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图画展览会》精品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9:17: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图画展览会》精品教案

教师: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牛车》《两个犹太人》《基辅大门》初步了解音乐体裁——交响音画,从中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

2、能够背唱、听辨《漫步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两个犹太人》画面,结合人物形象听辨音乐。(把画面中两个人物分开,为后面欣赏《两个犹太人》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

(二)欣赏《牛车》

1、创设情境,学生在漫步的主题音乐中进入《图画展览会》的介绍。 (设计意图:情境下的无意识欣赏,为漫步主旋律的记忆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图画展览会》的十个标题。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为理解作品创作风格作铺垫。)

3、播放《牛车》,学生为音乐选配标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感知音乐作品内容并初步理解音乐创作来源于图画内容)

4、出示《牛车》画面,再次聆听作品《牛车》,用动作表现其力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把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视觉的感知结合起来。在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及情绪的影响。)

(三)欣赏《两个犹太人》

1、在情境下,以踏步形式感受漫步主题,进入《两个犹太人》的欣赏。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理解、感知《图画展览会》作品的结构做进一步的铺垫)

2、出示画面《两个犹太人》,回想胖子和瘦子的主题,欣赏两个主题交织在一起的音乐片段并揭示标题。(将分开的人物画面合并)

(设计意图:视听结合,让学生理解音乐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完整聆听《两个犹太人》。

(设计意图:重点感受音色在表现人物形象上的作用,借助音乐手法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和所表现的情景。)

(四)欣赏“漫步”主题

1、学生学唱漫步主题,在老师的指挥下以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的关系。)

2、完整欣赏漫步主题,体会参观者的形象和心情。

四、揭示交响音画

1、学生理解中的交响音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欣赏、体验、感悟中自主归纳对交响音画的理解。)

2、教师总结并呈现交响音画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学生感性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提升)

五、尾声

1、巩固、听辨三段音乐。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各段音乐的记忆,进一步加深对交响音画的理解。)

2、为画面设计音乐,在《基辅大门》中结束。

(设计意图:创设音乐氛围,提升对作品创作背景的理解与体验。)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最初的设计和上课过程中,我遇到了的最大困难是漫步主题的讲解和演唱。所以如何引入“漫步”主题;如何介绍“漫步”主题;如何演唱“漫步”主题就成了本节课难于攻克的一个点。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交流、修改、完善,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思考一:在最初聆听《图画展览会》时我就有一个感觉,“漫步”主题一定要用前期的铺垫留到课的最后揭示它在作品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所以最初设计时我把“漫步”主题放在最后,用语言导入:“作品中描述了十幅图画,但每副画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你是作曲家

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回答很踊跃,展开了丰富的想像:有的想编成一个故事把每幅画融入到故事之中;有的说分成三个乐章,欢快的一个乐章,优美的一个乐章,忧伤的一个乐章;还有的认为可以根据画的明暗度进行分类介绍。在同学们各抒己见之后我说:“作曲家用一个漫步主题描述了一个参观者漫步在图画展览会之中。”在实际的上课中我感到学生对“漫步”主题不能够理解,用语言介绍毕竟显得太苍白缺乏说服力。尤其是在演唱“漫步”主题时,由于就听了一遍,学生掌握不好的音准,于是我思考如何对此进行突破。

思考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省教研员李东老师说过:“要想办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听、多感受。”我经过反思觉得自己对这个作品的前期铺垫做得不够,学生们又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所以演唱“漫步”主题时对音准的把握不太理想,于是我进行了第一次改动。我把主题旋律的几个音符“6 5 1 2 5 3 2 5 3 1 2 6 5”出示在屏幕上,先唱准音准后再要求学生进行创作,创作的方法我考虑到了多种,一是确定拍子和给音符添加节奏,而是根据创设的情景来改变旋律的速度、力度、音色。我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学生通过创作音准把握得更准确;二是增强学生对音乐要素的认识和感受。但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音准的掌握还是不够理想,而且创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虽然经过改动的效果还是有的,但是并没有达到我预先设想的目的。所以通过实践我深深地感到,课堂就是试金石,想得再多再好,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发现它存在的问题,没有感性的听就没有理性的唱,所以关键还是要解决先听后唱的问题。

思考三:问题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我感到很焦虑,于是我带着担心和疑惑找到了市教研员孙红老师,并且一股脑的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告诉她,听完我的叙述孙老师说:“如果是我的话我就先让学生听“漫步”主题”。我说:“我不先揭示它的作用。”孙老师说:“谁说要讲了只是听”。我有些不明白,孙老师接着说:“讲每个标题时都穿插着听漫步主题,因为就是要漫步参观嘛”。那一刻我突然感觉自己已经木胀的头脑有了一丝光亮,而且越来越清晰,对呀漫步主题不就是这样贯穿在整个作品之中吗?于是我推翻了原有的设计,把经过节选的“漫步”主题穿插在整堂课当中,就像它在《图画展览会》中的作用一样,贯穿始终使作品达到完整统一。这样做学生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是那样的自然,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当学生伴随着“漫步”主题欣赏了《牛车》、《两个犹太人》之后,对主题旋律已经非常的熟悉,然后再演唱“漫步”主题,再揭示“漫步”主题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设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原来解决不了的学生的演唱变得很容易,学生通过多听、多感受不仅熟悉了旋律,而且对“漫步”主题在作品中的作用体会深刻。

音乐课堂不能脱离音乐去空谈感受,因为音乐课的感受就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之上,新的课程标准把音乐课的三维目标进行了修改,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被放在了首位,正是说明的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体验的学科。

评析:

教学评析

《图画展览会》这节音乐课对于学生来说,对作品和作品的体裁都比较陌生,这节课巧妙之处就在于教师运用预设伏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自然的融入到教学当中。

一、教学目标明确,操作性强。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教师围绕这个目标精心设计了每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反复欣赏音乐,没有感到厌烦,反而越来越有兴趣。这节课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层层推进。多次运用不同的手法欣赏“漫步”主题,使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了解并记住了这个作品当中关键的主题。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愉快。在音乐创作时学生全员参与,使课堂达到高潮。

二、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在音乐实践中得到充分发展

在欣赏时,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深入地发展。如运用跺脚、拍手、动嘴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实践,使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得到提高,才有了最后学生的高水平的创作。

三、教学细节的把握

“细节决定成败”!在这节课中,教师不仅注意了整体的设置,更注重了细节的把握,体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例如:教学语言简练;各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紧密;教态亲切自然;在各种参与性的活动中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使音乐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

杨希婷)

《图画展览会教案》初中音乐人音课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29552(定稿)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推荐)

新版人音版八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唱脸谱》教案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卡门序曲》教案

《图画展览会教案》初中音乐人音2001课标版八年级15册教案33423

人音版八年级上册音乐精品教案(版本)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欧洲风情》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歌剧音乐欣赏》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第二单元《西南情韵》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图画展览会》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图画展览会》精品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