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黄冈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0-03-03 11:14: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

黄冈经济开发区统计局 洪应政

二OO七年十月八日

县域经济是黄冈经济的主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我们对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认真剖析,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症结,寻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积极探索符合黄冈实际的、具有黄冈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稳步向小康迈进。

1、经济总量大幅增长

2006 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GDP)达到391.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从分县市看超过全市县域平均增长水平的有团风、英山、浠水、武穴等县。全市县域GDP平均达到39.19亿元。超过全市县域GDP平均水平的有黄州、红安、麻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等县市区。

全市县域GDP总量与2002年相比,增长44.3%,五年平均递增9.6%;县域财政总收入由2002年的20.42亿元扩大到 29.22亿元,增长43.1%,五年平均增长9.37%;县域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由2002年的11.41亿元发展到 15.35 亿元,增长34.53%,五年平均增长7.7%。工商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提高。2006年县域工商税收达到5.49亿元,比2002年增长23.9%,占县域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8.78%。工商税收大幅增长,为改善县级财政状况发挥重要作用。县域投资规模逐渐加大,对经济增

1 长作用明显增强。2006年县域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162.94亿元,比2002年增长95.46%,年均增长18.24%。

2、园区经济蓬勃发展

近几年,各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来投资势头强劲,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全市四年共引进项目4148个,总投资达到724亿元,实际到资193亿元,外来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县域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94亿元,增长20%,有5个县(市、区)的增速超过30%。全年县域开工工业项目510个,比上年增加了21个,其中投资过千万的工业项目196个,实际完成投资55.83亿元;投资过1亿元的工业项目11个,实际完成投资22.31亿元。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形成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工业园区经济已成为县域工业最重要的增长点。目前,全市10个县(市)初步建立了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园区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2006年,全市10个县市已建开发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79亿元,增长41.3%。当年新开工项目303个,增长47.1%,外商投资额达到1.52亿美元。县市开发区全年实现经营收入241.22亿元,增长2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3.68亿元,增长29.9%,占全部县域的89.7%

3、特色产业初步形成

近几年以来,各地以园区为载体,依托资源优势,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向园区聚集,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了区域竞争力。我市已经逐步形成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机械电子等五大支柱产业,以及粮、棉、油、蔬菜、板栗、茶叶、中药材等八大农业产业系列。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37.64:27.28:35.07调整为30.1:32.26:36.77,非农产业的比重上升了 7.54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

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趋突出。2006年全市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 100.21 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6.7%,比2002增长76.72%,五年年均增长15.3%,高出县域

2 GDP增幅5.7个百分点。工业占县域经济的比重由2002年19.62%提升到2006年25.6%。县域规模工业企业578家,实现增加值48.7亿元、利税 9.4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24.52%和39.6%,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38%。县域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发展到27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17家。

4、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2006年我市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53亿元,比2002年增长50.73% ,各类商业网点星罗棋布、遍及城乡各地,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商品流通领域呈现勃勃生机。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981元,比2005年增长9.8%,比2002年增长45.43%。农民收入扭转了“九五”及“十五”初期低速增长的格局,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861元,比2005年增长8.22%,比2002年增长 34.26%。城区道路宽畅整洁,交通方便快捷,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善。2006年全市综合城镇化率已达到30.96%,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县域中城区面积596.62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16859公里,供水管总长达1147公里,排水管总长达912公里,城市出租车1751辆,公共汽车1385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平方米。

二、发展中的问题不可忽视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特色不显,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从发展水平和结构、效益上看,我市县域经济还是处在经济起步期,传统的农业比重大、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收入水平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农业比重大,发展情况各异。我市县域经济都以农业为基础,但又各不相同,各具特色。2006年县域GDP中,农业增加值平均占30.96%,最高的英山县比例达到42.96%,占比超过35%的有3个县,分别为麻城市、英山县、黄梅县。按照产业结构状况,七县二市一区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农业主导型,英山、麻城、

3 黄梅,浠水,罗田,其特点是GDP中农业增加值占比高,种植业或者养殖业在全市处于重要地位,近年来对全市农业增长的贡献较大;二是工业主导型,红安,武穴、蕲春,表现在GDP中工业增加值占比高,整体经济由工业支撑,近年来工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三是服务主导型,黄州区,GDP中的三产比重上升明显。四是建筑业主导型,团风,是全市建筑行业的龙头。

整体水平偏低,人均GDP不足全国一半。2006年我市县域人均GDP是585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4.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72%;农民人均纯收入2861元,是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3.6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9.76%,除黄州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外,其它九县均离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从全省76个县域经济考核情况看,人均最高的黄州区只有13190元,与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第一名的宜都市相比,比宜都低4921元,只比全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8302元,高4888元。人均GDP最低的团风县5235元,比宜都低12876元,比全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低3067元。

