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中问题(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2:04:3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一、立论的依据

以本课题作为学校总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和“夯实教学基本功”的切入口,理由如下:

(一) 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新课程的课堂中,课堂提问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老师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有的一节课能设计几十个问题,问的学生晕头转向,课堂被 “问”得乱七八糟。如何科学设计课堂问题,问题是“问”得是否适宜,是否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是否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得多少虽不能以次数的多寡论,但总有一个适度问题,同时提问的“问题”一定要科学,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二) 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发掘学生的潜力

人类的大脑内部有千亿个神经细胞,这已是科学上不争的事实,然而,人脑的力量虽令人敬畏,却也难以捉摸。唯有先懂得如何去开发脑中的无限潜能,才能真正运用这份力量。我们必须先接受一个观念,那就是真心的相信人与生俱来的潜力还没完全展现出来。课堂教学设计中如果能科学设计问题,能使人的智力机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反之,人的智力活动就会受到压抑。

(三) 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经常讲,要研究大纲、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如何研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教学中是否能准确地得以把握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去突破重难点,这个值得我们思考。科学设计课堂的问题能突破难点,能克服学生畏难思想。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得到了提高。

二、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一)理论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二期课改全面推行。二期课改最富有创意之处是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期课改适应了新时代的教育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学效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的好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掘学生潜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对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各种问题的设计,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把学生带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首先,一堂课中,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什么问题上,通过什么问题的设计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研究的意义之一。 其次,一个教学设计中通过什么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人生知识和经验储备,是我们研究的这个问题的又一意义。

最后根据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在教学设计中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能通过讨论、探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这也是我们研究的意义之一。

三、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问题的“度”,夯实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通过本课题研究,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难点,掌握重点。切实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 研究的内容

1.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进行教学。2.在政治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进行教学。 3.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进行教学。

四、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

五、研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推荐第2篇: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平顶山市实验高级中学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题;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次了,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仍然死搬硬套、张冠李戴,表述时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产生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造成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说,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引入新课、设计问题、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

这是一种常用的铺垫性“问题设计”,即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针对学生实际,在 相关知识联系的“挂钩点”设计问题。教师从教材内在规律出发,巧设悬念,通过导 语为传授新知识铺平道路。让学生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思维跟着老师的节拍“走”。 例如,在讲动量定理时,可以设计“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和一块海绵上,结果有什么不 同?” 学生能很快得出正确答案,接着我话锋一转,问“为什么出现两种不同的结 果?” 留下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仅创设 了物理情景,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释疑的渴望,唤起了学生的思考和注意 力。

二、讲授新课、设计问题、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事半功倍

1、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认知问题和思想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我这样设计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 机械能减少,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成为一个严谨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巧妙的“问题设计”,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计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知识需要与原有知识水平之间产生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2、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传授,为了教师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以下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体、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遵循认知规律、优化问题设计、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不当,内涵外延不明确,让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简明扼要,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三、结课时设计问题、反馈巩固、发现不足,揭示规律、承上启下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要在概念教学结束后,还要有针对性设计一些题意明确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自满的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帮助。特别是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度度和深度。

另外,在某一物理知识教学结束时,设置一个或几个与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旧课、开始新课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主动的探讨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完光电效应一节后,我这样设计问题:你现在对光如何认识,你是支持牛顿的微粒说还是支持惠更斯波动说?光究竟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提出了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光的波粒二象性,揭示微观世界的特殊性埋下伏笔。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还在继续,可达到“余音绕梁” 的效果。

四、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2、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什么?” “你是怎么想的?” “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

总之,“问题设计”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恰如其分的“问题设计”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真正做到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问题设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实验高级中学

邮编:467000)

推荐第3篇:故事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故事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其实课堂上设计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情。那么针对故事设计阅读理解问题也比较复杂,因为看上去很简单,就是针对故事提几个问题。但是提什么问题,怎么提,我个人觉得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我们经常到小学听课,比如说发现老师提的问题要么太简单,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就能回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太大、太泛,或者本身措词不清楚,这个学生回答不了。这是我们学生经常遇到的,所以我觉得这两个问题需要思考。我个人建议首先提问的时候尽量不要提那些特别明显的、一看就知道,甚至连学生都不用想一想就直接回答的。

尽量是让学生略微有一些需要思考、或者需要观察一下的,比如说我们看了一些图,这个图里面有一些东西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有三个人,你问学生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要看你的学生,如果你的学生是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可以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比较好的学生这个问题可以跳过。另外要去观察,比如说我们曾经有一个故事里面,第一幅图是一个大的背景,那个背景到底是什么,其实并不是特别的明确。有可能是一个大商场里面的一部分,有可能街上一个街角。这个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另外还有一个地方,比如水果摊有一个人在卖水果,问学生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呢,是一个free market,还是一个水果展示的地方,还是一个什么其他的场景,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讨论。所以提的问题不要太简单,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包括观察环境和人物。另外提的问题也不要仅局限故事中人物说的话。因为很多老师一看故事眼睛马上盯着那个barber中的那些话语,然后就问故事中的人物在说什么。这样就简单了。就是说,他不针对故事的情境去设计,而是其中一部分话语,这些话语不是不可以设问,就是你不要只局限于这些话语来设问。还有一个就是提的问题不要太general,就是太泛了,学生不容易回答。比如说故事里有很多人,然后有的时候老师就问What is the girl doing?那么这个故事有好几个girl,老师心里可能知道是哪个girl,但是故事里面有好几个女孩的话学生就不知道你说哪一个,这个时候没有根据说名字,包括故事中没有名字的人物。我记得有一个故事里面背景有一些除了主人公以外还有其他的人物,男的女的都有,老师提问题的时候就要具体说一下,那个穿什么衣服的那个女的在做什么或者是什么样的,这样就更具体一些,不要提得太泛。另外老师们也不要一味的去检查学生是不是理解了。因为这些问题是帮助他去理解的,他的问题不是完全检查他是否理解,这个时候是引导他通过回答问题去理解故事,而不是像我要看你懂了没有,我先提几个问题检测一下。

◆不要从检测的角度去提问题。在老师们设计这些问题的时候,要针对这个故事整体提出针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有层次的问题

因为所有的问题,比如说有一些问题是直接能看出来的,有一些问题可能需要动点脑筋。特别是我们有一些故事之间它的逻辑关系,教师有时候故意设计一个悬念学生需要去观察不同的图之间找到一个点。比如说有一个故事里面,他们在量体重,结果一个个子矮的孩子的体重反而比个子高的那个孩子体重更重,后来发现是Mocky在人家量体重时他把脚放在那上面去了。结果个子比较矮的Ann的体重反而比个子高的Ken的体重还要重。这个时候就反映故事故意编排的埋伏,这个时候问题设得稍微难一点会更好。

◆帮助孩子们来理解故事,除了用设计问题、提问题帮助孩子来理解故事,还有其他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某一个教学环节它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或者是目的还可以有一些方法。比如说在教学当中,我们发现有一些老师,就是在听完了整体的故事以后让学生去听故事排故事的图片。这样的故事往往是它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生听完以后能够把它根据他听到的内容能够排下来,排顺序。还有就是根据学习的内容,可以把描述的故事的句子和图来匹配,这肯定是要求比较高的,这就让学生能够认读这个词、认读这个句子然后和图片匹配。还有在教学当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是通过表格让学生边听边填写。比如说先提出一个问题,在表格当中比如画了几个人物,你都听到了哪些人物呢,你给画出来每个人物都在做什么,比如说购物,谁买了什么样的东西,那么某一个东西的价格是多少,我想这可能都是一种对故事理解的很好的一种方法。

