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雨霖铃寒蝉凄切古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7 12:03:2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雨霖铃 寒蝉凄切》教案

课题:《雨霖铃 骤雨初歇》

备课时间:2016/3/17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诵 点拨

教 具: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江淹曾经写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课题]

(二)柳永简介(略)

(三)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 (虚写) 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

(五)合作探究赏析(理解文句 ,具体赏析意象和意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六)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查找有关描写离别的诗词或文章,比较鉴赏。

课后反思:

推荐第2篇: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 (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词人柳永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探究其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意象入手,把握诗中凄凉惆怅、孤独忧愁的意境。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集体朗诵与个人朗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诵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品味作者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留恋,别后孤寂的冷清,感受作者的离别之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意象入手,品词之意境,析词人之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词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对柳永《望海潮》的赏析,词人通过对杭州的铺叙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杭州太平、富庶、安定的都市生活的喜爱与赞美。柳永虽然是一个婉约派词人,却在此词中显出几分豪迈之气。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词《雨霖铃》,这首词呈现出了婉约词的典型特点。

2、解题

《雨霖铃》词名牌,也写作《雨淋铃》。相传马嵬兵变时,杨贵妃自缢而死,平定叛乱后,玄宗北还,一路雨水淋漓,风雨吹打其马车上的金铃,铃声清脆幽怨,玄宗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便命人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3、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1)教师配乐范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感受词作的感情基调。基调:悲戚、低沉、哀婉、缠绵。

朗读结束后,将这首词中出现的重要词汇进行梳理(骤雨、都门帐饮、兰

舟、凝噎、暮霭、那堪、宵、经年、千种风情)。

(2)指定个别学生朗读,并进行指导,最后全班齐读。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知到,这首词上片主要描绘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片则想象离别后无人可诉、知音难觅的相思之苦。 (3)欣赏歌曲《雨霖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师生共赏、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的方式请同学找出词上片中出现的一项,分析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

寒蝉:俗称的知了,夏季活跃,秋天之时,命不久矣。寒蝉悲鸣,是在悲惜自己的生命,给人以凄凉之感。

长亭: 古代道路,隔十里设长亭,供行旅歇息。长亭是特殊的意象,代表着 一份离别愁绪。

骤雨:骤雨过后,黄叶入泥,只剩枯枝,冰凉一层寒气。 兰舟:船的美称,寓美、雅于一体。

烟波:雾气笼罩下的水波,传达哀怨惆怅、凄苦的情绪,山长水远,相见无期,前途茫茫。

暮霭:黄昏时的云气,广袤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深沉浓郁的烟霭,揭示其离愁之沉重。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学生小组交流,踊跃发言,教师总结。

交代送别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意象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凄切\"为这首词定了忧愁、悲凉的基调。 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

(3)“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请学生拿出纸笔,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一幅画面。

学生写作时间5分钟,5分钟后教师选取一些同学的作业当堂朗诵并点评。 教师总结:都门外,长亭边,一顶帐篷内,桌上放着两个就被,几盘下酒菜。两人执手相望,哽咽在喉,却无法说出一句话来。泪眼朦胧,传来江边老渔翁的呼喊声。“天色已晚,上路喽”。

同学们发现,在这两句中,写出了一个矛盾,一边是情深意浓,依依不舍,一边是天色已晚催促急。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细节,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离别之苦,苦不堪言。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手法。这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设想前路辽远,烟波浩渺,暮霭深沉,而旅人前途未卜,情人相见无期。

这首词的的上片,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下,写出了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状。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至境。

(5)请同学找出词下片出现的意象,分析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酒、杨柳、晓风、残月

酒:酒是愁的象征。例如:“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抒发了身世之仇,亡国之恨。

杨柳:“柳”的谐音是“留”,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寓意希望对方留下。 晓风:晓风轻拂,带来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圆月寓团圆,残月意离别。

(6)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时,离别之苦更甚?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自古”说明是共同感受,普遍情感,由一己之离情引发集体的共鸣。伤春悲秋的传统,自古逢秋悲寂寥,触景生情。

(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好在哪里?

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本就借酒浇愁,愁醒后,所见又是一副凄凉之画面,内心必然更加愁苦。

(8)“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如今离去,年复一年,纵然是有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于我而言,也是形同虚设。因为没有知心人在身边,再好的风景,也提不起任何兴趣。

下片总结:虚写“今宵酒醒”后的情景,想象别后场面,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演绎一首缠绵悱恻的离别之歌。

5、表现手法总结

情景交融:离别前勾勒环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以景语道情语,离别后因情设景,“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情景交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虚实相生:上片描绘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片则想象离别后无人可诉,知音难觅,风情难言的相思之苦。上片写实,下片想象,虚实结合相生,其意无穷。

6、课堂小结

《雨霖铃》先实写秋晚时分京都城外设帐饯别的情景,别离时置身雨后、耳闻寒蝉、执手帐中、泪流舟侧,再现景色的黯淡和情绪的低落。虚写烟波浩渺楚天空阔,别离前路的情景。 下阕虚写“今宵酒醒”后的情景,借助联想,堆积 “残月”“晓风” “杨柳岸”三景,营造了日后“良辰好景风情”不再的凄迷无依、孤苦无聊的氛围。整首词意境凄凉清丽、缠绵悱恻

7、作业:赏析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推荐第3篇: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意象解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意象解析

摘要:对此诗词的意象解读,首先要分析何谓意象,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而船,则是令人产生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作者也正是在综合了以上意象的基础下,营造了离愁的感情。

关键词:意象 物境 情境 意境 寒蝉 长亭 兰舟 暮霭 酒 杨柳 月 离愁

1.何谓意象

《易传》的“观物取象”说,主要出自《系辞传》的一段文字: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在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1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一段话提出了“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两个命题。象,就是八卦的卦象,如三个阳卦代表天,三个阴卦代表地,所以,《易经》的卦象,是模仿而来的“天地阴阳之象”或者是“万物之象”。象也者像也,关键是用“法像”来解释“像”。从其表述可以看出,所谓“法像”,就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伏羲氏在八卦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察飞鸟走兽,从而画出了八卦图,从《易经》可知,古人立像的目的是为了尽意,为了说明自己的思想。所以,这里所说“言”,指抽象的语言,即用来界定、判断、推理的语言,用较为形象的“象”,来阐述、解释较为抽象的语言,这就是立象的目的。

2.王昌龄的“三境”说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王昌龄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而且是最早使用“境”这个范畴,以揭示“意境”的审美内涵。

先作语义学的梳理。《周礼·夏宫·掌周》有“凡国都之竟”句,下释说:

1 “竟, 界也。”《说文解字·田部》释“界”曰:“界,竟也。”可见,“竟”与“界”同义。《说文·田部》段注有云:“竟俗本作境。今正。乐曲尽为竟,引申凡边境之称。”可知“境”与“界”同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2 用的‘意境’或‘境界’, 实际上就相当于‘意象’这个范畴”。○王昌龄云: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诗格》)

这一段话中,王昌龄揭示了文学作品中的三个描写对象,即:“物境”、“情境”和“意境”。王昌龄所论述的三种“境”,是作为诗人艺术创作时所展现对象,或者是对于具体所见之物的具体描写。诗词的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再现, 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3 从直观感相的模写, 活跃生命的传达, 到最高灵境的启示, 可以有三个层次。○3.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物境”意象分析

“物境”并非指纯客观的景物。客观景物需要被“神之于心”而达到“莹然掌中”的程度, 在此基础上“然后用思”(也即一个心物交互作用的过程) , 最终才可“了然境象”而“得形似”。“物境”中自然有“情”。而“情境”是在“物境”基础上更高一层的境地, 显然“情境”之“情”与“物境”之“情”自有不同。

全文有四处“物境”,此四者,即“寒蝉”、“长亭”、“兰舟”、“暮霭”,这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虽是客观景物的描写,但是这些景物无一不与离别之苦相关,也是作者此时离别之际感情最真挚的流露。

3.1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不久便呜呼哀哉。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以寒蝉高鸣,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

2 别绪的气氛。 3.2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所以,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中国古诗词中,反复不断的离别在长亭上演,使其染上了一层离愁。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3.3兰舟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木兰书树所做小船,后引申为船只美称。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柳永《雨霖铃》“留恋处,兰舟催发”此去便是漂泊,便是远离,便是浪迹天涯,便是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悲愁了 。 3.4暮霭

雾霭,是一种黄昏意象,作者借景抒怀以沉沉的暮霭,创造出凄迷暗淡的黄昏意象,隐隐透露出词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怅的心情。柳永的《雨霖铃》写离愁别绪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蔼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暗淡的心情与空间里灰蒙蒙的颜色,一同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4.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情境”意象

此三者就是酒、杨柳、月。三者虽然不是作者当时的情景再现,但却是表达、流露具体情感不可或缺的元素。作者能够将这三者运用到这次的离别中,很可能是以往的深切体验,这种离别之悲又再次上演。 4.1酒

酒,可用以消忧,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在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不论别离于何时何地,将行的一方

3 与送行的一方大多要“聊共引离尊”(秦观《满庭芳》)。尽管常常“都门帐饮无绪”(柳永《雨霖铃》),“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却仍然“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送别》),试图“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对于独行千里的归客来说,行前满饮一杯友人斟上的美酒,或可稍御旅途风寒,聊解客况寂寞。在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不论别离于何时何地,双方都希望在酒精的麻醉下,暂时忘却忧愁。这说明酒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作者在詞中亦说,就醒后不知身在何处,此时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 4.2杨柳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是一个很早就被咏唱的对象,在《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咏柳之祖,柳与离别一下子拉上了关系。汉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以表达惜别之情。折柳寄托离情的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传达出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所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更是体现了“挽留”之意。 4.3月

诗人笔下的月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有时圆如盘,有时残如勾。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晓风残月”这一弯残月,引起了词人太多的离愁别绪。作者定是在离别之际,陷入沉思,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5.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意境”意象

《雨霖铃》中表现愁绪的这些意象,都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本词不过是集中的表现了出来,正因为这众多的意象的运用,使《雨霖铃》成为离别诗词的代表作品。所以解读本词,不能不先领悟这些意象表达的涵义。

作者在寒蝉的凄鸣中,傍晚长亭下,骤雨初停之时,与恋人别离,这都是具

4 体存在的事物,也是作者愁思开始的描写对象。后在驾舟人的催促声里,雾霭的笼罩下,与恋人正式分离,这是作者具体经历中的具体、深刻的情感体现。最后,在下阕中,作者的精神活动十分活跃,不仅思绪飞到了“杨柳岸”与“残月”,更想到了多年后的自己,这就是“良辰美景”谁与共的悲哀,虽然作者于恋人分开不过片刻。

作者在大自然与具体的社会生活、社会经验中寻找境像情感与具体事物相交融,达到了感情与具体环境中物的相交融状态,其心与环境合一。

需要指出的是, 王昌龄“意境”概念的内涵主要是由“意”一词来承担的。如朱立元所说,“境”这个词与“意”结合, 最终形成“意境”这一术语, 它自然给“意境”一词“增添了一些新的意味, 而这些新的意味很快就融化于意境的4 基本内涵, 对后者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陈国庆编 中华书局 2011 ○2《现代美学体系》叶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美学散步》 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4《美学》 朱立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

5

推荐第4篇:曾晓华《雨霖铃》(寒蝉凄切)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8课《词七首》里面的一首词。 本单元主要是鉴赏唐宋诗词。唐诗和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作为一名高中生,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作为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的柳永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①、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②、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技能目标

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体会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带领学生以 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诗词学习要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欣赏古代诗词,主要依靠学生反复诵读和自行领悟。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能有所领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同时,在教学中,要着重抓住诗词情景交融的手法,品味诗词的意境。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①、感受诗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

②、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着重抓住意象)。 确立重点与难点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同时针对学生学习诗词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离别的伤感氛围,身临其境地把学生带入到离情别绪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观看一系列的恋人离别的图片,感受作者情感。最后通过flash音乐将词的氛围渲染到极点,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

通过美读法、问答法和诵读法,精讲巧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四、教学手段:

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以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之悲的词句(幻灯片展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新课的讲解

本课先通过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齐读后,教师点评,接着播放flash范读。再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词句大意,归纳概括后,教师点评。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了一幅幅色彩逼真、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种离情别绪,身临其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师生重点探讨宋词情景交融,哀情写哀的写法,深刻体会词人在笔下的景物中所饱含的浓浓深情,真正理解本词内容,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思想素质、情感素质和语言素质。 3、归纳总结

4、轻松一下

播放音乐版flash,加深感知,诵读成歌。

5、作业

①、背诵《雨霖铃》。

②、比较阅读《雨霖铃》与苏轼《江城子》。

③、查找所学诗词中描写柳、风和月,并且抒写离情别绪的句子。 6、展示板书

六、课后反思

1、教学过程中对诗词字,词,句的把握到位,将古典诗词散文化,易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诗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抓住了诗词教学的重点。

