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筠连县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0-03-02 20:32: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筠连县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筠连县政府课题组

“十一五”期间,筠连县肉牛业产值以每年12%左右速度快速增长,至2008年,全县年出栏肉牛3.923万头,创产值11769万元,占当年整个畜牧业产值的13.8%,肉牛业已经成为仅次于养猪业的畜牧业第二支柱产业。肉牛产业的发展势头以及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做强做大筠连县肉牛产业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筠连县牛存栏7.417万头,其中黄牛存栏5.794万头,水牛存栏1.623万头。存栏黄牛中能繁黄母牛为4.68万头,能繁黄母牛的存栏数约占全宜宾总数的51%。

(一)肉牛饲养及管理情况。筠连县养牛业是为满足农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饲养普遍而分散,基本都是农户1头或几头小规模分散饲养,以南部山区相对较多,管理粗放,品种退化严重。长期以来,农民视养牛为副业,饲养管理粗放,圈舍简陋,卫生条件很差,饲料低劣等,尤其忽视品种的选育改良,野交滥配现象突出,造成牛的品种退化严重,生产性能降低。

(二)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筠连县地处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农民主要把养牛作为役力来发展,只有淘汰的老残牛等才作为商品肉牛,养牛业的商品化程度低,经济效益未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交通信息闭塞、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着肉牛养殖业的发展,从长远看,筠连县肉牛养殖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道路。

近年来,筠连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制定了在境内南部山区建成十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带的发展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黄改重点村、示范村建设为抓手,推广品种改良技术,实施优质肉牛基地建设,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示范带动作用的肉牛养殖专业村、户,为筠连县肉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肉牛产业发展潜力

(一)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筠连肉牛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开发筠连黄牛资源为基础,以黄牛品种改良(以筠连黄牛为母本,引进西门塔尔牛或利木赞牛冻精,采用人工授精生产杂交牛的一种方式)为先导,以提高筠连肉牛业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产供销、牧工商、技工贸等一体化经营的原则,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化组织,形成了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新格局,重点建立起了辐射能力强、带动影响大的龙头企业以及科学的产业组织链、合理的利益分配体制。抓好肉牛产业化建设工作是筠连县充分利用和开发资源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高肉牛业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国内国际市场发展的要求和机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正在发生改变,牛肉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大,同时我国加入WTO后,牛肉产品还有较大的涨价空间,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能繁黄母牛资源充足。能繁黄母牛达4.68万头,为实施黄牛品种改良,生产优质杂交肉牛,实现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

(三)品种改良优势明显。筠连县从1998年开始推广黄牛细管冷配改良技术,引进世界优秀的肉、役、乳兼用黄牛品种——西门塔尔牛对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所产的西杂牛显现了优越的杂种特性,与本地黄母牛比较,具有初生重提高,长势加快,肉质更好,适口性更强,肉、役、乳兼用性能好等优势,西杂公牛1.5—2岁龄即可出栏,体重一般达400kg左右,售价现价4000—5000元,效益比本地黄牛提高1倍以上。在省、市的支持下,筠连县已在18个镇乡建立了黄牛改良站,配备输精技术人员,黄牛改良技术已被广大干群所接受,黄改工作正在全县铺开,为肉牛业发展提供了最关键的技术保证。

(四)饲草资源丰富。筠连县地处亚热带气候区,饲草、饲料资源丰富,适宜于发展肉牛。据畜牧部门测算,全县可载畜量达17万个牛单位,目前牛羊饲养总量尚不足8万个牛单位,还有近10万个牛单位的潜力可挖。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进一步实施,给肉牛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五)发展肉牛产业的政策机遇。省畜牧局从1998年起就把筠连县列为全省14个黄牛改良项目县之一,2000年又列为全省48个肉牛良繁体系建设项目县之一;市政府正在规划建设筠连优质肉牛基地。目前,筠连县已把肉牛业发展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项目之一,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县委、政府制定了全县肉牛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并实行领导责任制和风险保证金管理。各镇乡和畜牧部门也根据县上的要求,明确了任务和职责,狠抓措施落实。

三、肉牛产业发展目标

综合分析资源情况、技术状况、市场形势及发展现状等因素,筠连县“十一五”期间肉牛业发展可实现下列目标。

(一)存栏基数增大,能繁母牛品质提高。计划牛的存栏量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从2008年的7.417万头增长到2010年的10万头,能繁黄母牛从2008年的4.68万头增长到2010年的5.38万头,其中包括优质西杂黄母牛1.06万头。

(二)出栏量增加,逐步实现以出栏优质肉牛为主。年出栏头数以12%的速度增加,计划从2008年的3.92万头增长到2010年的4.95万头(其中包括优质杂交肉牛1万头)。

(三)产值收入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肉牛产值以每年27%左右的速度增加,计划从2008年的11769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9500万元。通过提高肉牛品质,使牛的头平产值从2008年的3000元增长到2010年的3600元。

(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效果明显。预计肉牛业为全县农民创收从2008年的11769万元(人均350元)增加到2010年的19500万元(人均580元)。

