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查报告

近现代史调查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23 18:00:55 来源:调查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调查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岳飞庙及对岳飞评价问题研究

班级: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班12-1 组长:黄亮亮 201203010130 电话:18317713269 组员: 张高磊201203010126 王亚龙201203010125

孔增伟201203010115 凡宗旗201203010119 李继磊201203010086 何玉东201203010139 指导老师: 贺平

实践时间:2013年5月12日—5月18日

岳飞庙及对岳飞评价问题报告

(计科应用12-1班 黄亮亮 张高磊 王亚龙 等)

摘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更好地了解与传承遗留至今仍闪烁着光芒的优秀民族精神,并对历史遗迹进行实地调查与探究,本报告即是基于此目的以岳飞庙为主题进行的问卷调查结论分析,涉及岳飞庙的保存现状及大学生对岳飞的了解与评价,还延伸性探讨了理性爱国的话题,通过对岳飞庙及岳飞的简要介绍与浅见小抒,对继承与发扬岳飞所代表的精神及理性爱国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岳飞 岳飞庙 保存 理性爱国

调查目的

人们对岳飞庙及岳飞的认识

调查对象

安阳工学院以及网上人员

调查方法

网络问卷调查 实施过程

本次调查历时一月,并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具体方案及实施过程简述如下: 本次调查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共有小组成员七人。其中先有两人负责草拟问卷,随后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修改,意见统一后再由一人设计网上调查问卷并发布,然后由所有组员往上邀人填写问卷,然后集体进行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一、关于岳飞庙及岳飞的常识性介绍

、岳飞庙:安阳汤阴岳飞故里“宋岳忠武王庙”, 原名精忠庙,英文名称为“Yuefei Temple”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内西南街。始建时间无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建。历代曾多次作修葺,增建,至今占地6千4百余平方米,六进院落,房屋建筑100余间 。其内含丰富,殿堂雄伟,碑碣林立。 1963年12月,岳飞庙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后,经全面整修后重新开放。如今的岳飞庙建筑精湛,碑碣林立,史料翔实,陈列丰富,1995年被评为全国文博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25日,汤阴岳飞庙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南宋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抗金名将。他精通韬略,也精于骑射,并长于诗词、书法,其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历代的人民所传诵。他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的精忠报国情怀。他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在宋高宗赵构的授意下,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杀害于大理寺狱中(宋代史料并无“**亭”的记载)。宋孝宗时为其诏雪平反,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两宋武将得通谥者以“忠武”最美),有《岳武穆集》传世。

宋金时期,金灭辽、灭北宋占据中原,又频繁发动南侵战争,所到之处烧杀淫掳,许多城市重镇经金军洗劫,几乎成为空城。给国家、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和痛苦。因此,抗击金兵,收复中原,是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宋史》称岳飞是“忠愤激烈,议论持正”,所言颇当。而赵构、秦桧、万俟卨等人将永远是千古之罪人。

岳飞重视人民抗金力量,提出和贯彻了“连结河朔”的战略方针,主张黄河以北的游击军和正规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连金军也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岳飞母亲姚氏,是女性的楷模,母教的典范。在国家危亡之秋,励子从戎,教子精忠报国,被国人尊为贤母,为中国历史上三大贤母之一。“岳母刺字”成为中华民族母教的经典。陈慕华、雷洁琼、宋平、岳岐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为岳母墓题词。

二、对调查的研究及解决方案

、岳飞庙保存的完整性。

始建时间无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建。历代曾多次作修葺,增建,至今占地6千4百余平方米,六进院落,房屋建筑100余间 。其内含丰富,殿堂雄伟,碑碣林立。1978年后,经全面整修后重新开放。如今的岳飞庙建筑精湛,碑碣林立,史料翔实,陈列丰富,1995年被评为全国文博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对岳飞精神的看法及对岳飞的评价。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一大表征就是代有其人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要加快复兴,一大举措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岳飞,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精神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财富。今天,我们用高视角、宽视线、广视野来考量和挖掘岳飞精神的当代价值,并将其实现到最大限度,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岳飞精神的基本内涵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是中国历史伟人;是我国古代的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思想家和最伟大的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国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光荣与骄傲。

岳飞统率的岳家军,是抗击金军的中坚和主力,是正义的、仁义的雄师劲旅,是我国古代极具代表性的英雄部队,在中外军事战争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岳飞精神,是岳飞人格与思想、行为与业绩的升华、抽象和结晶。岳飞精神内涵宏丰,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五个要素。

一个核心是爱国主义。五个要素是尽忠报国,捍卫统一;事母至孝,教子有方;惜将爱兵,严明军纪;生活简朴,坚守清廉;好学进取,自强不息。这五个要素又可简化为五个字,即忠、孝、严、廉、强。 爱国主义是岳飞精神的核心,是贯穿和衔接整个岳飞精神及其各个要素的主线和红线。大凡提到岳飞,人们首先油然而生的联想就是忠,就是爱国,就是岳母刺字。对岳飞来说,尽忠报国是母训,也是自誓;是人生信条,也是毕生行动。身处当时历史环境的岳飞,忠君与爱国当然相关、相连,这很自然,也是必然。但,岳飞的忠,首要的和主要的,不是忠于君主,而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认为岳飞愚忠,是对岳飞的错觉和误解,甚至是一种扭曲和亵渎;有的可能是少知盲从, 有的可能是偏见成见,客观上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上当受骗,因为这正合了乾隆皇帝等人的险恶用心或良苦用心。恰正相反,岳飞之忠,富有理性。最典型的例证,不仅有岳飞曾多次批评、抵制过赐他精忠岳飞锦旗的宋高宗赵构的意旨的可贵言行,而且有他被赵构下诏罢官、赐死的可悲结局。评判历史人物,重要的不是看他比后人少了什么,而是看他比前人多了什么。历史昭示人们,无论是作为民族英雄的岳飞本人,还是作为文化硕果的岳飞精神,许多贡献都是前所未有的。时势造就英雄,时势也造就英雄的精神。岳飞精神的产生和形成,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更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时代要求。岳飞精神,是南宋时期人民意志和民族美德的集中体现,是这个时期时代精神的经典范例和时代最强音。由此也不难看出,岳飞精神,是我们今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财富。

评价:

金使刘祹评价岳飞:

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 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金章宗评价岳飞:

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 宋孝宗评价岳飞:

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忠愍谥议》中评价岳飞: 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 宋·湖北转运司立庙牒评价岳飞:

去世已三十年,遗风余烈,邦人不忘,绘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朱熹与门生论岳飞: 问(门生):“岳侯若做事,何如张、韩?” 曰(朱熹):“张、韩所不及,都是他识道理了。” 问(门生):“岳侯以上者,当时有谁?” 曰(朱熹):“次第无人。” 文天祥评价岳飞:

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 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 吾世谁能及之 宋史对岳飞的评价:

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明太祖朱元璋评价岳飞: 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明神宗朱翊钧评价岳飞: 宋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 孙中山评价岳飞:

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屠立成评价岳飞:

检阅五千年之历史,能有坚韧不拔之气者,唯宋之时岳飞云耳。 邓广铭教授评价岳飞 岳家军的战斗实践,证实了它的战斗力之特别强大。至于其所以特别强大的原因所在,固与岳飞平素的操练和教阅分不开,而更加重要的,则是因为具备了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都具体反映出来,岳飞是如何地要把他的部队与人民大众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还具体反映出来,岳飞确实是一个卓荦不群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张其凡教授评价岳飞

其军事才能:指挥大兵团,发动进攻战,战强敌而胜之,威震敌胆,环顾两宋三百年间,唯岳飞一人而已。他的战略战术,他的军事思想,是两宋军事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笔珍贵宝藏。 龚延明教授对岳飞其人评价:

岳飞,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八百多年来,一直在感染和鼓舞着后来人。可以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岳飞已成了一面爱国统一的旗帜,廉洁奉公的楷模,蔑视权贵、伸张正义的正人,以身殉志、宁死不屈的英雄。 王曾瑜教授对岳飞其人评价:

为着光复故土,南北重新统一,维护文明和进步,岳飞不屈不挠地奋斗了后半 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履践着自己“尽忠报国”的誓言,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总的来说,岳飞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英雄,是个忠孝两全的大人物。他

(1) 他有很好的军事才能,并且靠自己的军事才能训练出来了纪律严明的军队,人称“岳家军”,这是对岳飞优秀的军事才能的肯定,也是对岳飞严格要求自己和自己的部下的一个侧面的写照。 (2) 岳飞还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的诗作也被后世广为流传最重要的也是最表现他的爱国情操的就是人们最为所知的《满江红》,可以说把岳飞的精神写的淋漓尽致,把他当时的爱国情操和不能施展自己才华的无奈也很好的写了出来,这首诗也是后人对他的诗作评价最高的。

(3) 岳飞也是很孝顺的一个人。在小时候他每天都帮忙自己的母亲做家务,时常为母亲分忧,长大了虽然经常外出打仗,但只要回来肯定会去看望自己的母亲,是一个忠孝两全的大英雄。 (4) 他有很好的爱国情操和爱国精神。不管是岳母刺字还是精忠报国都是能很好的表现出来的。 (5) 他不畏强权。当时的朝廷很多有对他不利的强权,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秦桧,但岳飞并不因为他的强权而害怕他,有任何的让步,而是坚持自己的爱国情操,始终以爱国为核心为自己的国家努力着。、岳飞精神的现代意义

岳飞是古代的,岳飞精神总是当代的。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更要自觉体认和高度重视岳飞精神的当代价值。这种自觉体认和高度重视,前提是对岳飞精神基本内涵的正确理解,基础则是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清醒辨析。正是基于对国际形势即世情和国内形势即国情的清醒辨析,更增强了这种自觉体认和高度重视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自信感

当代世界,风云变幻,总体对我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主题,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在曲折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处低潮。霸权主义还在横行,恐怖主义危险上升,世界很不安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一些国家对和平崛起的中国,在保持和发展对话、交往和某些领域合作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变本加厉地坚持政治敌视、经济掠夺、军事威胁、外交挤压、文化殖民、宗教渗透、网络颠覆的政策。所有这些,都给我国既带来难得机遇,不继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代中国,还是发展中大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又值社会转型、发展关键、改革攻坚、稳定敏感的时期。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成就辉煌,国力大幅跃升,风景这边独好。在21世纪头20年这个必须抓紧用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树牢报国之志,进一步激发昂扬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立足当代,着眼未来,我们更加感知和确认岳飞精神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当代价值。这些价值,举其大端,主要有五条,可称之为五个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与国俱存又与时俱进的历史现象和国际现象,是无人例外的全民教育和从小到老的终身教育,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首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必须认清,经济全球化正在消解如确定关税等部分国家主权,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客观上也容易淡化人们的国家观念,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加强。岳飞就是一面爱国主义旗帜,岳飞精神就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小国新加坡领导人李显龙,前些年就大声疾呼,要用岳飞精神教育年轻一代,培养他们的爱国心和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这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第二,有利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岳飞“心存万民执意,志在统一河山”的精神,自古以来就激励着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早在甲午战后日本侵占台湾不久,宜兰人民就修建了碧霞宫即岳武穆王庙,以表达故国之思和回归之志。今后,在反对“台独”、推进祖国统一的进程中,岳飞与岳飞精神必将继续发挥心灵纽带和思想桥梁的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促进家庭美德建设。岳飞认为,做人的第一步是尽孝,第二步是尽忠。确实如此。试问,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孝,又怎么会热爱和忠于自己的祖国即父母之邦呢?岳飞事母至孝,教子甚严,培育了优良家风,成为忠孝两全的典范。正视我国目前道德失落、孝道式微、独生子女日益增多、老龄化步伐日益加速的严峻现实,正视不少家庭教育中对子女溺爱过度、娇宠成风而子女不知感恩、不愿尽孝的社会现象,岳飞精神的针对性和示范性更为显而易见 第四,有利于强化反腐倡廉工作。岳飞从普通一兵积军功而位至战统帅、枢密副使,坚持不娶姬妾、不殖货产和廉洁奉公,解民之难的高风亮节,“北虏未灭,何以家为”的铮铮誓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天下则太平”的政治卓见,“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的坚定信念,都对当代包括军官在内的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启迪和诫勉的价值;对增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有着参照和镜鉴的价值。

第五,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岳飞出身佃农,但自幼好学,后主要靠刻苦自修而成长为至忠至孝、乃文乃武的近乎完人的伟人。他的感人经历,能激励和鼓舞当代青少年为中国和平崛起而发奋学习,储才蓄能,进而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建成创新型国家

怎么样最大限度的实现岳飞精神的当地价值

岳飞虽死永生,岳飞精神虽古永新。我们纪念岳飞,承传发扬岳飞精神的一大重点、亮点和落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岳飞精神的当代价值。为此,需要做好多项工作,其中当务之急有下列四项。

