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农业昆虫学课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11:59: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课程名称:论文名称:作者名称:学 号:班 级: 2011 课程论文

农业昆虫学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黄豪杰 09106106 09植保四班 年 12 月 06 日

小麦吸浆虫发生与防治措施

(安徽农业大学 黄豪杰 09植保 09106106)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小麦吸浆虫的危害、发生原因和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措施,希望对生产中吸浆虫的防治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小麦吸浆虫 生理生态 防治措施

小麦吸浆虫是生产中一种毁灭性的害虫,吸浆虫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麦红吸浆虫S itodip losismosel lana Gehin , 另一种是小麦黄吸浆虫Comtarinia t ritci Kirby.同[1]属双翅目瘿蚊科。生产中最常见的是麦红吸浆虫。小麦吸浆虫虫害最初在我国发现是在五六十年代并在短期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八九十年代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大型机械的发展等因素为吸浆虫提供了大发生的条件,曾一度引起爆发性灾难,形成“老虫成新害,小虫成大灾”的局面。至今,小麦吸浆虫仍是小麦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重点防治对象。

1. 小麦吸浆虫危害

1.1小麦吸浆虫危害特点与影响

吸浆虫体小, 为危害隐蔽,不易发现。主要通过幼虫潜伏在小麦颖壳内吸食正在发育

[2]的麦粒汁液, 造成瘪粒而减产,一般减产10%~20%, 严重地减产40%~80%, 甚至绝收。2004

2[3]年在北京木林镇西沿头村有一块3.3 hm 地, 总产不足200 kg。2010 年陕西华阴县辛庄乡太平村个别田块小麦吸浆虫严重发生, 笔者曾于小麦黄熟期剥查,小麦品种889 籽粒受害率达89.43%, 小麦品种小偃22 籽粒受害率达96.12%, 50% 以上籽粒仅剩空壳, 几乎[4]颗粒无。另外, 被吸浆虫吸食过的麦粒遇到高湿易发霉变质,造成小麦品质下降。

1.2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

小麦吸浆虫自然状态下一年一代,以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来年春天由土壤深层向地表移动,然后化蛹羽化为红色或黄色的成虫,体形像蚊子,再飞到麦穗上产卵。一般3 天后孵化,幼虫从颖壳缝隙钻入麦粒内吸食流出的浆液,造成麦子秕粒,导致减产。害虫的发生与小麦生长发育阶段基本吻合。一般小麦拔节期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小麦孕穗期幼虫上升至地表化蛹,小麦抽穗期成虫羽化,抽穗盛期也是成虫羽化盛期。幼虫经过15 ~ 20 天,便离开麦穗钻入土壤,一般地离地面10 厘米左右的表土最多,随温度的降低而钻入地下20 厘[5]米左右处过冬。成虫不取食, 飞翔力弱, 但可顺风迁飞。羽化后当天就可交配产卵, 卵多产在小麦护颖与小穗之间。产卵时间多在晴朗无风的傍晚进行, 每处产1~2粒或3 ~5 粒, 也有多至0 ~30 粒。卵期约5 d, 初孵幼虫从内外颖缝隙处钻入颖壳内, 附在子房

[3]或刚灌浆的麦粒上吸食浆液为害。

1.3小麦吸浆虫发生原因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受虫源基数、气候与土壤条件、品种等条件的影响

1.3.1虫口基数

由于小麦吸浆虫本身具有隔年羽化或多年休眠的特点,所以在一般年份保持着一定的虫口基数, 遇条件适合虫口年年积累, 当虫口基数突破平衡点达到高密度时, 又遇适宜的发生条件就会暴发成灾。一般认为诱发暴发的条件多为复种指数提高、耕翻次数减少、水利条件改善等因素,因为其吸浆虫生存及田间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利于虫口密度逐年提高。

1.3.2气候条件

气候是影响小麦吸浆虫发生的主要因素, 其中以温度和水湿对其影响最为明显,温度既影响其发生期又影响其发生量, 春季气温的高低影响其发生期, 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常引起越

[6]夏、越冬幼虫的大量死亡。小麦吸浆虫喜湿怕干, 越冬幼虫圆茧在一定的水湿条件下才能破茧活动, 幼虫老熟后没有雨水, 就不能离穗入土, 而随收麦带入麦场碾打致死。内陆地区每年4 月中、下旬的雨量充沛,雨日多,小麦吸浆虫常猖獗发生;降雨少,土壤干旱对土中幼虫活动不利, 幼虫可重新结茧休眠, 增加来年虫源数量。

