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内地城市养老模式趋势发展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4:52: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内地城市养老模式趋势发展调查报告

养老难离家:模式难创新 特殊人群难养老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模式下,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挑战,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逐年增多。同时,由于养老产业发育不足,服务供给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经济状况老人的服务需求。陕西很多地方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却又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现实尴尬。

养老遇阻,“难”在哪

“以房养老”模式难在哪儿

对于会不会选择以房养老这个问题,记者在西安市环城公园内随机采访了10位老人,几乎得到了相同的答案:没好好考虑过。只有一位老人表示,如果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可以考虑以房养老。[详细]

“以地养老”模式能否实施

“以地养老”模式主要是通过流转老年人承包地使其获得一定的财产收入,并在保持其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归属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村集体或合作社流转使用权用于资源开发利用,收益归老年人所有。[详细]

以“N”养老模式如何探索

“小老人”照顾“老老人”,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邻里乡亲照顾留守、空巢老人……在以房养老、以地养老之外,一些地方又探索出一些社会互助养老模式。相关专家认为,这种更强调普通百姓之间相互帮扶与慰藉的养老模式,将成为未来中国城乡居家和机构养老的有益补充。[详细]

哪些人群,“难”养老?

空巢老人:寂寞孤独地老去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许多“空巢老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孤独,长期感到寂寞,又得不到排解,甚至会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详细]

高龄贫困老人:活着就是活受罪

相比于城市,日益老去的村庄里还有更多的老年人无人照料,传统的观念也阻碍着他们进入养老院,缺乏经济来源的老人,更像是被遗忘的过去。[详细]

失独老人:无处安放的暮年

陕西的失独家庭约有8600余户,失独父母约有1.4万人,他们在情感上遭受煎熬外,面临养老的窘迫,比一般家庭更需要经济上的扶助、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照料,亟待社会更多的关爱。[详细]

养老“三难”1 养老遇阻,“难”在哪

——养老模式运行调查

3 作者:康传义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2015年10月19日06:03

一方面,“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模式下,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挑战,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逐年增多。另一方面,由于养老产业发育不足,服务供给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经济状况老人的服务需求。为打破养老困境,陕西省很多地方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以房养老、以地养老等新的养老模式不断涌现。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又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现实尴尬。

以房养老,看上去很美,却似乎只是“天上的云彩”。记者从陕西省相关部门获悉,尽管数年前,陕西省就已经将以房养老提上议事日程,但截至目前,具体的可操作方案,依然处于调研阶段。

去年保监会正式公布《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被列入试点城市。然而,一年多过去了,“敢吃螃蟹”者却微乎其微。幸福人寿作为国内第一家正式推出以房养老的保险公司,截至7月底,仅签约12户家庭。这样的“成绩单”,相对于我国两亿多的老人基数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以房养老”模式难在哪儿

对于会不会选择以房养老这个问题,记者在西安市环城公园内随机采访了10位老人,几乎得到了相同的答案:没好好考虑过。只有一位老人表示,如果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可以考虑以房养老。

4 在国家业已出台相关鼓励措施,相关保险公司又积极推进的情况下,以房养老却遭遇现实尴尬,原因在哪儿?对此,省社科院研究员石英认为,以房养老作为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功的一种养老模式,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搬”,在我国必然会遭遇“水土不服”。石英分析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房养老,首先必须要有房。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我国实行商品房制度,到目前为止,也不过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老人名下,有房的到底能占到多大比例,需要好好地调研。实现以房养老,不仅仅是要有房那么简单,还必须有“大房”,有“值钱的房子”。这样相关机构才会考虑“回购”,如果地段不好,又是建设多年、简陋的“房改房”,要实现以房养老,也是不现实的。

“现实恰恰是,没有经济基础,需要以房养老的老人,手里又没有能让保险公司看得上的值钱的房子。手里有这样房子的老人,往往经济基础和条件又很好,几乎不会考虑将房子抵押出去,用来养老。”石英说。

实现以房养老,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关键。虽然保监会已经出台《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但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相关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对这项业务还不是特别熟悉,在条款的制定和执行方面还有诸多的不足。同时,房屋价值由谁来评估,有没有可信赖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也是老人们在考虑是否选择以房养老时很关心的问题。