实际上就是说从故事中获得信息,完成一个图或者完成一个表,或者完成其他的问题都有可能。过去我们可能过多强调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其实另外一个重要的进展就是获得信息,从所听所看到的材料获得信息。获得信息和理解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这恐怕也是一个要加强的。

推荐第4篇:浅谈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谈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季老师谈到的导学案过程设计的流程非常清晰,在我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我认为流程设计中的问题设计比较重要,下面我针对问题设计部分谈一谈我的做法。

在数学代数部分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学习研究,要达到建构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因此在《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部分内容中我是设计的,首先结合课标的要求和课本内容先设计一个可以利用的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此问题在设计时具有一定的目标性,把学生引向新知,同时激发他们对问题研究的兴趣。

下一个环节考虑到探究性的知识一般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因而在设计问题时,我将分层次设计,让问题层次的难度逐渐提升,促使学生利用旧知,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提高学生的动脑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中教师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性问题,目的在于让他们感兴趣的同时转变学生的定式思维习惯,逐渐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这样来完成一节课,虽然只学习了而道题但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能主动思考寻求方法,主动探究提高能力,当学生把“要我学”逐渐变为“我要学”的时候,他可以凭借他强烈的学习需求,学习愿望来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浅谈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李健菲 20

12、0

8、21

推荐第5篇:生物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内容摘要:

关键词:问题设计基本原则课改

问题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课堂的节奏;通过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通过问题教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益;通过问题教师可以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问题教师可以减少知识的灌输,增加知识的引导,可以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将课堂还给学生。

问题设计的原则有哪些呢?

一、导入问题,妙趣横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问题如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则本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思维灵活,反应加快,课堂效益也会有明显的提高。例如:讲述脂肪的功能时,我设计了“为什么说胖子怕热、瘦子怕撞”的问题,结果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都很好。

二、预习问题,简单全面

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因此预习问题宜简不宜繁,否则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学生知难而退。

三、过渡问题,承上启下

例如:学完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总反应式后,我顺势提出:“根据总反应式,你能说出影响有氧呼吸的因素吗?”这样自然过渡到新知识“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的学习。

四、重点问题,由简到繁

例如光合作用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教学,笔者设计了六个问题:①光合作用分为哪两个阶段?②光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有哪些?③暗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有哪些?④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什么?⑤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了什么?⑥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一个统一整体?如此设计,逐层推进,学生学得容易,岂有不会之理?

五、难点问题,分散递进

例如“同质量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是糖类的二倍多”这一难点的理解,可以分散为三个问题:①有氧呼吸第几阶段放能最多?②放能多少与[h]的多少和氧气消耗量有什么关系?③观察糖类和脂肪分子式中的c/h,谁的大?只有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才能完全理解上述难点。

六、实验问题,侧重操作

例如,显微镜的使用一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目镜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②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③载物台的上中下分别是什么结构?④字母“e”在显微镜下是正立还是倒立?⑤高倍镜看到的范围大还是低倍镜看到的范围大?这些问题很多生物教师是把结果在理论课上直接告诉学生,而笔者则是设计为探究问题,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做显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操作技能。

推荐第6篇:故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故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故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巧妙地通过一个个提问来引发幼儿积极思考和应答。

一、面向全体,引发思考

一个班级中幼儿的发展水平会有差异,个性也不同。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以调动全班幼儿的兴趣与积极主动性为目标。如在故事《小猴卖O》的教学中,可在讲故事前提问“小猴要卖O,谁会来买呢?”这样的问题会让每个幼儿都能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且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这个故事的结尾有个问题“他们的O各是什么东西?”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把它分解,如“小鸭买的O是什么?”“小猫买的O是什么?”在幼儿回答问题后,对能力强的幼儿要适时追问,引发进一步思考。如当幼儿回答出“小鸭要买的O是游泳圈”时,可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而对能力弱的幼儿要及时给予辅助提示,如当幼儿回答不出小老虎买的是足球时,可辅助提问:“什么球可以让很多人在草地上踢来踢去呢?”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又能体验到成功。

二、简洁明了,目的明确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来设计问题,尽量避免诸如“你是不是不能同意他不这样做?”之类的拐弯抹角、深奥难懂的问题。另外,还要避免太长的陈述,有的教师怕幼儿听不清楚问的是什么,先说一大堆的话再提问题,或是提出问题后,又马上加了很多说明,让幼儿不能专注思考。

好的问题应能为教学目标服务,能紧扣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帮助幼儿梳理经验,使其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如故事《小猫钓鱼》中的问题设计就比较简练:小猫第一次钓到鱼了吗?为什么?小猫后来钓到鱼了吗?为什么?猫妈妈是怎么说的?等等。

三、一问多答,激发创造

故事中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但教师不能拿唯一的答案去束缚幼儿的想象、类比、推理等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能引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使问题的答案多元化,尽量避免单一的选择性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以《小猴卖O》故事为例,教师不仅要让幼儿知道小猴卖给小伙伴们的是什么东西,还要问一问“你是小猴,会卖给小伙伴什么东西?”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想象出相应的物体,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四、以问带论,发展语言

设计这种问题主要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展开讨论。如“你还有什么地方没听懂?„„你喜欢故事里的谁?喜欢他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些问题可促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积极思考,使他们有问题可提,有话可说。

五、适时提问,留有余地

提问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能在开始问的不留到后面,需要在最后问的也不能提到前面来问,也可以边讲边问。但无论哪种问题都需要给幼儿预留充分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空间、时间,尽可能地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六、积极评价,提升经验

问题问了并不是完了,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回答,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对幼儿的答案往往有一定的期待性,对与自己期待一致的答案往往会充分肯定,对其他的答案则容易出现“请你再想想吧!”“嗯!”“噢!”等模糊的评价,有的教师还喜欢重复幼儿的答案,这都不利于培养幼儿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追问,以帮助幼儿梳理和提升经验。

推荐第7篇: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的设计

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的设计

蔡静丽

选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历史教学方法的设计,实质上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状况、课堂类型以及教师的素质等,对已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或发展创新,从而使用最适当、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阶段在所有的教学方法中,利用率最高、渗透性最强的当属“问题式”教学方法。下面就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实践略陈管见,欢迎批评。

一、问题教学的概念和地位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图示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等仍在广泛地应用着。此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教学环境的改善,中学历史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电脑教学法(又称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历史情境创意教学法、历史探究教学法等。其实,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实际上很少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互为补充。为了更好地发挥各种方法的优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课堂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问题的设计基本上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但有时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也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设计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正如说评书的人讲到关键时候总要卖关子吸引听众一样,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们也不妨在课堂中对学生一试。比如,我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具体内容之前,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有关“禁毒”的宣传资料,然后提出了有关毒品的问题,结果很容易地把学生带进了课堂,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很显然,这里的“问题”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着较强的伸缩性。一堂常规的历史课,无外乎导入、教学内容呈现、小结、评价等步骤,课堂问题的设计就散见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此可见,所谓问题教学方法,并非完全分离于其他教学方法之外,单独操作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统领和转承的作用。这种通过教师设疑,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再质疑,然后通过其他手段或解疑、或归纳概括、或展开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形式,就是问题教学方法。它最大的特征是教师设疑和学生质疑的统一。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最重要动力。记得当学生时,几乎所有老师都在讲“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等等。在教育教改不断发展的今天,这种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一直使用的传统方法,特别是在历史课教学中,仍然有着谁也无法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二、问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近年来,很多教师都在探讨问题教学,但在实践中的效果却不一致,特别是那些流于形式的“启发式”和不分难易程度的问答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淡化了历史学科中的创新因素。采用问题教学方法,就必须着眼于如何设计问题?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无时不有,无时不在,一个匠心独具的教师设计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学中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但又不能凡事都问“为什么?”。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设计出好的问题,使教与学结合地更为流畅呢?

