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发布时间:2020-03-02 12:44: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一、课题的提出

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 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如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何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处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内。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释字词的能力理解古诗。

三、课题操作策略

1.自主感悟,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2.自主理解,画诗意图。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3.画演古诗,探究诗意。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四、课题实验成效

1.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通过赏析,理解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达到会背诵。

2.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发挥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3.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与鉴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古诗教学并不是为了学古诗而教古诗,该实验研究让学生跳出了单纯学古诗的境界,拓宽学习空间,渗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五、课题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做法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词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对于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

内在节奏。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 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é,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

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

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

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

它的美,享受它的美,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浅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

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总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让语文课堂更大气开放——谈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拓展性实践

语文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往往以教科书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由此导致学生阅读面过窄,视野不开阔,对文本理解的局限。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广大教师逐渐明确拓展语文学习资源的重要性。什么是教学拓展?我想,教学拓展和延伸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简单的说,就是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后者可以让学生加深课内所学,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恰到好处的拓展与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教学与一般阅读文章教学比较,有其特殊性。古诗文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博大精深,灿若星河,语言精炼,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她只占小学语文课程的极小部分。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我认为古诗文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延伸和拓展。

一、在古诗文教学中应为什么而拓展

(一)为帮助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丰富学生知识而拓展

“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发”。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观。因此,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

(二)为激发学生情感,培养背诵古诗文的兴趣而拓展

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我们由此认识到一个孩子的精神生命的根只有生长在传统文化的沃土里,才能培育出真正的民族气质,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后劲。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境遇的悬殊,学生容易对古诗文产生“隔膜”——他们不能倾听小溪流水的淙淙声,不能倾听白日里融雪的水滴声和云雀婉转的歌唱;学生仅仅在背诵描述这些神奇事物的枯燥无味的干瘪句子。而背诵古诗文是否劳累,关键是看孩子的感觉,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古典诗文的情感,背诵就像唱歌一样,很愉快的。那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诗经》到《离骚》,从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些文学经典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不断涌入新的溪流,不断向前涌动;它的浪花既流溢着传统文化的风韵,又闪烁着每个时代的光彩。在古诗文教学中,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着感染和熏陶的作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

2、适当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属性是想得到别人的赞赏。”每个学生都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只要老师恰当地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就能激发学生背诵古典诗文的欲望。

我在教完苏轼的《望湖楼醉书》后,试探性地问:“有谁还知道苏轼写的有关西湖的其它诗歌吗?”一只小手举得高高,她说:“还有一首很有名的,叫《饮湖上初晴后雨》。”“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能。„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正是我想拓展的内容。于是,我把这首诗在黑板上写下来,与《望湖楼醉书》比较阅读,并表扬这位同学“博学,是背诵古诗小能手。”这时,这位同学脸上露出差涩而又得意的神情,其他同学则有的羡慕,有的不服气……

课后,马上有学生找到我,说:“老师,我能背诵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村枝……‟”“老师,我也知道一首《题西林壁》……”“这有什么了不起,我还知道苏轼的一首词,叫《水调歌头》,王菲唱过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班很多学生拿出各自准备的诗词集,纷纷寻找苏轼的诗词,并津津有味地吟诵背诵起来。

由此,在学生多读多背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积累古诗文的目的。

(三)为填补留白,发挥学生想像而拓展

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像去填充。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这也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读者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知识生成和拓展的空白,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创造潜能。我们可以利用文本所留出的“空白”,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

(四)为品味古诗人的语言美,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而拓展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拓展体验,细细品味。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草》在这个方面可称经典之范例。诗中“荣”“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于老师从一年有四个季节这一赏识入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季节小草的特点,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为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请学生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后连起来说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和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然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

“春风吹又生”一句较易理解,于老师请学生自由上台,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画好后,问大家对黑板上的画满意不满意,于是有学生提出没有画出春风,提出意见添画风后,又有学生指出风是无形的,应从小草被吹弯了腰来表现……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学生理解了诗意,感受了小草的勃勃生机。

(五)为开发学生智力潜能而拓展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奥托认为:“据我最近发现,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挑战,重在引导学生释放灵感,生成智慧。

而语文教育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综合地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并逐步从对语文的感受、鉴赏,走向对语文的创造性应用,使他们不仅善于继承过去,又能积极适应现在,更能勇于开拓未来,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

二、古诗文教学如何进行拓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意图

(一)“超文本”阅读

小学是培养孩子一生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如果孩子从小都不亲近书籍,对阅读没有兴趣,那么他可能一生都会远离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非常重视,不但单辟一节谈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还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有涉及,如在“教学建议”中,就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1)前瞻性阅读。即在教学古诗文前,让学生利用各种学习工具或学习资源查阅作者情况,包括生平、主要作品、经历,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等。如李白,是为后世留下最多作品的唐代诗人,在教学他的诗文时,可事先让学生对他的情况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性豪爽,嗜酒如命,有“诗仙”之称,诗作近千首;查阅

这首(篇)诗词(古文)所处的时代背景,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同时更深刻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这种查阅的过程既是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过程,也是深化情感体验的过程。

(2)延伸性阅读。即把课文之外的内容纳入学生的视野。一方面观照诗文意思,另一方面又拓展了课文,使学生的解读有一种广阔感和纵深感。

延伸性阅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一篇带多篇”。即同一体裁同一题材的拓展。如:在任教《江雪》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可别具匠心地设计这样一个课外延伸:自学《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自主感悟、合作学习,进一步掌握诗的规律、特点,实现“教为了不教”、“语文课本只是一个范本”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比较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江雪》的理解、感悟,可谓一举两得,实现了文本与超文本的有机融合。

② 充实体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五绝、七绝古诗数量最多,五言、七言律诗、乐府诗、词及简短的文言文数量基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从作者或诗文内容着手,充实体裁,进行拓展阅读。例如学了李白的七言绝句《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可以推出李白的五言律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两者都是送别诗,体裁不同,可进行比较阅读。

