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不平等的代价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2 03:15: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不平等的代价读书笔记

不平等是政治体制失败的成因和后果,不平等也造成了经济体制的不稳定,经济体制的不稳定又加剧了不平等。以下内容是品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不平等的代价的读书笔记,欢迎参考!

不平等的代价读书笔记

一、《不平等的代价》讲什么?

•我们的社会是不平等的,而且似乎越来越不平等,即便是如美国这样世界头号强国亦是如此。在政治经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极少数的1%占据了财富和权力的顶端,而99%的人只能在不平等的陷阱中苦苦挣扎。

•必须认清楚的是,这两个差异巨大的群体实际上是“命运共同体”。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的,他们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如果两个群体的鸿沟越来越大,那么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这正是不平等可能付出的沉重的代价。

二、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原因有哪些?

•包括市场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政治活动受到少数人的操纵,垄断和寡头现象的存在,寻租行为的四处横行等等。这种现象不仅在美国出现,在中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些社会缺陷的存在使得机会均等成为泡影,也成为民众最为不满的问题。

三、阶级分析方法似乎在西方国家又有复活的迹象

•斯蒂格•利茨就提出,美国人总是回避阶级分析,一直喜欢把美国看成一个中产阶级国家。不过上层阶级与底层阶级之间、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是应该存在区分的。但是如果一个基于阶级的社会是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向上迀移的前景非常黯淡,那么美国可能比旧时欧洲更强调阶级差别;事实上,当前美国的阶级差别远大于欧洲。

•中国的阶级分析己经被社会阶层分析所替代,但各阶层之间的差别还是十分明显的

四、社会不平等现象可以缓解吗?

•我们不能持完全悲观的态度,对于社会的不平等这种社会病是可以缓解的。

斯蒂格•利茨就明确提出社会经济需要改革,比如他提出增加对社会的投资和为普通公民提供更多的保护都将形成一种更有效率和活力的经济。

•在他看来,机会的不平等在美国己经到了我们不得不采取一切手段来解决的程度。斯蒂格•利茨甚至还提到了美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一一稍微减少1%群体的政治势力。

五、本书最引人思考的要点:深邃的洞察力和批判力。

•我们所处的社会就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视角,对美国社会深刻的批判,也为我们揭示出导致不平等的原因既有市场失灵的因素,也有政府失灵的因素。对于我们来讲,如何改造这个不平等的社会,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矫正制度缺陷的努力程度。

【书中金句】

• 1%的少数群体虽然享受着最好的住房、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医生、最好的生活方式,但是有一样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那就是意识到他们的命运是与那99%的大多数命运捆绑在一起的。纵观历史,这些1%的群体最终都会明白这一道理,只不过他们常常明白得太晚了。

•当今有三大主题响彻全球,第一,市场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它们显然既无效率也不稳定;第二,政治体制并没有纠正市场失灵;第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根本上都是不公平的。

•不平等是政治体制失败的成因和后果,不平等也造成了经济体制的不稳定,经济体制的不稳定又加剧了不平等。

•美国喜欢说自己是机会之乡,别人也这么认为。但是,尽管我们能够举出白手起家的美国人的事例,但真正重要的还是统计数据:在多大程度上,个人的生活机会取决于父母的收入和教育程度。

不平等的代价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关于为什么对于多数美国人而言美国的经济体制是失败的,为什么不平等加剧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以及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本书所持的观点是我们为不平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经济体制不稳定、缺乏效率、增长不足,并且民主陷于危机。更糟的是,由于多数美国公民认为美国经济体制会失败,政治体制又似乎为金融界所控制,因此,他们对于美国的民主制度、市场经济和全球影响力的信心都减弱了。现实表明,美国不再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国家,而且金融界侵蚀了我们长期标榜的法治和正义,这使得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也陷入了危机。

在有些国家,占领华尔街运动与反全球化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也确实有共通之处:都认为情况不对头,都相信变革有可能。然而,问题并不在于全球化不好或是根本就是错的,而是许多政府管理全球化的效果太差—完全是为了满足特殊利益集团的需要。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和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既可以有效促进繁荣也可以迅速传播贪婪和苦难。市场经济也是如此:市场的力量相当强大,却没有内在的道德品质。我们必须决定如何管理市场经济。过去200年来,市场的最大贡献体现在促进了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这种提升远远超过先前2 000年的总和。虽然政府在这些进步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事实通常得不到自由市场倡导者的承认。