首先,教师设疑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有悬念的设疑,可以诱发学生围绕着问题积极地思考,产生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欲望,从而巧妙地向学生引发学习任务,创造出探索知识的最佳情境,如前文提到讲授“鸦片战争”内容的案例,这种设疑往往使用于导入新课时。

第二,教师设疑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难易适中,不能太偏或太难,使学生回答困难。比如,在讲完“五四”运动的史实后,如果马上提问:“‘五四’运动为什么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这一问题显然超出了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结果就会造成有问无答的局面;又比如,讲太平天国运动时,提问“既然农民战争具有历史局限性,为什么还要肯定农民起义的积极意义?”,这样的理论问题不仅偏难而且有很大的争议性,中学生是很难答出来的。不过,教师设计的问题也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即能答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自然也就不具有启发性。 第三,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思考的内容设疑。如: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我针对教材中的两个子目提出以下问题:“欧洲经济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为什么说商品经济不等于资夲主义经济?如何理解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巨大影响?货币地租在资本主义萌芽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是什么?这样,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环环相扣的若干问题,经过我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既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问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起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设计问题时还应注意创造性。创造性的问题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辩论,可以激发出独创性的见解,更会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升华。如: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的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的几个问题:(1)既然但丁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为什么他的作品中还充满着宗教的色彩?(2)既然马丁、路德在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还宣扬“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3)既然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为什么不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这些问题,虽然对历史知识比较薄弱、能力偏低的高一学生只有在讨论和积极思考中才能初步解决,但是教师不能避而不问。实践表明,这些问题正是教学中学生的质疑点,在这里采用问题教学方法,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老师点拔启发下,学生通过积极思辩,既加深了对历史概念(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问题教学方法中的“引导”和“评价”

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会?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问题教学方法中的问题设计很关键,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法,而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则意味着学生能不能学会;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则意味着教学是否成功。因此,问题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

判别问题教学方法是否成功的标尺之一,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活跃。因为现代教学主张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解决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辩论,因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角度不同,所以在辩论中会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对不同的结论或观点不能妄加评论,而是要积极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我们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应该是:不怕学生观点有误,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哪怕是提出了错误观点也要表扬。这种做法实际上也算是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即培养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不会思维到敢于思维和乐于思维的思维习惯,这更符合学生历史思维的形式和发展规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是在他们积极思考与激烈的争论中闪现的。

记得在“文艺复兴”教学中,我曾设计了一道看似简单的问题。“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什么?”,没想到引发出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一场政治运动。我随即在课后组织了一场有关文艺复兴实质的辩论。结果,辩论双方振振有辞,难解难分,现将学生辩论的部分观点摘录如下:

甲方: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理由:(1)因为文艺复兴是为了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改变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2)人文主义是一股社会思潮,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3)因为教材中没有提到与政治目的有关的词语。

乙方:文艺复兴是一场政治运动。 理由:(1)文化运动只是一种现象,一种变革社会的方式,其本质是一场政治运动。(2)既然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的,其目的肯定是想通过取得政治权利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3)初三政治教材中说:当时是封建制度压制了资产阶级的发展,拥有大量财富的资本家的野心不能满足,于是只有在政治上取得统治权利,才能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法律”,于是便产生了革命与斗争。由此可见,在思想文化运动背后隐藏着资产阶级的政治目的。

对于双方学生的辩论观点,我并没有立即给予评价,没有肯定其中的某一方,也没有摆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因势利导,先对参与辩论的同学的学习态度进行了肯定,然后对两个观点进行了辩证地评价,并激励他们在课外继续讨论,在继续学习中验证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历史课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方法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可以说是每位教师都曾经使用也将不断使用的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更好地结合,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改革,加强对问题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设计是我们从教者的义务和责任。

推荐第8篇: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但冷静反思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是在“改革”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充当了知识的“传递者”还是知识的“引路人”?学生的学习是真的“主动”了吗?我们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学生的“收获”成正比了吗?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原因是我们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改变,教学设计中“定”的东西太多,它成了我们课堂改革中的累赘和束缚。现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问题设计中问题太“固定”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根本反应不过来,一副茫然失措的样子,或者是应答如流;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如果学生回答的内容在教师教学设计之外,教师就不断地引导、纠正学生的思维,让他回到自己的设计上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当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些教师始料未及的问题时,我们大多以“今后会讲、高学才学”等语言来搪塞过去。诸如此类的现象还很多,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太“固定”,究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没有在教学中去发现学生存在的真正问题并加以解决。其实我们不也如此吗? 我认为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最基础的基础是博览丛书,至少与该堂内容相关的问题必须掌握,这不至于总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也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设计更多与此相关的问题,但注意弹性把握,太难学生会茫然,太简单学生学生应答如流也没意义。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过多引导,要给足够的时间。不要老想牵着学生鼻子走,可放手让她们去驰骋。

2.教学设计中方法太单一,不新颖。

教学设计中我们的教学方法太单一,如老都是讲授,讲练结合,实验,学生讨论,小组竞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的方法更该多样化。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竞争意识。因此我可多法同时应用。如提出一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多组竞赛,再全班探究问题所在。使课堂轻松愉快。 3.教学步骤不多样化

教学步骤不多样化,特别我们学校,教案本学校固定,必须按学校模式书写。开始一定是学情分析,然后三维目标,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引言,教学步骤,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后辅导。无聊 。

我认为应放手给老师让我们教学设计多样化,不是为应付学校而准备。我认为针对不同课题步骤可适当调整。

推荐第9篇: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实现教学目标这个核心上,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有密切的关 系。通过学习,结合教学实际,就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以下浅析: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偏重于教师的教

由于理解上的片面,或者是传统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建立在以教为内容的基础上。如:“通过分析,使学生懂得„„”、“听录音、看图片,让学生„„”等。这类目标的设计,主要是从教师如何教着手的,它显然背离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这一中心。“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目标,表现为教师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或者说它着眼于教而落脚于学。”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明确通过本文的教学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使学生会做什么,而并非是教师怎样去教,教什么。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等同看待

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学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教学要求则是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具体愿望或条件,希望得到实现。很显然,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并非一回事。在教学要求上,教师可就“如何教”设计自己的方案,以实现教学目标,行为主体是教师;而教学目标是“应表述通过学习后学生的行为发生什么变化”,往往要求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结果,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的联系与区别,不能“喧宾夺主”。

三、“三个维度”和“三个方面”混淆不清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建立在“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上,“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更倾向于从三个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阐述。

四、重结果,轻过程。

五、重教材,轻学生。

推荐第10篇:浅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怎样在物理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

梅(伊宁市三中)

从人的认知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 激发思维 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二、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秋千、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 遵循认知规律 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第11篇: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排队中的数学问题复习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画图方法解决求整体的特殊情况(求和加

1、求和减1),在依据信息画图过程中,

试图以和文字表达建立起联系,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图清晰地建立起数量关系,体验用画图解决问题简洁、直观的优势。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目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第一条就明确指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纯粹从推理计算来说比较困难,于是想到用画图架起直观与抽象思维之间的一座桥梁。

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图的形式支撑从而是问题更加生动直观,为学生沟通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图形表征便于学生能用最原始的“数”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激活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知识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便于学生为画数学图来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形象支撑,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数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解决排队问题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多算要减去,少算要加上。

教学难点:辨析何时需要加1,何时需要减1。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会排队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排队,排队做游戏、排队买东西。排队可十个数学问题,动物王国中正在进行队列比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感受一下排队中有趣的数学问题。

1.依据信息画图。

羚羊队出场了,羚羊队长在队伍的最前面,它说:我后面有5个运动员,你能猜猜我的

小队一共有多少运动员吗?

