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佛与耶稣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发布时间:2020-03-02 07:07: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佛与耶稣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佛教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宗教,因此,佛教的思想也是非常丰富的。南怀瑾先生曾用一个很有趣的比喻说,对中国人而言,儒家象粮食店,是非有不可的。道家象药店,中国社会每到拨乱反正时,让人各取所需。从这个比喻也可以看出佛教之杂。在中国主要有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其思想都很复杂、宏富。若我们对佛教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在它们千差万别的现象背后,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设法告诉人如何去证道、见道、体道、悟道。即对宇宙大道努力求证,有所发现、有所体会、彻底了解。

佛家是讲究“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的,所以他们认为不同的经典,不同的宗派,都是入道之方便门经,而非究竟归宿。是指月这手指,而非月亮本身。故千差万别的各家各宗的经典、思想本来就是可以互相融通的。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了解为什么那么讲究自力自救、明心见性、自我解脱的禅宗和那么主张他力得救,一念专注、虔诚信靠阿弥陀佛的净土宗能融合无间。尤其在佛教历代高僧中,常常不乏有人提倡禅、净双修。对他们来说,悟道是目的,其它都是方法、手段。对禅宗来说,念佛号只要念念分明,念念专注虔诚,能在念佛中斩断前后思虑,以一念代万念,这就是禅了。而对净土宗来说,只要一心不乱,一声佛号便足矣,更何须许多唠叨?念佛这目的,也只是让自己一心不乱,让自性弥陀在心中出现,与自己心中的佛性相契相应。如此才是念佛三味。因此就影响中国汉传佛教最深广的禅宗与净土而言,在真正的悟道者跟中,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由于在汉传大乘佛教的几个宗派中,最具有中国化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艺术方面影响最大的,还是禅宗。而且就个人研究所得,我深感禅宗的思想、精神在许多地方与基督的精神有可以交流、沟通与相互印证之处。因此,为了不致大海捞针,茫无头绪,我准备从佛家禅宗入手,将之与基督宗教信仰作一些比较性的探讨。

佛家主张人人都有佛性,能见到自身之佛性,即是见道。尤其禅宗讲究明心见性,在自己以内求佛,不要到外面去找。佛教有一首诗: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就是表达这一意思。有一位禅师悟道之后,也说了句类似的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自己的悟道经历就更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经过了十二年的辛苦求道,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处拜师,结果都得不到真道;最后,在菩堤树下发誓说:若再不悟道,就一死。佛经上记载,当他坐到第七天黎明时分,终于悟道。悟道之后的第一句话即是:奇哉!奇哉!人生本来皆具如来智慧德性,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知。悟道的结果是使他发现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本体。

禅宗是彻底中国化了的大乘佛教宗派。其真正的本土化之形成,据学者们公论,当是从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始。在禅宗本土化的演变过程中,也受到老庄和魏晋玄学思想一定程度的影响。

禅宗是讲究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他们的衣钵传承即是心心相印、代代相通,反对以文字理论诠解体道心得,认为那样反而窒息了对大道的领悟。佛家有一则传说:中国第一代禅宗祖师达摩圆寂之前,把几个主要弟子一一叫到身边,让他们各自说出悟道的心得。第一位弟子说完了,达摩大师说:你得到我的皮毛。第二个说完了,他说:你得到了我的肉。第三个说完了,达摩说:你得到了我的骨。最后,慧可以无言汇报了自己的心得。达摩大师才慨然印证说:唯有你得到了我的心神精髓啊!遂给他印心,把衣钵传给了他。