3、通过播放flash动画,营造一种缠绵悱恻的情境,创设美的意境。尤其是音乐版flash,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重播时部分学生也在低声歌唱。

4、课堂组织还需加强,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调动。

推荐第5篇:胡永安《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品评、分析、鉴赏。

2.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总结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 ★课前播放《城南旧事》主题歌《送别》

★导入:播放《雨霖铃》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进入情境。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学生回忆,教师提示)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郊的《游子吟》等等。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中包含的至理。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困此希望同学们今后多读一些诗词,尤其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瑰宝,很耐咀嚼。那么,词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哪位同学能简单讲讲吗? 提示: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的诗歌,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又称长短句,也叫“诗余”。

俗话说: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相聚、离别,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主线。自古以来,人们就因相聚而欢欣,因离别而忧伤。不是吗?离别,心情应是很沉重的,那种感情已无法用伤心、难过来形容。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感伤于离别而创千古佳作,或以诗,或以词,或以文。无不情真真,意切切,催人泪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雨霖铃》就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写离别之情的词。

众所周知: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的两座高峰,后人习惯于把宋词分为豪放和婉约这风格不同的两派。豪放派往往气势磅礡,飘逸洒脱;而婉约派则以清丽柔婉见长。这种划分是针对对当时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历史上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可其作品中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词句,这是我们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的一点。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关于柳永,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 [互动设计2] 我所知道的柳永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柳永”。

教师补充,提示: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推荐第6篇:雨霖铃

《雨霖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重点)

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重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难点)

学法指导

1、查资料了解作者。

2、把握感情基调诵读课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预习展示内容】(我敢我能我行)

一、知识链接

1,简介作者

柳永,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 词调简介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3,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二、翻译诗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四、有感情的朗读本首词。

用心体会词中主人公情感,试试有感情的朗读。

【合作探究】

一、鉴赏语言(仔细品味,咬文嚼字)

鉴赏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鉴赏2: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达标反馈】

探究提高

阅读《雨霖铃》(节选),完成6~8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3.“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学后小结】老师我想对您说:【预习作业】 按照词的一般常识鉴赏《声声慢》 参考答案

一、知识链接

三变 柳屯田

二、翻译诗歌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哀怨、凄凉

【合作探究】

一:鉴赏1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鉴赏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二、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

2情景交融

3虚实结合

【达标反馈】

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

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

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

课后练习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推荐第7篇:《雨霖铃》

《雨霖铃》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应聘中学语文老师的01号考生,我这次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接下来,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六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2单元柳永词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版本、学段、位置、文体)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上片写词人和心爱的人长亭分别时的不舍情景;下片写想象别后生活的情状。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本单元是主要鉴赏宋词。(内容、情感)

《雨霖铃》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学习这首词对提高鉴赏评价古典诗词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作用:方法、能力)

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的学阅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借助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兴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身心发展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体会婉约派词的特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而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同样也是本课的难点。

2.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宋词,对词也有了基本的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对于一些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也有所了解,但对于鉴赏品味诗词的方法还不是掌握得很到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说教法

古诗词阅读,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鉴赏能力,还要注意情感的熏陶与审美的提升。因此诵读感悟法将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品味语言,感悟意蕴。另外,辅助以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直观地感受意象特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说学法

而对于学生,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读中理解、领悟、品味来进行课文的学习。(学法)

5.说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情感激趣、整体感知、赏析意象、拓展赏析、对比体会这五个环节来完成,具体如下: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1.《雨霖铃》是一首关于离别的诗歌,在课前,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送别》,让同学一起跟唱,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并回忆书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名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2.在预习基础上检查读音。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分享词人介绍及写作背景。我做补充,并简介《雨霖铃》词牌。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实现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试读。学生小声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及情感基调。 2.听读。老师范读。注意特殊句式的读法。 3.指读。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教师指导。 4.齐读。根据ppt课文字幕、意境图,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诵读方式,还有利于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赏析意象,品味情感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

1.找出词中描写的离别情景及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理解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情。

2.学习上阕,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 品味词中景色描写的词句,理解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

3.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词意象。

学生找出典型意象,讨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特殊意义,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怀。此环节需要适时点拔,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4.说说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从写作技巧,意象意境,表达情感竟敢方面入手。此为自由鉴赏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梳理小结,拓展赏析

1.我将梳理全词的结构,设置提问: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伤离别”这一主题的?学生讨论,我做补充,分析别前别时别后三个部分,并总结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及其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2.赏析柳永的《蝶恋花》。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讲解,师生共评。进一步体会柳永词的婉约特点及缠绵悱恻的情感。

(五) 对比体会,布置作业

1.对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特点。2.课后利用网络小环境,以“我眼中的柳永”或“我所熟知的柳词”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巩固和补充,有利于扩展知识面,进一步掌握词的鉴赏技巧,培养写作能力。

6.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提纲式板书为主,这样可以直观、清晰、明了的把整课的内容展示出来。一目了然,既方便学生记笔记又能突出重、难点。

另外,我的板书也比较注重归纳记忆技巧,能让同们很轻松地掌握本节课内容。

推荐第8篇:雨霖铃

《雨霖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鞠躬)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4、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来说教材

《柳永词两首》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宋词。本单元编选的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旨在让学生通过比较学习,了解婉约和豪放两种不同的词风,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进一步学习鉴赏词的方法。

《雨霖铃》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词,是柳永的重要代表词作。通过描写 “寒蝉”、“长亭”“骤雨”一系列形象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读者的恻隐之心,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

高二的学生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能力目标是体会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获得精神成长。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感悟词中的离情。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接下来,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力,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我将采用多媒体展示、讲授、提问、点拨等教法。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我在学习方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具体包括:预习、朗读法、勾画批注、小组讨论等方法。以上教学法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展示。

下面,我重点说下我的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我将按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是导入新课。新课开始,我将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趁机请学生调动情感,说说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心情。以歌词和学生讲述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离别这一话题,这样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顺势进入第二环节:整体感知课文。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鉴赏中应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会知人论世。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同学根据课前预习谈谈对词人的了解,然后,我将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及节奏。再让学生自由朗读吟诵,,一边诵读,一边圈点勾画词中的典型意象,把握句意。

在学生有了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后,将进入第三个环节:重点研究课文。 这个环节,我主要用的是提问法、点拨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我会扮演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思考,从而解决教学目标。

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 词的上片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词的上片写了:“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暮霭”“烟波”等景物。不仅写出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更重要的是景中有情,一开始就奠定了本词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接下来我会要求学生找出词的下片写了哪些景物?与这些景物上片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理解这首词虚实结合的手法。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学生讨论分析,也很容易发现词上片的景物是别时眼见之景,属于实写;而下片的景物是别后的想象之景,属于虚写。