(1)依据提供的信息画图,学生画图。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画图。 (3)全班交流

由学生介绍图意,大家进行评价。并将算式、图和文字表述建立起联系。 2.解决企鹅有多少只的问题。

企鹅队出场,企鹅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队长说:我这队算我有8个运动员。站在队

尾的小企鹅问道:那我的前边有几只企鹅呢? (1)把企鹅的对话用图或者算式表示出来。 (2)教师展示学生多种画图,并由学生介绍图意。 (3)结合图理解8-1=7表达什么意思?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帮助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解决了一些排队中的问题,同学们能利用画图的方法特别清楚的解决了小动物们的问题,看看又有别的小动物想你们求助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发挥学生自主创造性,设计各种画图方法,借助画图建立直观形象,帮助理解题意,并为下面教学时的画图做好方法的铺垫。

(二)用画图方式建构解决问题的模型 3.建立“漏数加上”的模型

(1)教师出示课件:小兔子观察了一下自己的位置,也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它说:我的左边有4只动物,我的右边有6只动物。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预设:10只。 预设:11只。 预设:9只。

(2)让学生把想法画出来或者用算式表示出来。全体学生画图。 (3)师生共同交流。 预设:用图表示关系。

预设:用算式4+6+1=11(只)解决问题。 预设:4+7或5+6。

由学生介绍图或者算式表达的意思。重点追问一下几个问题。 ①题目中没有1,为什么要加1呢?用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②针对算式4+7或5+6中的7和5,教师要追问:题目中没有这个条件,7和5 哪里来的?结合图理解算式的意思。

小结:解决同一个问题,大家有很对的方法,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便于解决问题。 4.建立“重复减去”的模型 (1)解决斑马排队的问题。

斑马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从左数,我排第6,从右数我排第3,我们队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预设:6+3+1=10(只) 预设:6+3=9(只) 预设:6+3—1=8只 (3)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①依据上面三种情况,说一说哪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正确的。 ②展示学生的画图,结合文字理解图意。

③依据正确的图,再反思上面三个算式,谁的解决问题思路与图意相同。

让学生清楚地看见这个“点”被数了2次,因此要减1。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明白斑马被重复计数了2次,所以要减1的道理,把需要加1,还是需要减1的问题变得直观了。

(三)辨析加

1、减1的问题 1.再审题,明确需要加1还是减1。

教师在再示以上两道题。都是求两队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哪里不一样呢? 学生进行交流和反馈。

预设:题目表达的意思不同,小兔子队说“自己的左边有几只,自己的右边几只”,没包括小兔,所以求总数是需要加1;斑马说“从左数,从右数都有自己。”斑马被重复数了2次,所以求总数需要减1。

预设:画的图中也清楚的看出小兔子是被漏掉的要加1,斑马被数了2次所以要减1。

2.独立解决问题。

(1)第一排有5把椅子,第二排有10把椅子,一共有多少把椅子? (2)有一排花,其中有1盆是黄花,其余是红花,黄花的左右两边各有6盆红花,一共有多少盆花?

(3)有一排花,其中有1盆是黄花,其余是红花,黄花从左右两边数都是第6盆,一共有多少盆花?

针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辨析两种类型题目的区别,加深了对题意的理解。

(四)拓展提升

刚才同学们利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了排队中的数学问题,咱们今天所用的方法竟然和大数学家韦恩创造的集合图有相似的地方,你们想一起看一看吗? 课件演示:有谁看懂这幅图了?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对比上面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五)总结

回忆你今天的学习过程,说说你体会最为深刻的是什么?

第12篇:浅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双柏县鄂加中学 王景有 罗 丽

【摘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从新课程改革来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 【关键词】物理教学 思维 兴趣 创新

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 发现问题 激发思维 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造成电路中电流较大的原因后,对电流和电阻与热量产生有疑惑。我就在《焦耳定理》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电炉很热而与电炉相连的电线

1 不热?从中分析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电阻越大,热量越多;在设计两个电阻并联,分析热量与电流的关系:电流越大,热量越多。 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根据牛顿的简易实验,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很短,在棉布表面上滑行的距离较长,在木版表面滑得更远,假如平面越来越光滑,小车将如何运动呢?有的同学说,越来越远,最后将永远运动下去;有的同学说将要停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 设计问题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2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速运动问题、重力问题、斜面问题、单摆问题、电路问题、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 遵循认知规律 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

3 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

4 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 [2]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第13篇: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篆角初级中学:张 琼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机智的核心。而问题的质量是这种问题教学能否有效的关键。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和实效性、层次性和量力性、新颖性和启发性的原则,并由此提出四方面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 课堂提问 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目标。那么教师应依据什么提问?该怎样提问?各类问题应怎样设计呢?本文试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一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历史问题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题最忌含糊其辞,不着边际,无法作答。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知识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地设计问题。问题的科学性不仅要教师在文字表述上讲究逻辑性,更要在问题内容上讲究明确和逻辑关系。同时,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实效,也就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能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把握。 (二)、层次性和量力性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相对于历史学科的能力特点而言,能力应表现为知识的、理论的、方法的内容,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层次是基础知识的运用。第三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针对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教师在设计历史问题时必须要注意层次性,要从易到难设计问题。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初中学生,所以在设计题目过程中,要分析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要求,问题的设计要适应初中学生的学力水平,要量学生之力。教师总是抱怨在课堂上无论怎么引导,学生总是“启而不发”,关键就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有出入,学生无法理解问题的实质意义或理解了却没有能力回答。 (三)、新颖性和启发性 设计的问题要新颖,能诱导新的联想新的遐思,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冲动。问题设计的新颖性表现在材料选取的“新”和出题角度的“新”。同时,教师在一堂课上,不能过多地设计学生回答“是”与“不是”的简单的回忆性问题,这无疑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性,使之有思考的余地,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的有价值性的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历史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吃透教材,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首先,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