禅宗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唯因如此,这个宗派对其信仰的的表达就十分洒脱自由,活活泼泼。本人在六年来的研读禅宗经典和有关禅宗的资料文献过程中,对此深有感触。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圣经上有关的内容。耶稣在讲道的时候常常喜欢有比喻,而且就近取材,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说明他的道理。因为比喻比一般的议论,说理更灵活,意义更深长,容载的内涵更丰富。让人产生丰富的暇想,有助于人领悟话语里面真正的精神。在福音中,常能看到耶稣对听众说的一句话:“有耳听的,听吧。”这其实是在提示人们用心去听、去领悟。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使人活的是精神,肉躯一无作用,我对你们说的话是精神,也是生命。”(若六:63)如果我们理解了哲学上的“语言是思维的躯壳”这句话的含义,那么,我相信,对耶稣的这段话就会有更深的领悟。这句话就是要求我们在聆听耶稣的训诲时,能越过言辞表象的局限,直契基督话语里面的含义;这样才能从他的话里获得丰盛的生命。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在聆听圣言时,要具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颍悟,能从话语里直通到耶稣基督的心意中去。保禄宗徒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故他说:“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活(格后三:6)。”这话与耶稣基督前面说的那段话如出一辙。因为他的生命已跟耶稣基督溶为一体,打成一片了。在教会传统中,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保禄的心即是基督的心。他自己也坦率地说:“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二:20)。”

我想,若把保禄与耶稣基督的关系,跟禅宗里迦叶与释迦牟尼的拈花微笑,慧可与达摩的衣钵印心之典故相比较,不是一件很有趣,很值得推敲、品味的事吗?当我读到佛经上拈花微笑的故事,曾很有感慨地写了一首小诗:佛法广大妙无穷,活活泼泼在禅宗;拈花泊然唯一笑,心印至今不落空。作为一名基督徒,我对耶稣基督的行止风格,语默动静常常不断地默想揣摩。但在我接触禅宗的思想及其历代祖师大德们对人生高度艺术化的生活表现时,我的内心曾产生了许多无法遏止的灵性上的共鸣。开始时,我只是简单地把这种共鸣理解为自己民族文化心态上的自然的情感反应而已。但后来,当我把这种心灵的共鸣带到自己的信仰中去反省、去默观时,我越来越惊喜地发现,这不仅是文化心态上的情感反应,更是人性内在生命的共通现象。而这种共通是超越任何形式上的宗教意识形态之藩篱,而直契人性深处的。耶稣基督作为大道的化身,他的人性即是一切人的人性共通的纽带和中心点。我们及一切宇宙万物既在他内受造,那么,我们自然是在他内生命相通的。基于这样一份理念,当我在阅读福音的时候,常常在耶稣基督的生命活动中,读出隽永飘逸、意味深长的禅味来。我常在心中暗自感叹:曾在时空中生活着的耶稣,他的行止风格真象一位大德禅师啊!同样,妆我接触那些禅宗大师的言行生活时,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看到耶稣基督丰盛的、活泼的、深邃的生命,在他们身上流溢着。在他们生命的表达中,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与福音中耶稣基督的精神风格竟是那样的契合。我常想,他们不就是基督福音的传递者吗?当我看了越南当代的一行禅师所写的《生生基督世世佛》这部书之后,这种感受在心中就更加强烈了。一行禅师开始对基督信仰有误解,后来在多方接触神父们,与神父们合作进行一些社会慈善方面的工作后,他开始对基督信仰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他也研读圣经,尤其四部福音,对耶稣基督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产生了极大的尊敬,心灵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以至把耶稣圣像与佛祖像一起供在自己房间的案上每天礼拜。他说,他已在心灵上把耶稣基督看作自己精神生命的祖先。中国当代的佛教禅宗大居士南怀谨先生对耶稣基督也怀着很深的尊敬,把他看作是一位悟道的圣者。

这些例子一方面让我欣慰,另一方面,把它们放到自己的信仰中来看,我觉得更容易理解。我认为,佛法修持的的最高境界既然是明心见性,是悟道,是以对生命本质的把握从而达到对生死的解脱,涅盘;那么,它一定是在永恒真实的宇宙生命本体中实现的。这永恒真实的生命本体在佛教称之为真如、佛性,我们则称之为天主性的生命。这生命通过降生之道通传在每一个人身上。大道降生虽在历史时空中发生,但降生的奥迹,却在天主永恒的救援计划中就开始了。正如保禄宗徒在厄弗所书一章四节中所说的:“因为他于创世之前,在基督内已拣选了我们,为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暇疵的。”从这一层意义去理解,那通过宇宙大道而通传在人身上的天主生命,从永恒开始就存在于人性之中了。圣经上耶稣曾对犹太人说:“在亚巴郎出现以前,我就有。”(若八:58)这一句话除了启示性地表明耶稣基督自己的天主性身份外,难道我们不可以如此来解释吗?--在作为永恒生命之道的耶稣基督的生命内,我们确实也是在具体的历史人物亚巴郎出现以前就有了。因为具体的人是在时空中生活着的,而具有永恒天主性生命的“我”则是超越时空的。有见于此,故教父依肋内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天主成了人,为了使人成为天主。”(《主教要理》)

