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北 大 红 楼

发布时间:2020-03-02 01:33: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北 大 红 楼

29号,原为北京大学校舍旧址。是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此地建立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红楼建于1916年。楼为工字型,采用通体的红墙砌成,故名红楼。这里有李大钊、毛泽东工作过的办公室;鲁迅在此休息过的\"语丝社\"。

1918年李大钊、邓中夏等人在此

建立了北方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同年毛泽东在该校担任助理馆员。他们的活动便\"北大红楼\"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孕育爱国主义,培育国家栋梁之才的摇篮。 1919年,这里爆发了\"五四\"运动以北大学生为主的各校学生3000人,冲破反动政府的阻挠,游行到**前集会演说,向反动政府示威,不承认\"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废除\"二十一条\"。北京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支持。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在思想和组织上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作了准备。北大红楼是新中国文化的象征。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旧文化

的改造和革命的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 民 英 雄 纪 念 碑

位。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广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1958年4月竣工,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463米。高37.94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用13000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碑身呈方形,碑顶为盘顶式,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碑心石长14.7米,重70吨。北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南面是周恩来同志亲笔书写的碑文。碑身及碑座上刻有五角星、松柏、旗帜、牡丹花、荷花、菊花等图案。特别是下层碑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十幅汉白玉浮雕,浮雕高2米,宽2米至6.4米,总长40.68米。

共雕刻了180个人物形象。分别刻着\"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江\"、\"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

北 京 大 学 地 质 馆 旧 址

护单位为北京大学地质馆旧址。

大学地质馆旧址位于沙滩北街15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施,于1931年购得原松公府房产,1934年4月正式开始兴建,1935年8月落成。有可容纳500个座位的,分为中文、西文、期刊和指定参考书的四间阅览室和供教授使用的24间研究室。

新建的图书馆是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音设计的一座三层西式楼房,该楼其平面、立面均为不对称式,体形随功能要求变化,总体造型明快

简洁,是我国最早引进西方\"现代建筑\"的优秀作品之一,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990年2月,北京市政府公布的第四批文物保

毛 主 席 纪 念 堂

为明代大明门、清代大明门、民国时中华门的旧址。1976年11月24日奠基,1977年9月9日落成。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05.5米,高93.6米,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占地面积57000多平方米的正方形建筑。主体建筑为三层,地上二层,地下一层。

第一层正门内北大厅是瞻仰毛泽东同志遗容举行悼念活动的场所,正中的瞻仰

厅是纪念堂的核心部分,南大厅汉白玉墙上镌刻着毛主席诗词的金字手迹,原东西两侧的休息厅在1983年12月改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志光辉业绩的陈列室。第二层陈列厅存放着毛主席的遗物。

17.5米高的高大柱廊,四面对称,气势轩昂。屋顶采用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重檐琉璃瓦,与**、正阳门及革博等建筑浑然一体,气势磅礴,构成了一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群。

法 国 邮 政 局 旧 址

19号,是一排西方二十世纪初折衷主

义风格的平房。

1910年,与东交民巷5号的法国使馆同处路北,隔

门相邻,又与东交民巷34号法国东方汇理争行斜对。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南正立面作左右对称图形,东西两侧各开一门,门两侧巾贴以坚固的花岗石壁柱,更显突出醒目。正面墙体除东西两座对称的大门外,彻以六扇连续的拱券作大窗(两门外侧各一扇,两门之间连续四扇)。墙体作中式清水砖墙,顶部以中式叠涩砖彻出两重风火檐,两

方色彩的典型的\"殖民地式\"建筑。

檐间的矮墙壁砌以中式女儿墙,并饰以中式砖雕,而其间加以九列西式三角山花。

荷 兰 使 馆 旧 址

11号的荷兰使馆旧址,始建于同治十

二年(1873年),现存的两栋楼房建成于1909年, 具有中世纪西洋古典式风格,属欧洲折衷主义建筑的一个类型。旧址的大门用砖作两侧爱奥尼式门柱和拱券外廊,其尺度适中,形式简洁。拱券上作三角山花,顶部为半圆形拱券装饰。院内原还有一栋屋顶上用台阶式山花与组合式券窗作装饰的办公楼,为十六世纪后期荷兰尼德兰时期的建筑风格。它用红砖砌墙,以白石作隅石与门窗的框罩。现存的西楼也是办公楼,地上两层,砖木结构,其正中两间为入口,做成凹入的券

红砖砌墙,以白石为隅石与门窗罩来突出表面。现存的东楼原为大使的官邸,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砖木结构,其正面主入口用白石砌筑,突出其形象;其侧翼凸出,下为敞廊,上为居室,体形简洁而富于变化。其正中上层檐口采用与大门门头形态相同的半圆拱券装饰,意在通过互用某种手法或构件的方式,求得整个使馆建筑风格上的相对统一。