1 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吃透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从重点、难点入手设计问题。在教授《美国独立战争》时,有一个疑难问题:北美殖民地的南方奴隶主种植园经济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形态,教材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而本课重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而要想透彻理解这个重点,必须要先理解南方种植园经济的性质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设问:“北美殖民地存在哪些经济形态,它们属于什么经济性质?”学生在对比分析基础上理解南方奴隶经济的本质,也就为解决难点问题开辟了道路。其次,要从学生角度入手,从学生的兴趣着手。知识的获取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认知结构的过程,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带着兴趣进入学习任务的学生,比那些没有兴趣的学生学习更容易,速度更快。传统的历史教学内容多注重历史事件,而学生却更喜欢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把一些历史事件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身上,比如洋务运动可以从李鸿章或曾国藩这些人物入手。再比如讲美国的扩张史时,若只按课本的语言讲述,味同嚼蜡,但如果从美国的星条旗入手:“为什么美国国旗由13条纹和50颗星组成?”这样设疑提问,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她们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究新知识的境界。 (二)注重引导,实施渐进式提问

渐进式提问其实涉及到问题的层次性。从心理学角度,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一点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所以不是任何问题都是有效的,非常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事实都不能形成学生的问题动机,只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困惑而又不会灰心丧气的问题才是合适的。渐进式提问可以在一堂课中进行,也可以在某一个教学阶段进行。在学习新课时,我们就可以用渐进式问题导入,比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我们先设问“19世纪中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的再现和概括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设问“当时中国清政府和人民面临的最大任务是什么?”引出新课,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已知的经验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讲“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一节,对“有人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个思考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为剖析该内容,我把它分解成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究思考: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发展态势怎样?②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有什么特点?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③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④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于何时?情况如何?⑤如何看待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提问和探究,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一种适合于学生积极地发现、提出和解决的问题情境,或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激发兴趣,实施逆向式提问

中学生正处于比较自我和偏激的年龄阶段,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一些正统的观点抱有叛逆的心理特征,利用逆向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比如,我们在讲《中华民国成立》这一节时曾这样设计过一个问题:如果孙中山不把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辛亥革命还会失败吗?这样一个问题,无疑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展开激烈的讨论后,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不会,因为有了孙的正确领导,就能避免失败;还有一部分则认为:会失败,因为辛亥

2 革命没有广泛发动群众,人民不理解革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追问:历史的创造者是个人还是人民群众?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某个领导人呢,还是在于其阶级本身的弱点? 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注定了它本身必然要失败。这种逆向思维提问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可以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效果,学生通过思辩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顿悟性得到培养,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之境界。逆向式提问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得出多维的问题答案。

(四)巧用比较,实施迂回式提问

每个人都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孩子则更盛。设计问题时不要“直奔主题”,应该让问题带有一定的曲折性和神秘感, 如学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中后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可先让学生回忆战国时期商业经济发展的状况,设问:“战国初期商业经济发展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两个时期的商品有何不同?不同经济现象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审题,学生注意到“商业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继而经过比较可知战国初期商业经济与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再进而认识到同是生产力的发展,但前者处在封建社会的勃兴时期,其商品主要是马匹、象牙、鱼盐、皮革等,商业经济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它促使奴隶社会彻底崩溃,封建社会走向强盛。后者处在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其商品主要是丝绸、棉布、瓷器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需求量大,生产多,生产的目的是进入市场,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对封建社会起着瓦解作用。通过这种迂回式题目的设计,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使学生在旧的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从而加深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对“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得以深化。

课堂的实质就是多种思想的碰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生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有经验的历史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问题的设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的不同,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出发,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 参考文献:

1、高文着.教学模式论.第三编第六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张静、李晓风、姚岚、孙楠着.历史学习方略.第一章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左晓梅.关于问题教学的反思.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7)

4、唐振春.历史问题教学初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

5、计强.中学历史问题教学与问题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10)

第14篇:生活中的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萧山任伯年小学 李伟锦

活动目标:

1、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

2、经历活动过程,在猜想、验证、思考、交流等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3、在探究生活中的重叠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对重复部份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课前谈话:

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谁的身份比较特殊?

二、情景活动:

(1)猜想:我们班中有5个人订《数学大王》,3个人订《英语大王》,共有几个人订这两种杂志?(生:

8、

7、

6、5)

(2)体验:上来试试

(3)用呼拉圈套一套,验证其中的一种猜想。

(4)“拯救”圈中的同学,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只、都(既„又) (4)引出韦恩图,揭示课题:生活中的重叠问题。

三、引导探究:

(1)出示例一中的人物表格,引导观察重叠的学生名字(两样都参加的学生)。

(2)动手试试画集合图。 (3)反馈

(4)交流:演示韦恩图,得出重叠部分。 (5)引导说一说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

①只参加语文小组的同学(5人), ②只数学小组的同学(6人) ③两个小组都参加的同学(3人)

④参加语文小组(8人) ⑤参加数学小组(9人)

(6)探究: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语数课外小组? (7)探索各种计算方法,并能简单说理。

四、解决问题:

(1)练习24第1题:侧重填图 (2)练习24第2题:侧重计算 (3)卫生委员的问题

(4)老师的问题:求重叠部分(机动)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重叠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吗? 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重叠的现象,课外可以自己观察、搜集重叠的内容,编一些重叠问题的题目,与同学交流。

第15篇: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

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景相联系的。在问题情景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景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1]。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化学新课程创设的问题情景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利用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的基础,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同样也离不开生活。

【案例1】 “金属的防护”[2]

教师: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金属制品约有十分之一因腐蚀而完全报废。金属机械设备腐蚀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了金属本身的价格。据不完全统计,由于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英国每年为13.65亿英镑,美国为700亿美元,日本为6.25亿日元,我国相当于损失了一个年产300万吨的钢厂。所以金属的防腐蚀意义相当重大,大家都能列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呢?

[通过事实案例引入问题,引发学生讨论]

学生:金属制品外面涂上油漆。

学生:在衣架和电线外层加上塑料保护。

学生:还可以在金属外面镀上其他的金属。

学生:机器的转轴上面涂油也可以防锈。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这些问题,就是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利用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新课程倡导在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实验探究兴趣,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知识,使学生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案例2】 “饮料的研究”[3]

教师:我们大家应该都喝过果汁吧,有些品牌果汁声称其中的维生素C含量高达1000mg,大家有没有办法验证呢?

[引起认知矛盾,学生议论纷纷,但是都表示没有办法证明]

教师:大家注意,我现在有一份×××牌的果汁,广告说其维生素C含量超过1000mg,今天我们用酸碱滴定法来测定其维生素C的含量。

[组织实验]请用自己实验台上的试剂进行实验。取20mL饮料,移入锥形瓶中,加30mL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稀释(提示:要使饮料转移完全),加入10mL 6mol/L HAc及3mL0.5%淀粉溶液,立即用酸式滴定管中的0.05mol/L 标准溶液滴定至呈稳定的蓝色。计算一瓶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

[提出问题]

(1)你的研究结果和产品说明的标注一致吗? (2)向溶液中滴加HAc:有何作用?

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景。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三、利用生动故事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生活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趣事,有趣味的化学故事、夸张的卡通图片或动画、生动的化学史料、适合学生言语习惯的文字对白等,都能吸引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活动。

【案例3】 “维生素C的作用”[2]

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经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

你知道船员们患的是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呢?请阅读教材回答以上问题。

上述教学情景的设计,引起学生对“野果”成分的好奇,导引学生对维生素C的结构、功能及对人身体健康有何益处探究的好奇心。从故事或其他途径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而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持久、最稳定的动力。

四、利用认知矛盾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景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案例4】 “燃烧的条件”

教师: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但是有同学见过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吗?

