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舆情危机应对五原则——海底捞事件的背后

发布时间:2020-03-01 16:54: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舆情危机应对五原则——海底捞事件的背后

近日,“餐饮行业标杆”海底捞,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舆论危机。8月25日,《法制晚报》的报道《记者暗访海底捞后厨:老鼠爬进食品柜漏勺掏下水道》在网络呈刷屏之势。文章称,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太阳宫店两家门店卫生环境堪忧,老鼠在后厨地上乱窜、打扫卫生的簸箕和餐具同池混洗、用顾客使用的火锅漏勺掏下水道……相关话题热度不断攀升,以优质服务著称的海底捞走下神坛,成为众矢之的。随后,海底捞在官方微博连发通告,进行诚恳道歉、停业整改、全面彻查,并组织所有门店排查,以负责、恳切的态度令舆情迅速发生反转,可谓三封信扭转舆论风向,被评价为“上午,海底捞沦陷;下午,海底捞逆袭”,甚至有专业人士为其危机公关打“满分”。海底捞此次舆情应对是一次成功的案例,本文结合危机公关的5S原则,分析处置危机所需的几个要点,以供参考。1.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 THE MATTER)危机发生之后,一般两个问题会成为公众关注的核心:一个是利益问题,一个是感情问题。只有涉事单位勇于承担责任,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海底捞在首次回应中,开篇便承认问题属实,允诺在所有门店进行整改,并愿意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正是体现了担责的态度。一方面,海底捞并没有按照“惯例”,用责任切割方式将事情缩小在问题门店,而是坦然承认“每个月我公司也会处理类似的食品安全事件”,还告知了通过官网或微信查询此类信息的详细方式,让公众在涉及自身利益问题方面进行核实。另一方面,海底捞并没有将问题推给个别员工,而是将事件归因为管理制度问题,并告知“涉事停业的两家门店的职工无需恐慌”,主要责任由公司董事会承担,在舆论面前竭力保全员工,这种被舆论称为“这锅我背、这错我改、员工我养”的态度,赢得了多数网民的好感。2.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危机事件中,涉事单位应第一时间拿出最大诚意,主动、全方位与公众沟通,说明事实真相,促使双方互相理解,消除可能存在的疑虑与不安。在此次舆情处置中,海底捞始终保持诚恳、认真、负责的姿态,在公开信中多处表示“十分愧疚”、“十分惭愧和自责”,并且以谦卑的口吻,感谢媒体和公众帮助自己发现问题,希望大家监督自己的工作,不断传递正面积极的处理态度。纵观海底捞发布的三封公开信,没有任何言语闪躲和煽情段落,做到了内容直击要点、措辞不偏不倚,体现了海底捞勇敢承认错误、真诚道歉的处置基调。除了言语方面,海底捞在行动方面也迅速作出了处理、应对和反馈,如发表处理细则、明确相关责任人、公开监督电话等,一连串动作都有力彰显了海底捞痛改前非的决心,有利于公司信誉的重建。3.速度第一原则(SPEED)新媒体时代,信息呈现裂变式传播,涉事单位越早介入危机越能把握话语权。所以在舆情处置的时间要求上,一直都有“黄金6小时”、“黄金12小时”等提法。这也说明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回应时间,以最快速度与舆论场对接,就越能起到更好的应对效果。此次海底捞快速处置化解危机,是对“速度第一原则”的再一次佐证。8月25日11时,《法制晚报》报道揭发海底捞的食品卫生问题,并且信息扩散程度呈现铺天盖地之势。面对严峻局面,海底捞在最快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并采取实际行动,在事发后3个小时即进行了首次回应,以道歉为主旨,成为迅速止损的第一步,紧接着又在20分钟后发布了处理方案,面面俱到地详细罗列了七条后续举措,为危机处置搭起了整体框架,其速度不可谓不快。4.系统运行原则(SYSTEM)危机妥善过渡的关键,在于建立全面有效的协调机制,通过系统运作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海底捞训练有素、自成章法的应对,正是其危机公关机制系统性运作的结果。在信息发布方面,三封通报依次为道歉信、处理通报、整改声明,先是态度上认错,再是问题纠正,最后是制度完善,遵循了舆情处置规律。在实体处置方面,海底捞接连公布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从新技术的运用到门店设计,再到社会监督方式等,并且注重从细节入手提升可操作性,如公布了整改具体负责人的职位、姓名甚至联系电话,让一场浮于表面的“危机公关”变为有迹可循的“公关管理”。整体来看,海底捞应对危机时的系统部署和周密策划,不仅稳住了阵脚,也增加了公众的信赖感。5.