然后,我再提出问题:词的上、下片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意在让学生学习写作过渡的手法。学生通过思考,能锁定在上片的最后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半虚半实,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和下片的第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由离别之情到离别之理,“冷落清秋节”中的离别更使人难受了,于是下面说别后的生活就顺理成章了。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这个环节我会组织学生找出自己读过关于抒写离别之苦的古诗词,略加分类抄录下来,意在让学生以此为契机,引出其他相关的积累,达到新旧知识的融合。

课堂进行到这里,就要接近尾声了。最后,我设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词,意在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备战高考。

完成了上面的教学过程,会形成了我这节课的板书。

4.《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

上片(实写):寒蝉、长亭、骤雨

兰舟、烟波、暮霭

感情:悲凉、伤感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下片(虚写):杨柳、晓风、残月 感情:寂寞凄恻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是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概括,清晰明了,利于学生对课文重点的把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鞠躬,擦黑板!)

推荐第9篇:雨霖铃

《雨霖铃》读后感:归去,情难断

归去 情难断

汶上一中高一5班 梁新雨

雨夜,难眠,不曾想,奈何几更思念。秋悲,泪断,更那堪,谁人诉我风残。 自古离别多泣,今宵茫茫难忘,此去经年,勿忘心安。情长,不晓曾为伊空等几年。世世萧条,多无缘。烟花易冷,情难断。

滴滴打落声声残,不思量。蝴蝶尽飞眼底,曾尽数轮回,哪得几面缠绵。自难忘,只与空惆怅。那堪无情,唯有残思相伴。你无言,亦无残念,漂泊离去,曾想,我心怨。

夏末,秋凉,繁花落尽,长亭古道,多离合悲欢苦。欲乘风归去,只得世间有伊牵挂甚想。生死茫茫,苦等几年。

时过境迁,湮灭桃李,只一眼便涌上心头永难忘。忆当年,多少红墙衰草,繁华消逝。静默无声,只留白昼黑夜交替更换。

无人诉,只消独自凄凉。无怨,无怨,只似梦一场。一世彷徨,尘世,冷落千秋叶。千古风情旧望,痴痴等。

烟柳,一处忧怨,哪的几场俗世沦落。莞尔,好似清风薄雾一般。苍海,变迁之时,亦在何处相见。不畏淡,只畏不见,一曲新愁与旧愁,一场心甘与情愿,月下可谓叹。

灯火阑珊,醉生芳华消去,容华老去,一心仿照戏。一如往昔独倚西楼眺望,两行清泪脉脉,纵显百般深情,亦无力消受。

清秋,痴情泪亦流。断入愁肠,愁更愁。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见无限好,只是尽等待。只为与相逢一遭。如此,已足,用尽最后光阴,完今生夙愿,度我清冷孤独。

经念沉默,我怨,不敢妄耽,何以笙箫烟,宛一道流年丝线绕指间,偷的浮生一处闲。凉寂寂,竟滋生旧梦。

莺声燕语,青藤一片,我眼中怎样光景。无缘再聚,不语,日在中天,抬头是星辰。黄粱一梦,只道光影,诸多是非,已是无力,只将一声长叹。

到黄昏,残影已落,是是形影单只苍凉一片。未央,晚夜凉,倾情一片,可畏错多少良辰好景。

浅唱,低吟,是何等寂寞。听雨落,落在心头。身影孤情,一片芩寂,雪雨风华,只怪无缘。

冷冽,秋风,寻寻觅觅,无奈苍凉。

生有何欢,死又何惧,来世,亦等。

推荐第10篇: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柳永其词以及其创作风格。

二.赏析《雨霖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展开联想和想像,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美意境。 教学重点:

把握词中所体现的情境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

1. 如何分析词中的艺术特色。

2. 对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理解。

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诚如是,是以“别情”在中国古诗词中从来就是一个伤感的主题。别情,有依依不舍的友情,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缠绵悱恻的恋情,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一去不复返的豪情,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刺客列传》),在这种种别情中,当数情人之间分别最动人心、最缠绵、最断肠也最有感人泪下的力量,所以被反复的咏叹着,以诗或词的形式,其中之精品当数这首柳永的词《雨霖铃》

二.何谓“雨霖铃”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柳永其人

柳永 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然在民间却有盛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

四.诵读指导

1 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 教师指导

①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缠绵。

② 竞无语凝咽——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字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注:学生读出的地方要给以肯定,没有读出地方教师另以补充) 3 再请学生试读

4 教师稍作提点,然后听录音,让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② 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情人伤心的告别)

③ 词中那句最能体现这个内容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词人的伤感之情) 五.词句鉴赏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今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小结:《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雨霖铃》

2.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缠绵悱恻的别离,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地来到我们身边,假期结束,与父母分别;中学毕业,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与亲人分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以“别离”为题,写一篇文章。

第11篇:雨霖铃

雨 霖 铃

柳 永

授课教师:陆剑晖 授课时间: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第二节

教学目的: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明确: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明确:柳永、李清照)

板书: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明确:《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雨霖铃

二、关于柳永(参看《创新设计》69页)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于南门。

三、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放录音,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 说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

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没有心思。 应是:即便是。

四、鉴赏

*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别前、别时、别后 *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情景交融、虚实相济)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合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板书:景语、情语、情景合说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明确:写景。

板书:景语

(写别时景。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 此句点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季节(秋季)、时间(晚上)、和地点(长亭) 板书:寒蝉、长亭、晚(勾勒环境)

骤雨初歇(渲染气氛)

*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萧瑟

冷清

肃杀

(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第一句就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板书:凄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这写什么?

明确:写情,情事。 (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板书:(情事)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 板书:都门帐饮 * 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板书:(情态)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 * 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明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 这句写什么?