5 除了诸多客观制约因素之外,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是主要制约因素。把房子抵押掉养老,而不是留给子女,很多老年人对此很难认同。以记者随机采访的10位老人为例,他们要么名下没有房子,即使有房子,首先考虑的也是“留给孩子”。“卖掉”房子养老这样的方式,他们从观念上还很难接受。

中新网房产频道也曾围绕“目前制约以房养老推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在网络上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0.9%的网友认为是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制约,27%的网友归因于金融机构业务条款、配套机制等不健全,21.9%的网友认为是政策适用人群范围窄。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结果则显示,选择上述三项的网友占比分别为42.9%、46.9%和45.4%。

“以地养老”模式能否实施

在各个城市纷纷试点以房养老的同时,针对农村老人的“以地养老”模式,也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其主要形式是通过流转老年人承包地使其获得一定的财产收入,并在保持其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归属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村集体或合作社流转使用权用于资源开发利用,收益归老年人所有。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在陕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恒源煤电集团董事长孙俊良就提出,现阶段农村养老问题重点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让农村老年人有钱养老,二是农村老年人要有人管理。农村老人可以住房向银行或政府组建的养老贷款公司抵押贷款,由银行或贷款公司按一定期

6 限支付养老金。到期或老人不在时,其子女可以偿还贷款赎回住房,也可由贷款机构回购处理。“以地养老”,可以通过家庭承包土地的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增加养老收入。

今年刚满60岁的白五奇,是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农民。由于有一手漂亮的泥瓦工手艺,常年在外务工的他,收入还是不错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现在他干起这样的活,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不服老不行,以前干上一天活,晚上睡上一觉,第二天又浑身是劲了。”白五奇说,“这两年,明显感觉体力有些跟不上了。”

谈到自己的老年生活,白五奇心里很是没底。“能将土地抵押出去,用来养老,听起来还挺让人向往的。”白五奇说。

然而,以地养老这样的模式,在石英看来,也有很多“槛”需要迈过。 实现以地养老,需要建立在土地确权基础之上。集体建设用地在所有权上属于集体所有,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它对于用地的主体还是有一定限制的。如果说外人来使用集体的建设用地,目前还没有放开,如果现在这么去操作,在法律上有一定的障碍。如果没有对土地进行确权,就很难保障老人对土地的使用权益。然而,在很多地方,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土地确权,依然是个未知数。

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之土地的收益率不高,即使迈过了土地确权这道坎,以地养老仍将是一个未知数。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土地流转的价格,一亩多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这样的收益下,实现以地养老,无疑只能是“纸上谈兵”。

7 以白五奇一家为例,全家三口人,家庭拥有责任田2.8亩,平均一人不足一亩。按照汤峪镇流转土地的平均市场价格,每亩地一年的流转费用大约800元左右。如果只是把自己承包的那一份责任田流转出去,每年收入不足1000元,如何养老?

以“N”养老模式如何探索

“小老人”照顾“老老人”,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邻里乡亲照顾留守、空巢老人……在以房养老、以地养老之外,一些地方又探索出一些社会互助养老模式。相关专家认为,这种更强调普通百姓之间相互帮扶与慰藉的养老模式,将成为未来中国城乡居家和机构养老的有益补充。

陕西省千阳县建立的农村互助幸福院既体现了“互助”的特点,又满足了农村老人的基本养老需求。目前,入住千阳农村互助幸福院的老人每天只需交5元左右的生活费,按照专门的食谱就能享受到一日两餐的可口饭菜。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寄家养老”、“会所养老”、“家政养老”等各种不同养老模式纷纷涌现出来。

谈到诸多不断翻新的养老模式,石英一方面给予了肯定,认为多样化的养老模式的探索,有利于满足老人们对养老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但石英认为,在多方面探索之外,我们还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做好社区居家养老上面。

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年龄越大,越对家庭依恋,更多的愿意选择居家养老。但“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模式下,年轻人很难做到与老年人同住,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挑战,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逐年

8 增多。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会成为未来养老的主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关键是要发挥“社区”的作用。“遗憾的是,我们的社区现在好像还没有为此做好充足的准备。”石英说,“让社区逐渐成为养老的主要载体,现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些必须的软硬件设施还没有建立起来。比如,可以供老年人交流与娱乐的老年活动室、老年餐桌等,在目前大多数的社区还都没有。更不要提社区家庭医生等更高层次的服务了。”