③ 拓宽题材,除教材中多见的写景诗篇外,对写人、记事、抒怀、寓理的诗文或现代散文、诗歌、传记等也适当增补。力求题材广泛,全面滋养,如:除根据教材中的古诗寻找同作者、同题材的作品外,还可收集与其他白话文有关的文章。例如上《春日》、《游园不值》时,可结合朱自清的经典美文《春》教学,感受不同时代同样的生机勃勃的春天。

(二)读写迁移

迁移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是原有知识、技能、活动对新的知识、技能、活动的影响作用,它在实践活动中方能产生并发挥作用。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学完一篇诗文,应依据诗文特点,指导学生完成有趣的续写、扩写、改写、仿写、自编自演、写读后感等活动,在各种迁移活动中学习语文,发展自我。如依据《游园不值》把它改写成白话文,如模仿《晓出净兹寺》写一首有关夏日的古诗等 。

(三)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堂的教学拓展是属于综合性的,是融多项内容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整合性拓展,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拓展点,通过适度的课内外拓展,让课堂变得更加美妙,让语文变得充盈而丰富!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学好语文,最终达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拓展。

古诗文是一种审美文化,一种艺术文化,是浸透着礼乐精神的文化。少年儿童有天生的形式感,通过韵律节奏,表达出理解和创造的力量。在古诗文教学中,通过文本与艺术的内在联系,精心地将文本和音乐、美术、图像等进行巧妙组合,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从与学生思维可以对接的话题入手,营造具有丰富文化和艺术意蕴的美的教学环境,使教学中既有激扬语言的豪情,也处处洋溢着甜美、温情与浪漫。因此,将古诗文学习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融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美国著名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

三、怎样的拓展和延伸才恰到好处

教学拓展也会步入另一歧途:不适时机与过度。 一位教师执教第七册古诗《早发白帝城》时,依次出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山中问答》、《戏赠杜甫》、《军行》引导学生学习,希望学生在厚实积淀中提高语文素养。殊不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大容量的拓展削弱了学科教学的基础性,挤压了学生理应拥有的读写时间,该掌握的得不到落实,该理解的仍一知半解。试问:这种拓展何以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把握好拓展的度,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我认为,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度”:

1、教学资源的拓展要把握好“量度”

教学资源的拓展要适量,太少了,作用不大,太多了,又会喧宾夺主。到底多少才合适呢?这要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来确定。每篇文本的教学都有明确的目的,拓展资源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我们不能为了拓展就大量堆砌资料,甚至把语文课上成其它课。

2、教学资源的拓展要把握好“深度”

我们在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结构特点进行适度的拓展。不要因为拓展这一形式的需要就忽略学生的接受理解程度。试想想,你强加给学生一些难以理解的资源有用吗?这些生硬的东西只会加重学生负担。

3、教学资源的拓展要把握好“广度”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点”型问题。这个“点”是相对于面而言的。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在拓展时多角度、多层面地补充资源。

4、教学资源的拓展要把握好“空间度”

资源的拓展是必要的,但是不是每堂课都必须拓展?我们该在什么地方进行拓展?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以为,不是每堂课都必须拓展,教学拓展应该安排在突破重难点、深化主题和文本空白处。这就是教学资源拓展“空间度”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

浅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

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总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

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

特级教师 窦桂梅

凭着一份做教师的责任,我从1994年8月所带的一年级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教改实验,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走出了“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般的寂寞尴尬境地,呈现出一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繁荣景象。本文是这项教改实验的记录和报告。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娃”声一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学第一天,教室里就传来这朗朗的诵读声。这是我搞的一项特殊活动,就是学生在介绍自己姓名的时候,还要背诵上学以前学过的古诗。于是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加上老师夸张的表扬,他们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在孩子们尝到成功甜头的兴奋中,我宣布今后每天晨读20分钟时间,老师要和大家一齐诵读古诗。

就这样,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选取从上古至而今的诗、词、曲,古今格言警句、成语寓言,让孩子们朗读背诵。至今,学生们已升入六年级,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这18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天天读,周周读,月月读,年年读。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到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孩子们畅游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吟唱着,诵读着。每天那习惯成自然的诵读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传统的每节课前的“课前一歌”已被学生自觉地换成“课前一诵”了。

1999年4月27日《人民日报》登载了“让民族文化血脉相传”的座谈会纪要。季羡林、王元化、金庸、余秋雨等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实施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读罢,我甚是高兴,因为自己几年前就这么做了。童年阶段是最好的记忆时期。“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每日的诵读既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记忆能力,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名篇。我坚信,每天20分钟,坚持六年,孩子们定能终身受益。

但有时背多了,时间一长,张冠李戴,顺序颠倒,这首那首背混了的事常有发生。对此,我采用“对号入座”的方法,即作者、朝代及内容的连线练习;采取“定位联想”的办法,即读每首诗文时,一边背一边记每个字、每个词、甚至每句话在诗文中的位置;采取手势语练背法,即伸母指表示老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伸出食指,表示每句读一遍,伸出两个手指表示每两句连起来读两遍,伸出三个手指表示男女生轮读,伸出四个手指意思就是试背。就这样,采取朗读、大声读、小声读,直到读出味来,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再让学生领背、齐背、对背。一首诗至少读10遍,背10遍。《学习的革命》中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伟大的方法”。我认为天天诵读古典诗文就是语文教育的最伟大的方法。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如此等等,正是汉语独特的魅力所在。孩子们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人耳,愉悦于心。

也许有人认为在学生们还不具备对精品文章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大量阅读,似乎有些简单和莽撞。实际上,这却是语文教育和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杨振宁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许多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70多年来,人生旅途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步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对诗句感悟更深了。

余秋雨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他本人10岁左右背诵诗文,直到40多岁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真是感受无限,他把这些感受写出来告诉读者,居然立即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热烈反应。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难想象巴金、臧克家、鲁迅、朱自清、郭沫若、钱钟书„„等人如果没有昔日足够的背诵积累会取得如此光辉的文学业绩。而且这种背诵积累不只用来培养文学家,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血脉文明素养和精神底蕴。上面提到的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我的学生们年龄还小,但目前已背诵了300首古诗词曲;200条古人、今人格言警句;200个成语典故(积累了800多条成语);100个寓言故事。此外,全班都读了《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哈姆雷特》等世界名著,读了秦文君、余秋雨、曹文轩、黄蓓佳等许多当代作家的作品。识字方面远远超过了《大纲》规定的任务。