1.3.3小麦品种和生育期

小麦芒长、多刺、挺直,小穗排列整齐,颖壳厚,内外颖结合紧密或子粒表皮组织较厚的品种,具有明显的抗性。吸浆虫成虫产卵对小麦生育阶段也有严格的选择性。凡抽穗整齐,

[7]灌浆迅速、抽穗盛期与成虫盛发期不遇的品种受害轻;反之,则受害重。

1.4 引起小麦吸浆虫大发生的因素

1.4.1春季降雨增多是诱发大发生的主导因素

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吸浆虫是一种喜湿怕干的昆虫,降水对吸浆虫上升化蛹、羽化的必要条件, 也是成虫和卵孵化的有利条件。因此春季降雨的增多为其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都

[8]提供了良好的外界条件。杨松芳等人在对河南吸浆虫大暴发的原因分析时得到如下结论:纵观1980 年以后3 次大发生情况,均与当年春季雨水呈正相关。1983- 1985 年、1990- 1992年、2002- 2005 年3 个阶段, 河南省大部分地区春季雨水偏多, 造成小麦吸浆虫大发生, 发生面积逐年扩大, 危害逐年加重。由于降水的原因, 不仅沿河、渠两岸低洼地、常年灌区、壤土地盛发, 而且连旱地以及很少发生的砂壤、粘土地也有较高密度。

1.4.2农田基本建设完善,耕作制度改革, 加重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危害

近年来, 各地都把农田基本建设纳入议事日程, 农田基本建设逐步完善, 水浇地面积不断扩大, 加之耕作制度大变革, 复种指数增加, 土地得不到休闲和深耕, 加重了小麦吸浆虫在土壤内长期存活和逐年积累; 小麦生产水平提高, 施肥量增加, 小麦生长旺盛, 田间密蔽, 不利于水分蒸发,农田小气候湿度较大, 为小麦吸浆虫越冬、化蛹和羽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使虫口基数连年增加; 小麦单位面积上产量的提高, 增加了载虫量,使单位面积上的虫口密度也随之增加。充足的水肥供应虽然有利于小麦生长,但也为吸浆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农业生产变得比较复杂。

1.4.3小麦吸浆虫的生活、危害隐蔽有利于其种群的延续和积累

吸浆虫1 年中有11 个月在土壤中生活, 从成虫羽化至幼虫从麦穗上弹落土中只有1 个月时间!而且成虫个体小!幼虫在麦颖内吸食麦粒浆液。从小麦植株外观上人们很难发现其危

[8]害,致使吸浆虫种群数量在田间逐年积累。

1.4.4监测不到位,防治意识薄弱

50年代吸浆虫得到控制后, 多年未在我区发生,近年来吸浆虫在我区部分乡镇危害严重, 有限的几个专职测报人员测报调查范围不可能每个乡镇都涉及到, 而乡镇技术人员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宣传、培训经费少,监测不到位,技术指导覆盖面积小而对吸浆虫缺乏正确的认识, 待发现吸浆虫为害时程度已相当严重; 加之目前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使统防统治工作很难开展, 造成整体防效差, 造成虫量逐年积累加上干部和群众对小麦吸浆虫危害

[9]严重性缺乏足够认识,思想麻痹, 组织不力, 统防统治面积大幅度减少。特别是新发生区群众认识程度低,防治意识淡薄, 造成小麦防治技术跟不上, 造成小麦吸浆虫逐年积累, 虫口密度上升快。小麦生长期存在差异, 每年都有较大面积小麦扬花期与吸浆虫出土期相吻合也为吸浆虫提高有利条件, 使之发生机会大。加之,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 部分农户对吸浆虫放弃防治,造成漏治田发生严重。

1.4.5大型机械跨区域作业及农药和品种的更新换代扩大,加重了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和危害

大型联合收割机的广泛使用, 给小麦吸浆虫远距离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 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小麦大型联合收割机广泛使用, 并自南向北跨省区作业,这为小麦吸浆虫的随机远距离传播(小麦残体及残土)而成为异地虫源的主要途径。小麦吸浆虫发生轻重与小麦品种关系极为密切,凡颖壳扣合紧密、籽粒灌浆快、果皮厚或抽穗期短而整齐的品种均抗虫。根据调查, 20 世纪80 年代后的主推小麦品种,大多为感虫品种, 无高抗品种,非常利于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繁殖。1983年, 六六