明确:写景。板书:——景语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一望无际的江面,远处山色朦胧,江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

板书:烟波暮霭——别后去向 *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明确:压抑、苦闷

(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境也将会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却情寓其中。)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片开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板书:清秋离别——点明主旨——情语 * “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明确:第一句“寒蝉凄切” 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试想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象他的心情是多么的凄苦、惆怅。

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板书:哓风残月——别后情景——景语

(语文知识: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 “柳””留”谐音,板书: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二字,照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照应“今宵”。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愉悦和快乐;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感伤而已。 好景虚设——别后生活——情景合说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加表现了感情之深,离愁之浓。 以问句做结,有无穷意味。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的特点,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就是虚实相济。

* 哪些实写?(明确:别前、别时。)

板书:实写 * 哪些虚写?(明确:别后。)

板书:虚写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是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我相信这些对大家以后在学习诗词方面一定回有很大的帮助。

六、练习

1、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板书试背《雨霖铃》;

2、课外练习:完成下发的讲义。

附:板书设计

第12篇: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的生平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体味意境以及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3.把握作者虚实相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词中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感知婉约词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启发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宋词我们已经接触了很多,那么大家知道宋词主要分为哪几个派别吗?宋词主要有豪放派、婉约派和花间派三个派别。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等,花间派代表人物温庭筠,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李清照、李煜、周邦彦等等。 这里有个小故事: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欣赏柳永的代表作之一《雨霖铃》。

(二) 作者简介

1.提及柳永,大家或许不像对李清照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 殊:《蝶恋花》 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 永:《凤栖梧》 执着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受此打击,自嘲“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一生仕途很不得意,屡试不第,生活穷愁潦倒。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3.柳永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惜别之作。

(三) 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诵 2.提问:(1)请大家找出这首词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感知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凄凉、哀婉

(3)请同学再次朗读全词,同时给全词划分层次

明确:离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离别后: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大家已经对全词的内容有了基本的把握,下面请观看一段视频朗诵(看与听的同时注意朗诵的语气变化以及画面的转变) 4.疏通词句:

离别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景)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写人)

明确: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似蝉而小,入秋始鸣,深冬方歇。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秋生冬死。

都门帐饮,指在京都城外设帐饯行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京城门外,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学生先解释大意)

提问:在离别前的句子中,哪些地方能够

寒蝉悲鸣、长亭送别、暴雨刚停时的凉意,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凉”。

“留恋处”与“兰舟催发”之间的转折与矛盾更体现离人的不舍与伤感。 离别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明确:凝噎,指因悲伤而说不出话来。

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离别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明确: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下阙:

明确: 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明确:作者想象

明确: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经年,一年又一年,指离别时间之长。风情,指美好的情意,也指风流韵意。)

(四) 感意境

1.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雨霖铃》中离别的过程也是如此动人,大家的头脑中能够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同学将画面描述出来)

别前: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一男一女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

别时:岸边,一男一女拉手,依依不舍,总不肯放开,而一边船上的船夫不停地催促,说要出发了,要出发了。但两人还是不肯松手,泪眼相看,无语凝噎。

别后: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词人在小舟中酒醉醒来,只看到天边一轮残月照着江面,岸边的杨柳在凌晨的秋风中瑟瑟摇颤,想到此后一年又一年,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词人悲从心来。

(五) 品读

我们能够想象到到作者在离别的前后的画面,如此悲伤,不舍和凄凉。下面我们在赏析名句的同时,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被称为“古今俊语”。大家觉得它好在哪里?

明确:意象:杨柳: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晓风:秋日早晨之风,“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残月:“残”意味着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几句景语,将词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

2.柳永的词善用“点染”得手法。所谓“点”,指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那么这首《雨霖铃》中,作者有哪些句子采用点染的手法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六) 探究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全词作者采用虚实相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我现在请大家对《雨霖铃》的艺术特色进行鉴赏,大家会怎么组织语言呢?请大家写下来(请几位同学读一下自己的答案) 明确:

第13篇:雨霖铃

“《雨霖铃》教学设计”评议

观看了专题三中的《雨霖铃》视频,两位老师的授课都非常精彩,观看之后使我受益匪浅。现在谈谈我的心得体会和一些看法。

陈老师的授课,能特别突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特点,她先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利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入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探讨的积极性。当然,讨论有其范围:伤离别。同时也点明了此词的主题:离别。这显然是一首离别之词。离别之词多伤感,进而陈老师引导学生们抓重点词语。如:寒蝉,长亭,泪眼,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等,让学生懂得这些词语所带来的意境,渲染了一种凄凉的基调和冷感,更加体现出离别之伤。同时,陈老师还通过不同的词语来引导学生如何去体会这些词与离别的关系。例如:杨柳——“柳”与“留”谐音,送别时用之,甚至放声歌唱《阳关三叠》,意为劝离别之人留下„„同时引用了古人送别时的习惯——折柳送别,使解说更为真实和生动。而对重点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有深入的解说。晓风,指秋天拂晓之风,秋风本为凉,拂晓之风更为凄凉,与送别时的心情同样。残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残月之意,更能显出人生聚散无常„„此乃词之意境所在。这样的解说,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雨霖铃》所表达的离别之伤。

略显不足的是,陈老师在指导学生对词的朗诵这一方面觉得仍不不够,因为朗诵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诗词中的情感,而恰恰是这点,个人觉得是陈老师授课中的美中不足之处。而徐老师刚好弥补了此不足之处。

徐老师更为突出的是体现了诗歌朗诵的重要性,由诵读引出了主题情感——伤离别。个人觉得如果两位老师能互补,两者糅合在一起则更为精妙了。

不过两位老师都有相似之处:通过意象来对诗词进行更为深入和精妙的解说。如:寒蝉,长亭,兰州,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能很好地通过这些意象来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离情别绪。

纵观整段视频中,有个不得不提的地方——评课。首先是多个老师一起评课,这弥补了个别老师会落入自己的思维圈中的不足,进而由两位专家一起进行点拨,把词的高度更为提高,同时也能集思广益,对词的讲授有一个更好地推动作用。

第14篇:雨霖铃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

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四)、探究赏析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

第15篇: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淹;“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感悟

学古诗词贵在诵读。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词人的情感,进入词的意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一)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二)听朗读录音。体会本词的情感。

(三)理思路,分层次。柳词善于铺叙。为把个人的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本词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铺叙,不仅写了离别之际,而且写了离别之前,甚至还设想了离别之后;不仅写了眼前之景,而且写了想象之景。请从时间的角度为本词划分层次。

(四)分层指导诵读。

1、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样的意境?

