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重庆市第五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竞赛听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1:30: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重庆市第五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竞赛听后感 本次赛课展示了我们重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从对新课程的思想理念的理解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由感性到理性,由被动到主动,由形似到神似历程,表现出我市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追求朴实、扎实、真实的理想课堂教学境界的基础上,创新,出彩。

一、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加和谐统一。

1、在字词的理解与运用中,把握二者和谐统一的点 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字词的教学。字的教学没有在字音上作机械认读,没有对词意进行孤立讲解,而是先让学生想象相关画面,形象地感知;接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如铜梁的《乡下人家》一课中,“探”字的理解,学生领悟到用词的妙处,感受到了竹笋生长时的活泼,可爱。 在学习词语时,学生在教师的激情引领下,不仅读得情趣盎然,记住了词语,更感受到了课文中景物的优美和人物的品质,在此基础上积累词语;最后让学生尽量多地运用这些词。如万州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学生感受到写出了花的形和色。尤其对“应接不瑕”一词的理解,先从“瑕”理解入手,理解文中的意思,再联系生活中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如此赋于过程以情趣性,学生于语境中,于生活经验中,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理解了包含的意蕴,心智亦受到启迪。在这里,融字词的理解与积累,语言的迁移与运用,对课文大意的概括与人物形象的感知为一炉,立体推进,步步深入,有厚度,有力度,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在品词析句中,突现二者和谐统一的线

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含英咀华,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丰富作者的精神世界,鲜活作者深刻的思想,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具有张力的问题引导下,围绕文本作者之思之情之感进行思考、品味、讨论,领悟作者的写法,在文中走一个来回。如秀山《生命生命》中“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着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还有开县《山峡情》抓住“细如丝,柔如锦,牵动儿女思乡情。洁如玉,白如银,恰似儿女思乡情”反复品读析赏词句,领悟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3、在“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中,寻求二性和谐统一的度

学一篇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内涵,但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讲,仅仅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言语形式,领悟表达方法。因为理解内容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而后者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咀嚼文本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渝北区的《桥》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领悟课文运用的烘托、悬念的表达方法,学习场景、人物的描写方法。

4、在积累与表达中,形成二者和谐统一的面

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积累,可以帮助理解;通过表达,可以提高运用。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在学生对文本的人文内涵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时,努力营造一种调动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大环境,并提供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扩展、积累语言,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渝中区的《乡下人家》对“探”用换词的方式进行词语的积累。奉节的《一面五星红旗》抄写文中感人的句子。课堂练笔,能将情感、感悟沉淀下来,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化为语言实践的能力。在入情入境中沿着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书面表达训练,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化的感悟流淌笔尖,在书面表达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情感。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借鉴,抒发感受,产生情怀,从而达到了“工具”与“人文”和谐统一。如沙区的《伯牙绝弦》在课中让学生练习写如果你是伯牙或子期,会说些什么;涪陵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用填空的形式进行练笔。

5、在情感的孕育与释放中,追求二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语文是情感因素很强的课程,课堂上教师比较注重情感的铺垫孕育,熏陶感染,使学生学习理解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经历入情——悟情——抒情的情感过程,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进行了思维的训练,情感的渗透,从而拓展了文本的意蕴,丰满了文本的情感,在“言”的理解积累过程中渗透着“意”的熏陶,在“意”的体验过程中落实了“言”的训练,进而达到“言”“意”和谐统一,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朗读的时空,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悟情,我们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时时回荡在赛课场内。如开县的《三峡情》、万州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学生的情感得以自然流露和抒发。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课少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多了。

二、能较正确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1、教为学服务,顺学而导。

我们看到,赛课教师在课堂上都比较好地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能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如指导学生书写姹紫嫣红中的“嫣”字;彭水《学弈》一课,针对学生五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字音、读句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教师确定了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学习文言文的困难,确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实效。

2、“预设”为“生成”服务

教师能比较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能以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序来展开教学的程序,对教案的预设进行及时的调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如铜梁的《乡下人家》,整个教学程序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序来进行的。

3、教在学生的所需上。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指导,讲解在学生所需上,才是真正体现教师的作用。如渝中《乡下人家》教师引用诗句来了解“向晚”一词的出处,学生是需要的。

三、课堂教学的实效有较大提高。

1、训练扎实,目标落实。

16节课参赛课中,泛语文,非语文活动少了,语文实践活动多了。语文学科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教学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每节课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训练都比较扎实,都能在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基础上或理解重点词语,或品读佳句片段,或领悟表达方法,或情感熏陶感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的实效。如奉节《一面五星红旗》抓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词句训练;潼南《燕子专列》抓字词句的练习理解,方法的指导。

2、年段特点鲜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卖木雕的少年》、《生命生命》、《山峡情》等课落实“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到位,效果较好。

高段目标阅读教学的目标——“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如《桥》、《夹竹桃 》比较鲜明的突出了年段的特点,具有实效性。

3、教学过程朴实而具特色。

铜梁的《乡下人家》“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最后将主要内容概括成一首小诗,有新意,有创意。万州《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4、课内外结合,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课上,不少教师注意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丰富语言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大足《卖木雕的少年》理解“栩栩如生”除了形容木雕,还可以形容什么?(生回答:还可以形容铜梁龙、邱少云雕像等) 当然,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也还存在着值得研讨的问题,主要有:

一、年段目标把握还不太准确。

有的课目标定位比较低,没有充分体现落实本年段的学习目标。有的课又有超标的现象,难度大,学生学而生畏,学习所获不大。

二、教与学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摆正。

有的课教师太强势,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以心理的压抑;有的课教师代替学生理解,甚至把词语嚼碎了递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如“诸葛亮神不神那?妙不妙那?”,套学生答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三、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的教师内涵和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对课文的情感、意蕴把握不深刻,情感的抒发不能有感而发,比较矫情;有的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尤其对学生的课堂生成不能利用和提升;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或极度夸张,如:你回答得太好了,你真是小博士等;或调侃对学生不尊重。如:这段还在讲这玩意?这不是在逛街。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研讨解决。

以上发言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语文)观摩有感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总结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总结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总结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总结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总结

重庆市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阅读课比赛评点

青年教师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举行

重庆市第五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竞赛听后感
《重庆市第五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竞赛听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