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物理课程改革三年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07:38: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物理课程改革三年总结

晋江市英林中学物理组 吴耀勺

参加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已有三年的时间了。在这三年里,我积极参加了各种课程培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实践过程中,以国家课程改革精神为纲,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已发现的问题为切入口,脚踏实地地将课改实验逐步推向纵深,取得了一些实效。下面是我三年来课改实践的总结。

(一)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怎样上好一节好课,在新的课改实验中,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着力点应有以下转变。

一、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上,每位同学主动参与、交流讨论、归纳总结。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如以往的物理课堂,教师演示实验、讲解实验,学生强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学生的分组实验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按部就班的进行。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完成实验,完全没有发挥物理学科的特点。新课程改革体现在物理课教学的新概念、新理念。使物理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变,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探究,无拘无束地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新课改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能就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前上课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教师做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教学程序,其结果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培养和发挥。而现在的课堂教师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如何互动,是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环境,以鼓励的精神去引发学生的创新活动,并及时捕捉学生的灵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力,对于学生学习中敢于创新的例子加以鼓励,“大胆些,你能行,老师相信你。”通过这些鼓励的话语,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三、备课方式的转变

要把一堂课上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除了对教材教法的把握外,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把握。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要赤诚备课把教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备教师的教学活动。另一部分是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按这两部分设计教学过程,即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考虑教案的设计,既备教学目标,又备学法,既备教师活动,又备学生活动。从而使教与学统一为一体。这样才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评价,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才与新课程相适应?我们呼唤的新课程改革评价理念指引下的发展性评价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该如何操作?

一、建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从操作层面上来讲,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来完成。这种评价应在学校(或以中心学校为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制订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并设计评价工具,支持教师系统地开展对学生的评价。此外,提倡学生自我评价,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学生评价的措施与方法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法,如纸笔测验、行为观察、情景测验、访谈评价、问卷调查、核查表、小论文、成长记录袋、表现性评价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

如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反映学生成长的历程,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通过学生活动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分享,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成长记录要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

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要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各学科的学业状况、学习过程、情感态度评价表和教师评语。评语应对学生搜集到的档案袋资料进行分析,并在同学、家长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还可以用进步奖与优秀奖等不同的评价系列。

二、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

1、教师评价的措施与方法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事互评、领导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加重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的关注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师德评价,调动了老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科研)课题研究为基础的教师教育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老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

评价可以定性描述和采用等级制,在评价项目后列出优势与不足,以形成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便于反思和改进教学,提高专业水平,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教育创新。

2、明确改进要点,制订发展规划

老师在参与评价中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如:尊重学生人格,改进教学方式,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是否有师生全部身心的投入,课堂是否有师生情感世界的融通,课堂是否有师生创造能力的发挥等;是否走进新课程,在发展性评价中成长。针对不足,老师自觉制订发展计划。①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并努力把教育理念转化到教育行动中;②开展师生的共同探研,交流讨论,发表个人意见,营造科学氛围;③以课程改革和学校的重点、难点问题为课题,以案例的形式开展同伴合作研究,并坚持写教学反思以促进自身发展等。

三、建立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学校评价制度的改革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学校评价的措施与方法

建立以学校自评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和乡镇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学校先对评价所涉及的各方面进行自我评估,准确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评价学校应注重实证性的考察,如现场观察、访谈、问卷、听课、座谈、分析学校的原始记录和档案等。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

四、课程评价改革该如何进行

1、充分发挥教研室研究、指导、服务功能。

认真研究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提高为学校和教师服务的能力,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校课程实施水平的提高。

2、做到边学习、边实践。

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结合各自教学实际深入讨论和反思的过程。不能一刀切或急于求成。

3、加强培训学习,提高素质。

新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需要评价者有较高的素质和特定的技能,因此培训是科学评价的前提条件。对教师及其教学行为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关怀和支持,使评价成为平等对话和沟通理解的过程,提高素质的过程。学校对老师、老师对学生都要正确处理好高利害评价,如职称、奖金、荣誉称号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评价促进老师发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寻找解决困惑的途径和方法。

比如实行“一费制”,改革举步为艰,城镇大班额怎样对每个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对待考试和课程改革中的评价?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我们正是在这种困难的状态下进行着改革和发展,努力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在课堂上。

(三)校本教研与教师成长

一、深化校本教学研究,创设教师研究氛围

我们要求学校开放教师电脑室,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广大教师除了参加学校教研日活动外,还积极参与各类教育网站虚拟教研活动,与全国各地实验教师进行零距离教研活动,向先进学校学习取经;邀请部分家长到学校参与听课、评课、交流等研讨活动,使家长了解学校的课改实验工作,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参观;注重学科互相渗透、整合教研活动,要求教师除了参加自己任教的学科教研活动以外,还要主动争取时间参加非任教学科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对非任教学科的教学改革、动态有一定的了解,更好地促进自己所教学科研究工作,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研能力。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渠道,丰富了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创新了校本教研活动的载体,使校本教研活动更具有活力,更具有实效。

