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0-03-03 18:40: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赵国平苏毅超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摘 要:各成人高校的立体构成教育,大多数情况下兼具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性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未必适用于成人高校的立体构成教学。本文在分析成人高校的学生特点和立体构成的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适合各成人高校特点的、复合式的“一课两制”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式教学,以满足各成人高校立体构成教学的特殊需要。 关键词:成人高等学校、立体构成、一课两制、互动式教学

一、《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立体构成,源于20世纪初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设计基础教学实践,它“通过一系列数学化结构的几何形态,并施以标准化色彩,按照各种不同的组合构成方法,创造出各种非自然的形态造型,这些造型有的可直接用于设计中,有的可启发产生其他新的造型”。在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系)的课程体系内,《立体构成》属于设计基础课程,是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大多数成人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将其列为必修课程,通过《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立体方面的造型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 为将来从事设计实践打下造型基础。

在普通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系)内,《立体构成》课大多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相对的独立性。任课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基础课程要为专业设计教学服务这一出发点来看,这种模式的指导思想无疑是符合设计教学规律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名优秀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力)。

以本科四年制的各大艺术设计院校(系)为例:其在读学生大多具有艺术和设计基础。早在其中学时代,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经验,对形式美各因素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多已经接触过三大构成(即平面、色彩和立体构成),树立了比较牢固的构成观念。进入大学后又经过了比较系统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教育,为学好《立体构成》课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在艺术设计院校(系)整体艺术、设计氛围的熏陶下,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通过自学、专业实践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等手段来获取的。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强,也比较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但这种模式,未必适用于成人高校的立体构成教学。笔者也曾经在最初的几年立体构成教学中尝试过这种模式,效果差强人意。成人学生结构的复杂性及其专业基础和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使得单一模式的教学极难有效开展。因此,必须建立适合各成人高校特点的《立体构成》课程新教学模式,才能满足各成人高校立体构成教学的特殊需要。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笔者提出建立复合式的《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模式——“一课两制”教学模式,并将之应用于艺术设计各专业的《立体构成》课的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一课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所谓“一课两制”,是指同一班级、同一课程内,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大课” 与“小课”相结合,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立足于成人学生特点和《立体构成》的课程特点,实施“一课两制”的复合式教学;积极开展多种媒体、多种手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一)在教学模式上,实行“一课两制”,大、小课相结合。

各成人高校的立体构成教育,大多数情况下兼具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性质,而不能简单

①地将它列入高等教育的范畴,最多只能作为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高等教育属于专业教育,其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这里主要是指艺术基础和设计基础)的学生。而各成人高校的学生显然并不在此列。除了极少数毕业于美术或工艺美术中学的学生以外,大多缺乏艺术天赋,没有艺术和设计基础。在进入大学之前,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立体构成教育,甚至连更基础的平面构成及色彩构成也没有接触过,构成知识极为欠缺(只有少数本科层次的成人高校的学生情况稍好)。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另外,各成人高校的学生结构比较复杂,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内部,其专业基础和文化素质都会有较大的不同,根本无法实施单一模式的教学。

“一课两制”的教学模式,便是基于以上诸因素提出的。

在授课之前,任课教师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做初步的调查摸底。根据其专业基础的不同,将该班分成两部分。将少数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组织为一个相对独立于所在班的“小班” 。

正常授课面对全班同学,即上“大课”。主要讲解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法。从最基础入手,内容的讲解与辅导,要特别注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基础相对比较差的同学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于原属非艺术类生源的各专业学生,授课时应尽量从最基本的形体入手,多进行基础造形技法的传授。对于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对其较为熟悉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原理在形式美学中的反映,要重点讲解,并尽量安排能够发挥其逻辑思维优势的作业练习。讲解尽可能地详细、具体、直观。课程前期注重知识量的积累,注重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概念的感性认识。而到了课程后期,在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和审美意识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其专业基础的不同,“小班”同学可有选择地放弃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

而“小班”的同学,基本功比较扎实,可在“大课”之余进行小集体授课,即上“小课”。由于人数较少,可灵活选择授课时间和授课地点。在教学方式上,以自主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手段上,多种媒体、多种手段相结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式教学。

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系)的《立体构成》课,大多安排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课之后。通过对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对形式美学的造形法则有了些许的认识,但仍很不足。立体及空间概念的存在,使得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相比,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复杂。从二维平面观念过渡到三维立体观念,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对于部分立体空间观念差的同学,甚至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适应。

所以,立体构成教学应首先从立体与空间观念的培养入手,让同学们首先对立体的形态特征、空间的虚实、动静感、平衡感、量感等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前期的作业,应注意基本形体和基本空间关系的把握,使其树立牢固的立体、空间观念。