首先,深化研究。过去的岳飞研究,劳苦功高,成果丰硕。近年又有王曾瑜先生的《尽忠报国:岳飞新传》、龚延明先生的《岳飞评传》等厚重力作问世。今后研究,亟须深化。要在继续搞好岳飞遗作、

岳飞家史等资料整理之外,多在比较研究上苦下功夫。比较,主要 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方面。

横比,既要开展同为宋代民族英雄的岳飞与杨业、文天祥的比较研究, 也要进行岳飞与外国古代著名民族英雄的比较研究。纵比,就要对岳飞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等人进行比较研究,对岳飞精神在古往今来的不同时代有过、应有什么影响进行比较研究,重中之重则是当代的作用和价值。其次,扩大宣传。要认真总结当年刘兰芳播讲评书《岳飞传》后的社会效应的经验,要努力实现历史教科书上对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明确表述;要在内容上突出岳飞精神,并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在载体上要搞好专门网站的建立和建设,拍摄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和说服力、感染力的专题文献片和电视连续剧;在方法上要注意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的统一,让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感受到岳飞可敬而又可亲可爱,岳飞精神可贵而又可学可传。

再次,充分发挥岳飞纪念地的作用。全国各地的岳飞庙等纪念地, 要在精心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岳飞精神辐射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这些纪念地,都要力争免费开放,最低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有条件的不仅要兴办文化事业,还要举办和拓展文化产业。

最后,加强专门队伍的建设。专门队伍,包括与岳飞有关的纪念馆、纪念地的工作人员,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宗亲组织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成员。加强队伍建设,一指提高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历史责任感、时代使命感,起到承传发扬岳飞精神的带头作用;二是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联合攻关,以收到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功效,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岳飞精神的当代价值,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统计与分析调查数据

据统计,本次统计共有七十一人参与网上调查问卷的填写,答卷人大部分为大学生,主要分部年级为大一。对所收回的七十一份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后得到的统计结果和主要反馈信息如下:

(一)、据统计数据显示,有32.39%的人去过岳飞庙,其中有42%的人对精忠报国印象较深,35%认为岳飞庙保存一般,25%认为相对较好,对于古迹保护方面,52%认为政府起主导作用,46%认为群众为主力军,理由涉及较广。

(二)、关于岳飞方面,73%觉得自己对岳飞了解一般,14%觉得不怎么了解,对此,建议应相应增加一些对历史人文方面的充电,多阅读一些关于古代杰出人物的文章和书籍,在岳飞的评价方面,71%给出了优,21%给予良,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对岳飞表现出肯定。其中有43%欣赏他的忠与孝,30%倾向于他的爱国精神,于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修养和爱国方面都有较高的境界。

(三)、就延伸性的理性爱国方面的调查,91%认为有必要宣扬理性爱国,觉得,越是在国际形势复杂的时候越是要显示中国人的冷静、智慧和团结,对于岳飞所代表的精神,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而不应偏激对待。由此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较好,对爱国具有较理性地认识。

四、总结。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不仅让我们对岳飞庙及岳飞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历史知识和社会见闻,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继承与发杨岳飞精神,从而提升个人的修养与内涵。还增加了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小团体的合作与分工协作能力,促进了与社会的接触,增加了阅历,锻炼了胆识,以及对网络的应用。

谢辞:衷心感谢小组各成员的辛勤付出,以及各网站及书籍资料的支持,以及被调查人员的大力配合。

岳飞庙及对岳飞评价问题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攻读的专业类别:

A、电信B、计算机C、电子D、机械E、自动控制F、文学G、金融管理H营销I、法律J、其他

3.您所在或毕业的高校名称: 4.你是否去过岳飞庙吗?

A、是B、否

5.岳飞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A、岳飞像B、精忠报国字匾

6.若去过觉得岳飞庙的保存状况如何?

A、很好B、相对较好C、一般D、很差

7.你觉得在文化古迹保护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

A、政府B、群众 8.请简述第七题所做选择的理由 9.你对岳飞的了解程度?

A、非常了解B、一般C、不怎么了解 10.你对岳飞的评价?

A、优B、良C、中D、差 11.你最看好岳飞哪点?

A、忠和孝B、领兵才能C、爱国精神D、将领风范E、才华 12.有不喜欢岳飞的地方吗?

A、有B、无 13.若有请简述原因

14.你觉得造成岳飞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性格悲剧B、社会悲剧

15.岳飞之死秦桧是主谋还是替罪羊?

A、主谋B、替罪羊

16.简述上题所做选择的原因。17.你是否认可岳飞的爱国精神?

A、是B、否

18.你认为现在青年爱国主义意识薄弱的原因?

A、爱国教育方式刻板,内容枯燥无谓。

B、即使我们接受了爱国主义结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很难将其运用于生活。 C、爱国主义在生活中用处不大,这种环境深深影响我们,是我们不注意对爱国主义的培养。

D、爱国主义对我们只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 19.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宣扬理性爱国?

A、有必要,越是在国际形势复杂的时候越是要显示中国人的冷静、智慧和团结 B、有必要,大学生考虑问题不全面,容易被动而犯错误

C、没有必要,仅靠理性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适当地表达愤慨 D、一味强调理性爱国只会磨灭大学生的热情 20.你认为我们应怎样传承与发扬岳飞所代表的精神? A、全部继承与发扬 B、全部摒弃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顺应时代添加新鲜血浆

附: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黄亮亮 201203010130 电话:18317713269 组员: 张高磊201203010126 王亚龙201203010125 孔增伟201203010115 凡宗旗201203010119 李继磊201203010086 何玉东201203010139

指导老师:贺平

推荐第2篇:snow中国近现代史调查报告

2011中国近代史纲要

教学情况调查

——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

主讲人:黄东

2011年5月5日

早晨8:00——9:35

2011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情况调查

——以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主讲人:黄东 为例 1.调查步骤:

1) 课前跟同学了解课程进程,认真阅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维新运动

的兴起和夭折的相关内容,做好预习

2) 利用课前时间分发《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见的问卷

调查》,了解同学对近代史这门课的想法及对上课方式的看法

3) 课上认真听讲,适当做些笔记,观察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同学们的听课

情况

4) 整理笔记和问卷调查,分析过程,写调查报告

2.调查内容:

1)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2) 调查对象:中国政法大学学生

3) 调查人数:

3.调查感想:

趁着五一的假期,来到中国政法大学,顺路听下这所著名的文科大学的近现代史课。坐落在北京北部的昌平。这所大学,虽然没有清华北大的气派,但却有另一番滋味。伴着文科生独有的书生气息,我走进了校园。不同于理工的单调气氛,也没有过于宽阔的柏油马路,一切都是那么惬意。走进教室,抬头望了望。课前并没有想象中的喧哗,大家都在忙着做自己的事,不乱,不躁。看不到抱着高数书埋头苦学的人,只有或翻看着近现代史书,或安静的写论文,或沉浸在各类考试书籍中的身影,那些认真的身影,是校园里最美的一道风景。

开始上课了,虽然只是一节公共选修课,但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很认真的去听,或多或少的记些笔记,至少都会翻翻课本。不可否认,重点大学的学生真的会很优秀,我也曾去听过天大和天津医科的课,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教室里的学习气氛都会很浓,能依稀看到高中课堂的影子,与老师无关,仅

仅是那种深深的求知欲,就能化被动性的听课为主动性的求知。

老师教课的模式其实不会差很多,比如这节课:以PPT展示为主,方便大班教学,节省上课时间;加上多媒体设备的充分应用,既考查了教师的备课是否充分,又使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学;讲课过程中不时会穿插着各种历史人物的小故事,有正史但也不乏野史记载的。仅仅的课本知识明显是不够的,老师会用一些或敏感、或与时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话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讨论那些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和史学家的各种观点,尽力还原历史的真实,从而教会学生,能从中学会客观的对待历史,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比如这节课就是在讨论对康有为的评价,康有为对中国宪法发展的贡献,是他引入了依宪治国的观念;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提倡权力制衡的政权组织形式;吸收西方自由主义的民权观;提倡公民自治,地方自治。康有为试图结合儒家思想传统和西方立宪主义的努力虽然成为一幕“悲剧性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方法 ,移植和借鉴国外的经验 ,并兼顾本国国情的思路 ,却被后来的学者所继承„„

悲剧的并不是康有为,而是在那个闭关锁国时代,能接触到西方的思想就不容易,再加上长久以来所受的被帝制化的儒家教育,历史只是时代的产物,这种思想是有它产生的必然性的,不能去责怪康有为,因为那已经是历史了。

通过跟同学的交流,我们大概了解了一下大家对近现代史课的看法,整理如下:

1)就近现代史课而言,大家都认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同学们都希望能通过这门课了解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兴衰史,来培养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和自我的认知能力

2)对于现在的近现代史课,多数同学认为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仅仅在老师讲课本以外的内容时会活跃一些,甚至历史老师对于自己讲的内容都不一定感兴趣,也可能是导致课堂气氛一般的原因

3)希望老师能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学生能参与老师的教学;教学模式能由普通满堂灌与小组讨论、学生讲解相结合。一位同学提出了可以向《百家讲堂》学习,能以故事的形式来讲的效果会好一些。

一节近现代史课很快就结束了,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在于老师的授课,也在于学生的态度;一所学校的好坏也不在于老师的好坏,而在于学生的优秀与否。可能这种观点有点偏激,但多数的现实就是这样。老师的职责可能也仅仅是讲好一节课,其余的,都在于自己吧,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这是一次奇妙的体验。陌生的教室,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和熟悉的历史书,学习,也并非那么无趣。

安安静静的,就是一节特殊的中国近现代史课。

附1上课笔记

百日维新

1、兴起背景

1) 甲午战败以来的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

2) 明治维新启发下的思想转进

2、领导人思想资源

领导人 :

1)梁启超“康有为乃先时之人物”

2)康有为成为先时之人物的原因:

A、素有大志人称“小圣人”“南海圣人”自号“长素”

B、刻苦读书日以寸进

康有为:热心西学,成体系之变法思想

学有本原,今文经学大师

倡导变法:维新先驱和领导者

思想资源: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社会达尔文主义《天演论》

另附:康有为简介: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纂 )、《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广艺舟双楫》等。卒年七十。

3、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附2《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见的问卷调查》

推荐第3篇:关于福建近现代史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福建近现代史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数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告诉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海上力量的复兴,强国必须强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福建,使得福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闽在海中”概括了福建在航海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移民的性格铸造了福建人四海为家、向海外拓殖、敢于拼搏的精神。福建文化孕育了一代代的福建名人,出现了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者。各种文化遗址见证了福建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爱国精神。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的福建在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字:对外文化交流;移民性;著名人物;历史事件;古城;闽台关系;海峡西岸经济区

一、近现代福建对外文化的交流

闽文化,东亚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支撑。一提起它,我们就会想起誉满海内外的妈祖信仰、推进佛教中国化的闽僧、曾支配官方意识形态长达700年之久的闽学。福建作为闽文化的发展基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有着重要影响。

近代以来,五口通商使福建被迫开放,福州、厦门相继成为通商口岸,在西方列强的强迫下,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船政文化开始兴起,福建船政由此发展,。尽管福建对外封闭了百余年,但是却没有间断对外交往的步伐。福建社会的移民性,使福建走向海洋,走向世界。

开风气之先的有识之士对福建与海外文化交流的贡献,像其时任福建巡抚的徐继畲,他精心编制了《瀛寰志略》,该书是当时中国人介绍世界史地知识水平最高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许多追求新知识的进步人士提供了关于西方先进知识。

19世纪中叶,外国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在福建通过建立教会、办学校、办医院来取得社会各个阶层的支持,通过教育和创办印刷事业,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先进理念迅速地传播到福建各地。教会推动了福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福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近现代福建的著名人物

福建人杰地灵,孕育了一代代有识之士,尤其在近现代出现了一批影响中国历史的风云人物。

1、开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清朝大臣、爱国政治家。福州人。他在道光十八年(1838)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他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除,本大臣一日不回。”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撤买办工役,封锁商馆,逮捕主要烟犯60余人迫使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交出鸦片19179箱、2119袋共237万多公斤,于十九年(1839)六月初三在虎门销毁。此间,他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方书报,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等,是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第一人”。就像他所写的“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1]他一生都在为国家着想。他在道光三十年(1850)九月奉旨赴广西镇压太平军,行至广东普宁,病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2、沈葆桢与福建船政

沈葆桢,字幼丹、翰宇,福建侯官人。清代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之一,他既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外甥,又是林则徐的女婿。1867年沈葆桢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建船政,建造近代中国第一批舰船,并着眼于“船政根本,在于学堂”,创办船政前后学堂,培养造就了大批海军及造船人才,奠定了近代中国海军和船舶工业基础。[2]我们可以说:沈葆桢是中国海洋发展事业从传统到近代的转折人物。