另一方面,市场也能积聚财富,也会把环境成本传递给社会,还会虐待工人。鉴于这些原因,显然市场必须被驯化和调和,才能确保为多数人的利益服务;而且驯化和调和必须反复进行,才能确保市场继续为多数人的利益服务。在美国历史上,这种情况曾出现在进步时代(Progreive Era),当时竞争法案第一次被引入;也曾出现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当时社会保障、就业、最低工资等相关法律被引入。占领华尔街运动以及世界各地其他抗议者所传递的信息,都是市场必须再一次被驯化和调和。不这样做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在一个普通民众可以表达内心想法的民主国度,如果市场体系年复一年地使这些民众的生活越来越糟,那么就难以维持一种开放和全球化的市场体系,至少不是以我们所知的形式维持。二者之一必须做出让步—要么是我们的政治,要么是我们的经济。

不平等与不公平

即便本身是稳定和有效率的,市场也经常会造成高度的不平等,从而给人以不公平的感觉。现代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如第6章所述)揭示了个体对于公平的重视。造成人们走上街头抗议的原因正是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公平感,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在突尼斯、埃及和中东的其他国家,游行示威的爆发并不仅仅因为工作难找,更是因为有限的工作机会都给了有政治背景的人。

在美国和欧洲,情况似乎更公平些,但也仅限于表面。那些以最优成绩毕业于最好学校的人就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这种制度的弊端在于,富有的家长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于是这些学生日后就有更大的机会进入精英大学。

美国人认为占领华尔街的游行示威者说出了他们的心声,这就是为什么尽管示威者的人数相对不多,却获得了2/3美国人的支持。如果对这种支持有任何怀疑的话,不妨看看这个事实: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刚一表示他要清除靠近华尔街的祖科蒂公园示威者的营地时,示威者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收集到了30万个签名来支持示威活动,并且这种支持不仅来自穷人和对政府心怀不满的人。警察把奥克兰市中心的示威者营地以暴力手段遣散了,虽然这在第3天参加抗议游行的3万人看来似乎过于粗暴,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警察还是表达了对示威者的支持。

金融危机给予了人们一种新认识:我们的经济体制不但没效率、不稳定,而且根本不公平。事实上,在危机余波未了之际的最近一次民意测验中,几乎一半以上的人持这种看法。这种看法是有确凿理由的:金融界的许多人(我称之为“银行家”)得到超额奖金,而那些受到因这些银行家引发的金融危机冲击的人们却连工作都丢了;政府能帮助银行渡过难关,而对那些并不是因为自身错误而数月找不到工作的人们,就连延长他们的失业保险都不愿意;对于那些失去家园的数百万民众,政府除了给予象征性的帮助,其他什么也没提供。金融危机当中所发生的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决定人们相对工资的并不是对社会的贡献,而是其他东西:银行家拿到了大笔报酬,即便他们对社会甚至对自己所在公司的贡献都是负的。精英们和银行家们获得的财富似乎来自于他们能够并且愿意利用其他人。

美国价值观中关于公平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方面就是机遇。美国一直视自己为一个机遇平等的国度。霍瑞修爱尔杰(Horatio Alger)的小说描写从社会底层打拼到上层的成功人士,这正是“美国梦”的一部分。然而,正如我们将在第1章中解释的,视这个国家为充满机遇的“美国梦”越来越蜕变成由轶事和故事所强化而不是由数据所支持的一个梦想、一个神话。现在美国人从底层奋斗到上层的机会少于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的人们。

还有一个对应的神话,富不过三代,就是说上层群体必须努力工作才能保持地位,否则他们(或者他们的后代)就会迅速滑向社会底层。但是正如第1章将详细讲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个神话,因为上层人物的后代仍更有可能继续待在那个位置。 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和全世界的年轻抗议者都把他们父母和政客说的话当真了—就像50年前在民权运动中美国青年所做的那样。当时,在非裔美国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情况下,美国年轻人审视了平等、公平、公正等价值观,发现美国的政策亟须完善。今天,他们就美国经济和司法体系的运行效果审视了同样的价值观,发现该体系对于美国穷人和中产阶级而言也是不尽如人意的—不仅是对少数民族,对各种背景的多数美国人也是如此。