寒蝉、长亭、骤雨;重在勾勒环境,烘托凄凉悲苦的气氛。

2、别时:[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心情,借酒消愁却无绪饮酒。真是“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际,客船不断催促。 读出依恋-矛盾、痛苦、无奈、埋怨。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细节描写。离别之痛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执手”能换成“牵手”或“握手”吗?牵手:和朋友散步时一般会牵手,心情是愉悦的,与这首离别词的情境不符。握手:用一只手握,经常只是出于礼节的需要而已,达不到离别时伤心动魄的程度。表情:“泪眼”,两人相对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看断肠人”。

语言:“竟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纵有千言万语,也被内心巨大的痛苦所淹没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欲语未先流。”(〈〈五陵春〉〉)

“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情感的高潮:悲伤、凄楚、痛苦。

3、别后:

柳永不仅善于铺叙,在铺叙时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写眼前实事实景,更写别后想象之事之景。对分别以后的情况,柳永想象了哪几幅画面?如何诵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诗句中用到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意境? 借浩渺迷茫的烟波表现黯淡的离愁。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的楚天,无边广漠之中,漂流而无所止的一叶小舟,小舟里面是孤寂的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秋正紧,添离索;天正远,伤漂泊。” “千里云峰千里恨,万顷波涛万顷愁。” 孤独、迷茫、痛苦、无奈。] [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 “千古丽句”“古今俊句”

(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1) 联系特定的情境

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印在心上,面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感受典型意象蕴涵的情感

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已,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寄托眷眷之情。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客舍青青柳色新”,“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清秋的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形象暗合冷落之感。诗人寓景于情,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3)结合全诗旨趣

这首诗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全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点染本意,将词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副清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合旨趣,画面生动,诱发想象,引起共鸣,因此成为千古丽句。

凄凉、冷落、优美、凄情与丽景的统一。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乐景写哀。以喜衬悲,欲扬先抑。钟情之殷,离愁之深。照应“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倍沉痛楚。

声音有意无意扬起,读出对比。 三幅画面之间有何联系?

三幅画离分别时刻越来越久,越来越远,画面由凄凉到凄丽再到美景,表示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变化,无论将来多么顺利,离愁和相思都不会因此而减少。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别”为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从个别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而然,且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有自我安慰之意,实为宕开一笔。“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冷落清秋之节的离别更是令人难以忍受,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 归纳艺术手法:

离别,不是“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是“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本是柳永在彼地的个人情感,却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为之动情,为之流泪。除了与柳永的自身的特殊情感经历有关之外,还与他采用的艺术手法相关:

(1) 善于铺叙,告别过程逐层展示,离别之痛渐次加深。

(2) 融情于景,“伤离别”与“清秋节”重笔倍写,便有了双重悲剧性。 (3) 虚实相济,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与别后虚景虚事实情相结合

四、总结

1、自由朗读,再次体验词人情感。

2、小结:词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别前——勾勒环境 板书: 别时——描绘情态

别后-——刻画心理(烟波暮霭、晓风残月、良辰美景) 意象——意境——情感(鉴赏方法)

第16篇: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

济宁一中 田利峰

【教学目标】

1、培养诵读的习惯,体味《雨霖铃》所抒发的情感。

2、赏析词句,学习《雨霖铃》的抒情艺术。【教学重点】

通过对景、情关系的分析,学习融情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这节课,先请同学们阅读一则逸闻趣事。(投影)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1、文段中的柳

七、柳郎中指的是谁?从这则逸闻趣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两人诗词的题材、风格不一样,一个是豪放派的大家,一个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通过“我词何如柳七”,还可以看出柳永的词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逊色于苏轼,“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课前,我请同学们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关于柳永的材料。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柳永。

老师准备了关于柳永的一些资料,请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关于柳永,同学们要知道他是北宋第一位专业写词的作家,并且创作了大量 慢词。慢词,即词句较多,节奏比较舒缓的词。

简介中提到,柳永原名三变,后来改名为“永”,他为什么要改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考进士,不得不改。青年时期的柳永,壮志满怀,和许多文人一样,渴望金榜题名、建功立业,第一次参加京城科考,结果没考上。杰出青年柳永心想,我还年轻,我有的是才华。于是几年后第二次参加科考,但仍然没考上。此时的柳永心情难以平静,写下了《鹤冲天》一词,其中有两句是:忍把浮名,换做浅斟低唱。(投影)这句话很快流传开来,也传到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耳中,他记住了这个叫作柳永的书生。又是几年过去了,柳永第三次参加科考。这一次,主考官这一关倒是过去了,但试卷呈到宋仁宗那里,却换来了这

1 样一句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投影)这伤透了柳永的心,遂厌恶官场,流连于秦楼楚馆,并自嘲为“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50多岁的时候,再一次参加科举,因为前车之鉴,于是改名为“永”。这一次,终于考上了,但只得了一个“屯田员外郎”的小官。在他离开京都汴京赴任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雨霖铃》,今天,我们便来共同学习这首词。

二、吟咏诵读,整体感知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1、“雨霖铃”是这首词的题目吗?(投影)

——词牌是词的曲调名,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雨霖铃”。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2、诗要熟读,甚至要背,多读熟背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诗的内涵和风格的理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由地放声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恰当停顿。

3、请同学们听范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轻重音,并用笔在词的字句下面用不同的符号标明。

请同学们评点刚才的范读。有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学习?——读准字音,恰当停顿;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读出情感。

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初步感知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

4、下面请同学们再自由放声朗读一遍。对这首词的节奏和韵律,读出自己的处理来。

5、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点。教师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听。

三、体味情感,把握意境

刚才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来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

(一)品评词句,体味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寒蝉凄切”三句

解说寒蝉的两种意思。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能不能具体的说一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柳永和恋人离别的节令、地点、时间和天气情况。

2 作者仅仅想告诉我们这些吗?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我发现古诗词中,写蝉的诗句很多。(投影)蝉,不再是单纯的蝉,而成了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成为了诗词中的“意象”。(投影)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学们在鉴赏写景的诗句时,要学会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诗人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描绘具有特定含义的景物来抒情,这是什么抒情方法?

自由读。

2、“执手”两句

就要分别了,又是怎样的情形 ?如果将“别离图”按连环画的形式画出来,你们看可以画成几幅图?请学生具体描述离别情形。

哪一幅图景最能打动你?为什么?——要明确细节描写的手法,并适当拓展,理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体会难分难舍的情感。

3、“念去去”三句

就要与心爱的人远别了,千言万语无从说起,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在想什么呢?——须明确“念去去”的意思,并点出“念”是领字,表明这一句以下是他对离别后的情形的设想。

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说说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分析所创设的意境及其蕴含的感情。请学生读一读,通过读体会这种感情。

4、“今宵酒醒何处”两句

如果说对离别时情形的描述是实写,那么,对别后路程的设想可以称为什么?——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所以,描述将来的情形或以前发生的事情,可以称为“虚写”。(投影)

一个“念”字引出了很多思绪,面对泪眼婆娑的恋人,作者通过设想此去行程,进一步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绪,除此之外,他还想到了什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拿起笔来,描述一下这幅图画。

3 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名句,那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可采用探讨合作的方式,通过对意象的个别分析和整体把握,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 要通过诵读,来体会,品味。

5、结尾两句

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了作者与恋人离别后内心的凄苦和惆怅,但作者的情感表达是否就此达到了高潮?作者又是怎样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学生默读结尾两句)

——没有。作者想到这一去将可能连年不归,即使有良辰好景也无心欣赏,无人共赏,而那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也无人诉说。通过直接抒情的方式,淋漓尽致的抒发了内心的哀伤、孤苦之情,把感情推向了高潮。

6、小结这首词的情感脉络和艺术手法

现在我们再回到这节课的一个大问题上。哪句话集中表达了这首词的情感?那么,这种“伤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注意把内容和手法结合起来分析。谁能尝试总结一下?