3、翻译家与近现代福建

近代中国,我们与西方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对西方世界的认知也越来越多。而有着“闽在海中”之称的福建,在与西方的交流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福建孕育了一批优秀的翻译家,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作为翻译中西文学著作的翻译家,他们把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介绍到西方,他们同时又把西方的文化思想介绍到中国,他们是中外文化的友好使者。

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福州人。他一生翻译的著作有11部,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逻辑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尤其是他翻译的第一部西方学术名著《天演论》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林纾,福州人,一个不懂外文的人在萌发了翻译西方文学名著的想法,他又如何去做?林纾请在船政学堂的许多出国留学回来的福州人口译西方作品、自己笔录后加工。就这样,他先后共翻译了246种西方的著作。林纾的翻译震动了中国文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世界译作,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3]

还有闻名法国学界,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陈季同;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文学巨匠辜鸿铭等著名

翻译家。

4、侯德榜和制碱工业

侯德榜,化工专家、制碱工业实业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福州人。1939年试验联合制碱法成功,称为“侯氏制碱法”引起国际上强烈反响。著有《制碱》、《从化学界看原子能》、《制碱工业》等,还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为中国制碱有着重大的贡献。

三、近现代福建重大历史事件

1、马尾船政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左宗棠、沈葆桢等人主持下,清政府在福建马尾设厂造船、兴办学堂,组建水师,开创了近代中国第一座专业机器造船厂和传授科技知识的高等教育机构,形成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马尾船政。马尾船政开风气之先,培养了大批船政群英,是洋务运动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1866年创办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基地,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和专业技术高等学府,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

2、福建的辛亥革命运动

1911年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中,八闽儿女奋起响应投身革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广州起义,林觉民等23位闽籍志士慷慨赴难,英勇作战,血洒黄花岗。武昌首义,林森、林述庆、黄钟瑛等闽籍志士做出了重大贡献。武昌起义后,福州的革命党人积极响应,于11月9日在于山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隆隆炮声并很快光复福州。此后,厦门、兴化、漳州、汀州等地相继爆发武装起义。是年11月建立福建革命军政府,使福建成为辛亥革命中全国最早光复的17个省份之一。[4]

3、福建事变

1933年11月至1934年初,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中国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1932年,蒋介石调十九路军在福建“剿共”。1193年11月21日,李济深等通电脱离国民党,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1月15日,蒋介石军队攻陷福州。同年1月21日,泉州、漳州失守,“闽变”失败。

福建,作为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古城,在地理位置上有着独特的地位。1980年10月,成立厦门经济特区,福建的改革开放由此掀开新的篇章。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福建作为沿海大省,其经济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台湾早期隶属于福建,直到1885年台湾才建省,了解福建的历史,就能增强对台湾历史与文化的了解,毋庸置疑,台湾社会的发展与福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岸交流实现三通使得闽台之间的各方面交流全面展开。2009年5月,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式形成。

参考文献:

[1]出自《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书,作者:林则徐。

[2]参见百度文库《福建近现代历史十大著名人物》。

[3]谢必震《福建史略》,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6月,第117页。

[4]出自百度文库《福建省近代以来重大历史事件参考》

推荐第4篇:近现代史

纲要2016年复习题

一、解释名词(每小题5分或6分,共30分)

1.《天朝田亩制度》 2.北伐战争 3.遵义会议 4.西安事变 5.中共“八大” 1.洋务运动 2.新文化运动 3.八七会议 4.西安事变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洋务运动 2,北伐战争 3,一二九运动 4,《中国土地法大纲》 5,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天朝田亩制度》 2.新文化运动 3 一二九运动 4,西安事变

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鸦片战争

2、洋务运动

3、北伐战争

4、延安整风

5、重庆谈判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资政新篇》

2、洋务运动

3、三民主义

4、“三三制”民主政权

5、中国土地法大纲

6、“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1、《天朝田亩制度》

2、戊戌维新运动

3、三民主义

4、北伐战争

5、遵义会议

6、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新文化运动

3、长征精神

4、延安整风运动

5、七届二中全会 6一国两制

1、天朝田亩制度

2、戊戌维新运动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五四运动

5、八七会议

6、一国两制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何? 5,何谓长征精神? 1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2简述延安整风运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a) 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

b)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怎样?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6,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7,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怎样? 8何谓长征精神?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怎样被提出来的?

2、为何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3、简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简述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3、为何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论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何谓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1、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主观方面的教训。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请简要说明你的体会。

3、简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基本内容?

1、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请简要说明你的体会。

3、简评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

1、天朝田亩制度

2、洋务运动

3、三民主义

4、西安事变

5、《中国土地法大纲》

6、十一届三中全会

1、简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2、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3、中共八大确立了怎样的工作路线?

三,论述题(共40分;附空白纸两张) 1,试评价洋务运动,并分析其失败原因。(10分) 2,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10分) 3,评述邓小平南方讲话。(20分) 8.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0分) 9.试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15分)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15分)二十世纪

二、三十年代,中共早期犯过哪三次“左”倾错误?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15分) 3,怎样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15分)

1, 二十世纪

二、三十年代中共犯过哪三次“左”倾错误?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试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15分) 3,评述邓小平南方讲话。(15分)

1、论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论述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1、为何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只开花而没有结果”的革命?

2、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1、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次“左”错误的表现、危害及出现根源。

2、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

1、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任务、效果和结局,并且简要说明两党合作中的根本障碍。

2、论述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请论述相关的历史依据?

2、请论述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请论述相关的历史依据?

2、描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并且简明概括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

推荐第5篇: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   特里尔

《毛泽东传》 斯诺

《西行漫记》

钱钟书

《围城》 余华

《活着》张玉法

《中华民国史稿》唐德刚

《晚清七十年》

柏杨

《丑陋的中国人》杨显惠

《夹边沟记事》 叶永烈 《毛泽东与蒋介石》 邓贤《大国之魂 >章诒和

《往事并不如烟》

古华

《芙蓉镇》季羡林 《牛棚杂记》巴金

《随想录》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处在世界前列

    公元前6世纪世界重大科技发明54项,中国占31项,占57.9%;

公元前6世纪到1世纪,世界重大科技发明87项,中国占44项,占50%; 公元元年到公元400年,世界重大科技发明45项,中国占13项,中国占28%; 公元401年到公元1000年,世界重大科技发明45项,中国占32项,占71%;

 公元1000年到公元16世纪,世界重大科技发明45项,中国占58%;

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 内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缓慢  外因: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 1.经济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  2.政治原因: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 3.文化原因: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 1.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 2.相互关系:两大基本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二)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 1.历史任务: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

 2.相互关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 3.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

3、中法战争:

《中法新约》

4、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 社会制度的腐败:清王朝从皇帝到贵族,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不懂御敌之策,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将帅贪生怕死,临阵逃脱,为了私利,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害怕人民群众,压制、破坏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 经济技术的落后:军队的武器装备落后,素质低,战斗力弱。

林则徐:(1785~1850)

他组织翻译了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成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还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有效抵抗了英军的侵略。鸦片战争后,被革职充军伊犁。后被重新起用,1850年卒于潮州普宁县。赠太子太傅,谥文忠。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之比较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

 (1)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但是具有一定的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 (2)《资政新编》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是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2、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 (1)、小农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自私性、

散漫性、

保守性、

狭隘性、

小农阶级的阶级局限性致使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封建化,从而导致太平天国的失败  (1)、洋务派兴办洋务的目的: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 (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 (1)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 )2)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 (3)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   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 辛亥革命不但打击了中国封建势力,而且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势力。它还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所以列宁说辛亥革命是“亚洲的觉醒”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 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软弱性、妥协性,表现在:

 不敢提出反帝的纲领和政策。南京政权幻想继续承认帝国主义国家同清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以换取帝国主义的同情与支持,但孙中山领导的南京政权并没有得反封建不彻底。表现在起义后的南北议和与对清帝退位允诺的八款优待条件。

 同盟会没有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武昌起义时的同盟会没有起到发动和领导的作用,武昌起义胜利后更处于分歧和涣散中,根本起不到坚强的领导核心的作用。  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

 孙中山没有军队可以依靠,不能对反革命武装进行有效的抵抗。而袁世凯却依仗手中的武力顺利实现逼孙中山交出政权的目的。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他们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伟大的辛亥革命中。、

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基本观点

 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 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表现出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与革命纲领的不彻底性。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新文化运动

自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以前主要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五四以后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发展为反对封建制度,争取社会解放的斗争。 •

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5月4日,北京的数千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随后,全国各地学生纷纷游行声援。从6月3日起,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形成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和商人罢市的全国范围的爱国运动。在人民的压力下,军阀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

“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

1、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五四”运动又是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毛泽东

1、有了新的领导阶级,即由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革命;

2、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即马列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3、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政权;

4、有了新的革命前途,即社会主义;

5、有了新的革命一)国共合作的形成

1、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 (1)“一大”的策略——不合作 • (2)“二大”的决议——党外联合

• (3)杭州西湖特别会议的决定——党内合作 • (4)“三大”的方针——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 时代背景,即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

2、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党“一 大”的召开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 (1)客观上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和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

• (2)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没有革命斗争经验,缺乏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 (3)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 (4)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

3、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 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在民生主义中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从而形成了新三民主义。

• 革命中出现了错误。

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将军县—湖北红安县

2.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不建立强大的红军和没有红军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就没有保障,农村革命根据地也不能存在和发展。

●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根据地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革命根据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的依托,否则武装斗争就是流寇主义,土地革命就无法展开。 3.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反革命武装到牙齿,所以中国革命一开始就要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必须首先发动农民,把农村建成革命的战略基地。

第三,根据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的特点,必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和山区建立革命的根据地,等到革命力量大发展的时候,再和敌人决战。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在党内的统治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土地革命严重受挫的根本原因。

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错误是

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

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

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遵义会议

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是一个隐藏在“暖昧”表象之下,无与伦比的单一民族集团性和不择手段的进取性的国家

《论持久战》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毛泽东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为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则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

3.重庆谈判

•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0月10日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粟大军挺进苏鲁豫皖,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党统治区各阶层人民,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 1948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成立 • 1941年中国民主同盟(民盟)成立

• • • • 1945年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成立 1945年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立 1947年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三党)成立 1925年中国致公党成立

• 1946年九三学社成立

• 1947年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成立

1.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和实质

2.“民盟由于抗战特别由于政协的机缘,客观上一时造成了他在全国的第三党地位,使他中间许多领导人物代表着中产阶级的想法,企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出第三条道路。

----周恩来 3.

 政治上:英美式的民主政治

 经济上:改良的资本主义  实质: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七届二中全会

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 及时提出党的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 提出“两个务必”(西柏坡精神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体

• • • 思考: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阶级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后必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 中国革命胜利基本经验:

三大法宝 • 统一战线 • 武装斗争 • 党的建设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 过渡性

 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    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 私人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的通俗解释:主体和两翼

一、农业合作化道路

 第一,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 第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 第三,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从低到高的互助合作形式实行过渡  三步走

 第一步是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性质

  第二步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三步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  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和平赎买

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干预的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分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和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企业的公私合营。分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两个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缺点和偏差

    

1、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方面急于求成。

表现: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单一。

2、在经营方式上集中过多。

表现:合作社规模过大,干部管理水平一时跟不上去;财务管理上出现混乱现象;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产业结构过于简单。

3、在所有制变革方面急于求纯。

 表现:对工商业的改造中,急于让资本主义绝种。

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1956年毛泽东提出《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端  经济关系5个:农、轻、重工业的关系,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政治关系4个:革命与反革命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是非关系。

 文化关系1个:中外文化关系

2、“八大”成果

• • 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判断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坚持1956年5月党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 • • • • 国家经营是主体 个体经营作补充 计划生产是主体 自由生产作补充 国家市场是主体 自由市场作补充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 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1月,第一枚中远程导弹发射成功。同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5年,可回收人造卫星试验成功。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1953年在中印谈判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5年万隆会议予以确认。

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对“大跃进”的纠正

八字调整方针: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提出旨在纠正大跃进错误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966年“五一六”通知的发表是*的开始

•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人民获得思想上的大解放,中国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去开创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推荐第6篇:近现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论稿》读后感

“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有种!可惜的是,我们有些人现在享受着这种深刻变革所带来的成果,但说起这种话来却又有一些底气不足的感觉。由此可见,自觉地从历史昭示中启迪智慧、汲取力量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从小学习历史,直到大学依然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我个人觉得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与兴衰浮沉的过程,它让我们了解前人曾经走过的路,感受从前的沧桑,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反省自己,能得到启发,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才能更好地面对、应付今后的种种。