东 堂

74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65

5年),屡次被毁。光绪三十年(1904年),法国和爱尔兰用一部分\"庚子赔款\"重建东堂,即现在的东堂。形式仍为罗马式,中间为天主堂,坐东朝西,平面呈拉丁十字架形,堂顶上三座圆拱形堡顶。上立三个大十字架。堂体外墙厚实,窗户较小,门窗上部为圆形拱环。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两侧挂着耶稣受难故事的油画。总占地面积近10000平方米。

300多年的历史了。

亚 斯 立 堂

2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868年),1900年毁于火。1903年重建。是基督教美国卫理公会教堂,为纪念其创始人故名。该堂分正、副教堂,正、副堂中有活动木隔板墙间隔,推开时两者即为一体。堂顶为八角形,每面都有玻璃窗。墙壁、地板、天窗四周的木板均为深褐色。

堂。卫理公会曾办汇文中学,就在旁边。现亚斯立堂大门、礼拜堂、牧师楼及其它附属建筑均保存完好,为砖木结构,灰砖

清水墙面,属美国近代折衷主义风格。

圣 米 厄 尔 天 主 堂

尔,所以称为圣米厄尔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901年,落成于1904年,创建者是法国传教士高司铎,是外国人在北京修建的最后一座天主堂。最初,该堂的神父为法籍人柯来盟。建造这座教堂的初衷,是供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人使用,后来,附近参加教会的中国人也可随时进去祈祷。

圣米厄尔教堂是北京诸教堂中规模最小的,但作工精细,很富特色。

院北二层西式灰砖楼面阔七间,是神职人员的宿舍。供奉天神米厄尔的圣堂在院西,坐北朝南,清水砖墙,东西两面墙上层叠的彩色花玻璃窗占去了很大面积。堂顶高耸,作斜坡形,上覆灰色琉璃筒瓦,南有两座锥形尖拱,堂内顶用肋状拱券增加高度。立面作三个尖顶钟楼,用尖券、壁柱、玻璃窗和壁龛装 饰,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堂面阔三间,内部为木结构,以细圆柱支撑,地板中是花砖甬道。堂内北端为讲经台。此堂虽小,但小巧玲珑,综合了北京东西南北四堂的优点,堪称袖珍教堂。

1986年,小学迁出,现该堂已重新开始了宗教活动。

中 华 圣 经 会 旧 址

21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360平方米。楼建于1911年,是由美国建筑师设计的仿欧洲古典式的建筑,但因由中国工匠施工,在细部融合了一些中国建筑手法,成为独具特色的融合中国建造特点的西式建筑物,也是基督教会的代表性建筑。民国年间曾是基督教会青年活动的场所。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中有英文补习、英文打字等学习场所,其后部的室内体育馆是北京最早的室内体育

场所,会所北半部的礼堂在北京沦陷期间曾被改为电影院,解放后改为红星电影院。

1988年青年会迁至其南约20米处的圣经会办公。圣经会为一座中西合璧式灰砖楼房,原是出售圣经的场所,也是基督教会的代表性建筑。

美 国 使 馆 旧 址

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

火烧圆明园,强迫清廷将东交民巷的淳亲王府等\"租借\"给英法作使馆以来,在其后的十余年中,俄、美、德、比、西、意、奥、日、荷也相继在东交民巷设立了使馆。美国是紧随英法两国之后最早在华设立使馆的列强之一。

1862年)设在东交民巷路南,

御河以西。它北与俄国使馆隔街相对,西与荷兰使馆遥遥相望。后美国使馆从荷兰使馆的东侧搬迁到了其西侧,今前门东大街23

号。

门建筑的大门,它既是美国对其侵华暂时\"胜利\"的一种自豪自炫,也表现了殖民主义者不可救药的狂傲。现存的主楼建于1903年,设计人名叫Sidh healy。该楼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其内部采用木结构,外墙以红砖为主。墙角以花岗石、白石作隅石,门窗以花岗石、白石作框罩,以起到加固和突出的作用。这种手法,与荷兰大使馆办公楼、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大楼等建筑的西方折衷主义风格相似。大门采用爱奥尼壁柱和山花门罩,檐上作女儿墙壁的作法,也与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大楼等建筑如出一辙。

京 师 大 学 堂 分 科 学 院 建 筑 遗 存

21号西院内有五栋本世纪初建筑的仿欧洲古

典式二层楼房,它们就是昔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学院旧址。

二十四年(1898年),初址在沙滩后街原和敬公主府的

京师大学堂,不出几年即因校址狭窄不敷使用而有另建分科学院之议。1908年京师大学堂分科学院在北城外黄寺以南破土动工,并于1911年建成。但由于它孤悬城外,联络不便的缘故,使用不出数年便告废弃,改作了北洋政府的炮兵营。

