结。结果发现,学生基本能说到点子上,最后我还是做了发言,肯定了其中比较正确的观点。布置完课外练习,也差不多就下课了。 本节课后的反思

作文讲评课怎样上,是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老师茫然无序。我感觉作文讲评首先必须贴近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的实际,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里,让学生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讲评的实效性会更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能达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效果。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必须认真评改学生作文;要求我们要注意归纳概括学生中出现的通病和经常出现的毛病;要求我们要精心挑选例文——我的选择原则是典型性、可比性、可提高性、激励性。

实践证明,这种指导思想是成功的。这节课得到了珠海市特级教师郭铭辉老师的赞许,认为既符合和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很真实、很实用,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能从中得到知识,获取能力。

本节课容量大,它是在教师归纳示范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展开探讨活动的。因此,要注意培养一种探究、争论的习惯。我觉得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我觉得老师应当具备宽容的意识,这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换位思考,才能容忍学生争辩,才能在教学中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是一个比较懒的老师,平时教学中,我常常把诸如演讲、辩论、评改的事情交给学生去组织、去开展,我常常都是旁观先生的角色——当然,我也常常怕学生给我弄砸了,尤其有人听课的时候,一些环节如小结,我往往又放心不下,自己辛苦讲了,现在想想,其实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我们只做指导就可以了,因为能不能写出好文章来,只有让学生自己不断地动笔尝试,并在尝试当中获得作文的经验。

第三,语文课堂必须突出学生活动。前不久我有幸聆听了李白坚等著名老师的写作教学课,感觉他们的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注意通过组织活动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从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攫取知识、培养能力。课后,我想,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它关注的重点不是让我们老师表现自己的才能(当然必要时也要展现),而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训练或发挥、展现自己的语文素养,所以,课堂教学一要尽可能让学生“发言”,让他们尝到参与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比如,这节课中的作文题目全部是学生拟的——我们开展了一次“今年高考作文这样命题”的学生命题活动;二要通过语文活动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我们解决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率的问题。

有了这堂课的积累,我就想,有效的作文讲评教学,不会只是一种模式,随着学生作文评改能力的提高,应该探索比较新颖的适应学生能力和实际变化的教学模式。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堂课—— 第二节课 上课了,我首先请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其实这已经形成规矩,只要老师一进入课室,学生就会鼓掌欢迎自己的同学上台演讲。我没有刻意让演讲水平高的学生演讲,结果,这个学生因为有全校语文教师和全市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共六十多人来听课,时间上拖了三分钟,讲得不是很流畅——上课前,本来她希望老师换一个人,她说自己胆子小,怕影响老师的上课,但我没有答应她的要求,只是告诉她:把听课的老师看成木头,当是和同学交流。不过我还是表扬了她,因为敢于在这样的场合如此镇定的演说完一个对重大教育事件的看法实在不容易。

然后,我开宗明义,明确了本次作文讲评的要求和重点——增强议论文的思辨性,并强调以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我觉得,教学上,对学生而言,老师应有义务有责任在每周、每节课前向学生讲明教学目标、学习方法和途径,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就进入正题,首先请学生进行片段作文的说理分析。“从事例论证的角度看,你认为下列三则材料哪则写得最好,说明理由。”要求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但是因为有那么多人听课,学生感觉到了紧张,都不敢说,于是,我就说,我们来个君子协定,我先请一位同学先谈谈自己的看法,有话说的同学跟着阐述自己的理由,好不好?得到学生的认可后,我就随机先请一个学生发言(最好请中等学生),恰好这个学生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其他学生看他都说了,于是,围绕这三则材料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第二则比较好,有人则欣赏第三则,也有人说第一则也不错,——其实三则材料中,不分上下的是第二第三则,它们的论述都充分、深刻,只是论证方法不同而已。随后我指出,我不同意第一则好的说法,学生觉得很诧异,我就说,这是一则抄袭的文字,因为这则文字就是大林老师写的!这下,学生就说了,哪个家伙,敢抄袭老师的作品,我也趁机强调说:“不管是抄袭谁的,都是不道德的,作为宪中的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文风。”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我接着要求学生仍然采用比较赏析的方法,分析三则论证片段的论证特色。由于这三则材料都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作文,学生一看,就对某个同学说:“××,是你写的。”看得出来,那个学生很自豪——一脸的笑容。学生再一次展开激烈的辩论。这一次,因为有前面的三则材料探讨的铺垫,学生就比较顺利地判断出三则材料各自的论证特色,进一步明确了事例论证的基本方法;通过点拨,学生也知道了一篇文章中应有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才不致使文章平面化。 在文章的主要内容上解决了思辨性问题,我觉得还需要解决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不会写作开头和结尾段的问题,这两段语言往往表达混乱、思路不清晰。所以,就提供了两篇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段,让学生逐段赏析。这两则语言,学生很容易就判断出第一则相对写得好,对第二则也能知道不足在哪里。问题在于,当自己写的时候,往往又不知从何写起,如何结尾。本来这个步骤里还应当让学生说说如何修改的,但是由于原定设计还要进行整篇文章评改活动,这一步不得不取消,直接进入整篇文章的评改讨论活动。

这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我仍然坚持让学生唱主角,但是学生开始时却还是没有进入角色,显得不太配合,甚至平时很活跃的学生这时也显得沉默。我就知道,学生害怕自己说不好被大家笑话,尤其是这样的公开课上。因此,我就事先和一个平时中等发言水平的学生说,你平时都不错,等一会能不能你先发言,拉动大家展开讨论?她答应了。所以,进入讨论环节,我就有意识地面向她说,哪位同学有话要说?她也作出想说的表情,于是就让她说了,这一下,学生的话匣子就被打开了,争论也显得异常的激烈,彼此都能说出依据,阐明理由,讨论进入白热化阶段。这一步,虽然时间上显得紧了些,收效却不错。

最后,教师布置了再次自改作文的作业后,对本节课作了简单的小结,主要强调写作议论文必须突出思辨色彩。 本节课后的反思

这是一节由片段作文到整篇作文的评改、讨论课。首先,我感觉总体是成功的,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激情比较高,比较好地实践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初衷,课堂上,能够有意识地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达成学习目标。虽然我没有做统计,但我知道,学生在本节课中的活动时间不会少于35分钟,通过讨论活动,学生明确了议论文要写得“出彩”,关键得注意要“说”得要“有理”,条理要清晰,表达要明确——一句话,就是要有思辨性。

有同事评价,鼓动学生的功夫真的很到家。对此,我这样认为:主要得益于自己的长期的有意识有目标的努力,想着要把这件事做得最好。我常常讲,我的知识和能力不怎么样,但我的引导启发能力应该是不错的——虽然我并没有总结出有哪些方式方法或宝贵的经验。 其次,感到遗憾的是,因为事前只是告知学生到时有大批骨干教师来听课,所以演讲的学生有点紧张,结果时间大大超出了规定,导致后面对文章的讨论时间上显得不足。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没有黑板可以板书,加上来不及印发教案,有的老师开始没有听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和主题;也没有无线话筒,后面的听课老师听得就非常吃力。这也是我们组老师们的意见,今后应当加以完善。

第三,我觉得,作文讲评课应该努力调动学生参与的激情。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无论老师讲得再精彩,这节课也一定是不成功的。 正因有次想法,我就想能不能找到一些更有效的作文讲评活动模式呢?于是,我又进行了新的尝试——深入探索作文讲评活动课的多样化。因为前面已经阐述两种模式,希望能开拓一种全新的模式,这样也可以使今后的作文讲评活动因多样化而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因此,我就这样上了一节课—— 第三节课

第一步骤依然是课前五分钟演讲。这一次学生很遵守时间,是对中国足球被评为“世界贡献奖”的事情谈自己的看法,说得很到位。我也因此表扬学生,能关注时事,对时事有较强的敏锐感和洞察力——学生一听,都觉得羡慕,其实我们知道,人都爱听表扬话的,这可以给人带来动力。 然后,我明确提出本节作文评改课的学习目标:依据本单元作文目标——议论性散文的基本写法推荐一篇或几篇本组最好的作文,并要求写一则推荐词。

同时,我又强调:应当以议论性散文的语言作为推荐的主要标准,比如开头,比如中间,比如结尾,这三大块的语言表达都很重要,尤其是首尾段,除了准确鲜明的一般议论文的特征外,就是要尽力写得有文采,在写法、技巧上体现散文的特征。推荐词可以模仿“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进行写作,但是,在写作推荐词前,本小组务必达成一致意见,由一人执笔综合大家的意见:无论如何,每个学习小组必须推荐至少一篇文章,那怕你觉得都达不到好文章的标准。

接着我向学生提出我的讨论活动的初步设计:先用五分钟评改完各自手上的不同班同学文章,要求写出评语、旁批,然后用大约九分钟时间阅读完其他三位同学手上的文章;再展开比较讨论,每个同学都要谈四篇(三篇)文章各自的优缺点,并从中挑出一篇(也可以不限制)值得推荐的文章,这个步骤给大家十五分钟的时间;最后推选一位同学写作推荐词,推荐词要集中本组同学的集体智慧,这个步骤给大家五分钟。最后五分钟听读一篇被推荐的文章,师生可视情况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要提醒的是:教师在收到学生推荐的文章后,应再评改出优秀作文若干篇,利用下一节上课时间做一个推荐阅读,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深入阅读推荐的文章,揣摩议论性散文的基本写法。

布置完任务后,学生就进入自主评改和探讨、推荐同学作文阶段。这个阶段我所要做和能做的事情只有一个:在学生中巡回辅导,随时和学生展开探讨,有时帮助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辅导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评议作文。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什么是议论性散文,在实际写作中,很容易就写成四不像文章——文体不分;同一篇文章,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如何协调他们的意见?对此,我要求学生学会“求大同,存小异”;有些学生不太愿意参与探讨活动,我就私下要求一些比较积极的学生带动他们,教师也多一点时间停留在这些人的身边,一方面是督促,一方面是鼓励。 进入写推荐词和听读推荐文章阶段后,学生的表现就更活跃了,有的小组的学生往往自告奋勇来承担撰写任务,学生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要求同学写上自己的意见,现抄录几则:

你工整的字迹,给人行云流水般的感觉,你优美的语言,仿佛江南的朦胧细雨,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享受。你是用心去体悟生活和生命的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价值观,有深度的思想是你的标签,这一切的一切都成就了不凡的你!——隔壁班的29号同学。 你的文章是本小组认为最像议论性散文的文章,古诗词的精确运用是你的专长,人物的生动举例是你的不凡,比喻的形象使你锦上添花。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能在文章的结尾处将全文的感情升华一点,段与段稍稍用线拉紧一些,你的文章就将大放异彩! 什么是真正的美?一千个人中便有一千种看法。文章采用了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充分、有说服力,文中运用周恩来和汪精卫相对比,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更可贵的是,文章文笔优美、语言顺畅。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你看,别小看学生的创造力,写起来还蛮有情感和哲理的,既表扬了同学,又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获得了美的享受,这样的事情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作文讲评就是要找到并善于抓住激发学生兴趣的“这一点”。