第一篇代序写到“从‘大陆一直不宣传国民党抗战’这一伪命题说起”。适逢201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各国举行阅兵仪式进行庆祝,中国也不例外。在2015年10月1号国庆节当天,于**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并邀请多国元首到场。同时,民众十分关注的国民党老兵及台湾国民党方面领导人是否到场十分关注,再次掀起了民众对于大陆对国民党抗战功劳不宣传的讨论。在《中国近代史专题论稿》(以下简称《论稿》)一书中,赵老师把这称为“伪命题”,观点十分明确。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撰写的,可能难免大家会有诸如此类的想法,觉得中国共产党最后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自然对战败的国民党打压磨灭。实则不然,其实中共领导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历来是一贯的,对于蒋介石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始终强调的非常清楚,国民党不管是被迫抗战,片面抗战,消极抗战。不管怎样,国民党抗战的事实没有被磨灭,只不过国共双方在抗战的方式上存在分歧。大陆的历史上上,我们也能认识到“张自忠,戴安澜”等著名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或者是大陆拍摄的《中国兄弟连》、《血战台儿庄》、《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认识到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反之,国民党一度将共产党称为“共匪”,在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上几乎看不到对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描述。所以赵老师在代序中说道:“某些总说‘共产党一直不宣传、不承认国民党抗日功绩’的人,该不是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吧?——是没有上过学因而无知还是根本没听过老师讲课”还用了“笔者因此纳了闷了”可见老师的真情感,实在不希望有人只是凭着感觉扯几句或者借着谈时髦话题自我炒作。今年11月7号,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两岸领导人终于又能站在一起商讨,毕竟海峡两岸住的都是中国人,打断骨头连着筋,我们希望那一天早日到来。

中国近现代史 是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年历史,它完整记录了中华民族由屈辱落后走向伟大复兴的崛起进程。期间风云人物,时势英雄各显神通。 《论稿》中赵老师用较多笔墨来描叙的人物有曾国藩、关向应、毛泽东等。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总是多面的。比如曾国藩,褒贬各执一词,有人说他的“中兴第一名臣”,也有人叫他“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或称“洋务运动的先驱”也道是“封建地主的卫道士” 。这位在中国近代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当今备受推崇,《曾国藩家书》被多次刊印。另外曾国藩极为顺畅的京官仕途,所以其为官之道也被拿来研究探讨。曾国藩祖辈务农为生,曾国藩作为长孙,得到了长辈的悉心爱抚和严格训励。笃信以“礼”为核心的理学观念。作为洋务运动的先驱,他较为开放的中外交往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建设事业的最初开拓者。但他统帅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晚年处理天津教案为人诟病,包括赵老师也认为其处理天津教案的做法不值得肯定,因为晚清的官员以“羁縻 ”为幌子,过后依然苟安偷生、不思进取。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中国崛起的难度和影响,显然超过了英法、美日等国的十倍乃至百倍。在这一崛起过程中,引领和推动中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内在驱动力,恰恰是我们学习和思考这段历史的关键所在。”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1904年日俄把中国东北作为战场,我泱泱大国,不断受到日本侵扰,加之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让日军更加猖狂。所以,赵老师在《论稿》中,带我们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曾有人发文称“抗战时,共产党军队一直养精蓄锐,并没有和日军努力作战,而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损失惨重,正是如此国民党才在后面输给了共产党。”这种推论很容易对思想活跃但又缺少历史常识的年轻人产生影响,我们也是存疑。看过赵老师书中的思考后,清晰了许多。从中共的武器来源来说,列举了几种可能,不论是国民党配发的,还是美国苏联援助,或是爱国华侨的捐赠,都不能满足中共的武器需求,只有是与日军激烈战斗,从战斗中缴获的。《游击队歌》中也唱到“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积极发动全民族抗战,领导人民开辟敌后战场。不管现在如何,那时的共产党人身上,总有股为民族解放勇于献身的精神。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面对艰难险阻的局面,力挽狂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引导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功绩,使中共无愧于“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历史评价。

读史可以明智,赵老师在《论稿》中观点明确,用词严谨。话中可以看出很多事老师讲课的风格,既有热点人物的研究,又有重大事件的剖析,时不时穿插一些自己的治学心得,读此书,受益良多!

LAW14082 林志坤

推荐第7篇:近现代史读书笔记

读《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后感好不容易看完《黄仁宇回忆录》,感触颇深。这其中有几个原因。第一,并不是因为其中的内容写得有多么得丰富多彩,重现历史,而是在于黄仁宇先生的文笔细腻,直白易懂,就算是没有背景的人也能读懂。第二,我称赞黄仁宇先生为人做事的风格,他乐观豁达,善于思考,有理想有抱负,不卑躬屈膝,考虑事情总会很全面,还善于反省,这是我们都要学习的地方。

黄仁宇的一生是羁绊的一生,是机遇的一生,这本书通过追忆抗日战争和自己在美国的奋斗史,把自己的的看法、观点阐述出来,通过顺述和插述的结合,描绘了一个宏大历史画面,风格独特。整本书最吸引我的,不是黄仁宇先生从国军自修发展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历史学家,而是他在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中作为一个局内人与局外人对整个事件的看法。作为局内人,他是一个国军,是一个本身励志当一个中国拿破仑的军人,他参与抗日,在对抗日战争的体会中,他看透了很多事情;作为局外人,他钦佩共产党的顽强,钦佩美国人,甚至日本人。

黄仁宇先生在青少年时就立志要当像拿破仑那样的军事天才,可是在优秀毕业之后却被分配到云南边界,毗邻越南,在蒋介石军队做一个下级军官,可在那,出奇地平静,战事少,物资匮乏,交通不便。在那里的状况是:他的士兵每月薪饷十二元,但如果携带一挺轻机关枪投奔附近山头的土匪,每人却能领到七千元!可想而知在当时那种情形下:有一个让自己大展身手的机会,却没有外在条

件的充裕。他是当不了拿破仑的!黄仁宇作为一个军官,却很少显摆官威,对战争中的战士怀有深深的敬意,他在书中是这么记录的:‚一位坦克班的班长受了轻伤……但是他否认在战役中受伤。他极力辩解:‘看,我只是稍微刮伤而已。但可击中砖墙,打下一些尘土和会腻,对吧?所以又一大堆烟尘掉到我头上。没有什么好紧张的!…..’士官对战争的风险的轻描淡写,对他们扮演的英雄角色不以为意,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还‚喜欢听士兵见的对谈‛,可见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军官,并从中抱怨了他对战争的不满。

说到他对战争的厌恶,他从三个角度来说明全世界的人都讨厌战争,不管是法西斯还是非法西斯。首先从他的亲身经历来看待,他认为战争不可能总是滑稽,事实上,每天都有人被炸断腿,头颅大开,胸部被打穿。其次,他在密支那小机场看到在训练的美国大兵,没有任何遮蔽,倾盆大雨,这些美国大兵肩荷卡宾枪,在等候出发的命令,黄仁宇不能说什么。他不能说他们英气勃勃地站着,决心承担战争的重任。他仔细观察,他们的眼圈和无动于衷的表情都让作者别有所感,这班美国大兵气馁沮丧,不知所措,无法面对战争的悲惨和不确定,他们就是感官麻木,无精打采!第三个角度,是从日本人的角度,黄仁宇在孟拱河谷是看到一个日本上尉尸体,死者的遗物是一张地图和一本英日字典,黄仁宇发现死者和他有许多共通点,死者是一个大学生,在死前还在认真地读书,他也是迫不得已才来参加战争,谁不想留在教室里好好上课呢?从二战结束时日本军官的态度来看,更能反衬出日本人的反战情绪。当作者从柳州飞往上海时,前来迎接飞机的

是日本陆军及海军军官,他们‚一点都没有预期的不快或反抗态度‛,这令作者吃惊!

作为国名党的黄仁宇,对蒋介石存有敬佩之心,而且这种敬佩是从正面来论述的,当内战爆发时,黄仁宇在和平饭店,他说‚最兴奋目睹蒋介石的莅临…..镇定自制一如平日,但近距离单独看他,会发现他在中国人里算是很高的,不过仍有些脆弱,令人不敢置信‛在这句话中,可能包含着另一层的意思,我也不深究这层内在的意思,可是单从字面上看来,蒋介石在他心目中就是伟岸的,无可替代的!我喜欢黄仁宇先生的内在思想,因为他不是单方面看问题,而是双方面,虽说共产党和国民党有阶级的差别,但是黄仁宇先生在书中还是用他独特的方式对毛泽东的深谋远虑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在林彪攻打东北时,共产党进攻受挫,他把共产党进攻受挫说成了一个‚奇迹‛。共产党利用工农阶级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抓住了国情,得到了众多人民的支持,无疑国民党是失败的。但国民党的失败不仅仅是体现在这里,黄仁宇知道国民党内在体制是落后的,他在研究明史时就说了:‚中国的农业帝国官僚是军事失利的原因‛,从鸦片战争的失败到蒋介石国民党的挫败都是这个原因,他说:‚国民党在政府组织上层创造出现代的外观,但底子里全国仍是村落的结合体,管理方式不可能比明朝或清朝更企业化。‛

黄仁宇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很有生意的头脑,他曾在全国物价上涨的时候想过靠倒卖黄金来赚钱,但是他追求的不是这么简单的物质丰富,他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从军上的失意,

他已不可能靠打战来圆自己的报国梦想。他在美国独自奋斗,虽然害怕失败,但是他最终还是决定坚守历史领域。成为一个历史学家付出了他一生,他的前半生在体验,后半生是在总结。他要迥异于西方研究历史的思维方法,他要用中国的思维来研究中国的历史,他创造了大历史观的方法来看待历史事件,他的《万历十五年》闻名世界。

他的一生总会有机遇降临,所以他乐天知命,从容不迫,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求学阶段,他也坚持完成了他的留学梦想。他说:‚我应该容忍不可预测的力量,做好调适,即使永不放弃目标。‛我喜欢他的乐观,喜欢他的大度,喜欢他的心平气和。

读书清单:

1.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北京 中华书局2007年283

页210千字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纸质印刷本一读

简介:这本书主要是讲了中华文明从起源到发展再到壮大的简史,作者通过自己教书多年的心得与经验总结写成了这本书,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全书共分为十六讲,内容浓缩了中华文明壮阔多彩的历史,篇幅虽少,却是很全面。从整本书的内容上来看,既与我们高中的历史想衔接,又增加了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全书语言没有历史书上的乏味枯燥,更没有死板生搬硬套,而是更多的加入了作者对历史的看法与见解,语言幽默风趣,内容很充实。

这本书的意义在与,让更多的人喜欢读史,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而不是仅仅只有从学校学来的知识,樊先生写的这本书,使读者内心逐渐有了一个开放、客观的国史轮廓。

2.黄仁宇著,张逸安译——《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1年560页379千字己藏电子PDF扫描本一读

简介:全书共有两个章节,分别是‚自己的浴室‛和‚我所付出的代价‛。主要写了黄仁宇先生从大二辍学从军到最后成为历史学家的经历。黄仁宇先生是一名国民党员,从青年时期就渴望当拿破仑拯救危难的中国,可惜生不逢时,无奈做了蒋介石军队下的下级士官,可黄仁宇一生总有机遇眷顾,他逃过了内战,到了美国留学,专心研究历史,并创造大历史观,在美国他完成了许多作品,尤其是《万历十万年》,对世界的历史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我欣赏黄仁宇先生的乐观豁达与考虑周全,对某件历史事件总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对事件的评价很客观,这是历史学家的重要品质,就是要尊重历史

推荐第8篇:近现代史作业

我-----严复,出生在福建侯官的一个儒医家庭。中医本身就构成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上我的父亲对我望子成龙,期望甚高,受家风的影响,我自然传承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七岁的我走进了私塾,1866年,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家乡的马尾船政后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1877年到1879年,有幸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英国的普茨茅斯大学,然后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英国完成预定选修课程后,又被派往法国作修学之旅,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留学期间,我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并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且将之介绍给当时的国人。我非常注重英语的学习,这为我回国后研读“西学”,编译《天演论》等西方学术著作,打下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1879年我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第二年被调任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1889年后才捐得选用知府衔,并升为会办、总办。我在该学堂任事二十载,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生,我为避难,不得已离津赴沪,脱离这个学堂。在任事期间,我不被予以重用,再三碰壁科举考试,但也因此。我的思想和学术却有幸潜滋暗长。

我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有所建树,很大程度上与我对西学的译介分不开。有生之年,我有幸将八部西方名著传播至了中国,如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等。其中我尽我所读,翻译的第一本书《天演论》迈出了我挑战封建儒教的第一步。我或许是一个启蒙思想家,我译书是为沟通中西文化,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启迪人们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

时至今日,我依然为我初所选择启迪中华的道路而骄傲,当我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看着国人的思想一点点的进步,我中华有望,深信不疑。