现存的五栋楼房,其中两栋是主楼,三栋为配楼,它们与东交民巷日本使馆旧址的设计者都是日本近代建筑师真水英夫。因此,两者手法、风格均相似,不具有可比性。两栋主楼均为砖木结构,清水砖墙,正立面中央是突出于楼体主线的高两层的外拱廊。拱廊两侧均以清水砖砌成长方形空心塔柱。每座塔柱下层的上部正侧两面,各开有一拱券小窗,其上层正侧两面的上部各有一砖雕作装饰;塔顶正面,由左右两座砖砌的小型柱塔夹一拱顶小月墙组成。夹在两侧空心塔柱中间的,是以突出的山字形棱墙

作外框的通贯上下两个楼层的大型拱券假门,其中心又以两条纵贯上下的棱墙将这座大型拱券假门劈割成三个空间;而于其下层正中,又夹一座以两侧爱奥尼壁柱为饰的大型拱券窗,于窗顶又做成一个三角山花为饰,与塔形外拱廊两外侧凹进相接的楼体下层,各辟有一真正供人进出的拱券门。该楼的楼窗皆作长方形,上顶为南北两面坡,东西两侧作突出的三角山花形硬山墙,以东西两坡与中间楼顶相衔接,墙面也饰有砖雕卷草纹。整个楼体做工精细,比例协调,手法纯熟,是一组对中国近代教育史和建筑史都具有重要研究与保存价值的建筑。

原 中 法 大 学

20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原其北为中法附中,中法大学始建于1920年,1925年将文科移至东皇城根北街20号,改为服尔德学院。1934年,社会科学院并入东皇城根的文学院,原外交部长陈毅曾在中法大学学习过。

三面刻文立式碑,上刻\"中法大学文理哲三院一九三一年毕业纪念\"及23人姓名。此处大楼及大门均保持原样,石碑仍在院内。

京 师 大 学 堂 建 筑 遗 存

45、47号。是北京市级

文物保护单位。

(1898年)改为北京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1900年被慈禧下令停办。同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京师大学堂校舍先后被俄国、德国侵略军占踞,因此校内房屋、图书馆、仪器大部分被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下令恢复大学堂,任命主张变法图强的张百熙为管学大臣。1911年改称北京大学。1934年又将该处东边的傅恒家庙扩大为校址。

院,亦为清式建筑。今院中偏东处尚保留两座西式楼房,为北大二院时的教学楼。

北 京 饭 店 初 期 建 筑

33号。北京饭店中、西、东三幢大楼分别建于本世纪初、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居中略带欧式近代风格的五层楼,即北京饭店的初期建筑,它与东楼和西楼既有风格上的差异,总体构图上又有所呼应,它是民国时期北京城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一座大型旅馆。

1917年,其前身是1900年冬由法国人在崇文门大街苏州胡同路南开设的小酒馆。1901年,该店迁至今东单菜市场西隔壁,始称\"北京饭店\"。1917年,由中法实业银行出资,在清\"协尉大官厅\"旧址上兴建了这座五层大楼。

此楼堪称北京饭店行业中的\"元老\",在京城独领风骚达六十余年。

1942年12月31日,应邀北上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来京的孙 中山先生就住在这里的506房间(今5045房间)。冯玉祥、宋庆龄、张学良、蒙哥

马利等中外军政要人,也都曾在此楼下榻。1946年,国共和谈军事调处执行部的第二招待所亦设在此地。

军 调 部 1946 年 中 共 代 表 团 驻 地

1946年中共代表团驻地位于东安门大街

1号。该建筑是一座中西合璧式三层灰砖楼房,中间主楼为三层,四角攒尖绿琉璃瓦顶,两侧翼楼二层,为绿琉璃瓦庑殿顶。楼体为西式单元房。主楼面阔17间,宽约50米。四周是绿琉璃瓦顶灰砖围墙,大门坐西朝东,为绿琉璃瓦硬山调大脊顶,带吻兽、垂兽及小兽。

1946年,国共谈判时此处作为军调部中共代表团驻地。当时我党派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出任中共方面的委员,派罗瑞卿为参谋长,耿飙为副参谋长,黄华任秘书。其他参加这项工作的都是精通英语的优秀人才,如伍修权、张爱萍、章文晋、韩叙、胡定

一、林兆南、

宋时轮、王光美、龚澎等。当年中共代表团的电台就放在主楼第三层临街的一个房间内。中共代表团在叶剑英的率领下,就住在这栋楼中,为揭露美蒋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用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建国后,朱德总司令曾亲临此地,他指着这栋楼语重心长地说,这个地方要保护好啊!