最后一个步骤是听读。我深知,听读文章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让学生在静静的听同学充满情感的朗读中,既养耳,学到了写作的基本知识,更养心,陶冶了情操、学会了辨别文章的美丑。所以,我让学生推荐一篇“好”(是本组或个人认为好的)文章,让自己和同学分享自己发现和评改的收获与快乐。效果果然很好——好几位学生争着要朗读,我只好来个“女士优先”原则,让一位女生朗读她所推荐的文章。

听读完后,我布置了作业:对照推荐的老师印发的好文章,评改自己的文章。这个步骤在两天内必须完成,否则就会失去时效性——有温度的总比没温度的好。 本节课后的反思

这是一节整篇作文讨论、推荐课。本节课仍然遵循“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原则,除了布置任务、讲解规则的时间外,基本就是学生活动了。整节课学生基本都处于活跃期,读、思、说、写、听一样不少,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活动因为有较强的层次性,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根据我的观察,没有发现有偷懒的学生,有个别学生开始时比较被动,尤其是讨论环节,不太能融入集体,我也及时到位指导引导他(她)参与本组的讨论。这部分学生也是评改活动中需要特别关照的学生。

第二,我感到,作文讲评应注意多加一点活动元素,比如本节课除了讨论外,还让学生撰写推荐词,这是很新颖的活动,学生一听就跃跃欲试,有人立即行动起来,尝试撰写,这样,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我们的作文讲评就变得更有实效。我觉得,今后的作文讲评课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向自己的同学写修改建议书,开展一对一的作文探讨活动,也可以让被推荐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言”或写写“答谢词”,等等。 综

㈠作文讲评活动化的模式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

通过不断实验论证,我们初步可以肯定:作文讲评活动化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要使讲评更有效,在作文讲评活动中就要注意形式上的多样化。以上三节课的三种模式,我们也有过不少的尝试,请看下面一份调查:

你认为老师采取的最好的作文评改方式是(多选) 调查选项

认可及比率

排序

A.老师示范+互评互改+课堂同学评议、师生讲评+自改

44(45.4%)

2 B.互评互改+课堂同学评议、师生讲评+自改

33(34%)

3 C.互评互改+老师评改+课堂老师主讲+自改

11(11.3%)

4 D.互评互改+课堂师生评议、推荐+展示交流优秀文章+自改

56(57.7%)

1 E.老师只写评语再给你打一个分数+自改

5(5.2%)

5 F.其他

2(2.1%)

6 当这个统计结果出来时,我和我的同事都深感意外:原来我们老师累死累活地评改学生作文的工作在学生眼里是那么不受欢迎!最受欢迎的竟然是有“课堂同学评议、推荐”,能“展示交流优秀文章”,可以自改作文!因此,ABD三种模式也成为我们最常运用的作文讲评活动模式。

在随后的学生回答“你最希望老师的作文教学在哪些方面能加以改进?”的问卷中,学生列举了“四多”:多提供我们同学的优秀作文,多一点写作课,多给我们一点评议作文的机会和时间,多一点鼓励和引导。巧的是,上半年,华南师大陈佳民教授来讲学时,我们曾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他建议语文教学要尽量缩减讲读课文的时间,适当增加写作训练时间。 所以,我认为,当下语文老师要善于解放自己,要改变大包大揽的习惯,你看,数学老师一道数学题可以讲一节课,他所关注的是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我们又何不精讲课文,省出时间给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或写作训练呢?数学英语改作业只需打一个钩,我们语文老师何不发动学生进行互评互改活动、或进行课堂评议活动?

㈡评改过程要遵循自主感悟、互助分享、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⒈要解决谁是评改的主体的问题。我觉得,刚开始时,一定要和学生说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动手去做、去达到既定的目标;教师只应该是指导者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意识很重要,它有利于矫正作文讲评老师唱主角学生做配角的无效教学状况。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评改意识最关键,尤其是“评”。面对自己写的文章,要向学生灌输一个概念:这篇文章是自己创造的伟大作品——虽然未必很完美,但好文章不仅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因为人的思维总是由粗略到精细、由肤浅到深刻的。就写作而言,“写”只能一次,“改”却可以无数次,“改”对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写作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写作的许多道理往往就是从评改中感悟出来的。 ⒉要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自觉评改作文的习惯。作文评改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①变教师埋头苦评为学生互评互改。②变书面集中评改为分散轮流评改。③变统一要求评改为分层评改。在这个环节,我们要求并不断提醒学生,写完作文后要及时将文章至少阅读一遍,并充分关注两个问题——有没有错别字、病句、漏字等,是否符合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要求;在评改后一个星期再根据作文目标朗读自己的作文,明确并修改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评改是对自己作文的再认识、再提高、再创造;也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断评改也是在不断反思、感悟,不断反思、感悟就是在不断提高写作技能和鉴赏力。

⒊要关注学生在评改作文中的互助活动。互助的前提是合作,合作的结果是分享。而这正是我们所想要获得的效果。在作文评改上,坚持“学生是作文评改的主人”的理念,评改以学生、师生“互动”为核心,以克服“教师评得累死,学生无动于衷”的弊端,切实提高作文评改的效能。我们鼓励学生做到以下三点:①鼓励每个学生阅读评改;②鼓励学生小组讨论评改;③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反批评。

⒋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初期多经典范例评议(充分利用书本资源,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感知)→中期多学生作文评议(充分利用学生作文资源,进行现场说法,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成熟期多种方式评议(如互评推荐、现身说法、朗读美文、初中期的范例评议等等,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写作素养)。

㈢进行作文讲评活动,需要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首先,要告诉学生教师的作文讲评的教学方法方式,让学生知道老师要做的是什么,自己将要做的是什么。不要有意无意的对学生隐瞒什么,因为这样做除了使学生的学习更被动外,再没有其他的好处了。

第二,教师的示范是不可或缺的。当前,我们年级正在进行“单元作文活动训练”模式的研究,我们从高一一开始就对学生作了强化训练,包括“例文评改”的自评自改、“高考作文评改标准”的把握、作文流程的把握等。

第三,如何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这个问题解决了,进行作文讲评活动就可能带来最大效益。我觉得以下两种类型的学生值得我们关注:写作兴趣不高的学生,虽然坚持写作但写作能力无提高的学生。在我们开展作文讲评活动中,恐怕我们要多一个心眼,让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尝到成功的甜头,从而一步一步喜欢上作文和作文讲评。

当然,作文讲评活动课要追求最大效益,其教学的模式远不止这三节课或这三种模式,而且这些模式本身还有待于优化,需要我们继续不断的探索。我很期待有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素养。

2008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题评析

湖南省长郡中学 易小平老师点评:

通观2008年高考作文,在一派姹紫嫣红、摇曳多姿的景象中,湖南卷的文题可谓文质兼美、匠心熔铸,颇具人文性和思辩性,给人以亲切雅致、意蕴动人之感。

首先,从命题形式看,这是一则新材料限体作文。文题先引入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提出材料。接着对诗句进行解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进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进而揭示其意境和哲理:“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最后提出作文的要求:“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显然,这道题介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兼具二者立意限制性和写作开放性的特点。不过,比照06年全国卷的“乌鸦和老鹰”、07年全国卷的漫画“摔了一跤”这两则新材料作文题,湖南题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门槛,给了考生以解读的提示,而又增加了文体的限制,体现出湖南高考作文命题的探索和个性特点。

其次,从写作内容看,这是一则寓意性思辨作文。诗句出自大家比较熟悉的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首句描写初春小雨,以“润如酥”形容其细滑润泽的特点,使人联想起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二句承上,写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来描摹初春小草雨后的朦胧景象,既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的景象相媲美,又与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初春时节所特有,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机。形象大于思想。作文中引述的这两句诗,在立意上,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客观而论,除命题者列举提示的三种感悟外,我们尚还可从诗歌意象中涉及的远与近、浓与淡、似有与似无等现象,感悟出其它的哲理,如“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美在距离”、“朦胧产生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物以稀为贵”等等。因此,诗句蕴涵的哲理,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具有更多极的思考角度和多元化的立意。“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与体会”,文题中启导语的这一结句,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给了考生以选择性、拓展性的提示。变换角度看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再次,从命题思路看,这是一则传承中的创新之题。自04年自主命题以来,湖南卷的作文题贯穿着一条以人为核心的“稳中有变、变中出新”的发展轨迹。从04年、05年的话题作文“家庭教育” “跑的体验”,到06年、07年的命题作文“谈意气” “诗意地生活”,再到今年的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且在内容上,分别从人的成长、人的精神,拓展到人的认知层面,显示出湖南题对人的本体性的观照,以及浓郁的人文气息和风格特点。从文题的设置、结构看,先是引入情景,接着诠释解析、启导提示,进而提出写作要求:立意豁然,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这种设题方式,跟05年的话题作文“跑的体验”相似,但在立意和文体上给出了更多的限制。不过,跟传统的材料作文如90年的“玫瑰花与刺”,以及0

6、07年的全国卷等新材料作文相比,湖南卷作文中启导语对文意的提示,则体现出设题者对文题的思索,既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又传达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当然,如同07年的“诗意地生活”一样,语料或命意不够新颖,亦是其明显不足之处。 周南中学教科室副主任、知名语文高级教师刘兵老师点评:

今年的湖南作文题是要求学生针对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两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蕴含的意境和哲理谈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这道试题一揭晓,立即引起争议,叫好者与批评者的声音几乎同样的高昂,可以说,湖南的作文试题又一次走在舆论的峰尖浪口了,在新浪网友评点中,”最不知所云的高考作文“与”最难于创新的高考作文″湖南试题都高居榜首。

笔者认为,这道试题出得好不好,单纯我们说了还不算,更应该听听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的看法,倾听倾听他们的意见。笔者抽空与几位考生交流,问及他们对作文试题的看法,他们都觉得题目新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表意见,与以往的作文相比,有更多的可以说的话了。

笔者觉得,考生们的看法应该是比较实际地反映出了这道试题的成功与失败。这道试题,从“90后”的眼光来看,至少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展现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虽然是要求对韩愈的这两句诗的意境和哲理谈感受和看法,但是,试题由此发散出的空间是无比广阔的。试题中已经提示了三种:一是有些事情置身太近反而不能把握(意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二是要全面把握事物就要跳出事物的约束,三是对事物和对美的认知与感受是与距离有关系的。其实,考生还可以依次发散,从情感的体验、真理的认知、哲理的把握等多方面入手作文。

第二,体现了更强的思辨性。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大一统”的思想意识已经遭到了唾弃,看待问题更加强调个人的观点,注重个人的思考。“90后”是崇尚思考的一代,也是主张捍卫自己观点的一代,今年的题目无疑是合他们的“胃口”的。

第三,更有利于促使考生形成自己的“文化属性”。写思辨作文的前提,是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为基础的,这种文化指的是自己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而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世界观和思想观。我们举一例子,崇尚“集体”文化,讲求团队精神的人,就可以从这句诗里面得到这样的启迪:从春草发芽表现的角度,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独草无绿色,草众色欲浓”。这也正是我们当前倡导的团队精神,一棵小草看不见绿色,一堆小草绿色就比较浓重,一片小草,满山遍野的小草,绿色越来越浓,最后是满目苍翠碧绿,满目生机盎然。小草不显摆个人英雄主义,小草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凝聚成强悍的团队精神。小草精神,小草放绿的团队精神,难道不能给我们人类留下思考与启迪吗?像这种表现团队精神的事例,无论中国古代,还是中国现代,都有很多很多实例。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还如:三个臭皮匠,赶上一个诸葛亮,等等,举不胜举。这些事例,都能充分表现出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凝聚每个成员的力量,遵循科学规律,齐心协力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国神舟六号飞船上天,嫦娥奔月卫星探月,等等,无一不凝聚着团队精神。 人民网点评:

这个作文题型在考试中经常遇见,是以古典诗句作为小的切入口,根据诗句内涵作文。写这种作文,首先,就照顾题目中的要求,把这个诗句所蕴含的内容分析透彻,再选取其中你认为最切合命题者意图同时你最有把握的内涵构思作文,这样行文,就不会走题,在好好用笔润色,得高分自然不难了。

具体对这道作文题目而言,我们可以这样分析:这个诗句出自韩愈的一首小诗,这也是全诗写得最为微妙的一句。根据作文题目中的要求,我们就应该把题目审准,而后才下笔构思,否则,难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在题目中,命题者着重指出,要根据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展开。

首先领会此诗句中的意境,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草芽儿略显了春的印迹,显然是一种平淡、朦胧的意境。鉴于此,我们可以以 “朦胧美”和“平淡美”等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同时,也可以记叙自己经历过的一段平淡、朦胧的美好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继续情感一定要质朴、平淡。

其次,就是看看诗中蕴含的哲理,“遥看近却无”中蕴含了“远和近”“ 物以稀为贵”等哲理,可以任选一个哲理立意,自设一个切合题意的论点,写一篇具有思辨性议论文!