[与学生以往常识相矛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没有见过。

教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做一组实验,让大家见识一下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

[组织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对照实验

实验分三组进行:第一组实验:白磷在冷水中,通入氧气,并不燃烧;第二组实验:白磷在热水中,不通入氧气,也不燃烧;第三组实验:白磷在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

教师:现在大家都看到了白磷能在水中燃烧,谁能解释实验1和2中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谁能通过以上实验和教材知识总结出燃烧条件?

上述情景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创设问题情景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五、利用化学史料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

【案例5】 “苯分子结构”[4]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学者,对苯的结构,他分析了大量的实验事实之后认为:这是一个很稳定的“核”,6个碳原子之间的结合非常牢固,而且紧凑。于是他集中精力研究了这6个碳原子的“核”,在提出了很多结构式之后又被他的实验一一否定了。直到1865年,那时他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时,一天晚上,他在书房里打瞌睡,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轴,忽然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一样猛醒过来,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又忙了一夜。对此,他说:“我们应该会做梦!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地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在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六、利用热门话题、新闻事件

萨其曼探究教学模式认为:探究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能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最好是一个能引起学生惊异的事件或现象。

【案例6】 “硫和硫的氧化物”[5]

教师:每天我们在阅读报纸、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节目时,经常可以获得关于空气质量的信息。在空气质量报告的各项指标中,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指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什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空气中有多种物质,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污染物的指数来报告?它们有什么危害?

在化学课教学中,从一个惊异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会使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环保知识、能源危机、新材料和新科学等热门话题既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此创设问题情景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6]。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开展的“问题情景设计研究”,使学生由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依附从属教师的地位转换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体,思维和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培养与发展。在设置问题情景时,教师绘声绘色、富有感情的描述十分重要。而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和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和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能在屏幕上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跨越时空限制,从而高效率地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情景,增强其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情景设置提供了新型的表现手段,在设置教学情景时,也应该注意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殊功能。

综上所述,问题情景创设得好,就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从而得到发展。也就是说,融入贴近生活的、有趣味的、探究的、开放的问题情景的教学课堂将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牢牢地吸引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爆发出鲜活的生机。

第16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摘要:

课堂不仅是稳住教育教学创优工作的主阵地,而且是学生智慧火花迸发的摇篮,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正因如此,教师若能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自身知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辅之精炼新颖的语言,借助多媒体教学艺术的感染,将作者蕴含在课文里深刻的主题思想化为通俗易懂的甘霖撒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势必能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拓宽视野,解决难题,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本文我结合自己语文教学问题设计的一些实践经验来谈谈个人的浅见。

关键词:导语;语言艺术;多媒体;鼓励创新;总结

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要想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就必须围绕问题框架这个特定通道来开展。有效性的问题的提出,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基础知识、综合理解和作品评价等内容的掌握,因此我们不禁要思考,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创设好自己课堂45分钟的问题设计。

一、潜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导语背负着酝酿情绪,引人入境的责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为语文教学工作的进行奠定基石。我们应该结合文本内容,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导入法。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尽量设置悬念,诱导启发学生质疑解惑的想法。比如,我教《铁骑兵》这一课,我先跟同学们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小兵张嘎跟敌军斗智斗勇的故事,继而提出:“同是抗日的八路军骑兵班跟大部队失去联系,为什么还可以巧妙地同敌人周旋,果断地打游击,迫使敌人停止‘扫荡’?”这个问题。随即,我便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这篇文章,这样一来,既把启发性的疑问摆在学生面前,又不会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反而更巧妙地把学生引入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让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作为开场白由此展开新的课堂教学。

二、提问讲究语言艺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提问时要特别注重讲究语言艺术。

首先,一个新颖独特的问题设计,要像一块磁块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不要死死地“满堂问”,一节课下来,只会问学生“行不行”“好不好”这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当然提问也不能够为求得新颖而不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故弄玄虚只会适得其反。我在讲授《一片槐树叶》时,本想让学生将“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这一小节内容让学生缩短成最简单的陈述句。可是我想改变一下自己的提问方式,我直接提问,让同学们将这小节的内容进行缩句。结果,我所提的问题,没有学生能够回答得了,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缩句。我顿时明白,为什么平时我觉得挺不错的问题设计经常换来学生的鸦雀无声了。

其次,问题设计还需要精炼,要有梯度,才能凝聚一节课的重难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实效。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各段段意之后,我

因势利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说说作者写景抒情都是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由此,引出文眼“闲”字。我再借此点拨文章主旨并板书。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我顺藤摸瓜,请学生说说文中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通过精炼而又浅显的语言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这样一来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明确自己的学习内容,也使教师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问题的设计应该有灵活性,变通性。有时为了正常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教师想方设法地设计了各种各样问题设计,可谓环环相扣。可是,课堂是灵活的课堂,不可避免的会有突发情况出现,从而使自己的预设发生改变。教师不能死死地盯着自己的教案钻牛角尖,硬要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不懂变通,而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提问时产生属于自己的疑问,想发问。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努力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疑问顿时“樯橹灰飞湮灭”,以达到师生间情感交流,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境界。

最后,问题设计还应该体现科学性。杜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性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

二、无法估价的地位”。这是因为问题的设计应该针对培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能力的运用,所以教师更应该科学有效,促使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光是问一些无关紧要而毫无教育意义的问题只会白费力气,浪费时间。比如我们班实习老师在讲授《南京大屠杀》一课时,曾这样提问学生:“假如21世纪的今天,南京大屠杀再次重蹈覆辙,你们将如何奋起反抗?”,在我看来,这个问题,首先就是不切实际,也不科学,即使学生讨论相当激烈,也是在没有什么意义所在,况且,实习老师并没有给予确切的激励学生爱国情感的总结。脱离科学性,再好的问题设计也只会空谈,毫无价值。

[1]

三、适当使用媒体资源,创设学生活动情境

语文教学活动要想更顺利地开展,并不能单单依靠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还应适当地使用有助于教学工作的用具,比如,录音机,磁带,小黑板等。当然,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喜欢用多媒体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比如我在《桃花源记》一文的第一课时,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知作者情感,还通过课件展示生字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问,学生的质疑,且紧扣教学目标,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效。第二课时,学生借助我所展示的渔人从发现桃花林,到桃花源等一系列图片以及播放录音,顺利地回忆起文中的故事情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述出来。多媒体的运用使他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具更应该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结合,帮助我们在课堂里创设学生活动情境,帮助教师将自己的问题设计更加完整地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

当然,多媒体只能充当教学的辅助,要适度使用,不能作为主导。《期行》是我第一次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文,虽过去两三年了,我还记忆犹新,当时,我授课时,准备充分,内容详细,课中也极其重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篇文言文,可是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节课下来就是自己在不断地展示我那精彩绝伦的课件上的问题和答案,而且问题很有层次可却无法突出重点难点。

四、给予学生思考空间,鼓励创造性思维

即使教师是再厉害的万精油,有了再完美的问题设计,一旦脱离了学生的配合,一切也就徒劳无功。教师应该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互动起来,营造融洽欢乐的学习气氛,

将学生的思维渡到成功的彼岸,而不是满堂灌。这就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而不是老师一提问题就极力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反应过来,因为学生是人,不是神。学生可以先独立思考,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集众人之力量凝聚最佳答案或者将自己不懂的问题集结在一起,然后再反馈给教师。当然,个人认为,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不然不仅让那些淘皮捣蛋的学生有了开小差的机会,也会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成造成影响。

