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4 00:22: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驳立相结合的论证方式;

2、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教学重点:

本篇文章的驳论方式。 三、教学难点

1.学习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 2.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请大家回想一下在我们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都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呢?(生答: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很好,人们常说鲁迅的文章犀利如刀,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入敌人的心脏,在这些文章中,你们有这样的体会吗?(生答:没有)是的,这些文章表现出来的是对童年与故乡的怀恋之情。好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风格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文章,它是一篇驳论文。(板书题目作者),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以他独特的方式击中敌人要害的。

假如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你将怎样批驳? 生1: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强大、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均可证明,21世纪是中国的舞台。申奥成功、加入WTO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中国正如一颗冉冉升起的巨星,光芒万丈。这难道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生2:这是一种蓄意的诋毁,通过恶意损害党的形象,伤害民众的感情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非常好,中国的确是日渐强大起来了。接下来、让我们坐着时光机器去看看70年前鲁迅先生是怎样批驳这一荒谬论调的。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见ppt)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篇文章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这个笔名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才开始使用的。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

他的文章多有隐晦和含蓄之处,随着时代久远呢,我们理解起来就比较有难度,所以了解写作背景是理解这篇文章的第一把钥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鲁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出这样深沉的呐喊的。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1931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国统区上层。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三)检查预习情况

(见ppt)

字词。好了,了解这些之后呢,我们来看看这一课的字词。课前老师叫同学们熟悉一下课文,注意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不知道大家去做没有,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字词。(PPT)

同学们动动手,把没弄明白的字音和词义标注一下。 下面咱们再来齐读一遍这些词语。

(四)整体感知、精读全文

老师在最开始就说这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它具体是怎样进行驳论的,我们将在对文章的分析中进行逐一的讲解,现在、让我们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

1、首先,请同学们速读全文,划分文章层次,说出划分理由。并且思考一下两个问题。(1-2 (树靶子) 提出对方的论点论据 3-5:直接批驳敌论 6-8:间接批驳,树立自己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9:作者想说的话,号召广大中国人要分清是非,向英雄学习,积极投入革命中去。)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之所以认为它是错误的,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未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自欺了。)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中国有并未失掉自信力和中国人在。)

依据是什么? (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2、精读课文,突出重、难点

解决完以上四个问题后,请同学们诵读课文的1~5段。

问题(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娈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否认对方的观点。这是驳论的一种形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要驳论证关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会由于利益的驱动或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明断是非,拨乱反正,所以驳论证比驳论点、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2)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的反动本质,使他们陷入捉襟见肘之地,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从这段文字也可看到鲁迅的境况,但他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

品读6~8段,讨论探究。

(1)作者是如何立论的?请简述作者的思路。(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7、8段热情歌颂从古到今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

(2)”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学生思考、讨论。 (“中国的脊梁”是指踏踏实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原因有三个:第一,他们在追求自由、理想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总是被统治阶级镇压、暗杀,他们的精神不能被很好地宣传彰显;第二,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第三,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大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大多表现出”看客”的心态。),老师总结:是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

学生齐读第9段,研讨以下问题。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以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民本思想。) 教师总结:本文的写法很独特,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说理全面、深刻、有力。

到现在为止,我们对这篇文章已经是相当的熟悉了,下面呢我们来整体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见ppt)

小结:对文章的分析就先到这里。这一节课,我们充分感受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洞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学们,当这一切过去,你们将成为“新中国的脊梁”, 相信自己,你们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

(4)布置作业(见ppt)

好了、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算结束了,大家下去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 这篇文章第七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式列举了四类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你能不能用具体的论据论证一下这四类人,举例说明,古今中外都行,要有名有姓。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