随着慢慢的“酝酿”与渐渐的“反刍”,逐渐的量变一定会出现质的飞跃!我坚信,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精品,会同空气一样毫无痕迹地从学生的口中渗入血液,留存于生命之中。而且融会凝聚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意境,并将成为他们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以下是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开展的部分活动。

1.家庭自学充分利用家庭的有效时间学习古诗是巩固拓展古诗词学习的良好途径。目前小学生学习任务很繁重,学习的科目又多,再加上有些同学在校外还要参加一些音乐、英语、美术等方面的特长进修,因此,古诗文扩展教学的内容大多要靠学生自己挤时间自学完成。在这点上,教师的调度很重要。于是我周

六、周日的作业少留一些,寒假、暑假的作业少留一些,以便留出更多的空余时间让孩子学习古诗文。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了更多的古诗词。而且学生们大多养成了每晚向家长背诵古诗的习惯。

2.单元辐射学习单元辐射学习即以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材)出现的古诗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他相关的古诗来学习。例如教学《夜宿山寺》时引出李白的另一首《望天门山》;由贺知章的《咏柳》引出另外一首《绝句》;由杜牧的《山行》引出另外一首《秋色》„„这样,由于新出现的诗与教材中的诗是同一体载形式,所以学生都学得比较扎实。

3.组织诗歌朗诵会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我都要分别举行两次诗歌朗诵会。在所学的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代表们有的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编成小品进行表演。这项活动极大调动了他们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更使有一技之长的同学有了用武之地。经过两次评选,全班选出了5名背诵大王,教师给他们颁发奖品和喜报。 4.诗配画和诗化作文每周从背诵的3首古诗词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画面,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歌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就这样,每周我都能欣赏到孩子们依据诗词的意境表现出的繁花锦绣般生动的“美”。另外,每周还要求选一首改写成小作文,将浓浓的诗情变为生动可感的篇章。学生们有的利用电脑多媒体设计出所想象的画面,有的上网互读改写的作文。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每周进行一次。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将自己喜欢的诗词在头脑中加工、物化,既训练了想象力,又培养了绘画能力、作文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

5.诗文集锦让学生把自己学过的诗词收集起来,并贴上自己的照片,附上最喜欢的一句格言警句,再适当配上插图,贴在日记本上,看着6寸大彩照上那一个个可爱、神气、漂亮的模样,读着他们钟爱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名言佳句,我真是喜不自禁!

6.给诗人写信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求学生给自己喜爱的诗人写封信。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达2000多人,自村夫到皇帝,从稚童到老叟,诗坛群星灿烂。我让学生寻找诗人的足迹,了解诗人的生平、代表作及成才的事迹或悲凉的人生,写出对诗人的感受认识或者鉴赏评价。有的学生写道:“李清照奶奶,你的心情还好吗?”“谭嗣同,您够男子汉!”“李白,你的铁棒磨针的故事是真的吗?”“杜甫爷爷,我从未看见过‘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景象!”“虞世南先生,你的那首《蝉》难道仅仅是写不停叫着的‘知了’吗?不,你同时也在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在描写着自己。‘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感悟到其中蕴含的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这种活动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写作能力,既理解了诗人不同的精神境界又发表了新时代学子的看法。

这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成了学生精神家园,他们怎能不喜欢呢?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头

面对自己的学生,我时常感到身为人师,难为人师。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体会到,当我忘记自己是老师的时候,我才是最好的老师。于是班级里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晨读我和学生一起朗读吟诵;午会我和学生一起讲成语典故、寓言故事。我和学生都有《唐诗鉴赏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等书籍,师生往往在背诵基础上共同查阅领悟。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也为了不断提升学生超越教师的标准,几年来,我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背诵了几百首古典诗词。但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日子里,他们读得多了,看得多了,有时冷不丁冒出一个诗文典故或历史故事向你请教,任你学富五车也难以抵挡。这时就需要你坦诚地接受他们的“教导”。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咱们学了很多王维的诗,你知道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吗?”“当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轻松地答道。“那么,你知道最能代表这一特点的是哪首诗呢?”我说:“你说说看。”他说是《山居秋暝》。我一想,这正是我参加九年义务新教材编写时编进去的一首诗,于是我便大声背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当我说“怎么样,不错吧”时,他问我后四句呢?我说没有哇。结果他朗声背道:“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有些不好意思了,他却满面春风,洋洋自得。

前年,学生又给我提意见:“老师,让我们也过过上台讲课的瘾好吗?”我一听,对呀!“当仁不让于师”。这个主意好!于是全班的学生们争先恐后„„让我惊讶的是课堂气氛空前的活跃,台上台下都占有大量的古诗文资料,共同讨论和切磋。于是每周二的课堂上都由学生自己选定古诗文学习的内容,有时教师适当协助把关,经过精心备课,实现着互相激励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就在这样共同的进步中我和学生分享着快乐,在欣赏的喜悦中培养了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一位叫李京的同学落落大方地站在讲台上,他先范读了一遍,让同学听准读音认识生字,然后讲道:“这首诗的作者叫王昌龄,是唐朝很有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习的《采莲曲》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听我再配乐朗读一遍,请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然后把你想象的景象讲给大家听: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想象到在那一片绿绿荷叶、艳艳莲花丛中,采莲少女们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景象„„瞧!李京的教学方法多好!一开头就让大家在优美意境中自由遐想。

最精彩的是孩子们在家长面前的表现。每次开家长会,我都要让家长随便抽签考学生背古诗的情况。几十名学生站在台前,先是齐背,然后再自由抽背,最后点名背诵,即家长可以任选一名同学背诗。看到自己的孩子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吟诵,爸爸妈妈都露出满意的笑容,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在二年级的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同学的爸爸突然向正在背诵《枫桥夜泊》的同学发问:“你知道现在流行的哪首歌曲是根据这首诗改编的?”这位同学脱口而出:“《涛声依旧》!”台下顿时掌声一片。五年级时的家长会上,家长们专门挑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岳飞的《满江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等大人背起来都挠头的诗词,谁知小不点儿们都能脱口而出,通通不在话下,赢来了家长们的一片赞叹。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陶行知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诗词便是语文教育真正的“灵魂的粮食”。强化诗教,便找回了语文的灵魂。