六、DDT 等有机氯农药停止使用后, 现有杀虫剂都不具有六六六残效期长达1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特点, 小麦吸浆虫幼虫活动上升及变态发育期间没有杀伤它的长效农药, 使之很顺利完成整个生[10]活史, 繁衍后代。农民在防治上存在认识误区, 往往图省事, 只采取成虫期防治, 由于成虫期防治技术性强, 防治适期难以把握,多数防治不及时, 且农民在用药时喷洒质量差,很难做到打匀、打透。

2.小麦吸浆虫综合防治措施

综合防治主要依靠抗虫品种和轮作换茬为主的农业措施,结合重点药剂防治 ,控制吸浆虫虫口数量;对已成灾的区域和地块,实行系统施药控制, 重点把握春季小麦拔节至孕穗期药剂封闭和穗期药剂防治成虫,控制吸浆虫的危害。

2.1预测预报

2.1.1幼虫和蛹的淘土检查。

小麦播种前后, 选择不同类型的田块, 采用棋盘式或梅花形5 点挖取土壤样方, 样方大小为10cm×10cm×20cm, 淘土检查,平均每样方有虫( 茧) 2 头以上时,即达防治指标; 从小麦拔节开始,在选好的系统测报田内进行分层淘土, 每5 天1 次。从始见蛹时起, 每隔1 天淘土1 次, 直到成虫羽化,每次淘土查虫不得少于30 头, 当系统淘土已不见蛹时, 统计当年吸浆虫出土率。淘土可分别在整地播种前10d 内或春季解冻后10d 进行,一般虫口平均每样方达5 头时,即定为防治田,并可进一步划分不同危害区,即每样平均虫口

[11]为5~40 头为轻害区;40~l00 头者为重害区;100~250 头者为严重区。

2.1.2 成虫发生预测。

在晴朗天气傍晚选择3~5 块有代表性的麦田, 用捕虫网在接近麦穗顶部往返扫10 次,

[2]记载10 复网成虫数,平均每10 复网有虫10 头左右即可施药。

2.2.3 增加财政投入

根据以往情况来看,吸浆虫之所以大发生和预测预报有很大关系。由于经费不足、设备落后、技术不全面等因素给基层工作者在预测预报中带来了很大阻碍。财政投入不仅能更新监测设备,更能为广大基层工作者和农民及时培训,让他们对吸浆虫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做到及时防治。

2.2农业防治

2.2.1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土地深翻

在吸浆虫重发区, 大力推广小麦—大豆:小麦、棉花、西瓜套种模式,使吸浆虫失去寄主同时有利于施药, 防治羽化向外蔓延。实行土地休闲、连片深翻, 把潜藏的吸浆虫暴[12]露在外,使其消亡。

2.2.2加强田间管理, 降低发生危害程度, 加强肥水管理

由于春灌是吸浆虫破茧上升的重要条件, 一般不需要进行, 实行水地旱管; 施足基肥, 春季少施化肥,减少春季分蘖, 使小麦发育整齐健壮。及时压麦,压麦可破砰土团、弥实裂缝、踏实土攘, 使麦根和土镶紧实结合促进根系发育, 压麦还有提墒、保墒作用夕[13] 。冬季铺沙盖麦、破土盖麦,可以加深分巢节入土深度和保护近地层的叶片,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分集节处的水分状况, 起到保温防冻的作用。小麦收割时, 尽量不使用大型机械, 以减少因机械传带造成吸浆虫蔓延。

2.2.3抗性育种 不同小麦品种, 小麦吸浆虫的为害程度不同,一般芒长多刺, 口紧小穗密集, 扬花期短而整齐,果皮厚的品种,对吸浆虫成虫的产卵、幼虫入侵和为害均不利。应选用颖壳紧密、籽粒灌浆快、种皮较厚的抗虫品种;也可选用早熟品种, 避开小麦吸浆虫产卵期与小