发展的内动力不足,不平衡性明显。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方自然环境差,区位优势不显,基础设施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总体表现出“三大差距、二大矛盾”。三大差距:一是人均水平的差距。我市十个县市中人均GDP 分别为黄州区13190元、武穴市9277元、黄梅5151元、蕲春6265元、麻城4624元、罗田4406元、红安5205元、英山6426元、团风5235元。人均GDP最高的已达13190 元,最低的仅4406元,最高的是最低的2.99倍。人均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最高的武穴市353元,最低的浠水县仅144元,相差一半以上。二是经济总量的差距。我市超过全省县域GDP平均水平(50.87)亿元的只有麻城市和武穴市。2006年GDP最高的已达到53.31亿元(武穴市),最低的才17.72亿元(团风县),相差3.01倍;财政收入最高的达到4.7亿元(武穴市),最低的才1.04亿元(团风县)。三

4 是增长速度差距。2006年与2002年相比,GDP年平均增速最高的达到13.6%(黄梅县),最低的只有8.27%(蕲春县)。财政收入年均增幅最高的达到18.3%(武穴市),最低的只有5.4%(浠水县)。两大矛盾:一是县级财政收支的矛盾突出。2006年,全市县域地方一般性财政支出49.08亿元,而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仅为13.18亿元,收支相抵财政赤字35.9亿元;10个县(市)中,都是支大于收。可见,目前我市的所有县(市)要依靠中央、省、市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眼下县域普遍面临着必须主要依靠自身努力消化许多刚性财政支出的压力,特别是为改变落后面貌,又必须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开发区,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等等,必然增大财政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县级财政收支的失衡。二是金融存贷差的矛盾突出,资金倒流严重。10个县市区从2000年起由贷差县变为存差县,2006年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368.02亿元,贷款余额145.91亿元,存大于贷222.11亿元。一方面花大力气在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却让存款大量外贷,显然是不利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

发展的基础不牢,阶段性明显。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受不同的发展环境、不同的政策导向和不同的市场环境的影响明显,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78至1985年间表现出明显的恢复特征。改革开放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以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此间县域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8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7%,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1986至1991年间又表现出明显的低速运行特征。由于国家经济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各项改革全面铺开,此间县域经济总量年均增长了6.6%,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了5%。1998---2001年间表现出明显的增速回落态势。产品的相对过剩,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约束明显强化,县域经济发展回落, 5 我市县域经济总量年均增长5.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6%,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

发展要素制约日趋严重。一是建设用地紧缺。目前国家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将未利用地也纳入计划管理,进一步缩小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一些县已出现建设项目等土地或因无土地留不住引资项目的现象。二是发展资金短缺。目前全市县域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发展资金迫切需要银行贷款的大力支持,然而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十分有限。2006年,县域人民币贷款余额仅145.91亿元,占全市64.7%;当年新增贷款9.74亿元,仅占全市47.6%,两者远低于县域经济占全省的份额。三是企业面临招工难。由于我市大量劳动力输出,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县(市)的企业已出现招工难、招技术工更难的现象,由此对招商引资和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制约。

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就是全市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回顾历史,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也曾有过辉煌,出现过闪光的时刻,但在全省、全国的全局中比较,黄冈的县域经济还是落后了,面对落后我们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发展、发展、再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新形势需要新思路、新观念,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让思想走在行动的前面,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分析我市县域经济落后的原因,有客观条件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主观上、思想上没有及时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把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放在首要位置;必须拓宽视野,跳出县域看县域,跳出县域求发展,以全局性的战略眼光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大格局中去寻求定位,开拓进取。要坚持“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不仅要提倡个人树立科学的冒险精神,而且要逐渐

6 在社会上营造允许试、鼓励闯的风气,促进思想进一步解放,激活加快发展的源头,催生富民强县活力。

从实践看,近年来,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而一些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县份,由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企业不仅难以成为财源,反而成为县级财政的沉重包袱。因此,对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的县份而言,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二、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走富民强县之路。县域经济作为以农村为主的经济,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而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面对新形势和农业发展新阶段,要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个目标,必须着重抓好三大问题。

一是调整农业发展战略,按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农村经济。依据比较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加强基地建设,在一个县、一个乡重点发展一个或几个优势品牌,形成区域特色,形成规模优势。

二是要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化园区,尽可能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8:1,我市这一比值很低。美国利用玉米可加工成3500多个产品,日本利用大米可加工成300多个产品,小麦可加工成2000个产品;棉花加工后可增值8倍,菜籽加工成油料,再将附产品深加工,后者比油料增值11倍。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增值前景广阔,要正确处理好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关系,把农业产业化链条拉长、做粗、扭紧。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在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于生产实践,不断推进新的优质品种和成熟的保优栽培配套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优质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通过提高单产和

7 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从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入手,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实现农产品的安全优势,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把农业生产由产量数量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最终促进农民增收。

三、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以县域工业化为核心,走工业强县的路子。实现县域工业化,提高县域工业的产业层次,增强县域工业的竞争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