的,惜未及施工抗战爆发,北平不久沦于日寇之手,后日军强占此地,并在盖了这栋中西合璧的楼房,作日本高级招待所。 日本投降后,此房地产收归国民党政府所有,后为特务机关励志社所踞,后又曾为美军的后勤部。这座楼的主楼在五十年代初曾被火焚毁,后又按原样重建。现为翠明庄饭店。

原 协 和 医 院

9号,原为协和医学堂及豫王府旧地。是

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06年由伦敦会创办,后随

着其它五个教会的加入,成为中国第一个由英美合办的医学堂。1915年美国商人洛克菲勒与伦敦会达成接收协议,并购得毗临的东单三条原豫王府全部房地产,由他出资建新校,即协和医学院。新校及附属医院约占地10公顷,其设计、建筑皆由美国人负责。所有建筑质量要求达到最高标准。

殿顶,雕梁画栋,内部则为西式现代化装备,且有一套独立完整的动力系统。新校于1917年奠基,1921年竣工。这里几十年来培养了许多有名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如林巧稚、吴阶平等都毕业于此。

段 祺 瑞 执 政 府 旧 址

3号,这里原名铁狮子

胡同。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乾隆京城全图》标明该址为和亲王府。清末,府内建筑被拆除,重建了三组砖木结构的楼群。中间主楼为欧洲古典风格的灰砖楼,外檐的联拱柱廊,楼体布满精细砖雕花饰,门窗、天花、地板、护壁板全用优质木材精雕细作,华丽壮观。

1924年,段祺瑞被北洋军阀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这里遂改为执政府。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纵任军警屠杀爱国请愿学生,在这里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此处成为日本华北驻屯军总司令部,至今还存有日本侵略者建的牢房、脚镣、手铐,这都是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证。现已被定为国耻纪念地。

清 代 邮 局 旧 址

3号的清代邮局旧址,是\"大清邮

政总局\"的前身。大清邮政总局成立于1897年2月20日,最初设在东交民巷台基厂海关的一座庙内,规模甚小。由于邮务发展,遂于1905年迁至东单小报房胡同办公,当时的北京邮务支局也设于此。1907年,邮政总局迁至东长安街。在这三处中,最能反映北京邮政历史的遗址,只有小报房胡同一处。

遗址为西房五间,院墙南北各开一门。房屋虽然陈旧,但基本上保持了原貌,它记录了北京邮政事业开办初期的史实。 该处辟为\"北京邮政历史博物馆\",展出各个历史时期有关邮政资料和实物,宣传北京邮政

事业的发展。

段 祺 瑞 宅

南胡同5号。是东城区文物

保护单位。

此地原为清代康熙皇帝第二十二子允祜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该府被段祺瑞所得。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为北洋军阀皖系首领。1924年他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镇压学生运动,成为\"三·一八惨案\"的罪魁祸首。

该宅占地面积为20000多平方米。段祺瑞寓此期间,对原府进行大规模改建。原中轴线上的建筑仅存一大殿,为两卷勾连搭式,

上覆灰筒瓦,面阔九间,殿前有民国式走廊,廊前为一环绕院子中心的水池,池上南部有三座小石桥,北部有两座。殿后为一四合式的院落。院内东、西、北三面有民国时期的洋房,北为二层,东、西为一层均带走廊,廊柱为瓜棱水泥柱。该院西侧还有一座建筑,段祺瑞曾在此召开过国务会议,平时为舞厅。

当 铺 旧 址

3号、5号,原

本这两院为一宅,坐北朝南,临街为一面砖墙,面阔43米,高约5米,墙厚0.6米,类似城墙,看上去很是坚固。大门开在西边,为今5号。门上部有一雕堡状砖砌方台,名瞭望台,上开六个孔,可以瞭望、守卫。大门内上方有一楼口,登梯子可以进入瞭望台。门框为石质,门为铁门,铁门内还有可推拉的铁栅拦,防范极密。5号院内还有倒座房三间,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东部有走廊通往后院,后院只有后罩房五间。据当地群众说,此当铺为李氏所开,由于瞭望台如同炮台一样,故百姓称之为\"炮台李\"。民国年间,此处卖给一军阀,院内房屋有改建,因此,除其方城式的围墙、铁门及瞭望台外,别的地方已无当铺痕迹。买主购得此处后,在东边又开了一个门,即为今3号。今5号院门上嵌一石匾,刻有\"泰和别馆

\"字样,为民国六年(1917年)刻。

北大红楼

北大红楼

参观北大红楼有感

北大红楼参观总结

北大红楼参观体会

参观北大红楼感想

北大红楼观后感.5.26

参观北大红楼所感

清华学堂与北大红楼

红楼

北 大 红 楼
《北 大 红 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红楼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