总之,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2007年以“诗意地生活”为话题开口小,但是同是比较注重意境和哲理取向,只要把题审好,应该还是一个比较能写出优美文章的作文题目。 2008湖南省作文题: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根据诗中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专家点评:这个作文题型在考试中经常遇见,是以古典诗句作为小的切入口,根据诗句内涵作文。写这种作文,首先,就照顾题目中的要求,把这个诗句所蕴含的内容分析透彻,再选取其中你认为最切合命题者意图同时你最有把握的内涵构思作文,这样行文,就不会走题,在好好用笔润色,得高分自然不难了。

具体对这道作文题目而言,我们可以这样分析:这个诗句出自韩愈的一首小诗,这也是全诗写得最为微妙的一句。根据作文题目中的要求,我们就应该把题目审准,而后才下笔构思,否则,难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在题目中,命题者着重指出,要根据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展开。

首先领会此诗句中的意境,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草芽儿略显了春的印迹,显然是一种平淡、朦胧的意境。鉴于此,我们可以以 “朦胧美”和“平淡美”等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同时,也可以记叙自己经历过的一段平淡、朦胧的美好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继续情感一定要质朴、平淡。

其次,就是看看诗中蕴含的哲理,“遥看近却无”中蕴含了“远和近”“ 物以稀为贵”等哲理,可以任选一个哲理立意,自设一个切合题意的论点,写一篇具有思辨性议论文!

总之,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2007年以“诗意地生活”为话题开口小,但是同是比较注重意境和哲理取向,只要把题审好,应该还是一个比较能写出优美文章的作文题目。 网友点评:

这个作文题目属于命题作文,由于命题人提供的材料丰富,点播翔实,所以作文写起来比较容易。仔细阅读题目可以发现,“举手投足之间”就是提高个人素质,注重个人修养应该从小事做起。“一粒沙上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不而不为”。当然这个题目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给一些高水平的学生留下了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就是第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湖南的作文题太难了,应该让出题老师自己做做看。”

最难作文题:“天街小雨”“海龟与老鹰”

“湖南的这些出高考作文题的专家们也太脱离实际了。找个这样的古诗词句来作文,试问这些专家们难道对我国所有的古诗词都全部知晓吗,更何况我们这些高中生„„”,有的网友认为,这道题如果事前没有准备,跑题概率为80%。

90后眼光看湖南作文

今年的湖南作文题是要求学生针对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两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蕴含的意境和哲理谈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这道试题一揭晓,立即引起争议,叫好者与批评者的声音几乎同样的高昂,可以说,湖南的作文试题又一次走在舆论的峰尖浪口了,在新浪网友评点中,”最不知所云的高考作文“与”最难于创新的高考作文″湖南试题都高居榜首。

笔者认为,这道试题出得好不好,单纯我们说了还不算,更应该听听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的看法,倾听倾听他们的意见。笔者抽空与几位考生交流,问及他们对作文试题的看法,他们都觉得题目新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表意见,与以往的作文相比,有更多的可以说的话了。

笔者觉得,考生们的看法应该是比较实际地反映出了这道试题的成功与失败。这道试题,从“90后”的眼光来看,至少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展现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虽然是要求对韩愈的这两句诗的意境和哲理谈感受和看法,但是,试题由此发散出的空间是无比广阔的。试题中已经提示了三种:一是有些事情置身太近反而不能把握(意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二是要全面把握事物就要跳出事物的约束,三是对事物和对美的认知与感受是与距离有关系的。其实,考生还可以依次发散,从情感的体验、真理的认知、哲理的把握等多方面入手作文。

第二,体现了更强的思辨性。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大一统”的思想意识已经遭到了唾弃,看待问题更加强调个人的观点,注重个人的思考。“90后”是崇尚思考的一代,也是主张捍卫自己观点的一代,今年的题目无疑是合他们的“胃口”的。

第三,更有利于促使考生形成自己的“文化属性”。写思辨作文的前提,是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为基础的,这种文化指的是自己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而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世界观和思想观。我们举一例子,崇尚“集体”文化,讲求团队精神的人,就可以从这句诗里面得到这样的启迪:从春草发芽表现的角度,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独草无绿色,草众色欲浓”。这也正是我们当前倡导的团队精神,一棵小草看不见绿色,一堆小草绿色就比较浓重,一片小草,满山遍野的小草,绿色越来越浓,最后是满目苍翠碧绿,满目生机盎然。小草不显摆个人英雄主义,小草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凝聚成强悍的团队精神。小草精神,小草放绿的团队精神,难道不能给我们人类留下思考与启迪吗?像这种表现团队精神的事例,无论中国古代,还是中国现代,都有很多很多实例。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还如:三个臭皮匠,赶上一个诸葛亮,等等,举不胜举。这些事例,都能充分表现出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凝聚每个成员的力量,遵循科学规律,齐心协力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国神舟六号飞船上天,嫦娥奔月卫星探月,等等,无一不凝聚着团队精神。

2012年作文备考命题训练

2012年作文备考命题

审题能力强化1 命题一

命题方式:标题式命题 备考话题:劝学 作文题目:

认真审读下列题目,选择一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谈谈我的学习经验》

2、《主动学与被动学》

3、《学海无涯苦为舟》

4、《学贵有恒》

5、《我们到底为谁而学》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写作指导:

一、关于标题性命题的审题

本题命题要求已规定写议论文,那么,审题就应: 第一步,辨别题目属于论点型还是论题型。

像上列六题,

3、

4、6,属于论点型题目,就以题目为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即可;而

1、

2、5属于论题型,如选其作文,就要首先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步,辨别题目适合写那种类型的议论文。 《谈谈我的学习经验》,因表述的经验是自己的,故适合按照立论性议论文的思路去谋篇布局;《主动学与被动学》、《我们到底为谁而学》,就适合写思辨性议论文,需要你对论题进行深入地哲理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为政》,所以适合写阐释性议论文;《学海无涯苦为舟》、《学贵有恒》、都是公认的哲理,也适合写阐释性议论文,但如果自己稍作改造,变通为自己针对相应问题而提出的观点,也就写成了立论性议论文。 第三步,审题时要关照自己手头材料

大家都知道,写议论文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说“文章为时而用”,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体,并获得具体解决。所以,在审题时,要注意关照自己手头有哪些材料,有利于下一步的立意谋篇,就选择相应的题目和论文类型来作文。

二、相应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复习A、立论性议论文一般思路与结构:

引论:直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我的建议(观点)。 本论:

第一层:分类分析的问题,证明建议的针对性。

第二层:分析问题的成因和危害,证明建议的必要性。 第三层:细化自己建议的落实措施,证明建议的可行性。 结论:建议落实后的愿景。

B、阐说性议论文一般思路与结构:

引出要阐说的名言(观点)——一般阐说(语义阐说、举例阐说,侧重普遍性)——具体阐说(演绎到与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所属的某个具体方面)——类比阐说(再演绎到与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相类的某个具体问题)——针对阐说(用公认的道理来解决面对的问题)。 C、思辨性议论文的一般思路和结构是:

摆出思辨对象——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递进展开思考——结论,明确自己的思考结果。

2011年作文备考命题 审题能力强化2 命题二

命题方式:材料式命题

备考话题:青年人的历史使命 作文题目:

认真审读下列题目,选择一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题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12月12日,18名复旦等校的大学生在安徽黄山风景区登山探险时迷路,在当地公安消防官兵的全力搜救下,18名大学生全部安全脱险,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24岁的民警张宁海在护送学生们走出危险区时,不幸坠崖牺牲。

十八个生命的获救,一个生命的逝去,换来的不是复旦学子的反思和感恩,而是在论坛大谈面对媒体如何公关,登山社谁来掌权,以及冷漠的“你们就该为纳税人服务”。 复旦学子的冷漠寒了网友的心,高校学子对待生命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引来网上批评如潮。“一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有网友说:这个事件,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文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题二

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说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

要求:

1、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3、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题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大草原上住着一群山羊。这天晚上,头羊爷爷安排了两只年轻健壮的白羊明天一早过河去探看一下河对岸的青草生长的怎么样了,准备明天上午带大家去河对岸吃草。

两只年轻白羊健健和壮壮,第二天一早,羊群还没有醒来的时候,就出发了。他们两个来到河边,便凭着过去过河的经验,下水过河。他们走出还没有多远,就感到头晕脑胀。壮壮说:“不好,我们中毒了。”回身就促健健快上岸。健健要拉壮壮往回跑,壮壮用力猛推健健,大喊:“快回去报告!”壮壮在健健的推力帮助下,很快上了岸,但回头再看壮壮,却倒在河里,被河水冲走了。

中毒加悲伤,壮壮昏过去了。一阵冷风吹来,壮壮醒了过来,但浑身酸疼。“我必须回去告诉头羊爷爷,这里的河水被污染了„„”他忍着悲痛和疼痛,用力向羊群驻地爬去。他爬呀爬呀,终于看到羊群了。一个小黑羊发现了他,就报告了头羊爷爷,头羊爷爷急忙跑过来,安慰说:“不要急,喘喘气再说。” 羊群得救了。

要求:认真阅读材料,把握含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四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认为,“90后”的青年人缺乏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时时处处以自我为核心。 有人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大量“90后”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积极捐款,他们的历史

使命感与责任感令人刮目相看。

要求:

1、你支持那个观点?请认真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第一、关于材料性作文命题的审题 材料类作文命题。审题时应关注五点:

审题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告诉你是材料类命题,满分60分。文章不少于800字。

审材料。材料式命题的材料大体可以归为三类,寓言类(包括寓言故事、寓言诗、漫画等赋材料以哲理的文字)、名言类(包括名人之名言、领导之名言等以说理为目的的警言类文字)、新闻类(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现实生活的表述性文字)。

审导思。这些文字引导你思考的方向。如“有网友说:这个事件,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认真阅读材料,把握含意。”