——全词从离别前的环境入手,融情与景,营造了凄凉悲切的离别氛围;然后通过对“无绪催发”“泪眼无语”离别场景的描述,表现了离别时的难分难舍;接着,词人通过对“此去行程”“别后境况”的想象,抒发了孤清寂寞、愁肠百结的相思之苦。全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又通过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真切感人。故清人冯熙评柳词说:“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雨霖铃》便突出体现了柳词的风格特色。

(二)把握诗词的意境,编写《雨霖铃》MTV脚本

词,本来便是和乐歌唱的,如果把《雨霖铃》拍成音乐电视,同学们能否为它编写一个MTV脚本。怎样编写MTV脚本?给同学们举个例子。(投影)

现在给同学们播放今人演唱的《雨霖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歌曲,去想象《雨霖铃》所展现的画面,去感受作者那浓得化不开的离愁别绪。听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段MTV脚本。(播放)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整体感受诗词所创设的意境。

五、拓展练习

通过对《雨霖铃》的鉴赏分析,我们学习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不知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如何,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一首经典老歌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投影)

请同学们先把这首词朗读一遍,然后,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第一句或第二句。

六、课外作业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句,关键在于典型意象的选用和叠加。但同一杯酒,既能消愁,也能表达欢快豪迈的的兴致;风亦如此,春风习习,而秋风萧瑟„„请同学们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一些运用酒意象或风意象的诗词,略加分类后抄录下来,并分析它们各自寄寓的复杂感情。

第17篇:《雨霖铃》

《雨霖铃》

教学目的

1、体会词的感情和意境。学会鉴别和扬弃哀伤缠绵的情感。了解《雨霖铃》一词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叙的写作特点。

2、体会婉约派词的风格。

教学重点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感情基调如何?

分析:《雨霖铃》写与恋人分别的情景,抒发伤别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点题)

教学难点

柳永写伤别之情,层层深入,尽情铺叙主要表现在①直接抒情,②捕捉物候变化借景点染。要求①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领会其感情。②划出借景点染的句子,联系旧知领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二) 解题: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三) 注释: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 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8)[沉沉]深沉。

(9)[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10)[经年]一年。 (11)[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深情密意。

(四) 鉴赏文章: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沉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象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象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柳永的词中象这类写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 接着才是:

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 《卜算子》的开头是: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接着才是: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因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可以证明)。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引驾行》的“蝉嘶柳败”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用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 “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留恋处”,《花庵词选》作“方留恋处”,意更明显。“兰舟”是用木兰刻成的船。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与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语,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就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的活动过程来说,这样集中的刻画这种形象是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词《鹊桥仙》里也描写临别时的情况,我们不防拿来对照说明一下: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次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这首词和《雨霖铃》一样是写别情,一样是从离别时的情景出发。然而实际情况不同:这首写的是陆程,《雨霖铃》写的是水程;这里写单身匹马赴征程,没有人催发,《雨霖铃》有“兰舟催发”。内容的广狭也不同:这首写的限于临别时的情景,仅下半片提到别后的去处,《雨霖铃》所写的,上半片结尾已经提到别后的去处了,下半片完全是别后情景的设想。可以说,这首词表现范围只抵得《雨霖铃》的上半片。两首的创做思想已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不能不和他相适应。这首词可以曲折详尽的写临别时的情景,《雨霖铃》就必须用三言两语抓住最能给人强烈印象的表达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某中情景的或详或略的写法还是由具体内容决定的。 以上都是实写当时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一直贯注到下半片别后心情的描写。“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波面象轻烟笼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的写法。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离别的情绪也是黯淡的。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下半片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是特提,是说道理,是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词学批评家刘体仁曾这么说过:“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可以体会出这种道理。说全脱吗?不是。分明是说“伤离别”,又是“清秋节”,和这词的表现是一致的。说全粘吗?也不是。分明是说“自古”怎样怎样,不限于这个场合。这样的写法,用文艺理论上惯用的话来说,那就是作者有意识的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得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顶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呢?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怎么说呢?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这是三。两句词里集中写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又写的异常鲜明生动。应该说,这是它感动了许多人的主要原因(柳永这次离别虽然是傍晚,但他这两句接触到了一般的情况,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不能认为他自相矛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只从“良辰好景”和“千种风情”这种特别美好的场合中来说明光景等于虚设,风情与谁共语,那平常日子的难捱就更不消说了。这是一种简练的写法,在意(内容)不在笔(字句)。“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作者在《慢卷轴》里说: 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

说明没和欢爱的人在一起,对着“良辰美景”的苦处。又在《应天长》里说: 把酒与君说:恁好景佳辰,怎忍虚设?

说明与欢爱的人在一起时,须及时行乐。这两种说法正可和《雨霖铃》的说法互相印证。“风情”是指男女风流一类的情事,和一般的情事不同。这样的情事就只有和欢爱的人可以尽情的说。现在已经离开欢爱的人了,即使有许多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说不完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

(五) 诗歌比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北朝·梁]江淹《别赋》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唐]李白《忆秦娥》 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记梦 [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唐]李白 凤栖梧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北宋]苏轼《卜算子》 鹧鸪天 [北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唏,旧萋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六) 总结:

通过以上的比较,体会本词一大艺术特点,即以景衬情,以景达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从而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之特点。进而体会到在艺术创作中本着“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则应尽量让事实、让景物说话,表情达意,而尽量避免幼稚做作的直抒胸臆。

(七) 迁移训练:

1.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每位同学已经对全词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忆刚学过的另一首词,即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同时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2.引导学生总结出简单诗歌鉴赏的初步办法: 文题相连细品味,走马观花抓关键,多方联系明真情。

第18篇:雨霖铃

一、导入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歌唱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西关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轼柳永的词各有千秋,一豪放一婉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雨霖铃》。

二、柳永与雨霖铃

1、作家作品

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原名三变,字景庄,中年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通晓音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他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刘永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集。有《乐章集》。

2、背景分析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

3、雨霖铃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声,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子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

三、进入新课

(一)整体感悟

1、听读《雨霖铃》

问:请你用你能想到的词语来概括一下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明:哀婉、悲伤、凄清„„ 问:你能够读出这种感觉吗?