那么,释迦牟尼的“睹明星而悟道”,在我们的理解中,到底悟个什么呢?其实就是悟到了永恒的天主性生命,即基督的生命。正如若望福音中所说:“在他内有生命,这生命是人们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决不能胜过它(若一:4-5)。”释迦牟尼的悟道,犹如老子的悟道一样,也是从下而上对自身生命的证悟而得到的。因为人人皆有在基督内的天主性生命,这是人之为人的最核心的本质。释迦牟尼在深度的禅定中,深入到自己人性的最深处,与天主性的生命相契;从而在基督一生命本源的真光中,照破了自己生命中的无明,发现了人生的真谛。我以为这就是基督徒眼光中的佛家的悟道,禅宗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在佛家称之为进入涅盘境界,或解脱生死束缚的境界。而对于基督徒来说,则是在基督内的重生。即让自己身上被罪恶的尘垢所蒙住的天主性生命,在耶稣基督的救恩之光中,重新显示出来。这就是个体生命的得救。耶稣说:“你们若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将认识真理,而真理将解放你们(若八:31-32)。”他又说:“如果„子‟解放你们,你们才真是解放了(若八:36)。”受黑暗(无明)所笼罩的心灵被基督的真光照亮了,生命从此得到解放,获得了自由,这自由带给人无比的平安。这份内在的平安,流露在生活中,就是一团祥和这气,一种安详的人生态度。在圣经中,保禄宗徒所称的“在基督内的自由人”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是洒脱的,无拘无束、任运自在的;这样的人也是内心充实地活在当下,脚踏实地地面对现实的,这样的人也是无牵无挂,随遇而安的。耶稣让我们“不要为明天忧虑”,让我们看看天空飞鸟,田野间的百合花,充满信心地过好每一天生活(玛六:25-34)。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堤,犹如求免角。”《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不可得。”都是让我们放下妄想执着之心,无心于万物。因此,许多禅师常说:“平常心即是道”,“劈柴挑水,无非妙道”,把体道、悟道的心境落实在每一天平实无奇的生活中。这是一种真正的禅者的心态。耶稣基督在教给门徒们的祈祷文中喧样说:“我们在天的父!愿你的名被尊为圣,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承行于地,如在天上一样!我们的日用粮,求你今天赐给我们;宽免我们的罪债,犹如我们也宽免得罪我们的人;不要让我们陷入诱惑,但救我们免于凶恶(玛六:9-13)。”他教给我们的祷文,就是让我们学习活在今天,活在当下,学习彻底活在承行天父旨意之中。高萨比神父深深了悟这篇祈祷文的精神,因此,他的整个灵修就是--父,随你安!凡看过高神父着的《父,随你安排》这本灵修著作的人,一定会为作者的那种“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忍耐、凡事盼望”的心态而惊讶,也为作者的全心交托,全然委顺的基督徒的彻底的心灵自由而惊奇。我想,若是一个佛教徒或熟悉佛教的人看到这本书,一定会不由自主地在心中出现两个字“随缘。”

在福音中,耶稣把重生者自由活泼的心灵,讲述得非常传神:“你不要希奇我对你说:„应该重生。风随意向哪里吹,你听到它的声音,却不知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由圣神生的,也是这样(若三:7-8)。”这就是悟道者的任运自在,无拘无束的心灵心态,也就是佛家禅师们所说的“应物即现,用过即空”的心灵运化之状态,这是一种“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悟道境界。