审题核。题核,指命题的核心部分,它一般要明确题目或话题,如“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你支持那个观点?请认真思考”。退一步要写明“感想、感悟、联想、启示”等指导立意取向的文字。

审要求。如“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

二、关于文体和类型的选择

材料性作文命题,如没有特殊要求,一般来说,以写议论文为好。下面我们来辨析一下这三道题目适合写那种类型的议论文。第一个题目,材料属于时事,想这样的新闻性材料,以写评论性议论文为好。第二个题目,属于名言类材料,建议写阐释性议论文。第三个题目,材料属于寓言故事,选择引申性议论文来写最好。第四个题目,是相矛盾的两个观点,所以写思辨性议论文,较好。 第

三、关于材料的使用

如你选择了些议论文,我建议:原则上,在文章的开头要引用原材料。明引暗引都可,但必须简明,争取在100字内完成引用工作。

如是新闻性材料,你把它作为评论对象时,当然开篇要陈述评论对象。如是名言类材料,你要把它做阐释的对象,也要引用到开头。寓言类材料,写引申性议论文时,材料是引发思考的因由,当然也要引述在文章的开头。 第

四、相应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复习A、引申性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哲理——阐说↘

引述故事——引出

——解决问题、结论

↘观点——证明↗ B、评论性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叙述评论对象——分析实质——分析成因——分析价值——提出建议 C、思辨性议论文的一般思路和结构:

摆出思辨对象——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递进展开思考——结论,明确自己的思考结果。 第

五、相关资料:

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洪流中的先锋。

今年是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也是第60个“五.四”青年节。90年前“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怒吼已然淡忘,但“振兴中华”的青春壮歌却一脉相传,回响不绝。90年来,“爱国、进步、科学、民主”,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纪念“五.四运动”,目的在于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就是要树立理想,立志报国;要在实践中锻炼品格,磨练意志;要奉公守法,做好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既要有理想,又要着眼于现实,从身边的小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要勇于奉献,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再需要为追求光明和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仍应得到弘扬。

抚今追昔,我们更应该发扬光大“五.四”精神,深刻反省“五.四”历程。继往开来,依然任重道远。这应该是当代青年的使命。为了在振兴中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国家干部,我们更应该从严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勤学奋进,尽职尽责,把“五.四”精神发扬光大!

议论文说理六法 陶西华

说理是议论文的基本特点,理性的展示是对中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优秀的议论文和思辨性散文的说理,或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使理性建立于感性之上,或与修辞方式结合,在形象的语言表达中使所说之理更加明晰。常用的说理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由叙带理

考生在把握话题的基础上,运用发散联想,搜索与主旨有关的素材,有目的地适当展开叙述,然后在叙述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使议论的话题有据可依。山东考生《坚定的心,灵空的耳》开头两段,化用了《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由叙事而巧妙引出主题。这样的叙,既起到论据作用,又彰显考生的文化功底和阅读积淀。

汉末,群雄逐鹿,英豪四起。曹操北踞中原,虎视江南,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权主战,然张昭等一干人竭力劝孙权降曹。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孙仲谋拔下佩剑,砍下案头一角,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便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于是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

为何吴国能在群雄中占得三足鼎立之一,成就霸业?孙权对自己的信念的坚持自是不言而喻!关键时刻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我意已决”的回答。

二、援事立理

用事实证明道理,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优秀的考生往往能够常中出新、出巧,给读者以多方面的艺术震慑。如浙江考生《“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中举出了三个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这是“常”,但其所引述的文句则是许多人不熟悉的,这是“新”;所举三件事情也是大家所熟悉的,这是“常”,但是角度却换为“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让人一惊,这是“巧”。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对事物认知错误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葬送了赵国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谡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去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的悲剧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

三、抒情引理

理若无情理则生硬,情若无理情则无羁。只有情理相辅,方能相成。如甘肃考生《走在你我他的世界》一文,作者开篇就运用一系列的比喻进行抒情,从而引出主旨——“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你的世界会更精彩,生命中阳光也会更灿烂”。不仅文气充沛,文情并茂,而且入题快,点题巧,也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雄鹰看到蓝天的广阔,便振羽高翔,自由而高傲;飞瀑看到峭崖的险绝,便一泻千仞,流银溅玉,灵动如龙;海燕看到巨浪的汹涌,便引吭高歌,乘风破浪,大气蔚然。人,若是只看到自己,便如那墙头的浮草,轻浮浅陋,如那草原的孤鹿,寂寞而时时有被吞没的险情。上帝造人,繁衍万世,生命中不仅只有你,而且还有他、有我。人之为世人,也绝不仅仅只有我,请不要忘了这个七彩世界里的你我他。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你的世界会更精彩,生命中阳光也会更灿烂。

四、类喻明理

这种说理,或打比方,或做类比,目的就是使抽象的道理更加通俗明白。如湖南考生的《放飞孩子》,开篇先写笼中的鹰因为“失却了猪食能力而被活活地饿死了”,告诫人们“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鹰”,从而引申出“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的观点,然后针对现实生活中自立能力教育缺失的现状,运用“甘蔗”“孤松”“蝴蝶”等作比,多角度地阐述了“放飞孩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人们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鹰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死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 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去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干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他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

五、警策显理

警句是经验的总结、理性的升华和智慧的体现,议论文中的警句是议论文的闪光和成功之处。没有一定的概括事理的能力,没有一定的语言修养,很难写出一两个警句。如云南考生的《那时花开》一文,结尾以一首小诗收束全文,将文章推向高潮,极富警示性。

挫折作笔,痛苦为墨,在这一路征途上,我们收获成功。挫折面前,我们高歌:那时花开!

六、引言证理

恰到好处地借用名言,对文章的说理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如北京考生的《宽容是阳光》一文的结尾部分用安德鲁·马修斯的《宽容之心》中的一句话对什么是宽容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小结,给读者以启迪。睚眦必报,只能说明你无法虚怀若谷;言语刻薄,是一把双刃剑,最终也割伤自己;以牙还牙,也只能说明你的牙齿很快要脱落了;血脉贲张,最容易引发“高血压病”。“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

2010届高三政治坚持辩证法复习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识记: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 2.能力方面

①逻辑思维能力。本框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高二《思想政治》(上册)共有四课,其中第一课和第二两课的一部分讲的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我们把它分为唯物主义单元;第二课的另一部分和第

三、四两课讲的是唯物的辩证法,我们把它分为辩证法单元。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要对辩证法单元作一个归纳和总结。 辩证法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我们这本课本仅讲了辩证法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其他许多辩证法的知识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去补充和完善。

辩证法的知识虽然很丰富,但合起来不外乎这样三个观点——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全面观点)。

设问:与这些基本观点对立的应该是哪些观点?

联系观点-孤立观点,发展观点-静止观点,全面观点-片面观点,矛盾观点-否认矛盾的观点。 与辩证法上述观点对立的观点,是与辩证法对立的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这个哲学派别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全面观点是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的,是科学的,因而,与这些观点对立的哪些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世界的,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必须: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设问:为什么要把与辩证法对立的哲学派别叫做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原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书的译名,古希腊安德尼柯在编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有关物理学之外的著作编在《物理学》之后,题为《物理学后编》,当这部著作被介绍到我国来时,有人借用《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不具有具体形象的事物叫做道,具有具体形象的叫做器。)的说法,把阐述抽象哲学道理的《物理学后编》取其意而译成了《形而上学》。以后承袭下来,并专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点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所以相互对立,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分歧。 克隆人的争论

最富争议的一个新闻莫过于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年底出世。意大利的一个医生2002年4月3日宣布了这个消息。

且不说克隆技术还存在许多不可知的缺陷,也不讨论这位克隆人能否诞生、他或她会不会生出来就是一个“残次品”。此刻,我们暂时让这个问题与科学脱钩,只面对情感与伦理。我们姑且判定这个克隆人生出来就是一个与常人无异的人,那么,他或她将如何度过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首先,谁生他?他的母亲已经怀孕8个星期了。鉴于这个孩子就是人类试验品的现实,这位母亲起到的也仅仅是一个生育机或孵化器的作用。这对母子之间的感情,在孩子出生前就被异化了。这位母亲自然也就被剥夺了享受正常亲情的权利,更谈不到亲自抚育这个孩子了。因此,母爱将是克隆人终生享受不到的奢侈品。

接下来的问题是,谁养他?科学创造了他,那么养育他的权利自然落到了科学家以及用金钱支持这些科学实验的人身上。他大部分的生命将在实验室里度过,他将要面对的是无数未知的凶险和危机以及比这些还要可怕的归属感的天然缺失。

第三个问题是,谁爱他?谁对他投注真诚的情感?当然,克隆人的生命将比地球上任何一个生命都要值钱,所有科学家都会竭尽全力挽救他的生命,心理学家们会对他的任何情绪异常趋之若鹜。至于他心中的恐惧和孤独,注定了无人能分享。

第四个问题,谁嫁他?哪个异性会发自内心地爱上一个整天被人摆布的实验品?肯定会有些人借机扬名作把秀,或者由科学家做主为克隆人成双配对。这样的婚姻先天地也就具备了实验性质,于是,对于克隆人来说,爱情比母爱更没有保证。

肯定还会有问题接踵而至,比如死亡。我们已经无力也不忍再往下一一列举。不难发现,克隆人作为人,除了拥有“人”这个去掉了定语的称谓以外,一切与社会、伦理、情感有关的享受都与他无缘。

冒死也要克隆人的科学家布瓦瑟利耶

2003年7月31日,美国众议院在激烈争辩后,以265票赞成和165票反对通过了禁止克隆人的法案,同时也否定了为了研究干细胞而克隆人的替代法案。法律规定,对于违反这项法律的人,可判超过100万美元的罚款及10年的徒刑。虽然这个法案还有待于参议院的批准才能生效,但是这个法案的通过使反对克隆人的人士松了一口气,而且也为尚未制订禁止克隆人的国家制订类似法律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在拥护和反对克隆人的人士中,谁也不否认克隆技术对治疗目前一些难治之症的巨大作用,他们的争论主要集中于克隆技术的道德和伦理方面。

反对克隆人的人士认为,如果容许克隆人,就可能出现培养所谓超人的情况,这既是种族歧视的新表现,也严重违反人类道德和破坏人的尊严,与法西斯纳粹以繁育优等民族为借口而残杀犹太人及用活人做医学实验的罪恶行径毫无二致。而且,即便只是为了培养干细胞来克隆胚胎,因为胚胎也是生命,也不能以杀死一个生命的代价来挽救另一个生命。至于为了移植器官而克隆,就更不能接受,因为这无疑是将一些人当成器官供给者,而他们即便是克隆出来的也应有人的尊严和人权。

拥护克隆人的人士的看法刚好相反。他们主要论点是,14天以前的胚胎分裂出的细胞还不多,不应看做生命,因而没有损坏人的尊严,而且也不应该因“可怜这些细胞”而使很多人因疾病不能治疗而死亡。而且,即便克隆出的人与原来某人的基因完全一样,但后天环境不同,长大成人之后,他也不可能与原来的“标本人”完全一样,因而也不会培养超人。