2、放配乐,指读《雨霖铃》

3、放配乐,齐读《雨霖铃》

4、疏通词句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师:让我们再一次跟着乐曲朗读这首词,感受柳永的离别之苦。

(二)品读

1、问:从起首这三句的景物描写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呢? 明:季节(秋天),时间(晚),地点(长亭)

师: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且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一开始就将我们带入了离愁别绪之中。 问:此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交代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和天气,渲染了分别的气氛,融情入景,准确地传达出一种凄凉的况味。

师: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作者的心情如何呢?你能从下面的词句中读懂作者的心声吗? 问:“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明: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师:此句词人以写实笔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正因如此,词人的笔下才迸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千古名句。 问:“竟”字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不想分离,却被迫分离,也许这是古往今来的恋人们最痛苦之事。此时此刻,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要诉说,然而却只是默然相对,谁也再说不出一个字来。正是这无语的凝噎,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真挚深沉的爱和极度的痛苦。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

问:那么此时作者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心理想说的) 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师:这句话既是作者的内心独白,也是别离后的一种景物描写。 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话的写景有何特点?“去去”两字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明:“烟波”是眼前之景,而加上了“念去去”,则近景远景连成一片,有实有虚。“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两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的无限凄楚。

师:不仅如此,此句读来还有一种前路茫茫之感。词的上阕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下,写了与情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状,更想到了自己前路茫茫,感情淋漓尽致。

2、师:下阕开篇1笔,取自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一句之意。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片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冷落清秋节”与上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更那堪”则加强了悲剧色彩。本句在词中起过渡作用,既承上又启下。 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写景有什么特点? 明:是虚景实写,是词人的想象。

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词人飘泊江湖的感受。

问:在这样凄凉的离别时刻,词人脑中浮现的是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景物,你认为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呢? 明: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柳”与“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秋天的晨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情的凄凉。 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词人凄清冷落之感。 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称为“千古俊句”,你认为好在哪里?(结合上面的分析)

明: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师:此句中“酒醒”对应上阕“帐饮”,同时也让读者看到虽“无绪”但由于借酒浇愁,结果还是喝醉了。这是酒力不济所致,也是心情不佳所致;是醉酒,也是心痛。扁舟夜发后,拂晓醒来,所见唯有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而已!执手之人,已在千里之外,再也难觅踪影。 问:“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

明: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师:“此去”对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对应“今宵”,“千里烟波”暗合“千种风情”,“无语凝噎”暗合“更与何人说”,全词在时间与思绪上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全词的收尾之语,大有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之意。

四、艺术特色

1、融情于景,三处写景,异曲同工,眼前景物清冷萧索,想像景物空旷压抑,别后景物凄惨悲凉,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词人离别时的落寞情怀。

2、虚实结合,眼前实景实情与别后虚景虚事实情相结合。

3、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饰,以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取胜。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堪称离别词中的绝唱。词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凄清冷落的氛围,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别后的伤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把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六、作业

第19篇: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引入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

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 (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 面对着长亭 正是傍晚的时候 急雨刚刚停歇

对:面对。

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2)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

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 “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3)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 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 阻塞。话: 动词,说。

分析: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沈沈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 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小结: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板书: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 ---饯别情 ----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 烟波、暮霭

3、逐句赏析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 复,又。那:何、怎。

堪: 承当、忍受。清秋: 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6)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

(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

晓: 早晨。

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 “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7)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 该。良辰: 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

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 极言其多。风情: 深情密意。

分析: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板书: 下片,离别后悲愁:

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 虚设、与何人说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四、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

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五、作业

背诵

念奴娇 赤壁怀古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纶(lún)巾 酹(lè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B.纶(lǔ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 崩催(cuí) C.纶(guā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D.纶(guān)巾 酹(lè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炼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E.“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写宋文帝刘义隆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4.判断下面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 )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 5.下边语句有不同理解。你认为怎样理解更好,说说理由。 (1)羽扇纶巾

第一种理解:这里指的是周瑜。 第二种理解:这里指的是诸葛亮。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第一种理解: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第二种理解: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第一种理解:敌人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显示出侵略者的骄横。

第二种理解: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呈现出因妥协换来的和平。

6.问答。

(1)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试分析这里运用孙权典故的表现力。

(2)“多情应笑我”,试分析。

(3)试分析《念双娇》的意境、感情。?

《雨霖铃》练习

1、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渲染气氛。

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

C.交代离别时间、地点和人物。

D.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写法上,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感情。

B.运用虚拟想象手法,表达深厚的感情。

C.运用人物行为,烘托离愁别绪。

D.运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动作、情态。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4、“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

A.幽静的 B.清凉的 C.凄冷的 D.明丽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A.凄苦的 B.烦恼的 C.恬淡的 D.空虚的

参考答案 1.D 2.这首词上阕主要写赤壁景色,下阕主要写人物事迹,篇末借怀古抒发感情,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雄伟,一泻千里。不过,词末几句,抚今追昔,情调低沉。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

在写景方面,如“乱石穿空”写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写江水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江山,有声有色。 3.AC 4.A(×) B(√) C(√) D(√)

5.(1)第一种理解较妥,理由是:①羽扇纶巾是三国六朝时一般儒将的装束,可用在描写诸葛亮,也可用来描写周瑜。②指周瑜,与下文联成一气,好理解些。 (2)第一种理解较合适,WDT 为作者自我解嘲,更符合“赤壁怀古”这个题目。 (3)第二种理解符合实际情况,因为作者反对投降妥协。

6.(1)以“乱”修饰“穿突”之“石”,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卷起”这个动词,“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2)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遇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有报国无路的感慨。

(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无成的形象,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

《雨霖铃》答案 CCACA

第20篇: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

原文: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标题)

(二)柳永简介(略)

(三)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

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 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 (虚写) 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

(五)合作探究赏析(理解文句 ,具体赏析意象和意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思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 当登舟分别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谁也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

“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

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 中。”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 有人说这两句“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这里通过“兰舟催 发”这个场景,抒发了作者不舍之情。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明确: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

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有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全句写景,又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

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

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5、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 (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 明确: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 (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明确:因为词人深沉地感到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六)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七)总结,作业布置

2、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离别;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假期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以“别离”为题,写一篇文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古诗
《雨霖铃寒蝉凄切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