我觉得,唐宋名篇是文学艺术深入到广大民众精神世界的切入点。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瑰宝。它非常精美又非常大器,非常朗朗上口又非常冶人性情,非常经典化又非常具有精神探索的锐气,它是一种长效的民族素养的滋补剂。因此我班诵读感悟古诗文的教学便以唐宋名篇为主。

教学时,我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背来背去,而是在朗读背诵过程中,用适当的启发,适时的点拨,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生命体验,激发对诗词的通灵感悟,用诗词所蕴含的美好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花点燃生命的火炬。有时我创设美妙的情境,娓娓动听地描绘诗词中的景象,学生便不知不觉地体验到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美妙意境中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关心。有时我用饱满的激情,凝神静气地表达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诗词中闪烁的对爱国主义思想的敬仰,从中给学生伟大民族不灭的精神和灵魂的积淀,并从崇高的人格美中发现历史透视镜、人生启示录和民族正气歌。有时,我也引导学生用维妙维肖的体态,尽情地、大胆地来表演自己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对诗意的理解。有时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允许有不同的感悟和见解,教师不作定论。由此孩子便大胆想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表现的是登高望远时心胸的舒展还是别的什么思想情怀。就这样,课堂上时常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

教学中我往往运用“移觉”理论,让学生闭眼想象诗的意境、诗的画面,让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在诗教的课堂上,一说“过电影”,孩子便心领神会马上响应。“过电影”有时发散,有时聚合,有时移动,有时定格。例如诵读《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描绘诗意,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

师: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幽静的小路伸向远方,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什么样子?

生:“篱落疏疏一径深”。

师:树上的花落了,叶子没长大,还没形成树阴呢?

生:“树头花落未成阴”(学生抢着应声回答)。

师:小朋友们急忙跑过来捉蝴蝶啦!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

师:抓到没有?

生:“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时有个学生急喊:“老师,请等一等,我马上就要抓着它了!”大家都静静地等着他,过了一会儿这位同学睁开眼睛兴奋地说:“终于抓住了,嗯,真难逮呢!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他还边说边做着手捏蝴蝶翅膀的姿态呢,再看表情更是一脸的喜悦„„

诗词所包含的审美和精神世界气象万千,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宇宙的奥秘,生命的启悟,感受到瞬间对永恒的顿悟,梦幻对现实的超越。但这些都不是逻辑推理所得,而是尽力把学生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火花。正是这种审美、怡情中的创造思维训练、科学的右脑思维开发,孩子们从诗词中听到了昆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看到了鸟儿的飞翔,溪水的流淌;闻到了青草的气息,野花的芳香;甚至会感悟到离合悲欢的人间话剧,苍莽宇宙的神秘浩渺,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继而敞亮了人生的道路。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教育就是要启迪和培养人的智慧。每个人的智慧都犹如休眠的火山,一旦点燃便有无尽的创造潜力。诗的教育要在学生心里点燃智慧的火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的双手和大脑结合起来。因为智慧就在孩子的手指头上。而语文动手实践的重要一环就是作文。

俗话说,孩子的心是块空地儿,种啥就长啥。我鼓励我的学生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由于我从不束缚学生的无忌童言,不限制他们作文的内容和体裁,鼓励他们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放开地想,放开地写,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极大发挥。他们已经从最初机械引用一些诗句为文章增添色彩,提升发展到化用意境、借用典故、仿写诗词,表现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创造能力。他们有时还向诗人“借钱”,有时来个“乱炖”,都颇具创造性。请看一位同学在1999年看罢中国足球再负韩国队时从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借钱”后写下的词。

球迷如聚①,心情愤怒,

久围宾馆不忍离。②

望足协,气难除,③

伤心当年经行处,④

老大已去,空留热土。

胜,百姓苦,输,百姓苦。⑤

词后还附有这位同学的注释:①形容球迷很多。②气愤的球迷久围队员的住所,不肯离去。③看看足协,更难受,他们就会说理由。④当年,中国足球在亚洲是老大(50—60年代),现在想起来真伤心。⑤球胜时百姓(球迷)东奔西去也很苦,输球时伤心得更难过。

同是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一位同学看完电视后疾笔写成:

北约干预南内政,帮助分裂难民生。

安南要其快停战,联盟索性全不从。

霸占领空还不算,挑畔炸我大使营。

捍卫主权和尊严,中国人民决不容!

2000年1月4日,期末考试成绩揭晓了,有位同学“马失前蹄”,从以往的名列前茅落到第十名,这位要强的孩子在日记本上连续写了三首词。其中一首自编词牌——独笑傲,另两首是《西江月》《生查子》。下面选其中一首:

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似旧时同,恰如一场大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算什么,仍笑明朝春风。

以上作品,教师未作任何修改。试想,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这难道不是极好的创造吗!在希腊语言中,诗人就是创造者的意思。诗的本意是创造,诗的灵魂是创造。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鲜活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最大发展,把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还给了学生,也把健全人格的自由发展还给了孩子。在六年级的一次作文课上,我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过去六年的古诗文学习你有哪些感受?二,学习古诗文是否与知识经济时代相悖?然后让学生们结合自身体会互相交流,回去查阅大量资料后写成文章,下面节选部分同学的观点:

——从来不知道孔子、庄子是谁,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的人就没有资格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呀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教我背“床前明月光”,上学后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不识庐山真面目”等就不离口了。一些名言警句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柳暗花明又一村”等渐渐成了我的口头禅。

——班级中早已形成了“李杜诗篇万口传”的良好学诗风气,诗词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特别好背,现在课本里要求背诵的白话文语段,与古诗词比起来我觉得是“稍逊风骚”了。