这场争论还会继续下去,但是人们应该清楚知道,科学是双刃剑,科研成果既可能为人类造福,也可能危害人类,科学家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在还不清楚可能发生的危害的时候慎重行事。正如众院司法委员会主席詹姆斯所言,任何对克隆人及相关技术研究网开一面的做法都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讨论:

结论:要对克隆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它们具体观点上的分歧是很多的,我们这里只能从它们的基本观点上讲一讲分歧。 设问:基本分歧表现在几个方面?(阅读课文P137第3段-P138第1段) ⒈三个方面的分歧

通过教师指导、设问与学生阅读,回答以下一系列问题: 第一,阅读课文P137第4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联系观点?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P137)

②什么是孤立的观点?用孤立观点看问题的后果怎样?(P137)请举例。 京都议定书

澳大利亚新总理陆克文于2007年12月3日宣誓就任澳大利亚总理,并在当天举行的新内阁会议上签署文件,正式批准《京都议定书》,为澳大利亚成为《京都议定书》成员铺平道路。当澳大利亚与会代表霍华德•巴姆西在巴厘岛的会场宣布这个消息后,全场与会者起立并长时间鼓掌表示欢迎。

陆克文的决定结束了澳政府10多年对《京都议定书》的抵制,同时让美国成为唯一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

世界自然基金会说,澳大利亚签署《京都议定书》将向目前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美国传达一个强烈的信息。“一旦美国也加入《京都议定书》,全世界将能够继续通过立法制定减排目标。”世界自然基金会澳大利亚方面负责人格雷格•伯恩在一份声明中提出。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博埃尔说,美国在会议讨论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与会代表必须达成一项得到美国同意的协议。“如果没有世界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和世界最大经济体参与,达成气候变化应对方案将毫无意义。”

据悉,本次大会举行期间将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十三次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等一系列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会议。由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到期,因而此次大会的重点是各国共同商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方法,讨论如何启动有关谈判达成新的环境保护框架协议。

美沙加“灰头土脸”

路透社报道,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议第一天,环保组织就给美国、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发出了首批“每日化石奖”。这项奖在会议期间每天颁发一次,专门送给那些对气候变化问题态度冷漠的国家政府,讽刺它们仿佛是一块化石。

颁奖礼充满嘘声和笑声,获奖国得到了一小包煤,上面装饰着一面迷你国旗。

沙特阿拉伯得奖原因是,这个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拒绝签署任何排放协议。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阻碍全球对抗气候变化的努力”而获奖。加拿大代表被指曾对大会下属的一个委员会说,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来说,减排责任并无必要。 一名加拿大女环保主义者代表祖国接过“化石奖”,并发表获奖感言说:“在收回我们自己在《京都议定书》中的承诺后,我们绝对没有资格再要求别人承担新的义务了。” 讨论:少数发达国家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拒绝减排,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其他事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考虑个人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离开人的整体看“手”;离开一定的条件说打球好不好、下雨好不好等等。 第二,阅读课文P137第5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发展观点?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P137)

②什么是静止观点?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后果怎样?(P137)请举例。

中国食品“威胁”

苹果干含有致癌化学物质;

叉尾含违禁抗生素;

干贝和沙丁鱼涂有腐败细菌;

蘑菇沾有非法杀虫剂;

„„

这只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上月扣留的从中国进口的107种食品中的冰山一角,而今年四个月内已有298次船运食品遭FDA拒绝入境。

此前曾引起中美外交层面关注的中国宠物食品成分污染的新闻更成为美国媒体热炒的话题。一时间,美国弥漫着一股“中国食品威胁论”。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展开“危机公关”,于昨天邀请300多名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相关人员在北京召开国际消费品安全大会。

美国媒体近日以大量篇幅报道了与中国食品有关的安全问题。

《华盛顿邮报》引述FDA文件称,上月被美国当局退回的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的食品包括鱼和海鲜,譬如鲶鱼、虾、鳅鱼、非洲鲫鱼、鳗鱼和黄鳍金枪鱼等,以及表面染有非法杀虫剂的蘑菇。还有报道说,没能通过检验的其他中国进口货物包括含草药的茶叶、豆腐、糖果、苹果干、桃脯和花生奶,而非食品类的被拒绝入关产品包括导尿管和唇膏。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道说,至少有137批来自中国的食品在沙门氏菌检测中呈阳性,或因含有违禁成分而被鉴定为不卫生并被拒绝入关。

《华盛顿邮报》更报道称,除了农作物产品,一些最不适宜出口的商品也进入了美国。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规定,除非农业部验证屠宰场和加工厂拥有和美国一样的食品安全系统,任何国家不得向美国出口肉类和家禽产品。其中,中国因为没有达到要求,未被允许向美国出口肉类。但美国农业部部长麦克•约翰斯3月份宣布,美国农业部去年查封了数十万吨从中国和亚洲国家出口的被禁家禽产品,其中一些产品的包装箱标签上甚至写着“金针菜干”、“果干条”和“蔬菜”,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非法肉类未被查处。美国媒体甚至猜测,中国鸡肉如果未被处理可能成为禽流感的源头,美国公共健康机构担心可能会引发流行病的爆发。 与此同时,继路易斯安那州5月8日宣布暂时禁售中国叉尾后,美国媒体也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政府,称这一发现显示了美国食品安全系统的巨大缺陷,因为叉尾已经合法地进入了零售商店和餐馆,如果没有“最后一分钟的测试”,它可能已被数不清的消费者所食用。 数据显示,2006财年美国抽查的到岸进口货物只有总进口量的0.9%。当监管机构把注意力重点集中在检测中国货物的同时,美国消费者批评称FDA远远没有达到消费者对进口食品安全提出的要求。

高级别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即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中国食品安全将成为被关注的焦点。FDA前副局长威廉姆•哈勃德曾说,来自中国的食品不仅便宜,对于进口食品增长的美国来说,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来源。

讨论:这是中国威胁论的新版,不可否认,中国的食品存在个别质量问题,但不是一团糟,某些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强大,千方百计从各方面企图遏制中国,他们能够达到目的吗?

其他事例:把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同发达的资本主义简单相比,从而得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又如,由于腐败现象尚存在,因而认为腐败现象不能最终克服;《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

注意:静止观点有两种情形。①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动、永远不变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虽然有(如中国古代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十八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耐提出“物种”不变,他在《植物学哲学》一书中说:“种的数目和全能者在开天辟地时所创造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数目是同样的多。”)。但这种观点的谎谬性较明显。②只承认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合的变更,不会有质变,不会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也是一种与发展观点相对立的静止观点。因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P125)

坚持静止观点的必然坚持孤立的观点。因为它否认了事物的纵向联系。所以,课文中“只见一个个孤立的片段、不见总的过程”,既是静止的观点,又是一种孤立的观点。

第三,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阅读课文P138第1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全面观点?全面观点的依据是什么?(P138)

全面观点是指从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全面观点是矛盾观点对我们的要求: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互相排拆又互相依赖的矛盾。所以,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看问题,坚持全面观点。 ②什么是片面观点?其理论根源是什么?举例说明。(P138)

片面的观点是强调一方而忽视一方,把事物的一个方面、一种属性绝对化,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片面观点的理论根源是否认矛盾,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地理环境决定论

50年代我们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了批判,认为这是形而上学的,你是如何对待的呢? 孟德斯鸠(Montesquieu)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及其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他指出,“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论法的精神》)。斯大林和我们国家五十年代都批判过他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您是什么观点呢?

例子1,北京不用硬币

上海人刚到北京都会很奇怪,为什么整个北京一枚硬币也没有。出租车、便利店、家乐福、报摊,所有的地方都是纸币:一角,五角,一元。我曾经以为是北京人嫌硬币太沉,或是不想单独用一个零钱包。后来我才突然明白,北京人不用硬币,是因为北京在北方,天气冷,大冬天的,硬币冰凉的,拿在手里太冷。而上海地处南方,就没有这个问题,大家都不介意用硬币。

例子2,建筑物间距

北京、上海、香港,从北到南,城市建筑物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小。在香港,街道狭窄,打开沿街的窗,你会觉得马路对过那户人家伸手可得。而北京是另一个极端,楼与楼之间站的开开的,稀稀的,楼房之间大片的空地,马路都是宽宽的,东直门小街比上海的淮海路要宽。 这种城市布局特征的原因当然是地理性的:香港建在岛上(而且这个岛中间还都是山,于是楼都挤在岛的边缘,就像在女士的帽沿上种了一圈草),当然最拥挤;上海在河网地带,只比岛屿开阔一些;北京在平原,可以策马飞奔的,最开阔。

除此之外,北京的楼间距最大,还因为北京的地理位置最北。北京的纬度大约是北纬40度,上海大约是30度,香港大约是20度。到了冬天,即便是正午,北京的太阳高度也差不多只有三四十度的样子,正午的影子都拖得老长老长的。如果楼间距像香港这么小,那么后一幢楼除了最顶的几层,其余的就整天都晒不到太阳了。所以北京需要很大的楼间距。

例子3,蜜饯

北京的特产是蜜饯,广州的特产是腊肉。这也和地理因素有关。北京的蜜饯和广州的腊肉,其实都是出于更长久的保存食物的目的。 北京气温低、日照短,出产的水果远远比热带少,而且冬天很长,整个冬天都不产新鲜水果。人们想吃水果想补充维生素的,就只能把水果做成蜜饯,这样可以保存到冬天。 广州人就不同,他们常年有鲜果,多得吃不掉,所以就不需要用做蜜饯的方式来保存水果了。相反,热带地区河网、森林多,不适合放牧养殖,猪羊牛肉不如北方多。而且,南方炎热潮湿,蚊蝇极易孳生,牲畜宰杀以后,新鲜的肉如果不加处理,很快就回腐烂、变质、长蛆。所以,他们把肉做成腌腊的,就不易腐败,可以保存更长时间。

由这几个很普通的细节可以看到,地理因素对经济、建筑、民俗、食物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其他事例:有的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因而骄傲自大,有的人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因而悲观消极;有的人把事情仅仅往好处想,有的人对事情只往坏处想,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或猜测去对事情作出评价;有的人只希望改革开放和发展一帆风顺,一遇到问题和困难就认为是改革开放或建设的失败;再如,顺利时忽视困难,遇到困难时又看不到有利条件,等等。 归纳:

全面观点 根源 矛盾观点,承认矛盾必然坚持全面观点。

片面观点 根源 否认矛盾的观点,否认矛盾,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必然走向片面性。

设问:上述分歧的地位是否相同?是否存在更根本的分歧?(阅读P138) 2.一个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设问:为什么这个分歧是根本分歧?