假如奥巴马总统和美国的司法制度能对那些把经济带到崩溃边缘的家伙判定某种“渎职罪”的话,那么也许可以说该制度还是起作用的,至少还体现了一定的问责制。然而实际上,那些本该被定罪的人却常常没有被指控;就算他们被指控了,通常他们也会被判无罪或者免于定罪。对冲基金业内的几个人因为内部交易被定了罪,但这不过是个次要事件,只是为了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引发这场危机的不是对冲基金而是银行,但银行家几乎个个逍遥法外。

如果没有人被问责,如果没有人因为所发生的一切受责备,那么就说明问题出在了我们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从社会凝聚到阶级斗争

在对于美国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争论中,“我们是那99%的群体”这一口号或许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美国人总是回避阶级分析,一直喜欢把美国看成一个中产阶级国家,那种看法把我们凝聚到了一起。上层阶级与底层阶级之间、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是应该存在区分的。但是如果一个基于阶级的社会是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向上迁移的前景非常黯淡,那么美国可能比旧时欧洲更强调阶级差别;事实上,当前美国的阶级差别远大于欧洲。那些属于99%群体中的人们虽然仍遵循着“我们都是中产阶级”的传统,却稍微有些调整:他们意识到实际上他们并不是一起向上迁移的。绝大多数是一起受苦,而最上层的1%群体却过着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那99%群体的运动标志着打造一个新联盟的企图—一种新的民族认同感,它不是基于杜撰的普遍中产阶级,而是基于我们经济和社会中存在的经济差距的现实。

多年以来,美国社会上层人群与其他社会成员似乎达成了这样一种默契:我们提供给你们工作和繁荣,但你们要让我们拿走大笔的奖金;你们大家也能分到一份,不过我们的份额要更大。但时至今日,贫富阶层之间这份一直都很脆弱的默契终于破碎了。那些属于1%群体的人们攫取了社会财富,留给那些属于99%群体的人们的只有焦虑和不安。换言之,绝大多数美国人根本就没有从国家的经济增长中获益。

我们的市场体系正在侵蚀基本价值观吗

虽然此书关注的是平等与公平,但另一种基本价值观似乎也受到了我们体制的冲击—公平竞争感。一种基本价值观念的存在本应使那些违背该价值观的人有罪恶感,比如那些从事掠夺性贷款的家伙、那些把有如定时炸弹的抵押贷款放给穷人的家伙、那些设计了各种“计划”造成几十亿美元透支从而收取过高手续费的家伙。然而令人诧异的是,有罪恶感的人微乎其微,有揭发行为的人更是微乎其微。我们的价值观念出了某种问题,于是不择手段来实现挣更多钱这一目的,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表现为剥削我们中最穷和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人群。

对于所发生的这一切,大部分只能用四个字来描述—“道德缺失”。在金融界和其他领域工作的很多人的道德指南出了问题。当一个社会的规范以很多人丧失道德指南的方式发生变化时,这足以说明该社会出了大问题。

资本主义似乎已经改变了那些被它俘获的人们。那些初到华尔街工作的都是最聪明的人,除了上学时成绩更优秀,他们与大多数美国人没什么不同。但当这些人发现在华尔街的工作就时间而论少得离谱但相应工资收入却高得惊人时,他们就把那些曾经拥有的梦想像寻求救世良方、创造新兴产业或帮助穷人脱贫都抛到脑后了。随后频繁上演的一幕是:那些梦想不仅被搁置一旁,而且被彻底遗忘了。

因此,人们对于大公司(不仅是金融机构)有一大堆的不满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烟草公司暗地里把它们的有害产品做得更容易使人上瘾,尽管它们试图使人们相信没有什么“科学证据”证明它们产品的毒害性,其实它们自己的档案里存着的都是相反的证据。埃克森石油公司也同样花大笔钱试图使人们相信全球变暖的证据不足,然而美国国家科学院以及其他科学机构都提供了充分证据表明全球变暖。正当美国经济尚未摆脱金融界违法行径的重创时,英国石油公司(BP)的石油泄漏事件揭示了公司不顾后果行事的另一面:不谨慎的石油开采不仅危害了环境,而且还威胁到墨西哥湾以捕鱼业和旅游业为生的数千人的生计。