——现在科技迅猛发展,但我作为中国的少年儿童要面向世界,成为21世纪的主人,不能不站在中国5000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膀上。将来我要出国留学,把中国的古诗文介绍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另外,他们的分析鉴赏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经常向现行教材内容及写作样式发难。同时学生阅读的品位档次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些庸俗浅显的读物再也不能诱惑吸引他们了。正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998年省教委决定,吉林人民出版社给我们班(当时是四年级)出版了10万余册的优秀作文选《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从作文题《Good by双修日》《打假也要从老师开始》,从孩子的用词点题、概括的技巧到仿诗创诗的能力,我发现简单的文字并不简单,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一个班级就是整个世界。我想,对于作文选中富有诗情画意、个性鲜明、思想深刻等方面的如潮好评,正是我科研的结晶,更是学生在不断超越自我的里程中为自己塑造的人生纪念碑。相信,随着生命的不断成长,这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他们人生的旅途之上!回首诗化教育取得的成果,比照小语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实情况,我猛然想到,小学语文教育的出路不是就在我们的脚下吗?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

灿烂的明珠。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

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

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

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2001年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

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 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

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

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

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

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

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

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

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

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

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

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

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

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

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

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

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

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

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

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

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

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

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

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 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 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

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

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

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

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

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

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

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

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

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

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

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

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

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

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

解诗文。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

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

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

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

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

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

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

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点滴谈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作为文学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滋养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营养。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良好情操。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古诗词教学更为生动有效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有效诵读,品味诗歌之韵律美

众所周知,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朗读古诗是感受古诗、鉴赏古诗、体会意境情感的第一步,它有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那些只可意会的丰富内涵。对于不同的诗歌选择不同的有效的诵读形式,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找诗中互相对应的字眼,学生很快找到了:“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窗含”对“门泊”,“东吴”对“西岭”,“千秋雪”对“万里船”。他们还知道了这些字眼像对联一样词性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容易记忆。于是,整首诗就在学生自娱自乐式的你一言、我一答的诵读中渐渐熟悉起来。他们在诵读中,知道了诗歌描写的是春天来临时一派生机勃勃,热闹中蕴藏着宁静的景象。此时,我又及时配上音乐,加以适时的解说,学生便像唱儿歌似地将诗歌顺溜地朗诵并背诵起来。在有节奏的诵读中,诗歌所描绘的这种自然景物蓬勃向上、和谐之美,也在学生脑海中有了初步的印象,让学生随着诗人的脚步去欣赏那时空悠远的诗中情。

二、品词赏句,体味诗歌之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多为名篇,在这些诗句中诗人用词精妙,讲究一个“炼”字。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那些关键字词,通过赏析这些字词,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全诗的情感或意境有准确的感悟。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全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孤寂的境地。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引导学生品析“尽”、“闲”这两个字,再去读一读“高飞尽”、“独去闲”,就发现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尤其是“尽”和“闲”,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而诗人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学生在品词赏句后体会到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以“静”作为全诗的血脉,巧妙地抓住诗中的几个重点字,将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

三、激趣联想,领悟诗歌之内涵美

古诗词语言凝练、蕴含丰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无穷的想象,不仅要读懂古诗词的表层意思,更要读懂它的言外之意。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边读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以此种形式激发孩子对诗歌的喜爱。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寥寥数笔,用白描的手法,将一“垂钓”小童的认真、趣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教学时,我让学生读后想象小儿遇到路人问路时“遥招手”的情境以及接下去可能发生的事情。学生兴趣大增:有的说小儿听到有人询问,紧张得连连摆手,生怕惊跑了鱼儿。有的说小儿用手指指钓鱼竿,撅起小嘴,十指放在嘴边--“嘘”,告诉路人不要发出声音。有的意犹未尽,干脆和伙伴表演了起来……一幅小儿垂钓的景象,被他们描述得有声有色,让人自然而然地就体会到那乐趣横生的动人画面。

四、多样整合,享受诗歌之运用美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诗词歌赋本身所蕴含的美,陶冶情操外,要让孩子时时喜欢,还得细水长流,多样整合,让其有用武之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诵读经典 品味越韵》(北海小学教育集团特级教师董建奋主编),将古诗词教学渗透到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如每节语文课前3~5分钟,安排孩子们诵读古诗,每日评选“最佳诵读小明星”;每周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词,进行古诗配画并展示评奖;每月将孩子学习古诗词的收获汇报给家长……平时,我还注重系列性导学,如学习了《村居》后,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春之韵”古诗竞赛;学习了《望天门山》后,搜集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歌,开展“跟着诗歌游祖国”的快乐之旅;学习了白居易、王维等诗人的诗歌之后,搜集这些诗人的其他诗歌,组织“展示诗人才华”的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作文时运用名诗佳句……一系列的整合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古诗运用的独特魅力,使古诗词学习不再孤助无援,同时,也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古诗词带给自己的成功感和乐趣。

在这样的古诗词教学中,让孩子去亲近、去感受、去发现、去运用,古诗词这朵文学奇葩必将在孩子心中扎得更深,开得更艳!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工作

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很多优秀的古诗篇目,而且很多的诗篇学生都已经是琅琅上口了,但是如果想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诗当中去,却是存有很大的难度。在这次古诗词教学中,我翻阅了很多名师对于古诗教学的心得体会,并参考了他们古诗教学的教学设计,又根据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教案。从结果来看,教学还是较为成功的,细细剖来,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使用直观形象的图景,使学生进入诗境。

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古诗词又言简意深,不容易理解。如果

在教学中,利用书中现有的插图,制作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诗的意境,这样就比较的自然了。

二、指导朗读并做好示范。

在教古诗的过程中,老师固然要给学生讲解诗意,但不可多讲,也不 宜太深,应让学生从不同层次的诵读中去领悟诗意。因为古诗词的结构都合乎一般的节奏和韵律,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果加上表情朗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诵读过程中,教师不同程度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做好了示范工作,既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节省了课堂时间。

三、启发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领悟诗境。

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作者所描绘的情景进行合理的想象, 只要不脱离诗的基本情景,合理的想象是可以的,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周海荣老师教学的《所见》一课,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并创编成小故事 ,就非常的好,学生的兴趣也很大。