这是因为上述三个分歧都是以矛盾为核心的,都是围绕着矛盾观点展开的: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各种联系的基本单位,矛盾就是两个方面的联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全面观点的依据。承认矛盾观点,必须坚持全面观点。 注意: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有三个,而不只一个;根本分歧是一个,而不是三个。我们不能混淆分歧和根本分歧,要完整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3.为什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⑪从原因看

这是因为,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全面观点是正确的、科学的,是符合客观世界本来面目的,从而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以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观点、否认矛盾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不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它会指导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 ⑫从意义上讲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阅读课文P139-140一段,然后归纳。

首先,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这是从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关系上讲的。只有正确地了解“世界的状况怎么样”,才能科学地、更好地把握“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坚持的辩证法,本身就叫做“唯物辩证法”。只有坚持辩证法,才能真正坚持唯物主义,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才能真正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例如,只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不承认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种唯物主义就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当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结合起来的时候,这种唯物主义还不是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见,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要真正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就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其次,自觉地按唯物辩证法办事,就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思想、学习和工作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是从方法论上讲的。唯物辩证法,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它既能对我们科学地认识世界提供指导,又能对我们科学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指导。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能使我们的思想、认识、学习和工作更加顺利、取得更大的成绩。这已为人类实践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所反复证明。 总之,唯物辩证法本身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人类的实践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学生,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设问:那么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呢? 4.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⑪从内容上讲

坚持唯物辩证法就是要坚持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观点,并用这些观点指导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反对形而上学就是要反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并避免这些观点对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影响。 ⑫从前提说

要真正、彻底地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并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知识。 ⑬从现实看

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以后,就要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坚持唯物辩证法,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其中,对于我们现阶段的青年学生来说,特别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必须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青年学生要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我们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人生历程中的矛盾,就不能顺利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消极厌世、悲观自杀者大都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历程中的矛盾所致。(详见课本P138-139中的例子)

其次,必须正确观察和分析形势,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要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样要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否则,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如,对我们青年学生和社会上都相当关心的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现象问题的认识,就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否则,就会产生错误观点或认识。 讨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法矛盾、联系、发展观点,谈谈对腐败现象的认识。(可分组) 用矛盾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一方面,腐败现象确实存在,在一定范围内还在继续漫延,它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腐败现象毕竟只是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这是支流;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是清廉的,都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而工作,这才是主流,它决定着我们党的性质。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党内存在腐败现象而认为党是腐败的。例如:我们总不能因为中国人中有病人,而把中国人都说成是病人。

用联系的观点看:一方面,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既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历史还不长),又有新产生的(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和各项体制还不成熟、不完善,现阶段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还存在商品交换,加之生产力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高等),还有从国外、海外渗透进来的(在“一个地球,两制共存”的情况下,在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难免会有腐朽的东西渗透进来);另一方面,腐败现象的产生虽然与社会主义自身的不成熟性有联系,但二者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为腐败现象与党的性质、宗旨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根本不相容的,我们不能把非本质联系当作本质联系,不能把没有必然性的联系当作必然联系。

用发展的观点看:一方面,不能小看腐败现象的危害,如果任其泛滥、扩展,那将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另一方面,党和政府在反腐败斗争问题上的态度始终是明朗的,已为此进行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总的趋势来看,腐败现象是不断得到抑制和克服的。我们应当坚信,久经考验、长期与人民群众共同奋斗、休戚与共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

之,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才能正确认识腐败现象,才能正确认识其他一切事物,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再一次体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统一。

参考资料:

从“非此即彼”与“亦此亦彼”说起

哺乳动物从老鼠到人类,都是胎生并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孩子。爬行动物和鸟类是卵生的,但是,鸭嘴兽却完全与众不同,竟然是一种产蛋的哺乳动物。

到了繁殖期,成年鸭嘴兽会在河岸上用前脚上的宽指甲挖一个特殊的洞。洞大约有30米长,里面有一个或多个小巢。

雌鸭嘴兽会产下2只或3只软壳蛋,10天后幼仔被孵化出来。从这以后,它们的行为就越来越像哺乳动物了:幼鸭嘴兽吃母亲的奶,直到它们长到可以离开洞穴。

把握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提高议论文的思辨能力

【摘要】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有意识地把它运用到高中议论文写作训练中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培养辩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性。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训练;唯物辩证法;辩证思维能力

在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的时代,重视议论文的写作应成为广大高中生的共识。自从话题作文出现以来,许多学生开始忽略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只强调训练记叙文和散文,甚至有学生背诵时文精粹和时代美文应付考试,形成了议论文写作的断层,导致了作文“文学性”与“思辨性”的严重失衡。作文内容空洞、思想苍白、论辩乏力、无病呻吟现象泛滥开来,这的确让我们担忧。

考纲明确要求,要突出考查学生作文的思辨性。语文新课标也要求,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深刻的思辨性。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思辨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呢?笔者认为掌握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观点,是提高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15篇:思辨性政论片的特征分析

思辨性政论片的特征分析

——以《大国崛起之日本》为例

所谓思辨性政论片是指,根据某种客观存在,提出、分析思考问题,并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的专题片。

《大国崛起》即使此类政论片的优秀代表,而该片除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外,思想的震撼力可能是其广受欢迎和喜爱的最重要原因,而这种“思想的震撼力”即是思辨性政论片的特征之一。

另一方面,思辨性政论片对所报道的历史和现实,并不是满足于客观的叙述和表层的评价,而往往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赋予探索性、启示性和多义性。而这三个“性”是思辨性政论片的核心特征。

这类节目常常并不侧重于对问题作出结论,并不强调结果和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观众去接近客观真理,寻找问题的症结。例如,在《大国崛起之日本》这集中,开片,解说就抛出问题,引发思考,“这个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强国,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伏的命运呢?”。

然后采访权威学者、还原历史史料,运用严谨的理论逻辑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真相,启迪观众寻找对于问题的个性化答案,并给其带来现实性的思考。该片以一种思辨的眼光,从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探寻日本国家兴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以严谨的历史逻辑探寻历史真相、启迪思考,展现思辨性政论片鲜明的思辨性。

无论是战后日本经济神话般的崛起,还是其政治体制变革的曲折历程,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回顾历史,反观现实,我们能看到什么?这些都是这部思辨性政论片所带给我们的思考。

名:姚红芮专

业:学

号:

10广电

2010221102200050

第16篇: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

(一)

【命题规律】 高考作文注重哲理思辨,这一特色在2010年新课标卷作文命题中体现得格外鲜明。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则材料启示考生把蕴藏在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的哲理揭示出来,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①热带观赏鱼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状态,启示人们注意环境对人生的影响;②狼的顽强生命力告诫人类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③心理学家的随机试验,暗示教师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学生。2012年的作文命题对哲理思辨也有所体现,船工的善举和船主的酬报蕴含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哲理思辨。

【命题趋势】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生活哲理,引导考生以思辨的眼光审视自然和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展示哲理思维,凸现文化底蕴,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导向。2013年新课标高考作文仍会坚持这一命题趋势,材料的哲理思辨色彩将更加浓郁。自然是辩证法的一面镜子,和人类的生活有着某种对应关系;社会是哲理思维的集散地,许多现象可以引发人们哲理的思考。高考作文将进一步引领考生对一些典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哲理思辨的解读。

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半”,相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相对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落的缺憾,例如,“半途而废”,“半壁江山”等。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这道试题,是典型的哲理思辨类作文命题,符合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具有较强的哲学内涵。命题者力图引领考生跳出传统的审美视角,对“半”的审美价值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种命题意向,对培养考生辩证的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受传统的审美观念的影响,考生普遍对“半”的缺憾印

1 象较深,而对“半”的美学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思路一时难以畅通。破解此症的技巧是:充分利用材料中所列举的“半”之美的实例,沿着这一思路向自然和社会领域拓展思维,“半”之美就会纷至沓来;如果思路仍然堵塞,可以“急中生智”,干脆就拿材料中的示例做文章,具体解说那些“半”美在何处,有何哲理,这样写,也基本符合要求。

【写作指导】这道作文题富有哲理,闪烁着思辨的光彩,而且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倘能用“半”所蕴含的哲理指导自己的人生,将受益匪浅。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这一限制条件。如果审题不严,就会有跑题的风险。行文时,要么只写“半”之美,对“半”之丑只字不提;要么以美为主,以丑为宾,千万不可平分秋色,更不可喧宾夺主。对于“半”之美,考生大多比较生疏,如能充分利用材料中示例的引导作用,展开想象和联想,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半”之美,几乎随处可见,列举难以穷尽。思路畅通后,要精心选材,可集中笔墨专写一种“半”之美,对自己体验最深的事理尽情阐述;也可展开笔墨写多种“半”之美,通过多角度的论述使“半”之美多姿多彩。不论写“一种”还是写“多种”,都要把其蕴含的哲理揭示出来,这样才符合哲理思辨类文章的特点。

【例文】

帆张半扇免翻倾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人们都喜欢圆满,把它当做最好的结局。可不是吗?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空中,怎能不牵动文人们的诗兴?一次亲人的团圆,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然而,圆满固然美好,“半”也有其独特之美。

半,让人体味含蓄之美。国画大师齐白石说:“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位受人景仰的画家,深刻地道出了绘画之道——妙在“半”似“半”不似,不能“太似”,太直白。同样的道理,话也不能说得太直露,否则就失去了生活的韵味。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含蓄之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诗人只说了诗意的一半,另一半却深藏不露。透过诗意的一半,读者把另一半品味出来了,深深的愁绪溢满心头,多含蓄,多美妙。这种含蓄和美妙就在半虚半实之间,让你自己去揣摩,去联想,去体验。一旦悟出其精妙,那些文字顷刻间就像活了一样,在你心里演绎出妙不可言的画面,这样的艺术欣赏,让你心领神会,多么富有情趣!相反,那些把话说得满满当当的,直白的文字就显得苍白单调了,就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

半,让人领略缺憾之美。一块玲珑剔透的美玉,没有一点瑕疵。你也许会为它的完美而惊叹,可是惊叹过后,你却没有一点思索、玩味的余地。但是,玉上若有如丝如缕的纹路,你就会好奇地鉴赏,把那些纹路与诸多事物联系起来,奇妙的遐想联翩而至。人生如玉。人们总是向往完美的人生,殊不知,那样的人生枯燥乏味。人生有一点波澜,一丝缺憾,你才有奋斗的动力,并且享受到奋斗的乐趣。真正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苦乐各一半,得失各一半,希望和失望各一半,满意和失落各一半,交织出生活的酸甜苦辣,折射出人生的五彩缤纷。

半,让人体会谦逊之美。“满招损,谦受益”,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太满,而要看到自己方方面面的“半”,这样才能不断成就人生的“满”。清代诗人李密庵诗云:“帆张半扇免翻倾。”拥有谦逊品质的人,如秋菊,不炫耀美丽的色彩,不卖弄馥郁的芬芳,却让人格外景仰。他们懂得“半”的道理,深谙“半”的艺术,达到了“半”的修养,为我们树立了“半”

2 的榜样。

【点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多角度地写“半”之美,主题突出,联想丰富,内容充实,其中,“半”的谦逊之美,视角较为独特,颇有新意,作者揭示的生活哲理对人生的成长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论证手法多样:对比鲜明,每种“半”之美,都通过正反对比手法揭示其哲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例证精当,依事说理,把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人生的道理结合起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证贴切,旁征博引,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篇末引用清代诗人李密庵的著名诗句“帆张半扇免翻倾”点明题旨,生动形象,既使文章首尾圆合,又涵盖了全文,“免翻倾”,不仅针对人生成长而言,也适用于艺术创作等领域。结尾意味隽永,用一组优美的排比句收束全文,凸显了“半”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发人深思。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

(二)