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危机面前切忌孤军奋战,要善于援请权威或中立的第三方代言,破除公众的不信任心理。此次事件中,海底捞多次提及“聘请第三方公司在卫生死角排查除鼠”、“与第三方虫害治理公司合作”等,表示对暴露问题的处理决心。海底捞还充分利用权威第三方表明积极处理危机的态度,比如表示将主动向政府主管机关汇报,与政府和媒体积极配合,增强了公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此外,海底捞还擅于利用媒体为己宣传,在其发布公开声明与处理方案之后,便有大量正面跟进报道,一时之间,《三小时内火线回应,海底捞危机公关高在哪里?》、《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原谅海底捞》等文章纷纷被载出,公众视线也随之转向海底捞的公关措施。事情背后也许不这么简单海底捞的官方网站上有一个栏目叫“食品安全”,这个栏目下只有两句话:“海底捞可能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管理出问题,如果发生,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月乃至上年;第二种是食品安全出问题,一旦发生,海底捞可能明天就会关门,生死攸关。我们明白,抓好食品安全这条路虽然曲折而艰辛,但不会白走。”显然,从海底捞公告的表述上可以看出来,海底捞认为公司目前面临的危机并非食品安全危机,而是管理上的问题,这种管理上的问题应该由公司董事会承担。但是这些董事成员如何承担这个责任?如何承担对消费者带来的利益损害?该公告没有提及。按照“清博舆情大数据系统”的监测数据,在8月25日上午10时被曝光之前,海底捞的网络口碑以正面为主,占据了74.75%的高比例,相对应的负面口碑仅有9.22%,另有16.03%的中性评价。而在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海底捞不仅在网络的关注度暴涨,口碑也急转直下,负面口碑占据了49.15%,而正面却陡降至11.07%。清博舆情在分析中指出:“这种舆论情感的骤变源于网民的心理落差,源于这一近乎被‘神话’的餐饮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隐患后的形象坍塌。”舆情反转然而,对海底捞一边倒的负面评价所持续的时间出乎意料的短暂。在8月25日海底捞连发两次声明后,两天之内,与下列标题大同小异的文章在网络平台上大量出现——《海底捞的危机公关,你也学不来》、《海底捞“哭”了,但员工不“哭”!》、《这锅我背,这错我改,员工我养,这次海底捞危机公关100分!》、《向海底捞学习,创业公司如何做好危机公关?》。这类文章,有多篇获得“10万+”。此后,舆论的导向开始迅速发生变化。清博舆情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26日,针对海底捞的负面信息占比降至25.93%,正面信息占比则大幅提升至33.92%;而8月27日新公告发出后,比例的变化更为惊人,正面评价以46.95%的占比重新占据主位,而负面评价仅剩下19.05%。不过,让人感到非常蹊跷的是,这一系列文章虽然以各自不同的自媒体人、网络大V等名义发出,但是文章的内容、格式、行文语气、配图、配图的顺序都有诸多相似之处。很明显,这是一篇“通稿”之下的各自发挥。与此同时,搜索主流论坛、微博等平台可以发现,将海底捞公关视为满分公关的不在少数。还有网友舆论中出现了诸如“中国餐馆后厨都很脏,海底捞已经很良心了,还认错了”这样的看法,并且获得相当多网友的认可、点赞。还有网民表态,“海底捞有担当,公关满分,良心企业,必须原谅”;甚至还有人说,“你自己家后厨也不见得比海底捞干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为海底捞点赞、打满分的评论具有很强的“协同性”、“纪律性”,具有“水军”的特点。记者对这些“网友”的身份表示怀疑,但未能作进一步的调查、取证。更加值得关注和引人思考的是,海底捞这种通过打“温情”牌,引导舆论导向的手法此前也曾用过。早在2011年,海底捞被曝“锅底饮料系勾兑”时,海底捞董事长张勇就曾发出过一篇微博。“菜品不称重、偷吃等根源在流程落实不到位,我还要难过地告诉大家,我从未真正杜绝这些现象。责任在管理不在青岛店,我不会因此次危机发生后追查责任,我已派心理辅导师到青岛以防该店员工压力太大。对饮料和白味汤底的合法性我给予充分保证,虽不敢承诺每一个单元的农产品都先检验再上桌,但责任一定该我承担。”此手法被某些公关业人士认为是“经典之作”,并频频用于业内宣讲案例。几乎同一时间,“全季酒店”的卫生问题也被媒体曝光。8月24日上午,一则关于全季酒店济南泉城广场店“保洁员用洗脸毛巾擦马桶”的视频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当日深夜,全季酒店官方微博发布“关于全季济南泉城广场店违规清洁事件的声明”,证实该视频属实,向当事人及社会公众表示深刻的道歉,并给予该名员工开除、泉城店店长免职等处罚。与海底捞公关团队的“满分”形成鲜明对比,有人认为全季酒店的公关是不及格的。