[14]麦扬花期的吻合,减轻小麦吸浆虫的危害。近年来,植保学家明确了利用小麦品种的抗虫性是长期控制小麦吸浆虫危害的有效措施,也已经鉴定筛选出了大批的抗虫小麦品种和亲本资源,但目前育成的抗虫品种只占10%左右,主要原因是缺乏抗虫性筛选条件,育种者不可能把这种危险害虫引入自己的试验地[15]。目前,各地筛选出抗吸浆虫的小麦品种有“郑麦

[12]004”、“洛阳851”、“洛阳852”、“徐州21 号”、“徐州211”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但这些品种因其产量和品质等限制, 种植面积尚小,望育种部门把抗吸浆虫作为育种目标之一,尽快选育出既抗吸浆虫, 又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

2.3化学防治 2.3.1 土壤处理

在小麦播种前撒毒土主要用来防治土中幼虫。每667m 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200ml , 对水5kg, 喷在20kg干细土上, 搅拌均匀制成毒土撒施在犁垡上, 随即耙入土中。或者用6%林丹,每亩1.5~2kg,对潮湿土50kg,配成毒土,在犁前或犁后耙前均匀撒于[16]地表, 耙后播种。

22.3.2中蛹期防治

中蛹期是小麦吸浆虫防治的最关键时期, 4月中下旬是当地小麦吸浆虫活动上升、化蛹

2阶段, 一般在20d左右, 进行田间撒毒土防治, 可用毒死蜱5%颗粒剂0.8kg/667m或多效

2甲基异柳磷2.5%颗粒剂1.0kg/667m, 取田边湿土20~30kg拌匀, 于上午10时后均匀撒于麦

[17]田中, 施药后用扫帚或绳子将麦叶上的药土弹落到地面, 然后及时浇水或抢在雨前施药。

2.3.2成虫期防治

如果错过蛹期防治的有利时机,可在小麦抽穗期间对成虫防治。成虫期防治与幼虫期防治相比, 有很多优点。首先是用药量小、成木低, 同时不需要浇水, 省工省时, 群众乐意采用。小麦吸浆虫成虫对杀虫剂比较敏感, 易被杀死, 所以防成虫关键是掌握防治适期及用药次数。应选用吡虫啉类和菊酯类农药,如2.5%的溴氢菊酯EC、20%的杀灭菊酯EC、2.5%

[18]的工夫等高效、低残留农药品种, 既可减少环境污染, 又对人畜安全。

参考文献:

[1]洪晓月,丁锦华主编.农业昆虫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 胡贵民.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河南农业.2008(10).[3]王泽民,杨玉国,徐泽海等.小麦红吸浆虫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北京农业.2008.[4]陈浩,李怡萍,高宏利等.小麦吸浆虫发生与小麦产量损失间的关系.西北农业学报.2011, 20( 7) : 37-40 [5]王书芳.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及防治.植物保护.[6]薛剑宇.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河南农业.2006(3).[7]周建敏.小麦吸浆虫的综合防治要点.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09(3).[8]杨建国,谢爱婷,张书利等.小麦红吸浆虫成灾原因分析与防治技术研究初报.中国农学通报.2005(10).[9]石淑芹,吕建萍,马伯霞等.小麦吸浆虫重发原因及治理对策.农业科技通讯.2006(2).[10]庞寒,王宽明,杨晓芳等.2005 年小麦吸浆虫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河南农业科学.2005(11).[11]高布尔.小麦吸浆虫发生危害特点与防治措施.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0).[12]杨宋芳,高九思,高国锋等.河南省小麦吸浆虫上升危害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陕西农业

科学.2008(1) [13]魏怀香.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农业科技与信息.2005(2).[14]王家润.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成灾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北京农业.2007(11).[15]王琳琳,温树敏,刘桂茹等.小麦抗麦红吸浆虫的抗性研究利用及展望.中国农学通报.2007(7).[16] 王兴运王经伦李素.小麦红吸浆虫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河南农业科学.[17] 王顺良, 李虎群, 张小龙等.小麦吸浆虫回升态势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农业科学与管理.2011,32(1).[18]石淑芹吕建萍马伯霞等.小麦吸浆虫重发原因及治理对策.农业科技通讯.2006(2)

农业昆虫学 虫情报告

农业昆虫学实习报告

观赏昆虫学课程感想

农业昆虫学实习报告woohxiw

农业昆虫学实习报告duoduo

农业昆虫学教学实习报告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论文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昆虫学

昆虫学

农业昆虫学课程论文
《农业昆虫学课程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