二、加强教研制度的改进与完善,努力提高实效

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是新课程理念下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工作。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和个体价值的实现,组织绩效可以大幅度提高。把学校构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这是学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严格实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采取有效方式对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真正落实“五有三保证”的新课程校本教研活动要求,“五有”即参加教研活动有问题、困惑、疑难;有教研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课题研究;有教研制度。“三保证”即时间有保证、人员有保证、实效有保证。扎实开展“新课程研讨日”活动,确定课改研讨日和接待日:研究、交流、反思课改实施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阶段总结、专题讲座;接待外地教师的考察访问。教研活动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活动机制正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格局。

三、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文化建设是课程改革的载体,只有积极建设新文化才能为新课程实施保驾护航。英国学者在深入分析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的深层原因时就曾指出:“只有当新理论被大部分教师内化之后,才有可能保证课程理论有效地实施。”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1)学校领导身先士卒,做好表率。学校领导是课程改革实验的身体力行者和责任人。实验一开始,我们就选派校长和学校领导直接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之后又和上海名师研究所联办了以新课程为主题的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不定期的举行“管理者论坛”和“读书会”活动。同时我们要求学校领导切实做到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自觉参加校内课改学习,自觉学习教育报刊,广泛吸收课改信息。为此教育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三个一”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市各中小学领导每学期至少读好一本理论书、写好一个有关新课程教学方面的教案、上好一节有关新课程方面的研究课。 (2)实验教师积极投入,唱好主角。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各类专题培训,邀请课改专家讲学,组织收集、翻印、出刊学习资料,为实验教师提供比较前沿的理论支撑。要求教师认真写好课后反思、提供典型个案、上研讨课、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向同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提供本人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采取有效方式对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

(3)利用网络优势,创设平台。创建课程改革信息网,开辟课改论坛,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以即时交流的学习的平台。教师们通过网络备课,建立个人专业网站,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即时交流。

(4)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教研和反思活动。如 “课堂问题录”,每个教师都把当天教学中的问题记录下来,再利用晚上的业务学习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的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火花集”,及时收集课堂教学中亮点。 “教师自我诊断”,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发现自己教学的优点,寻找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促进了教师认识的提高,从而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四、加强学校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制度

校长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因此,要求学校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给教师以关怀,充分发挥了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各方面的作用,为学校在推进新课程实验改革过程中教师师德素养、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等方面的提高构建了广阔的平台;为学校在盘活教育人才资源、提高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和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为学校突破发展瓶颈、寻求发展目标、激活办学动力、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指明了办学方向。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心,通过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发挥学校的研究职能,促进学校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校本课程的管理,一方面要与学校层面的国家课程实施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 考虑,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其特殊性,根据各地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制定具体的管理细则,明确开发、实施、评价过程中责任的落实,抓好校本课程的管理。

一、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要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应包括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要鼓励教师申报课程开发项目。在校本课程开发上都必须根据学校确定的课程开发计划进行,要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校本课程开发目的。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教授 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

要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评价制度,每学年必须审定一次校本课程,以不断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所有任课教师都应承担一门或一门以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要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纳入评优、评先等考核中,对学生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评价要纳入学生档案管理。

二、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

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校本课程规划是否合理和科学,是否实现三级课程功能的互补,是否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等方面。在具体课程开发的管理方面要关注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对需要以文本形式呈现的教材建设要把好审议的第一关,做到言之有据、言之合理。鉴于校本课程的功能和特点,学校可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用书,也可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

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重点应放在对课程质量的管理。对学生选课的管理、对上课常规的管理及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等方面。

课程质量的管理包括课程实施前的管理以及实施中的管理。课程实施前的管理重点在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科学性上,主要涉及课程目标的合理性、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以及开发教学的资源条件,根据这三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决定教师申报的校本课程能否进入实施。课程实施中的管理主要关注的是课程实施的质量,要注意从学生、任课教师自身、其他教师、家长和社会以及管理部门等方面获取课程实施质量的信息,确定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

对学生选课的管理,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选择校本课程。可为学生提供一周的选听课机会,为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了解课程和明确自己的需求创造条件。同时要处理好校本课程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主要通过教师根据考勤情况、学生提交的作业总结、报告、小组评论等作出学生的课程成绩,学生课程成绩要进入学生学习档案。

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管理涉及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其中校长是校本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中应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科学性,确保课程内容选材的严肃性,严格把住质量关;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协调各种关系,规划学校的发展目标,合理制定各种课程的有效管理制度,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过程;要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宏观指导,确保所有课程落到实处。要注意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经验的总结,注意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转化和积累。

教师是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主要力量,对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自我评定具有专业自主权,同时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发展承担主要责任。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要逐步完善促进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激励机制。

