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1 23:21: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报告

薛伟 U201216971

康德所著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简称《导论》),一直以来都被作为其《纯粹理性批判》的“通俗本”。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这样来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严格按照康德的意思来讲,可能《导论》更适合作为“致力于研究形而上学的人进一步判断其是否适合研究形而上学的一个检验”,因为康德讲述的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科学的形而上学。

那么,按照康德的意思来讲,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又是如何可能的?这份读书报告的目的也是希望能按照《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梳理出康德论证的过程及结论说明。

1.导言

康德作此导言就提出了《导论》研究的主要问题,让人们思考“形而上学是不是可能的”。并指出《导论》不过是辅助未来教师“发掘这门科学”。康德会提出这一问题,原因是基于形而上学的现状(人们对之态度的两极化)而且“人们还不掌握确实可靠的衡量标准用以区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问题提出的可能性是“人类理性非常爱好建设”,这一工作不过是重新审视形而上学的地基。既然人们怀疑这门科学的实在性,康德认为这门科学就需要变革,而变革所沿袭的历史缘起就是休谟。

自形而上学诞生以来,“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打击是致命的”,“但却是光明来临之前的火星”。休谟从形而上学中的因果连接概念出发,质疑理性产生其的根基。休谟认为这一概念不过是想象力与主观必然性的综合作用而虚构出的,但他的论敌——苏格兰常识学派哲学家——却将这一问题导向于良知,借助良知来批驳休谟显然搞错了问题之所在。休谟之于康德是“打破(其)教条主义的迷梦”,但康德比休谟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研究的是来自纯粹理智概念的完整的形而上学。

因而,康德作此导论一个更简单的利于读者的目的就是消解《批判》的冗长、乏味而带来的不利,对康德来讲就是“原著完成之后编写的一个纲要”。

2.前言:论一切形而上学知识的特点

康德在这里分出了三节来论述:形而上学的源泉,唯一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的一种知识,以及附释——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一般区分。

确定一门科学应当先确定其(与其他科学的)界线,而对科学划界的来源又有所不同:知识研究的对象、知识的源泉或知识的种类。要确定形而上学这门科学,首先就要确定形而上学知识的源泉,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所研究的知识是先天的知识或者说“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更狭义的限制来讲就是纯粹哲学知识。这一点决定形而上学的判断只能是先天判断。

根据以往的哲学史和康德的分析,判断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综合判断(扩展性)和分析判断(解释性),这一点主要是依靠判断谓项是否对主项有补充。康德以“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的”说明分析判断;以“某些物体是有重量的”说明综合判断。

一切分析判断的共同原理是矛盾律,而综合判断除了矛盾律外还要求另外一种原理。在这里康德阐释了几个内容,即经验判断、数学判断和真正的形而上学判断都是综合判断。经验判断来源于经验,属于后天综合判断;而数学判断和真正的形而上学判断来自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属于先天综合判断。而在综合判断中,“只有直观能使综合成为可能”。康德以算术中的“5+7=12”和几何学中“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线”为例说明纯粹数学并不是休谟所认为的分析命题。

在附释中,康德认为对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分是有必要的,以往的哲学家要么没做这方面的工作;要么就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故而对形而上学的发展没有多大促进。

3.《导论》的总问题

在这一部分,康德所致力于提出的就是本书的致思路向,亦可以说是针对“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形而上学中,扩大知识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但由于教条主义和怀疑论的影响,我们对“形而上学究竟是不是可能的”产生怀疑,但当我们采纳康德的分析的方法时就会发现“某些纯粹先天知识”是实有的、既定的。那么这些既定知识的可能性的原理是什么,通过分析就可以得出一切知识可能性的原理。

康德所提出的解决过程是由先验哲学通向形而上学的解决方向。从理论知识中的两种科学——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出发,根据“它们是在直观中给我们提供对象”,由它们的实在性分析到它们的可能性上去。由此对科学形而上学可能性的解答就有四个步骤: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一般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过程。

4.先验的主要问题的解决

A.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

康德认为数学知识的特点在于“在直观里提供概念”,这个直观是纯粹的直观而不是经验的直观,是先天的直观。康德区分了“物本身”(物自体或自在之物)和物体表现给我们感官的“表象”,先天可能的直观只涉及我们的感官对象,是按照物表现我们感官的那样而不是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这样的纯直观就是时间和空间——感性的纯粹形式。纯粹直观为先天综合判断提供质料,纯粹数学在纯粹直观中构造概念。

康德驳斥了将时间和空间归之于自在之物的实在性质的观点,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感性直观形式。因而,一切外在现象的主观基础是我们的感性本身。有人据此批判康德是唯心主义者,但并非如此,康德承认了“自在之物”的存在,而只是将我们认为属于自在之物的属性归之于自在事物的现象。在康德看来,感官的表象成为现象反而能使我们有效避免先验的假象。

B.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 要处理“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首先应当回答什么是“自然”的问题。康德首先作出的是一个否定性的界定,即自然不是自在之物本身(因为如果自然是自在之物,那么人既不能先天的认识,也不能后天的认识)。“从质料方面来说,自然就是经验之一切对象的总和。”而关于物的经验知识又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一个人主观有效的判断称为“知觉判断”,如何使主观有效的知觉判断成为普遍有效的经验判断?康德认为依靠的是纯粹理智概念。