总之,教无定法。古诗的教学还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去做进一步的 探索,找到最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谈小学古诗词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设计通常是这么几个环节:教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学生自读→正词正音→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解读诗词内容→揭示主旨→熟读成诵。由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本中下一课是古诗词,教师尚未有半点要求,就有学生开始抱怨“又要背了”。确实,我国传统的诗词教学历来以诵读为主,讲求“读书千遍,其义自现。”朱熹老先生解释为:“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即晓其义也。”我们的诗词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这个传统,同样把古诗词诵读摆在最为重要的地位。不错,古诗词的营养要靠涵咏才能更好地被学生吸收,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学生学习渠道和知识来源的开放性,立体化和全方位,单纯以诵读为主的古诗词教学显得越来越呆板乏味,遭遇着学生越来越明显的排斥,因而显得举步维艰,力不从心。我校近几年以经典诗词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我们小学高段语文组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充当诗词特色教育的弄潮儿,以自主高效课堂教学为抓手,积极推进诗词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经典诗词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经典诗词的教育功能得到大大彰显。具体做法如下:

一、把古诗词教学与讲诗人小故事结合起来

讲故事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学习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我向同学们介绍白居易是我们嘉兴人的学生。这么赫赫有名的大诗人怎么是我们嘉兴人的学生?同学们兴趣大增。接着我向同学们讲了,唐代诗人顾况是今嘉兴海盐人,当时年轻的白居易带着这首诗去唐朝都城长安拜访顾况,开始时顾况说“长安居,大不易。”当看了他的这首诗,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加赞赏,说有了这句在长安生活下去就容易了。于是,白居易得到了当时名闻全国的诗人顾况的提携。原来有这回事啊!同学们兴奋不已,着实为嘉兴骄傲,甚至觉得父母不远千里来嘉兴打工实在是高明之举。

在教学宋代词人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我给同学们讲了辛弃疾单枪匹马奔袭几百里独闯金兵大营抓回杀害义军首领耿京的叛徒张安国的故事。同学们的眼前立即浮现出一位叱咤风云的豪侠的形象。原来这是一位大英雄写的词。再读这首词,同学们就兴趣倍增了。

二、把古诗词教学与古诗新唱结合来

在古代,凡是诗词佳作,都在民间广泛传唱。“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课堂上,典雅、清丽的古诗词名句配上时尚流行的优美旋律让同学们如痴如醉。从《鹅、鹅、鹅》《春哓》到《明月几时有》等等,课堂上常常回荡着同学们青纯、烂漫的天籁之音。同学们浸润在古诗与音乐营造的海洋里,如饥似渴,欲罢不能。

三、把古诗词教学与给古诗词配画结合起来 给古诗配画要求学生领会古诗,吃透古诗,将诗境巧妙地化为画意。古诗配画,不仅是古诗形象的解说词,更是古诗意境的再创造。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生活经历体验,将古诗的意思画出来,不但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更能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艺术氛围。

四、把古诗词教学与亲子诵读结合起来

我们是一所新居民子女学校,学生家长都是来自边缘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养相对比较低,要组织亲子诵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几乎所有的家长会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婉言拒绝。但我们不退缩、不放弃,电话不行,上门相请,几次不成,十几次请。终于有家长被感动,向单位请假参加我们的诗词朗诵辅导,再正式参与课堂亲子诵读活动。我们的亲子诵读在广大外来民工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南湖晚报》还刊登了我们亲子诵读的照片。家长做工要加班加点还参与诗词朗诵,孩子们的诵读热情就益发高涨了,在校读,在家还想读。

五、把古诗词教学与诗词写作结合起来

读写结合是被证明最为有效的教学途径之一。诗词写作只有在大容量诗词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学生诗词写作,有利于学生积累诗词常识,提高诗歌诵读、鉴赏能力;有利于学生增强文学底子,提高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下面几首是我校学生自己创作的诗:

六(1)罗小翠

绿而修长的身影,

风的嘴唇用它吹出幽幽的声音。 生命的节律一节一节, 支撑起挺拔的躯体。

形象传神的诗句,蕴涵做人的道理,含蓄隽永。小诗告诉我们:做人要像竹子那样,既要虚心,更要正直、坚贞、富有骨气。

早春

六(2)班欧小琴

冰雪已融化, 小河唱得欢。 小草探出头, 想把春来找。 其实它不知, 春是它自己。

小河欢乐的歌声吵醒了睡梦中的小草,春天到了。最后两句活泼俏皮,耐人寻味,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自信,要懂得欣赏自己,接纳自己,学会自我肯定。

闹春

三(1)班 张洪铭

春到柳条发新芽,

风吹绿草探出头。

雨润花儿花更艳,

百鸟争鸣春意闹。

柳芽、春风、绿草、春雨、花、鸟合奏出一支春的交响乐章。小作者明白诗要有意象的道理。这首诗告诉我们,建设和谐集体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需要我们每个人为之付出努力。

夏景

六(3)谢珍珍 清早池边游, 远望荷花艳。 晶莹露珠流,

笑脸池中现。

此诗好在全诗没着一个“我”字,但处处透着“我”的踪迹,以及动作神态。传达出自己喜悦的心情。这首诗启发我们,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当你遇到烦恼,心情郁闷时,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善于自我减压,保持乐观。

小溪

六(1)张琴

一条闪闪发亮的小溪, 欢快的向前奔跑。 甩下一串串银色的音符, 目标是音乐的海洋

此作把小溪归大海与音符组成音乐糅合在一起,比喻精妙,灵动而优美。小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勉励我们,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矢志奋斗,勇往直前,百折不回。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以苦为乐,积极乐观,充满必胜的信念。

小桨

六(3)张玉坤 轻轻地划过水面 激起一圈圈波澜 你

划在了我的心湖上 此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读者欣赏之后不免揣测:作者到底有怎样细密的心思呢?作者想通过这首小诗暗示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能拨动我们心弦,有能让我们感动,能启发我们思考,能激励我们奋发的美好的人和事。我们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丰富情感,锤炼心志,陶冶情操。

亲爱的婆婆 四(3)黄小明

新年到了,

我拜托风儿给您送去最衷心的问候。 我叮嘱小鸟给您捎去最动听的音乐。 祝您永远快乐!

