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雨霖铃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03 06:48: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雨霖铃》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七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

柳永是北宋婉约词人代表,《雨霖铃》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宋元十大名曲”之一。把《雨霖铃》放在宋词学习第一篇,主要让学生从时间分期上立体感知宋词的发展变化。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学习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要上好一堂课,对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能基本感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分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说目标)

1.认知目标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法。 3.情感目标

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通过朗读品味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难点】

1、引导学生在了解词作内容情感基调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诵读法

②提问法

③点拨法

④讨论法

⑤自主探究法 [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将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歌曲《送别》,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接下来,我将通过“导---读——听——赏——背——练”六个部分展开本课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说过程,说亮点)

课时:一个,教具:黑板、多媒体设备、粉笔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并诵读导入语,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离愁别绪氛围之中,为后面朗诵作铺垫。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当学生沉浸在悲凉氛围当中,我适时地将学生带入第二环节,也就是读听部分)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

先向学生简要介绍柳永生平、其词作特色成就,以及“雨霖铃”这一词牌名,再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2分钟),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2分钟),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2分钟)。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

1、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2、请学生描述每一片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结合诗人特定时期际遇,能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所设问题的解决,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景”,为下面分析情景交融这一重难点打下基础,也达到初步感知词的整体内容的目的。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三个部分:赏。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为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对名句的赏析)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在此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虚实相生:虚情实景、着意渲染)

答案:“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

b、“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c、“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

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两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赏析活动更活跃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此时,音乐再次响起,学生借助幻灯片(或导学案)中给出的不完整诗句试着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1、(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张先的《江南柳》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以及此词与柳永的《雨霖铃》有何情感异同之处)

2、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更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因此我课末为同学们总结了诗词鉴赏方法:(1)把握。信息(词牌、作者);(2)理解字面意思。(注释、闻言积累)(3)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4)运用了什么方法?(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

(六)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一道赏析作业(导学案),以巩固本课堂的学习成果 。

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任意角度就不会过分局限学生思维,让学生拥有自由思考空间,而且密切结合课文学习实际,实现教学目标的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七、说板书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

长亭

骤雨——凄清悲凉之景

无绪

留恋

泪眼

无语

——难分难舍之情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惆怅伤怀之感 (融情入景)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伤离别

清秋冷落 ——愁意浓浓 杨柳岸

晓风残月 ——酒醒伤情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惨不成欢 (以情带景)

伤离别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教学亮点: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现在对这一课进行一个小结,我认为我这堂课有以下亮点:

1、在赏析环节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主体、激活、互动”的教学理念!

2、运用反复朗诵法,在诵读中体悟宋词。通过诵读法,既规范了学生的语音、语调,又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说课稿雨霖铃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