1905年,严复再次游历欧美诸国,这时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开始认识到了资本主义虚伪性,对西方社会的愈加了解,于是我开始在价值观念上对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作了一定的肯定和认同,这与它早年肯定西学,虽然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一定对比,但这并不与我提倡西学的主张相冲突。

在我的晚年,由于在政治上与袁世凯保持着暧昧的关系,被袁世凯复辟帝制用,为时人诟病,思想也失去了感召力。现在看来,仿佛这是老天向我开了个玩笑让我止步于“天演论”和以英国哲学思想为主的翻译工作,造成了我人生的一大阴影。我有能力了解西方浩瀚的哲学思想的中国人,事实上,当时如果我能向右进一步就能进入孕育军国主义的斯宾塞思想,向前进一步就能进入孕育现代法治化主义的康德思想,向左一步就能迸入孕育了社会主义的黒格尔马克思思想。

推荐第9篇:近现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纲要

姓名:张倩倩

学号:1232010809

院系:日文学院

班级:2012级8班

中国近现代史读后感

——谈帝国、资本主义侵华

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千年美梦惊醒的时刻,更是民族噩梦的开始。继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强迫中国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把中国子民至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但,值得正视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华民族进化史上有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1840年中国正处于清政府统治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他们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殊不知,此时西方世界已经今非昔比。正是帝国主义侵华,打开了中国大门,让整个中华民族认识到自己的落后与无知,明白中国多方面都急需发展。落后就要挨打是他们最大的收获,中华民族的觉醒迫在眉睫。

面对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的侵略,中华民族并没有退缩。人民群众为了阻止软弱的清政府卖国求荣,先后发动多次农民起义。中国官吏与先进人士也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积极寻找救国道路和御敌方法,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吸纳借鉴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这些思想为日后发起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不敢说没有列强侵略,中国现在还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但至少会比现在落后好几十年,所以说,列强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历程。

1840年以来,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几乎没有间断过,特别是日本。他们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疯狂的掠夺我们的资源与财富,同时还强制推行奴化教育,以此达到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以达到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目的。毋庸置疑的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战争让中国成长起来了。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是谁让中国看到了这条康庄大道呢?自从1840年国门被打开后,西方的政治思想不断的传入中国,革命先烈们在众多政治主张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顺理成章,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正式成立。她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她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然而,中国国情复杂,共产主义又前无古人,没有经验可借鉴,面对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只能独自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937年,日军来侵之时,党还处于幼儿时期,尚无丰富的经验、强大的经济后盾,有的只是敢于探索的精神,她带领全国人民集体奋斗,反抗外来侵略者。正是这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使中国共产党飞速成长,最终战胜了中国的另一个党派---国民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然而没有列强的侵略,何来国门的打开?何来共产主义思想的传入?何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又何来中国共产党的一步步成长?

列强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灾难,让中国人民做了一场又一场噩梦。然而中国人民没有被恶魔吓垮,他们在一次次灾难中,总结经验教训,抓住能使自己更加强大的机遇,使中华民族依然屹立于世界东方,闪耀着更加璀璨的光芒。所以说列强在挑战我们的同时,给了我们机遇。

中国近代史纲要

姓名:张倩倩

学号:1232010809 院系:日文学院 班级:2012级8班

推荐第10篇:近现代史论文

回顾一九四二

还记得今年过年的时候,家里突然来了一群陌生的亲戚,连大伯都不认识,当时我就愣住了,是不是他们走错门了,直到他们能准确的说出爷爷奶奶的名字的时候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自称是奶奶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姨奶的后人,然后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还有这么多亲戚。然后我就去匆匆忙忙的找奶奶,因为当时奶奶去邻居家玩儿去了,当我告诉奶奶是她的妹妹的时候,她的眼眶突然就湿了,他当时哭着自言自语:“一直以为她们都没了呢!”当奶奶回到家的时候,奶奶也是一脸的茫然,因为来的都是一些晚辈,因为老年人坐不惯现代的交通工具,都出不了远门。于是大家就都坐在一起开始回顾当年的事。

原来爷爷奶奶都不是本地人,他们都是在1942年那年河南全省闹饥荒的时候逃荒出来的。那年,河南全省都发生了很严重的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据估计,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而爷爷奶奶就是这流民中的一份子。

那个时候奶奶还有舅爷(奶奶的弟弟)随着太奶奶逃荒到这里,而大舅爷(奶奶的哥哥)则带着他的家人往另一个方向逃难去了。后来饥荒过去了,而奶奶在这里遇见了同样逃难而来的爷爷,于是他们就在这儿定居了,而对于大舅爷逃到了哪儿,是否还在人世,这些都无法知晓。奶奶说:“从41(1941)年开始,河南就开始出现旱情,收成大减,有些地方甚至已经“绝收”,农民开始吃草根、树皮。到1942年,持续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这时草根几乎被挖完,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大量死亡,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也屡见不鲜。当听到这些,我真的被深深地震撼了,简直不敢相信这些都是真的,但是奶奶就是从这段年月里走出来的。而爷爷也不例外,也是从外地逃荒来的,大爷爷就是在逃荒的途中饿死了。想到这些,我就突然想起了刚拍出来的一部电影《一九四二》,于是第二天我就在网上下了这部电影看了起来。看了电影之后,真的被吓到了,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现在站着的这片土地上吗?电影里的画面镜头是那么真切,旱灾蝗灾更可恨的是军阀国民党统治者,溃散的军队,腐败的政府,更是把灾民推进了水深火热之中。事后我翻阅各种资料,对于当时的情况做了更详细的了解:1942年,就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行到了关键的时刻,全国人民一致对外抗战,后方的支援尤为重要,但当时河南爆发了大饥荒,死亡人数达300万之多! 1942年,豫北、东、南30多个县占河南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区域已被日军占领,剩余的豫中、豫西尚在国民政府管辖区域内。1938年,黄河决堤泛滥,这让我们记住了洪水,记住了蒋介石,更记住了日本。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的“以水代兵”之法让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所属44县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黄河水淹没,我们暂不考虑此次洪水对日军的影响,应该考虑的是89万河南百姓。黄河水退后,形成了长达400多公里的黄泛区。豫东平原的万顷良田沃土变成了沙滩,黄泛区很多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民,大批流向国统区,加重了国统区人民的粮食负担。此后黄河水连年泛滥、决口。大水之后,撂荒的土地又发生了蝗灾。庄稼被啃个精光,眼看着仅存的一点庄稼被毁,百姓有苦难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河南有几十万中国抗日军队驻防,而这几十万人的粮草补充,全靠自己省内解决。从1937年到1942年,五年半的时间,河南兵粮的贡献都是全国第一。沉重的兵役和赋税数额,使河南的民力物力财力已经枯竭,许多农民破产逃亡。其实就是在风调雨顺的时候,河南农民在交粮纳赋之后,也只能靠野菜和一些杂粮度日,更谈不上任何储藏。当时的百姓家都吃不上饭,许多百姓就被活活饿死。1942年河南全省遭灾,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当时麦收只有一两成,秋粮甚至完全绝收,一场特大的饥荒就爆发了,这决不是偶然。

但是蒋介石对1942年的河南大灾却不管不问,他不想百姓,只顾自己的利益。1943年3月底,当美国记者白修德向蒋介石汇报灾情时,他说不知道。其实,他早知道,只是不想负责任。1942年8~9月河南刚开始有灾时,蒋介石已从军方得知消息,他就召开了紧急的“前方军粮会议”,采取了一些措施。他一方面减少河南的征粮数额,另一方面决定把西安方面的储粮运往河南以备军队之用。但蒋介石采取这些非常措施,只是为了解决河南军队的粮食问题,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救灾措施,只是减免了很少的征粮数额而已,置灾民于不顾。 1942年10月,这时冬季来了,天气变冷,灾民很多都逃亡了,百姓的死亡率也迅速上升。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实施救灾工作的最重要时刻,此时也可以阻止灾情的蔓延,但是事实却相反。10月上旬,河南省赈济会推选代表到重庆,请求国民党中央免除灾区征粮数额,蒋介石不但不见他们,而且还不让他们在重庆公开活动。10月20日,国民党中央政府派张继、张厉生等到河南勘灾,他们实地进行考察,也承认河南灾情真的很严重。10月29日,豫籍国民参政员郭仲隗在重庆召开的第三届一次国民参政会上,也对河南的灾民的遭遇表示同情,并要求采取措施。然而,多方的呼吁,并没有引起蒋介石政府对河南灾情的重视,救灾的延误加深了百姓的苦难。1943年灾区气候依然干旱,灾情进一步恶化。这时,灾区的情况开始外传,2月初重庆版《大公报》刊登了该报记者从河南灾区发回的关于大饥荒的报道,却遭到国民政府有关部门当即勒令停刊三天的严厉处罚。消息传出后,驻重庆的外国记者一片哗然,白修德决定亲赴灾区一探虚实。月底,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白修德来到河南灾区。虽然已经有所耳闻,但亲眼看到灾区的情况他还是深受震动。路旁、田野中一具具尸体随处可见,到处都是野狗在啃咬死尸。白修德拍下了多幅野狗从沙土堆中刨出尸体来啃的照片。在当地传教士的陪同下,他走访了一些村庄,访问了许多灾民。从灾民的口中,他才知道吃人已不鲜见,问题只在于是吃死人还是吃活人。

翻阅完这些资料,我真的无法言喻自己内心的感觉,在现在的社会,一个传承了数千年文明的国度,居然发生了这样残忍的事情,不得不说统治者的腐败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如果当时政府及时挽救,停免赋税、采取赈灾措施,就能迅速减少灾民的死亡人数,因为资料显示在河南省邻省陕西就有大批存粮。然而,各级官员对灾情总是轻描淡写,力图掩盖真相,统治者就是这样残害了数百万人民的生命。

那天奶奶整整哭了一天,我不知道是因为想到了她那几十年没见过面的妹妹还是想到了当初逃难时经历的种种心酸„

今天的我们是何等幸福,我们没有为战争而发愁,更没有为吃穿而苦恼,我们拥有着如此优越的条件却还在抱怨着生活的种种不公平,我们总是这样不满足,总是这样的身在福中不知福。突然间我就醒悟了:生在今天,我很幸福!我应该是努力的把握现在好好学习,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我能很自信地说出我无愧于我们今天所拥有的!

愿那些逝者能够安息„

第11篇:近现代史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专题一

导言——读史明智

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起止时间。(近代1840—1949,现代1949—至今)

专题二

千年局变与民族抗争——西方列强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是近代中国落后和贫困的根源。

2、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起点的原因。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你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主要矛盾、最主要的矛盾。①社会性质:

②(多选)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③最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

4、掌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注意区别两大历史任务和民主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建)。(多选)

①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②相互关系: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5、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②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6、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后,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7、了解1840—1919年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专题三

从天国悲剧到悲壮变法——对国家出炉的早期探索

1、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中心内容。

2、掌握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3、了解农民阶级的历史地位及其阶级局限性。

4、掌握洋务运动的概念(时间、代表人物、指导思想、性质和目的、主要内容等)。①时间: ②代表人物: ③指导思想: ④性质和目的: ⑤主要内容:

5、了解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6、掌握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①历史意义:

②失败原因: ③教训:

专题四

辛亥革命

1、孙中山是中国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人。

2、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掌握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4、(多选)了解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内容。

5、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5、了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6、(简答)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①性质: ②历史意义:

7、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

8、掌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①失败的原因: ②教训:

专题五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倡导者(多选),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前后两个阶段宣传内容的不同。

2、李大钊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3、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掌握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多选)

4、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5、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6、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7、结合20世纪初发生在世界和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理解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专题六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了解中共二大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2、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合作的政治基础。

3、了解国共合作所领导的“大革命”的含义。

4、掌握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5、掌握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专题七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1、了解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2、了解八七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3、了解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4、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5、理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革命新道路的?