学生独立思考了,通过交流讨论了,是提出不懂的问题也好,是说出令人无法理解的见解也罢,只要是健康向上的,不违背伦常,科学的,教师都应该鼓励,鼓励学生这种不同寻常的问题或者答案的创造性的思维,不然学生就畏缩了,以后都不敢提问题,也不敢回答问题了。

五、课后自我反思总结,查缺补漏完善设计

短短的45分钟一堂课在自己不断的答疑解惑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更多的是教师本身。只有教师自己最清楚明白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所在。要想更好地完善自己的问题设计,教师就应该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我们可以以学生为切合点,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与他们聊天,倾听学生对每节课的收获,聊聊他们是否接受教师的提问的方式,总结学生的兴趣以及乐于学习的问题情境。其次,教师在收到学生反馈的情况之后,要严格要求自己定期进行反思总结,静下心来写教学后记,把每节课好的环节记录下来,将缺漏不足的环节加以标记并设法改进。再次,教师要想成长,更完善自己的问题设计,只有靠自己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给自己“找米下锅”,以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和业务水平。诸如,多参加科组的教研活动,多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多阅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通过各种途径来借鉴他人的课件教案,汲取他人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学以致用,但必须选取得当,切合自己的教学条件。最后,查缺补漏后的问题设计,还需要教师自己不断的尝试,就算尝试成功,也不要高兴太早,看能不能再设法设计出不同的问题情境,那样教师才能真正地活用知识,实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课前导语和课中问题,通过科学巧妙的设疑,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调动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袁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三点论[J].教育教学论坛·下旬,2012,(2).

第17篇: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推荐)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 设计问题 激发思维 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 机械能减少,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 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 设计问题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 遵循认知规律 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第18篇:《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P118-119。

学习目标: 1.了解邮票的作用,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知道确定邮资的两个因素。 2.经历探究确定邮资、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习重点:树立“分段”的思想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理解确定信函邮资的方法,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教材课型:综合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的邮票。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了解邮票

请大家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1.课件出示:《美丽的邮票》

边播放边解说:民居邮票、生肖邮票、人物邮票、大熊猫邮票、奥运邮票等。

2.提问:邮票有什么作用?(邮政业务、收藏)

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是怎样诞生的吗?请看短片——《邮票的诞生》

3.揭示课题

邮票是邮资的凭证,那么,该如何正确付邮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评析:首先由欣赏美丽的邮票引入,然后播放《邮票的诞生》的故事,音、视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了解邮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感受数学的美。)

二、探究确定邮资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邮资收费表

1.课件出示问题:

①李华的信不到20g,寄给本市的朋友要贴多少钱的邮票?

②王强的信有45g,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呢?

要想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邮政机关按什么标准收取邮资的。请看邮政资费表——

2.课件出示邮政资费表:

(评析:创设问题情境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自然地引出邮政资费表,这样,学生观察邮政资费表时目的明确,实效性强。)

(二)尝试解决问题

1.理解“计费单位”和“资费标准”的意义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你从中了解了信函邮资的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首重”、“续重”、“本埠”、“外埠”、“计费单位”和“资费标准”的意义。

2.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情境中的两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纠错。

(评析:由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确定教学起点,即先学后教,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初步理解“首重”、“续重”、“本埠”、“外埠”、“计费单位”和“资费标准”的意义及邮政资费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加深,掌握方法

1.课件出示练习:

①一封信重45g,寄给在平罗县工作的叔叔,需要付邮资多少钱?

②一封信重388g,寄给家住银川市的姑姑,需要付邮资多少钱?

2.根据理解,独立完成课本119页中的表格(课件出示)

①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②提问:在确定邮资的时候都考虑哪些因素?

板书:确定邮资:质量、目的地

(评析:在练习题中自主建构邮政资费方法的计算,在完成课本119页的表格时,利用课件与学生交互完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真正理解、掌握不同质量和目的地的资费计算方法,初步建立“分段计费”的数学模型。)

三、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一)了解贴邮票的规定

确定邮资后,如何来支付呢?

1.请同学们自学119页,用横线画出贴邮票的规定。

2.交流汇报。(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为方便机器检信,一件信函最多可贴4张邮票)

(评析: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从文本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设计邮票

活动一: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小组合作探究,每个人必须发表自己的看法,统一意见后,由一人记录。

2.汇报交流,说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

教师总结并及时评价

活动二: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再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1.小组合作

2.汇报交流

小结:支付邮资费,虽然满足的条件的邮票组合很多,但是国家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等角度考虑,我们在设计邮票时也是如此,从而确定合理的邮票面值组合。

板书:设计邮票:经济、合理、方便、实用

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同学们如何来确定邮资和合理的支付邮资,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这种分段的计费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请看——

1.自来水公司规定:每户每月用水不超过10立方米时,按每立方米2元收费,超过10立方米的部分按每立方米3.5元收费。

(1)抄表员3月5日到李华家抄水表时的读数是1256,4月5日再次抄表时,水表上的读数是1271,她家这个月应付水费多少元?

(2)王强家3月份付水费34元,他家这个月用水多少立方米?

2.襄樊出租车的收费标准如下:

(1)请你算一算乘车8千米需要多少元钱?

(2)如果你有20元钱,最多可以乘车多少千米?

(3)田老师从学校去相距4千米的教育局取资料并立即回校,应该怎样乘车比较合算,需付出租车费多少元?

五、板书设计

第19篇:《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

【教材分析】:《课标》指出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范畴,在本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本节课以指导学生的寄信活动为情境,通过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件的质量和地域支付邮费等活动,巩固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

2、通过交流与互动、观察与列表等学习活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归纳与判断等数学能力,并从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不同信件的资费的标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邮票问题

师: 在课的开始,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天,爱丽丝·布朗收到一封很重要的信,可是,她却不得不将信件退还给邮差。(课件出示: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1:是不是地址写错了?(老师摇摇头) 生2:是不是没写地址?(老师还是摇摇头,学生们十分疑惑)

生3:„„

师: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啊?原来那时候邮费是由收信人支付的,爱丽丝·布朗因为太穷没有钱支付昂贵的邮费,所以只能把信退还给邮差 。这一幕刚好被英国人罗兰·西尔看见了。怎样才能避免邮差送完信收不到邮费的情况再次发生呢?1840年,罗兰·西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课件出示:世界上最早的邮票----黑便士)。邮票就这样诞生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板书)。

二、根据信件质量和地域的不同确定邮资

师:老师这里有两封信,仔细观察这两个信封,分别是从哪里寄往哪里的?(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表述的完整性)

生:第一封信是寄往营山县云凤小学的,第二封信是寄往北京市北师大附小的。

师:你能准确地告诉老师第一封信是哪里寄往哪里吗?

生3:第一封信是营山县三元小学寄往营山县云凤小学。

师:真棒,你观察的真仔细,第一封信是营山县寄往营山县的。像这样寄往本地的信件称之为本埠信件。 师:那么第二封信呢?

生3:第二封信是营山县寄往北京市的。

师:像这样寄往外地的信件称之为外埠信件。

师:像南充市寄往南充市的信件属于?像营山县寄往深圳市的信件属于?

师:现在两封信都写好了,能寄出去了吗?

生齐答:不能。

师:为什么啊?