在不断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同时,石英认为,应更多地建立起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根据调研,我们发现,现在的养老机构,最紧缺的不是床位,而是医疗服务。”石英说,“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越是收费低廉的低端养老机构越是无人问津,收费高昂的高端养老机构却往往一床难求。主要的原因就是低端养老机构虽然收费不高,但服务水平,尤其是医疗服务水平难以跟上。这样的情况下,老人们宁愿呆在家里养老,也不愿意到这些养老机构去。”

下一步,我们应该将着力点更多地放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上。可以让一些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参与到养老机构的建设上来,依托医院的医疗和其他软硬件资源,并最终实现有病治病,无病养老的目标。

养老“三难”3 中国养老,“难”离家【2】

——养老未来走向调查

9 作者:杜瑶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2015年10月19日06:31

愿在家中慢慢变老

像呼延玉一样,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生活障碍老人、失独老人、“候鸟老人”,涌现在新时代的老龄潮中。在家人们逐渐老去的时光里,伴随我们更多的是对这个庞大群体养老问题的思考。

采访中,呼延玉老人直截了当地表示,她从没打算去养老院。目前身体还算硬朗,能照顾好自己日常生活,日后要是真动弹不了,孩子们会请人来家里照顾她。对此,呼延玉的大女儿李霞说:“我们兄妹几个的孩子也大了,家里的房子都买得大一些,就是想把妈妈接来一起住,可现在她还是离不开她的老屋。如果,妈妈年纪再大些,我们是一定要把她接到自己家里来住的,到时候就算请人照顾也放心。妈妈操劳一辈子,无论如何我们也不会送她去养老院,不能让老人家有孤单感,这是做儿女应该想到的,况且我们也有条件办到。”

10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百善孝为先”的中国,养老问题总是包裹着时代特色。陕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红娟表示:最近做的《陕西省老年人现状与需求调查》,其中关于养老方式的选择,有一组数据很有意思,83.3%的老人选择家庭养老,8.6%的人选择社区养老,仅6.7%的人会去专门机构养老。要知道,在20年前提出去专业养老机构养老的呼声可谓此起彼伏,随着社会各种思潮的交锋融合,大家都很看好的“专业养老”,如今支持率却一落千丈。在经历过时间和现实的考验后,“回归家庭”终究成了绝大多数老人年最终的选择。

谈起上面的调研结果,今年90岁的高荣英总有说不完的话。2012年5月住进西安市北郊的一家养老院,2013年1月底彻底搬了出来。“我年纪太大了,大毛病没有,就是人老了经常出各种小问题。老伴去世了,孩子们都要忙自己的事情,没人管的上我,五个孩子就商量着把我送到养老院。”高荣英说,“里面干净,有好多和我一般大的人,大伙时常在一起聊天、吃饭。可心里总觉得不畅快,没个老熟人,也不知道外面人都在干什么,孩子们看我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交谈中,高荣英思维清晰,只是说起话来断断续续:“最后,是我自己坚决不住了,好几天不吃饭,逼得孩子们年前把我接出来。”高荣英老人没有自己的房子,从养老院出来后大部分日子跟着小女儿住,自从2014年小女儿查出糖尿病后,就是五个孩子轮流照顾她,每家一个月。今年年初,高荣英走路时不小心摔跤骨折,在几个孩子家搬来搬去更不方便,尽管这样“挪窝式”的生活别人难免略带微辞,高荣英却说:“我

11 不觉得累,老年人也不图啥。感觉自由,能和你们交流,每天在家里睡个踏实觉,比花钱住养老院强多了。”

养老“三难”3 中国养老,“难”离家【3】

——养老未来走向调查

作者:杜瑶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2015年10月19日06:31 养老缘何难离开家

严中华在西安市红专南路当社区主任已经近15年,步入老年人行列的他对养老有着更深刻的见解:“红专南路社区有老年人2000多人,占比超过社区总人数的20%,如此大体量的老龄人口养老一直是社区管理的重头戏。我发现,尤其在养老保障体系频现危机的当下,中国传统观念对养老院制度始终难以亲近。像我们这院子里只有5户老人去养老院,即便独生子女、双职工家庭采取‘居家养老’形式赡养老人有弊端,但大家都试图发现其更多的可行性。”