巧妙的构思,对仗工整的诗句,表达对婆婆深切的思念。百善孝为先。这首小诗告戒我们要敬重长辈,珍爱亲情,学会感恩。

春思

五(1)班 黄丽丽

春春风风携携春春雨雨,,

悠悠悠悠泥泥土土香香。。

此此情情生生此此景景,,

怎怎不不思思故故园园??

小思一温小作作者者触触境境生生情情,,思念念故故土土,,一个个问问号号营营造造出出幽幽幽幽而而浓浓浓浓的的思思乡乡之之情情。。温家家宝热首爱这宝总总理理教教诲诲我我们们,,热爱爱祖祖国国,,首先先要要热热爱爱自自己己的的家家乡乡。。爱家家乡乡就就是是爱爱国国。。这首首诗诗提无心不不提醒醒我我们们,,无论论身身在在何何处处,,心中中都都要要装装着着自自己己的的家家乡乡。。不能能给给家家乡乡摸摸黑黑,,不能能给给家家乡乡亲亲人人丢丢脸脸。。

三(1)班 刘秋豪

浓浓香味四处飘,

引来蜜蜂勤采蜜。

不知花瓣落多少,

好似蝴蝶在舞蹈。

从“引来”、“不知”、“好似”这些用词,看出小作者老练的诗风来自日常的积累。把落花比喻为蝴蝶舞蹈,十分形象生动鲜明。花儿奉献了香气又奉献了美丽,小作者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幸福源于助人为乐。

春海

三(2)班 袁雨茹

桃花红红满树开,

梨花雪白似银海。

油菜黄黄满地金,

万紫千红春来临。

小作者深谙“诗中有画”之真意,调色斑斓,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这首诗以万般明朗的色彩宣示:生活是多么美好!大自然是多么美丽!我们不可虚度年华,要珍惜大好春光,努力学习,绽放自己的旖旎光彩。

六、把古诗词教学与编剧结合起来

把古诗先写成剧本,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排演,然后在课堂进行正式演出。 例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千古绝唱,大概是中国妇孺皆知的。

如果改成这样断句,则成为一场“像模像样”的话剧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

背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

幕启:

行人撑破旧油纸伞,做欲断魂状出场。遇牧童。

行人: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作遥指状):杏花村!

七、把古诗教学与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我们曾经编写了一个相声段子,叫做《古诗知多少》,先在课堂上表演,后来又在学校艺术节上演出,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博得台下一片欢呼。

八、把古诗词教学与诗词美读结合起来

美读建立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建立在对诗人所处时代大背景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对诗人生平际遇以及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深刻认识基础上,建立在对诗词写作具体背景洞察的基础上。我们向学生简单传授一些诗词押韵、平仄和朗诵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带领学生美读。我们还经常性地播放名家古诗词诵读,与学生一起揣摩训练。古诗词美读先以课堂为主逐渐向外扩展。每个班级成立朗诵组,每个年级成立朗诵队,学校成立朗诵团,经常性地参加校内外诗词朗诵表演和比赛,以此为核心辐射全班、全年级,乃至全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校学生古诗词诵读蔚然成风,与经典诗词有关的画诗、唱诗等活动也轮番上演。诗词课堂教学生机勃勃,魅力无限。

古诗词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常常采用“释题——读通诗句——解释字词——串讲诗句——总结思想”的老五步法,花大量的时间串讲诗句,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把完整和谐的诗词艺术品分解得支离破碎,把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扫荡殆尽。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丝毫不能体会诗词中蕴藏的情感,更谈不上品味其意境美。作为师者的我们,只能是空悲叹:古诗词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的不容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古调虽好空自爱,今人无心多不弹”

——诗性泯灭 陷入困境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并推荐了70篇。对于这些古诗词,我们进行了悉心地指导,在全校上下开展了“诗词进校园”活动,每天背诵积累。有一部分学生确实已经熟读成诵,烂熟于心,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有几个人能将这些优秀的诗文应用到实际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当中呢?更让我痛心的是,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期,却远远没有自己记忆深刻、持久。不禁让我感叹:何时才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这就是古诗词的悲哀!我想,学生对于古诗词表现出的“不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诗词本身的不可解。我们进行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但忽视了,诗词一旦被人为的用一些语句去解析,诗词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样子。中国大多数文论家都主张:以“会意”的方式来感受和传释历代诗歌作品,这样,我们才有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在言外”、“言不尽意”的说法。我们在教学中,如果以现代语言、现代思维去“硬译”古诗词,把诗中的“意”直解为“义”,就使古典诗词失去了其本来的韵味,失去其独有的意境及精神价值。诗只能是凭借自己内在的语言,使学生贴近它,用心去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和诗意。 2.周围环境的改变。和千百年前相比,我们用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进行交流、阅读、习作,语言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学生,跟随着文化多元发展和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步伐一同成长起来,大众媒体文化(比如网络文化、影视文化)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时代已经不再要求我们像古代的诗人那样在低吟浅唱中浑然无我,写下不朽之作。

3.教育自身的因素。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但在选编古诗

词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在课外的诗词阅读上,则多呈无序、随意状态。教师在踏上讲台后,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繁重,校园外缤纷世界的种种诱惑,使得“偌大的世界,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更多的教师为了对付考试,指导学生背诵知识性的条文,如作者名字、作品名称、内容大意、地位价值等,而对于作品本身极少品味。在教学中,往往表现为:重内容,轻意蕴;重传授,轻感悟;重背默,轻朗读。这样,课堂也了无神采,索然无味,促成了学生对古诗词的不爱。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性复活 古诗新教

“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留心做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在语文教学的领域中到处都有可以让学生爱上的东西,古典诗词也不例外。古诗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和哲理的境界中细细品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我们不妨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1.体味:“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同时,品味诗词的过程也应当是一种个体行为。因此,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只有读,才能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例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个„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宝玉听了香菱的讲诗赞道:“既是这样,也用不着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也在他的《创作的经验》中写道:“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

