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20-03-03 13:49: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新密市直第三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1.萦绕心中的情结----理想中的课堂充满情智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管理,我们对课堂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总希望课堂上老师能激情澎湃,灵动机智,游刃有余;学生精神抖擞,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师生平等对话,情感交融,智慧碰撞,如沐春风。在愉快和谐中,思维的河流在汩汩地流淌,智慧的宝库在悄悄地丰盈,情感的种子在茁壮地发芽。师生身心愉悦,精神饱满,不知不觉的完成教学任务,当堂解决问题,带着笑容与满足步出教室,投入轻松的课外学习与生活。教师教的优质、高效、幸福,在没有过重课外辅导与质量压力困扰的教育氛围中度过几十年职业生涯;学生学的主动、轻松、愉快,生活多姿多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幸福生活与成长的精神家园。

2.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来自课堂的挑战和思考

走进课堂,我们发现,大部分课堂了无生机,还处于低效状态。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师生之间有的是知识传递,而缺乏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死气沉沉,教师严肃紧张,低效劳动,无效劳动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埋下了课内损失课外补的隐患。教师教的劳累,在沉重的压力下体会不到事业的乐趣;学生学的辛苦,品尝不到学习的幸福。课堂教学的劣质、低效,成了制约师生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瓶颈,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3.“爱心育人、育人爱心”的办学理念需要情智共生的课堂

爱是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育人、育人爱心”的办学理念的确立,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课堂是落实“爱心育人、育人爱心”办学理念的主阵地,情智共生课堂是播撒爱心,培养爱心的有效载体。

4.众里寻他千百度-----与情智课堂邂逅

几年前,在郑州农大的礼堂里,我们有幸听到了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老师的观摩课-----《天游峰的扫路人》。孙老师充沛的情感,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的启发引导,对学生恰当而又真诚的鼓励点燃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的积极主动,富有成效。整个课堂学生小手直举,小口常开,小眼放光,小脸通红,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蓦地,令人眼前猛然一亮,茅塞顿开-----这不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理想课堂吗?后来,通过网上深入的学习,我们对孙双金及他的情智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构建我们的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决心与信心。为不让情智教育这棵“淮南的橘”到了新密以后变成“淮北的枳”,我们因地制宜,开始了漫长的探索之路。

二、模式的详细解读 1.理论依据:

(1)当代教育的呼唤

当代教育呼唤两大精神:一是科学精神;二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慧”问题,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感”问题。现代教育教学的本质内涵就是情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大写的人。人是由一撇一捺支撑起来的,这一撇上应该写着“高尚的情感”,那一捺上应该写着“丰富的智慧”。一撇一捺有一个交叉点,就叫情智交融,和谐共生。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健全的、大写的人。“情智课堂”就是为了培养下一代成为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大写的人。

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教育的两大领域------情感领域和智慧领域,并且相互促进,和谐共生,人的发展要求情感和智慧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我们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最高理念就是“情智交融,和谐共生”。

(2)新课程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一维是“知识和技能”,二维是“过程和方法”,三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以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可以纳入“智慧教育”范畴,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纳入“情感教育”范畴。因此可以说,“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理念不约而同,异曲同工。

(3) 心理学研究理论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尤其当人处在兴奋状态之下,往往会灵感涌动,妙思连翩,奇思异想,层迭不穷。相反,人如处在压抑、恐惧的学习状态下,往往思维之门禁闭,大脑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教学如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该理论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这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生是一个知情合一的人,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情感经验和认知方式做事。教学就是要提供一种人道主义的、令人愉快的环境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他们能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能使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地统一起来,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不以权威、指导者自居,其作用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条件,教师只起到顾问、咨询服务的作用,他应学生的要求参加讨论、探索。该理论要求我们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理自由和安全的学习环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伙伴关系。

2、情智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情智共生课堂教学的土壤和空气。

(2)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唤起是情智教学的重要原则,因为无情的教师教不出有情的学生,无情的教学创造不出情智的境界。

(3)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以智启智,以思启思也是重要原则。因为没有思想的教师教不出有思想的学生,没有智慧的教师也撞击不出智慧的火花。

3、情智课堂的外显特征

情智课堂在学生的身上有如下表现:

“小脸通红”它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它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它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3、情智共生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与环节设置:启动情智-----生成情智------展现情智----发展情智

4、应用范围:语文、数学

语文学科

入境------启动情智

--------内涵:这是一种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以至心灵震撼的过程,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在教学情智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而教师可以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来引导学生接受情智。

--------操作说明:激发兴趣,引发学习热情

(1)认新入境:依据教材特点,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认疑激趣:根据预习,主动设疑,展开思维触角。

(3)认境激情: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

感悟---------生成情智

-------内涵: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语文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学生在生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像,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学生的情感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迁移,可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过程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乃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可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操作说明:

(1)初读感悟,诱发情智

尝试读好:

感悟的基础是读好文章。学文伊始,教师运用各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把文章读的正确、流利,引导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的含义通过有声的语言形式,正确、连贯地表现出来。(本环节相机检测学生掌握生字、多音字、词语等方面知识的情况)

尝试感悟:要学生在初读时,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尝试质疑: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2)细读感悟,深化情智

感悟形象: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感悟作者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

感悟情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人文情怀,感悟文中的表达方法与技巧。

感悟写法:学生细学课文,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方法与技巧。

联想成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诱发创新思维的生成、引导学生适时适地联想,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把相关的知识点以问题、填空、作业的形式适时呈现,当堂掌握。)

交流-------展现情智

--------内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亲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体悟急需倾吐。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并发展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操作方法:

(1)辩论式交流: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

(2)倾诉式交流:学生对课文深入的感悟以后,产生一种急需倾诉的欲望,想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化成有个性的语言倾诉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就要成为倾听者,同时也要成为倾诉者,与学生产生共鸣。

(3)拓展式交流:语文学习要注意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超文本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多元的,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表达----发展情智

--------内涵: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表达,不仅是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常常闪现和迸发灵动的火花。

------操作方法:

(1)迁移表达:让学生经历由仿到创的成长过程。在迁移运用中,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感运用能力。

(2)想像表达:幼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像和梦幻的时期,情感一旦被激发,想像的翅膀也就能迅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想象点,引导学生想象,当然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要将想象力的开发,开阔情怀的培养与言语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3)感受表达:对语言文字的材料,每个学生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更要引导学生感受别人的表达,要让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不仅体现在语言符号的理解上,更要体现在对语言符号所包含的情感性体验程度上。

情智共生 追求卓越

情智互动 言意共生

让情智共生走进语文课堂

情智教育模式

以读促写,情智共生

导入情智共生 课堂构出精彩

趣思相融 情智共生(改)

情智课堂

情智英语

情智课堂

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
《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