如果市场果真兑现了诺言,改善了多数公民的生活水准,那么所有的企业原罪、所有的社会不公、环境受到的创伤、穷人受到的剥削等一系列问题或许都可以被原谅了。但是对于年轻的愤怒者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抗议者而言,资本主义不但没有实现诺言,反倒造成了一系列始料不及的结果—不平等、污染、失业。最严重的是,价值观堕落到了极点:什么都可以做而且不会被追究责任。

不平等的代价读书笔记

《不平等的代价》一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的新作。这本书从市场、制度、宏观经济等方面比较全面的剖析了美国现阶段的不平等的现状。正如他在书中提到的1%的群体掌握99%的命运,1%的人占据着99%的财富,这其实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的现状。究其原因,就是权力的不平等。

自古以来,不平等都是矛盾产生的根源。财产分配的不平等,权力分配的不平等,荣誉分配的不平等,惩罚分配的不平等,情感分配的不平等,一切的不平等都会导致各种形态的畸形关系,小则争吵报复,大则战争革命。然而这个社会,注定存在不平等,注定随时有矛盾发生,因为我们所处的地方叫国家,一种具有浓厚统治阶级色彩的组织形式,阶级的存在注定了不平等的产生。

事实上,贫富差距议题一直占据全球经济的重要位置。XX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的普通民众对财富的不平等产生更强烈的质疑。美国最权威的家庭财富数据之一“消费者理财调查”显示,从1983年到XX年的八次统计调查中,1%的家庭一直拥有35%左右的财富。而具体到财富结构,即便是中产阶级也和1%的超级富有家庭存在巨大的差异。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一度蔓延到全球发达国家。其中的口号就是“1%与99%”的问题———99%的人不能再继续容忍1%人的贪婪与腐败。

“1%与99%”的问题,在中国表现最近似和最明显的是1亿人买几套房而12亿人买不起房。房价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人对于财富与居住最纠结的问题了。不仅如此,房价还事关中国经济与金融重大风险问题。房产,在当下中国,既是富人财富的象征,也是穷人的枷锁。普通工薪家庭靠薪水购房,或许,要到他们退休之后也难以还清房贷。

全球经济关于财富的话题和议题,首要的和重要的议题应该包括贫富悬殊问题。在中国,这个议题更有紧迫性。因为,这事关每一个国人的“中国梦”问题。贫富差距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纵观历史,不断加剧的贫富分化要么通过税收和财富再分配和平的解决,要么通过革命解决。

作者在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两个方面对扭转不公平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经济改革方面,主要是抑制顶层的漫无节制以及帮助中下层改善就业、教育等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到:强调重要的不只是成长,而是什么样的成长,或者称之为“成长的品质”。使大部分人变穷、环境品质受害、人们必须忍受焦虑和疏离的成长,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在政治改革方面,作者强调要我们可以做的是略微降低顶层1%的政治力量,并借助经济改革,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这次读完这本书后,我更是对“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人人生而平等”并不是指物质平等,也不单纯地指机会机会平等,而是指无论别人是贫穷或者富有,都应该平等地对待别人。作者在书中最后点出了“顶层1%住最好的房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看最好的一生,过最好的生活,但有件事情,似乎不是金钱能够买到的:了解他们的命运和其他99%如何生活息息相关。整个历史上,顶层1%最后都会学到这点,但往往学得太晚。”作者坚信,强调公民权益和财产权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应该强调经济权益的重要性和经济权,只有富人和穷人差距缩减,大家休戚与共,共同致力于创造机会和公平,“人人享有自由与正义”才能名符其实。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想起陈文茜女士所写的《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国家会破产,政府会做假账,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而这个世界,如今只剩下最后一个角落的繁华,那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不平等的童年》读书笔记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书笔记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书笔记

不平等劳动合同

代价

中国教育不平等论文

代价感想

代价读后感

代价议论文

代价故事

不平等的代价读书笔记
《不平等的代价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