(五)肉牛业在畜牧业和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经过3年的大力发展,预计到2010年,肉牛业产值可占整个畜牧业产值的25%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肉牛业真正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四、肉牛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上还存在差距。近年来,虽然全县各级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干部群众对肉牛业发展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肉牛业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不清、措施办法落实不够等问题。特别是对基层群众的宣传工作还不够深入,群众抓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二)养牛户资金投入困难。养牛业是一项投资较大的产业,农民要进行规模发展,单靠自身投资十分困难,盼望财政、信贷等给予资金支持。虽然筠连县财政近牛对养牛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了较大的增加,但仍存在较大差距。信贷资金又手续繁锁,抵押不好解决很难落实到位。如联合乡革新村一位郭姓农户,2000年秋种植黑麦草25亩,计划贷扶贫款3万元养牛30头,但因找不到抵押,贷款无法到位,导致预期目标搁浅。

(三)技术力量薄弱。一是人员素质低。216名基层畜牧兽医站人员60岁以上的就占45名,中专以上文化的仅86名;二是职工薪酬无保障。只有39人属全民身份,享受财政差额工资,其余人员均为自找自食的集体人员,配种人员的报酬得不到保障;三是技术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办公地点;四是工作经费缺乏,业务工作难以开展。五是兽医体制改革进程缓慢,造成人心不稳,工作动力不够,积极性差。

(四)缺少加工龙头企业的拉动。2002年以前,金牛公司与筠连县签订了共建优质肉牛基地的协议,但后来金牛公司转换了经营方向。目前筠连县肉牛业加工环节出现断链,缺乏拉动效应。

(五)专业大户数量少,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由于基地建设工作刚起步,专业大户的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功能弱,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五、筠连县肉牛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稳定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农业投资向肉牛产业倾斜。

肉牛产业是一个投入巨大、周期较长、产业链复杂的产业,只有在制订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坚持长期不懈科学发展才能取得持久效益。各级党委政府应在肉牛业发展上制定一些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包括专业技术干部在内的各类人员技术服务和各种经济成分投资从事肉牛产业开发,特别要在发展资金上给予财政支持,按照以农户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补充的要求,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新技术推广和扶建专业示范户等,信贷资金要切实简化程序,推行小额信贷和信用担保等,使信贷资金真正落到实处。

(二)强化科技进步,提升科技含量,促进生产方式转变。

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断扩大良种覆盖面。切实加强肉牛的改良及配种技术宣传,转变农户的观念和传统养牛方法,不断完善肉牛冻改服务网络,努力扩大优质肉牛良种覆盖面。二是推广普及品种改良技术。加大培训力度,让农民充分掌握母牛发情鉴定技术和肉牛养殖技术,提高畜牧兽医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受孕率。可用西门塔尔牛改良本地黄牛,然后用利木赞或其他优质品种对西杂母牛配种,生产肉用性能更好的三元杂交肉牛。同时,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好的优势,瞄准国际市场,改善饲养技术,高起点地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三是推广科学饲养方式,大力拓展饲料资源。大力推广种草养畜技术,引进先进的饲料加工技术和设备,做好饲料的加工和储备工作;积极探讨林、草、牧结合模式,退耕还林还草,林草结合、草粮结合,既可为肉牛生产提供优质牧草,又可绿化土地、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应树立“草就是粮食”、“草就是肉”的观念,走以“畜牧换粮食”的路子。林业和畜牧部门在退耕还林还草上要研究结合方案,安排足够的计划面积用于肉牛产业化的发展。

(三)引进和培植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建立多样化经营模式。

一是“公司+农户”模式。引导兴办专业公司,建立以公司为龙头,以肉牛饲养专业户、贩运户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公司为肉牛饲养户提供良种、饲料、技术、防疫、资金;销售实行配套服务,走专业公司加农户一体化发展之路。二是“畜产品加工厂+农户”模式。以畜产品加工厂为龙头、农户为龙身、产业派生的多种经营为龙尾,组建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型经济产业链,走“龙头企业+农户”的肉牛产业一体化发展之路。三是“协会+农户”模式。建立专业协会,通过经济手段,将农户联合起来,对内加强管理,对外开拓市场,融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走“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制)+农户”的肉牛产业一体化发展之路。四是“大户+农户”模式。发挥专业户、重大户能人作用,发挥其有经营谋略、有经营门路、生产规模效益好的优势,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村组连成片,走“大户+农户”的肉牛产业一体化之路。

(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促进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保护政策机制。对肉牛产业化经营中的专业户、重大户、私营经济、个体户等给予保护和支持,减轻各种不应缴纳的税费;打击破坏和侵吞财产、利益的人与事;对肉牛产业化经营中需要扩大生产、加工规模的实行“两个优先”的原则:即对小城镇中发展肉牛产业化的大户,优先纳入城市统筹规划;对农村需要扩大发展农户应优先解决土地问题。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辅助,业主投入为重点,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以加大对肉牛产业的投入。三是建立市场机制。应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在有条件的乡镇开办肉牛产品初级市场,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开办活畜交易市场,在交通枢纽的集镇建设产品专业市场。在市外、省外鼓励营销实体和营销大户开辟销售网点,采取代购代销、联购联销、联购分销等方式。以获取活畜牛和产品经营的最大效益。四是建立经营机制。按照“兼顾各方利益,重点保护农户利益”原则,让龙头企业把部分好处让给农民,促进畜牧生产迅速发展;加工企业将获得的增值利润返还一部分给农户发展生产,并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使农户不担心“卖难”、加工企业不担心“买难”问题;处理好产业组织内部利益的合理分配,实现以经济效益为纽带,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小规模肉牛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重庆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北川县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推荐)

我国甘薯淀粉加工业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

庆阳市肉牛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榆林市玉米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调研报告

内蒙古肉牛业发展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物业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

筠连县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筠连县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