以因果性概念为例,它就是一个纯粹理智概念,它给定的是一个“直观能够用以判断的一般方式”。因而,康德概括出了逻辑判断表、先验理智概念表和纯粹形而下的自然科学普遍原则表。这个体系是先在于全部经验的自然界知识的,“首先使自然界知识成为可能,然后使它能够被叫做真正普遍、纯粹的自然科学”。但康德同时给出的限定是,纯粹理智概念不能离开经验对象而涉及自在之物。

而自然界本身又是怎样可能的?康德认为:从质料而言,它是现象的总和;从形式而言,它由于我们理智的性质。因而“自然界是从一般经验的可能性的法则中得出来的”。简单而言,自然界本身的存在是依赖于我们人的感性直观和我们的经验。康德以我们得出圆的特性为例,说明我们对圆的特性的法则来源于“我们的理智在构造这一形状时所根据的条件”,因而自然界是根据从规定空间的原则中去认识的。理智是自然界的普遍秩序的来源,这个普遍秩序就是自然界的法则,进而我们可以说,藉此体现了康德“人为自然界立法”的思想。

C.一般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

康德认为,对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的研究不是为了它们自身,“而是为了另外一种科学——形而上学”。虽然形而上学与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一样,都是关于知识的先天综合判断,但它们在演绎论证的可靠性上是不一样的。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依靠纯粹理智概念,而形而上学依靠的是纯粹理性概念,亦即在这里应当区分范畴(纯粹理智概念)和理念(纯粹理性概念)。范畴的判断离不开经验判断,而形而上学中的判断只能有纯粹理性本身来论证,不能依靠经验的证实或否定。

康德由理智判断的四种逻辑功能中找到范畴的来源,而从三种推理功能——直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中找到理念的来源。因而纯粹理性的先验概念就有:完整的主体概念(心理学的理念)、完整的条件系列理念(宇宙学的理念)、一切概念在可能的东西的一个完整的总和的理念中之规定(神学的理念)。这三个理念都不能在任何经验里提供出来,然而“它们通过一种不可避免的假象,却诱使理智去做超验的使用”。

因为人们对纯粹理智概念和纯粹理性概念的使用没有区分,而将纯粹理智概念应用于形而上学——只有纯粹理性概念才应涉足——的领域,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用范畴(理智概念)来思考“灵魂”这个概念,会得出“纯粹理性的错误推论”。例如思考“灵魂具有常住性”这一命题,“灵魂”是超验的实体,而“常住性”是经验才能证明的,但人有死亡,因而人的经验是无法证明的,所以“灵魂”不能用“常住性”说明。将范畴体系用之于宇宙学理念,就会产生“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得出四个关于世界的互相矛盾的正题和反题(康德对这四个正反题的论证这里不再说明)。同样,纯粹理智在上帝理念上的超验使用,产生“纯粹理性的设想”。

因而康德认为,现存的形而上学没有对纯粹理智概念和纯粹理性概念作应有的区分,使得纯粹理智应用于超验的领域而产生一系列的形而上学的“超验的幻想”。康德得出的结论就是对“纯粹理性的界线规定”,“理性通过自己的一切先天原则所告诉我们的仅限于可能经验的对象”。

5.总问题的解决: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怎样才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理性的一种自然趋向来说,是实在的;但是如果仅仅就形而上学本身来说,它又是辩证、虚假的。”这是康德对“现存”的形而上学的评价,但康德并不主张放弃形而上学,“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

科学的形而上学现在还不存在,而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在批判中培养它的幼芽”。因为在康德看来,“批判,而且只有批判才含有能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的、经过充分研究和证实的整个方案,以至一切办法。”而且同时也应当摒弃的两种不当的方案:玩弄盖然性和假定;使用良知做决定。虽然在非形而上学的领域它们有各自的用处,但致力于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建立却不需要它们。

6.对康德重建形而上学的看法

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在于形而上学为人类追求知识的最高统一性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在于纯粹理性对终极目的和自由意志的追求体现了形而上学由知识领域向道德实践领域的过渡。

那么证明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更是必要的,在《导论》一书中,康德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划分入手,指出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发掘先天综合判断知识可能性的原理,进而确立属于先天综合判断的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的可能性,以及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然而康德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发现其可能性,而是发掘“科学的形而上学”。

康德的致思路向是通过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说明,确定先天知性范畴的存在,藉此区分应用于形而上学领域的纯粹理性概念,指出一般形而上学的问题在于知性范畴的超验使用,开展对人类普遍理性的批判。但细加分析会发现,康德对人类理性的批判一方面将人置于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的理性,不仅对形而上学的发展,对人“认识自己”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 1982.[2] 强以华.康德的认识论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5).[3] 李国娟.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之“总问题”透视[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732-735.

《形而上学导论》之读后感

环境学导论读书报告

读书心得三之《形而上学》

清洁生产导论读书报告

《视觉文化导论》读书报告

计算机专业导论读书报告

计算科学导论读书报告

《数据挖掘导论》读书报告

计算科学导论读书报告

形而上学读后感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报告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