学生有权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选择,有权对校本课程作出自己的评价。要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范围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为主线,以活动主题的方式,使其各部分内容互相渗透。要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及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地方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二是体现学校和社区特色;三是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目标

能够利用资料室、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资源,收集资料或信息,并形成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关于自然领域、社会领域、人的自我领域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或研究课题;具有自主制定研究活动方案的能力。包括安排研究活动的时间、过程、基本方法、人员、条件等要素;初步了解和运用观察、实验、调查、考察等一般的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与操作方法。能够模仿这些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能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个人或小组自主地撰写简单的观察、调查、考察等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能够得出结论。

2、内容

研究性学习本身没有体系化的内容,它是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它涉及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可以来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其内容范围大致涉及四个方面,即人与自然关系领域,入与社会关系领域,人与文化关系领域,人与自我关系领域。

一是自然探究:观察自己生活周围有关环境保护、动物、植物。气象、水文、土壤、人类健康等问题,并收集资料,积极实验,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或找出解决方法。

二是社会调查:调查了解当前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地方产业、市场变化、城镇交通、人口状况、法律问题、旅游资源等问题,发表见解,阐明观点。

三是认识自我:对学生自我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学习品质。理想、观念、行为等他们亲身感受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写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这一过程的感想与体会。

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择,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经验情况,低年级与高年级在研究主题的选择上,思考问题的角度上,研究问题的难度上要有所不同。学习内容也应逐步综合、深化和拓展

3、教师的指导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以便于学生较顺利地进入研究过程。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活动和探索方向,要组织多种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或个人要进行个别辅导,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或进行必要的研究方法指导。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笔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记录个人体验,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和积累。要对学生的合作方式进行引导,使之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学生的交流、互动是实施这门课程的一个基础。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供学生筛选整理,指导学生归纳、综合,并阐述自己或小组的意见。要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适当的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总结和评价。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与参与,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

1、目标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学生以社会成员的身份,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开展各科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其总目标是: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自我了解,确立自信,发展兴趣与专长。

整合各科知识,增进思考、判断、应用与创造能力;扩展生活领域,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习惯;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增强民主法治观念与互助合作品质;乐于服务社会,具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保能力,养成环保习惯;逐步了解自我,充分施展才能,合理设计未来。

2、内容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是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区公益性服务活动、生产劳动的形式下,开展各种服务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对于远离社区或没有社区的乡村级小学,可参加当地政府组织下的服务与实践活动。

一是了解社区或社会的活动。深入实际的社区情境,社会机构或部门,对有关的社会运作进行参观、了解,促进对社会的认识。对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进行考察活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现实的社区情境中进行调查研究活动。

二是社区服务活动。帮助他人进行生活服务,家政服务活动。以小组活动形式开展,确定社区内某些服务对象的定期服务活动。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管理活动。

三是社会实践活动。集体参加社区或地区的公益劳动,各种义务劳动。参加两个文明建设的宣传与调研活动。

3、教师的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活动方式,尽量采用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郊游、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方式,预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要做好学校与家庭、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协调工作,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资源,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组织实施,主动参与评价,引导学生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相互交流、分享成果的机会,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要关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个体相对的进步与发展,应当给予及时的鼓励。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和评价。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1、评价原则

一是坚持正面评价的原则。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坚持正面引导,积极鼓励。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发现与鼓励。

二是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突出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等,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是重视应用的原则。通过评价尽可能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是重视体验的原则。看学生是否获得了丰富的、切实的、亲身的体验,通过评价促使学生重视感受、感悟、体验和相关经验的获得。

2、评价的内容

一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是对学生是否认真参加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等方面进行的评价,还包括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状态等。是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方面。

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是对学生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作出积极的贡献等进行的评价。

三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指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技巧,在实际解决问题方面的动手操作等。是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中实际表现予以全面客观的评价。

四是学生对新的学习方法、方式掌握的情况。

五是学生活动的成果或结果。结果的展示形式可以是一份结题报告、一次答辩活动、一篇论文或一个学习体会、一件作品等。对结果的评价应从正面肯定的角度去进行,特别是通过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展示、交流他们在活动中取得的结果,以此来鼓励学生。

3、评价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视对活动过程的评价,要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评价的方法应该灵活,可以是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可以采取小组互评、自评,教师、家长的评价等,要注意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目前比较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档案袋式评价法,建立一种相对比较系统的档案,从对过程的关注来展示学生在这门课中的表现;另一种是研讨协商式的评价法,从学生、教师和家长各个不同的范围来协商研讨,实际上就是采取一种互动的方式来对学生的表现做出一个评价。总之,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评价是一个逐步发展提高的资源,要通过评价,促进和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各地在实践中要及时总结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美国物理课程改革概览

课程改革总结

课程改革总结

物理新课程改革总结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

物理校本课程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PLC课程改革总结

课程改革个人总结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物理课程改革三年总结
《物理课程改革三年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