因此,我们在诗词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形成意象,体会诗境。

如:在教学贺知章《咏柳》(三年级下册)一诗时,对于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如果仅停留在串讲句意上:“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这无疑把鲜活的诗句缢死于苍白的解释中。为此我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悉悉梭梭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这样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接着我再次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风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升华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2.绘 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读书的过程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由有声的语言变成有形的画面——既入于眼,又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形于画。在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用图画表达与诗相同的意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强化对诗的理解,感受诗中的神韵,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诗词中用字的传神和内在的精髓。通过自己设计图画,动手绘制图画的过程,比起单独地阅画,也更能调动学生们学诗的积极性。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一幅画本身就是一首诗,古人喜欢的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草》的教学,我们可以借助简笔画,画尽草的枯荣,画出草的生命力,更是以简洁的图画引领二年级的小朋友领悟了草的精神。

又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四年级下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教学时,我主要采取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的方式,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然后,说说自己从诗中看到的景物;最后,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心目中的诗境。诗中那翱翔自如的白鹭,红艳欲滴的桃花,碧绿流动的春天,往来翕动的游鱼,斜风细雨中忘我垂钓的渔翁——构成一幅红白相间、青绿相映、动静相和、物我相称的秀丽、惬意的图画。给诗配画,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悟,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培养。

3. 唱 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欣赏诗词,除了体会意境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感受作者的感情。感情的表达,主要靠声音,借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感情。2006年12月初,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在北京市平谷区“古诗词歌曲进校园”活动启动式上,以歌曲的形式演唱古诗词。老师和学生代表人手一张《谷建芬古诗词歌曲20首》的CD,孩子们一边听谷建芬讲解,一边摇头晃脑的吟唱《春晓》、《明日歌》等诗词。古韵谱新曲,就是为了让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滋润和现代音乐艺术的陶冶。

事实上,诗与乐在艺术起源上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诗经》就是当时社会上广为传唱的民歌,后经周王朝乐师按风雅颂三种音乐风格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统计编订。《楚辞》的产生也与楚国民歌、巫歌有着密切关系。可以想象屈原击筑长歌,本就是配乐演唱的诗体。宋词元曲,更是“依声填词”,都是可以唱的。此外,格律诗虽不是专供演唱用的,但是由于汉字特有的四声特点,它靠音节的组合,富有乐感的节奏,高下抑扬的声调,组成极富音乐的诗章,也可配乐演唱。实际上,中国古代诗词,已配曲演唱的诗歌还有很多,如岳飞词《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王维的《阳关三叠》……

教学时,我们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诵读,同时,更应该帮助和鼓励学生将学习的诗词自己配上音乐演唱。通过演唱,不仅唱出诗情画意,寓教于乐的使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又同时通过自己的音乐活动感染他人。 4.引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中的绝妙佳句。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积累为积极积累,可为文章增色不少。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时,可设计这样一道填写诗句的练习题:“(

)”,春节就快要到了,我们更加思念远在外地的外公外婆。外公外婆,请让我们早日团聚吧! 不难看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均可填入。

有时也可以提供语境,练习运用诗句。例如:

① 啊!终于爬上山顶!我站在山顶上,杜甫的“(

)”实在是太妙了,向下望去,深深地为其壮美所感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 昨天中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老师给我讲的习题,豁然开朗,真是“(

)”于是迅速地解出了这道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除此之外,在现代文教学中,也可以适时地引用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例如:在教学《风筝》(三年级上册)一课时,课件出示“儿童放风筝”的背景图,图中有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我说:“同学们,你们瞧,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拂面,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放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面对此情此景,学生一定按耐不住,情不自禁地朗诵起这首诗来。这样,以现代文《风筝》为立足点,巧妙地引入《村居》一诗,既复习了诗文,又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5.实践:“春种一粒粟,秋收成颗子”

我们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从课堂学习中延伸出一个或若干个主题,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课内的“感悟熏陶”式教育引向课外综合实践的广阔天地。通过实地考察、画面呈现等手段让学生认识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鲜亮;“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清静……使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美好,在心中引起情感的激荡,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对诗词的热情。

活动前期设计主题,有指向性地指导阅读,捕捉相关信息。活动中期开展古诗词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通过诗句吟诵激起学生对诗词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去主动学习积累诗词;活动后期以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例如:在五年级安排一次主题为“四季”的古诗学习周:即以“四季诗”中的“春游青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为引子,组织春、夏、秋、冬四季诗词的主题式诵读与学习,分别命名为“春之声”“夏之韵”“秋之色”“冬之语”四个篇章。具体推荐篇目:“春之声”:《春晓》、《登城春望》、《春夜喜雨》、《早春》、《晚春》等;“夏之韵”:、《望湖楼醉书》、《临湖亭》、《山亭夏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秋之色”:《山行》、《秋夕》、《山居秋瞑》、《秋词》、《秋思》等;“冬之语”:《江雪》、《早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惊雪》、《对雪》等。学生按不同季节所推荐的诗词选择活动形式(如主题班会、班级诗刊、辩论会等)进行综合性的学习。

当然,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及活动形式是多向性的,各个班级或学习小组可自主选择,并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活动。主题教学的优点是使学习更为系统、有序,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回归生活 诗意栖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不难发现,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古诗,经过时间的洗礼都有特定的意义。其中相当一部分诗中所蕴含的观点至今都具有进步意义。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将诗中的观点引入现实生活,把时代的活水引进诗中,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为我所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标准》)为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潜心学习,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培养自身的“书生”气质。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描绘了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的至上境界。这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诗人都是一些非常执着的人,一生都会执着于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的新鲜的感受──美感。人一旦有了这种诗人的气质,就能更多地保住童心,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 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诗歌教学活动也应该保持一份诗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尘嚣弥漫的今天,让老师和同学在诗歌的世界里诗意地栖居。到那时,面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我们定会发出新的呐喊:古诗词教学,想说爱你也容易!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方法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探索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探讨

古诗教学方法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活动总结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方法(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试论小学古诗的教学方法1

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