耶稣说:“谁喝了我给的水,永远不渴;我给人的水,在人心中成为涌到永生的泉水(若四:14)。”“谁渴,到我这里来,喝吧!谁信我,一如经上说的:活水的河流,要从他怀中涌出。”(若七37-38)若望宗徒在此还特地加了一句注释说:“他说这话,是指信他的人,将领受圣神(若七:39)。”

禅宗关于悟道者的言谈应对,有非常类似的说法。南怀谨先生在其《禅海蠡测》中的“机锋转语”一章,有一段这样的描述:“禅门古德机用,大都出言隽永,不同凡响,而格调新奇,迥非习闻。后之言机锋者,往往预先构思,编出奇特言句以当机用,斯则陋矣!古德云:„掣电之机,不劳伫思‟。„言思即错,拟议即乘。‟„思而知,虑而得,乃鬼家活计。‟应机接物,语语从自己心中实相天然流出,岂可妄加意识卜度之词哉(《禅海蠡测》 P26)!”南怀谨先生又举了岩头禅师接引、印证雪峰禅师的一段公案。其中,岩头禅师对雪峰禅师就说了这么一句:“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禅海蠡测》 P31)!”

我们若读《宗徒大事录》,就会得知:自从圣神降临,宗徒们领受了圣神之后,就真正得到了奇妙的重生经历。他们放胆宣讲,毫无顾忌,毫不惧怕,并且旁征博引,为耶稣基督及福音真道作证。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活泼有力,使不少人听了觉得“心中剌痛”而悔改皈依。在他们的传教生涯中,他们的宣道就象耶稣自己的宣道一样,毫不做作,而是亲切、生动、活泼、自然,的的确确就象活水的江河在心中奔涌而出。而不象犹太人的那些经师,只知引经据典、咬文嚼字。他们在宣讲中常自然地带出一种权威的气概,实在是“盖天盖地”。就象耶稣当年讲道时,奉命去捉拿他的差役竟然被耶稣的讲话震慑住了。他们回来答复那些经师说:“从来没有一个人讲话有象他那样的(若七:46)。”玛窦福音中也说,当耶稣讲完了山中圣训之后,“群众都惊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象有权威的人,不象他们的经师(玛七:2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被圣神充满的宗徒们,其实所领受的就是耶稣基督的精神和能力。因此,对一个基督徒来说,重生就是在耶稣基督内领受圣神,因为圣神就是耶稣基督之神。就如弟铎书三章六节所说的“这圣神是天主借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丰富地倾注在我们身上的。”故保禄宗徒又把重生称为“穿上基督”。这种奇妙的经验与禅宗的“大彻大悟”非常相似。

我们知道,真正的佛家对生命的领悟是深刻的,也是较彻底的。但就我个人作为基督徒的信仰来看,佛教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直接启示,故他们对生命的悟解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他们有很高深的生命境界,却并不真正明白为什么人能让自己的生命达到那样的境界。他们在生命的孜孜不倦的自我实现中,最终也能体道,把握自己真实的生命,却始终无法体认道成人身的生命奥秘,无法认识耶稣基督就是具体的、降生的大道、生命的本源。因此,他们和生命表达虽然洒脱,却常常也是漫无中心的。他们体道了,却最终只能以空、以无、以虚来表达他们生命的体验。在这空无的生命体验中,就象鱼儿在大海遨游,忘掉了大海的存在一样;他们把宇宙之主的存在也否定掉了。岂不知否定了宇宙真神,则个体生命的终极性根基也就无从建立了。这样一来,人生该定位在哪里呢?由“缘起性空”而带出的“无我”,不就变成了个体生命的人生态度,岂不是自相矛盾之举?无怪乎那些不彻底的佛教徒常常变成了泛神论或多神论者,而那些比较彻底的佛教徒又变成了无神论者。

“图形与几何”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分析金蝶与用友财务软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公司法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特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诗经与耶稣

关于中国春节与西方圣诞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调查报告

群体和团队的定义,相同点和不同点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同点

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的不同点

市场营销与网络营销的不同点

佛与耶稣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佛与耶稣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