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

发布时间:2020-03-01 16:38: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

一、

“读”文本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可以先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采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

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1:

a/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给我们的启示: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双眼。

b/译文:有个人白天去别人家里偷画,刚拿画出门,主人就从外面回来。贼感到很窘迫,手拿着画跪着说:这幅是我家祖宗的画像,穷的没办法,我愿意用它和你换几斗米。主人听了大笑,嗤笑他愚蠢,挥手呵斥他离去,也不取画观看。主人进了大堂后,发现挂的赵子昂的画消失了。

c/给我们的启示: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双眼。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二、

“圈划”文本

在短文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圈划工作,可使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关注注释,圈划适当

课外文言文一般会给予同学们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通过这些来帮助同学们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同学们往往在阅读中迅速浏览,

1 一晃而过,等到语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参照注释。这样一来,时间也浪费了。与其这样,不如及早圈划,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关系早作准备。 如人名,古文中往往只用名或官职名等来指称,同学们如果不参照注释在短文中将之圈划出来以示区别,极易造成混淆,形成理解的偏差。例如语段2:

a/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b/译文: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文中 “起之为将”“ 起为吮之”的“起”是人名“吴起”,注释中解释了,但有些同学们不关注的话,会将“起”解释为“起用”“起身”等,这就形成了错误的理解。对地名、时间的圈划也如此。对于疑难字词句的解释,则更需要在短文中圈划和注明,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疏通文意。如语段3:

a/原文: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晏子辞而不受,三反。公曰:“寡人有此二,将欲服之。今夫子不受,寡人不敢服。与其闭藏之,岂如弊之身乎?”晏子曰:“君就赐,使婴修百官之政。君服之上,而使婴服之于下,不可以为教。”固辞而不受。

2 b/译文:景公赏赐晏子白狐大衣,美丽的花纹,价值千金,派梁丘据送给(晏子),晏子推辞不接受,如此三次。景公说:“我有这样的衣服两件,想让你穿它,现在先生不接受,我也不敢穿啊。与其把它放起来,怎么不得上把它穿在身上呢?”晏子说:“您的恩赐,让我修习百官的政事,您在上面穿(这件衣服),而让我在下面穿(这件衣服),不可以教化百官啊”坚决的推辞不接受。

文中的“茈”注释为价值,“弊”注释为“破旧”,“ 不可以为教”注释为“不能教化百官”,如果没有以上注释,同学们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影响到对主旨的感悟。而如果将这些字词句圈划而出,并在语段中作相应的标记,同学们就能快速有效地疏通文意,而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于注释和语段间来回搜寻。

2、

关注人物,圈划言行

课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关系也较简单,但由于是文言,所以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而且文虽短,意却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较含蓄。因此,在默读、朗读等的基础上,要注意理清人物关系,分清主次人物。然后,针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适当的圈划;并且针对圈划内容思考人物发出言行的理由、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为人。如语段4:

a/原文: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b/译文:东坡写的诗文,一写完就被人们传诵。每一篇到了,欧阳修就因为这每一篇诗文终日高兴。前后都像这样。一天,他和他的儿子讨论诗文,欧阳修感叹道:“你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世上的人再也不谈论我了。”崇宁、大观年间,苏轼被贬海南时所做的诗非常盛行,后来的读书人不再有说欧阳修(的诗)了,这时朝廷虽然曾经禁止(苏东坡的诗文),赏钱增加到八十万,(但是)禁的越严传诵的

3 越多,往往凭借着自己有苏东坡的诗多而对别人夸耀自己,士大夫不能诵读苏东坡的诗文便觉得没面子。但是有人说他的诗不雅。[2 1.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 ” 2.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感受到欧阳修什么的品格

3.这篇文段表现了苏东坡诗文的成就,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落 笔 辄 为 人 所 传 诵 5.解释字 类( ) 是( ) 夸( )

6.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此类推”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7.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答案:

1、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更不会谈及我!说的是欧阳修感叹苏东坡后生可畏,已经赶超过做为前辈的自己,人们已经将目光与焦点从老一辈人聚焦到了新一代后辈的身上。表现出欧阳修善于奖掖人才、提拔后辈的开阔胸襟。

2、因看到别人诗文成就高而感到高兴,表现出欧阳修关心后辈人才,心胸开阔的品格。

3、在写法上采用侧面反衬的手法表现苏东坡的诗文成就。作者没有正面说苏东坡诗文如何如何,而是通过欧阳修的预言,崇宁、大观年间士大夫争诵苏东坡诗文禁而不止的事实来反衬。

4、落 笔 / 辄 为 人 所 传 诵

5、解释字

类( 像) 是( 这) 夸( 炫耀,夸耀)

6、感受到了欧阳公谦虚的心理。

7、士大夫不能朗诵东坡的诗,便觉得自己气短。

同学们先圈划出文中欧阳修的言行,再加以分析。如:欧阳修面对苏东坡的文章表现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通过圈划思考明白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欣赏 ;又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的圈划弄清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赞叹之情,如此一位胸襟开阔的大文豪的形象就活在同学们心中了。 另外,也不要忽视对次要人物的言行和表现进行圈划,因为次要人物往往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的作用。如:《东坡诗文》中“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这句话如果能够圈划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是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赞扬了苏东坡的文学造诣。

3、

关注议论,圈划中心

有些短文在故事情节结束后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等等。圈划这样的语句,可以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语段5:

a/原文: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b/译文: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失了,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道路本来是平坦的,可是了陷入空想,抓住某点感受,就自恐命危的人,看涸溪(2张)到这个瞎子可以省悟了

5 吧! 道理

c/启示:这则寓言它告诫人们,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勇于探索创新。

文末的“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就是一句感叹语气的议论性语句,在阅读中圈划,就可以概括出“为人处事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勇于探索创新”的启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三、疏通文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1、

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首先,平时要注意进行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也就是将课内所学的关键实词的含义充分掌握,然后熟练地运用到课外文言文中。如:常见的“使”、“为”、“去”“易”等的几种常用意义熟记于心,碰到具体语句选择适合的意义。还比如常见的一些通假字,也要了然于心。 其次,要学会采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这种方法可能会出现一个单音节词可用多个不同意义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并结合具体语境或前后文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词。如语段3中:“晏子辞而不受”的“辞”有“告辞”、“推辞”、“辞退”等多种解释,结合具体语境,应为“推辞”。

再次,注意文中词性的转换。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同学们掌握文言文的词性,同学们要对此有意识。如: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转换为状语等,了解词性的转换,对于更好地疏通文意还是很有必要的。

2、

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

首先,同学们要熟悉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如: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其它还有“乃”“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

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课外文言文方法指导

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教案

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60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