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02 21:59: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的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难可能造成社会影响

1、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容易导致心理挫伤和应激行为

大学生大多都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对自身能力和发展前景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当他们临近毕业,甚至一入校,就开始面临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心理素质较低的学生较容易在心理中蒙上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而当这种阴影成为一种‚情结‛的时,无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校园中有5%的大学生情绪不稳定,他们急需‚心理救助‛。当大学文凭和能力不足以成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安身立命的保证时,期望于现实的巨大反差,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本身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一旦受消极外力的触动和激发,难免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过激行为。如2003年1月,浙江某大学学生怀疑招工公正性竟刺杀公务员事件。又如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2〃23‛恶性凶杀案。这些血的事实都发生在毕业生的身上。

2、冲击公众的教育投资心理和消费心理,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

据调查,在我国家庭消费的排序中,68.8%的家庭将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希望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家长占被调查者的89.8%。这种心理在下岗职工家庭中更为强烈。77.6%的父母要求子女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而这其中,56.6%要求子女达到本科或硕士学历。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对广大家庭的教育投资和消费产生两种不利影响,即一是一些经济宽裕的家庭,会不断加大教育投资,一味追求子女的高学历,而忽视其实用性;二是一些经济相对较差或比较困难的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可能因不堪日益沉重的教育投资而迫使子女失学。如河北一些农村的家庭已经一改往日‚砸锅卖铁资助孩子读大学‛,在经济并不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让子女主动失学。

如果高校毕业生就业吃紧形势继续发展,在‚供过于求‛的职场杠杆作用下,不少求职者很难显示出公平竞争、不卑不亢的气度。为了尽早找到好的工作,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极易使用非正常的方法,如跑关系、找熟人、搞贿赂,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为了讨好招聘者,甚至还得心甘情愿地‚作践自己‛,直至做出一些超常规的努力。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性、制度性的限制安排,如职场的‚经验准入‛、名额限制等,人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门槛,实际上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隔离‛和社会不公,破坏劳动力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理念和氛围,进一步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权益被剥夺感,引发反社会的心理与行为。

3、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到高等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发挥

如果‚毕业即失业‛的情况持续增加并累积若干年,那将会对整个城市社会的稳定产生冲击和威胁。一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批判力较强。人数少或零星状态还不会引起社会注意,一旦人数积累到一定数量,他们将形成一股很大的社会冲击力量;另一方面,城市一旦出现大批有文化的青年失业者,社会舆论的压力也将陡然增加。如果说新一代农民工如引导不好、管理不善对城市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主要地将是实体层面的;那么,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对城市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主要地将是思想文化层面的。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背负着个人夙愿和家庭寄托的贫困大学生,逾八成(80.3%)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对于这些过于期望‚读书改变命运‛的农村家庭而言,大学学费成了他们家庭中最大的一笔投资。但就业的压力,‚毕业即失业‛的现实,却让他们发现自己在‚改变命运‛面前的无力。贫困毕业生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没有丰厚的经济基础,缺乏可依靠的‚人脉‛,面对令人咋舌的就业成本,只能无奈地‚望职兴叹‛。随之而来,由‚就业难‛而引发的‚还贷难‛成了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后遗症‛之一。据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的统计,大学毕业生未按期还贷率高达56%,其中45%是因为就业困难。大学生还贷情况不佳,无疑加大了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顾虑,贫困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就面临着诚信危机。与此同时,有些高校甚至以不还贷为由扣发毕业证、学位证,使贫困大学生找工作难上加难,更没有办法按时还贷,由此陷入了可怕的恶性循环。

4、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每年学费及生活费等各项支出约需1万元,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学生本科毕业,需4万元。绝大多数供养过大学生的农村家庭,均负债累累,出现了经济与教育的反比规律:即一户家庭的孩子书读得越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就越差;供养大学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贫困。以青海省为例:农牧民近年人均纯收入(2001年为1610元,2002年为1710.8

元,2003年为1817.38元,2004年为2004元)计,几乎每个农村籍学生家庭都有沉重的贷款和债务负担。农民家庭不惜举债供孩子读书,农村籍大学生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回到农村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有的虽被临时聘用或打短工,但收入极低使贷款无法偿还,家庭长期贫困。这种‘高投入、无回报’的现状让许多家长痛哭流涕。多次发生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自绝于人世的悲剧。

严峻的就业现状使毕业后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农家子弟成为新的弱势群体。这部分年轻人年龄大都在25-30岁之间,经济上难以自主,既就不了业,也成不了家,悲观绝望。对前途的渺茫和命运的不公表现出愤愤不平,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厌世心态摧毁了他们的心灵。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产生了一些影响和谐的负面效应,使农民家庭和子女看不到希望。农村学生辍学率升高,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普九‛成果难以巩固,这些问题影响着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1、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提高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和帮助

就业,乃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团结稳定。因此,不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形势的发展,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社区组织和网络媒体及全体民众等社会各界都要形成共识,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通过齐抓共建,资源共享,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事做好,好事做实。

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就业市场存量与增量的‚比较充分就业‛

经验表明,凡是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发展好的国家和地区,就业压力均比较小。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比例已达75%以上,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75%以上。因此,在促进社会就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大有潜力可挖。

3、以‚就业优先‛政策目标为指导,积极创造公平和公正的就业环境

国内外经验表明,由政府提供环境保证,创造就业机会,安臵失业人员的成本大大低于给予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障。政府作为扩大就业的第一责任人,应将宏观劳动力的供求平衡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来考虑,提供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逐步减少和消除由于性别、学校、学历和专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差别性、歧视性待遇,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的力度。

4、转变青年就业观念,大力发展多元就业形式,从而带动更多毕业生的理性择业

进一步鼓励和提倡‚先就业,再择业‛观念和做法,形成‚大人才观‛、‚大人事观‛的理念和措施。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和要求,大力开展市场营销、经济法等毕业生创业知识培训,另一方面,聘请相关的具有教学指导经验、专业政策经验和创业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毕业生创业指导员,对毕业生创业人员开展创业咨询、跟踪辅导、开业指导和服务,促进毕业生成功创业。通过各方面尝试和多种措施努力,达到‚一人成功就业,众人理性择业‛、‚一人成功创业,众人顺利就业‛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转变当前青年就业难、难就业的局面。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推荐)

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

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感想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