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老奶奶,是个乞丐,与年仅九岁的小孙子相依为命,整天挨村挨户乞讨。有一次,他们在莽莽深山里迷路了。黑夜来临,老奶奶搂着小孙子睡在大树下,口中念念有词,求菩萨保佑他们找到出山的路。但是一连三天,他们还在大山里瞎转。小孙子又累又饿,顶撞奶奶说:“求菩萨没用,世上根本没有菩萨!”他不走了,躺在地上等死。第四天一大早,老奶奶推醒熟睡的孙子说:“菩萨刚才显灵了,告诉我沿着小溪一直走就能出山。”孙子侧耳听,果然传来潺潺的水声。祖孙俩沿着小溪走„„终于看到了一个小山村。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这道试题,与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意向吻合:把哲理思辨隐藏在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中,等待考生发掘其奥秘。试题引导考生辩证地分析故事情节的内涵,多角度地解读命题材料,为应对2013年高考作文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训练蓝本。材料中的老奶奶,是个可亲可敬的坚强老人,千万不能把她当做老封建、老迷信。如果那样写,就与故事的主旨背道而驰。老奶奶动不动就“求菩萨”,只是一种习惯性或下意识的行为,与人们遇到危难时“呼天喊地”、求“老天爷”或“菩萨”保佑一样,与迷信没有关系。特别是对处于绝境中的祖孙俩来说,老奶奶“求菩萨”,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情急时求生的策略。

【写作指导】这则材料讲述的小故事,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坚守信念,永不言弃。以此立意,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但此类立意,很容易使考生陷入空泛说理或简单地扩展材料的误区,因此构思时要注意使文章有一些感性色彩,以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倘若对材料细细揣摩,会发现“坚守信念”只是材料的显性特征,材料中还有不少生活哲理有待开发。例如:①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生硬的说教适得其反;②谎言不一定都是丑陋的,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而撒谎,那谎言也是美丽的;③要自信,菩萨是不存在的,真正的“菩萨”就是你自己,心中有了这样的“菩萨”,就能创造出奇迹。这些立意,更有利于考生发挥。

【例文】 信念,开花„„

生在狭小的盆中,你不甘蜷缩,你把根伸向大地深处,汲取甜美的清泉,你

3 把生的气息呼向宇宙的漩涡,你高昂着头,微笑,你坚信自己会开出最美的花朵。

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我试图把你搬进屋中,但我失败了,你的根已从花盆底部伸出,牢牢地融入了大地母亲的胸怀,你分明在告诉我:“在母亲身边,这点痛算什么?”

你以坚强的信念,冲破了人为的牢笼,以不拔的意志不断地汲取着,你宣誓:要回报给世界以最美的花朵。

风雨中的飘摇,黑夜里的寂寞,烈日的炙烤和寒潮的讥笑,你都经历过;当美丽的蝴蝶飞离的时候,你也曾怅然过,然而,为了自己的宣言,你坚守着独自的执著。

当万紫千红不再,当黄叶不再翻飞,你把一年的积蓄全部献了出来,清淡高雅,香远益清。于是微薄透明的秋的空气中,充满了菊的幽香,闪烁着柳的金黄。你仍旧微笑着,犹如神话中的白雪公主,犹如出嫁前满脸娇羞的新娘,犹如心中那飞翔的金灿灿的希望„„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历经了多少风雨,多少磨难之后,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空灵的秋天,谁能否认这是最美的花朵?

漫漫人生路,谁没有对自己或对亲人在心中暗立誓言?流年似水,誓言依旧,艰难困苦的淘洗,言犹在耳,仍然那么清晰。妹妹那明亮而渴求的眼眸,弟弟那稚嫩的肩膀,母亲那渐白的头发以及在凛冽的北风中破棉衣上的丝线随风飘扬的图景,攫住了我的心。为了我,他们失去了许多应当拥有的东西。“信念,开花„„”我向上苍祈求,不知念过多少遍这样的咒语,但信念之花离我还是那么遥远,我为自己的孱弱而惭愧。然而,菊在飒飒秋风中低吟浅唱,仿佛在告诉我:现在不是惭愧的时候,为信念必须坚持,坚持到最后!

这是振聋发聩的告诫,我被警醒了:今天的索取,一定会变成明天的奉献。我仿佛看到,信念之塔在闪光,信念之花在开放,信念之鸽在飞翔。

听,菊香四溢的空中传来了年轻诗人海子的歌声:

走在路上,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前面是无边的天空。

菊香与歌声渗透了我的心底„„

总有一天,我心中的信念,一定会在坚守中开出灿烂的花,就像那在飒飒的秋风中傲然绽放的菊,就像那位可敬的老奶奶,领着小孙子走出大山„„

【点评】本文构思精巧,借助材料提供的小故事,形象地诠释了“坚守信念”的主题。文章没有直奔主题而去,而是托“菊”言志,通过对菊花高洁品行的抒写,在菊的引导下,逐步走上“坚守信念,永不言弃”的主题轨道,含蓄地传达出一种坚守执著的精神。在具体写法上,本文有许多出彩之处:①标题“信念,开花”,暗用《天方夜谭》中的一句咒语“芝麻,开门”,与老奶奶求菩萨保佑暗中呼应;②用第三人称“你”写菊花,如同与菊对话,亲切感人;③试题材料在篇末才浮出水面,作者没有简单地摘抄或复述材料,而是从材料中提取精髓,把老奶奶领着小孙子走出大山当做“信念”的化身,既巧妙点题又以回归材料作结,这是规避跑题风险的有效手段,非常值得考生借鉴。

第17篇: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思辨性

对哲学功用的看法

摘要: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改造世界,具有对人的终极关怀性,哲学总是能透过千变万化的直观现象,抓住最为根本的东西,从而通过改变人而改变世界,哲学以其特有的抽象性和思辨精神,不断地构筑人类思维的新角度,开拓世界的新视野,提高人的自觉意识和思想境界,实乃无用之大用。其非直接现实性和非实用功利性的特点更加突出罢了,我们不能以此为由来否认哲学作为基础科学的社会价值。下面我将从科学经济和政治的角度简单论述哲学的功用。

关键词:哲学功用 经济 政治 生活科学

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改造世界,世界观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形成后,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世界观作为指标去有意无意地改变周围的世界,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作为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方法,构成了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方面。哲学总是能透过千变万化的直观现象,抓住最为根本的东西,具有对人的终极关怀性,哲学通过改变人而改变世界,哲学以其特有的抽象性和思辨精神,不断地构筑人类思维的新角度,开拓世界的新视野,提高人的自觉意识和思想境界,哲学对于现实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实乃无用之大用。

(一)哲學是生活的學問

“哲学家对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感到诧异,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问题;他们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使用目的,而只是为了获得心灵的满足”不为其他目的,只为获得心灵的满足,哲學的功用被解釋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是從最深層上尋求人的生命活動的根據和價值,它不像科學那樣直觀,不試圖對現實問題做具體的解決,而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和人生等問題的思辨,以及對人类的終極關懷。在比拉圖時代哲學是一種“珍愛的娛樂”那時,愛慕真理比貪求肉感的宣洩和世俗的糟粕有著無比的光榮。物質生活將人們拉到經濟角逐的市場中,我們的生活又許多的無意義,彷徨和無奈,我們正在同內外的混沌苦鬥,然而正如尼采所說“生命對我們的意義將永遠是將凡我們的自身和周遭統統化作光明和火焰”(《快樂的知識》序言)哲學就是那光明和火焰,引導著我們相信人生的深刻意義,追求精神的昇華。

然而“哲学家如果想赚钱的话,是很容易做到的”。 科學是分析的敘述,哲學是綜合的說明,科學要剖整個為部份、機體為各機關、含渾的為分明的,科學不考究萬物的價值和理想,也不探討他們通體的究竟的含義,只把他們現實的狀態和作用揭示出來就滿意了,目光專限於就當下所見而察實物的性質和程序,而哲學家要考核每項事實同一般經驗的關係,借此得到該項事實的意義和價值。哲學是科學之母,哲學味科學提供了框架和證明方法,正是由於亞裏士多德哲學創立了概念體系和證明方法,才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成為一種知識體系。科學只能給予我們知識,而哲學卻能給予我們智慧。泰利斯利用天香科學知識預測天象最終獲得一大筆財富,種種地反擊了哲學無用的世俗偏見,“這件事表明,哲學家如果想賺錢的話,是很容易做到的,但這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因為只有科學而無哲學,只有事實而無通盤的內在規律深層次的思辨,總不能拯救我們出災難和黑暗。

(二)哲學是幸福的觀念基礎

哲学对于现实社会的政治活动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哲學觀念往往同王權统治聯繫在一起,政治學所要研究的更優的政治制度正是政治哲學所要研究的角色,哲学一直在政治統治中發揮重要作用。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那里,尤其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不僅作为思维的理论曾经被当做是一种论辩和追求真理的记忆,柏拉圖還倡導哲學成為教化管理的一種手段,他不僅提出了等級森嚴的“理想國”的政治主張,而且進一步设想了如何實現“理想國”的問題,他強調實現理想国的主要條件是在分工明確的社會結構中,統治階級必須有智慧,必須

是“哲人王”,也就是“哲學家變成我們國家的國王,或者我們叫做國王或統治者的那些人能夠嚴肅認真地區研究哲學,是把哲學和政治聯繫起來,而把那些現在只搞政治不搞研究哲學或者只研究哲學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則我們的國家永遠不會得到安寧,全人類也不會免於災難”在這裡,柏拉圖十分明確地告訴人們:實現理想國的關鍵是吧政治和哲學結合起來,而結合的最好形式就在於哲學家擔任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或者用哲學來武裝在位的最高統治者,需要注意的是柏拉图提出“哲学家王”的主张并不是因为当王符合哲学家的兴趣、利益和目标,而是因为哲学家当王符合国家与公众的利益。“除非哲學家成為這個世界的王,活著我們現在稱之為王和統治者的人真正成為哲學家,否則,國家的災難,人類的在那將沒有盡頭”,哲學觀念的教化功能一直是管理思想中重要的管理手段,柏拉圖把哲學與政治聯繫在一起,上升到國家管理的層面,只有做到他強調的才能“找到一條即符合公共幸福又符合個人幸福的道路”可見哲學的功用在于為公眾為全人類謀求幸福。

,“哲學家如果想賺錢的話,是很容易做到的,但這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他们的兴趣所在于“哲学家对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感到诧异,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问题;他们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使用目的,而只是为了获得心灵的满足”,“找到一條即符合公共幸福又符合個人幸福的道路”,哲学总是以其特有的抽象性和思辨精神,不断地构筑人类思维的新角度,开拓世界的新视野,提高人的自觉意识和思想境界,实乃无用之大用,其非直接现实性和非实用功利性的特点更加突出罢了,我们不能以此为由来否认哲学作为基础科学的社会价值。

第18篇: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思辨性最强

理学与心学的异同及宋明理学的哲学史意义哲社:张荣骏

学号:200900011033

第一部分:理学与心学的异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关于这一问题的普遍观点: 相同点:

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

1.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使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但这样的说法似乎太过泛泛,我觉得有必要更具体一点,具体来说,我觉得理学和心学在“本体论”,“理”,“气”,“心”等问题上就有较大分歧:

“本体论”的分歧:

理学以“理”为本,是一个理本论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理”是万物的本原和依据,是万物的主宰。理学以为: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此理,便有气化流行,发育万物。