6、掌握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连续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及其产生原因。

7、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其意义。专题八

抗日战争

1、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步骤及其代表性事件。

2、了解一二九运动。

3、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4、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

5、了解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标志。

6、了解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不同。

7、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及民主政府的“三三制”原则。

8、了解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性理论。

9、了解整风运动及其意义。

10、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专题九

为新中国而奋斗

1、了解全国内战爆发的标志。

2、了解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3、了解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第二条战线的含义。

4、了解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及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5、理解近代中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三中政治力量及其建国方案,结合中国近代史上其他两种建国方案的失败,联系当前实际,谈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6、了解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政党制度的确立。

7、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8、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9、掌握张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专题十

中国的新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了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2、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3、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阐述、基本内容及特点。

4、掌握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5、了解农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基本原则和方针。

6、了解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

7、了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和时间。

8、了解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及第一部宪法的制定。

9、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及民族政策。

10、了解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注: “了解”的内容考选择题。

“掌握”的内容考简答题和判断分析题。 “理解”的内容考论述题。

第12篇:近现代史考试

《金陵十三钗》影评

诗人北岛曾说:“中国不缺苦难,缺的是关于苦难的艺术”,而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苦难的艺术,电影不触目惊心,却刻苦铭心,人性的讴歌和赞颂让苦难都变得艺术,成为血肉之躯,生动了。

我国先后拍了许多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最近的一部是2009年,陆川的《南京,南京》,再者就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关于这个题裁的电影,不避忌讳,它的核心场面就是屠杀和奸淫,舍此无他,不反映,不足以还原,不还原,不足以警示。而还原了,又实在是折磨 ,总会令国人的痛心,触动人们最敏感和脆弱的神经,民族主义也就油然而生。在《南京,南京》中,也有撷取妓女在人群中举手,选择赴死的镜头,过目不忘 ,让人称道。而在《金陵十三钗》里头,在国难面前,秦淮妓女舍生就义,代替一群女学生赴约,一场注定让十三钗坠入黑暗深渊的晚会。影片以十二钗加上一假钗,登上鬼子卡车绝尘而去,一群女学生逃出生天的一线温暖戛然而止收尾,像是一场悲怆的仪式。

这里引用评论员杨禹的话说:陆,张两人在面对同题时,做了不同的选择,陆川用了更多的精力在侵略者身上寻找人性,而张艺谋则用主要精力在被侵略者身上寻找人性的光辉。

《金陵十三钗》的妓女们用自己的身体去换取学生的贞操,这就是张艺谋寻找到的人性,人性的光辉。从一开始溺于胭脂水粉,不忘纵欲玩乐,“商女不知亡国恨”到最后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壮举让人震撼,慑服于人性之伟大和不可思议。舍身就义的十三钗保全的已不是简单的十三张处女膜,而是一个个高洁完整的灵魂。不管过往有过的苦楚,心酸和不堪的生活,此时,这些秦淮妓女们拥有着最纯净的贞操,那就是灵魂的贞操。

买办阶层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买办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社会发展的产物,在近代中国,有其存在的历史土壤。买办是近代中国一支经纪人队伍,同外商的密切交往和互利的共同点,以及助外商通过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掠取财富,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独特色彩的集团。

社会大众对买办阶层,由于历史的,阶层的偏见,一般认为买办阶层就是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侵略和控制中国的工具,他们依附于帝国主义势力并直接为其服务。买办资产阶级适应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的需要,为帝国主义所豢养,是帝国主义剥削和压迫本国人民的工具和奴才,它不仅依附于帝国主义,同时又与本国封建官绅相勾结,损害民族利益,残酷压榨本国劳动人民,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最反动生产关系的代表,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民族民主革命中是极端的反革命派,是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中国的大资产阶级必然是买办资产阶级,而买办资产阶级必然是卖国的。在中国历史上是如此,如蒋宋孔陈。

在一些学者眼中 ,如严中平、聂宝璋、黄逸峰、姜铎都基本上对买办活动持否定态度,例如,严中平认为买办处在投靠、勾引和支持外国资产阶级入侵中国的帮凶者的地位,在外国资产阶级的操纵、指使和庇护之下,发挥为外国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作用。

置于特定的政治生态中,这样的评价是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仅仅囿于民族主义,难免会割裂推动社会发展各种力量的关联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部分由买办发展而来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的实业发展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这一点可以从近代经济层面去解释。

买办阶层这一特殊经纪人,影响了近代工业,为近代中国经济注入了外来血液。没有买办这一中介代理人,西方侵略者不可能获得当时的中国市场广度,可以说买办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买办资产阶级是外国侵略中国的产物,而资本主义到来使得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的农业,轻工业甚至重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这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因此在这一方面买办及买办资产阶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许多买办向民族资产阶级转变,他们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兴办实业,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如生于买办世家的郑观应转投轮船招商局,并在总结买办生涯的基础上,提出“商战”这一先进理论。买办一族,是当时中国人最早接受“西风”的,也可以说是最先开化的。他们日日与外商接触,有的还从小接受英美教育,对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管理经验。在与洋行频繁的交易活动中逐渐脱离了旧式商业的轨道,采用了资本主义的一套经营方式,其活动基本上是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基础,这就增加了中国的资本积累,也为近代工业生产发展提供经验。无论是洋务运动 ,还是早期维新派思潮的形成,与买办思维都有一定关系。因此,一些买办脱离洋行独立经营使买办资本成为民族资本。他们身上这一特点给中国发展带来些许希望 。

当然,有些买办也形成了股不小的阻力。盘剥中国的本土商人,实行垄断,利用自己的职权,投机倒财,与官僚勾结,最后演变成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官僚资本主义。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买办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群体在其所处的历史阶段都有存在的理由。今人论及买办阶层褒贬,难以一言蔽之,如胡适之先生所言: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须持平。谈及买办阶层对近代中国之影响,有值得肯定的,也有让人噗鼻,诟骂的。

陈独秀

一个失败的英雄提供的想象远比专制君主,贵族王爷要丰富,辽远。而今天我却不得不说,一个落难的英雄在自己战斗的领域却彻底失败了,这样的故事,也不得不让人提起。

最开始是《新青年》的创办和发行,紧接着就是新文化运动。世人认识了这一青年领袖。

一代又一代的现代青年学生对陈独秀先生的认识,始于文化的缘故,止于政治的错误。

而对一个饱满的生命,对一个曾背负近代中国沉重变革的先行者,实践者来说,这种认知不过只是冰山一角。盖住了其在历史里的锋芒,隐匿了其应有的地位。

始终奋斗在文艺界的鲁迅,一生与陈独秀未见过几次面,但由于《新青年》的缘故,两分遥遥相望。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鲁迅对当时的许多文人学者都颇有微词,唯独对陈独秀保留敬意。在其悼念的刘半农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不管鲁迅对陈独秀的某些立场和观点是否认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陈独秀是一个领袖人物,没有太多学理的东西,尽管其话语都是命令的,但他说的都是真诚的。鲁迅看来 ,这份真诚在今日之中国是难能可贵的,敢于身体力行的实现梦想者,唯有这位血性的主编,提倡新思想而言行一致,在那群人当中是不容易做到的。与鲁迅面对数次的追捕,最后逃入使馆寻求避难相比,陈独秀有着不怕牺牲,英勇就义的魄力,从他几陷囹圄,就可以看出。这也是因为他骨子里头有这实践者不妥协的劲头吧。

在创办《新青年》时,陈独秀曾声称:改造青年的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李泽厚在其所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说道:实际陈独秀一直都在关注政治,只是这个政治只是国民政治,而非政党政治。而在《独秀文存》中有这么一段话:

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号曰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也。

陈独秀对那时的政治环境和实质是分析得很到位的。换言之,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其政治见解比同时期的人走得更远。这种思想与其后期对斯大林主义的反对有着潜在的联系。或者说,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实践造成了他的政治悲剧。而他的观点放之今日,仍有政要们思考的价值。而这也是他与同一时代文人不同的一个地方,就是他更加关注青年一代,更加关注国民的权力。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他不就是一个“公民领袖”吗?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而这场毅然绝然与旧文化决裂的运动却最终被救亡压倒。迫于社会现实,启蒙之声压倒在救亡的呐喊中。

1920年8月,陈独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决定把《新青年》作为这个小组的宣传阵地,同仁们分道扬镳,有的躲进书斋,主要致力于学术、教育和文学等方面的改革,有的高升,有的隐退,如陈独秀那样屹立不倒,直面各种责难与拷问,抉择与风险的不多。这时,他就像个真正的唐吉坷德,冲向了风车,并与之搏斗。

在党政生涯里头,他是失败的,受排挤的,他的呐喊像荆棘,只是抽打在自己身上。李泽厚曾说其一生都停留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革命阶段。然而,他却在革命之路上,外困于强敌,内伤于冷笑。而他痴情不改,依然大丈夫,如此看来,政客之流的昏昏之状怎比得过其昭昭之明呢?“终身的反对派”,“托派”,“机会主义者”,“无产阶级的叛徒” 这些帽子扣在了他的身上,至死也未能正名。他可以承受排挤的苦闷,却难以容忍外界的污蔑,和他对党的真诚。愤懑淤积于胸,在晚年,他对友人竟说:“今后不属任何党派,陈独秀只代表陈独秀个人,至于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得在新斗争的分分合合中决定了 。”命运似乎给他开了个玩笑,他一生投身于政治,却最终不属于政治。

这个曾屹立在历史风尘,用一生的热忱和良知去影响这个世界,用不低头的意志和顽强将自己置于大多数人的对立面的斗士。他的一生事不停奋斗的一生,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历史的杠杆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精神的力量。

慈禧

不管后人对她的是一生作何评价,作为一名女性来说,能够在中国封建王朝男性统治的传统下掌握这样的权势,拥有如此坚固的地位,她的能力显然是不能否认的。纵观慈禧一生,历经三代皇帝,经历过大大小小内乱外患,是没落王朝的见证者和一定程度上的葬送者。 时代的际遇和遭遇,促成了这样一位有着极强权欲的女性“统治者”,贪图享乐,缺乏先进意识的封建顽固派,同时又是一位有魄力和能耐,善于掌控权术的政治家。

内乱中,对于当时的清朝的统治来说,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她也取得了一定的功绩。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尽管有些客观效果的产生并不是她最初的主观意志,但在历史上来说,这些支持洋务运动这一做法的客观效果毕竟是对近代中国的发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封建王朝里,慈禧的顽固保守,落后愚昧的行为为今人噗鼻和不齿。但一个人因无知而抗击新事物,做出愚蠢的事,自大自夸而抗拒必然的世界潮流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面对历史,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要求去苛求古人。但我们还是要承认,客观的发展趋势并不因主观性的落后而固滞不前。在科技革命和西方自由思想的传播背景下,慈禧的专权与保守是王朝灭亡的药引子,也是近代新文明产生的催化剂。 从变革来说,慈禧在捍卫自己统治地位的前提下,采取变革的手段和反复行为都带有封建思维方式,即不讲究完整的理论指导,只要是不促动利益的根基的措施都是可以容忍的,又有几分自私自利,利用他人之力固己之私的小人心理。这样的思维方式使中国在近代发展中走了更多的弯路,也使近代有识之士在凶险重重的摸索路途中开枝散叶,为走向革命之路披荆斩棘 。

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再有,当改革可能损害她的统治时,她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集权。这些反复不定的措施体现出了封建的思维方式,

后人对慈禧一生的评价一般都认为过远大于功,甚至觉得毫无功劳可言。但因其主观意志而产生的某些客观效果却是不应抹杀的。这一以腐朽落后形象的末代“统治者”深入人心的事实也再次证明她在历史长河中曾是一股不容小觑的浪花。

第13篇:近现代史读后感

《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读后感

看了6段有关于《中国教育能否改变》这一主题的视频,我的心中此起彼伏,感触颇多。在看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也时不时地发出这样的呐喊:中国教育如何才能改变?

6段视频中揭露了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譬如说,教育本身存在的不公平,包括教育硬件资源方面的不公平和教育软件老师资源方面的不公平。还有教育的方式,中国教育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而学校方面真正实施的仍然是应试教育。摆在当今中小学生面前的两大大山:中考和高考。填鸭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还有……

视频中多次出现中国教育和其他国家教育模式进行比较的镜头。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我国的学子们花在文化科学业中时间远远超过日本,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学业成绩成为中国教育评定一个学生好坏的主要因素。毫无疑问,综合素质同样也很重要。

看着中国的学子们将头深深地埋入书海中,我仿佛也看到了昨天的自己,昨天那个为了高考而拼搏,努力的少年。在拼搏的过程中,我也不止一次地埋怨过,为什么我要承受那么多?但是,眼看着书上堆的试卷越来越厚,身边的同学起得越来越早。在繁重的学业生活中,我开始忘记,身心劳累的我已无暇再去理会其他事情,也慢慢地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得理所当然,因为全中国的同年级的高中生和我承受着一样的压力和劳累。当时,深深地记得一个老师这样讲过,要想比别人得到更多,必须承受得比别人的要多。而如今的我,站在不同的身份,以一个未来之师的身份去看这段视频,心中又有了些许不一样的感触。作为一个师范生,站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十字路口,心中又有了不一样的彷徨与迷茫。中国教育该何去何从?我以后又该如何教育我的学生?一个个诸如此类的问题抛给我,我又陷入了沉思……

当然我们不能太消极。当我们客观地看到我国教育存在的诸多不足的同时,我们应该相信事物总是会向好的一面发展的。教育体制会由不健全走向健全。当然,这中间需要一段过程。在这过程中,师范生能做的很多。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师范生应完善自己自身的素质,努力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第14篇:近现代史五套

五套 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两步走 战略: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

近代史:1-5ABDCA 6-10CBADC 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16-20ABBDA21-25CDDDB 26-30BACCD 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

31.? 32.AB 33.BC 34.ACD 35.ABC 36.ABD 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

