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雨霖铃

发布时间:2020-03-02 04:54: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雨 霖 铃

柳 永

授课教师:陆剑晖 授课时间: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第二节

教学目的: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明确: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明确:柳永、李清照)

板书: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明确:《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雨霖铃

二、关于柳永(参看《创新设计》69页)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于南门。

三、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放录音,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 说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

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没有心思。 应是:即便是。

四、鉴赏

*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别前、别时、别后 *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情景交融、虚实相济)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合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板书:景语、情语、情景合说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明确:写景。

板书:景语

(写别时景。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 此句点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季节(秋季)、时间(晚上)、和地点(长亭) 板书:寒蝉、长亭、晚(勾勒环境)

骤雨初歇(渲染气氛)

*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萧瑟

冷清

肃杀

(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第一句就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板书:凄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这写什么?

明确:写情,情事。 (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板书:(情事)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 板书:都门帐饮 * 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板书:(情态)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 * 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明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 这句写什么?

明确:写景。板书:——景语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一望无际的江面,远处山色朦胧,江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

板书:烟波暮霭——别后去向 *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明确:压抑、苦闷

(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境也将会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却情寓其中。)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片开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板书:清秋离别——点明主旨——情语 * “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明确:第一句“寒蝉凄切” 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试想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象他的心情是多么的凄苦、惆怅。

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板书:哓风残月——别后情景——景语

(语文知识: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 “柳””留”谐音,板书: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二字,照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照应“今宵”。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愉悦和快乐;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感伤而已。 好景虚设——别后生活——情景合说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加表现了感情之深,离愁之浓。 以问句做结,有无穷意味。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的特点,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就是虚实相济。

* 哪些实写?(明确:别前、别时。)

板书:实写 * 哪些虚写?(明确:别后。)

板书:虚写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是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我相信这些对大家以后在学习诗词方面一定回有很大的帮助。

六、练习

1、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板书试背《雨霖铃》;

2、课外练习:完成下发的讲义。

附:板书设计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雨霖铃免费 雨霖铃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