一个海底捞,一个全季酒店,面对同样的信任危机,到底谁是“满分”,谁是“不及格”?而“诚实”——这一烙印在人类灵魂深处的基因是可以如此轻易地被篡改、被有目的的网络欢呼而裹挟的吗?8月28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专栏作家、自媒体人士、普通网民开始反思。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忙于让舆情反转,忙于让公关艺术遮盖错误,忙于给大众洗脑——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不诚实的态度。一位服务过多个跨国企业的资深公关人士,在一个近200名记者的媒体群里评论道:“这个周末都是‘海底捞’的声音,以专业的眼光来看觉得很不正常!一片赞美之声,难道都喜欢吃老鼠屎吗?正常人都以常识判断,常识就是每天重复的经验,常识就是公众利益!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海底捞’真心改过,就应该给到过去4个月里的消费者退款与赔偿!而不是发一个不痛不痒却很煽情的声明!这才符合他一贯标榜的行业领导者和负责任企业的‘宣传’形象!‘海底捞’不便宜,消费者是给出信用溢价的,别忘记这些才是关键!”《中国新闻周刊》刊发的专栏文章则指出:“我曾深爱过海底捞,但是比起被网友们原谅,我更喜闻乐见他的倒闭。如果家大业大粉丝多的海底捞都因为质量问题倒了,那还有什么企业有理由不把卫生搞好?纵容从来都不是善良,而是蠢。”“‘哪个餐饮企业不这样,海底捞算好的了’,这样的留言层出不穷,只能说,每一个屡教不改的企业背后,都有一群无比宽容的食客。对于这一切我们似乎早已经习惯甚至麻木,所以理所当然的把不正常的也看作正常。难道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开始比坏的年代了么?大家都坏,所以坏得轻一点,就成了高尚?”自媒体评论员李思嘉也写道:“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一家小麻辣烫店起家,如今成为行业标杆,跑太快了谁都会供氧不足,特别是背着个‘家文化’的包袱。基本商业规则面前,海底捞既不用被键盘侠送上祭坛,也没有道德豁免权。对张勇来说,拢一拢缰绳,调整一下节奏,让‘面子’和‘里子’再次统一,不是什么坏事。”谁该惊恐?海底捞是一家以细致入微的顾客服务为特色的餐饮企业,如果你用餐时正戴着眼镜,服务人员会恰到好处地为你递上一块眼镜布。“后厨门”事件曝光后,我们又知道了一个事实:这家企业未将用于“前台”的那般精力、热情、事无巨细用于更为重要的“后台”。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是因为前台是个表演区,全世界都可以看得到,而后台通常无法看得到。进一步思考:如果后台的表现是真实的,那么前台的表现注定是虚伪的。这种前台、后台的“人格分裂”是一种病,病症就是:虚假、短视、表面、功利主义。它不仅仅存在于个别的商业企业里,在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生活诸多领域里都有这种病。病症的更深层表现是什么呢?是人、企业、社会机构缺乏一种普遍的自我约束的力量。回到餐饮企业,“不能把脏东西端上餐桌,不能把脏东西放入消费者口中,即使这个脏东西根本看不出来,也尝不出来。”这就是餐饮企业最基本的自我约束。这种“自我约束”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敬畏之心。就是——当厨师在厨房看到老鼠后要惊恐,当事件曝光后,企业高层、公关团队要惊恐。正是因为有所“敬畏”,才会有自发的约束;如果缺乏基本的敬畏之心,则永远也不会生长出理性的自我约束。更有甚者,如果对这个不怕、对那个也不怕,长此以往就容易变成有恃无恐了,就会酝酿出大乱子、大罪恶。最显著的例子,就是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当年在国内20多个厂家的奶粉中都检出违禁化工原料三聚氰胺,造成约30万婴幼儿中毒,多人死亡。该事件曝光后,消费者惊恐了,“洋奶粉”变得洛阳纸贵,同时大大重创中国奶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事隔多年,虽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不断发出监测报告,证明国产奶已经安全,但是消费者还是心有疑虑,人们不敢拿自己孩子的生命去验证——那些人的道德水准是否已经提高到人类的基本水平了。所以,在“民以食为天”的社会里,如果食品行业不惊恐,消费者就会惊恐,并且会因惊恐而远离你。

30大舆情危机事件应对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海底捞风光下的危机

危机公关案例海底捞[优秀]

海底捞

海底捞

海底捞

海底捞

海底捞

海底捞

舆情危机应对五原则——海底捞事件的背后
《舆情危机应对五原则——海底捞事件的背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