38.ABCD 39.ABC 40.ABC 41.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 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46,答: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论战中,革命派三种势力,但它不是三种政权的混合体,领导权掌握揭露了守旧派“忠君保皇”的反动实质,捍卫了民主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孙中山全权掌握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军政大权,下设9位国务委员,,陆军总长黄兴,海军总长黄钟英,外交总长王宠慧,司法总长伍廷芳,财

42.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思政总长陈锦涛,内务总长陈德全,教育总长蔡元培,

交通总长汤寿潜。9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新文化运动实业总长张謇,

以磅礴的气势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及其伦理道德,大外交,教育总长又同盟会员担任,其他六人由立宪派

但孙中山采用“总长取名,次长取实”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2)在思想界特别是青年知识和旧官僚充任。

分子中极大地破除了封建主义的束缚,成为我国历史的办法直接任命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次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3)它为中国的先进知分长多为青年革命党人。如,蒋作宾为陆军次长,魏宸子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随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潮流,促使人们加紧追求救国救民的真黄兴兼任参谋总长,这样权利就集中在了革命党人手理,从而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迅速接受十月革命的中。同时,有立法权的临时参议院的43人中,同盟会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占34席,同情革命的绅士1人,立宪派8人,旧官僚根

43.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地方实力本没有席位。因此临时政府表面上是,旧官僚、立宪军阀条件: 1 中国共产党必须有一定的实力 2 在政派、革命派的联合体,实际上是又革命党人主持的资策上作出调整 不损害中间势力的根本利益3 必须产阶级政权。 坚持同顽固势力的斗争 47.答: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

44.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中农本性的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的土地归贫农所有

3、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级剥削制度已经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4、没收民族资产阶级的资本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5、保护民族工商实业 初级阶段。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

45.答:中国共产党致力中国的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第一,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 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已经基本形成了关于中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国工业化的思想。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牌.它为进一步发展泽东提出要使中国逐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我国的生产力,使全国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的生活,为我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国今后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第二,党在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是手段,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是目的)。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发展中国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工业化的道路,首先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义工商业,同时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周恩来在1954年的一届人大所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四个现代义。 化”的最初表述。10年后,周恩来在1964年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新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

第15篇:近现代史教案

黄冈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教案

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 (近现代史部分)

教 研 室:音乐系理论教研室 授课教师:张来敏 授课班级:2006级

授课内容: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授课对象:音乐系2006级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本时期的音乐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重 难 点:苏州弹词的发展 授课时间:2课时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课堂近现代史的分期

近代音乐史: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现代音乐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

1、外国列强入侵,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2、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高涨。

3、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

第一章

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一、民歌:

1、反鸦片的:《种大烟》

2、表现人民苦难生活的:《提起哥哥走西口》

3、歌颂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洪秀全起义》

二、说唱音乐:

1、新曲种:

发展较快的新曲种:山东大鼓、京韵大鼓、苏州弹词

2、艺人的增多:

京韵大鼓:刘宝全、白云鹏、张晓轩、骆玉笙等

苏州弹词:陈遇乾(陈调)、余秀山(余调)、马如飞(马调)等。

3、内容的丰富:传统曲目和新编曲目

三、戏曲音乐:

流行的剧种:徽剧、汉剧、粤剧、川剧、湘剧、闽剧、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吕剧、黄梅戏、评剧以及各地的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等,而发展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就是京剧。

四、民族器乐:

1、器乐独奏:古琴、琵琶

2、器乐合奏:河北吹歌、山东山西鼓吹、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

3、社团的发展:国乐改进社、天韵社、文明雅集、钧天集、清平集国乐研究会、德音琴社等 结语: 作业:

1、近代民间音乐为什么会出现新的发展?

2、苏州弹词突出发展的原因?

第16篇: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由于时间紧迫,不当之处和错误,请指正。

一、如何认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1.闭关政策是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政策。

2.原因:

⑴它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清王朝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在自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在分散的小农自然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国内市场的商品交换得不到充分发展,对外贸易更可有可无。

⑵它是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18世纪晚期,中国封建社会处于衰落的晚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反清起义风气云涌。故当西方殖民者以商品来叩关时,清朝统治者唯恐“外夷”和“内匪”接触,会危及封建统治,所以采取了中外隔绝的措施。

⑶闭关政策是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海盗式骚扰的抵制。特别是因19世纪初以来日益严重的武装鸦片走私,而强化了这项政策。

3.评价:

⑴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活动,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发展。

⑵限制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不便,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⑶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拉大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科技水平差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⑷闭关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造成了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使中国近代不断遭到侵略。

二、关于鸦片贸易及其导致的腐败问题

鸦片贸易: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出超状态,英国工业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政策的顽强抵抗,销量不大,而英国商人却需要用大量银元购买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毒品鸦片作为谋取暴利及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

腐败问题

三、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842.8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3.10中英《虎门条约》 《五口通商章程》: 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英国从中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1844.7中美《望夏条约》: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同时还扩大了侵略权益。如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1844.10中法《黄埔条约》: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还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1858分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1860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1885《中法新约》

1895.4中日《马关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1901.9与英、俄、法、日、美、德、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四、为什么要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帝国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消极作用。

1.政治: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并强迫中国征服与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种种特权,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国家逐渐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2.经济:帝国主义实力操作中国的经济命脉。

①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一切重要通商口岸,并把许多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它们直接管理的租界。它们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控制了中国的交通事业,因此它们便能够大量地倾销它们的商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工业品的市场,同时使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于帝国主义的需要。 ②在经济上中国逐步地形成了对帝国主义资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

③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压制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法阵,民族资本主义逐渐陷入困境。

3.思想文化:

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②圆明园等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被帝国主义摧毁。

历史经验表明,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要前提。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举起了反帝的旗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斗争。

五、资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没有灭亡中国?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列强经过反复争吵、协商,最后采取保全清政府为其共同的统治工具,实行“以华治华”。

2.帝国主义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战争。

六、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作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组织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中日甲午战争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攸关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严复《救亡决论》喊出“救亡”的口号,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时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3.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理。甲午战争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

七、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封建化趋势(P42)

八、魏源提出的师夷学说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在魏源看来,“师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制夷”。所谓“制夷”,即要战胜和制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从而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已使魏源初步认识到中国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落后,落后者只有向先进者学习,并奋起直追,才有战胜先进者的可能,否则,将永远落后,永远挨打,永远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和蹂躏。为解决“师夷”人才的匮乏问题,他建议增试水师一科,还主张聘请法国、美国、葡萄牙等国技师,传授技术,以便能“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长技”。

九、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内容及其原因分析

过程及内容

1.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维新派:①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主张君主立宪。②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来宣传优胜劣汰,主张设立新式学堂,学习西学。

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并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用于指导革命。

3.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

原因

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鸦片战争的刺激,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十、关于洋务派、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内容和局限性问题

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实施者是洋务派——刚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来,同顽固派相对应,以官员为主体的政治派别。与顽固派的迂腐自大相比较,更显明智。与后来的维新派相比较,多为官僚作风,少文化气息。

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明洋务派在封建框架范围内展开的一场变革。

洋务派的政治纲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表明洋务派的外交政策就是妥协投降。

洋务运动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地主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时刻的自救行动,它以“救大清,救中国”为口号,以“自强”“求富”为目的。

洋务运动的内容:一是兴办近代企业,二是建立心事海陆军,三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它大规模移植西方的机器工业并就此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创办新式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它翻译了一批西方著作因而为西学的传播开创了先河。说明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是近代化的起点。

局限性问题:

①具有封建性,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企图以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派官员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依赖外国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十一、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在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清政府腐败无能,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发动反对外来势力,发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时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以保家卫国。 1898年10月,山东义和拳首领赵三多、阎书勤在冠县发动起义,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扶清灭洋”口号提出的背景:

①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口号特点: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但有一定盲目性。

“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灭洋”指抵抗乃至消灭列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十二、皇族内阁(P58相关内容)

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成立由13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3人中,满洲贵族9人,汉族官僚仅4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是立宪派大失所望,也是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直接导致了反清情绪的高涨,直接促进了民族革命的爆发。

十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历史意义(p60)

1.同盟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⑴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①民族危机加深:

A.经济上:加强掠夺,特别是掠夺路矿权,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

B.政治上:帝国主义“以华制华”扶植清政府。

②清末新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⑵.主观原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

③革命思想的传播

2.中国同盟会成立

背景条件:(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思想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时代要求: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历史意义

(1)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十四、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实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内部和外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2.主观方面: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赖人民群众

第三,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十五、正确评价孙中山及三民主义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十六、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⑴辛亥革命推翻了革命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国反动势力。

⑵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⑶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⑷辛亥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⑸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名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⑹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⑺辛亥革命也是与时俱进的。

十七、护国运动的领导者

在袁世凯准备称帝期间,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和梁启超的进步党等组织曾派人赴云南策动武装起义。前云南督军蔡锷与云南将军唐继尧等人,于1915年12月25日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旋即建立云南都督府,组织约2万人的讨袁世凯护国军。护国运动又称“云南起义”。

十八、李大钊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

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中国的先进分子一旦学得马克思主义,就主张运用它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一方面肯定这个理论“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具有普遍意义;另一方面又认为,“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可以不考虑我们的环境,“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他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当人们以一种理论“作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时,这种理论“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即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李大钊还指出,“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主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知识阶级的意义,就是忠于民众、作民众的先驱者。他不仅重视工人,号召“把三五文人的运动”变成“劳工阶级的运动”,而且还重视农民,号召先进的知识分子去做“开发农村的事”。他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正是在他的指引下,北京大学的邓中夏等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活动。

尽管当时到工人中去的知识分子为数不多,但这毕竟是一个重要的开端,它预示着先进的知识分子应当遵循的新方向和应当走的新道路。

十九、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

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数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十、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1)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2)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

(3)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4)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二十一、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2.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5.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二十二、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

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意义: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的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这是党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

第二,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三中全会果断地做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第三,全会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第四,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第五,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全会讨论并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第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解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会议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充满希望和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二十三、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问题

1.是中国共产党首先举起武装抗日的大旗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自卫战争

组织了“北上抗日先遣队”

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联合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华北事变后,组织和领导了一二九爱国运动

2.是中国共产党首倡并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发表《八一宣言》

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

一、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主动谋求与国民党方面的第二次合作

皖南事变的妥善解决,使统一战线不致破裂

3.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泸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

4.是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发挥了伟大的战略作用。

5.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推动了国统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对全面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四、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1.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其内容是分析了:

特点: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前途和规律: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这一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进程和方针: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坚持持久抗战方针,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乃至最后取胜。

2.意义: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第17篇:近现代史作业

院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物联网工程

姓名:张超 学号:130911052 参观烈士陵园有感

在清明节来临的时候,我来到了安阳烈士陵园,感受过去那为了革命而献出生命的先烈的精神。四月的天气,晴朗而清爽。 万物复苏孕育着新的生机,在充满养分的土壤里蠢蠢而欲动。而这充满养分的大地,是萌生万物的摇篮,也是那些为了别人的春天而逝去的人们的归属。他们长眠地下,他们安息,我说他们是清醒的。逝去的是岁月是历史,却不是一种情怀,满载沉重的心情去安阳烈士陵园,大量的参观者、游客纷至沓来,重温历史,找寻着革命烈士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答案。今天我是来重新来扫墓的。烈士陵园扫墓,那时觉得高高的纪念碑有着说不出的巍峨和肃穆。生死何惧!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质,这也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气节。革命烈士纪念碑高19.49米,形状像5和6,代表着1949年5月6日安阳解放。碑体背后所刻简介 1949年4月第四野战军奉命解放安阳,4月16日一二四师,一二五师,一二六师和一五五师自河北磁县、成安县出发,奔袭包围安阳。经过肃清外围、攻城、围歼三个阶段二十天激烈战斗全歼顽敌。5月6日古城安阳从此获得座上刻有安阳人民庆祝解放场景新生,在解决安阳的战斗中有一千余名烈士壮烈捐躯。

望着陵园内那长长的碑林,那一个个刻在冷冷碑石上的 名字本该是一张张鲜活的笑脸,他们却长眠于此,他们有的走的时候 还不如我一般大,他们的人生那么短暂,他们的幸福从何谈起,可他 们坦然的面对了生死,面对了自己的信仰。一种信仰最大的号召力就 是让人们为之无怨无悔地付出自己的热血和青春, 革命烈士这面鲜艳 的旗帜永远飘在了任何一个以民族为重人的心里。这就是士气。

