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徐州改革开放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1 23:20: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苏北最大城市和由苏、鲁、豫、皖四省部分地区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翻开徐州的历史,总是那么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说起来荡气回肠。据不完全统计,4000多年间,发生在徐州的有文字记载的大小战事共1000多次,其中有重大影响的达200多次。改革开放前,徐州农业欠收、工业萧条、民不聊生。解放时,市区除面粉业、碾米业和汽车修理业的较大业户外,大部分停工。就是这样一个原本已几乎丧失生机的城市,经过改革开放政策的洗涤后,在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上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同时国家还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徐州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改革,第一农村改革步步深入,逐步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改革开放后,徐州用10年时间基本摆脱传统农业状态。整个80年代,围绕完善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入手,大力探索立体生产、一村一品、集约经营的实现形式,使大农业初步走上了基地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轨道。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始于90年代前期。各地围绕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扩大基地规模,发展龙头企业,推进科技兴农,努力形成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公司加农户、市场加基地等新的产业形态层出不穷,农业综合效益大幅提升,产业化水平逐步走到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国家级和省级现场会相继在徐州召开。进入新世纪,徐州便进入了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各地充分发挥温光资源优势,按照错位发展、彰显特色的要求,加快发

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节水型、节地型规模高效农业产业化,建成优质粮棉、干鲜果品、经济林材、特色蔬菜等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高效农业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培育了100家市级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银杏、大蒜、板材等十多个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1896个,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在黄淮海平原乃至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第二深化城市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打造工业强市。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果的扩大,城市各项改革逐步展开。90年代初,全力推行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徐州因“破三铁”而闻名全国。近年来,徐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更大的力度和举措,着力在国有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个层面上进一步打好改革攻坚战。对于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由市财政筹集资金支付改革成本,着力推进“一引进、三到位”,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到产权置换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到位。最初选择55家企业作为国家及省级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改制后的企业积极开展资本运营,目前已有徐工、维维两家企业股票上市,为企业发展壮大募集了大量资金。到2007年底,市属国有企业362家已有346家完成改制,改制面达到95.6%。对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认真实施“脱钩、分类、放权、提高”措施,着力推进职能转换到位、资源整合到位、转企建制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分配制度改革到位。2003年,新一届市委提出

了“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的战略方针,走好工业发展三步曲,加速煤炭资源向电力资源转化,抢抓一批重大原材料工业项目,通过延伸加工形成新的链条和企业群体。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集中力量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两高两低”产业,启动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以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为龙头,抓调整促集聚,抓投入上项目,抓创新增实力,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实力不断增强。徐州工程机械连续10多年居全国工程机械龙头地位,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总投资70亿元的光伏产业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形成年产1500吨多晶硅生产能力,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快速推进,徐州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第三扩大开放,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徐州克服种种困难,确立了“外向带动”发展的思路,决定自费开放、自力发展、三外并进、走向世界,抓外资带外贸促外经,推进全市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利用外资从无到有,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外贸易从小到大,成为扩大市场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经合作由弱渐强,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支撑力;开发区从起步到壮大,成为经济增长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全市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区域合作、借桥发展,努力实现全方位开放。抢抓新亚欧大桥开通机遇,召开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研讨会,开展深层次合作。抢抓省委、省政府加快徐连经济带建设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机遇,加快推进徐连一体化。抢抓江苏建设三大都市圈

和四个特大城市机遇,举办徐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和旅游一体化论坛,加快推进徐州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进程。抢抓京沪高速铁路和徐兰客运专线开工建设机遇,以交通一体化为切入点,积极促进圈内城市的文化交流、资源共享、产业互动等全方位合作,不断扩大徐州城市群和都市圈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影响,更好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呼应环渤海,为徐州未来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舞台。

第四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走出了一条布局集中、城镇集聚、用地集约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拉开特大城市发展框架。按照“一城、双核、五组团、生态型”城市发展取向,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统筹建设老城区、新城区、徐州经济开发区、贾汪区、铜山新区五大组团。在老城区认真实施空间梳理规划,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基本完成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在新城区,基本完成5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100亿元,基本建成14平方公里的起步区。注重加强功能建设,形成立足市域服务周边的基础设施体系。1996年,建成一等站徐州新客站;1997年,观音机场建成通航。进入新世纪,围绕“水、电、路、住宅、旅游”等方面,相继建成了地面水厂、城市煤气、安居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和配套项目。通过大力实施“三场一路”、“三路一河”、“两山一湖”、“两环一区”工程,徐州更趋美化、亮化,更加生态宜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推进四城同创,集中力量创建省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市,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加快构建徐州城镇体系,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徐州市区为中心,规划建设新沂、邳州、丰县、沛县和睢宁五个中小城市和10个重点中心镇,促进徐州城市群崛起。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努力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家介入,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2007年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500万元,150个示范村70%以上达到市级示范村标准,基本完成464个“三类村”建设规划,1000个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全面启动。在农村推行完善村干部“勤廉双述”制度,进一步增强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徐州走过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积累探索了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呈现出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光辉前景。

徐州佳园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实践报告

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实践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徐州的变化

徐州广告市场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调研报告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广东省改革开放实践的报告

徐州青岛啤酒厂实习报告

徐州泉山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徐州改革开放实践报告
《徐州改革开放实践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