似乎,在中国谈到养老话题,总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孝道。因为按照传统观念,中国人先入为主把去养老院定义为“不太幸福的结局”,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家庭养老”显得理所当然。也就是说,当年老的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尤其是生活自我照料能力减弱之后,通过子女的照料、关怀,来实现养老这一功能。“和养老院相比,这种通过子女的孝顺达成赡养年老父母的‘家庭式养老’的优点在于,它不是完全经济型

12 的关系,而是掺杂着感情在里面。比如,在一个五星级养老院,如果你给的钱足够,它能提供全方位的完善照顾,但那终究是顾客和服务者的关系,和子女对父母的照顾完全不一样。”杨红娟说。

当今,有所谓“四老”的说法,即一要有老伴,二要有老友,三要有老窝,四要有老底。大多数的老人越老越难离开固有的生活圈子,就是因为这里有他自己的感情世界,可以在脱离了社会工作关系和子女的长久陪伴后,还可以感受到愉悦。就如严中华所说:“哪怕是再旧的房子,再老的邻居也觉得亲切,在家里可以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子女来看也方便,光是在街边转转就已经很满足了。”因此,这种“难离家”的养老,除了传统观念外,还带着老年人自己的心理因素,“对父母的孝顺,不应仅体现在金钱方面。抚养老人的理念,要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进而关注精神的追求。”李霞说。

从“只生一个好,养老靠政府”,到“政府和你一起来养老”的转变,其背后折射出近年养老和社会保障形势的加剧。“这实际上就大多取决于你个人的经济收入水平。换句话说,如果你自己经济收入好,你就能找个条件比较好的养老院;但如果你是下岗工人,或是农村的老人,境况就比较尴尬了。”家住西安市北郊文景观园的王海志说道,“然而,老年人都不愿多花钱,不去养老院,不愿请保姆也多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

对此,杨红娟表示:中国是真正的“未富先老”,正式的制度支持跟不上老龄化发展速度;加之,我们欠账很多,养老院很少,养老机构 13 比例非常低,无论是社会投入还是经济发展都制约着养老产业的发展,去养老院养老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看来,更多家庭愿意选择“居家养老”也是有其现实和经济的考虑。

养老的路该怎样走

“我省老年人子女情况:多子女占61.2%,双子女占28.2%,独生子女占9.7%,无子女占0.9%,这是从《陕西省老年人现状与需求调查》中反映出的情况,可以这样说,未来五到十年,才到了独生子女老人的高潮化。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还未真正到达养老资源紧缺的时间点,我们的养老问题就如此棘手。”杨红娟说,“现实中,独生子女、双职工家庭常见4:2:1的家庭结构,以及随着国人居住流动性增加,都在挑战‘居家养老’传统理念的可行性。比如子女希望在大城市或者国外求学工作打拼,而父母希望子女回到家乡近身陪伴,个人追求与赡养责任时常发生冲突。”

然而,对于养老困境,严中华说道:“老年人想居家养老,但在家又难以得到周全照顾,这种两难困境在8年前我就有感受,而现在社区里的‘日间照料中心’也是从那时起的心。”严中华回忆,2009年设立“社区服务站”,只有一个热心的退休人员操持,主要是做家政的中介联系;后来发展为5个成员的“居家养老服务站”,这些吃低保的工作人员每周都要去重点老人家里走访,帮他们买菜,陪他们取钱。再后来,就是下月即将开放的“日间照料中心”。“为这个中心我做了8年功课,在这里解决老人吃饭、看病的问题,提供老人活动、休息的需求,子女 14 可以白天把父母送到这里,晚上再接走。这样既能不背离老人养老不离家的初衷,又能消除老人得不到照料的顾虑。”严中华说,“然而,条件虽然都具备了,但还是缺人。中心常态化运行需要专职人员,这个是我们社区人员和志愿者远不能替代的。”

对此,杨红娟表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模式应该得到更好的推广。随着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靠社区养老服务支持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然而,当下养老并不应仅靠居委会,而应走市场化。政府通过合作撬动资本,考虑公建民营的模式,构建社区里的养老信息平台,由专业机构提供精细化的家政服务,满足家门口养老的愿望,这样在心理和成本上大家都可以接受

养老地产最新趋势、模式与发展格局

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调查报告

中国养老地产最新趋势、模式与发展格局

农村养老模式事件调查报告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城市老人养老护理的5种模式

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新闻发布会

新形势下发展社会化养老模式研究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探讨

养老调查报告

中国内地城市养老模式趋势发展调查报告
《中国内地城市养老模式趋势发展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