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0-03-02 20:28: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这样说,主要指语文课所花的时间,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能力还不成正比,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的原因,有语文课程复杂的原因等等。在这里我们找找自身的原因。就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1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把课文都讲“肿”了。我们的阅读教学还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还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学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二)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些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活动化,提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改精神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和盲目模仿等原因,教学中盲目活动的现象有所增加,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活动越多越好。如:有的教师一节课内让学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且都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有的课,一节课安排八九次讨论,而内容都是极其简单的问题,学生本来不感兴趣,也无法展开讨论,造成时间浪费。应该说任何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式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钩,都是得不偿失的。的确,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下面结合小学语文学习“景”字的教学来谈谈这一问题。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执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老师出示生字“景”,学生讨论后交流识字方法。

生1:日加上点横头加上口再加上一个小字。

师:很好!

生2:日字头加上北京的京。

师:真棒!

生3:我给大家猜个谜语,“一个小朋友叫京京,在太阳底下晒太阳。”

师:不错。刚才这些同学都说得不错,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识记“景”。

在本案例中,教师把提倡识记方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记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记法就要“尊重”,这样就是“自主”。我认为,提倡识记方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但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记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记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记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谈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此外,在案例中,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很好!真棒!”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新课程指导下的教学评价,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分等,而是有效地促进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案例中学生的回答都是正确的,但是显而易见第三位学生的发言更能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一点,更有效的评价学生、鼓励学生。我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

(三)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考试、评价原因,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把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上,而口语交际、习作教学受到了忽视。不少教师认为读写是“硬”任务,课标有要求,课本有任务,学校有考核,完不成任务,考不出好成绩向谁都不好交待。至于“口语交际”是“软”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对于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往往以点带面,“蜻蜓点水”带而过。这种形式主义影响了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与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因而,大部分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仍然是低水平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而习作教学有不少教师这样认为,在考核时只是亏好不亏赖,也就使部分教师对习作缺乏有效地作前指导和具体的讲评,所以,语文教学的内容只集中在阅读教学、识字教学上,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大大缩水,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四)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课改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深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本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又如,有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用了十几分钟来折纸船。这些方法颇具有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五)教学方式转变了,双基落实不到位

1、识字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居高不下。学生书写不够规范、整洁,中、高年级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师对识字、写字的强化训练不够。

2、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好像一提到“淡化”段的训练就理解为“不要进行”段的训练。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就应该包括理解段的能力。我们知道如果不理解每段的内容、层次,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而且,概括段落大意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这也是一种阅读能力。

3、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意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不到写的训练。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不让学生去感悟。认为“淡化段的训练”也就是不要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致使学生作文能力有所下降。

4、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们很茫然。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依据教材、教参把课文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层面上,却不能从课文中提炼出重点字、词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六)教学观念滞后,课堂教学沉闷

目前,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依然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上课的第一任务是执行教案,并且一个个预先设计好的情节不停地问,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逐一说出提纲中预拟的字眼,实际上是让学生“猜”教师手中的底牌,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实在说不出,最后还是由教师一锤定音,教师问完了,教案设计的“板书提纲”,便一字不落地搬到黑板上。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不活,语言不活,缺乏创新意识,老师宁愿上去上一堂平平常常的错漏不多的课,也不愿上一堂有创意的耳目一新的但有可能失败的课,教师如此,学生亦然,自己没有十分把握,不敢回答问题,宁肯重复别人的发言,也不敢冒一下“危险”,更不敢力排众议,独树一帜。

(七)课外阅读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PPT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