而心学的根基是“心”,其代表观点是“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心,一心也;理,一理也。到当为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心学认为“心”具众理。心本身是自足的,由心而发,无非此理。有此心则有此理,有此心则有万物。“心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是派生关系,并非实体意义上由“心”之存在派生出“万物”之存在,而是在“理”之意义上“心”与“万物”相通。“心”中之“理”与“万物”之“理”是同一的。 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不容私而已矣。人心是个体的,但人心与人心之间的共同内容与特征即为“理”。

由此可见,理学与心学二者关于“理”与“心”的本质规定是有相同之处的,但其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理学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心学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理”的分歧:

理学和心学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但是陆九渊借助的是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其与理学所说的理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的明显不同。理学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心学主张“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因此,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因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实现增进道德的目的。

“气”的分歧:

在心学的概念中,“气质”只是一个生理、心理意义上的问题,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或生理状态。心学认为,人的这种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会行为之间虽有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关系,即人的气质并不能决定人的善恶贤愚,并不能决定人的做后归宿,学能变化气质。理学之气是和理相对的概念,既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一草一木),又指形成人物(善恶贤愚)之别的内在因素。

“心”的分歧:

理学认为心是分为“人心”与“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体现,是“原于性命之王”,是义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故而必须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统领,此即“心统性情”。 心学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质状态,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则分明是“裂天人为二”,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本能。

另外,关于一般和特殊的问题,理学和心学是完全对立的。一般和特殊的分别,道学称为形上和形下的分别。理学严格地阐明这个分别,心学不作这个分别,甚至不承认有这个分别。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太极。照朱熹的解释,太极是所有的“一般”的全体,每一个“一般”都是某一类“特殊”的标准,都是它们的“极”。太极包括所有的“一般”,所以称为太极。心学的最高范畴是“宇宙”、或“心”、或“人”,心学不承认有太极。理学认为心学所说的“宇宙”、“心”、“人”都是形而下者 然而心学和理学虽有许多不同,但在道德的基本问题上它们还是一致的,在人性论方面理学与心学都主张“性善论”。他们认为人之“性”本于天,都是至善的,即所谓的“天地之性”。但是“天地之性”又很容易受到“气禀”的侵蚀而失去自己善的本性,呈现为“恶”的“气质之性”。人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回自己的“天地之性”,即“复性”。在这个基础上理学与心学各自建立了一套治学与修养方法。为求帮助个体“复性”,使个体协调自己的行为去符合外在的伦理规范,真正成为至善的道德主体。

理学与心学应该说都是儒学在应对佛学和道学的挑战的情况下,吸取佛道思想中的精华,完成对儒学的理论性,思辨性改造。因此二者都属于儒家文化范畴,都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另外,二者都很强调意识精神的本源性,只不过一个是以物化的天理为世界本原,一个则是以人心为世界本原,一定程度上说,都有很强的唯心主义色彩,理学可以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则更多可称之为主观唯心主义,二者都将意识放在凌驾于物质的地位上。二者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统治思想,都是为了封建统治而服务的,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说,二者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有利于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和传统美德的形成。

第二部分:宋明理学的哲学史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宋明理学是追寻儒家根源,但配合当时时代,以找资料。 宋明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以下鲜明特点和意义:

①宋明理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发展。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②宋明理学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 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宋明理学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另一方面,宋明理学在其自身哲学内容上还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也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其独特的哲学史意义:

以“穷理”为精髓

了解事物所以然,明白自己的所以然,便能:“尽性知命”、“安身立命”。 达到“万物与我为一,自然其乐无涯”(结合儒道佛的思想),有儒家工夫,也有道家、佛教的超越性。

以“主静”,“居敬”的存养为工夫

存天理(事物所以然的本性)去人欲存养落实在伦理道德中,与人交往的关系中;在教育方面要求道德修养,重视尧予舜的心传要诀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道心=天心、无私心、天理)

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责,因着修身而视为己任。

以“为圣”为目的

一般来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对于宋明理学,所谓道德本体论的定位现在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了,这一定位无疑是比较接近宋明理学自身特质的。宋明理学是一种道德本体论,并且也特别重视道德修养,实际上,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根本特征主要在于对道德理性之本体化思考与本体论论证上,而这一论证既是对传统天人合一主题的极大推进,——由宇宙演化论推进到道德本体论,同时也是对人之为人精神的一种穷根究底的探索。因此,宋明理学的真正价值及其哲学史意义,主要也就集中在其对做人之基本精神与道德关系的思考与提炼上;而其超越性的意义,也就在于它真正塑造了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知识分子。这种“四为”,既是理学家担当精神与为人气象的表现,同时也是其最具有现代价值、最值得推陈出新的精神。总之,宋明理学表现了古典哲学新阶段的特质,标志着理论思维方式的一次重要跃迁。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思辨性最强、体系最完整、最具现代哲学意味的一次哲学思潮。宋明理学的兴起迎合了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历史趋势和唐宋以来社会对儒学复兴和儒家伦理道德权威的重建的历史要求,重新诠释了“性与天道”的问题,引入了许多佛道思想资源,对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基础给予了系统的本体论证和方法论证。

参考文献:

周敦颐《周敦颐集》 中华书局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人民出版社

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

第19篇:议论文写作中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议论文写作中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摘要: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训练,对于议论文写作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从学生习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概念的辨析,根源的挖掘,观点的反省,阐述的逻辑性等方面总是有所欠缺。而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我们就得提升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能力。本文着眼于这一主题,尝试结合具体教学经验,对“如何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性思维”进行论述。

关键词:议论文;思辨性思维;策略

高中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普遍呈现出“印证式写作”较多,思维平面化严重的弊端。这一情况已经直接影响了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究其原因,学生思辨性思维较弱,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根源。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对提升学生议论文??作水平,增进议论文写作教学成效而言,可谓是良好举措。

一、创设情境,鼓励发言

情境在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中有着特殊地位,因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环境的感知,增强认知力,更可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情况下,富有逻辑思维的情境,就可为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所以,为了提升学生思辨性思维,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就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课外资源,积极创设有逻辑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在感知逻辑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发言,勇敢地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提升学生逻辑表达能力,进而助力其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不缺乏可创设逻辑思辨情境的课文。例如,在教授《荆轲刺秦王》时,就可借助文本中荆轲这一具有多维度形象特征的人物进行课堂的辩论。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文本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深入的认知,借此我以“我眼中的荆轲”为话题让学生发表观点。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有关荆轲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的讲述必须力求完整、深入以说服他人。为了赢得同学对自己观点的认同,学生的思考与发言就必须注重思辨性、逻辑性。而教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强化其观点的思辨性,让学生的发言更具逻辑性与说服力。相信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若能充分地利用课堂的辩论发言进行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潜移默化地提升。

二、注重范文,提供示范

榜样示范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一个标杆,更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对于学生自主动作和行为的标准化、高质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范文,来作为学生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参考,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参考,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辨思维,最终服务于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升。当然,范文的选取,需要教师把控好质量标准。在范文选取过程中,要注重题材、写法的多样化,不可只提供单一的议论文写作模式,同时在具体的写作中要提倡学生灵活地变通、运用,防止学生所写议论文千篇1律,成为“现代八股文”。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高考优秀作文中选取,这类作文是经过层层把关筛选而出的,并且吻合高中学生的写作思想,可最大限度地提供榜样示范。比如,我曾选取《赏识教育or虎妈教育》这一范文,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梳理,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进行思考和对比,了解二者各自的利弊,进而形成一个更为客观合理的观点,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这种对范文的梳理与解读中,学生的思辨思维定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教授方法,学会行文

一定的思维方法训练,对于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是很有价值的。为了促进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进一步提升,在议论文教学中向学生教授一些常见的思辨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尊重高中学生写作的实际需求,在遵循“立论―论证―总结”这一基本议论文写作模式的基础上,除了向学生强调基本议论文写作要求,还应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思辨方法,如概念辨析、按事设问、层层追问、反躬自问等等。通过教授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思辨,有效促进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江苏卷高考作文关于“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和“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用思辨性思维去思考和分析,“为何别人已说的话我不必说,别人无话可说的时候我却有话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分析。例如,什么时候有话说却不说是合理的;什么情形别人没话说我却有话说是正确的;是不是所有“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选择都是值得提倡的……我想,在这种充分的思辨基础上所完成的议论文写作,其文章所展示出的思维的深度和逻辑的合理性一定是会有所提升的。

四、着眼现实,强化训练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其思维模式已经突破了具体表象阶段,能够较高程度地理解抽象的事物,这点为议论文的写作和思辨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是,倘若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学生思辨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根本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选取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或者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以此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思辨思维的训练。

在2016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中,就鲜明呈现了教育问题这一主题,这是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也从侧面印证了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关注现实生活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地结合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向学生提问,如若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进行适当地改编,将其作为作文材料融入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面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写作的积极性都会相应地提升,而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也就相应地实现了。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新闻点评写作,定期邀请学生在写作课上进行分享,以此来训练学生思辨性思维,从而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

总而言之,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对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写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灵活采用多种举措,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以期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殷彩霞.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刘碧芳.关于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思辨能力的思考[J].中学语文,2012(18):39-41.

作者简介:肖芳,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

第20篇:时政热点: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

高考语文考试甫一结束,各地作文题照例成为舆论关注焦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普遍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无论是全国卷的“山羊过独木桥”,浙江卷的“门与路”,上海卷的“从穿越沙漠说自由”,湖北卷的“山顶上的风景”,辽宁卷的“霓虹灯与漫天繁星哪个是美景”„„都提出了问题,但没有“标准答案”,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

作文题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重视思维品质,注重论证层次,突出材料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这是近年高考作文题大趋势。那种想都不用考生想,或者根本不给考生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只要求考生顺着给定的观点,填充具体材料与空话套话——出卷者给出的观点不容考生批驳,否则就会被判离题——那种作文题目无疑是最差劲的。它本质上就是新形式的八股文,考查的只是考生揣摩出题人想法的能力,而与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无关。

有人说,我国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课堂教育里,从来没有思辨课。语文课沉迷于归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非但不是思辨,反而是“反思辨”。

具体到高考语文试卷,除去作文题,全有标准答案,就算是阅读题,也有固定的套路,答题方向被完全限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文题再要求考生写不容批驳的“高大上”观点,学生怎么可能学会多维思考?充斥着正确废话和违心假话的新型八股文,又能考出什么? “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接受群体的价值观,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避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鼓励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这些是美国“高考”的作文题;“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这是法国“高考”的作文题。显然,这些题目的思想性都很强,侧重考查思辨能力。通过某一社会、人生问题,直接考查认识水平和分析论述能力。为了“应付”这样的作文题,考生必然会去看很多有价值的名著,而不是抱着“知识点大全”、“满分作文选”之类的东西死啃。

胡适先生早就说过,标示一个人是大学生的标志,就是“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地推理,和根据证据来相信某一件事的习惯”。高考作文应该承担起那样的引导功能,让学生从高中甚至更早开始,就不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学会思辨学会判断,去更早涉猎那些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成为“更好的公民”“更聪明的选民”“更有智识的报纸读者”“对国家大事和国际大事更为胜任的评论者”,而不是“无意识的两脚机器”。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因此是十分正确的方向。它透露出一条最有价值的讯息:从现在开始,学生们要想写好高考作文,就应该多读几本枯燥的名著,多关注身边的时事,多独立思考一些问题,多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早该翻篇了。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高中思辨性作文范文
《高中思辨性作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