一要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实现工业集约化发展和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结合县域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和中心集镇的整体规划,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抓好组织实施工作。一是要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规划要体现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机统一,土地使用、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到高起点、高品位,兼顾中、长期目标,整体规划适度超前。二是加快推进园区的建设。坚持政策推动和体制推动相结合的原则,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联手、多元投资的路子。起步阶段侧重政策推动,最大限度地放开搞活,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以地为本、投资联动、滚动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思路,采取以土地换基础设施的办法,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做到边建设、边吸引项目进驻,尽快形成园区产业群,培育块状经济。三是建立健全完善高效的园区管理体制。建立“精减、高效、统一”的工业园区管理运行机制,对工业园区实行统一的优惠政策,在用地方面,入园企业可以采取出让、租赁和土地作价入股等多种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

二要突出抓投入、上项目。项目建设是拉动县域投资和消费市场,形成县域经济新增长点的主要动力,是推进县域工业化的

8 主要手段。在发展县域工业化过程中,必须树立“关键抓投入,首要抓项目,突出抓招商”的思想,切实抓好项目,多方融资,进而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作为经济基础还较薄弱的县份靠财政大量投入不现实,靠国家投入毕竟有限,如何增大投入,一是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超前决策,主动对接国家产业政策,积极适应投资方向,把握投资重点,宁愿让项目等时机,也不能让机会找项目。二是利用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坚持上大项目、大上项目,切实搞好项目储备实施申报和管理,集中力量新上一批事关全局、具有较强带动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顶天立地的项目。

四、坚持以本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只有培育特色经济,才能在与国际、国内市场对接中寻找到自己最佳位置,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立足优势,打造特色,是县域经济中带有全局性意义的战略问题,是推动经济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必然要求。

“特”要特在战略上。制定一个思路清晰、富有新意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做到“知己知彼、定位准确、措施配套、优势充分发挥、在动态中不断完善和实施”。一个县要制定发展战略,就必须侧重研究那些影响县域经济中最核心部分的相关因素,要研究项目核心竞争力及其时效性。战略定位应该跳出县域,从别人的眼光、从市场的眼光、从全局的眼光来考虑。仅从本地的资源出发,这是非常不够的,关键是看本地资源与全国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最后做出准确的定位。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思路,一定要有配套措施跟上,因为任何一个县在发展过程中,有优势就有劣势。配套主要就是怎么避免劣势,遵循“木桶原理”,解决一个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板的问题。通过配套,把经营优势的薄弱环节堵上,使之成为可实践的操作性方案,真正形成整体性的优势,使战略落到实处。发挥优势,并不完全是自己的优势,要考虑怎么借助别人的优势,做好自己的文

9 章。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还要是动态的、留有空间、带有弹性的,遇到大的市场变动,能够灵活调整,备有应急办法。在动态中逐步丰富完善,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在发展中逐步细化,使战略更具操作性。

“特”要特在产业上。在发展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时,要面向市场找准本地传统产业和资源优势中的亮点,使市场需求与本地优势相结合,随时接受内外两个资源、两个生产要素、两个市场的挑战。既需要立足县域实际,采取积极政策和有效措施,促进内部资源、资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和结合,充分发挥县域内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作用,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经济发展集约化。又需要外向带动,借力腾飞。眼睛向外,迅速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按照市场经济效益中心的原则,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始终需要牢牢把握的重要着力点。必须坚决克服和纠正过去以县域画地为牢、自我封闭式发展的小农经济道路,始终坚持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的原则,牢固树立大开放的思想,确立县外就是“外”的观念。还需要注重龙头企业的培育。顺应资金随着项目走和扶强、扶优的投资趋势,立足于本地优势,立足于国内外客商合作意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广泛联系,及时准确地捕捉信息,积极发展与域外、境外的联合与合作,争取项目,培植载体。通过组织专业性招商,变大规模综合性招商为经常化、小规模的对口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效益。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工程。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坚持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推进小城镇建设,要按照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方针,要新思路谋划,大手笔绘制,快机制运转,硬措施落实。不能盲目地进行,它必须符

10 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遵循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初始宏观规划,还是日后的各项具体建设,都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县情实际,在构筑城镇框架的同时,集中力量做一些应该做且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以便达到提高小城镇的质量、建设精品小城镇、增强其功能的目的。二是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的原则。加强小城镇建设,其切入点应该在产业发展的定位上,根据县域的区位条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小城镇建设,加快县域经济结构和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产业特色。着重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同时兼顾其辅助产业的发展,围绕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非公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链和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依托和可靠的产业支撑。三是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加强小城镇建设时,统筹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小城镇的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把小城镇的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把小城镇的工业化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相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多元筹资的原则。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引导农民带资进镇经商办企业,实现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支持和鼓励各类开发公司出资参与小城镇综合开发。

撰稿人:洪应政

核稿人:王礼端 刘应文 童卫红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

农发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我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

我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

我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湘乡市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黄冈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黄冈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