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 我党军事装备和资源供给远不如那些洋枪洋炮,可就是靠了这种精神支撑我们走下来,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士气,这是我们民族真正最宝贵的财富,也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最珍 贵的遗产。每一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文化特色,而这种文化特色又需 要一个强有力的文化理论做为支撑。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积淀更赋予了士气新的涵义, 用充满张力的斗志让世界认识中国。士气,能创造奇迹,能以小博大,能加快发展的步伐。扫墓是挖掘,扫墓是追忆,扫墓是心和心的交流,扫墓是灵魂与 灵魂的碰撞,扫墓这种形式必须进行到底。也许某个时期这种形式是深刻的,也许某个时期这种形式是肤浅的,当日本人的靖国神社再一次直刺中国人的灵魂的时候, 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不得不遭到质疑:扫墓难道仅仅是形式吗?不,它是一个民族的血痛。光辉的思想是不朽的,英雄的鲜血是不能白流的,历史的长河里,闪耀着无比灿烂的精神光芒,继承、发扬、广大,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不丢弃的遗产。 偌大的革命烈士和革命史纪念馆中,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个个 逼真的场面,从珍贵的革命文物到感人的历史图片,再到震撼人心的 革命故事,无一不使我们再一次感受了烈士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缅怀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也使我们对国家的先进性内涵有了更加 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心灵得到进一步净化。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个个 为了光明而战的英烈们。他们为真理而战,受尽折磨仍宁死不屈,甚 至用生命照亮了后人前进的方向,真是可歌可泣。战争时期烈士们的鲜活事迹感染着大家,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凯歌。他们大义凛然的气概,让每一位参观者感慨不已,同时更深深 地感受到和平时期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因为我们今天的幸福 (美好) 生活都是由革命烈士为我们创造出来的,也是血红的鲜血换来的。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我 在参观烈士陵园最深的感受。时光漫漫, 许多往事都会如同过眼浮云, 稍纵即逝, 但参观烈士陵园所激发出来的坚定信念, 却永远铭刻在心!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决不会忘记,为祖国牺牲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青山埋忠骨、碧血染红旗。几代人的梦想,几代人无怨无悔的付出,换的我们今朝发展的机会。为了一个契机,为了创造一个环境,多少代人用他们的肩膀默默承担。犹如当年红军过河攻占高地,冲锋的战士踩着水中战友肩膀过河,不时有人倒下了,有人牺牲了,可这种奔跑却没有停止,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不停的往前冲才有胜的希望,战友的牺牲才是值得的。而现在我们有如那些冲锋的战士,我们也必须不停的往前跑,往前冲,不住脚步的去发展和学习,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为今天而倒下的先辈,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去实现一个全民族共同的梦想。

在 21 世纪的今天,战争早已在年青人中失去了踪影,他们或 许对烈士的名字和事迹更加陌生, 但是我们依然生活在烈士留下 的绿荫下,享受着无比幸福的时光。时光可以冲淡记忆,但是革 命精神永世相传, 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开创了我们民族的千秋大 业,培育了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质、革命精神和高尚风范;改革开 放以来,烈士们在党和国家利益、集体和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英烈们的英勇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我们要踏着先烈足迹, 寻觅革命精神, 把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对英魂的不尽哀思, 化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利益的勇敢维护; 继承先烈的遗志,追求真理、不懈奋进、走一条辉煌的人生只路。 墙外桃花墙内血,一样鲜艳一样红”,请英烈们放心,我们这些后来人,一定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昌盛,让人民的生活更 加幸福。 让绚丽的桃花, 不再染上殷红的鲜血, 要用鲜艳的桃花, 装点人们美丽的家园,映衬人们幸福的生活。春天来了,烈士陵园的春天来得更早,长眠的英烈们,一定会在这美好的春天里, 倾听到共和国昂首前进的铿锵步伐, 感受到祖国人民意气风发的不屈精神,也能看到国富民强的社会主义新气象。这春天的芬芳,迷人的新貌,定能使英烈们含笑九泉,也定能使英烈们助佑伟大祖国和人民!为共和国英勇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第18篇:近现代史学习心得

近现代史学习心得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第19篇: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小论文

老师:范国权

专业:11级土木1班

自评:优 学号:1150571 姓名:宋堃

我说李鸿章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社会前进的脚步逐渐变得缓慢。清朝中后期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但无知的清政府却仍以地大物博,视自己为天朝大国,对西洋器物不屑一眼。殊不知,自己官员腐败,国力衰弱,民不聊生。于是,到了1840年,英帝国的第一声枪炮便轻而易举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拉开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帝国列强相继趁火打劫,为攫取利益,蛮横地入侵中国。为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尊严和独立,曾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人士,如三元里抗英英雄以及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等。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诸如袁世凯之类的不惜牺牲国家利益而来巩固自己地位的买办势力的所谓卖国贼。而对于李鸿章,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向来是否定大于肯定,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袁世凯之流的卖国贼。那么,李鸿章是否真是卖国贼呢?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又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

一、晚清重臣,曾经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慈禧太后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引自百度)。既然清政府都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那么为何这一晚晴重臣还会晚节不保,招致“卖国贼”之骂名呢?

事件的起因在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李鸿章赴日本代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引起。

1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2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千万两白银;○

3中国开放府沙市、重庆、苏州、杭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4中国政府给日本片面最惠国待遇…… 州为商埠;○这一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不仅加剧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还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民愤深度积聚的时刻,他们极其需要一个“罪魁祸首”,来发泄他们心中对这一屈辱事件的愤恨和不满。不巧,在人们还未深入透彻的了解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和背景的情况下,李鸿章顺理成章的成了这一冤大头,被冠以“卖国”之罪名,谁叫他是停战条约的签订代表呢。举国上下认定了,就是由于他的消极避战求和,这一软弱性,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上和认识上,他为什么“消极”避战求和;在条约的签订的过程中,在清政府全权委托他签订事宜的前提下,他又费了多少周章,吃了多少苦头,来争取一分一寸的领土主权、来减少一分一厘的赔款。

首先,在对于这场战争的认识上,他站在了一个更为理性的高度上。在甲午海战前,朝野皆谓日本国小不足畏,故全国主战,唯独李鸿章深知其强盛,而中国海军费用多半被慈禧太后挪用修颐和园,海军装备落后,设备多不完全。“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结果甲午一战,据称世界第六的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事实证明,李鸿章的避战主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其次,李鸿章在马关签订条约的过程中,在日军的前线正在紧逼的情况下,他们给李鸿章的选择只有“允或不允”,催促李鸿章尽快签字。就在准备进行第三次的商议时,李鸿章被一名日本极左翼分子开枪击中,险些丧命。于是,李鸿章以此相威胁,而日本政府迫于压力和希望尽快了结此事、防止西方列强参与坐收渔翁之利,无奈答应削减白银一亿两左右,这相当于清朝一年多的财政收入! 李鸿章更深刻地衡量过主战的利益轻重,所做的一切决定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更大的利益,难道仅因为避战和签订条约就要背负千世骂名?这是很冤屈的,就算他不去签,还是有人要去的,这是已经注定了的。应该的态度是,当国家危亡之际,李鸿章凭借独立于众人的见解和非凡的勇气,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利益,他是一个勇者。

李鸿章被认为是卖国贼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代表清国与俄国签订的《中俄密约》,致使俄国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条横贯的大铁路,便利了俄国日后侵入中国。李鸿章没能意识到铁路的延伸正是扩张领土的主要手段。他以为大清国受到日本威胁的时候,铁路能够便于军事援助这一点,这也是大清国官员的主流认识。但李鸿章已经意识到一旦“路权”模糊不清,俄国人就会有理由在铁路沿线派驻武。于是他坚决反对俄国以官方的名义投资铁路,而坚持用私人投资的方式。李鸿章以为这样就可以将铁路的修建变成商业行为。但是他们始料未及的是俄国侵入并占领中国的东北,这条铁路最终给俄国人提供了军事运输的便利。

要知道,他的目的,是为了联俄抗日,是为了守住中国的国土。在当时那样封闭自守的大清国里,不能去苛求他具有太超前的前瞻性。如果,俄国遵守条约,那么结果很容易想到。只能说是,这是一次好心办了坏事。 而且,李鸿章具有很强的现代化意识。他清楚的认识到,西方列强在器物方面远远领先于中国。李鸿章总结到:“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于是,他积极倡导洋务运动,发展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为后来的中国军事重工业垫下了基础;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学堂,培养了许多科学技术人才;兴建近代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保护了中华民族资本的兴起和发展。

而我们对于“卖国贼”的定义是:为了一己之私或一党之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或做出出卖国家利益行为的没有民族观念的人。那么,李鸿章呢?他签订条约是为了一己或一党之私吗?他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了吗?他没有民族观念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出于国家最根本的利益,并且毫无对外邦有投诚之心,甚至是痛恨。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啊,又是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他又何可谓是“卖国”?

王树增先生曾说:“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我是很赞同王老的观点的,从他的种种事迹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实际上有着一颗无比热忱的爱国之心和济世胸怀。只可谓他是生不逢时,一次又一次地做了清廷的替罪羔羊,而不可谓其为“卖国贼”!我们对待这一老人的态度不应是鄙薄,而应该是敬仰!

第20篇:近现代史 三毛

伤逝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

——三毛

当这首歌开始流传的时候,一个名字也开始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三毛。不仅是歌词,三毛的作品和人格魅力更是吸引读者。“人生苦短,不喜平淡。”三毛,这个名字总和流浪联系在一起,这流浪,与其说是一种艰苦的行动,还不如说是一种精神自由的追求,一种自我生活方式的选择。逃学、苦恋、远走高飞、沙漠中美妙的爱情……以及最后自我了断,她大喜大悲、有笑有泪,活得精彩纷呈。她的真性真情,是动人而美丽的。

三毛,原名陈懋平,“懋”是她的辈分,“平”是取自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陈父期望世界再也没有战争。后来她不会写“懋”字,就自作主张改为陈平,三毛是她的笔名。三毛作品的真人真事、真景真情充满了一愣一惊继之一喜一叹的传奇性,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就连她自身也充满了奇特而动人的神秘性。三毛的文章是极具特色的,字句简洁干练,语感特别好。这都是源自于她厚实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

高度的感悟。在她的字里行间,总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轻灵通畅,有一种平静快乐的气氛。三毛有红楼梦里水造的女人的多愁善感,又有金庸笔下的女侠的飘逸洒脱。我们感动于这个女人,短暂却神秘莫测。“我愿在这步入夕阳残生的阶段里,将自己化为一座桥,跨越在浅浅的溪流上,但愿亲爱的你,接住我的真诚和拥抱。”迷失在三毛的作品边缘,品味她的忧郁、寂寞以及奔放、不羁。在她的世界里,长的叫做苦难,短的叫做人生,她的人生使人变的安静,让人学会怀念,怀念这个特立独行的女子,漂泊、放逐、对于生,对于死。”

不得不提及她一生的挚爱,三毛对荷西有感人至深的爱。但她却极巧妙地将这种爱注入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在她笔下,与荷西的家居生活平凡而又精彩,细琐而不粗鄙,真实而又浪漫。他们白手成家,他们的日常生活总是那样新鲜热闹,绘声绘色,充满温暖色调。和其他一些女作家笔下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相比,可羡可爱,可望可及。正是对生活有这份热爱,使她的文字也充满了现实的浪漫。“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这是她自身生活的鲜活写照,更是她对美对幸福的追求中,所悟出的生命的法则。

三毛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她的笔尖总是蘸满感情,并带有特有的温柔亲切、委婉细腻。 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她把对丈夫的追忆和眷恋写得那样情深意切,哀伤感人。谁能忘记那涌自心底带泪的哽咽:“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在《背影》中,她又在父母步行去看荷西墓地以及母亲买菜归来艰难独行的背影中融注了父母对女婿的哀悼和对女儿的痛惜,句句饱含了一个女儿对父母的感恩。她后来的《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滚滚红尘》等作品,比起撒哈拉式的“轰动”,就显得平淡多了。毕竟生活的历练,使她变得淡泊和内敛。有人说是撒哈拉成就了三毛,也有人说是与荷西的爱情成就了三毛。其实,归根结底,是真性真情成就了三毛。这样一个有着天涯情怀的女子,在人生的旅程中,在她挚爱的写作事业里,用她短暂而美丽的生命,完成了一次真情的回归。

至于三毛的结局,有人认为是一个悲剧,一个至今还让无数人心痛不已的悲剧。在悲剧里,人往往过于渺小,可是三毛则不然,她在自己的悲剧中,找到了灵魂的落脚处。一路走来,她早已满襟风雨,可她一定还会走下去,因为脚下的世界没有尽头。我想她的灵魂一定一直存在于喜欢她的人内心深处,就这样

无奈的伤感和不可理喻的坚韧以及敏感着。她只是随风而去!记得她说过:如果时间不可以倒流,那么就让一切都随风而去吧!在西班牙的马利岛上的荷西是否还在等着她的归来,在烟雨朦朦的台湾岛上有没有她父母的翘首期盼?然而,她就这么逝去了,没有丝毫的留恋,把一切的一切都留给了回忆......

近现代史调查报告范文
《近现代史调查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