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0-03-03 23:08: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是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前提和先决,如何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其充分就业,已成为摆在县委、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据2010年9月对全县10个乡镇20个村40个组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柞水县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但农村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减弱等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就业问题,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来抓,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10上半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3.79万人,突出表现在:

1、省外实现劳动力转移比例明显提升。目前,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在省外就业的人数占17.8%,同比提高10.1个百分点。

2、青壮年是外出务工的主力军。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在21-40岁的达76.1%,16-20岁的比重为17.4%,41岁以上的比重为

6.5%。

3、建筑煤矿业仍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建筑煤矿业占转移人数的89.1%,住宿、餐饮业占4.4%,交通运输、仓储业2.2%,批零贸易业4.3%。

4、八成以上转移劳动力拥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7%,高中文化

程度的占33.4%,大专及以上程度的占7.5%。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随着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和生产技术进步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

当前制约柞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1、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劳动力供大于求。调查显示,目前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拥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只有10%左右的受过专业培训,这样的文化素质很难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就业需求,面对就业压力,他们显然缺乏竞争力,就导致出现了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目前,柞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3.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40.8%。

2、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一直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乡镇企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密集型发展转变,劳动就业技术成本增加,加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水平欠佳、经济效益不景气等因素,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影响,当前依靠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难度进一步加大。

3、城镇自身的严峻就业形势的制约。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造就了一批下岗失业人员,加之柞水县城镇化水平总体还不高,使得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聚集承载功能不强,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转移的矛盾突出。

4、劳动力市场的制约。目前,柞水县拥有赴疆拾棉农民工等一批劳动力转移品牌渠道,但是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只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农村劳动力流动大都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的却很少。据调查,2009年,农民自发外出打工的占81.9%,有组织的转移仅占18.1%。这表明,柞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大部分处于无组织和无序状态。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它是一项系统战略工程,实施好这项工程,有赖于城乡互动、紧密配合,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妥推进。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目前,由于城镇容量和再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限制,近期内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是难易现实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就近内部转移农村劳动力。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业化进程。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开发延伸多条产业链,推进产业化经营,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二是加快提升工业经济的核心拉动力。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生产情况的监测与调度,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当前出现的影响生产和经营的不确定因素,维持好建筑煤矿、运输、餐饮等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以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柞水溶洞、凤凰古镇等景区为龙头,充分发挥城郊乡村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周末度假、

旅游休闲等项目建设,延长更多游客在柞逗留的时间,开发特色旅游农产品,促进郊区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拓宽服务渠道,增加就业容量。

2、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容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职业农民向工商业者的转变,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一是加快县城扩容提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扩城兴园强龙头,打造经济核心区”的思路,全县上下要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和项目,加快更多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创设更多就业岗位,打造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集聚地。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高起点规划小城镇,搞好供水、供电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促进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镇街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小城镇快速发展。同时,以产业开发、市场开发来促进小城镇建设,注重发展乡镇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突出发挥小城镇的个性和特色,形成具有特色区域的功能专业化的小城镇,带动更多农村人口由“离土不离乡”向到小城镇就业的“离土离乡”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3、强化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要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一是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依法举办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依托劳动就业、农业、教育等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常年性的、专业性的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承担社会就业培训主要任务;二是建立以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为重点、素质培训和岗位培训并重、职

业培训和扩大就业相结合的长短结合、高中低配套的培训模式,为培养出富有特点、符合岗位条件的技术人员提供保障;三是把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使求职务工人员拥有全国通用的技术等级证书和上岗证书,让更多受到培训的求职务工人员参与到就业行业中,扩大就业提高劳务收益;四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外派劳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严格培训,规范外派劳务人员行为,提升劳务素质,以一只品行规范、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外出务工人员队伍,树立起柞水的良好形象,稳占已经取得的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拓新的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4、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平台。一是培育中间组织,作为沟通、连接剩余劳动力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媒介,建立起信息交流平台;建议成立“柞水县农村劳动力市场管理服务中心”,并明确一名县政府领导分管,保障劳动力转移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尽快制定出台《柞水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实施办法》,规范劳动力市场主体行为,保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平衡供求数量,保障劳务质量,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三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广播电台、网络等各种渠道,及时、准确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造成的损失。

(柞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张宸熙 井绍君 陈小文)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doc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及对策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现状调研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陕西柞水县 柞水县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