立体构成中的立体、空间概念,大多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对于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的同学来说,仅仅靠对文字和图片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们不能够提供更为直观的立体形象。照片只能提供单一观察角度下的立体效果,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件作品,其效果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观察同一件物品,对物品的形状、色彩、大小等的判断也不尽相同(对于规则的、简单的几何形体来说,效果可能会稍好),所以要有大量真实的作品来进行演示。对于《立体构成》课的教学效果而言,实物直观远远优于模象直观,模象直观又远远优于言语直观。如果在实物直观的基础上再加上图片的绘制,结合模象直观以此来突出其本质要素,则更为有效。当然,照片也必不可少,通过图书、资料和网上下载等手段,各种照片所能够提供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现实中的三维立体作品(由于立体构成作品往往需要占有一定的空间,在教学中不可能一次性展示太多的实物)。而且,平面二维的图片在携带和陈列、展示方面的方便程度,远非三维的立体构成作品可比。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多媒体形式的电脑辅助教学方式能更充分、更直观展示授课内容”,已经成为“当今教学模式的主要趋势”。同时,积极开发网络课程,开展网上教学,可以突破一定的

③时空界限,以弥补因成人学生到课率低而造成的课堂交流不足的缺陷。

即便如此,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际操作,以及多方面的互动,也仍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立体构成的实操性很强,所有的空间以及立体关系必须通过材料来表现。因此,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对各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加工方法,进行较为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培养学生对各种材料的认知,甚至可以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集中在一起,使同学们对着材料找灵感,籍此培养他们对材料的感受,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只有亲自动手制作,才能对材料的成型特点和制作工艺有亲身的感受。在作品构思和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进行不断地修改,学生有了更加直接的、更加真实的感受。所以多做作业,以此来不断地加深对专业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十分必要。

在这里,互动式教学不仅仅指的是师生互动,还包括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大”、“小”班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尤为重要。因此,在作品的构思与创作阶段,应该两课合一,以充分发挥“小班”同学的优势,使其带动“大班”的同学。《立体构成》作为一门研究视觉美学规律的课程,感性思维占极大分量,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其知识点的非线形的特征,决定了单靠集体授课是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只有通过个别辅导与充分交流,才有可能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立体构成的造形法则。而且,不同的学生所理解的方式不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相同。只有通过互动交流,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 在“一课两制”的模式下,“小班”是依据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以及学生自己的意愿组成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强。在灵活的教学方式下,在作品的构思与制作阶段,“小班”学生在创造性方面得到了充分发挥,作品的质量水平比较高。

“小班”所取得的成绩,对“大班”有一定的激励和促进作用。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对“大班”同学成绩的提高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大课”的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大部分同学的专业基础水平的缘故,“大班”同学也比较容易适应这一模式。

通过多种媒体、多种手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同学们掌握立体构成知识的难度有明显降低,理解、消化的周期缩短。在作业安排时,以

二、三个人为一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构思作业,使同学们做到了优势互补。同学们普遍反映,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问题。对于专业基础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较差的同学,这一做法意义更为重大。事实上,两个同学合做十个作业,比之每个同学做五个作业,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的立体构成作品,参加广州市学校科幻美术创作大赛,获得了大学组的

一、二等奖各一名。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为以后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造形基础。学生所学的立体构成知识,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设计实践中。其中的产品设计以及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参加省、市级高校大学生设计比赛,共获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优秀奖若干。

四、讨论与建议

从设计基础课程要为专业设计教学服务的角度出发,立体构成的教学,除了讲解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法以外 还要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各专业不同的教学要求。

中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除了部分美术和工艺美术中学以外,基本上没有三大构成教育。而且各大艺术设计院校(系)的设计教育观念大多比较片面,往往将美术等同于艺术,忽视文学、诗歌、音乐、戏剧、建筑、雕塑、书法等学科门类对设计教学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视觉美学现象的专

④门研究,更为欠缺。

因此,要学好立体构成课,就必须鼓励学生翻阅大量优秀的图书资料,多参加高水平的专业展览和专业讲座,从书法、舞蹈、建筑、美术、音乐、诗歌等诸多艺术领域找灵感,并“从生活中学会观察,科学地认知各种物象形态”,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采取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手段,能够全方位地、较逼真地地模拟现实中的立体构成作品,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各种立体、空间关系;省却了材料的购买、加工等麻烦,节约了时间;摆脱了材料加工与制作的限制因素,使同学们可以集中精力于形体的创造上来,对于开拓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建立适合各成人高校特色的立体构成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应立足于学生情况的复杂性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立体构成课的课程特点来组织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作者简介:赵国平(1969—),男,汉族,河南郑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形式美学和环境艺术设计。

苏毅超(1960—),男,汉族,广东番禺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

⑤参考文献:

[1][2][4]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3] 张柏盟.电脑辅助立体构成教学研究[J].装饰,2000,(5).

[5] 蒋纯利,曹屹.论“立体构成”教学中构成观念的培养[J].镇江高专学报,2006,(2).

立体构成课程小结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课程小结

浅析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论文

立体构成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 建筑制图与识图》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