生齐答:因为没有贴邮票。

师:是啊,谢谢你们的提醒,寄信的时候还有个重要的步骤,贴上邮票。贴上多少分的邮票就表示支付了多少邮费。(板书:邮费)现在老师给这两封信都贴上80分的邮票。同学们知道表示支付了多少邮费吗?你们说能寄出去吗?(学生有回答能的有回答不能的。)

师:我看大家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先寄寄看。(课件出示投递过程)

师:过了一天,邮递员叔叔把一封信退还给我了?(这时:回答不能的学生非常兴奋)

师:那你们知道是哪一封信退回来了吗?为什么?

生4:我觉得是寄往北京的那封信。因为寄往外地的信应该比寄往本地的信要贵。

师:你说的真好。寄往外地的信应该比寄往本地的信要贵。一封信的邮费跟它寄往的地点有关。(板书:地点)那究竟应该需要多少邮费呢?邮政局有规定:

师:现在你知道需要多少邮费了吗?是多少?

生齐答:1.2元

师:好,下面老师就给它贴上1.2元的邮票。(课件出示:投递过程),可是过了一天,邮递员叔叔又来了,他说,我的信件还是不能寄出去。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5:是不是邮编写错了?(老师摇摇头)

生6:是不是地址写错了?(老师仍摇摇头)

(学生疑惑)

师:既然大家猜不出原因,我们来听听邮递员叔叔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那封信超重)(学生略有所悟)

(课件出示)哦,原来邮费的多少不仅与信件寄往的地址有关,还与信件的质量有关。(板书:质量)(重量我们又称之为质量。)

(1)认识100克以内的邮费标准

师:邮政局还出台了关于信件质量的邮费标准,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

师:根据这个资费标准。老师的这封寄往北京的信件质量为40克,有几个计费单位? 生:每20g为一个计费单位,40克里面有两个计费单位,所以用1.2×2=2.4元邮费。 师:邮费应该是多少? 生:1.2×2 师:40g里面有2个20,即有2个计费单位。外埠信件每个计费单位按1.2元收费,所以1.2×2=2.4元。(板书:地点 外埠 质量 40g 邮费 1.2×2=2.4元) 师:咱们看看能寄出去了吗?

师:老师还有一封信,请帮朱老师算算这封信应该要支付多少邮费呢?

生:这也是一封寄往外地的信件,37克应该算两个计费单位,所以应该支付1.2×2=2.4元邮费。(板书:) 师:看看能寄出去了吗?

师:(课件出示)为什么他们的质量不同,一封信重37g,一封信重40g。但是却都要2.4元邮费呢?

生12:虽然它们的质量不同,但是都是按两费单位支付邮费的。

师:这也就是说:只要是在同一个计费段,它们的邮费就是一样的。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师:现在闭上眼睛,老师出题考考你们,看谁算得最快?本埠20g,邮费多少?外埠

那么个计

60g?本埠66g?外埠99g?

(2)认识101~2000克的邮费标准

师:(课件出示)下面这封信,请你计算出它所需要的邮费?

生13:这是一封寄往外地的信件,这封信有6个计费单位,每个计费单位是1.2元,应该支付1.2×6=7.2元邮费。 师:同学们都同意他的意见吗? 学生齐答:同意。

师:好,下面老师就给它贴上7.2元的邮票。(课件出示:投递过程)。可是过了一天,邮递员叔叔又来了,他说,我的信件还是不能寄出去。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疑惑)

师:我们在来看一看邮递员叔叔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这封信邮费不够)(学生更加疑惑)

师:仔细观察资费表,发现了什么? 生14: 100克以内的信件才是每20克为一个计费单位,这封信的质量超过了100克,所以不能这么算。

师:那质量超过100克的信件该如何计费呢?我们一起观察下表。(课件出示)

师:从这个表格中,同学们读懂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

生15:什么是“首重”,什么是“续重” ?

师:谁来帮助他?

生16:“首重”指的是100克以内,本埠20克付0.8元的邮费,外地付1.2元的邮费;“续重”指的是超出100克的部分,这部分本市每100克付1.2元,外地付2元。

师:那这封寄往湖南118克的信,需要多少邮费? 生17:这是一封寄往外地的信,前100克是1.2×5=6元,后18克是一个计费单位需要2元,总邮费:6+2=8元。

师:在生活我们把这种计费方式,称为分段计费。 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下面这封信的邮费。

师:我们现在来休息一下,欣赏一下我国的邮票艺术。展示课件。邮票不仅是邮费的凭证,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三)80分,120分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

师:出示邮局分拣邮件的图片。他们的工作量很重,很辛苦。所以邮政局还有一个规定,出示课件。不超过100g的信件,每封信贴的邮票最多不超过3张。用80分和120分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 生1:能 生2:不能

师:认为能的举下手,认为不能的举下手。看来呀,同学们的意见并不统一。那么咱们来验证看看。

小组活动:每组3封信件,根据信封计算邮费,并贴上邮票。 根据邮费的总值刚好等于邮费,不能多

不超过100g的信件,每封信最多贴3张邮票。只有1.2和0.8元两种邮票。 (音乐一停,活动就结束,看哪组贴得最快。完成的最好。)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邮票中的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发表各自的收获体验。

师:大家的收获都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学习邮票中的数学,绝不是仅仅为了会寄信,而在于发现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20篇:《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烙饼这一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用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2、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择优求简的能力。

3、通过各种数学活动,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学重点: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烙3张饼所用的最少时间,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田忌赛马》动画片,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马,为什么第二次田忌能赢了齐王呢?

学生讨论:(基本要点) 板书:整体考虑,合理安排

二、围绕烙饼,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提出烙饼的规则,及解决烙1张饼和两张饼所用的时间。

三、探究烙三张饼的方法,观察概括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运筹思想的作用

1、问:如果要烙3张饼,怎样合理安排最省时呢?

明确要求;自己能想明白,就自己想;想不明白可以用小圆片代替饼自己在纸上的锅中烙一烙,同时记录一下烙饼所用时间。

2、汇报交流:你是怎样烙的?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演示。可能出现的情况:

(1)一张一张的烙,让学生在黑板上讲清楚。(引导学生评价费时) (2)先烙两张再烙一张,讲清楚,说明白。

3、组织讨论:

同样烙3张饼,有的用12分钟,有的却只用9分钟,时间省在哪了呢?(教师回顾两种不同的烙法)

4、研究4张、5张、6张、7张 的合理烙法。 学生自己独立进行研究。 学生汇报

5、观察数据,概括规律

问:请同学们观察以下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张 6分 3张

9分 4张 (2,2)

12分 5张(2,3)

15分 6张 (

2、

2、2)

8分 7张(

2、

2、3) 21分

规律要点:

(1)烙奇数、偶数张饼的烙法。

(2)烙饼的张数乘3是烙饼所需要的时间。

教师小结:同学们可真聪明,你们整体考虑,合理安排找到了烙饼的规律,让烙饼这件事情省时、省事。

四、总结、拓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筹思想在生活中的作用。

1、这种“整体考虑、合理安排”的数学思想不仅仅让烙饼这件小事节约时间,很多事情都能提高效率。出示:沏茶问题。怎样合理安排能尽快喝上茶?

2、介绍华罗庚的相关情况。

3、提问:你认为“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种数学思想有用吗?

教学板书设计: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

整体考虑 合理安排

省时 2张 6分 3张 9分 4张(

2、2) 12分 5张 (

2、3) 15分 6张(

2、

2、2)18分 7张 (

2、

2、3)21分

教学设计中问题
《教学设计中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